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女主人公与即将上战场的未婚夫诀别,我以为这又是一部魂断蓝桥。
当上尉的军队开进美丽的小渔村,看到美丽的佩拉吉娅,吹一声口哨,并向“漂亮宝贝”“2点钟方向,敬礼!
”时,我才知道,原来他才是故事的主角。
若想象一下,敌人的领导带领部队驻扎到自己的村庄,并向同村的姑娘吹口哨,是否会让人深恶痛绝!
的确,佩拉吉娅对被安排住在自己家的上尉冷若冰霜,这是和自己,和自己国家势不两立的人,是自己的仇人。
可是上尉虽然领导着炮兵连,却“从没有将枪口对着别人”,他的朋友不是德国,而是和他一起长大的自己家乡的人,他和他的战友们的军衔都是通过音符表示。
当上尉的曼陀铃在夜中响起,一切都寂静下来,清脆婉转的声音从他的指尖流淌开来,我不得不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一个音符,空气里,心里,流淌的都是感动和柔情,不小心会淌下泪来。
在这样的琴声中,她爱上了他,可是战争却让他们的爱情变得遥不可及,就像那琴声一样,美丽却脆弱,稍不留神就消失在夜空中。
可是没有他,她的生活也就不在继续。
在昔日的“盟友”枪口下幸存下来的上尉被佩拉吉娅的未婚夫派人送走,从此是死是活再也没有消息。
不知从什么地方寄来的那张唱片她也没有听完,里面没有他的只言片语,一切都没有意义。
美丽的小岛除了地震一无所有,可上帝让我们活下来一定有他的理由,劫后余生的人们相拥哭泣,转身又重建家园,依然吵架,依然跳舞。
成为医生的佩拉吉娅为人们解除病痛,却没有人能治疗她的忧伤,如果他没有回来,也许她就将这样终此一生,也许是等待,也许是埋葬。
美好的是,他活着,而且回来了,而且她在等待。
人生走过大半,才知道,遇到爱的人是人世间的幸运儿。
面对销烟与战火,才知道生命中能拼上性命争取一回的东西真不多。
战争中的爱情总是这么耀眼,面对随时会来的死亡,每一分一秒都是金子。
所以奋勇,所以抛下了所有只为成全自己内心的一点渴望。
看着这样的爱情故事而感动, 是因为我们在眼下看似安逸的生活中,活得妥协而卑怯,自私而软弱。
…… 高中语文老师曾经就我当年的一篇批判向的电影影评作文,对全班作了一个思想指导,就是说意识一定不能非主流,否则肯定得不到高分。
可是人生不是作文,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们往往没有什么典型的主流意识,他们只想享受平静、美景、健康和爱人的脸庞。
没有什么所谓的正确和错误。
那一群意大利士兵这样想的,最后死于盟友军的手里。
女主佩拉吉娅 这样想的,但是在战争开始的前期,她写了百来封情书去等待和呼唤她的初恋情人,直到自己的心凉透。
佩拉吉娅 的初恋情人这样想的,他饱含着要保护爱人和家园的信念,坚守阵地,隐忍无限的思念,直到为了成全所爱,卑微地渴望用搭救情敌的方式挽回其已经失去的爱情。
上尉安东尼奥·柯莱利 这样想的,于是目睹了所有的战友死在眼前,染满了帮其挡子弹让他得以幸存的战友的鲜血,直到不得不和自己的爱人分离,不知何日能再相见。
还有那个被自己的人以背叛的罪名吊死的女孩子,她爱错了人,对生活的一切美好寄予了太大的信任。
……这世界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没有什么美好与丑恶的绝对界线,但确实有许多生存与毁灭的抉择时刻。
佩拉吉娅的男友是守护者的角色,他展示了爱的最大的宽容,成全了爱人,哪怕她背叛和辜负他们的诺言。
佩拉吉娅展示了爱的勇气、坚守、牺牲与忍耐,在开始爱上上尉时,她作过仍维护初恋婚约的努力,只是战争和爱情来袭,她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流言蜚语、俗世成见面前,她勇敢地跟随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爱情(这点普罗大众都是千难万难做到的)。
最后为了爱人的生命,忍痛决别。
在战后无尽未知岁月里,她终于冷静地决定不妥协于生活,不在孤独和磨难中将就于悠悠岁月(这点普罗大众的又一痛点)。
独自生活、行医、面对地震这样的灾难。
冷静而从容。
其实我觉得在这两个角色面前,上尉的角色个性是比较弱的,如果结局不把书里的老来再相聚的情节改成电影现在这样,七年后的回归的话,上尉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败笔了。
