其实,说故事是法国版的《三生三世》绝对是抬举了《三生三世》了。
《野兽》里头透露的主题,可不是什么《三生三世》可比的。
故事的时间线还是比较混乱的,不如捋一捋,从第一世开始说起。
女主,嫁了一个有钱人,自己认为是爱的。
可惜,在一次聚会上,女主找来找去,没找到自己的老公,却邂逅了翩翩公子。
在这个大胆的画展上,彼此大概都有点胆大了吧。
此后的日子,俩人也是经常见面。
那种从未有过的情愫,在俩人之间激荡。
这貌似也再俗套不过的桥段,没有太多的惊喜。
然而,古怪的事情来了。
女主貌似有一种看见未来的能力,她预见了巴黎水浸。
说实在的,在《巴黎深渊》里头,被老美黑了还不够,法国人自己黑起来,也真是能黑。
这神叨叨的事儿,女主去请教了神婆。
请注意,其实在三世里头,都有一个神婆的存在。
女主这“预见”的能力,于其说是“预见”,还不如理解为对未来的担忧。
如今,这种担忧,其实已经演变成焦灼。
女主的老公是做娃娃的,这天,女主准备带公子去自家工厂参观。
预见的巴黎水浸,成为真实。
请教了一下度娘,当年巴黎确实被水浸了。
这段历史,一直是法国人心中的梦魇。
估计,在整个故事里头,还有很多关于法国的历史隐约其中,有兴趣的,可以翻查一下。
故事里头的娃娃,也是重要道具,三世里头,也反复出现。
在三世里头,女主大概也是人偶,甚至在这一世,女主还真实模仿过人偶。
或许,我们都是人偶吧。
这一世,到此为止了。
俩人在工厂遭遇火灾,俩人选择游泳逃生,最终没逃得了。
一直纳闷,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游泳逃生,那个火场看起来也不太猛烈,完全可以选择破窗逃生的呀,再不济,躲在水下,慢慢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或许,他们之间无望的爱情,选择“同日死”,也是一种抗争吧。
第二世。
女主是个模特+演员。
无实物表演,可以学习一下。
这里,提到了“野兽”。
但是,至于什么是“野兽”,故事其实也就是惊鸿一瞥。
导演给女主导的戏,最后在“现实”中成为“真实”。
戏里戏外,就有点分不清楚了。
这里,绝对不是植入广告,如果想看广告,不妨参考文章开始时的“强推”。
看来,植入这种事儿,也是“大势所趋”。
这一世的女主,虽然是个模特+演员,但还是得替有钱人看房子维持生活。
大概也是任人摆布的人偶,特别是在导演导戏时。
女主也有一个“高科技”的娃娃,放在电脑旁边,有事儿没事儿,女主也喜欢摆弄一下。
当然,女主也请教过一个“高科技”的神婆。
每一件事儿,都可以在前世找到对应。
这一世的公子,是个一直找不到女人的死宅。
夜未央,夜深沉,他找不到一个人。
于是,决定尾行女主。
上一世,他们邂逅在舞会。
这一世,他们相遇在舞厅。
不过,此时,他们两个人还没有真正相遇。
彼此,都在为“爱爱”这事儿发愁。
百无聊赖的女主,选择上网。
只是,这奇妙的网络,不仅有神婆,还有莫名其妙的弹窗,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桌面。
像极了当下的流氓软件。
借此机会,法国人也没对老美客气,狠狠的黑了一把。
他们终于相遇了。
女主是因为地震跑出来。
公子是因为尾行。
在上一世,俩人遇到“自然灾害”时,可没什么好结果。
当天,女主就做了个“梦”,这个“梦”,大概对彼此都好吧。
公子也完结找不到女人的愤怒。
女主也遇见爱情。
可是,等女主睁开眼睛,却发现公子不是公子,而是隔壁老王。
这下,连屏幕外的观众也给吓着了吧。
女主,虽然一直在帮有钱人看房子,但大概自始至终,没有得到房主的信任。
任何风吹草动,都得打电话回来絮叨一番。
从这个层面来说,女主一直都是被“监控”的。
女主能表示的反抗,无非是打破有钱人家的“明代花瓶”而已。
不过,看起来女主打破的花瓶,不是明代的。
应该是地摊货。
如果不是剧组太敷衍,那就是有钱人冤了大头。
这一世,大概是和我等最贴近的一世。
我们能不能被不在场的东西吓到?
太能了。
完全不需要女主的演技,我们就能被吓到。
要论焦灼,大概没有哪个,能比我们这一代更焦虑的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害怕背后的那条鲨鱼,于是拼命的往前跑。
于是,这一天终于到来。
公子想着向人类复仇,首当其冲,就是女主。
公子那被过度精虫冲爆的头脑,决定拿所有金发女郎开刀。
这样的言辞,多多少少有点让人眼熟。
然而,这么个没救的家伙,却又貌似十分人间清醒的预见了人类的未来。
当公子潜入,女主遇见了导演说的“野兽”。
究竟是戏里戏外,完全分不清楚。
我们,大概也是按照剧本在按部就班的傀儡吧。
看得太清楚,大概就越痛苦。
于是,我们大可以想象公主和王子的美好结局。
然而,那一切,大概都只是想象。
现实残酷的真相,瞒也瞒不住。
前两世的故事讲完。
在那两世里,大家只不过普普通通的生活,没有前世的记忆困扰。
等到了距离文艺大年2046不久时,人类的未来已来。
女主被两世的记忆困扰,苦不堪言。
即便是成都这样宜居的城市,打麻将也不能消除女主的苦闷。
不过,在未来,一切皆有了可能。
人工智能大面积开发,已经不需要人类太聪明。
未来的人类,只需要做一些AI不能取代的事儿就行了。
关于未来职场规划,其实当下一些专家也提出了部分建议,AI不能取代的工作岗位可以了解一下。
关于未来,如何解决工作岗位危机这事儿,故事里头一点也没提。
大概人类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没有了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各种情绪病大概是奔袭而来。
女主的情绪病,大概就是其中一种。
为了解决精神空虚(胡思乱想)这个毛病,未来开发了一种技术。
你不是会想么,给你阉割掉不久好了么。
女主受不了这前世的纠葛,决定接受手术。
大部分“前世”的记忆,都是在这场手术中进行的闪回。
这个未来,人类出门都戴着类似口罩的物种,大街上人也相当稀少。
前两世的娃娃,已经进化成人工智能。
这一世,大概也不需要神婆,一切交给了AI。
人类的焦虑,大概也神奇消失了。
女主想要找回人类“史前”的热闹,也得去酒吧。
不过,这样的酒吧,也是人工智能给她安排好的。
酒吧外头的招牌,一直在变。
为什么是1972?
