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再次看完saving face,最动容的果然是"mom,I love you and I'm gay." Wil 噙着眼泪说出来,我的心中竟也亮了一片。
Vivian在医院里公然引诱Wil,现在想来真是张力十足。
所有的演技溶解进Wil迟钝,尴尬的神情里,让人忍俊不禁。
时常怀疑,是不是真的只是舞会里的回眸一瞬,Vivian就抓住了胆小,善良的Wil,然后伺机邀约呢?
Wil何其有幸,crush on 一位美丽且“主动”的舞者。
不过,她呆呆的形象迅速被其床上的表现瓦解,爆发力,技巧,坦率讲,我无可挑剔,几乎无法相信羞涩的Wil会如此老练。
难道真的是本性使然,无需练习?
我甚至饶有兴趣地猜测Wil是一个压抑的摩羯女,在专业领域天赋极高,在感情方面胆小被动。
当Vivian在机场要求Wil当众吻她时,Wil的理智让她只能痛苦地看着爱人离开,飞往巴黎。
她失落地走出机场,在母亲怀里痛哭,或许她真的已经迈出了一步,只是这一步,在Vivian眼中还是太小了。
Vivian的爸爸让Wil放Vivian走,理由不是“同性爱的不可接受”而是“充分发挥Vivian的舞蹈天才”Wil便不接Vivian的电话,用沉默逼Vivian离开自己。
惠兰说Wil一出生就是小大人,可见这个木讷的家伙有多隐忍善良,为他人着想。
Vivian怨的就是Wil这点,一句话不说,就把自己往外面推。
如果说Vivian的巴黎梦想和Wil的无奈放手让这场爱恋走向无尽的遗憾和惆怅,我定会不甘心的,怪伍女士绑架了一场美梦。
三个月后,竟是双方的母亲暗中安排了她们的重逢,依旧是那个舞会。
彼时的惠兰已经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真爱(小余),而Vivian的妈妈也老早就同意了这两个别扭鬼的感情。
Wil的目光,就这样直直地穿过舞池的人群,满是氤氲的情愫,降落在那久违的双眸上。
刚从巴黎赶来的Vivian显然被这目光盯得局促,不安地看着Wil缓缓走近。
W:Vivian Shing,I'm asking you to dance with me.V:I can'tW:(Silence)V:There's no music.(smile)我看着她们眉眼的笑,发自内心地为她们祝福。
PS.在海外第三代或者第四代香蕉人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国内芸芸众生还在为各种证,各种试,各种工作,各种房,各种车拼命抵押自己的青春,还真是不同次元的挣扎呢。
伍思薇把片子的背景放在唐人街,在这里中国文化的特质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下就放大、凸显了,就像我们熟悉的邻人的故事。
我们最最熟悉的行为、思考方式显得像一个美丽却不实用的古董的花瓶,或者像是我们构筑起来的薄脆的墙,人人以其作茧自缚,而其实华人社会对此还是很宽容的,突然有一天局中人清醒了挣脱了,尽管遭受一些风言风语可更多的是周遭人的接受和祝福。
表现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常喜欢选同性恋题材,其实偶觉得这不是两者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其实中国人对同性恋还是相当宽容的,翻翻历史就知道了。
当然,《面子》导演的初衷也许不完全在此,更主要的是她本人是les而历经许久终于得到她母亲的理解。
片子里对国人的爱虚荣而对他人的不幸相当冷漠的天性有相当深刻搞笑的描绘,比如那几个操着上海话的大妈们;还有就是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善良的人,因为面子(不是因为虚荣,而是因为从没有人勇敢地挣脱过,所以胆小不敢的)而活得相当辛苦的人,比如wil。
其实她完全希望vivian能留下来,可是她直到跑去截机前都没有一句挽留的话。
偶觉得这真的太真实了,就是太胆小,没有自信两人在一起更幸福远胜过追求功名;觉得人应该追求成功,让对方成功是自己爱她的最好办法。
这就是中国人的内敛,有着很含蓄很深沉的味道。
两个女孩子都演得很不错,特别是都是straight却能演得那么自然。
特别是wil,微佝偻着背,中性的随便的穿着,手插袋里,走路时风风火火,睡觉时懒得换睡衣,吸烟的时候的眉眼,被vivian seduce的时候的窘迫的表情,实在是一个典型的小T的形象,Michelle真的很天才把握得很出色。
陈冲演这个母亲很是游刃有余,很出色。
另一个亮点就是导演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堆很有趣的男人给高妈妈相亲,哈哈。
最后的结局皆大欢喜,虽说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但还是让人感到很幸福。
其实也不错,这也说明,面子是纯粹作茧自缚的东西,你把它看得很重,而其实国人的“面子监督”及其之无力。
中国人就是在传统的力量下,没啥自己主动思考的习惯,被动地接受一套传统的理念去judge他人,对违背传统的行为在惯性的支使下马上群起攻之,而其实国人都还是很善良的,开诚布公后大家反而都能理解宽容。
多么脆弱的面子!
