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时感到电影像法兰西宫廷生活本身一样的冗长和乏味...但,还是那么地好看...这,大概就是Sofia Coppola的本事了...
这部电影是我重温次数最多的一部影片,纵然很多人对它的评价是内容空虚浮华不实,但是从导演的镜头中我看到的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的迷茫与磕绊:在边境被转交给法国宫廷与朋友和小狗哭泣道别的她,深夜出逃在巴黎化妆舞会彻夜狂欢的她,背负着由子嗣维系的法奥同盟的压力而在凡尔赛宫内奔跑最后抵在门内崩溃的她。
在老国王骤然离世时,她与路易十六一齐跪下对上帝说“请指导我,我还太年轻来背负这个国家”,只可惜上帝最终回应的是人民的呼唤。
从此剧情在一种鲜艳的,明媚的,洛可可风的画布上埋下了晦暗的伏笔。
小特里阿农宫似乎是隔绝现实与理想生活的天堂,国王夫妇的不善经营体现在多个方面,路易十六可以因为一句“气死英国佬”而不留余力的支持美国独战从而继续对人民增税,王后终日在小特里阿农沉浸于自己的田园美梦中不问世事。
最终从满剧院的掌声到死一般的寂静凝视,王后也早在凡尔赛宫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位,那么接下来悲剧的发生也不过是顺水推舟。
而导演似乎比上帝更加偏爱这位少女,在她的镜头下,一切都戛然而止在悲剧发生之前。
1.无良母亲威逼无知女儿嫁给性冷淡终于,一向以联姻的手段巩固皇权的奥地利皇太后对她女儿下手了!
作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的二丫头嫁给了法国波旁家的二小子,据说又是一场世纪婚礼,其豪华程度效仿大清皇帝迎娶慈禧贵妃。
2.牧师闹洞房,新娘早上被脱光哈布斯堡家和波旁家的这场婚礼当天,有二十多人闯入宫内,激动的闹洞房,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名流,比如,宫廷红衣牧师,波旁家的大管家等。
当晚新郎疲于应酬未行房事。。。
第二天早上,二十多名妇女给新娘换衣服,可是必须按礼数进行呀,于是,新娘被脱光,几乎感冒。
3.婚后无性,皇太子地位岌岌可危玛丽和他老公一直无性,老公天天热衷于打猎、遛狗。
这下急坏了奥地利的老太后,怕如意算盘打错了,怕女婿的皇太子地位不保,甚至要亲上阵了。
给女儿带口信说,母后为你担心啊,眼看就要独自担当皇后了,还是不懂“事儿”,叫我如何放心的下!
你妹妹你姐姐可都在外国怀孕了!
4.纵欲嬉戏,国王驾崩波旁家夜夜笙歌,贵族们有的喝着,有的吃着,有的玩着,有的抱着,有的。。。
终于老国王由于包二奶,纵欲过度,身体不支,终驾崩。
路易十六当晚便连夜即位,同时数名贵族被软禁或逐出王都。
5.皇嫂喜得皇侄子,继承人依然不明朗路易十六的嫂嫂生下一子,暂时是波旁家的独苗了,路易十六夫妇马上前去祝贺,玛丽皇后热情夸赞,小王侄长的好!
可是在人后,却哭得泪不成声。
当晚,路易十六和玛丽终于把事儿办了。
6.龙胎降世,竟是女娃玛丽皇后生下了第一胎,可惜是小公主。。。
不过国王依然欢喜,赐新宫一幢。
7.皇后的奸情新宫远离巴黎,路易十六长期不在玛丽身边,据传,皇后身边小白脸,贵族中的情圣某伯爵,与皇后近日眉来眼去,或有奸情。
8.皇太子诞生了玛丽不顾国家政策,生下二胎!
是小皇太子,但是群众并不知道,他爹是谁?
