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雅多维尔围城战

The Siege of Jadotville,贾多特维尔围攻战,Jadotville

主演:詹米·多南,马克·斯特朗,杰森·奥玛拉,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艾玛纽尔·塞尼耶,吉约姆·卡内,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菲奥娜·格拉斯科特,费昂·奥谢,罗南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南非语言:英语,爱尔兰语,法语年份:2016

《雅多维尔围城战》剧照

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2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3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4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5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6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3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4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5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6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7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8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19雅多维尔围城战 剧照 NO.20

《雅多维尔围城战》长篇影评

 1 ) 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

1.法国雇佣军也太面了,果然是拿破仑之后就没打过胜仗,传说中的法国雇佣兵团到底几多厉害?

2.平原阵地战,都能空袭了,都能用炮轰了,都能用肩抗式火箭炮了,还乌拉乌拉上这么多炮灰,是有多便宜!?

3.主要是不够惨吖,减员如此少,给你投毒,还就毒死一只小野兽,给你空袭,只是皮外伤,用迫击炮轰你,你还绝地反击把敌人迫击炮群给连锅端了?

投降后进监狱,也木有监狱风云,回国后也没有到底谁是爱国者式的审判,所以这是新兵连的狗屎运麽?

 2 ) 观后感

故事围绕上世纪60年代初的刚果,爱尔兰司令帕特·昆兰领导的驻守部队,将面临法、比派遣的雇佣兵侵袭展开围攻Jadotville被描述为一个地缘政治的动作惊悚片,围绕联合国150个爱尔兰军队围困在刚果Commandant Pat Quinlan为首的1961后,亲西方的领导人Moise Tshombe在加丹加地区控制了刚果领袖Patrice Lumumba。

Quinlan和他的部队坚持抵抗力3000地方部队由法国和比利时的雇佣军的采矿公司工作。

Dornan将扮演Pat Quinlan船长,爱尔兰人谁领导的联合国部队。

南非涉及这个题材必然是品质保证,至少在武器细节方面,无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还是私人雇佣军,双方的装备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有时代的特色,完全没有“跨时代”的“黑科技”出现。

 3 ) 弃子

2022.12.08

这是一部西方发达国家争夺非洲资源而引发的战争电影,而肇事者竟然还有以中立国自居的比利时。

刚果总理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

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和矿业公司串通联手控制卡坦加省,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

刚果总理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结果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

卢蒙巴被暗杀后,联合国刚果分部负责人康纳·奥布莱恩博士,通过联合国向刚果增派爱尔兰军队去维和。

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的158人来到刚果卡坦加省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才发现,基地三个出入口都暴露在外,南面被鸟瞰着,还有一条有岔路的道路,这个基地是完全敞开的,极易受到攻击。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

在名义上,他们假意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

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因此各种扒豁子,搞破坏,法国戴高乐将军增派一千名外籍军团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

支持叛军冲伯将军。

因此爱尔兰维和部队即将面对的是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武装。

爱尔兰人和法国人在一个小酒馆里第一次交锋,一方是为了保护当地居民不受夺权篡位的军阀的迫害,一方是为了保护矿业的利益,虽然双方没有剑拔弩张,但是也夹枪带棒都唇枪舌剑的充满了敌意。

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嘲笑爱尔兰军队没有打过仗,至于指挥官更是从没有参战过,爱尔兰指挥官帕特•昆兰上尉幽默的回了一句“这可说不准,我已经结婚十年了”。

接着帕特•昆兰反唇相讥,一句“没有多少法国人喜欢德国战术家,他们只花了两个星期就攻下了你的国家”让法国人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要说法国人在二战中的表现就是个笑话,1939年9月,希特勒150万军队闪击波兰,英法向德国宣战。

当时法国有300万陆军,仅仅在德法边境上就驻守了80万军队。

如果法国这个时候进攻德国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但法国只是口头上宣战,行动上啥都没干,一门心思的幻想着德国和苏联马上干上一架,自己去坐收渔利。