强烈推荐撒,很好看的片子。
“遭遇”这个语词来自巴宇特《迷失上海》的后记,“编辑给我这个集子起了一个英文题目‘Lost in Translation’,是在套用美国电影《迷失东京》。
……如果说科波拉的电影和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有什么暗合之处的话,那么可以说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文化遭遇。
”《另一个天堂》“遭遇”《面子》,刚好是近期看的两个LES片子,呵呵。
《另一个天堂》前2周,在碟架上随便拿了张放了不知道n久买了更不知道n久的碟出来看,竟然是一个匈牙利的女同志电影《另一个天堂》(英文名字是ANOTHER WAY)——很抱歉要做这样的类型划分,如果按照碟片封面的文字来讲,这应该说是一个涉及性别与政治的题材。
故事发生在1958年, 1956年的纳吉事件之后,涉及了卡达尔的“自由合作化”进程。
影片拍摄于1982年,纳吉事件尚未平反,卡达尔虽然仍在执政,但反对的声音已经层出不穷。
可以说是一部用“女同性恋”来表现政治的电影。
在那样的威权和压抑的环境下,一个刚出狱的T伊娃(又涉及概念划分了,真是烦)寻觅到一个记者工作,遭遇自己的女同事丽维亚,丽维亚当然是有丈夫的,而且还是个军嫂。
故事的结局是丽维亚被丈夫打伤,伊娃试图穿越边界逃离匈牙利,在铁丝网前被击毙——这也是电影的开始,伊娃的尸体陈列在边界河边,一只猫头鹰在缓慢的镜头推进中向边界的另一边,一下一下地振翅飞去——开头和结尾呼应着,相当地夺目。
“卡罗利·马克(Károly Makk)是老一辈的电影人,与扬索是同时代的,生于1925年,如今已经有八十高龄了。
1954年首次执导长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他的作品在匈牙利获得广泛好评,但直到1971年他的作品《爱》(Szerelem,1971)在戛纳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他才获得世界的关注,1982年的《另一个天堂》(Egymásra nézve, 1982)是东欧国家第一部反映女同性恋的电影。
”碟片中还有一段导演的访谈,导演自己并不是同志,当时流亡在法国的他拿到剧本后,觉得很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女同志到底是咋回事情,他就找了个女同志来问,得到的回答就是,“FUCK YOU!
