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枪声俱乐部》里,年轻的摄影记者格雷格(Greg)的内心面临着严酷的折磨。
他的照片《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却被黑人组织Incarta强烈指责,“这是帮助白人政府攻击黑人无法自我管理”。
随后,在为一名被杀死的儿童拍照后,Greg对现场崩溃的女友Roberts说,“我除了拍下一张照片之外,什么也为他们做不了。
”这种无助感和道义矛盾,在另一名普利策奖记者凯文(Kevin)身上更是一座大山。
在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奖后,Kevin被严重地“网暴”:“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你给她钱了吗?
你拥抱她了吗?
为什么没有?
”也正因为这样的灵魂拷问的残酷和痛苦,Greg才会时不时情绪崩溃,让他深爱的Roberts 走开,Kevin才会陷入长期的吸毒和酗酒,终于在诸事不顺的窘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拷问和悲剧,才让Jones、Greg和Kevin这样的记者真正伟大起来,虽然“伟大”可能并非他们的追求。
或许,只有在他们承受了如此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他们的报道才被赋予了更震撼人心的意义。
忠实的记录,不需要评判,就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每个“观众”都有评判的权利和责任。
如Kevin说的,“一张伟大的(新闻)照片的责任就是让看的人思考、问出问题。
”
1⃣️摄影究竟是什么 我从有手机开始就喜欢拍照 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生活记录 什么都拍 小时候集中在我身边的事物和人上 到后来大了 就喜欢拍人 有趣的人 奇怪的人 普通的人 每次拍的时候 我都会有种冒犯之感 甚至觉得是不是该给对方说一声问一下能不能拍之后 再拍 但是有时抓的就是那瞬间的迷茫 等你问过了 那瞬间的她就没了 对于我来说拍别人我心里一直有股歉意 所以很多时候强迫自己不能去拍 多拍风景 但对我而言 人比风景有趣 人比风景百变 这种好奇促使我去观察人 也促使我想拍人 忍不住拍的时候偷偷拍 害怕打扰到对方 害怕我的镜头让她尴尬 最怕对方看到我 她的眼睛和我的摄像头相撞 那种心虚感 一直折磨着我2⃣️在摄影时 你的状态和行为到底该如何定义?
战地摄影师比普通摄影师好有很大不同 但本质又没什么不同 都是在传达信息 只是战地摄影师把更加尖锐更加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了 暴露出许多普通摄影看不到的问题 普通世界感受不到的人间摄影作为职业而言 他们的行为就是单纯的 尽职尽责的 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好作品 在那一瞬间他就是一部记录人间百态的相机 其实你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一个对自己职业认真负责的人呢?
如果是单纯的将摄影师当作一个相机 一个机器 大家大概不会对凯的照片有任何指责 但正因为不是 相机无法自己拍照 无法选择拍什么 是人赋予了它生命和意义 是人的情感与经历 做出选择 拍什么怎么拍 在这个意义上 旁人无法理解 一个人面对这些苦难能够冷酷的按下相机 其实挺讽刺的 获奖的偏偏是这两张照片 因为足够绝望 足够震撼 所以获奖两个人虽得了奖 但两个人都面临同样的冲击 外界无法理解的心灵上 人性上的冲击 火人没有被大规模的议论 是那张照片传递的信息没有直观的面临选择 感觉摄影师只是个旁观者 他只是记录了 (电影很有意思的是让他看到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倒酒 火柴 但是他没有做任何事 后面警察来找证据也挺有意思的 说是他拍到了罪犯 如果你在现场目睹一切 你会做什么选择?
去救那个人?
)而小女孩那张照片 传达的信息里有选择 凯在旁边一直等着拍 他有选择去救助 却没有 “你当时就想着拍照???
什么都没做???
”于是引起众议 两个人照片表达的都是苦难 一个人传达的是战争的混乱悲剧 另一个人传达的是饥饿的惨剧 一个是“无能为力”一个是“可供救助”两人做的事是一样的 都是拍摄 获的奖也一样 只是人性上的选择与容忍不同 他们都保持了一个摄影师的态度 只是记录 不去改变 他们只是旁观者 而不是可怜这些苦难人的神父 也不是救人性命的医生 他们什么都不是 只是一部相机 摄影作为记录者 反馈者 传达者 是否该尽职尽责的单纯记录 那个被火烧的人 他能做什么?
那个被秃鹫虎视眈眈的女孩 他能做什么?
