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医学和反兴奋剂发展到今天,当年的决赛有些事情的争议已经基本盖棺定论。
没错,那届西德队集体服用了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这类药物在今天有一个更通俗和流行的名字——冰毒。
靠着这些,德国人毁掉了当时50年代最好的两支球队之一——普斯卡什的匈牙利队。
到今日,当年那支西德队已经有多名国脚死于肝部疾病(甲基苯丙胺类当时的制作使用方法对肝脏尤其有害),而球队的名单也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唯有普斯卡什和那支匈牙利队的名字依然璀璀生辉,和贝利的巴西共同撑起了50年代足球的天空。
的确,当时禁药规则并不明确,所以国际足联无法对德国进行任何追加处罚。
但是对那些鼓吹54年冠军能证明多少德意志精神的人来说,真相以及那支西德队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恐怕任何妄图在这里发掘多少光辉的行为,都难逃缘木求鱼的结果。
二战纳粹德国的失败,战后德国的凋敝的状况,一届足球比赛使得这样的一个国家有了重拾勇气,走出阴影的动力。
不仅是足球的胜利,同时也暗示着德国这个国家的回归的勇气,开始着一段奇迹般的旅程!
看完了这部电影有很多话要说,我怕等我想说的时候会忘掉,所以我一边看,一边把自己的想法记了下来。
1954年的德国,刚刚经历战败的伤痛,人们已经不敢奢望有什么奇迹,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就如马蒂亚斯的父亲一样。
德国人需要一点能带给他们希望,一点可以让他们重新找回昔日勇敢和信心的东西。
那就是足球,于是1954年的世界杯成为了最好的机会。
在去伯尔尼之前,没有多少人看好德国队,即便是他们自己的人民。
但是,德国队似乎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他们的技术不是最好的,球员也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有一样别人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坚强的意志。
那是一种溶入了日耳曼民族血液中的精神,越是处于逆境,这种精神就越强大。
我很为匈牙利队感到可惜,当时的匈牙利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球员普斯卡什,还有其他的天才球员。
但是他们太顺利了,四年半没有输过一场比赛,这太危险了。
他们踢惯了顺风球,一旦落后,他们就不知道如何继续。
所谓盛极必衰,月满则亏,我们也只能感慨了。
这部电影,没有像其它足球电影,充满了不现实的、泛滥的励志寓意。
他和人们的平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给人以熟悉和真实的感觉。
马蒂亚斯和他哥哥布鲁诺的那段对话听起来竟是如此的似曾相识。
数年前,也差不多是那个年纪,我哥哥也曾对我说过那样的话。
当然,好的电影总是有令人感动的地方。
足球是圆的,比赛有90分钟。
当这样一句看似平常,但又是富有哲理的话从一个拖地的老妈妈嘴里说出来时,你会觉得连这样一个不满皱纹的老人都不轻易对生活放弃希望时,我们作为充满活力的青年,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你可以用想象做到一切,马蒂亚斯父亲鲁班斯基的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重新恢复对生活的信心,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因为,有足球就有希望,足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遗创痛酷烈,战败国尤甚。
二战后的德国,遍地残垣,触目皆毁。
1954年春,在仍旧百废待兴的西德,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将迎来转变。
在11年前那个冷得异乎寻常的冬天,于斯大林格勒城下被俘的父亲终于从苏联回归。
然而这个被日思夜想盼回来的人,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不是喜乐与祥和,而是冲突与迷茫。
他带来老式德国父亲对子女刻板严苛的管教、遭遇儿子对他纳粹军人身份的质疑、饱尝想要独力养家却屡屡碰壁的挫败感。
虽然是战俘,虽然已离家近12年,但他想保持一个父亲的尊严,给这个家庭一个父亲应该提供的支撑与庇护。
但他越努力,家人就越疏远。
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老图书管理员——被关了50年,已经完全被监狱的体制同化,无法再适应铁窗外的生活,唯一的解脱只有自杀。
但他比老管理员幸运,因为,还有足球。
他的小儿子,在他上前线后才出生的马特斯是个超级球迷,他们的家乡还有一位后来成为传奇的国家队队员拉恩·赫尔穆特。
而且这一年,德国打进了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杯,全国上下都在为足球疯狂。
随着赛程的进行,父亲开始向儿女敞开心扉,他开始和马特斯探讨足球,也开始放下家长的面子、坚强的伪装,向家人讲述自己在战俘营里的遭遇,那些不知道第二天还能否醒来的饥饿夜晚,那些不相信自己还能活着回家的西伯利亚冷冽清晨。
诚挚拉近了家人的距离,误解在消融、裂痕在弥合,但他们还是不敢相信生活会渐渐变好,就像没人敢相信西德会在世界杯上夺冠。
没人敢相信西德会夺冠,是因为他们的对手,那座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巨山——匈牙利队。
如今的匈牙利队早已在世界足坛湮没无闻,但1954年的匈牙利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他们强到什么程度呢?
