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好友,看完个个说酸楚,说震撼,那么我们在因何酸楚,因何震撼。
同志片的导演不太愿意在作品里表现“生活”这么沉重的话题。
同志两个字本身就重千斤,同志的生活更是很难想像和把握好的。
那么就只讨论爱情好不好,复制异性恋的模式,谁都想得出,拍得来。
两人正当青春年华,衣食无忧,现实因素概被忽略,相爱就好了,爱就是全世界。
但是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我们当然是爱的动物,否则不会强迫自己面对这超越性别的爱。
我们亦是最无措的一群——当透过爱情的面孔,看到比异性恋更加复杂与沉重的现实压力时:父母的疑虑,出柜后的冲突,甚至与家庭的决裂、出走;朋友的不理解,同事的议论和猜测;更加尖锐的,谁都不愿想的,老了以后怎么办?
我们不是超人,我们想躲,想逃,周美玲拉我们回来,揭开幕布,和我们谈论这个话题。
赤裸裸地,甚至是残忍,但的确是现实的未来一种。
青春的轻狂,中年的迷茫,老年的艰难,都在片中淋漓尽致。
年轻的我们啊,爱上一个女孩是那么容易,轻扶她的腰共歌一曲,带她骑机车去兜兜风,在雨里替她挡寒遮湿,朱唇相碰,炽热难挡。
那时所憧憬的未来,难道不是简单和美妙的吗,“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
”“嗯,我也要找到一个可以爱我的人。
”独立生活啊,不顾一切的相爱啊,嗯,还有什么吗?
这就是我们所能够想象的一切,所想要拼命到达的最终美好了。
假结婚是最无奈的选择,大概最初谁也不会主动愿走这条路的。
假结婚不等于是对异性恋的妥协,对口口声声要抗争的传统爱情的屈服吗?
可是为了不分开,这是矢志相爱的同志们最低底限了。
(这个桥段我记得无人用过,李安在《喜宴》里也只是安排gay和直女假结婚,但其实真正选择假结婚的通常是一对拉拉和一对gay,这样两方都有对家庭和社会的交待。
)同志们爱得再烈,也不会有结晶——孩子。
相依为命的两个人,若你先走了,我怎么办?
若我先走了,你又该怎么办?
委屈地活着吗,在怜悯和同情里苟活着吗,两人数十年并肩携手,未惧过任何猜忌和眼光,却在此时,人格都坍塌了。
没有后代,彼此就是对方的血脉,走了一个,根就断了。
未来有很多种可能。
这可能是我们的开始,但并不一定是我们的未来。
p.s. 愿天下所有的同志情侣爱情长久,永志相守。
阿妹娇娇比莲花,莲花美美像阿妹。
阿妹和阿姐,像一对双生子,相邀到溪边,来去采果子。
时间像流水慢慢过,春天一过三个月。
……………………………………………………………………………………………………………………………………………………………………………………………………………………………………
竹篙真是年少时喜欢的少年模样 白衬衫 凌乱的短发 不太精致 却干净又阳光 懵懵懂懂 喜欢 又不敢说出口 对未来的世界憧憬又无望 多像那时我爱的你啊 长大了的竹篙 还是没变 还是喜欢女孩儿 还是男士打扮 只是原本的阳光更加的沉淀 多了丝忧郁 喜欢的人就在身边即使有些窘迫你拉琴她唱歌也是人们所说的神仙眷侣吧她们的青春也是大多数人的青春她们的人生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简单却不单调 烟火气三个故事打乱时间轴 却很有新意喜欢这样朴实无华 却让人忍不住回忆的电影
《飘浪青春》是众多国产同性题材电影中比较独特的一部。
电影中第一个独特的气息是闽南语和传统戏曲,丝毫不突兀,充满了柔情。
另一个独特不是指风格,他的风格和其他小清新台湾电影相差不大,柔和昏暗的光,湿润的气息以及干净的面孔;也不是指和电影带来的观感,压抑和舒畅交错进行。
而是它的情节设定。
在《漂浪青春》中,主角们第一次不再对自己的身份和感情质疑,也不再为别人的歧视而感到羞耻。
他们坦然甚至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爱人,超越了性别的隔阂。
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进行了一场神奇的“形婚”,在婚礼中,青春显得格外年轻,和无力。
电影讲述了三个人的人生,并和观众所期待的那样,将所有角色联系起来。
每一次火车经过隧道,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和另一个故事的结束。
从盲女的歌声,到手风琴抑扬顿挫的奏鸣,到无声的风声。
这部电影中,是没有绝望的。
看不见的箐箐和妹妹相依为命,那个有着深红色传统家具的家,每每镜头扫到那两个木质沙发座椅,总让我想起幼年时期。
在小学生妹狗眼里,姐姐抢夺了她的爱人。
在竹篙抱起她涂抹掉粉笔写就的名字的时候,她伏在竹篙身上,从竹篙衬衣口袋中掏出她抽的香烟,她知道这个人变成想要依靠的人。
她不是一个女孩,而是一个女人。
为了爱情,不惜伤害自己的亲姐姐。
最终她仍然没有放弃,在成年之后推开那扇保护了她十多年的家门,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她依然心生悸动:我一直在等你们。
倒不如说,我一直在等你,竹篙。
哪怕我们不能在一起,哪怕你爱的是我的姐姐。
我等你。
妹狗坐在火车上,看见了已经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美莲和身患艾滋病的阿彦。
那场红艳艳的婚礼上,箐箐和竹篙唱着歌。
两个人的婚礼其实是四个人的。
美莲的父亲应该很早就知道女儿的心,只是他不能理解,他默许了这场婚礼,在多年以后,婚礼的新郎和新娘真的携手度过余生。
但那并不是爱情,只是相依为命。
他们爱情的终结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同样的结果。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质疑:难道同性之间的爱情都要用这种方式结束么?