故事里头只是解释是因为音乐。
但这个解释,大概是一种掩饰。
翻看一下法国历史,1972年发生的事儿,可不小。
在酒吧,前世纠葛的公子,再次出现。
在未来,满足感的获取,需要通过“没有激情”。
这对浪漫的法国人而言,绝对是无法忍受的未来吧。
女主的手术并没有成功,0.7%的概率,偏偏就落到了女主的头上。
在未来一切和谐的社会,有一个人,竟然充满了焦虑,这完全的不符合主流。
甚至,连自我意识都不应该拥有。
女主,在经历一次一次的治疗。
物理的,心理的,能用的都用了。
但是,偏偏就还是惦记着DNA里头的那点事儿。
女主自己也在积极治疗的,毕竟,在一个群居的社会,被认定为异类,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但是,女主一次次在酒吧流连,酒吧的招牌却是一直在换。
她每去一次酒吧,大概就会被唤起一段历史。
时间定格在1963。
1963年,法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女主追求的自由人格,能不能得到呢?
在这个酒吧,女主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公子。
然而,当真相浮出水面,女主再次见到了“野兽”。
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最新作品《野兽》入围2023年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当年9月3日全球首映。
2024年上海电影节,影片将在“科幻电影周”单元展映。
“这是未来,也是明天。
”贝特朗·波尼洛在接受Fred Film Radio的采访时如是说,这也许是他将《野兽》反乌托邦设置在20年后的原因。
波尼洛首次尝试科幻电影,他希望从既有的两条叙事中脱离,不仅仅止步于谈论科技与灾难。
波尼洛通过交织三条故事线,探讨了新事物的冲击与人类遭遇未知时的焦虑。
1910年,加布丽艾儿是在上流社会中备受瞩目的钢琴师,对阿诺德·勋伯格的无调性实验音乐感到不安;2014年,她是一名正在为角色试镜的演员,绿幕技术进步削弱了表演能力的重要性;2044年,情感成为一种缺陷,她准备接受DNA净化、抹去情感。
技术已经在未经我们同意的情况下改变了社会,甚至超越了人类。
《野兽》不仅关于过去和未来,更关于现在。
波尼洛在创作时想到了如今气政治局势动荡、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工智能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是从事一份有益但缺乏情感的工作,还是成为一个无用却充满情感的人?
波尼洛表示,从百年前的“美好时代”到2024年的冰冷世界,这种两难境地在蕾雅·赛杜饰演的加布丽艾儿身上贯穿始终。
作者:RUTH翻译: 汪冰倩校对:金恒立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作为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的第六次影像化,《野兽》与原作的关系相当松散。
实际上,导演贝特朗·波尼洛和协助编剧纪尧姆·布罗、本杰明·查比特更像是从该小说中汲取灵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自由。
《丛林中的野兽》书籍封面首先吸引我的是蕾雅·赛杜。
在整部电影跨越世纪的故事线里,在加布丽艾儿整部电影95%的戏份中,赛杜是完美的演员。
她惊人地美丽,气质神秘而庄严。
加布丽艾儿是一位法国钢琴师,在1910年的一场高雅派对上首次登场,与路易斯(乔治·麦凯饰)相遇,彼此深深吸引。
他们似乎过去就相识,但无法确定是否曾是情人。
如今,加布丽艾儿已经结婚,尽管那似乎并不是一次令人满意的姻缘。
电影中不同时间线交叉,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氛、服饰和美术设计。
2044年,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并压倒了人类,幸存者们被迫接受DNA净化,清除记忆,脱离情感。
这与当下AI对美国商界带来的文化冲击甚至控制形成呼应。
加布丽艾儿的衣着曾经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精致风格,但现在显得随意。
她不得不接受数场AI主导的测试和审问(AI由波尼洛本人配音),同时摄影指导荷塞·德沙伊斯的大特写镜头不断给予塞杜景框压力。
作为时代剧的爱好者,我非常喜欢法国一战前夕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部分,其中玩偶工厂的场景最为迷人,加布丽艾儿和路易斯置身于十字路口,同时被内在的和现实中的火焰吞没。
这个时代的华丽布景与未来简朴的美学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应地,美术指导卡提亚·怀斯科普和服装设计师Pauline Jacquard为每个时期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视觉呈现。
2044年,空荡的街道和戴口罩的人们让我想起疫情时期。
我总是会被电影人心中的未来版本吸引,但《野兽》这一部分的展开似乎缺少动力,尽管存在一些有趣的片段和概念。
最令人不安的情节发生在 2014 年。
此时加布丽艾儿是一名洛杉矶时装模特,而路易斯是一名青少年非自愿独身者(incel, involuntary celibate)。
他不断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对女性发表挑衅言论,抱怨她们不愿意和他上床。
孤独、失败、恐惧、存在主义和痴迷等主题弥漫在这一时期的场景中。
大部分“行动”都在加布丽艾儿洛杉矶宽敞的住所中展开,这里装有当时最先进的安防系统。
声音设计令人回味而又忐忑。
当路易斯着手可怕的计划时,厄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可能是针对美国枪支文化的一种评价,这个版本的路易斯怪异骇人的形象以 2014年伊斯拉维斯塔枪击事件的凶手为原型。
在眨眼即逝的场景中, “野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现身。
正如窒息般的恐惧因人而异,生活中的“野兽”对每个人都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因此我没有想到会它会以可视化的生物形式出现。
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电影节奏相当缓慢,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昏昏欲睡。
尽管有明显的视觉线索,包括加布丽艾儿的绿幕拍摄痕迹,但三条故事线的交织并不像波尼洛预想的那么成功。
神秘的剧本可能让人着迷,也可能使人沮丧疲倦,而这部电影两者兼有。
在《圣奥梅尔》中表现出色的古斯拉姬·马兰达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了一个性感的机器人,除了挑逗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目的。
尽管赛杜和麦凯双手交握的场景非常感性,但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并不稳定。
麦凯的选角一开始看起来有些奇怪。
之后我了解到波尼洛原本计划让已故的加斯帕德·尤利尔扮演路易斯。
尤利尔看上去非常适合这个角色,遗憾的是我们未能看到这次合作。
不过,麦凯为这部电影学习了法语,整体表现值得肯定。
《野兽》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耐心的考验。
虽然电影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尝试,但最终,我发现影片缺少稳定的形式,没能建立更深刻的表达。
然而,哪怕仅仅因为赛杜,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她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是焦点。
原文:The Beast (La Bête, 2024) review: Léa Seydoux is undeniably magnetic in this disconcerting genre-bending dystopian film作者:RUTH
首先是开场前 fbi会放小马银行的广告,就那个骑自行车的女孩和马,背景音乐还是特煽情特正能量的girl on fire,一开始以为是水中贵族百岁山,后来以为是自行车广告,再后来以为是保险公司广告,结果是小马银行。
反正整个广告就很让人莫名其妙,当小马银行的标志露出来的时候观众有人大喊一句“rubbish!