随后,德国越过马奇诺防线,号称全球第一陆军的法国仅仅在6周时间内就被打败,宣布投降......。

这段历史成为全世界的笑柄,奇怪的是法国人却不以为然,并不觉得羞耻。

非洲的军人大都没有政治头脑,遇到事情只会武力解决,做了错事还振振有词。

卡坦加电台的保安与军方发生冲突,拉贾将军竟然指挥军队杀死30多无辜平民,这一事件给“摩梭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让西方势力和冲伯将军抓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短”,让险恶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随后政府军攻占了伊莉莎白维尔政府大楼。

作为回应,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带领叛军不宣而战,向爱尔兰维和部队发起突然进攻。

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是在一块平地上,只有少数的低层建筑物和一些未完工的建筑,但是昆兰上尉早有预感,做了周密的预案。

来到后第一时间就要求士兵马不停蹄的构筑工事,做好积极防御准备,士兵们即使在教堂做礼拜也不远离枪支武器,所以面对叛军的突袭,他们能很快进入阵地,曾经被福尔奎斯上校耻笑的沟壕很好的保护了爱尔兰维和士兵,加上爱尔兰维和部队火力强大,所以叛军的突袭很快就被击退。

麦肯提将军借故不肯接电话让昆兰上尉预感到情况不妙,“上帝保佑你们,自己撑着点”,这话让谁听了心里都会发毛。

叛军有1500人,是爱尔兰维和部队人数的十倍,他们依仗着人多势众不惜命,黄昏时分又发起了一轮志在必得的进攻,不过怪异的是随着叛军中一个穿白西装的人被击毙,潮涌般的进攻浪潮一下子消退了。

原来是金主被打死,很快叛军摇白棋提出谈判的请求,很快双方指挥官达成停火协议。

没有想到叛军使诈,设置陷阱,救护车里竟然藏着迫击炮和重机枪,幸亏发现及时,一番博弈终于击毁叛军迫击炮,叛军败退,连续的厮杀让从来未打过仗的爱尔兰士兵粗尝次品尝嗜血,喜欢上杀戮的感觉。

叛军一夜的狂轰滥炸,把爱尔兰维和部队的弹药库都给端了,这让他们的弹药供给更捉襟见肘,叛军在水中投毒让爱尔兰维和部队处境越加艰难。

千辛万苦盼来的援军竟然近在咫尺不得近身,最终功亏一篑,麦肯提将军也彻底无招了,只能用官话来敷衍“执行命令,坚守阵地”。

卡坦加电台屠杀平民事件危及到联合国的信誉,因此联合国准备“丢卒保车”,把这口黑锅甩给了康纳·奥布莱恩博士来背,被困在雅多维尔联合国基地的爱尔兰维和部队也就成了弃子而无人过问。

恰在此时联合国秘书长道格哈马绍的飞机被击落,群龙无首,这倒是给了康纳·奥布莱恩博士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但是对爱尔兰维和部队来说则彻底陷入绝境。

叛军的又一次大规款进攻开始了,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叛军蜂拥而来,这让原本就弹药不足的维和部队根本无力抵抗,昆兰上尉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埋设炸药,收集全部弹壳充作爆炸物,提高杀伤力,准备最后一搏,给叛军致命一击。

一连串的巨响,叛军死伤无数,但是依然抵挡不住的蜂拥而来,突然间一片寂静,进攻的叛军消失了,远处传来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的声音,昆兰上尉迎了上去,两人再次面对面,这次真的握手言和。

爱尔兰维和部队把每一颗子弹用了两次,他们弹尽后接受了投降。

在西方的理念里,弹尽粮绝后投降不丢人,还很光荣。

一个月后被遣送回国,回到爱尔兰的维和部队没有鲜花和欢迎的人群,甚至不会被提及,因为他们的投降让联合国和爱尔兰很没有面子,联合国名誉受到损害,但这对于他们这些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勇士们来说,没有有什么比尽职尽责后活着平安归来和家人团聚更重要的了。