用手指”——后来他把这句话用到了电影当中,当警察询问伊娃和丽维亚的关系的时候,伊娃她就是这样回答的。
不过,两个女演员却都不是匈牙利人,而是波兰人,这个就不知道咋回事情了,可能因为电影拍摄时候受到的时代和地点的限制吧。
电影的色调很灰暗,但是涉及两个女主角的时候,给的光都很温柔。
想象不出那么一个老头居然可以有这么柔软的触角——我常想,其实不能因为讲女性主义就遮蔽了自己的眼界,以致对男性的看法产生傲慢的偏见。
《面子》《面子》这个电影,讲述美国华裔的“文化遭遇”(活学活用巴宇特),48岁的母亲无婚怀孕,男友是个小弟弟;女儿是个前途无量的医生,却是个同志,非常小品文的。
《面子》今年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成为最受欢迎的影片,该片于5月27日在美国上映,刚开始听说据说票房还凑合,我后来查了下有123万美元左右,好像不够回本呢,但是IMDB给了7.7的分数,算是很有面子咯。
年初时候对这个电影的关注点集中在陈冲身上,后来金马奖入围名单出来后,女主演杨雅慧(Michelle Krusiec)作为影后候选人自然更受瞩目,而且她还是从台湾移民美国的。
虽然在影后争夺中以一票之差输给舒淇,但是获得了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金马颁奖礼开始没多久,她和黄耀明一起颁发音乐奖项。
杨雅慧当时一袭粉色长裙,非常模特的样子,而她在电影中却是一身中性打扮。
看了碟片中带的电影制作特辑可以发现,杨雅慧在影片中的的派头和导演伍思薇的调调如出一辙,如微佝着点背等,而访谈中杨雅慧也承认了这一点。
杨雅慧是移民美国后被收养的,所以有一个看不出来处的英文名字Michelle Krusiec,而她也在台湾媒体面前希望叫她的英文名字,混美国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导演伍思薇的自述电影,她说是“A love letter to my mother”,因为她本人也是个同志,后来争取到母亲的认同。
威尔·史密斯是该片制作人之一,威尔·史密斯在给自己的影片《全民情人》取外景的时候,也捎带着帮伍思薇取了《面子》一片的外景。
电影只花了27天拍摄,其多快好省在观看时可以轻易发觉,例如服装,但是并没有影响到电影的基本质素,依然是本好片子。
演员里面陈冲扮演的母亲应该说到位了,杨雅慧扮演的医生Wil,比较木一点,也算是中规中矩,最抢眼的当然是Vivian的扮演者Lynn Chen,她的中文名字是陈凌,身材很好,角色是个舞者嘛,而且很高,其实杨雅慧不算矮了,似乎还做过模特,而Lynn Chen比杨雅慧还高半头。
后来我查了一哈,Lynn Chen毕业于Wesleyan University,得到音乐和妇女研究的学位,现在有个乐队YPOK2,丈夫Abe Forman-Greenwald是个演员,乐队也有份,与她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估计就是这时候好上的,呵呵。
两个女孩子的眼神互动是比较动人的,有很多小动作和小细节,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和演员的实践能力。
有个台词问题我特别想多说一哈,就是里面的上海话,别的不说了,在陈冲演的妈妈的婚礼上,女儿搅了局,下面乱成一团,有一对中年上海人夫妻各吼了一句“我爱侬”——好些年前我曾经和上海同学聊到上海话怎么表达“我爱你”,上海同学说,上海话讲“爱”字是很奇怪的,年轻人要不就用英语或者普通话,上海话一般只会讲“我老欢喜侬咯”。
导演伍思薇估计台湾出去的,不大清楚这个细微表达,或者可能真的语言在移民后发生变异。
同时,影片在刻画上一代和再上一代人的时候,不免有些脸谱化,小字辈就驾轻就熟了。
悲情和轻情“轻情”是我乱讲的一个词语,因为有同事问我,《面子》比《蝴蝶》如何,我说轻松好玩,《蝴蝶》讲政治讲过了有点。
再相比前面所谈的之下,《另一个天堂》无疑更为沉重,比《蝴蝶》重多了,那种在镇压事件后,于BIG BROTHER注视下的禁锢自由和卑微感情,还有血与死的结局,其脆弱悲情的程度——《蝴蝶》 那点离岸观火的压力几乎不能一较,其格局真是太小了。
我这个“轻”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是卡尔维诺说的“轻盈”。
有时候填塞太多的说道,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承载,力有不逮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还会矫枉过正。
《另一个天堂》的导演功力火候在那里,就能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大局势。
看电影的时候,我常觉得加法好做,减法比较难,因为搞艺术的没有不自恋的,PARTERNER是人家的好,作品是自己的好,删减是个往自己身上割肉的活。
《面子》和《蝴蝶》比,在这一点上做的就比较好,《蝴蝶》是拿着陈雪的小说添加了很多料,而《面子》的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删起来更显力气。
我看《面子》碟里带的删减的段落,单看的确挺有趣,下刀子剪的时候估计导演心也得发个狠。
在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式教育中,很多家长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儿女身上,无论他们是否喜欢,都必须遵从,若有反对,要么会拿出“我是为你好”的温言软语去胁迫,要么来个直接断绝关系的结局来阻止。