无论是死亡将你我分开,还是疾病将你我分开,或者是“不爱了”将你我分开,最后都是孤独来陪伴。
难免心生凄凉,但看到美莲心心念念喊着阿海的名字,又想到,是依靠这样的想念才支撑下去的吧。
如果我的生命也终结,那就没有人能够想念你了。
故事中所有的人寻找的是在漂泊中的归属感。
故事中也反映了庞大的情感缺失。
比如妹狗和箐箐的父母从未出现,比如竹篙的父亲从未露面。
而他们现存的亲人也丝毫不能对他们的情感做出保护。
可是这种缺失却并没有带来他们追求归属的迷茫。
相反,他们坚定地决定,自己要牵起谁的手。
甚至连妹狗这样一个孩子都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寄养家庭)。
我并不知道,影片的名字有何深意,现在突然明白,青春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在漂泊中做出选择。
轨道的尽头,是竹篙背着手风琴,背对着我们,陷入一片黑暗。
铁轨,笔直,似我们青春里的义无反顾。
气味,花的香味,情人的香味,指引我们不远万里来来到她身边。
是默契,更是恩赐。
年迈的水莲茫然无措的找寻着什么,是旧日的情感和光辉,那飘飘摇摇的青春年华。
时间如同弯曲的光线,相互交错缠绕,剥开那晦涩凹凸的外壳,你是否看见人世间最美得爱情发芽,是,我看得见。
灯光迷幻的茶室,从盲女咽喉里摇曳出来的声线,如细沙般温柔。
年轻的女乐师指尖弹奏出的红色音符缓缓去包裹。
她们的柔和是从声音开始的,然后是命运。
如同所有的三角关系,除了竹篙与盲女的惺惺相惜,距离之外还有于盲女相依为命的年幼妹狗。
或许是因为从小缺少一个健全的依靠,当竹篙出现并扮演一个愿意保护她们的角色时,妹狗也那么轻易而自然的爱上了她。
这样的错误的开始不遗余力剪开了妹狗与盲女的相依为命,妹狗最后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养。
在成长过程中妹狗追求班上一个像竹篙的女生遭拒,也收到过帅气男生的情书,最终妹狗也只是在火车上将其撕碎。
那些过往撕裂不了,火车前行,而她依然活在过去。
庆幸的是,在妹狗十八岁时终于与盲女相聚。
此时的竹篙显得愈加成熟,她依然用生命在做盲女的眼睛。
我不知道她的手指是为何而断落,但是,她们连同她们的爱情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够了。
第二节讲述了水莲和男同性恋阿彦迫于世俗的压力假结婚之后发生的故事,水莲的爱人早逝,阿彦感染艾滋拒绝治疗与男友感情急速减温最后分开。
这两个孤单的人在老年后相遇在一起,水莲过于思念以前的情人而固执地将阿彦认为自己的情人并要求他穿女装,以免让别人发现她们的关系。
直到老年水莲依然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同志的身份这实在让人心酸,而阿彦穿着女装在公园被戏弄的一幕更是让人感觉到同志不被社会认可的悲哀。
第三节讲的是竹篙过去的生活,一个穿喜爱男装的女生渐渐发现自己胸部增大而感到苦恼万分,于是选择束胸。
在不确定自己性别和女生是否能喜欢女生的困惑中企图从身体上探索到自己的秘密,在与布袋戏班舞娘水莲发生关系后寻找到了答案。
她踏上了离开家乡的火车,去更远的地方寻找她想要的。
青春散尽,我们并非颗粒无收。
从《刺青》到《飘浪青春》,周美玲导演的造诣又进了一大步,视野更加广阔,也更具有现实性。
前者是个故事,后者是故事,但却是让人感觉真实的故事。
她的彩虹六步曲还未完,很期待后面的作品。
“我,我是她先生。
” 多年后那个男人瘦得好像他被榨干了爱情的心,千里迢迢回故里只拖着一只空姐出更的小行李箱。
他的五官凄苦。
两道修得过细的眉,媚也媚不起来,眉峰尖利只伤自己的福分。
如果我是他男人,我亦不爱他。
看新欢那饱满得随时要外溢的青春,唯独爱情永远不老。
那个男人一辈子为爱而生,临死了却只有一个女人在身边。
女人也老了,忘了他是她“先生”,只记得“永远在一起”的爱人。
女人把他打扮成一个女人,他仅剩的自尊也可以视而不见了。
他一心只想反正他要死了。
爬出电视机的贞子,有没有比这更可怕?