 4 ) 平常而有伟大的一个局部战争

平常而有伟大的一个局部战争,但就是因为投降而变得让他们接受不了,更加突出了他们为了那种精神而感动自己,新兵的历练还有他们对自己的肯定那是最重要,估计在我国早都被送到某个地方一直待在那里不会让你觉得那是非常光荣的事情,跟日本人一样的道理,其实想想跟我国也有点像为何不把生命作为第一要素呢。

都在说人,但真正到战争中去看到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就知道有多么的严肃,多么的复杂以及每时每刻都有士兵在死亡,炮弹声枪声胆战心惊的每天坚守着的地方,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某种不断前行中明白了自我的价值。

 5 ) 偏见

刚开始看见了主角是爱尔兰的一支部队,还在犹豫是不是字幕翻译出了问题,印象中的爱尔兰是弹丸小国,他的军队自然也强大不到哪去,呵呵哒,看的过程中是全程被打脸,看完之后觉得脸有点肿,看来偏见不可有。

雅多维尔围城战,这里的城充其量也就3、4座低矮建筑,基本上全部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可我们的主角却仅凭150人顽抗的抵御了多于期10倍的敌人5天,最后在没有支援,弹尽粮绝的境地选择了投降,虽败犹荣。

况且我并没觉得他们失败了,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联合国初创期,这样的战斗风骨,打出了爱尔兰和联合国的志气,虽最后选择投降,却也打出了人性的光辉,是人性的胜利。

不同于有些战斗,虽然并不能改变结局,却也要全军战死,并不是说这样不好,这样的确能体现出军人的风骨,但真的全体每个人都愿意死亡吗?

未必见得吧。

所以雅多维尔围城战亦是一场有人性的战斗。

结局让人有点绝望,主人公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让人感叹政治的无情,犹记得剧中康纳博士说的一句保王弃卒,真是讽刺,到底谁是王,谁有是卒呢?

当时的秘书长选择让康纳博士承担责任,但有人更愿意选择让秘书长承担责任,于是有了秘书长的飞机坠毁,更恰当的是击落。

世事无常,谁能理解所有的决策,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我倒觉得还不如痛快地战一场。

 6 ) 这是一部经典的以少搏多的战役,虽败犹荣

片名/雅多维尔围城战导演: Richie Smyth编剧: Kevin Brodbin / Declan Power主演: 詹米·多南 / 马克·斯特朗 / 杰森·奥玛拉 / 艾玛纽尔·塞尼耶 / 吉约姆·卡内 / 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 / 菲奥娜·格拉斯科特 / 山姆·基利 / 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 / 丹尼·萨帕尼 / 罗南·拉夫特瑞 / Charles Kelly / Conor Quinlan / Conor MacNeill / Fionn O'Shea剧情简介:故事围绕上世纪60年代初的刚果,爱尔兰司令帕特·昆兰领导的驻守部队,将面临法、比派遣的雇佣兵侵袭展开。

|本文大约1200字,阅读需时4分钟很多时候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不得不肩负起一些使命。

这些使命有的是光荣的,而有的则是不堪的。

很多时候对于军人和政客到底谁才是左右战局的终结者我们争论不休。

但这些都没有一个结果。

因为作为军人当达到一定的团体时候才具备某些属性。

而政客则不然。

一个独立存在的政客,当他肩负起某一个国家或者是集团利益的时候,他的一句话产生的力量或者是杀戮远远比同类军人更加多。

很明显作为维和部队官兵本片当中的这群士兵们给我们展现的是那些曾经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们以往在电视里看到的他们的面貌多是以维护当地秩序或者说是支援当地建设为主。

很少有报道或者说即使有相关的新闻媒体也会一笔带过。

但是维和官兵也属于战斗部队的一部分当他们面临一些重大时刻的时候,同样也会展现出一个战斗部队应该有的属性。

虽然他们是一群从来没有过战斗经验的菜鸟,但是你忽视菜鸟的决定将会是致命的。

当这些个菜鸟真正愤怒起来的时候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则是一般雇佣军所不具备的。