”于是大家都开始笑。
中途看电影的时候,里面不是有个比较恐怖的剧情吗,很大卫林奇那段,占卜师说我没法跟你说,因为你后面有个人,我操我这里吓死了,我吓得跳起来(没有夸张),还大叫出声(其实根本没有jump scare),全场就我一个人被吓到了,然后我吓到所有人,所有人都在笑我。
导演被问有人说特别林奇风,你怎么看。
导演说他那段在la拍的片段里,经朋友提醒还真的出现了大卫林奇的房子,他说很难没有connection。
#电影《野兽》 因为在死亡搁浅里面很爱蕾雅所以还是看了这部电影。
它的剧情有些老套,有一部分特别像是在中国已经拍烂了的三生三世,三生缘分纠缠的爱情纠缠虐恋大戏。
还有一部分在于其中参杂了人类情感如同野兽,强烈的情感和无情的情感都是炸裂的。
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在未来世界回到过去消除内心未知的恐惧(尽管我觉得这未知的恐惧并非只有灾难和基因的缺陷还有很多一部分是来自于男性占据在社会优先位置上面的对女性情感的无知)。
但可以看出来女性回到过去依旧是沉迷于各种情感之中,而且因为消灭情感会让她失去活着的意义,消灭情感也会让她觉得自己像赛璐璐木偶人,像那个最畅销的中性表情的赛璐璐。
她依然是挣扎且痛苦的,并且是舍不得放弃的。
而男主就不一样了,在古典时代刚开始他们俩还能讨论着内心的恐惧是什么,后来当灾难真的来临,我总觉得突然降智。
在现代时代的时候,这男主变成了一个普信男,一个反社会人格,把他还是处男的问题都归结到女性身上。
同样也是悲剧收场,第三次在未来世界相遇的时候,女主还在讨论着情感,而男主早就变成了“无情”的情况。
开头和结尾都是女性的尖叫,混合着混乱疯癫,不禁想到了无数个在亲密关系中付出自己情感的女性,她们都因为男性遍体鳞伤。
何尝不也是一种情感暴力的遭遇呢?
另外,跟上次看金发梦露时一样,发现他们现在更喜欢利用多种荧幕尺寸的变化,多种视觉风格的,多种场景风格的蒙太奇。
没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只看了法国版的《野兽》。
男主一世比一世让女主伤心失望。
第一世,虽说女主已婚,但是男主就是那种若即若离,不离开也不主动越雷池一步,逃跑的时候也一先一后,生怕死一起。
当然最后还是死在一起了。
两个人一起下去,齐心协力,未必不能举起那个门栓。
第二世, 男主说着用尽了一切办法泡妹子,却一言不发举枪就射,把妹子给崩了。
第三世, 妹子带着前两世爱情的记忆主动找到了男主。
男主却早已把自己的情感抹去得一干二净 或者其实,之前也并没有任何感情, 嘴上说着我爱你,不过是没有感情的我爱你。
和说早上好一样稀松平常。
归根结底,爱情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投射,而,投射的对象不过是一只野兽。
很难期待这个野兽也会有相同的感情,用看待、对待爱人的目光和方式看向、对待自己。
整体感觉偏实验性质,插叙也好,拍摄方式转变、转场的转变、蒙太奇拼接也好,虽然不符合常规的观影习惯,但是作为艺术表达是可以理解的。
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在于:1.音乐有必要搞那么一惊一乍么?
没太理解一个想讲述爱情或者宿命的片影片为什么需要这么惊悚的音乐,对剧情也并没有太大推动作用;2.不理解为什么混了好几种语言,感觉对内容或者人物关系也没太大帮助;三世都是悲剧收场:第一世女主婚外情双双淹死第二世男主报社分子打死了女主第三世女主未被净化但男主被净化,即无感情了感觉双方都是被命运裹挟,不得不进入到悲剧的循环中。
可能是我没太看懂,感觉整体形式大于内容。
唯一的小惊喜是片尾出现的二维码,扫了之后真的有彩蛋,不过造化弄人女主没能听到占卜者的忠告。
将来完成时贝特朗·波尼洛《野兽》访谈Trois Couleurs 2024年2月刊原标题:Futur Antérieur采访者:Joséphine Leroy受访者:Bertrand Bonello翻译:Mavis校对:脆脆鲨 / Rosetta排版 / 唯唯封面设计 / 脆脆鲨全文约43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跌宕、激进、令人魂牵梦萦——贝特朗·波尼洛(Bertrand Bonello)的作品《野兽》(La Bête)是他迄今为止最大胆的一部电影,由迷人的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倾情主演。
他带来了一部介于反乌托邦科幻和爱情片之间的作品。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害怕情感的消亡,而影片的灵感正是来自于此。
我们在导演的公寓里采访了他,了解了这部神秘作品背后的故事。
Joséphine Leroy:您对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 1903 年发表的小说《丛林猛兽》做了大胆的改编。
您的影片中还保留了哪些原著的内容?
Bertrand Bonello:核心论点保留了下来。
即,一个人拒绝爱,因为他确信、他预感一场灾难即将来临,然后他意识到这头即将出现的猛兽不过是他对爱的恐惧,但为时已晚。
(编者注:影片开始于2044年,在人工智能统治下的未来,每个人都被要求摆脱被视为危险的情感。
为此,由蕾雅·赛杜饰演的加布里埃尔必须回顾前世以“净化自己的DNA”。
每一世她都能再见到自己的挚爱路易[Louis])。
在影片开头那场漫长的舞会场景中(编者注:背景设定在1910年),四分之三的对白都出自亨利·詹姆斯,所有核心内容都在这里面。
之后,我就跳出了他的文本框架。
Joséphine Leroy:帕特里克·奇哈改编的《丛林猛兽》在去年八月上映。
您认为这本书在今天有何特别意义?
Bertrand Bonello:亨利·詹姆斯是一位杰出的灵魂雕塑家。
当我想拍一部情节剧时,我想到了这本书,因为书中爱的挫折是如此的美丽而悲惨。
如今,人们总说我们彼此紧密相连,但仍有一种可怕的孤独感弥漫其中。
这是一种类似于自我封闭、自恋、自我中心的感觉。
而爱是自我中心的反面,是自我的毫无保留。
这种感觉与当今时代产生了共鸣。
Joséphine Leroy:在《昏迷》(Coma,2022)中,您也讲述了当代人对情感、触觉和感观消失的恐惧,构想了新冠肺炎时期被隔离在家的少女们的日常生活。
IFOP(法国民意调查所)今年二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18至25岁的年轻人在2022年没有性伴侣。
这让您想到了什么?
Coma (2022)Bertrand Bonello:甚至有更广泛的运动主张无性(编者注:无性运动,人们声称自己缺乏甚至没有性欲)。
就年轻人而言,这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一方面是无性,另一方面又是约会软件、过度性行为……同时也存在更大的流动性。
我年轻的时候,人们告诉我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这句话给人梦想,给人渴望,让人向往可能,也向往不可能。
而今天20岁的年轻人,比如我的女儿,却是在“明天会比今天更糟”的观念之中长大的。
那么,这种观念打击了什么?