救得了一个 救得了所有吗?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职业发声 传达他们的苦难 但我又忍不住想 起码能救一个是一个 这样反复拉扯 我没有答案 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摄影本身就难以定义 所以这样的模糊导致了摄影的议论声 我自己一直没想明白 摄影到底该如何定义 大多数情况也没有这些两难境地的出现 所以一直忽略了这个问题 但是我不想无故的去批判他 就好像 乔在肯中枪时 慌忙之中 还拍了张照 然后将肯抬上车 你说他这个时候了还想着拍照???
是不是太冷血了点???
在我看来 他在为肯的受伤愤怒的同时 不忘了自己是谁 肯是谁 能为肯留下什么 传达什么 他在下意识就拍下了那张照片 影片中 她不愿意举灯靠近那个小孩 但是他却毫无动容的拉着她的手“你走近一点”推搡着她往前 你说他没有感情吗??
你说他冷血吗???
如果每个战地摄影师都像是她这般 估计没有一张能够传达给外面世界的照片 因为太可怜了 太可悲了 我心生怜悯 从他拍了那张火人 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到后续拍那个孩子 其实他的历程就很明显 从开始的情绪化 到后续的癫狂与冷静 她说他越来越像凯 另一层面 我觉得他反而是从一个普通人 成长到了 战地摄影师 凯在拍那个躺在地上的男人时 对方抽搐了一下 他惊慌的样子 凯说他脑海里全是那些死亡 那一瞬我觉得很心酸😢我不能说 我如果在那个年代 是站在议论的一员里 还是沉默的一员里 因为我至今没有明白 摄影 摄影本身就是 难以找到答案的事 但不妨碍我 致敬战地记者 我永远只能成为那个不敢举灯靠近的那个女人 为他们哭泣 为他们心碎 但我永远无法成为那个勇敢为他们发声 为他们表达的人你说他们没有人性 他们直面最深刻的人性 将自己搅得一团乱 拌进这场苦难里 记录下人间百态 他们的人性早就留在了他们的照片里
看过这幅照片,Vulture Stalking a Child, 的同学应该不少,无不为此照片所带来的震撼而窒息。
也正为此,我买来了《The Bang Bang Club》这部加拿大电影,叙说了四位常驻南非的摄影记者的真实经历,其中就包括这张照片的来历。
还有很多曾经登上世界各大杂志封面,以及荣获普利茨奖的照片的故事。
Bang Bang Club的构成其实就是这四位记者,请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Greg MarinovichJoao SilvaKevin CarterKen Oosterbroek这部电影也是根据幸存的前两位摄影记者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
而这张照片正是Kevin于1993年在苏丹南部拍摄的,由纽约时代周刊买下并登载,引起轰动,并荣获普利茨奖。
但是Kevin确受到无数的责备,指责他没有抱起那小女孩,那时小女孩的父母正在联合国的飞机旁领取食物。
甚至很多批评说他是另外一个“Vulture”。
在他获奖后的三个月后,Kevin在车里用废气自杀,离开了这个令他厌恶而无望的世界。
片中有段Kevin和Greg的对话:Kevin(痛苦地):“我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每天坐等看着人死去,并把它拍下来。
”Greg(心里一样沉痛,但不想承认):“不,我不是。
”Greg是他们里面,第一个拿到普利茨大奖的,作品是一名黑人拿着屠刀,砍向另一个浑身被汽油点燃的黑人。
这部电影并不是单纯歌颂战地摄影记者的,这部电影,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
片中有美好而漂亮的画面,和血腥的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导演其实也在思考,这个如此美丽的地球,为什么会充斥如此多的丑陋,愚昧。
我们该指责谁?指责那些只因为是不同族裔就互相残杀的平民百姓吗?指责那些体制和当权者吗?指责见死不救,只管拍照的记者吗?指责那些指责记者的记者吗?还是指责我们自己?电影叙事流畅,画面音乐都不错。
另外喜欢摄影的朋友也不容错过这部电影,因为你可以见到不少好相机。
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摄影师Kevin Carter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一次明显的自杀行为——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
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看完本片一时想不出要写些什么我到底是站在哪一方?
是为Kevin那精彩的照片喝彩?