很多时候当我们没有经历过生死抉择的时刻,一旦有了这样的时刻我们所展现出来的求生意志就会异常强烈。

而见惯了这种场面的雇佣军显然是麻木了。

因此错误的估计菜鸟们的战斗力是他们犯下的一大错误。

第二大错误就是当自己的士兵数量数倍于敌人时候盲目自信也是有后果的。

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在数量上占优了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尽情挥洒了。

困兽之斗的道理显然这个法兰西头头是没有参悟透的。

任何人被逼到死角之后即使是最后挂了,那他在临死之前也会狠狠的咬下你一块肉的,更何况他们是一群人,并且是一群士兵。

虽然在经验上有所欠缺但是实际作战起来就像隆美尔说过的那句话一样“战场上总是瞬息万变的,任何准备都是徒劳的”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本片无疑很好的贯彻了这个点。

没有章法也不是坏事。

虽然一开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是冷静的指挥官从来不会因为一两次的失利而让自己至于万劫不覆的。

快速反击布建工事,用最原始的作战方式最终抵御了数倍于自己的敌军长达五天之久(影片中展现的只是节选,实际上防御进行了整整五天)。

而且在最后很机智的用一颗子弹打了两次。

可以说是发挥了最大力度来对敌人进行伤害。

但是结果有时候确实不那么让人感觉到满意的。

最终我们想到的没有发生。

这群在五天的守卫战中无一个战斗减员的英勇的士兵们到最后却不得不接受投降的命运。

这也许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耻辱。

但是谁也不应该怀疑他们曾经是英雄。

因为弹尽粮绝是不可避免的。

主旋律之下我们的士兵们应该以最光荣的做法为准,杀身成仁。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士兵们也是人,也有生存的权利。

我们作为旁观者最不应该站在利己的基础上对于这些出生入死的人们强加指责,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经历了什么。

正如一开始就说到的,只要政客在后方稍加言论,那么就有一批士兵在前方失去生命。

因为这样的情形不可避免。

因此我们更要铭记那些不为人知的英雄。

 7 ) 《雅多维尔围城战》影评 战士出英雄 政客出婊子

很少看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但是出于男人对战争和武器的偏爱,还是毫不犹豫的看了这部从名字上看起来有些平庸的战争题材电影。

故事大概讲述的是联合国派出的一支大概100多人的爱尔兰维和部队到刚果执行维和任务,在驻地遭到当地政府武装的围攻,从而展开的一场守卫战,毫无悬念,能拍成电影,这必须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并且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也是为什么一听名字,整部电影的情节一目了然(就好比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大捷,你稍微看过历史,只要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一帮人如何如何通过智慧和克服重重困难,打赢对手的一场大捷),几乎没有悬念。

刚果的傍晚任何伟大的电影,都不是单一的,即使导演和编剧本身构思得很简单,我们也不难从故事和环境里读出一些侧面的东西。

首先,整部电影的画面干净而美好。

刚果苍茫的草原,旷远的夕阳,美丽如画。

爱尔兰维和部队睡在露天的屋顶,晚上应该能听到虫鸣和蝉躁,早上在露天的屋顶从清新的晨曦中醒来,如果不是后来发生几乎让人绝望的局部战争,我想这一定会是维和部队的战士们在异国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就好比一个在城市里看拥挤的交通,整天听汽车的轰鸣听久了,突然到一个静谧而辽阔的地方,完全是另一种生活。

战争和诗故事的另一条线,是联合国相关官员和刚果的冲伯将军的一场政治对弈。

刚果的冲伯将军想要将当时刚果钴和铜资源最丰富的加丹加省据为己有,实现独立,并且得到联合国的合法承认。

冲伯将军利用自己的雇佣军对爱尔兰的维和部队展开了军事攻击。

对于联合国的官员和刚果想要争取加丹加省独立冲伯将军而言,这场战斗就像是双方在下棋一样。

冲伯将军派出了不管是火力还是数量都远优于爱尔兰维和部队的雇佣军对爱尔兰维和部队展开攻击,并且派出了炮弹和飞机。

相对而言,爱尔兰军队被包围,武器和实物得不到有效的补给,营地也建在一块平地上,几乎无险可守。

里面出现了很多次爱尔兰军队的领头向联合国官员请求支援的画面,但是都只得到了坚守的命令,最终联合国官员索性连电话也不接了... 这个有点让人蛋疼,因为这个时候爱尔兰军队已经被虐得不行了,水源被投毒,实物和弹药几乎耗尽,请求支援或者撤退的命令(其实也有想要投降的意思),得到联合国官员的回答却永远是坚守阵地。