欲望,有时甚至是性欲。
这让年轻人无法做梦。
伴随他们成长的,是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是恶劣的生态环境、是恐怖主义……他们还撞上了新冠,被告知要“待在家里”,而这正是该出去探索世界的年纪。
但矛盾的是,即使这一代人总是被告知未来会很艰难,他们也许反而没那么自私,也许会朝着正确的方向重新思考这个世界。
这是我唯一的希望,因为我们目前的处境有些危险。
Joséphine Leroy:您在片中重现了艾略特·罗杰(Elliot Rodger)的视频,他是一个自认为受到女性迫害的美国年轻罪犯。
他的故事最让您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Elliot RodgerBertrand Bonello:有一段视频的文本是我写的,但是他(编者注:乔治·麦凯扮演的路易)自我介绍的所有内容都与艾略特·罗杰的原话相同(编者注:这位年轻人将自己定义为“incel”,即在互联网上非常活跃的男性主义者,他们宣称自己是“非自愿独身者”,控诉女性对他们的处境负有责任;在2014年的伊斯拉维斯塔杀人案中,他造成六人死亡、十四人受伤,后自杀身亡)。
我自己永远也写不出这样的文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态度。
并不是他的所作所为多么像一个憎恨女性、大开杀戒的怪物,而是他自我呈现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一部分必须在美国拍摄。
因为这种呈现、这种语言是纯粹的美国的产物。
如果我自己来写这个角色的对白,我会想出更疯狂的东西。
他的文本,有一种让我恐惧的常态感。
那是一种令人惊愕的平淡。
Joséphine Leroy:就在这个“非自愿独身者”准备闯进加布里埃尔所住的房子时,她的电脑被黑客侵入,我们看到了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的电影《垃圾保险杆》(Trash Humpers)中的片段,影片中,纳什维尔游手好闲的居民戴着老人面具,摧毁了他们手边所有的东西。
这些画面有什么意义?
Bertrand Bonello:因为要用作弹出式广告,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能在三秒钟内让人感到不安的画面。
哈莫尼·科林有这种天赋——我不知道他怎么能创造出这样的画面。
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到这一点。
Joséphine Leroy:路易袭击加布里埃尔居住的别墅的过程,部分是通过小型监控摄像头捕捉到的,这使得这起杀女未遂案的暴力程度剧增。
在处理这个场景时,您考虑了哪些伦理问题?
Bertrand Bonello:在故事中,这部分设定在2014年。
如果剧情设定在2018年(编者注:即韦恩斯坦事件和#MeToo运动爆发一年后),我肯定不会这样安排这个情节。
《夜行盛宴》在影院上映时,我因为它描绘暴力和审美化暴力的方式而受到猛烈抨击——这是在影片上线网飞并对年轻人产生巨大影响之前(编者注:Nocturama,讲述年轻人在巴黎放置炸弹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上映,在2015年1月的袭击事件之后,引发了争议)。
我很难理解这种说法。
如果要拿我的电影来作这种比较的话,那么你也得攻击《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才对(编者注:这部1979年金棕榈奖获奖电影,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指导,将观众带入越南战争的地狱,展现了当时美军的暴行)。
Joséphine Leroy:影片中跨越时代的省略和交织让人眼花缭乱,尤其是这基于一个周而复始、永生不朽的概念。
您是如何实现如此流畅的剪辑的?
Bertrand Bonello:主要是剧本太复杂了。
剪辑基本上遵循了剧本,我没有做太多重构。
相反,我从来没有改过这么多版剧本。
最后我大概改了二十五个版本。
这非常费力,用了一大堆按颜色分类的便利贴,想要在其中找到能产生共鸣的元素。
必须有某种近乎数学的东西,但又不能被察觉。
这就像一场游戏,有种趣味性在其中。
我觉得“周而复始”这个主题很不错。
这是尼采的观念。
Joséphine Leroy:在您的电影中,洋娃娃这一意象无处不在。
在《野兽》中,您展现了洋娃娃从蜡到塑料的物质变化过程。
是什么吸引了您?
Bertrand Bonello:我知道我用了很多遍,我得适可而止了!
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电影化的意象。
它有童趣的一面,也有恐怖的一面。
我喜欢这两种不同的特质。
你不知道洋娃娃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
突然之间,画面之外有了很多想象空间。
《野兽》中我最喜欢的场景之一,就是蕾雅·赛杜在茶室里扮演洋娃娃。
我觉得她演得特别好,既非常漂亮,又让人害怕,你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La bête (2023)Joséphine Leroy:在未来的部分,古斯拉姬·马兰达(Guslagie Malanda,出演2022年爱丽丝·迪欧普的作品《圣奥梅尔》)扮演的是一种人工智能性玩偶,是人机交融的幻想的化身。
您是这样构想这个角色的吗?
Bertrand Bonello:是的,这种现象让人十分恐惧又十分着迷(编者注:“性爱人偶”流行于日本,是一种真人大小的硅胶娃娃,通常被单身男性用来满足他们的幻想)。
影片接近尾声时,在人类情感被抹杀的2044年,古斯拉姬·马兰达饰演的角色——一个洋娃娃,一个机器人——开始做梦,开始对加布里埃尔产生欲望。
她仿佛变得比人类更有人性。
Joséphine Leroy:就像布鲁诺·杜蒙(Bruno Dumont)的《法兰西》(France,2021)一样,您的镜头也在端详蕾雅·赛杜的脸和身体——起初有一定的距离感,甚至是冷漠的,然后逐渐深入。
您是如何通过蕾雅·赛杜来达到这种效果的?
Bertrand Bonello:我影片的两小时二十五分钟都在拍她。
几乎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摄影机都对着她,而且常常是她一个人:2014年,她面对着电脑;2044年,她与人声互动……她被包围了。
在拍摄之前,蕾雅并不太了解这部电影。
我在自己的角落里构思剧本和分镜,然后她来到了片场。
虽然她不喜欢做准备,但她会在当下那一刻全情投入。
有时会有一些东西让她无法想象,而正是这些东西,这些汹涌澎湃的情绪,是极好的、是非理智的,必须捕捉到它们。
我拍的条数不多,所以必须去捕捉一些特别的东西。
Joséphine Leroy:这无疑是您在形式上最具野心的一部影片。
在制作过程中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Bertrand Bonello:巨大的困难!
贾斯汀(编者注:Justin Taurand,本片的执行制片人)和我一直在努力争取不放弃任何东西。
我们从2020年开始为这部影片融资。
如果我想在今天拍摄这部影片,我做不到。
它成本太高,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在现在的预算下已不可能实现。
它有一种“恐龙电影”的感觉,是当今制作中的一种失常。
我为影片申请了四次收入预付款(编者注: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每年都会根据申请材料挑选项目,并向其分配资金),但四次都被拒绝了。
他们不再资助这样的电影了。
而且自新冠疫情之后,影院观众人数减少,国家电影中心希望电影更加标准化,发行商也的顾虑更多了。
所以这部影片有点像是一种反抗,我认为这样的作品不会再有了。
Joséphine Leroy:您一直在努力创造感官影像,但与此同时,您似乎也越来越被像素化和碎片化的肉体所吸引。
您如何在影片中调和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
Bertrand Bonello:虚拟并不妨碍感官体验。
数字化的关系也是一种感官关系。
的确,影片中发生在2014年和2044年的场景需要一种混合的影像。
但我认为这并不矛盾。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感官体验,有时更加可怕。
我们被影像所侵袭。
那么在影像的洪流中,什么是电影影像呢?