在战后还想着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并回来为自己的爱人续写她的爱情梦想,才是真男人该干的事。
否则,就是一个在战争中醉生梦死还要发泄一下身体的会点音乐勾搭女性的渣男了。
……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为主角的电影。
佩内洛普·克鲁兹 演的很细腻,女性的不服从命运的倔强,爱情中的两难、挣扎、忌妒、满足,分别的痛苦,孤独岁月中的冷静、寂寞、坚强,再见面时的喜极而泣,层次丰富。
她的演绎的光芒,盖过了凯奇的演技和 克里斯蒂安的帅气。
……最后表白凯奇的努力:带意大利腔的英语口语应该不好练;意大利歌剧的唱腔,颤音与高声部的技巧,感受到了,挺好听的;电影中段那曲如泣如诉的曼陀铃,听得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十五六岁初尝爱情的时光。
并谢谢,电影完美的结局。
(我以为豆瓣吞了我的第一帖,所以换个角度又写一篇。
特此留念。。
)
充盈了热情的音乐与舞蹈,体验希腊文化的风土与热情,故事没有那么跌宕,情节也没有很丰富,甚至可能因为年代久的原因,显得没有太多手法和变化;只是男女主刻画人物很到位,也是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为什么还要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儿,我真够够了,没有很有益的分享难道自己留存一下就不行么,让我有点无语。。。
大部分的中文译为《战地情人》,英文的直译是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即科莱利上尉的曼陀铃。
讲述的是一个希腊海岛的美丽女子佩雷吉娅爱上一个占领他们土地的意大利军官安东尼奥, 此男子没有殖民者的霸王嘴脸,长得很帅,扮演者是尼古拉斯·凯奇,热爱和平心地善良,最重要的是他擅长弹曼陀铃琴,美妙地能惊动全人类。
后来在漫山遍野之间,他们一起。
后来战争在结束的时候才爆发,曼陀琴的琴丝最终成为医生救人的工具,它便失去了它的魔力。
后来留着炸弹碎片的海滩,他们分开。
在我学识有限的范围内,我见过的城市分为三类:一类繁华而嘈杂,一类温柔而沉静,一类满目疮痍。
故事发生在塞佛伦尼亚岛,有着蔚蓝而沉静的地中海风情,没有意大利热情的色彩,只有希腊那悠悠的淡雅。
我一直会因为一座城市而爱上那里的人,因为我相信城市是人们的集体回忆,那么城市的气脉便是在那里居住着的人们的气息。
有一度,这座温柔而沉静的城市在战争和地震的劫难中徘徊,在繁华喧杂在满目疮痍之后,它依旧可以回到温柔而沉静,人们依旧很美,依旧敢爱敢恨,依旧可以充满勇气的继续好好生活。
影片的结尾说:此片献给牺牲在塞佛伦尼亚岛的意大利士兵,以及在地震中死去的人们。
那么城市是真实的,战争是真实的,天灾也是真实的,应该爱情也是真实的,修改的大概只是故事。
影片中佩雷吉娅的父亲告诉她说,爱情是冲动的,很快过去,爱情过去的时候,便是我们决定的时候,而在冲动的爱过去后,要日日相对,其实那才是真正的爱。
对吗?
原来故事也是真实的,就发生在你的身上我的身上。
曼陀罗琴声悠扬在战争前夕平静的夜,那是虚幻,无数人死去后,安东尼奥终于最终出现,才是真实。
即便如此, 片名叫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我想无论是法国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他们的爱情观大都在游荡在务虚中,对于他们来说琴声大概可以绕梁三十年,浪漫便是发生过;中国官方却译为《战地情人》,我想到头来中国人还是虚实的,琴声过后情人要归来,浪漫是最终的好结果吧!
于是,我们总是很沉重。
温柔沉静的城市越来越少。。。
1爱情是激情燃烧过后留下的东西发现女儿在和毛头小子谈恋爱,他说“他配不上你,他不是能接受妻子比他强大的人,他总是个男人嘛。
”发现已订婚的女儿爱上侵略国意大利驻岛上尉时,他这样说:“爱情只是一时冲动的爱,就像地震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它去时,就是做决定的时候,要做到形影不离,永不分开,这才是真正的爱。
爱不带来兴奋与刺激,不是活下去的主动力,也不是想象着被吻的感觉,这种爱情的方式谁都会,可是当爱情燃烧完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爱。
听起来不是很有趣对吗?