这完全就是要让这帮爱尔兰人自己去屎的节奏啊。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这场战斗,其实对于这位联合国官员而言,就只是一份工作,他希望维和部队被冲伯将军的雇佣军消灭,然后可以找到借口增加更多的军队进入刚果以平息战争。

事情处理好了,自己升值,处理不好,自己离职就好了。

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之前做过的一个运维项目,十多台服务器的几套系统,出现了问题,5,6个team的manager每天都要开一个小时左右的会讨论如何去解决当时遇到的问题,而下面真正运维的就我自己一个人,拿着最少的工资,扛着客户最前端的压力,那些manager们连系统问题出在哪里都还没弄清楚,但是就能下死命令,让下面的人去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联合国官员讨论加丹加省局势

雇佣军进攻

雇佣军以收伤员为借口部署机枪手但是,对故事的主线,爱尔兰军队而言,本来想出来维护一下秩序,但是没想到真的需要拿着脑袋去冒险,退一万步说,加丹加省独立不独立,对于爱尔兰而言,只与荣誉有关,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还记得以前华为的朋友讲过,在中东还是非洲的维和部队,中国的一般就被派到一些比较贫困一点的地方,修修水利,修修路,中国的部队相对能吃苦,在吃苦耐劳的同时,还偶尔送当地人一些中国的小东西,所以当地人对中国部队的印象很好,相对之下,日本的维和部队,就一直躲在自己的营地里。

每天拔草,把营地里的草拔得干干净净的,从来不出自己营地,尽量避免和当地人交流,然后就是蹲在营地里数回国的日子。

爱尔兰军队很不幸,明明是出来公派旅行的,现在让我们要100个只有手榴弹和轻机枪的人,去和有飞机大炮的1000多人打,傻子都能看出来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在经过了激烈的战斗之后(激烈的战斗包括:1.机枪只上一颗子弹当狙击枪使用狙击对方的白衣服领头;2. 重机枪车侧翻在地,用来射击飞机;3.收集子弹壳,当炸弹,杀伤力极大;),山穷水尽之后,所有的士兵还是决定死战到底,但是爱尔兰维和部队的头选择了投降,结束了这场战斗。

后来维和部队被雇佣军逮捕,然后遣送回爱尔兰,这被当时的联合国视作耻辱,回国的爱尔兰士兵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荣誉,在多年之后,爱尔兰政府才授予了这支维和部队的士兵荣誉勋章,为部队正名。

战士们用自己的抵抗和战斗,捍卫了自己的荣誉,最后投降,捍卫了自己的生命。

而那些联合国的官员,包括冲伯将军,其实只是把下面流血牺牲的士兵视作棋子,输赢其实只是自己的工作职位的升降,而对于士兵而言,这些却是生命的代价。

维和部队将重机枪推到攻击飞机

收集子弹壳用来做炸弹到这里,字幕升起,电影结束。

维和部队回国 并向军官敬礼题外:其实外界的说法和整部电影有很大出入,这确实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是事实是,当时雇佣军的总兵力才1000人左右,打爱尔兰维和部队不可能全军出动,据说当时是用飞机对爱尔兰维和部队的营地进行了轰炸,爱尔兰军队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直接投降了,所以这才会被联合国视作耻辱。

电影中的冲伯将军当时还是被印度维和部队击败的,而那同一时期,中印边境战争,印度被中国军队虐成什么样,大家也是知道的。

所以,历史的层层迷雾,还是没办法说清楚,我们也无法知道,这部电影是不是爱尔兰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而构思出的这样一部英勇战斗,以少胜多,并且在对方飞机大炮漫山遍野的攻击之下,自己几乎没有伤亡,对方伤亡无数的优秀战斗。