它不一定是35毫米胶片的影像,它也可以是像素化的影像。
但是,是什么让它成为电影影像,而不是YouTube视频?
我对这种传播方式非常感兴趣。
我从2017年开始创作这部电影。
当时我以为人工智能要十五年后才会到来。
但今年,它已经成为最大的社会议题之一,也是最大的恐惧之一。
OpenAl的创始人之一萨姆·奥尔特曼(编者注:Sam Altman,2015年与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声称自己创造了“原子弹”(编者注:2023年5月,他在美国国会议员听证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是一项“类似于原子弹的巨大的技术进步,但其后果也会不断困扰着我们”)。
各国都在要求制定人工智能宪章(2023年11月,包括法国在内的18个国家签署了人工智能安全协议,编者注),美国还发生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罢工(2023年5月,美国作家协会开始举行剧作家罢工,后来演员工会SAG-AFTRA也加入了罢工行列。
此后,各大电影公司达成了协议。
编者注)……显然,这一切都将改变我们与影像的关系,我们将扪心自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影像。
这是一个令人痴迷的政治、伦理和道德问题。
Joséphine Leroy:在加布里埃尔和路易重逢的场景中,我们听到了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的歌曲《常青树》(Evergreen)。
那种情感瞬间让人难以自抑。
您是如何选中这首歌的?
Bertrand Bonello:这首歌的歌词讲述了一段历经岁月洗礼而重生的爱情,我觉得非常适合这部电影。
我很喜欢罗伊·奥比森。
他拥有天使般的嗓音。
我们甚至不知道他出生在哪里。
也许是在星星上?
Joséphine Leroy:《野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世界,在《蓝丝绒》(Blue Velvet,1987)中,他也使用了一首罗伊·奥比森的歌曲,《在梦里》(In Dreams)。
他对您来说是一位重要的电影人吗?
Blue Velvet (1986)Bertrand Bonello:我看过他的很多电影。
他有点像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是一位给你自由的导演。
在处理声音与影像的关系、感官体验、剪辑等方面,他们都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还有那种对现实的扭曲。
比如在《野兽》中,我将鸽子这种我们身边最常见的动物变成了恐怖的事物,赋予它神话般的意味。
Joséphine Leroy: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2022年1月在滑雪事故中去世的加斯帕德·尤利尔。
路易一角本来由他饰演。
您当时是如何应对的?
Bertrand Bonello:加斯帕德去世那天,我们决定不取消也不推迟影片的拍摄,也不用法国演员,这样就不会有比较(编者注:乔治·麦凯最终扮演了这个角色)。
在那之后,我唯一的改动就是将1910年的部分改写成了双语版,我认为这非常好——在这场诱惑的游戏中,这创造了一种音乐性。
从别处找到的演员,也将电影带到了别处。
原文链接:https://www.troiscouleurs.fr/article/bertrand-bonello-interview-la-bete-lea-seydoux 全文完 往期推荐长评 | 多元的拟人,单义的人物字幕翻译 - 30 | 让-吕克·戈达尔《我们的音乐》2024戛纳评论 | 萧散的描摹:「转描」为《猫妖小杏》带来了什么?
《野兽》本片由法国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执导,蕾雅·赛杜、乔治·麦凯领衔主演。
故事聚焦于一段“三生三世”的爱情故事,我们能在这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体悟到个体命运同社会时代的交织与无常。
接下来我将从叙事时空、角色形象、视听营造、社会表达四个方面对该片做简要的评析。
一、叙事时空1.叙事时间波尼洛在《野兽》中采取了点面结合方法来处理叙事时间,在超一个世纪巨大时间跨度中截取1910年、2014年、2044年三个核心节点作为故事的叙事时间而对三个节点外的时间做了省略的处理。
在三个时间节点中故事依然依据线性行进,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相互跨越的现象,使得拥有漫长故事时间的叙事仍然凝练和紧凑。
概括起来便是总体线性,局部时刻非线性的叙事时间。
这也彰显了波尼洛具备着强大的叙事控制能力。
2.叙事空间故事中大的叙事地主要是在法国和美国两个国家,1910年的法国,2014年的美国,2044的法国。
在大的地域环境确立后,波尼洛并未陷入某种宏大的时空叙事桎梏中,而是将故事拆解放进了具体的叙事空间之中。
无论这些空间是室外的还是室内的,开放的抑或是封闭的,公共的或是私人的,皆是故事发生地中承载着人物情绪,记录着时间流逝的具体存在。
如同在1910年的某个夜晚,两人相会于巴黎街头,一同从画面深处缓缓走到镜头前,躯体亦由隐而显。
在这个场景中环境先于人物出现,人物的出现则几乎是梅里爱魔术的再现。
在一个个具体的空间中人物所具备的真实感能够令人信服并真真切切地进入到故事的情感之中。
二、主人公形象影片中的主人公形象同样值得细品,男主在三个时代皆以不同的形象示人,1910年的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容易惹人喜爱的有思想的敢于追爱的博学绅士,2014年却变成了一位原始欲望被压抑直至走向犯罪的极端之人,2044年则成为了更理性的存在,选择放下过去拥抱未来的现实之人。
女主在1910年里是身份尊贵却深陷恐惧与寂寞的音乐家,2014年中的女主褪去了百年前的身份,在这一世中她既是一位豪宅看守人,也是一名拥有演员梦的底层模特,在2044年里女主是经历了净化与回忆后对人性和情感的态度更为坚定的失业人。
但女主身上那份独有的迷惘与迷人气质反倒是历久而弥新。
两人的角色形象相较而言,女主三世对爱情、人性的坚守以及某种超越时代的特性让这个形象置于当下更具别样的意义,而男主的形象则更符合被时代与现实裹挟最后选择妥协的人。
三、视听营造1.媒介感知影片伊始是女主人公在绿幕前听从导演指示进行相应表演的段落,而绿幕演出在影片的后半段还会以略显不同的方式出现。
波尼洛通过这种具有纪录性质的段落可以为观众揭示电影的假定性存在,打造一种能够令观者及时抽身的间离效果。
同时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实现了前后剧情的呼应。
《野兽》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法国导演的卡拉克斯创作的《神圣车行》(2012)里已出现过类似的桥段,在该片里男主人公作为动捕演员在幕布前进行着各类动作以供特效的制作与使用。
通过两部影片三个段落的展示,我们可以得见关于电影表演乃至于电影制作的幕后一角。
《神圣车行》同样是在影片看场段落的末尾,女主人公惊声尖叫的场景伴着颤乐迅速溶解而去,片名随之显现在成碎片色块的拖影画面中间区域。
《野兽》这种处理方式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同样是卡拉克斯的作品《安妮特》(2021)中开场时的设计,录音时发出的滋滋作响的红色电波流闪烁在画面的中央。
两者皆以一种摘取并分解媒介介质的形式进入正片,直接给予了人关乎身体与媒介的触觉体验。
《安妮特》2.情绪感知(1)镜头的悸动在第一世1910年的时间线之中,镜头对准身为高贵音乐家衣着华服的女主人公,她正在一个《游戏规则》(193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夜》(1961)式的豪华庄园里参加聚会。
她穿梭于人群间寻觅着丈夫的身影,就在这时男主人公模糊的身影映入女主眼帘随后出画,原本跟拍女主的镜头也好似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波动缓缓地摇向了男主人公的所在看了一眼,在男主点头示意后镜头又回过头开始从侧面跟随女主移动。