9.与英国决战美洲,积极支持美国独立因为英国发现的,所以美洲自古以来属于英国,作为法国的宿敌当然是支持分裂的,暗中支持反英实力,挑拨民族矛盾,倾全国支持美国独立。
10.国库空虚,转嫁红颜为了支持美国,抗英援美!
法国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平民日益不满。
于是贵族们把矛头转嫁给了来自奥地利的玛丽王后,指责她挥霍浪费。
哈哈,自古一直如此,妲姬祸纣王,貂蝉害吕布,其实,都是男人们做了错事,转嫁在女人头上。
11.山雨欲来风满楼由于民众们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不满,受一小撮资产阶级第三阶级挑拨,一群不明真相的国民攻陷了巴士底连夜软禁了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
据官方口舌国王吧报道:巴士底没流一滴血。
(史实:巴士底守军没有把人民当地人,兴奋的市民与无意与市民作战的巴士底狱守备军之间的战斗,以市民们的胜利而告终,巴士底狱被攻陷了,放下武器投降的守备军全部被打死了,人们还在司令官拉那伊和巴黎市长的头上插上刀枪,游行于巴黎的大街小巷。
残忍的场面才是真相,没有真相的纪念是没有意义的!
)12.国王王后死于断头台软禁许久的国王和王后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没逃走的贵族80%被杀!
封建社会似乎被推翻了,但不久,他会回来。。。
节奏很慢~到了最后一个小时才讲玛丽登上了皇后宝座~所以在有限的一个小时里,要讲的内容显得多而杂乱~从开始的不停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到回归大自然再到遇见了那个“大情圣”,夫妻俩各自偷情,到法国人民从压抑到反抗~到最后的不知所云的“我要向我的宫殿告别”~至于我最想看的情节路易十六玛丽皇后被送上吊头台却没有!
饰演玛丽的这位女演员并不适合演《绝代艳后》,她的外表并没有让人惊艳的感觉,相反,我认为比较小家碧玉~布景的确很奢华,但是配乐我认为还是太美国化、现代化了,不太适用于此电影~对这部片子,我觉得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编剧、剪辑、选角(说的就是女主角,有人说皇后的女伴也比皇后漂亮)、导演……
玛丽绚烂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金玉良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回了句“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踩到了侩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她不是个皇后。
那么,她热爱大自然,渴望田原生活。
有她花圃木屋小绵羊。
她喜欢交朋友,和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她喜欢音乐诗歌戏剧,她自己的演出赢得满场喝彩。
她喜欢时尚,和设计师探讨搭配,色彩,质地。
款式。
她喜欢孩子,不吝惜轻吻着:“宝贝宝贝”。
科波拉在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一个背负历史的女性。
看完全片之后,我更喜欢叫她玛丽小姐,而不是玛丽皇后。
那个可爱纯真的小女人。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Sofia根据茨威格的《Marie Antoinette》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茨威格的作品,是传记文学的精品。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文件考证,探讨了Marie Anoinette的内心与人生悲剧。
Marie的悲剧在于,她未曾担负起与自身地位的责任。
她漂亮、简单、活泼、待人真诚,但是任性、轻率、无法集中。
她的性格,看上去大多是优点,至少无伤大雅。
然而,人生的客观残酷在于,身处那样的时代与地位,她的错误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
茨威格描述的重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但没有贯穿,也没有被表达清楚。
可以一点点的列出来看:1. 与杜巴莉夫人的对抗。
以Marie的简单,她未必对杜巴莉夫人本人有多大的恶感。
只是她出身高贵,身边的贵妇也对她有所影响,造成她对出身低贱的杜巴莉夫人高傲到沉默。
换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清醒地看出对方是公公的宠姬,何必执著于这些平白给一位国王难堪。
Marie的任性与轻率,从这件事情上有清晰的体现,这些也正是送掉她性命的根源。
2. 丈夫的生理障碍。
茨威格用了很长的篇幅,考证路易十六所遇到的问题。