他们在传统的“WM”阵型基础上首创四前锋打法,掀起了足球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浪潮,队中坐拥普斯卡什、柯奇士、博兹克和赫德库蒂等传奇巨星。
而且,从1950年5月起,作为一支国家队,匈牙利就根本没输过!
他们在31场国际比赛中拿下27胜4平,其中包括在客场6比3,主场7比1血洗当时不可一世,不屑与世人为伍的英格兰。
在1952年奥运会上,匈牙利队一路横扫诸强轻松摘金,赢得了“魔幻匈牙利”的美名。
而且,就是这只匈牙利队,在两周之前的小组赛中灌了西德队8比3。
就是面对这样这样的对手,德国战车没有放弃他们的斗志,而老天也似乎站在他们一边。
7月4日,决赛日。
早上的青空万里转作中午的大雨倾盆。
泥泞的场地放大了不屈意志的作用,给了顽强拼搏一个机会。
在开场8分钟连丢2球的不利情形下,西德队同样以8分钟神奇的扳平了比分,并且在匈牙利队如狂涛怒浪的猛攻下拼死撑到了决定命运的那一瞬。
第86分钟,瓦尔特传球,拉恩·赫尔穆特突破射门,3比2!
这是德国队首次在世界杯夺冠,也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大的冷门之一。
伯尔尼的奇迹激励了德国,给了德意志民族自信与民族认同。
足球不仅是马特斯与父亲和解的契机,也成为德意志民族内部弥合裂痕、治愈创伤,团结向前的催化剂。
一年之后,最后一批战俘从俄国返德,同年,德国开始了经济奇迹。
《伯尔尼的奇迹》就是以这段传奇为蓝本改编的电影,这既是一部体育励志片,也是一部家庭温情片,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忆。
在影片之外,关于伯尔尼的奇迹也有不同的版本:有报道称德国联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埃里克·埃格斯在对决赛后西德更衣室里发现的多个空药瓶进行了精密检测后,发现其中有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和苯丙胺成分,而这正是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其副作用是药物性肝损。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先后也确有多名联邦德国球员患上黄疸性肝炎。
虽然这种说法也是疑点重重,比如真注射兴奋剂又怎会留下空瓶那么明显的证据,但当年那个意识形态对抗,东西冷战的时代,兴奋剂的阴影确实一直笼罩在国际体育比赛的上空。
所以,这种说法也姑且列在这里,是真是假,留待历史学家去评吧。
伯尔尼奇迹,为普斯卡什的匈牙利惋惜,也为拉恩的德国感动。
然而喜欢这部电影却不仅仅因为我是一个球迷;二战,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灾难,不仅仅是被侵略国人民,同样,法西斯国家的人民也经历着同样的痛苦,二战结束后,各地百废待兴,体育不仅仅是运动本身,更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希望怀古伤今,中国足球,期待着属于你的“伯尔尼奇迹”!