我甚至都担心起饰演这个男人的演员来。
所幸这不是电影的结尾,电影的结尾讲的是过去,爱情还在年轻人的憧憬之中,不可能不美好。
而在人生的结尾,美好的爱情成为了那个女人一生的慰藉,还有那个男人求生的愿望。
曾经感到过一丝沉闷,为什么同志片总是爱情片。
同志的生活里难道就没有别的部分。
可是回头想来爱情不就是这样的东西,倘若它不霸占你的生活,那还算什么爱情。
爱情它不管你已经年老色衰依稀也不可辨当年的倜傥风流。
Directed By Zero+Hoho,About Les刺青,也是她拍的还有艳光四射歌舞团,据说是一个系列刺青,当时看完了很有印象并非是因为有杨当时就有种感觉,这人的片子很对味是脱落于其本身的另一种游离态的物质,很以太关于这部片子,也许是想到了也或许,没想到,是预料之间的喜欢轰轰而过的火车载着她们久远的心事还有,爱,及那温润的呢喃恍惚,迷茫,却也不断寻觅着,如此执着那样空灵寂寞的声音,安静地抚过很美丽地徘徊着,旋转着揉进耳蜗穿过隧道,遑遑而逝时间走得那样缓,那么喘她们的迷惘,她们的失措,她们的偏执用华美的生命奏了一阕爱的篇章竹篙对菁说着,你还有我啊看见最爱的她们双手紧扣喜欢就是喜欢啊,是男生是女生又有什么关系,妹狗在教室里这样说着坦然而毫不掩饰得让人心痛我也在等你们回来,妹狗这样说着,幸福在眼底流连是最真挚,最美丽的初恋因世俗的眼光,隐瞒了自己的性向她们结婚了带着自己的爱人远走高飞多年后她的海,已不在他的,不再她,仍在寻觅失去的爱他,已是无去无从的人却成为了彼此下半生中的人这也是因为爱,让他们可以安然的相依为命少年的少女,绑得平平的正在觉醒的胸部一种少年的迷惑我到底是男还是女旁人一次又一次的疑惑她,亦然直到,有那样一个夜晚一个不喜欢自己身体的女生,水莲告诉她可是女生可以爱女生吗,她困扰着不解当然可以,爱就爱了啊然后亲昵的吻,好像有这么一种安全感释然的开怀着,手风琴也快乐着,那是一种心境疑惑,而已,等待天更明今天很早去电影社活动教室,给高一的放片跟着他们一点一点地看,好像是第一次看 漂 似的很好奇,很开心,其实之前已经看过不下三遍了第一次觉得作起了社长给不解的小孩们讲着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制造出这种感觉,怎么会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很蒙太奇这是对这片子的另一种祭奠长镜头,会有种时间的延伸感,给人以思考品味的空间,而让片子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张力,遂于一部好片子,是不应该缩略着看的,会稀释很多影片原有的味道,变得淡然无味而无趣电影里之所以会拍阿彦在出走时看到了街边贴满了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海报,是为了对比“水莲”刚开头的婚礼,举办婚礼的原因是为了掩饰对方是同性恋的身份,也正说明了当时社会对这种现象的排斥及鄙视,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与真正恋人的恋情,才会如此下策,而多年后,却在街头上看到满目的同性恋题材电影的海报,也正说明了,时代的变化,人们将不再用世俗的目光谴责同性之间的爱,而他们也不再因此而被压抑电话亭的玻璃上映着《刺青》的影子,阿彦踟蹰地按下熟稔于心的号码,等待着恋人欣喜地唤名,最终,使不出所料的结果,现实得伤人,刚得来的,可以被人认可的勇气,殆尽我要去哪里,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他穿着她的女装,逆着风景流过的方向,寻寻觅觅,镜头前的她,茫然而不知所往阿海啊,你是跑哪去了,同是寻觅,却是有所想念的,那种远去的无力感,在带走的风中飘摇两人坐在石椅上,望着远方的霓,等待着,那迟到的列车也正是在那列火车上,妹狗长大了,同在风中消逝的信还有单薄得背着手风琴的少年,站在车尾,望着压过的轨迹,枕木很乖地躺在那Some