但是对于爱尔兰维和部队的投降,我觉得是不可苛责的,毕竟这不是爱尔兰保卫战,毕竟即使胜利了,除了给爱尔兰带来一枚勋章,也带不来其他利益,毕竟每一位维和部队的战士都还有家人,有父母,没有必要因为其他国家的利益或者颜面而让自己白白失去生命。

我们就姑且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刚果的夕阳和晨曦,看美丽如画的战争场面吧。

 8 ) 英雄哪有那么好当

1.联合国的角色为什么总让人感觉是在四处和稀泥,跑到世界各地去当和事佬,可有的时候别人还不领你的情;2.官僚主义的社会,使得官员只会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爱尔兰维和部队在他们眼中确实只是棋子,为了保全大局,也是随时可以舍弃的;3.实际的战争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特别是现代战争,当两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顽强抵抗了,别人的精确制导武器打过来,你可能还没看见敌人长什么样子,你就已经被灭了。

最后再让我可怜一下这位爱尔兰维和部队的长官,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跟上级请求支援也根本没屁点用处,就这么点人和这么几杆子鸟枪,要面对这么多敌人,还时不时地要担心天上的飞机会来给你送一波子弹雨,真是特么倒了八辈子的霉了。。。

 9 ) 非典型战斗

一部以最后投降为结尾的战争电影,让看惯了打到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也绝不投降的我还是多少有点不适应!

电影来源于真实事件,美苏争霸年代为了争夺核武器的原材料,在刚果展开了一场政治大战!

其中政客的丑恶嘴脸,刚果独裁将军的凶狠,以及在前线将当做弃子,在本部电影中任主角的爱尔兰维和部队战士们的有勇有谋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战斗本身很小,并没有太多的激烈场面!

在面对雇佣军10倍于自己兵力的情况下,维和部队没有一人牺牲也算是一个奇迹!

究其原因:1、同是欧洲的法国雇佣军头领给爱尔兰维和部队留足了体面,不止两次三番劝降,最后也没赶尽杀绝,并且在判了死刑的情况下仍然一月未执行,明显是在等待政治博弈!

2、刚果的武装部队战力也确实怂,在十倍于对方的情况下,对方还没有什么地理优势,这都打不下来!

实力确实堪忧!

 10 ) 被遗忘的孤军——被忽视的战争片佳作《雅多维尔围城战》

原载于 《看电影·周刊》2016年第28期, 限于杂志社规定的篇幅,总觉得没有说透,颇为意犹未尽 。

同时,电影杂志有诸如“不要总批评中国国产电影”的指示,因此正式发表的版本去掉了此原稿中的部分内容: 如果说近年来波兰、爱沙尼亚与丹麦在国际战争片市场的崛起,着实令人惊艳,那么2016年爱尔兰战争片《雅多维尔围城战》的出现,简直就是令人惊奇了——作为中立国的爱尔兰,居然出品了战争片。

大概正是因为中立国的“血统”出身,导致这部电影有些默默无闻。

然而,对制作资金与拍摄战争片经验都十分的爱尔兰来说,能拍出这样的战争片,已经实属难能可贵了。

背景云波诡谲 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中,二元对立式的正邪之战,非常利于观众明了双方的阵营或“道德倾向”。

相比之下,美苏对抗的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环境就显得云波诡谲了。

中国观众很可能并不了解《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出现的各方势力——联合国、美国、苏联、法国、爱尔兰、刚果与闹独立的加丹加省之间,都是怎样的关系。

非洲的刚果,原为比利时的殖民地。

1960年,在刚果(金)民族运动党主席帕特里斯·卢蒙巴的领导下,刚果独立。

然而,比利时策动了刚果南部的加丹加省政治势力“加丹加部族联盟”,其主席与军阀莫伊兹·冲伯,宣布加丹加省独立为“加丹加共和国”。

卢蒙巴向联合国求助,然而西方国家一直将战略资源丰富的刚果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在组织联合国军前往维和的同时,也将部分军事人员以雇佣兵的身份,暗度陈仓地派往加丹加省,支援“加丹加共和国”独立。