本片的片名叫《伯尔尼奇迹》,但实际上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二战结束后不久德国民间的状况,通过一个小家族的矛盾折射战争问题给德国普通人造成的创伤,暗示这次世界杯冠军对德意志重振的象征意义。
我以前有篇豆瓣文章(见《施佩尔和希特勒》观后感《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提到一个观点:二战结束初期,被美军独自占领的日本为讨好盟军,积极批判二战历史问题,而被苏联、盟军分别刮分的德国,伴随着二战结束后冷战的“立即开始”,仗着双方都急需要自己站队,于是趁机淡化历史问题,拒绝反省战争过错。
那么德国是从何时开始走向反省二战的呢?
答案就是从50年代左派兴起开始。
出生在1939年之后的德国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二战本身的具体记忆,分别受到盟军和苏联洗脑的新一代德国青年,出于对自己“被塞进”的教育知识的认知、以及中二时期的逆反心理,对曾经支持纳粹的父辈们持反感态度(这点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天朝不乏把温格中的父辈当傻B看的后辈存在。
所以无论纳粹盟军苏联,都把握住了中二青年头脑最好控制和影响这一点)。
本片一共有三条主线,以拉恩为视角的足球比赛过程、以记者夫妇为视角的见证者、还有戏份最多的球童一家子。
球童马蒂斯一家的设定很有意思,母亲是个保守的普通人,父亲是个二战老兵,哥哥是共产主义者,姐姐向往西方且与盟军士兵友好往来,而马蒂斯则是新时代的球迷。
看似立场水火不容的一家子,却这么生活在一起(其实也没什么,我现实中的“五毛”朋友和“美分”朋友,不谈政治的话,就是混口饭吃的普通工人而已,该聚会还是会一起聚会,该玩耍还是会一起玩,该逛街还是会一起逛,谁又会为了那点破政治话题就撕破脸皮,只有在网上互相见不着面的中二病骚年,才会整天吃饱撑着想像自己是勇者对方是魔王必须要打倒之类)。
哥哥深受当时兴起的左派思潮的影响,无法接受父亲曾经的“助纣为虐”。
影片中有段对话很值得玩味,很好地反映出了两代人的特点,就是在父亲刚刚回来时。
母亲说了句“不知苏联人会怎么虐待他”,而哥哥却有点义愤地吐槽“德国士兵会这么悲惨,是因为没事去惹苏联人”。
妈妈的话语中只有对丈夫的理解,无关政治是否正确。
而哥哥却有非常鲜明的立场站队。
影片中的哥哥是个正面形象,关心弟弟,对东德共产主义存有幻想,最后他选择了和当时大部分德国人截然相反的决定——前往东德。
但片子却也没有丑化东德阵营,故事最后德匈大战时,哥哥也和东德的“同志们”温情地坐在电视机前加油。
父亲和哥哥其实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想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只不过父亲奋斗了大半生,却找不到这般奋斗的意义,他的中二病伴随着德国的战败而受到重创,所以自暴自弃。
而哥哥则处于正在奋斗的状态,一身热血腔调。
这一家子中,妈妈选择继续当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哥哥选择了左派思想和共产主义,姐姐选择了西式自由,弟弟只爱足球,惟有父亲是个从旧思想向新思想不断地痛苦挣扎、否定、尝试、最终选择初步接受的过渡性角色。
除了东德是个共产主义国家,在西德左派和极端左派(即德国红军)一直是个复杂而头疼的话题。
前几年的一部叫《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影片,讲述的就是德国红军的故事,影片对红军旅恐怖袭击行为持中立化描述的态度也引发了争议。
国家的分裂,使德国成了冷战时期少数同时体验过两种社会的国度。
相比本片的主角拉恩,也许队长弗里茨·瓦尔特更有传奇色彩。
瓦尔特是个反战人士,拒绝行纳粹礼,但他也没有逃过被征兵入伍的命运,后来在二战期间被苏联红军俘虏,不幸中的万幸的是,在战俘们进行足球比赛时,前往观战的苏联军官、我们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将军同志……是他的球迷,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偶像。