say,这片子是因题材的敏感而存在的,我则认为不然,虽然情节不多,却很细腻地把握了人的心理,镜头很意识流,也正因为不多的对白,才更有韵味,而所谓同性恋,也许有点侥幸,但并非真正的重点,我想导演也本无意用这样的方式颖取观众的眼球,未免太龌龊,而是一种结合社会现实的特殊的人设,从这样特殊的视角,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去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并非易事,光是剖开最有吸引力的表皮,就已让人苍老,不抱着发现的心情去对待她,怎么会注意到人性中的美丽窗外的风景,非呵飞,勿停留,飞也似的,明晃晃的,始终留恋,但也无悔她们的爱,很温暖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还想更多的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迷茫、快乐、阻碍、伤心、平淡。
有时候觉得演技这个东西不用特意说,因为可以一口气看完,并且没有任何违和感,他们就是他们已然是最好的证明。
初始好奇,后来被影响到,好像也感受到盲人姐姐的无助与脆弱,想陪伴妹妹但有心无力;也理解妹妹真的是年纪太小还是一个需要被爱但也会忽视爱人的阶段;感受到了人到暮年伶仃生活的寂寥,"反正也活够了""我还能去哪儿呢"(说真的,是有一刻看到了老年的自己😢)最后两位老人坐在长椅的画面给了我些许安慰,总能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年轻的时候漂亮洒脱,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不如先放下对未来的忧虑,就好好享受体会当下的活力吧,这一次也仅有一次的人生。
ps:竹嵩真的好帅,死神少女里就很喜欢😍这里也很喜欢最后在车厢遇见成年的妹狗,这个时间线有点搞不清…中间撑死也就过了12年吧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啦还是值得一看的!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沉浸在前任女友去结婚生子一个人打算孤独终老的心灰意冷里,而第二次看,是跟你一起。
内心诸多感概,爱让人变得勇敢,自信,坚韧。
昨晚上看钱多来的日志,念给她听:不管天塌地陷还是你爹妈我爹妈不愿意还是你丢工作或者我失业还是生病还是中大奖还是捡到钱还是将来你我各自功成名就或默默无闻还是一方发达一方依旧闲散还是你又骗了我我又过分欺负你还是不小心出轨了还是我做糊了菜你忘记烧早晨我要喝的温开水还是彼此有些倦怠还是任何事情将你我伤的鲜血淋漓奄奄一息,只要活着,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菁菁唱的闽南语,有几句里含着这两个字眼,微微,她唱出来真好听,柔软的,缠绵的,颤抖的,裹挟着丝丝无力,塌陷到心里。
微有轻微,微有细微。
同性爱是一种微微的爱,细致而敏感。
菁菁,水莲,竹篙,阿海,这些名字仿佛盈满了水波,摇摇欲坠。
她们都是如水一般的女子,无论是外表的清秀还是性情的灵动。
初始,看到竹篙的那一刻,真是安能辨你是雌雄,太男性化,而且不够清秀,我开始隐约地不喜欢,中国的les总是把P,T分的那么清,尤其是90后非主流人群,简直把同性恋当时尚,T就一定要男生扮相,束胸,看起来帅气,这样不是很愚蠢吗?
不如直接去爱男生,还兜这么大的圈?
不过如果真的是你私人喜好的装扮,也无可厚非。
但是发展为统一的趋势就显得畸形了。
中国的导演总是在把同性恋边缘化,特色化,让你一看电影,就发现明显的T,然后突然感叹一句:她们是同性恋啊!