在这个调度中,摄影机先是客观地记录与跟随,随后便像是感知到了角色间那流动着的、有距离感的情绪开始自主地活动了起来,自然转换的主客观镜头迅速引领观众进入到相遇的二人间所产生的某种情绪牵引力之中。
(2)记忆的扭转1910年中当两位主人公在人偶展览室里交谈时,这里的镜头也精准地抓住了两人间的情意。
虽然二人在展览室独处,但女主始终无法迈出最后一步,所以在画面上能发现两人间有着明显的距离感,一个在角落处,一个在另一边的桌旁。
但随后镜头切到位于画面靠右的女主的正脸近景,左侧居于中央的模糊的男主盯着女主看了一会儿便缓步走向女主男主的身影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最后他从背后搂住了她,两人依偎在一起,最后那层窗户纸似乎就此破掉。
但随后镜头一转画面变成了女主的后脑近景,女主回头看向依然停留在另一边的角落里的男主,原来前面的镜头只是女主的想象,她的欲望幻象,当然也是2044年的女主在净化时的记忆片段。
类似的处理还出现在2014年中男女主在沙发亲热的段落中。
这时镜头剪辑速度也十分配合两人间的强烈情绪变得更快,随后镜头保持近景侧拍二人。
然后在固定镜头中男主由左向右出画,下一秒给了一个2044年的女主回忆时身体发生反应的镜头,紧接着又给了女主嘴唇的特写。
下个镜头又回到沙发亲热的画面,而此时男邻居亲吻着女主的身体从右向左入画,女主睁开眼后发现眼前的男子不是男主后发出了惊恐的尖叫。
记忆混淆后的恐慌一下便袭来。
(3)“简单”的正反打在影片结尾处,男女主二人相见于1963酒吧,第一组正反打镜头先展现了两人间的距离感具有一定的观察意味。
随后男主走向女主距离拉近,镜头切为近景,两人开始对话和交流。
这时正反打镜头微妙起来了,一边是没有女主身影的男主的单人镜头,而另一边女主的镜头里则有部分男主的身体进入。
波尼洛通过内外正反打的使用精准刻画了此时二人对彼此间感情的态度,女主心里有男主,而男主心里已没有她的位置。
后续的女主的行为和镜头也能说明这点,女主在交谈完毕后邀请男主跳舞向前走了一步后她的身影才出现在了男主的画面之中,此时两人才得以共享一个画面。
3.色彩与符号的感知(1)色彩不同的色彩对应不同的心态与情绪,2044年男女主卧室的灯光颜色便说明了这点。
女主角房间里的红是爱和爱而不得的郁郁之色,而男主那沾了一丝红色的大面积蓝色,则表明其内心的主导情绪是偏理智的,感性的情绪只存有一小部分。
两人对情感、现在以及未来的态度显然不同。
(2)符号片中出现的鸽子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矛盾共同体的存在,它所指代的含义与其所在的空间和行动密切相关。
1910年中出现了一次,多只鸽子在女主人公的房内四处飞舞,然后其中一只落在了女主的背上,直接暗示了后续的死亡。
2014年中则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并未进屋而是落在走廊的栏杆上,根据片中巫师的话来说,当它停留在主人公居室的外部时是无威胁的圣灵象征;第二次是以血肉模糊的尸体形态出现在室外被女主踩到,明示死亡将至,但还有转机;第三次是出现在屋内女主的身后,意味着死亡;第四次以大特写镜头出现,观察着女主的死亡画面。
第三世出现了一次,在影片结尾的酒吧出现并飞走,两人间的爱情终是消逝而去。
奢华饰品也具有别样的意义,它一开始是1910年女主的衣着的华丽点缀,2014年时变成她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2044年是她回忆时所用的道具。
最后以历经了岁月洗礼,见证了社会巨变,目睹了女主身份的由上而下,自身却依然璀璨的时间信物显现。
四、社会表达1.科技发展的影响影片中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对人类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
消极层面,正如2044年的女主在面试时所说的那样,现在的法国出现了人类高失业率、工作作业高机械化率的情况。
显然作为典型的后人类的代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机械取代了人类成为国家运作的重要动力,而人类的地位和生存空间遭到了巨大的挤压与挑战。
积极层面则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人工智能,他们能够在人类空虚和无助之时给予人类帮助。
在片中以女黑人形象示人的人工智能在女主人公困惑时和她谈话,还会带她去俱乐部放松,甚至还会试图同女主人公做一次深入交流,这也说明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从人造之物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波尼洛对科技持严谨而客观的态度,他认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未来科技迅猛发展下会发生进一步的崩塌,人类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
但同时电影中也展示了人工智能会在人类日趋精神匮乏的时候给予人类的关心和照顾,并且还将人工智能的行为同男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前者一直陪伴在女主身边,后者则选择净化同女主间的过去记忆,这么一看,似乎人工智能才更具本不可能存在于人造物身上的人性和感情。
可以看出身为人类科技结晶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的最终走向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人类本身。
2.当代女性的困境女性在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影片中2014年的女主的经历上有着较多的呈现,在这一世中女主褪去了百年前的高贵身份,变成了一位兼具豪宅看守人和模特双重身份的普通人,与之相应的女主在2014年里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
首先,女主身为底层模特想要进军演艺界但面临着各种阻力,因为演员行业对女性颜会有要求,所以女主想要拿到入门券便需要整容,而整容费用对女主来说是不小的开销,而女主这种无奈的情况也代表着许多怀揣演员梦但受到相应行业规训的人的情况。
其次,女主从夜店离开后先是被男主跟踪,再到被男主窥视,最后被男主杀害的一系列遭遇,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独居女性受害的经过和过程。
独居女性的安全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到了直观的呈现。
再次,在《野兽》的现代时间线中出现了两个几乎一样的却意味深长的段落,女主被朋友放鸽子,而在酒吧只身一人的她试图想要加入坐在一旁喝酒的三个女人之中,但遭到她们的贬低和嘲讽。
这段除了是作为表现女主人公孤独的叙事情节外,还能延伸一下,那便是波尼洛想借此情节指出在当今呈蔓延态势下的女性主义思潮仍然面临着女性内部群体间还有许多矛盾,不够团结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当下女性主义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不过,身为男性导演波尼洛并没有过分和刻意地去表现这个问题从而制造某些争议的话题,反而是确实地从影片内容方面给予了女性困境一定程度的关注,从这点来讲属实难得。
五、后话波尼洛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实践的磨砺,在吸收和融汇了新的元素进入作品后,从创作的各个层面都看到其展现出的更为成熟与自信的姿态,不过最关键的是波尼洛依然保持着身为作者导演应具备的个性与活力。
非常期待他的下次回归。
最后,强烈推荐《野兽》
贝特朗·波尼洛资源和字幕:嗯嗯找片啊。
图片:部分源于豆瓣官方。
最后, 第一次写,能力有限,还请各位见谅。
看的两个半小时我承认有时是“煎熬”的:吊诡的弦乐 张力拉满的jump-scare 未露面的“野兽”...还有莫名疯批般的剧情走向和情感线(我甚至一度怀疑三生三世羁绊没有表达“爱情”)。
很欧洲的风格,革新、颠覆、惊悚、悬疑、艺术。
说实话个人而言跟看完《poor thing》后观感差不多:豆瓣上两极分化会很严重吧。
以下仅从个人角度捕风捉影,内容上从人类社会发展讲,就几个元素说说理解和疑惑。
鸽子&“净化”:野兽何在?