其实只是个小手术,颇费周章地用了几年时间解决,甚至最后是后来贵为德皇的弗雷德里克亲自劝说。
但这对Marie确实很有影响,如果她能更早的生育,进入母亲和家庭的角色,那么很可能会简短她的青春期般的玩耍。
在这几年中,她不断地混迹于年轻贵族中,派遣她的无聊,始终无法专心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无法成熟起来。
3. 玩乐与挥霍。
Marie是洛可可艺术的女神,从洛可可,就可以知道她的最爱都是什么。
精致粉嫩,可爱俏皮,轻松之极,没有一丝丝压力,更没有所谓的严肃和思考。
他的丈夫,如果不是国王,一定是个大好人,被众人喜爱。
但和她一样,这两个极其平庸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
就连Marie的哥哥,都表示了对她的担忧,甚至一语成谶:“革命一旦来到来会非常残酷。
”这位赤字夫人,多年来的批阅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请支付。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挥霍了多少钱。
她扮演过无数次的农妇,但是她一生中,未必见过一个真正的农妇。
最后她面对审判,关于自己挥霍过度,也不得不表示,超出她的预期(她快乐任性的时候,真的有过预期与思考么?
)以至于到了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她彻头彻尾是个受害者,但全法国都在反对她咒骂她。
她直到这种时候,才如梦方醒。
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
4. 与费森的感情。
Marie的一生是失败的。
她不缺乏智力,但却将大半生都任由自己做个傻瓜。
当她在后半生经历磨难的时候,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学习和判断。
这些东西并非她不能学会,只是她从不曾去发掘。
我一直认为,费森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她从费森身上体会到了真正的感情,在她最悲惨的时光中,费森始终陪伴了她,给予了全部的爱与忠诚。
茨威格用许多考证证明了此二人的关系。
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丰富这位王后人生悲剧的重要内容。
我几乎是在写书评了。
不厌其烦地道明这些,无非是解释Sofia为什么描绘了那么多看似奇怪又不连贯的情节。
Sofia完全没有连接好这些关键点,也没有把这些内容真正转化为视觉情节。
所以会造成很多观众觉得冗长无味,不明就里。
Sofia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过度缺乏批判性。
Marie的悲剧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品性未必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不能承担应负的责任时,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Life is pretty tough. 不能因为Marie活泼可爱,本意善良,就能够原谅她所犯的错误。
历史就不曾原谅,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此外,我对Sofia将Marie的母亲,玛丽 泰蕾丝的塑造成一位身着黑衣、满口说教的老太太极其不满。
大概Sofia觉得她把女儿嫁出,是一场政治交易吧。
可一国之君,难道不该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负有责任么?
这种选择难道是靠感情就可以解决的么?
她对于女儿的教诲,从信件就可以看出绝不是空谈与说教。
她甚至苦口婆心地在每个细节上,对自己任性的小女儿沟通与批评。
只是一切都付诸东流。
最后说说影片的原声音乐吧。
我能理解Sofia使用摇滚音乐的想法,也是个很好的创意。
因为摇滚是很能宣泄情绪的音乐。
只是与情节上出的问题一模一样,每个场景的音乐都是孤立的。
单个音乐和场景都是契合的,但每出情节的音乐,整体上都无法连贯,所以整张原声音乐,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流畅的体系。
说了这么多,不再继续了,Sofia在演员、摄影、音乐、服装上都努力了很多,但整体而言,只能说是失败之作。
我将评论的题目叫做悲剧中的悲剧,意思是说,她尽力描绘Marie的人生悲剧,结果却是另一场悲剧。
一直很喜欢这部片子,服装3成,配乐3成,还有那整部片子都营造的梦境感。。。
从傻傻的奥地利公主到嫁给路易十六成为法国皇后,从老公到帅的惨绝人寰的情夫,从简单的盘发到高耸的发髻。。。
整部片子充斥着80年代摇滚朋克的酷劲和洛可可那完完全全戏剧感的奢靡,再是每天打扮的美到惨绝人寰去和闺蜜们还有男人们吃饭喝酒打牌游戏。。。
哪个少女不迷恋这样的梦?