事实如此。
这就是你对那个上尉的想法对吗?
佩拉吉娅,你的行为必须对你的未婚夫和他的母亲负责,还有为我们的岛早日解放祈祷吧,这样你和他才有可能。
”2受伤时不抱怨,有伤口一定要治疗。
“我要我女儿明白,战争和地震,是如何破碎一片平静的大地,我要她明白,为何上帝有时祝福我们,有时又会迁怒我们,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痛苦,我要她从大自然的教诲中学习,受伤时不抱怨,只要伤口能痊愈就好。
”战争结束,女儿在他的栽培下,成为岛上首屈一指的女医生,她对上尉默默思念,眼中常含悲哀,父亲给上尉写信,这样说:“你知道我不是个虔诚的教徒,不过我相信,有伤口一定要治疗,如果有人的伤口可以治疗,那我们一定要找到治疗的方法为止,如果上帝给我们机会活下来,一定有他的原因。
”3爱是我愿意陪伴你影片最后,对抱怨妻子唠叨烦人的乡亲,他这样说道:“你爱你的妻子吗?
如果你爱,我建议你对她好一点,在她未叫你之前,自动把柴带进来,当她冷的时候,帮她披上披肩,每次从田里回来,送她一朵花。
”
这部片子让我认识了凯奇。
在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看的,很动人的爱情,很美丽的意大利的音乐。
电影里的爱琴海,在战火的背景下,依旧蓝得让人心痛。
电影里的音乐是战争爱情的点睛之笔。
结尾处,凯奇的表白,原来越是想忘记一个人,却越放不下,因为那个人已经刻在你心里,一定要把她找回来。。。
我始终觉得,那些珍爱的电影看一遍就够了,留美好而模糊地记忆去回味。。。
当看到尾声的时候,我心里就浮现这句话,正好弹幕上也出现一样的话。
RT。
整部片子越来越心疼,越来越绝望,特别是战争之后竟然还有地震的剧情,心态崩了。
按经验按惯例,这片子就是个悲剧。
所以看到结尾的时候,他在人群中闪现了一下身影的时候,就像是一直祈祷的事情被神开了光实现了。
……影片不同于国产电影的一大特征,是每个人没有太多的真治正确,它还原了人本身内心单纯而美好,对生命的渴望:自由、和平、家人的团聚,爱人的安好。
男二号不识字,是直男系代表,行为上不会你侬我侬的各种招式手段;然而他在战地就请人反复读过那些信,但是回到女主身边,他哄她说因为不识字而没有读过,是为了让她在他面前再多次地叙说那些情话。
表面看上去他热爱战斗的鸡血青年,事实上他没有太多复杂的民族和主义之类的思想,而是单纯而执着地用行动,用自己的一切力量保卫自己的母亲、爱人和家园。
他救了男主,弹幕上沙雕地就出现许多说他“格局大”。
仿佛情敌就和战场敌人一样,一定要你死我活不可(这世界不知道怎么会有这群带着这样想法的人)。
男二号不是我们的沙雕青年,他救她爱的人,就是想让她再爱他一次。
他既然如此想并行动了,就算是接受了她爱上了别人的事实,并且再光明地争取一次。
也知道自己万一挽不回女孩的心,就是成全了他们。
面对女主冷静地质问,他失态地哭着说出那段表白,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如愿以偿。
但他做到了,用自己的所有力量保护了爱人的一切。
……本片并不只是讲三个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借由几个人影射了战争中热爱生活的男女的群像。
爱上德国军官的女子十分悲惨。
她那么深爱的那个人,在那时那地,已经不是一个能自主思想和行为的“人”,而是政权束缚中没有自由灵魂的行尸走肉,他是战争机器的一个零件,他存在的唯一使命就是服从上司并令自己活着。
她爱了这样的一个对象,很快就迎来了自己无辜生命的终结。
她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背负着“汉奸”的骂名,暴尸在光天大道下。
有爱,可能是缘,也可能是孽。
但是那能爱自己所爱的短暂时光中,是否也已经满足而无憾,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在看电影和影评时看到许多的道德正确的言论,DIS女主角。
也有类比为《色戒》。
真大可不必。
女主不是那种在战争中的激进和积极参与的人群。
不是心思精密的女间谍。
不是以色事人,善于色诱技巧的精致小妞。
她并不美艳,至少电影的服化道是在刻意表现质朴的乡村姑娘,是没有立场的普通人而已。
只是救死扶伤或救自己身边的人。
她不喜欢战争,只是想让自己的直男初恋快点回来。
她勇敢、热烈地表达自己,奈何直男只看信不负责回复,写了一百多封,那就是一百多次的失望!!