在战俘营期间患上了疟疾的瓦尔特,导致他只能在阴雨天气中才能发挥出原有的水平,这点在影片中有相关情节(另外雨水也碰巧拖住了匈牙利队的几个射球的滚动速度,从而挽救了德国队的球门)。
2002年的世界杯,德国VS美国这场比赛中,德国球员手缠黑纱进行比赛,正是纪念不久前去世的瓦尔特。
顺道说一下本片的BOSS——匈牙利队的悲惨结局。
由于影片是从振兴德意志民族的角度出发,剧情对匈牙利一方没怎么刻画,只作为被主角KO的BOSS登场。
可是如果了解一下历史的话,也许最铁杆的德国球迷也会为匈牙利队抹一把泪。
1954年的世界杯才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成王败寇”。
二战结束后,匈牙利国家急需用各种国际活动来证明自己,体育也就成了重点的选择,在国家倾力培养下的匈牙利队成长为无敌的足球队伍(顺便一提,匈牙利同期还是乒乓球的王者)。
通过技术革新的匈牙利队连续几年难求一败,而在世界杯期间决赛前一直狂虐各个对手:9-0韩国、小组赛8-3西德、4-2巴西、4-2卫冕冠军乌拉圭。
世界杯的意外失利,让匈牙利队成了国家的罪人,队员们纷纷受到审讯甚至酷刑,球王普斯卡什在民众眼中成了“非国民”,而最悲惨的莫过于门将格罗希奇,本人遭到流放,而亲属们全部受到社会排挤失去工作……尽管有这种不幸的命运,匈牙利队在世界杯之后依然所向无敌,直到1956年发生内乱。
普斯卡什等人也外逃西班牙,匈牙利队的强大从此一去不返,彻底沦为弱旅。
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若没有这些政治因素的话,匈牙利队依然会很强大,贝利能否在次届世界杯拿到冠军也就成了未知数,其带来的蝴蝶效应会怎样就让人难以想像了。
1976年8月13日,德国《环球足球杂志》组织世界球王评比活动,普斯卡什与英国的长青树马修斯、皇马王朝的缔造者迪斯蒂法诺、中国的李惠堂、以及我们最熟悉的乌鸦嘴贝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普斯卡什的晚年也很悲凉。
为了给这位昔日的皇马功臣筹集治病的医药费用,皇马与匈牙利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然而赛后普斯卡什只得到了7000元,赛事组织者带着巨款失踪了。
不久后,普斯卡什去世……这就是1954年匈牙利队所有球员的凄凉结局。
最后扫盲一下:记者线是本片最偏离主线、可有可无的存在,但这个记者的原型因为在本届世界杯上演了咆哮解说而被德迷奉为经典,所以增加他的戏份显然有照料德迷的成份。
就这部影片本身而言,事实上球童一家的家庭矛盾比伯尔尼奇迹本身更能让我触动。
作为一个12年的“伪·德迷”我其实只是克洛泽和卡恩的粉丝罢,这两人是我的足球“初恋”。
更早之前的比赛就算贝利时代对我来说也只是历史资料般的存在,而没有了他俩的下一届我还能否对世界杯有兴致自己也说不清。
06年卡恩退到替补席上让我大倒胃口,莱曼的出彩发挥让我原谅了克林斯曼;10年德国队中途的失利让我以为这将是克洛泽的结局,幸好本届他继续复出,不但破了肥罗的记录还捧起了大力神杯,长达12年的等待,再也没有比这一刻更幸福的了。
影片一开头,望远镜里扑棱着翅膀的白鸽,为这些穿着西装短裤奔跑的少年少女带来了主队失利的消息。
少年少女失望地叹气,用手捂住了脸,连晚饭都没了胃口。
对于这些少年而言,足球是存在于他们血液中的东西,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情怀。
马蒂亚斯,这个晃荡着细胳膊细腿在街区里拼抢防守的球童,在一个清爽的日子,用石子砸醒了还在睡眠中的右边锋拉恩。
“老大”,他们都这么叫他。
马蒂亚斯是他的球童,他也充当了马蒂亚斯那缺失的父亲的角色。
当他对马蒂亚斯说,你是我的吉祥物,只有你在我才会赢的时候,小男孩白皙而微微泛红的脸颊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他在国家队效力,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马蒂亚斯骄傲地向刚从俄国回来的父亲介绍道。