首先是舞会遇到对眼的帅哥春心萌动,再是嬉闹间就搞上床的荷尔蒙。。。
她舞会回来的时候那段fools rush in直击心脏,管他公主王妃皇后,玛丽安东奈特终归是春心一片小鹿乱撞的少女然后是和朋友随从们穿过皇宫的巨大花园,拿出香槟等着看日出,金色的日光和克里斯滕清澈的眼睛都有种几近刺眼的美感接着就是每天穿着巴黎名匠(真实设计师是manolo blahnik。。。
欲望都市里carrie最迷的鞋子设计师)的新鞋子,摇摆着各色大裙摆穿过皇宫张望,每每这时都像是一朵花苞等着丈夫回来还有不说的就是一帮贵妇们一起玩乐,灯红绿酒声色犬马,到克里斯滕邓斯特一演都变的很少女,that's real dolce vita~但每个梦的尽头都是现实“你还有心情看风景?
”“我在向它告别。
”奶油味香槟味茉莉花味飘荡的那个皇宫,最后只剩下破败的房间少女梦醒了p.s.其实历史上玛丽安东奈特和路易十六也不算是个慵政夫妇毁国夫妇,路易十四他们和个个祖先都远远的更奢侈,只是他们俩生错了年代又没足够的觉悟而已,历史上玛丽活着的两个小孩最后也是杳无音信不知生死。。。
唉第一次影评,轻喷
《绝代艳后》拍得太讲究了,邓斯特演得太好了。
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夜凡尔赛宫的奢靡生活。
不能说它是宫廷片的极致,但绝对把好莱坞式的浪漫与时尚搬进了宫廷,不多见的浪漫小清新宫廷片。
配乐也风格鲜明,小清新的部分配软摇,刻板的部分配古典,恰到好处。
尽管导演运用了一切有形手段来营造宫廷生活的空虚,但很遗憾,我看到的尽是美好,连偷情都偷得那样美。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电影的前半部,总是让人想到与中国的习俗对比,不免会精分一下下:1 奥地利送了那么多女儿去和亲?
奥地利很弱小么?
法兰西强势得连个陪嫁都不让?
居然还得脱光光(俺们中国大户人家,不说十里红妆,至少是绝对得有陪房滴)搞得身边一个得力的人都没有2 同房的仪式,原来也有闹洞房的。
不过周围那些人总象是居高临下的看猴子表演架式,哪象是祝福啊!
同样早上也要检查类似喜帕的东西,不然何来“什么事也没发生”一说.3 子嗣,看来不管到哪个国家,这都是妃子们安身立命的本钱啊。
子凭母贵,母也凭子稳。
4 法国没有妾妃,但可以有情妇(称之为 伟大的友谊),宫廷中命妇一把一把地走动?