鸽子一般象征“和平”“美好”“希望”。
在前世占卜中算命师也说“鸽子闯入家代表吉兆”。
但影片对鸽子的呈现对于观众而言感受并不那么乐观。
前世中出现是闯入房间(仿佛作为野兽)惊吓Gabrielle,现世中也是在危机时期闯入房子,未来世是最后一幕出现——Gabrielle得知爱人“净化”成功,精神彻底崩溃,不知是看着Luis(男主)得知真相而发疯还是看到鸽子(野兽)而发疯。
其实到这里有一个推断是,所谓的“野兽”可以就是“鸽子”,而在叙事层面鸽子其实可以看作是男主Luis的化身——前世鸽子闯入家对应男主闯入Gabrielle的生活,现世中更是代表物理意义上的incel男主闯入房子准备杀害Gabrielle,而未来世中更是男主平静说完“我其实净化过”后镜头切到鸽子。
如果从宗教意义上或许可以这样来理解。
在诺亚方舟的故事中,一只鸽子从方舟中被派出去寻找干涸的陆地,当它带着一片橄榄叶归来时,象征着洪水的结束和上帝对和平的承诺,是充满希望的意味。
此外,在耶稣出生后马利亚献祭的记载中,鸽子也被作为祭品,代表她的纯洁和对上帝的奉献,也是积极意味。
但在影片中鸽子的出现跟着的却是“灾难”与“死亡”(正如前世中占卜师所言:“有人会死,可能是你。
”)前世和现世中Gabrielle都死在水里,而未来式中侵在黑水里也是“净化”的一部分——这不是巧合。
个人认为这和典故里的“洪水”有关系,但在影片情节发展上是一种“颠覆”,完全的“倒置”;而其所代表着的“纯洁”是否意味着“净化”?
——毕竟“净化”是脱却前世记忆,摆脱“不必要的”激烈情感——那么“纯洁”就一定是没有“害怕”、“不详感”等消极情绪吗?
——这里又构成反讽。
综上,主创呈现的是一种在极度发达的文明的理性现代(也或许是未来)社会中尚喘息着的人类原始情感——【恐惧】、【不详的预感】本就是重要的人类原始感觉,从我们还是人猿起与大自然相处共存开始就学会的基本“生存情绪”:时刻提防周围,时刻提防野兽的出现。
而未来世界里出现的“净化”程序正是要让人类“不要害怕”——这是福音还是诅咒?
影片通过Gabrielle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态度:scream.
恐惧&不详&羁绊:野兽的另一种解读鉴于学生思维总觉得把“野兽”直白地理解为“鸽子”或者具体的实体比较浅薄,“野兽”也是指一种心中野兽,一种心理,亦是一种精神。
“不详”伴随着“恐惧”,“恐惧”伴随着“焦虑”,而其实恐惧与焦虑可以说是任何时期人类情感的缩影(就比如当下社会的情绪:你我不正是出于变局中担忧着吗?
)。
从这方面理解对我们生活确实是有启示意义的。
正如一句东方箴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但我们到底在忧虑什么?
焦虑什么?
或许相比外部世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自我观念的和解吧——与内心那个歇斯底里的“野兽”self和解。
又或者是说,一种持续的、强有力的“恐惧感”是一种精神疟疾——本没有“野兽”,就像影片中呈现的表象——只是一只友善的鸽子飞进你的领地了而已。
仅此而已。
(确实我自己看到时候用现实眼光来审视女主是认为她精神状态属于到现实生活中需要看精神医生的那一类。
)
那么,精神上的“野兽”(强烈的情绪)是否有“酒神精神”的意味?
又或者说“净化”仪式是未来进步社会的“日神精神”标识?
主创在刻意设置对立??
确实,“酒”是三世中的重要元素,Gabrielle去酒吧这一情节设定也是一个重要元素。
但奇怪的是在前世和未来世中Gabrielle的状态通常是【游离】而【冷静】的,似乎与酒神精神不符(?
),只有现世中的Gabrielle才那样地贴近现代人—— 这里也是一处现实启示。
占卜&灾难占卜也是贯穿三生三世的一个重要元素。
前世的占卜师古典神秘,现世的则带有戏谑色彩出场。
但她们的预言相同。
占卜、祭祀本也是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古老仪式的起源正是源自人类对大自然不可控性的“恐惧”。
为了尽可能地抑制和erase(这里有点“净化”的意味了。
)这种没有掌控感的不确定性,人类开始了祭祀与占卜,通过预言的形式提前知晓,这样真正灾难到临时就不会有那么激烈的情感。
占卜并不科学,后面的人类会知道。
占卜其实是一种预防,给心中恐惧打的预防针而已。
洋娃娃前世是树脂洋娃娃,现世中是Gabrielle(女主)看管家中的现代玩偶,未来世界中成了人工智能陪伴(名作“洋娃娃”)。
不过由于笔者理解有限,尚认为洋娃娃的意象是在每一世故事中起的作用不同,效果也不同,在统一的意象分析上尚没有结论。
(希望有友友能解答分享!