卢蒙巴表达了向苏联靠拢的意向后,美国、法国与比利时,联手策划了刚果的政变。

在电影中,美国总统肯尼迪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悉数登场。

最终,刚果国民军参谋长蒙博托·塞科上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卢蒙巴,并将其交给冲伯的叛军杀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率领由法国雇佣兵、比利时侨民武装与刚果卢巴部落武装组成的叛军,向联合国军驻守在雅多维尔的爱尔兰第35步兵营A连发起进攻。

电影中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就此展开。

在这种局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刚果的危机产生了两种分裂的姿态。

在道义上,他们只能赞成并组织领导联合国军前往维和。

在利益上,他们却更希望刚果维持殖民统治的原貌,消极对待并暗中破坏联合国军的维和。

小打小闹也精彩 从兵力上看,这场战斗只是“小打小闹”。

在雅多维尔之战中,爱军A连只有158人。

不同文献资料对刚果叛军的兵力规模记述也不同,少则300人,多则3000—5000人,刚果叛军占绝对优势。

现如今,中国的很多战争片开始模仿西方,追求大场面或“逼真”的战场效果,甚至模仿《拯救大兵瑞恩》式的主观镜头。

然而,在武器装备道具与军事细节的设定上,仍然有悖史实、粗制滥造。

相比之下,低成本的《雅多维尔围城战》却尽可能地还原了这场战斗,道具也十分考究,着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电影中,双方的战斗以轻武器对射为主。

爱军的武器装备,包括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瑞典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英国“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维克斯”式7.7毫米重机枪,美国Mk 2式手榴弹与M2式60毫米迫击炮,后方曾派来1架美国UH-1“休伊”式多用途直升机。

刚果叛军的轻武器,包括德国P-38“瓦尔特”式9毫米手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比利时“勃朗宁”式9毫米大威力手枪、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FN MAG 58式7.62毫米通用机枪,法国MAT-49式9毫米冲锋枪,美国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苏联Dshk式12.7毫米重机枪,瑞典M48“卡尔·古斯塔夫”式84毫米火箭筒与英国ML式76.2毫米迫击炮。

在真实的历史中,刚果叛军装备的是多门81毫米迫击炮与1门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

当然,刚果叛军还有爱军根本不具备的优势——1架法国MC.170“教师”式教练机,作为空中支援。

电影真实地再现了这场神话般的防御战。

在孤立无援且没有任何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爱军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158名官兵,凭借多为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的轻武器,抵挡了拥有重火力支援的刚果叛军,连续5天的波浪式围攻。

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后,爱军被迫投降,但只付出了5人负伤的代价。

相比之下,占人数与火力绝对优势的刚果叛军,有300多人阵亡,其中包括30名有阿尔及利亚战争经验的法国雇佣军老兵,另有1000多人负伤。

如此悬殊的伤亡损失比,堪称战争史上的神话。

在危急关头,爱军甚至想出了用炸药引爆装满空子弹壳的木箱,作为炸弹的创造性战术。

这也正是A连连长帕特·昆兰那句悲壮的“我们每颗子弹都用了两次”的来源。

在电影中,爱军迫击炮兵以神奇的炮术,摧毁了树林后方的刚果叛军迫击炮阵地。

这种看似“抗日神剧”中才有的情节,却是真实的雅多维尔围城战中发生过的。

当然,电影中也有些设定,或许存在争议。

例如,刚果叛军的MC.170“教师”式教练机进行扫射,爱军中的角色却能在两条弹道中存活。

这种概率实在太小。

在狙杀远距离外的刚果叛军“白西装老板”时,爱军狙击手将“李-恩菲尔德”No.4 Mk 1(T)换成了“布伦”,只装1发子弹,并用标尺与准星瞄准。

在理论上,无论最大射程还是有效射程,前者都优于后者。

无论如何,射击远距离的点目标,狙击步枪的效果都应该优于轻机枪,狙击镜的精确性要优于标尺与准星。

很多外国的军事爱好者,也都对电影中的这项设定感到怀疑或不解。

唯一的解释是,狙击手是为了使用“布伦”的两脚支架,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精确狙杀的效果。