咱们的皇朝,是不能这样的。
起床换衣的镜头出现了三次,展现这个人物的变化:从极不适应地尴尬地笑,到习以为常,第三次用挑衅的目光展示身体。
早饭三次:找话题,安静,到无视床第之间:羞涩,攀谈,香水勾引,终于亲吻却没了下文四周的贵妇态度:行着周全的礼节,却昂着高傲的头,说着隐晦的讽刺,。
18岁突然间成为了王后,威胁没了,于是主导着别人的态度:低下高傲的头变成谄媚。
她奢侈到极点,却庆幸还有一个词没用她身上:放纵糜烂.直到 她终于有了孩子象征着自然的简单的,是她的内心,活力。
卸下重重假发,换下花边衣裳,洗去脂粉,她穿着简洁的服装、披散着头发,与孩子在田园。
花朵、山林、鸡羊、 甲虫、草从,晒太阳、读书、泛舟……远离社交生活的玛丽清新自然,满身风韵与伯爵爱恋重回宫廷的她, 在她越来越美,越来越可爱的时候,却成了法国的债务。
影片这里没用再描写奢华的生活。
看来也不曾减少。
孩子变多,衣着的色彩渐深,人变稳定玛丽陪着她的丈夫一起被抓,最后上了断头台。
那是一个奢华迷乱的时代,华服,香槟\ 宴会\ 花朵\ 数不清的视觉冲击,一派眼花缭乱、纸醉金迷完全可以忽视电影的内容。
可是总记得那三个镜头:1 宴会过后在凌乱的房间里醒来,她还是那小姑娘,迷乱的孤单的眼神。
2 生过孩子后,在田园里躺在草地上的满足感3 站在窗口思念情人,侧面特写就是为了玛丽平反的一个电影,不管史实,只看美色吧
因为最近在看法国大革命的史料,就顺便看了下这部电影。
此片基本依据历史改编,没什么太多凌空发挥的东西,但得分并不高,在有一段时间还恶评如潮,说它空洞华丽,言之无物。
看了后觉得是不太好,但也没那么差。
看得出是水平不错的人的普通之作。
我一直觉得邓斯特非常显老,也不好看——其实她有着小男孩一样的身材和脸,都能这么显老,也真是不容易。
在这个片子里,她穿了那么多美丽的华服,铺了那么厚的粉,还是非常显老和不好看。
按照中国老派梨园的说法,我真觉得邓斯特老师不是个祖师爷赏饭的脸,但她还是很努力,挣着她的勤快钱,也不坏。
今天的人对玛丽安东瓦内特和她的丈夫已经比较宽容了。
百度百科上说,1993年法国庆祝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密特朗给路易十六的盖棺定论是:“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 和电影里的差别不大,路易十六是一个温和,善良,文雅,又懦弱的老好人,喜欢倒腾锁和五金,大概算是那个时代的理工宅。
若身份是平民,此人会是一个大家都喜欢,风评不错的好朋友。
他不是暴君,只是不会统治国家,但作为皇帝,他又没有辞职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乱倒腾下去。
每次看到路易十六的事迹,我总要想起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说的中国那些同样奇葩的亡国之君:有人喜欢写诗,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做木工,就是投错了胎当了皇帝。
金庸认为这一切都是帝制时代的悲剧: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
但在明朝,“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这个能力”,这个道理要足足几百年后才由孙中山说出来。
所有人包括皇帝本人,都是帝制时代的牺牲品。
转到法国,人还不坏的路易十六和他其实也没那么糟糕的老婆玛丽安东瓦内特,在革命中被悲剧地处死了,但这个看上去很残暴的革命做到了一件事:就是终于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前面说的“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
”如果后来的人还不懂这个道理,所有悲剧性死亡的人都白死了。
扯远了,回到玛丽本人。
玛丽和她丈夫一样,人品上也并没有什么太糟糕的地方,被人诟病的一切,基本核心原因都是:王后是个永远的女孩。
这个人一辈子没脱离自己的少女心,天真直率,没有政治头脑,不肯受委屈,只会用买买买赌赌赌这些还属于感官刺激的东西来减压,兼之从小娇惯故不知柴米贵,烧起钱来就收不了手。
作为洛可可女神,她把周围的一切都装点得轻盈,可爱,浮华,完全没有一丝沉重,其实正是她心中蓄积着巨大的压力的反映。