漫长的等待让懵懂未入世的初恋耗尽热情,她等来了战争和意大利军队和男主。
男主有别于傻傻小男生型的直男二号。
他很有生活的情调,放在任意人群面前有煽动性的领袖光环,他会乐器能唱歌,心思灵敏,在女主拉别人在他面前舞蹈上演一幕柠檬戏后,便马上精准拿捏到她的感情,并坦诚地表达,用创作一首以她为名的曲子,当面演奏曼陀铃,这样浪漫的方式。
对爱情积极主动不胆怯,有手段懂浪漫有心思,关键是二人你来我往的感情契机都被对方狠狠的回应。
这太爽了,这是现实男女都追求的相爱体验。
女主也曾愧疚自己辜负了男二,想要求得原谅并继续履行婚约。
然而战争使男主死而复生,这样一来让她彻底清醒,爱不能勉强,不可以拿来作为感恩的工具。
她十分坚定而冷静地与初恋情人摊开了想法。
她比被吊死的女孩幸运的是,她爱的两个男人都是天地间立得住的男人。
所不同的是,她成长得很快,越是到后来,越是用理智帮自己和自己的爱人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帮男主挡了扫射的战友,这个角色只出现了两个场景,一句台词。
但就已经勾勒出了另一个爱情故事。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神奇之处。
他献身保护男主的样子,像是在保护属于自己的爱情得到圆满。
镜头虽短,篇幅虽小,但印象极深。
……还有那晚舞会上年轻人们的眼神,战地里的歌声,片头片尾呼应的葬礼,片尾声片与战争无关的那场地震,片中那段完整的曼陀铃演奏曲悠扬婉转,如爱人的呢喃,这一切也都应该是我们生活的最高追求,死亡和灾难无时无刻不在轮转,我们身处其中,当享受和平安宁的每一分每一秒,不选择沮丧消积的姿态, 就是作为普人的最大的勇敢。
…………为了凯奇而来看片,尼古拉斯凯奇,本身是有意大利血统的。
为了演这部片子练习了很久的带意味儿的口音。
里面演唱也很有技巧,看到拨琴弦时,是真有点惊艳。
但尽管如此努力了,感觉还是被女主角的光环压下了去。
配内洛普的表演真的是可圈可点,尤其和男二摊牌和再见到男主时两场情绪表情的变化。
看完电影仍萦绕脑际。
本以为是大悲剧收场,谁想那睿智的父亲也从废墟中完好地出来了。
男主在死而复生时带着茫然和无助,好在没有过太久,七年之后重新回来,治愈了女主那本无药的伤,也治愈了我这个脆弱的观众。
令我在冬日午后,麻木心灵收获一大份感动和内心的安慰。
二零二一年九月十七日。
将近20年前的影片,老牌影星尼古拉斯·凯奇压阵,西班牙女星佩内洛普·克鲁兹,加上克里斯蒂安·贝尔三角恋情,或者是贝尔的一厢情愿,让外来的和尚凯奇好念经,抢走了心爱的恋人。
本片的背景是二战时希腊的小岛,侵略者是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和希特勒的德军,以意军为主。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意大利军队战斗力很弱,1943年早早的宣布投降。
而根本不愿意战斗的意大利军队被德军强行缴械,甚至杀害。
逼得意军反击,但是战斗力确实不行,惨败。
凯奇幸运的活下来,回到国内。
战争结束后,并没有把小岛上的那段恋情当成过往,而是选择回到小岛寻找恋人,很美好的故事。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战地情人》,又译《 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8分。
约翰·马登导演,尼古拉斯·凯奇、佩内洛普·克鲁兹主演作品。
2001年,佩内洛普·克鲁兹27岁,她是西班牙影史上最性感的黑珍珠,美得闪闪发光。
彼时尼古拉斯·凯奇也正值表演巅峰,但克鲁兹的美盖过了一切。
克鲁兹饰演的美丽少女佩拉吉娅生活在希腊一个平静的岛上,生活阳光灿烂,二战的炮火还是打破了这份安宁,凯奇饰演的意大利上尉柯莱利率队来到了这里。
他们俩的故事始于柯莱利那句轻佻的“漂亮宝贝,两点钟方向,向她敬礼”。
起初,似乎大家都不太喜欢这支懒散的队伍,像自始至终意大利人在二战的表现一样,柯莱利的队伍慵懒,好酒,近女色,柯莱利本人更是经常谈着他的曼陀林琴撩着当地的姑娘们。