然而他的父亲可不愿意听到这些。
离家十多年,作为在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挖矿,忍饥挨饿,为了不饿死而偷了一罐红糖,却因为偷窃罪而拿不到全额的补贴。
他甚至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能够回家,能够活着回到妻子和三个孩子,包括他从未谋面的小儿子马蒂亚斯的身边。
所以当他终于回来的时候,他迷茫了。
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在没有他的日子里苦苦支撑下来的家人。
所以他不停地责骂孩子、干涉家人的选择,而这一切的强势,说到底不过是他内心恐慌的外在表现。
他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来弥补这十多年的空缺。
他在这个家需要存在感,却偏偏没有选择好的方式。
“这不怪我们所有人,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马蒂亚斯的妈妈是个值得尊敬的女性。
当丈夫远赴战场的日子,她独自把三个孩子拉扯大,而且教育的很好。
他们不富裕,却很快乐和满足。
在这三个孩子的身上,基本看不到战争失败的阴影。
他们依然能在阳光下奔跑、跳舞、欢笑。
“你的父亲刚经历完一段很艰难的日子。
他现在需要你,一切会很快好起来的。
”这是当马蒂亚斯对球员拉恩说,“我宁愿你是我的父亲”之后,拉恩的回答。
其实不仅对马蒂亚斯的父亲,对于整个德国而言,也是一样。
这个国家刚经历完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他们现在需要足球,需要世界杯,来让他们相信,一切会很快好起来的。
战后的德国,人们敏感到不敢提“爱国”两个字。
然而没有人有错,错的是战争本身。
这些战后的人民是如此需要一场涅槃,来让自己重新振奋起来,重新有理由大声庆祝,为德意志呐喊。
于是,足球就承载了他们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全部感情。
然而,足球又是一项特殊的运动。
足球的魅力,在于不到最后一分钟,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奇迹。
足球的魅力也在于,因为有太多奇迹的因素,所以结果并不完全由实力决定。
很有可能一方完全压着另一方打,却迟迟没法进球;被压着的一方却偏偏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实现了领先。
这个时候,场上的球员、场下的替补、教练、甚至看台上的观众,他们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念头都有可能影响比赛的局势。
You are what you believe.毕竟,足球是圆的。
另外,看德国的电影,总会让人惊讶于德国人的隐忍。
父亲一改之前的独裁,千里迢迢带着儿子去了伯尔尼,见证了一场胜利的奇迹。
然而,小男孩的脸上也只有淡淡的一抹笑,如果换做某国片,此处应有泪水三千尺。
还有就是,德国帅哥实在太多了!
各种型的都有,真养眼!
完。
决赛那天的雨有如神助,也觉得有点有趣,看到最后夺冠的画面时想起了2014年世界杯决赛的那一天,清晨有多激动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相隔六十年的欢呼,仿佛重合了,不过那时候的奖杯比较袖珍~电影并没有全部着墨于足球部分,而是穿插了很多条线,二战后破裂难以修复的家庭,新婚的丈夫与妻子,赫尔贝格带领的队伍。
感觉电影想表达的很多,两个小时的时间并不很足够。
电影的最后鲜花装饰的红色DB列车载着荣誉远去,伯尔尼奇迹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德国足球,还有德国的战后重建。
足球,不敢说一切,但真的能改变许多。
德意志民族始终是世界民族之林里巍巍傲立的一支。