但除了逃避,她对这巨大的压力没有一点办法。
玛丽就像她自己钟爱的粉红,薄荷绿一样,浅薄,无辜,再努力也挣扎不出什么深度厚度。
在时代背景的黑色里,又显得那么扎眼和可恨。
我估计导演被玛丽的悲剧打动,也是因为她是个永远的女孩。
这个片子情节支离破碎,节奏也不好。
导演没花多少经历来描述大时代背景,但其实也不是非得要描述,不过一般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让大时代背景在前面的人生主线后面若隐若现,鬼影憧憧。
导演连这个都没做,时代背景交代得很生硬,跟念书似的,大量的镜头给了鞋子,点心,舞会,和玛丽沉溺其间的快乐。
性和恋爱,甚至都没有让她这么快乐——这是何等的十四岁少女心啊。
捏包包同学说:“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都这个节奏,故事性不强,拖拖拉拉摩挲自己那颗少女心。
”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片子节奏不好但气氛还成,我个人最喜欢的神来之笔是用摇滚乐配古典情节。
一来很好地反映了主角内心的激荡,二来还模糊了时空。
作为一枚出身上流社会,还混过时尚圈的二世祖IT GIRL,导演非常了解上流社会的teenager们在青春期对一切糜烂生活icon的向往,古今中外上层人的糜烂生活就那么几样:华服,美食,豪赌,乱性,八卦,宫斗。
在用摇滚乐给一场古典舞会配BGM那段,竟毫无违和感,恍惚间还以为是现代人的某个古装趴,这群迷醉的古人和今天纽约上东区的贵胄们没有任何不同。
这里大概是我觉得本片最帅的地方了。
最后说下人民的远香近臭心理。
正如前面所说,不像当时的人们都想把玛丽和路易碎尸万段,今天的人对这对夫妇的评价已经比较宽容了,能够理解他们不可选择的苦难和不幸。
比如这部片就直接是把玛丽当一个悲剧人物讲的,《凡尔赛玫瑰》也是如此,今天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了。
这种变化一来当然是因为社会进步,大家评价历史人物更加人性化,二来更大的原因····怕还是远香近臭。
玛丽和路易毕竟活在200多年前,你不可尝到当时的人的痛苦,自然不会被这种痛苦蒙蔽了客观理性。
但今人未必就能得到一样待遇,玛丽和路易一生的悲剧都是来证明“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那如果一个人自知能力并不突出,道德也并不高尚,不适合统治国家,未免祸害,干脆辞职让别人干,这不是很符合科学发展观,很好的事情咩。
但80年前辞去国王位子的爱德华八世至今常年被诟病是没有担当。
其实这个软弱的,擅长谈恋爱,但无法精明处理两国关系婆媳关系的花花公子,真要逼他必须坐在那个重要位子上,只怕会造成另一个路易十六式的悲剧。
但因为二战还近,恐惧和悲愤还在,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他还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胆小鬼形象(除了那些“爱美人不爱江山为爱放弃一切的伟大爱情”的鸡汤文里)。
玛丽若晚生200年,在今天应该还是个不受人待见的败家娘们,少人同情。
居然
就为了看那1:30的TOM HARDY打酱油!这片除了布景和服装,真没什么可看,选的那些POST-PUNK,SHOEGAZE类型的配乐跟古典宫廷格格不入。片尾曲是THE CURE的ALL CATS ARE GREY,还有首PLAINSONG片子里根本没放过,但出现在OST里
服装大片儿
玩脱了~
服装很好,内容空洞
金属摇滚和宫廷题材配合的很好
从女性成长的角度来描画Marie,可惜受演员能力和剧本水平的影响,把一个挺好的视角给拍坏了。还好有场景和甜点救场。
纯真的摇滚艳后...好音乐.
拿17XX年的故事怀1970年代的旧。
电影如何看我打的分数,值得一提的是当我看到演员表的Tom Hardy后决定看看他的表演,结果120分钟的电影Bane只出镜1分钟...
忘标
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真是没话说。
的确是乏味的慌啊,华丽的服饰也无法掩盖
看,她就像个孩子。
数尽繁华即是秋。
奥古斯特真可爱
华丽丽...
Sofia这姑娘后劲不足了
流水账,无聊
好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