英军中的很多“布伦”射手,也都夸赞过这种轻机枪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自动狙击步枪”。

爱尔兰维和军驻守的雅多维尔遭遇刚果叛军袭击,爱尔兰维和军四下寻找掩护。

爱尔兰维和军狙击手(左)手持“李-恩菲尔德”No.4 Mk 1(T)式7.7毫米狙击步枪,A连连长“昆兰”(右)手持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与刚果叛军展开激战。

爱尔兰维和军在战壕中,以猛烈的火力抵御刚果叛军的进攻。

距离镜头,从近到远,分别为:“李-恩菲尔德”No.4 Mk 1式7.7毫米步枪、M/45“卡尔•古斯塔夫”式9毫米冲锋枪与“布伦”Mk 1式7.7毫米轻机枪。

法国雇佣兵头目罗杰•福尔奎斯上校,电影中化名“雷纳•福尔奎斯上校”,使用吉普车上的M2HB式12.7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

法国雇佣兵手提M1919A4“勃朗宁”式7.62毫米重机枪,扫射爱尔兰维和军阵地,其身后的刚果叛军使用FN FAL式7.62毫米自动步枪进行掩护。

态度敷衍 何谈情怀?

《雅多维尔围城战》的成功,是态度的胜利。

既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没有高额的成本,甚至不太为人所知,但其可欣赏的程度,并不亚于“爆炸贝”的《危机13小时》,足以跻身2016年世界战争片排行榜的前列。

比中国那些动辄“投资1.5亿”的战争片,更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作为低成本的战争片,整个剧组已经竭尽所能地将“还原历史”发挥到了极致。

《拯救大兵瑞恩》以来,以参战官兵为视角的主观镜头,几乎成了当代战争片的标准配置。

中国战争片当仁不让地接过了“山寨”风格的大旗,主观镜头泛滥成灾。

某些电影甚至“创造性”地发明了“反打式主观镜头”——不是以主观镜头对准枪口所指方向,而是将镜头固定在枪口,反向对准持枪者。

这种毫无代入感的视点,不知究竟是想让观众拥有怎样的体验。

相比之下,《雅多维尔围城战》的镜头使用却很传统。

只有表现指挥官用望远镜瞭望或狙击手进行瞄准的场景,使用了少量转瞬即逝的主观镜头。

然而,电影情节的紧凑与紧张感,战场环境的代入感,却毫不逊色。

《雅多维尔围城战》成本低廉,武器装备道具却毫不含糊。

有些中国电影号称“投资1.5亿”,做出的却是炮塔都不会转动的坦克,CG效果虚假的轰炸机,12.7毫米重机枪子弹击中人体四肢,仅打出个小弹孔的杀伤特效。

更有导演表示“飞机、坦克的型号不重要,只有情怀才能感动观众”。

连基本的史实都不肯尊重,道具都不肯做好,如此不认真的态度,还要空谈“情怀”,这不是比当年狂妄侵略者还可笑么?

为了增强电影所谓的戏剧效果,中国战争片市场已经是各种“神剧”的聚集地,影片主角的“光环”已经好到了子弹、炮弹与炸弹,都躲着主角飞的程度,怎一个“假”字了得?

殊不知,真实的历史远比不要逻辑或不顾现实的胡编乱造要精彩得多。

作为1922年独立后再未有过对外战争的国家,爱尔兰尚能从历史中挖掘出如此传奇的闪光点,而当今的中国战争片却只能用“神剧”来展示中国五千年来的对内对外战争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雅多维尔围城战》中,爱军158名官兵的困局,却为爱尔兰战争电影打出了一片天地。

中国某些战争片,却只能依靠迎合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兜售“情怀”,着实令人不齿。

这值得整个中国战争片市场,进行深刻的反思。

《雅多维尔围城战》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7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9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