历史上他们以好战闻名,德意志人天生刻板、严谨、冷酷,性格里缺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幽默感和浪漫随性。
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告别了“一战”和“二战”,德国人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前东德,受益于举国体制,他们很多届竟然排名金牌榜第二。
德国男足号称“战车”,先后三次获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获得亚军和打入四强的次数超过全世界所有国家。
但德国向来缺乏娱乐明星,我们知道英国的披头士,美国的好莱坞,甚至也会唱法语歌曲《伊莲》,却唯独对德国的当代娱乐产品乏善可陈。
纵然我们喜欢那么多部德语小说,钟爱那么多位苦思“禅定”的德国哲学家……但有一部德国电影能够证明德国人同样能玩好当代艺术。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伯尔尼的奇迹》。
影片以前联邦德国足球队参加1954界世界杯足球赛的历程为线索,将伦理、亲情、友谊、团队精神、民族主义、励志、代际差异、护生情愫、地域文化等各种元素贯穿剧中,使得全片结构完备、叙事从容、节奏舒缓、氛围凝重、场景温馨、情感饱满,牵着读者的心和眼泪一起奔走、一起沸腾……小主人公马蒂亚斯自幼酷爱足球,他敬慕国脚昂,为了看昂踢球他宁可给昂当球童、当佣人,以至于天天早晨到昂的楼下提醒他开始早操了……马蒂亚斯是个腼腆内向、不爱张扬和言语的小孩,平时伙伴们在当街踢黑糊糊、鸡毛乱溅的野球时只让他救火队员---谁缺席了,才让马蒂亚斯替补上去踢一会儿。
马蒂亚斯的爸爸鲁班斯基是被苏联囚禁的前纳粹战俘,11年后在受尽饥饿和虐待之后才和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战友们一起被释放回国。
而在这11年里,他的大儿子爱上了音乐,他的小儿子爱上了足球,他的女儿百依百顺、不怕操劳地协助妈妈经营好自家开的小酒吧。
重归故里的鲁班斯基对儿女们的许多在他看来无比偏激的做法(大儿子在酒吧卖唱、女儿与军人跳舞、小儿子马蒂亚斯到教堂为国脚好友昂祈祷)看不惯,他屡次与儿女们发生情绪和语言上的激烈冲突,最终逼得大儿子离家出走、小儿子离家出走未遂、女儿连续数日不搭理他……其间的很多画面如马蒂亚斯内弛外张的神态心理变化,他父亲的作风在母亲的规劝下发生的由专制粗暴到温蔼柔情的转变,鲁班斯基杀死小儿子心爱的两只白兔悉心地给老婆熬汤过生日、他在妻子的生日宴席上向孩子们赠送礼物全都拍摄得颗粒细腻、唯美婉转。
马蒂亚斯在受委屈时常常到兔笼里向两只小兔倾诉心声,当他在垃圾筒里终于找到被父亲屠戮零碎随手抛弃的兔子皮毛、下水(上面还有苍蝇盘桓)时,禁不住号啕大哭并最终感动父亲,令鲁班斯基从教堂借来一辆汽车载着马蒂亚斯前往瑞士首都伯尔尼为国家足球队、为球星也是好哥们儿的昂加油助威……主人公们都生活在德国重工业发达的鲁尔地区。
鲁班斯基获释后下井挖煤当炭工,他的妻儿生活在用黑色砖头筑成的房子里,他们的社区被大烟囱和炼煤炉、炼钢炉所包围,整天浓烟蔽日。
看到1950年代的德国,就想到了2010年代的中国,同样的百业待兴、重工业立国,德国以1954年国家足球队捧得世界杯、国民民族主义热情高涨为契机,大力振兴了经济;而中国的奥运梦倒也一次次照进现实,可环境污染照旧、国民素质依然。
瑞士的风光真的很旖旎,国脚们在碧波荡漾的湖滨训练,累并惬意着。
当鲁班斯驾车载着马蒂亚斯穿越中欧的高山和森林时,我们不但感到了父子情干戈化玉帛的震撼,也领略到了大自然化解卑微人性、融会复杂人生的功力。
还有小酒吧里人们边看电视里的球赛边手舞足蹈、呜嗷喊叫、穿着一身灰色工作服的矿区工人。
他们挣的不多,可单调的生活因足球而刺激满足,他们的神经因足球而瞬间松弛……看来追星是无国界的,只不过我国长期以来追的只是政治明星、学术明星,而在西方受宠的影视明星、民间达人少一些。
刻板的德国人在最被规则束缚的足球项目上寻求并取得突破,这也说明他们的纪律性、组织性都是坚定而强韧的。