)另:此片有近8分钟的彩蛋。
在片尾用二维码的形式呈现,需要观众扫二维码看。
还是人生第一次见。
———一位忙里偷闲的上海大学生。
四星半,后劲非常非常大(也有可能只是我反应很慢),这样用极繁主义的剧本和genre-hopping的风格来表述一个极简的主旨 - 爱、恐惧、记忆 - the risk is something you have to take if you want to love, 让我感觉非常敬佩,但也十分有野心。
故事在横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做了一个庞大的类比:AI和玩偶、吉普赛女郎和现代通灵师、水中的死亡,还有开头导演指导lea演the beast那场戏的meta场景,看完后细想都觉得起一身鸡皮疙瘩。
像我给四星半的原因是我觉得在这两个半小时里很难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在观影前没有接触过henry james的故事的前提下感到很难跟角色的unrequited love共情,除了最后一个场景,lea的尖叫太好了,瞬间就能感受到那种诡异又痛苦的感觉,做了三生三世才做好了迈出那一步的准备,面前的人却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
整部电影像一部史记,又像一部预言卷轴缓缓铺开,说它在两个半小时说出了全人类最恐惧的事情实在不为过。
(以及lea简直是地球上最美人类,我愿意被她代表)
#2024BJIFF北影节#贝特朗·波尼洛再现了一种示例(并非最佳示例),即“三生三世”这种原本乏力的剧本,在视听的强大包装下,五味杂陈又醍醐灌顶。失去爱沦为行尸走肉,拥有爱又要承受百折不挠。细节的互文对立,剪辑的巧妙构思,演员的信念灌溉,视听的锦上添花,让影片的大银幕观赏兴致盎然,还可以顺势全方位的感受下蕾老师的魅力。
尚可,影片要表达的超越现实的部分与人性考验和“可怜的东西”并无二致,但本片跳脱的剪辑和强烈的音乐搅动着女主的心态变化,巫女给下一时代做了寓言,惊悚的符号,坚持自我的精神力,为最后一吼做足铺垫;手中持刀,还是躲不过野兽。本片算是一部类型融合,表达的内容也是基础的时代讽刺,自由下的孤独 母题
BJIFF 本届新片最佳,也是年度十佳。可视为《神圣车行》的又一变体,也呈现出了一种“拉康遇上AI”的即视感。形式上指涉着三种不同时期的电影形态,在此呈现了多态的媒介性功用;文本涵盖了多种辩证关系:欲望、爱、创伤、幻象等等。“野兽”是作为绝对的实在界质,无论技术与形式如何变化,在它的面前也都仅仅只是液态的搅动,实质从未发生改变。它是组成液体的原点,它什么都不指涉但又什么都指涉,我们围绕着它无限地去符号化,从胶片到AI,电影这个“想象的能指”自始至终都在试图触碰它,这个空无的壳承载了主体一直追寻的那不可能性的存在之真。蕾雅·塞杜的表演简直神了!
很有意思《法兰西》和《野兽》都是关于Léa Seydoux脸的电影,摄影机放大了蕾老师的脸,对情绪的表达近乎严苛,虽然我认为蕾老师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演员,但她绝非是可以这样用脸来讲故事的演员。我理解杜蒙对蕾老师脸的使用,一张可以代表法兰西的脸,一张就是要刻意可以看出表演痕迹的脸,一张很难表达出精准情绪的脸,这很符合杜蒙讽刺的幽默基调。但是《野兽》里,他好像毫无意义的在模仿着、消费着蕾老师的脸,在蕾老师的脸上我们看不到三生三世的沧桑,也看不到对爱追寻的执着,反而在娃娃和仿生人之中有着伪装的人性,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何呢?这真是一部很不讨喜的电影,太多模仿的痕迹和毫无意义的刻意,虽然我们还能触摸作者性的那一部分,以及野兽的含义,但整体混沌且过于神神叨叨的来回拉扯完全破坏了宿命论题下爱和人性进化的那一部分,很糟糕
小妇人的古典爱情+解除暗网的现代惊悚+千钧一发的未来科幻,三段主旨割裂的时空失败地拼凑出一个肤浅的转世爱情故事,你很难看出导演想从这恢弘的跨度中表现什么,对爱与恐惧的剖析实在太过肤浅,第二段自卑的根源与第三段基因编辑的极权社会都仅仅作为空洞的背景——如果只是想全方位展现蕾雅赛杜的美可惜我一直get不到她...片尾的二维码演职员表倒是挺有新意。
based on The Beast in the Jungle, by Henry James // 男主选角一大败笔,中法切换莫名其妙,不理解为什么选个不会法语的英国男演员 // 剪辑不够连贯,几次绿幕看不出目的 // 全靠Léa Seydoux的好演技才看完,眼神特写绝了,情绪崩溃和恐惧无比真实,短发造型最好看 // 贯穿不同时间线的手、室内鸽子、玩偶/人偶、水、预言 // Schoenberg piano, madame butterfly
# 26thSIFF-9 + 在回望过去又转向现实的空白时,极易被情感的错位打动,被这种伎俩牵引着,是逐渐失重的体验,when she screaming i eventually collapsed.
讲得不清不楚的故事是很多人写小作文的最好题材。不喜欢这个故事
BJIFF2024收尾 五棵松成龙 我见识少,看不明白这片,有点坐牢。看看蕾雅也好,结果发现蕾雅的门齿间的缝,之前从没关注到,实在感谢这许多特写…
这要不是在电影院十分钟就切了…电影节凑热闹结束
没才华的导演,又想炫技爱装比。老套的故事包装在诡异、混乱、莫名其妙的视听里。为了装比乱七八糟叠了各种效果、各种元素,想的到他们自己得意地解释的样子,但是全是直接拿来的,所以根本不搭,incel男主的自白vlog那段我真的会永远记得,太土。看完更烦法国导演了~
#26th SIFF 12# 很好地欣赏到了蕾老师的演技和美貌,镜头设计真的很有艺术感,但剧情还是好混乱。
抽象的层次,英语/法语场景的切换,重构的写作。时间与空间若干次打破,重复提及那些微弱的联系,将欲望与轮回的噩梦共同组织。几次变奏以看的动作结尾,分别对应情感的抉择与难以进入的勋伯格歌曲写作,以及互联网时代情感的空虚与AI时代情感的抽离。最想在siff重看的电影。4.2
人是人 要保存点人性 就永远无法被彻底净化
非线性叙事的典范,两小时半给剪出两年半的观影体验,或许复盘剧情,不过是包裹在科幻外衣下的惨淡爱情故事,但视听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通过镜头的丰富搭配和表演的以假乱真以及对时间概念的解构与重构,让投契的受众获得某种更近于哲学的启发与自省,再回望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罅隙,在情绪动荡里感悟审美的愉悦与频率的共鸣。// PS. 蕾雅·赛杜的特写简直是一副强效迷幻剂。。
如果對愛的恐懼是野獸,那麼愛本身又是不是野獸呢?Bertrand Bonello玩了一出形而上的高概念,以科幻化的夢中夢形式串起“三生三世”,然而看似合情合理的高概念並無太多必要性,同時又太過依賴台詞交待世界觀和人物關係,故事講得平庸又笨拙,倒是結尾的QR碼完成了一次與觀眾的交互。Léa Seydoux的表現只能說維持一貫水準,未有突破,反倒是George MacKay在第二段故事中的執念癲狂讓人眼前一亮。#SIFF2024#
虽然是三段时空,但是可以看作一对恋人分分合合的一生,因各种原因的爱而不得是痛苦的,有些人选择认命,有些人选择苦苦支撑,氛围感特别好,音效惊悚堪比恐怖片,片尾字幕很有新意,彩蛋令人唏嘘啊
爱是刻在DNA最深处、无法被净化的洪水猛兽。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世界的不断互文,最终净化成功了也失败了。可惜轻浮的表现形式破坏了原本深刻的内核。结尾“致Gaspard”打出来我心尖一颤...
用机械的方式刻画感性。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Gaspard没有意外去世,他跟Lea演对手戏,第一幕和第三幕估计完全能撑起来,男主跟Lea几乎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反倒是第二幕里偷窥猥琐男倒是很贴合人物。蕾老师的表演几乎是全片看点吧,忽略了剧情也似乎不影响。但整片优势是依旧保持了一贯的拼贴和分屏的玩味,缺点是前一小时,由于男女主毫无化学反应,熬也一小时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突然爱了,突然那样放不下。观众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与角色达成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