琴声到底还是吸引了佩拉吉娅的注意,而事实上她已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希腊战士订婚,后者奔赴了前线,重伤回家养伤。
两人忍不住滚在了一起。
但二战的结局是注定的,邪恶轴心注定失败,被消灭。
故事不错,场面也很精彩。
最精彩的,还得是佩内洛普·克鲁兹,她27岁的身体格外迷人。
那首淡淡的曼陀铃曲始终贯穿全片,伴着它的是帕拉吉亚和安托尼奥宠辱不惊的爱情。
乐天派的意大利上尉结识上恬静的希腊少女,两个人的生活与思想方式都在对方的融入中发生改变。
之前一直很疑惑,帕拉吉亚是否爱过曼德拉斯。
直到后来,从帕拉吉亚看安托尼奥弹曼陀铃的眼神中才渐渐明白,在她遇上安托尼奥之前,曼德拉斯始终是她单调、孤寂生活的衬托与依靠,直到安托尼奥为她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门,从中她正真明白谁,是可以和她的灵魂交融的。
也渐渐回味过来,那种和我们看过的肥皂剧迥然不同的西式爱情: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细水长流,而是在一个眼神,一种举动,一句话语中即可以萌生出来的轻缓却浓郁的爱。
太完美的结局反而无法直指人心呢。喜欢开头的那句台词,我们不需要知道伤口是如何痊愈的,只要知道它痊愈了就好。
论战争中的敌国爱情,谁能比得上《沉静如海》,何况这部?男女主的感情缺少铺垫,完全找不到打动人的点,人物性格与心理变化流于表面,尤其是女主,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如此丝滑地移情别恋的,剧情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入侵的敌人举办舞会和当地的女人调情,一片和谐的场景,即使是意大利的歌剧军队也令人觉得尴尬。这样的明星卡司就整这么一出平庸略带狗血的戏,也只能靠意大利人的歌声救场了。PS:女主瘦得有点尖嘴猴腮啊。
看到中途睡过去了...
影片讲述的是关于永恒的爱情和残酷的战争这一经典主题,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占领下的希腊。凯奇饰演的是一个意大利军官,弹的一首爱的曼陀林。
太爱凯奇那双忧郁深情的眼睛了。
美丽的海报,美丽的栈桥,美丽的海湾,战争中美丽的爱情。
这哪里是战地啊 太温柔乡了吧~
2008/10/25深夜CCTV-6。意大利占领军真是温文尔雅。
莫名其妙的爱情,莫名其妙的战争,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通过这部电影我才了解到意大利军队居然还有这样一段悲壮之举。(这部电影里年轻的莫瑟瑞无论是颜值还是演技都令人眼前一亮。哦,还有,意式口音真的好听。)
鲁莽粗勇的文盲芭乐和爱唱歌会弹琴的尼古拉斯凯奇,选前者。
我仅仅希望这是一个有美丽结局的故事。它的确有我想要的结局。所以,我喜欢它。凯奇永远不会让我失望,就像布拉德皮特永远不会让我失望一样。
没有文化不懂浪漫的热血文盲青年不如浪漫的文艺大叔招女孩喜欢的故事。凯奇不是烂片王的阶段还是很帅的。贝尔不是蝙蝠侠的造型逼格低了好几档,虽然人设还是挺仗义。不是魔法杖制造师的医生爸爸太睿智而且理性又温柔。佩洛兹还是一如既往不在我的审美线。故事本身3星吧,为三个喜欢的男星加一星。
希腊的海水真干净!
尼古拉斯凯奇真心不适合这个角色啊!
意大利人果真是没法打仗啊,只会饮酒作乐唱歌吃pasta。即便占领了敌国的岛,也不过是在广场中心开音乐会而已。不喜欢片里的Penélope,显得干瘦黑柴,还是后来成熟风韵的她比较杀。全片其实还蛮有笑点的。
太一般了,一点不深刻,导演功力欠佳
我们渴望和平,我们不善战但善歌,我们是浪漫的意大利人…希腊小岛的风光也真是迷人
上海影城的记忆
貌似是初中时候看的了吧,就记得那时候觉得还挺激情四射的o(╯□╰)o。。。哈·哈~话说尼古拉斯的柔情戏诶有木有!怪不得后来看佩内洛普觉得那么眼熟也><~~~
虽是战争背景也有枪林弹雨的场面 但更多让人感受到的默默的爱 无论是对生活 对亲人 还是情人之间 或是战友同胞 都是懂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