而他们不到结束绝不松懈、更不放弃的一根筋精神韩国人已经学去并取得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第四名。
华夏民族出的汉奸多,德国人、英国人里出的战俘多,我却从没听说其中的哪个俘虏当了叛徒。
影片中还刻画了一个行为拘谨、文质彬彬、态度认真、体贴老婆的男体育记者形象。
从他的角度上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了德国人对运动的狂热和对英雄的喜欢,以及他们强悍背后的精细与柔软……影片一头一尾互相呼应的两段台词耐人寻味。
开头鲁班斯基训斥儿子迷足球时打了马蒂亚斯一巴掌,还顺口带出一句“联邦德国的孩子没有哭的习惯”;结尾当鲁班斯基从小儿子手里接过大儿子离家出走的诀别信深情读毕泪如雨下、呜呜啜泣时,马蒂亚斯安慰了他这样一句:联邦德国的孩子可以有少哭一会儿的习惯……父子心相印,破涕球为媒。
孩子们对一种事物与生俱来的那种单纯的热爱让人动容。
这种热爱是无价的,是成年以后不会重来的。
伯尔尼创造的足球奇迹激励了战后一代德国人励精图治,化悲痛为力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重拾自尊的努力行动。
他们澎湃波折的心路历程上凝聚着屈辱和挣扎,激昂着对过去辛酸的洗雪、对未来疯狂的憧憬……
看电影之前,正好看到朱先生的一篇影评,他YY了一部分剧情,我酌情修改了一下。
我是德国人,一名前帝国的军人。
二次大战应征入伍之前,我,我老婆,一儿一女, 住在一个叫做埃森的小镇上。
德国战败后,我作为一名纳粹战俘,被带到俄国接受改造。
在战俘营里,我吃了许多苦,并险些饿死。
11年后,我被释放,幸运地回到了故乡。
那天,我的老婆带着三个孩子来车站接我。
车站上人很多。
几分钟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该死的错误。
一个年轻姑娘朝我走来,我以为她是我的老婆,于是我把她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并叫出了我老婆的名字。
结果,你猜怎么着?
那个姑娘告诉我,她的名字叫Magret。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我女儿的名字。
看到这一幕,我老婆哭了。
她身边站着一个脸上长满了雀斑的男孩。
我问她那孩子是谁?
她说,他是我们的小儿子,是我离开后9个月才出生的。
说真的,这件事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说什么我都不会相信。
和家人分开了十多年后,现在我只有一种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
那天晚上,我无法跟老婆温存。
有一天,我用眼神把女儿从一家舞厅里叫了出来,原因是她跟一个当兵的年轻人在一起跳舞。
她很不高兴,但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我的小儿子喜欢踢球,是个球迷。
我想,这是从我这儿遗传的, 因为年轻时候我自己曾在一家足球俱乐部踢球。
但他就此事和我套近乎的时候,我粗暴地否认了,而且还嘲笑了他的球技。
他有一个朋友,最近应征到国家足球队去参加世界杯了,他天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眼巴巴地等着看他的朋友。
有一次,我在教堂看见他,后来才得知他是在为他的朋友向上帝祈祷。
我把他训斥了一顿,告诉他在教堂为这样的事情祈祷,有损教堂的威严。
看到他一脸困惑的样子,我抬手就给了他一个耳光。
我的小儿子很伤心,他选择离家出走,去找他的朋友。
我在车站堵到了他,回去给了他结结实实一顿痛打。
我的老婆看不下去了,找我谈话。
她说,我知道你受了许多苦,很委屈,可你似乎并不想要别人了解你,也不想理解我们。
我们大家都爱你,都欢迎你回来,可你一回来,却把什么都变得一团糟。
我总想成为这个家里的男子汉并成为一个好父亲,可却事与愿违,在每件事情上都出错。
我想,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
哪儿出了问题?
哪儿出了问题?