还是抱怨Kevin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
突然想起我的一位老同学家乡在东北,在西北读书毕业去了海南做记者年初去三亚时和他坐在大东海的沙滩他说你看这光鲜的城市,其实它只不过是把阴暗的一面隐藏起来我和所有来三亚旅游的人不同,我的眼里没有热带风景、蓝天、白云、沙滩……因为我目睹了太多太多这座城市的阴暗面所以不管那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不管Kevin是否赶走了秃鹫不管Kevin是否拍下来那张举世闻名的照片仅因为Kevin亲临现场这一条就足以永远的怀念他因为他所经历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PS三亚的记者同学近日得知他跳到了广州的一家报社希望他在花都,不寂寞
片子仿佛是用一张张纪实相片拼成,我喜欢它的构图和颜色。
看完后,感觉到导演想表达很多内容,可每一个主题都没到位。
情节推进得很慢,仿佛要把事情娓娓道出,但最终种族冲突的原因交待不清,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刻画不够深入。
直到影片结尾,两位主角身中子弹,一位选择了自尽,却未能引起我心灵的冲击。
因为一切早在预料之中。
与其说影片牛叉,还不如说这几个记者本身的经历牛叉。
在枪林弹雨中奔跑,为了买一瓶可乐;躲过刺来的一刀,仍然坚持拍完照片(话说这大刀砍头的照片视觉冲击力太强了点吧);站在两个即将群殴敌对派别的中间。。。。。。
这部影片让我问自己,如果我能,我会选择一个看起来政治不正确的一派进行报道,我会承担在枪林弹雨中抓拍的风险吗?
我会提供秃鹫相伴垂死的小孩更多的救助吗?
失去了环境、背景这样的假设往往显得没有意义。
即使这样,我依然觉得能够做到片中几个记者做到的,非常不容易。
对与错,道与德,正与邪,统统都不重要,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影片就是这样,用真实或虚构的场景逼着观众去思考,如果我是XX又如何?
这样的人性拷问往往难以得到答案,却是不断成长的捷径之一。
四个战地记者在南非拍摄的故事。
有一句话说得好,他们有上帝之眼,但是没有上帝之手,既然不能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传递。
看到了那个普利斯什么的一个摄影奖,那个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饥饿的秃鹫,在前面还有一个饿得站不起来小女孩那一张。
我看他这事情是中性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谴责记者不去帮助那些小女孩,而且按下了快门。
最开始了解这部电影,是因为介绍中说,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相机,镜头,出于涨知识的目的点开了这部电影。
可是看过五分钟之后,我更被剧情所触动。
国家不强大,受苦的只能是人民。
为了工作,为了活下去,聚集起来的人们残忍又暴力。
滴着鲜血的砍刀扎破了肉体,活生生的性命瞬间就消散了,而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一张照片足以改变一个世界。
镜头下的主人公,他经历过的事情 ,通过一张照片被世界知晓,但是他的人生是否会发生变化呢?有很多留在我们印象中非常著名的摄影作品,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也改变了世界的历程。
而了解照片的故事,也应该了解拍摄照片的人。
想主要先谈谈Kevin,那张照片是看过了很多次的,摄影师因此而举世闻名之后却因为救没有救那个女孩而又成为万夫所指,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救别人的命是一项美德,而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义务,并且,记者在拜访摄影师过程中的质问反而让我觉得是想在推卸自己在女孩的死亡中需要承担的责任,摄影师如果赶走那只鹰,那那只鹰肯定会盘旋着归来,如果她带着那个女孩走,把她带回她的家里或者任何远离鹰的地方,大概率她还是无法摆脱饥饿致死的命运,如果他一直带着她,首先他是一个摄影师,战地摄影师,他如何照顾她,更何况他自己也是穷困潦倒,更何况这个女孩只不过是被他看见的一个,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孩子难道都要Kevin来承担吗?
他抛出了一张足够震撼的照片,足够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认识都打破的照片,所以他们自然会要追责,但这责任肯定不能指向自己,尽管整个一大块地方的饥荒必然会有他们自己的责任,然而避重就轻却是更简单的事,所以反问Kevin为什么不救那个女孩。
多么好的能够自洽的逻辑啊,既声明了自己的正义和博爱,又把自己本该有的反思和羞愧抛给对面的人。
有人说主人公是走运,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么勇敢没有那么果决,怎么会有那样的幸运,连幸运其实也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
有些人确实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成功,会受到更少的阻碍,黑人记者就需要更多担心一些自身安危的问题。
群体狂热中建立的道德观确实是可怕的。
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着的,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着的被遗忘的一群人。
20世纪90年代初,在曼德拉掌权以后,南非发生英卡塔党内乱,几个南非籍白人摄影师组建了“枪声俱乐部”,以拍摄写实的暴力与战争场面为生,本片的故事即由此展开。
战地摄影师与其他摄影师不同的是,技术变的不再那么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距离,你只有靠的近才会拍出完美的照片。
而他们也常常由此身处险境。
枪声俱乐部的四人中,有一人在南非街头中枪身亡,后来曼德拉公开悼念这位摄影师肯·奥斯布鲁克(图2第3位)。
本片用相当纪实客观的手法描述了这几位知名摄影师的工作经历,并由此折射他们的心路历程。
四名摄影师中有两人获得过普利策奖,凯文·卡特和格雷格·马里诺维奇(图2第1和第2位),导演以比较高明的手法,不经意间还原了两人获奖照片的拍摄场景,这两张著名的照片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沙巴拉拉之死》和《饥饿的苏丹》。
(特意附上原图)大概在两张照片成为时代周刊封面的时候,西方国家的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南非和苏丹的困难处境,人们同情照片中的人,却往往忽视相机后面的人。
两位得奖者后来结局都有点惨,格雷格在南非中枪受伤,凯文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或者正如电影中所讲,经历了太多战争,脑海里只留下杀戮的死亡的幻象,再也无法承受了),自杀了。
通过凯文的死,导演表达出了他的疑问。
摄影师的任务是向人们传达真实客观的景象,拍下他们的照片(凯文如是说:“看着人们死去”)。
然而,摄影师是否应该对自己拍摄的事物带有情感,他们的职责是拍下照片,那么他们是否又有责任与照片中的人与事物发生联系?