真是。。。
于是你对电影的印象就定了一半,如果你恰巧觉得同性恋是无耻的,变态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再也不会去关心电影的细节,你只会去揪影片的诟病,然后极力批判。
而国外的影片如BBC所出的Fingersmith和Tipping the velvet就显得自然,没有刻意去渲染同性恋,只是让情感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下发生,女主角都相当美丽,故事也十分精彩,更能引人深思。
菁菁的纯洁和清澈一直吸引着我看下去,她那一曲曲闽南歌唱的实在动情,她总是穿着素淡的衣物,笑起来明亮而晶莹,是一个让人为之静默和沉醉的女子,竹篙理所当然地陷入她的世界。
两人合唱的那首歌藏着她们暗自里的情愫,美妙而婉转。
妹狗对于竹篙的爱慕有点突兀,有些为剧情设想的意思,也许导演是想Les到底,把妹狗当做试验品,想要验证同性恋或许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水莲和阿彦老去后发生的这段故事,非常独特,饰演阿彦的人第一眼又把我看的触目惊心,是男是女啊,原来他患了艾滋病。
导演太会挑人,一挑就挑个长得这么像得了艾滋病的人,瘦的不男不女,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
故事慢慢发展,突然觉得阿彦这种面庞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当他被水莲要求穿上女人的长裙和衣物时,一种怪异和病态传达出来,导演的一些想法也开始显现。
最后一段我非常喜欢,年轻时的竹篙是俊秀的,很纯很羞涩的感觉,此时的水莲也有着一种蛊惑人心的美,总觉得她们在一起是适合的。
水莲说:女生当然可以爱女生,爱就爱了嘛!
导演借由她口说出了影片要表达的思想,爱,没有什么禁忌。
影片展现了Les的生存状态,从恋爱时的热烈到老去的相守,因为逃避和遮掩,爱情难免磕磕碰碰,不断夭折又重来,其实,只要内心有一扇门永远只为那个人开,何必在乎最后的结局,你爱过,努力过,也许就够了。
即使被迫分离,即使不堪重负,但只要你心中还有爱,你就没错,错的是糟糕的社会环境,错的是人们的包容度。
导演身为同性恋,虽然已经公开出柜,并且正在为大众所认可,但是其自身似乎仍然不够坚定和勇敢,她之前拍的《刺青》我不喜欢,此次的《漂浪青春》干净了很多,镜头的处理也有了进步,但是她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诚恳,因为不确定同性恋群体在中国会如何发展,又或者对自己的情感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认同,她达不到Sarah Waters的高度,提供不了解决的道路,也不敢大声呼吁。
其实同性恋又怎样,大家都应该享受爱情和美好,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是,她走到今天,她告诉我们爱就爱了,管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已经足够鲜明和珍贵。
音乐太美好,爱情形形色色,流连穿场,镜头里晃动的火车和铁轨,曾经的青春,如今的老态,记忆都还在,忘不了的始终刻在心里。
爱吧,微微的,Vividly.爱情理当鲜活,管你是男是女。
总的来说不喜欢。。
不是太适应这样的节奏哦
千万不要看,千万不要手贱
比刺青好看。
周美玲越拍越好了,比《艳光》的情绪要到位。★★★☆
中间闷闷的,演技一般般,不过,那个竹竿儿挺帅的。电影3星,竹竿儿1星,肿共4星。数学真棒!
比之前导演的《艳光四射歌舞团》或者《刺青》在技术和叙事结构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在人物角色以及年龄关系上都有明显的漏洞。
不错的剧情,不错的演员。
青春可否拿来漂浪?
去年看的吧,蛮好看的~~
還不懂事,感覺很壓抑。
还行
第一次看女同的片子,喜欢第三段,话题好沉重哦,同志们老了可怎么办?
少年的妹狗在火车上遇到老年的阿彦和水莲 这是bug吧 他俩明明跟竹蒿同龄 她回家看见的姐姐和竹篙是中年人。高中的时候最喜欢第一段 十年后的现在 最喜欢第二段 得了艾滋病的阿彦回去找老年痴呆的水莲 被水莲误认为自己去世的爱人 阿彦最后把吊着名牌的手链送给水莲时 老去的她在阳光下端详那条七彩的珠帘 以为只是阿海送给自己的一个礼物 笑的一如年轻时一般美好 她跟竹篙在一起的那个清晨 说 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 虽然阿海去世了 可相伴到老 笑颜如初 她大约达成心愿了 爱情 真的是很美很美的。20210711
好像學生習作哦,雖然故事本身多少有些可取之處。ps.少年時候的竹篙還蠻可愛的。
抓不住重点,周美玲终归是第二流的女导演,挣脱不出女人散漫的毛病
2007/11/17@南方
比《刺青》不知好到哪里去了
三段紧密相连的故事,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姐、形婚夫妇的悲伤故事、自我认知迷惑的少女。平铺直叙,略显无力,个人中意第二个故事,没有谁会永远留在你身边。
好好的题材,没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