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老婆生日那天,我送了小儿子一只足球。
那可是我大老远跑到东德去买来的。
小儿子高兴极了。
可就在当天,我却犯了一个连上帝见了也会生气的错误:我把小儿子的两只宠物兔子杀了吃了。
看着他伤心地跑出家门,我只感到无地自容,真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
我的大儿子因为我和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离家出走,去追寻自己的音乐梦了。
看来,事情很严重。
我必须做点什么。
德国队进入了世界杯的决赛。
夜里,我把小儿子从睡梦中叫醒。
我借了车,带他去瑞士一个叫伯尔尼的小城观看这场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比赛。
在此之前,我听小儿子说起过,只要他在场,他的那位朋友就会进球。
我的小儿子很感动。
他一定连做梦都想不到我会带他去看比赛,想不到我原来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父亲,而不只是一个动不动就打他耳光和只会杀死他的兔子的刽子手。
当然,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我又找回了父亲的尊严和自豪感。
我甚至觉得自己很慈祥。
我们在下半场开始时赶到体育场。
上半场打了个平手,下半场,因为我的小儿子及时赶到,总体实力上差对手很多的德国队赢了。
不过,在我的内心里,我自私地认为,德国人之所以赢得这场比赛,不是因为我的小儿子,而是因为我。
当然,你怎么认为都可以,我想要告诉你的,不过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这部电影,就是《伯尔尼的奇迹》。
我现在仍然活着。
没有人认为我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我和家人相处得很好。
最后的决赛不够燃~不过毕竟是电影,能把社会问题和足球运动结合的这么好已经很难得了。另外足球绝对是世界最美丽最热血最有凝聚力的一项运动,没有之一。
足球拯救一个民族。
足球,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展现
在世界杯之前看掉这部十年前就想看的励志片,可本片重点倒不是这场比赛,而是当时西德的时势民生,这点上倒和某部忘记名字的德国片一样
好清晰。。。但不好看。。。
6.4
虽然剧情有点俗,但还是好看的足球电影,那时候踢球可真好看啊!德国人真是爱足球爱到骨子里,小男孩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看着让人喜欢呢,父子这条线很煽情,但我更喜欢小男孩和足球运动员的戏,还有体育记者夫妻俩太有爱了! <106>
大学毕业后又一次看伯尔尼的奇迹,终于理解施罗德为什么要热泪盈眶了
从侧面反映了战后德国人的生活,很完整的一部电影,就是缺少高潮点。
论足球为什么不能仅仅只是一项运动。
德国54年世界杯创造的奇迹,就想起了中国八十年代的女排五连冠。
尼妈放什么原版啊!!!!! 干吗没有字幕啊!!!!!!!! 老子看不懂好不好啊!!!!!!!!!!! 尼妈说什么每句都很清楚很容易听懂啊!!!!!!!!靠 郁闷啊 有木有 有木有
特别天真的以为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打打鸡血的,然后就发现一直很平淡,也对,毕竟是展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只记得一句:足球是圆的,90分钟内真的什么都可能发生。···德国人民还是很有趣的~
德国外长称中国应遵循「一个欧洲」原则
没有高潮
Das Wunder von Bern: Die Elf spielte nie wieder zusammen.
比足球更能感动我这个球迷的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体验是我一生都无比珍视的东西。
总有一天,我会风尘仆仆的去看一场球赛。不管生活多么艰苦,男儿偶尔也是可以流流泪的。
牛逼的德国电影,我在今年的欧洲杯德国被意外淘汰之后,果断的拿这部影片意淫了一下,本届德国的年轻人们确实血性不足,面了很多,片中的主线故事直线故事,都表达了德国的坚韧不拔,但是有充满了温情,也充满了反省与思考,而托足球的福,这部电影更是球迷伪球迷们必看的精彩影片,推荐分享下。
最初看这部片子,是在2006年世界杯时,换句话说,我是在响应世界杯的气氛来“凑个热闹”。可是影片的内容却让我惊讶,故事的主题不在于渲染德国队如何战胜强大的匈牙利(当时匈牙利是足球老大),而在于讲述一个坚强与反思的故事,中间还穿插着原德军士兵对俄国人造成伤害的愧疚感,于是,我被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