凯文拍下《饥饿的苏丹》之后,铺天盖地却全是恶评,所有人都在问:“你为什么不把秃鹫赶走?
你为什么不把小女孩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凯文自己也开始自责,他怀疑自己职业的意义。
他曾试图一名访谈节目主持人解释--这个主持人问他什么使一张照片伟大,凯文答道:“照片不止要拍的好看,它其中表达的问题更为重要。
人们常常问摄影师有没有作出什么让局势变的更好的努力,我想说,我们拍下这张照片就是让局势更好的努力。
”然而主持人不理解,继续逼问小女孩儿的事。
因为这个,没有报社愿意再雇他,他没有钱,没有家,朋友在南非身亡再次打击了他,他只能自我了结。
《枪声俱乐部》总体比较平淡,但它的结尾还是悲情的。
导演自己也想让观众客观地体会摄影师的人生,消除他们普遍的误解。
有两个细节:一是枪声俱乐部的成员们并不喜欢别人称呼这个俱乐部,二是俱乐部最终解散。
这表明俱乐部成员们并不冷血,他们的心灵始终遭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冲击。
这篇影评有点冗长了,但我认为这部电影值得每个新传的同仁看一看。
我们传达客观真实的讯息,但从未对世界失去感情。
一般般
7.5/10他们通过记录了世界来企图改变世界,然而世界依然还是老样子,南非暴力愈演愈烈。
这片子真心好看,很牛逼..................战地摄影师什么的!好牛逼好艰辛!
挺好一电影,毁在字幕上了,点背...
把相机换成吉他,估计也成立
要有多大的热情去参与这份工作
bang!bang! Pow!
片子最后kevin的死还有那几段冷静的字幕看得我好难受。。。
很多镜头太纪实,胆小勿看
#豆瓣春日影展# 第十四部:铁肩担道义,记者永远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可惜眼下他们只能选择被收编,或接受没有用武之地的事实。就像如今得以用来记录现实的工具更多元便捷了,可我们却离真相更远了。
战地记者的矛盾作为挺好的切入点,并没有发挥出来。视角转换略显生硬,细节上也欠打磨。是一部缺少点野心的作品。
尼康宣传片
这导演真不会讲故事
战争让人变成不正常的人
the reality is so cruel, but sometimes you have to face it。The story is a little bit messed,but scenes are nice
商业电影涉猎如此庞杂繁复的题材是必然会翻车的,追问社会毕竟不是它的责任。就好像这些摄影记者,只管拍摄暴力并将暴力展示为像框中的奇观,至于非洲的战争与混乱的缘起,是一个怎样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造就的必然,苏东解体与第三世界阵营的坍塌以及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又是如何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混乱程度,则不是这些白皮肤“影像赏金猎人”会关心的了。身处极度残忍与混乱的社会暴力之中,我丝毫看不到他们内心价值受到冲击与震荡,仍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白人殖民者一般的好日子,夜夜笙歌谈情说爱,似乎一墙之隔的暴力完全不曾入侵他们的生活。六十年代越战对欧美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与激发的反思和追问力量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只有“搞一个大的”“得奖成名赚大钱”的犬儒与伪善。当资本主义逻辑成为普世唯一的逻辑,媒体/人的堕落就是必然。
这部片子已经开始尝试探索战地记者矛盾的身份了,可惜有些浅尝辄止。
有人说垃圾,我认同了
战争记者是战争的一个组成元素,和战士一样同为政治牺牲品。新闻工作者受到的正义、真相教育和士兵受到的教育一样是一种洗脑。另外电影的拍摄手法不是太喜欢
小女孩与秃鹰那张照片应该很多人都见到过,包括当时引发的争议,但却是第一次了解到较为完整的背后的故事。“我们总是试着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些我们视野以外的东西”,这是种致命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