对于这样的中国式教育,我称之为集权主义,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由父母以垄断的方式掌控孩子的生活,而孩子是没有权利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的。
在《面子》里却讲述了另一个中国式的教育:在美国从小长大的单亲中国女孩Wil整日被母亲逼着相亲,却不想母亲高蕙兰竟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因为觉得败坏家风,Wil的外公外婆将母亲赶出了家门,于是母亲住到了女儿家,而女儿也一直隐瞒自己是女同的秘密,因为家庭,两人对爱缄默、畏缩,但两人又因为爱,勇敢、果断。
在这部影片中,与其说这是一部讲述中国人是为其面子而活,不如说是两个“女儿”去改变家庭本质的故事。
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很多父母即使在孩子成家之后仍然没有放弃他们作为父母的掌控权,当然,这和孩子是否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有关。
像电影中的母亲,结婚多年(虽已单亲),但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在很多事情上她秉承了中国式儿女的软弱和顺从,这一点从外人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出:她老爹看得可紧了。
而当母亲怀上了不知是谁的孩子时,她的父亲开始发难了,而这里不仅是人们所看的因为面子问题,更多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掌控的孩子竟然脱离了控制,假如母亲一开始就独立生活,从丈夫去世那一刻起便已经有了重新寻找幸福的权利,而不是当发生这种事时,以这种局面来被处理。
其实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式的家庭也存有这样一个问题,从小被父母要求做那做这,无论对与错,父母说了算,等到了成年,本该是开始自己独立做决定的时候,却因为习惯性的依赖父母,造成了独立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而影片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当然,这也是她们最可悲的地方,因为被圈养在父母身边,受到父母自我良好式的教育,无法走出去看真正的世界,如同似乎一辈子都要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圈的母亲。
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不是因为父母给予孩子多么富有的生活环境,而是他们知道如何在教育上做到换位思考,更好得理解孩子。
相对的,作为孩子,其实有时候也是父母的老师。
当女儿准备给母亲相亲时,母亲忽然没有了自信,不仅是因为年龄,还有肚子里的孩子,可是女儿并没有就此放弃,反而赞美母亲,鼓励母亲走出去。
相反的,在外公眼中,母亲已经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作为母亲的父母,他没有去体谅自己孩子失去丈夫,多年孤身一人的苦楚和寂寞,反而为此责怪,甚至想趁早将母亲与他人凑合,以免损伤自己的面子。
两代人的差异就在于此,一个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一个是为了别人的眼光屈从生活。
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两种家庭教育,一个顾忌他人,一个更在意自己。
这也是我在影片中所理解到:爱不应该是控制,而是理解和包容。
相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她其实也是徘徊于这两种教育之间。
从很早知道女儿的取向却未曾提及,到又再次看出端倪,母亲未曾说出任何严词,不以过来人的身份去伤害女儿便可以见之,而从好多现实故事中,假如知道自己儿女是同性恋,一场大吵大闹是完全无法避免的,即使是我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无法接受超出自己的认知的事情,不是它们太过先进,而是超出了他们的控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当我们无法做出决策,准备受到命运枷锁的禁锢时,身边总是会有幸运之神降临,那个人也许是你的朋友,也许只是一个陌生人,但我更希望是你自己。
当女儿得知母亲是为外公的面子无奈嫁给他人时,女儿不愿母亲受苦,阻止了这场婚礼,并且让母亲去嫁给她爱的人时,孩子的真正父亲站出来了。
而这时,冲破枷锁的母亲带着女儿冲出了婚宴,并让女儿去找她的爱人。
到了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曾经屈从于父母意愿而小心翼翼生活的女儿,而是终于敢于主动站出来去寻找自己生活的女人。
文章开头我说这部影片是另一种中国式的教育,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式父母特有的集权主义,但它更为我们表现出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更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和包容,这是使一个家庭变得更加和睦欢乐的必经之路。
选择《喜宴》和《面子》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很多方面这两部影片都会让我不禁联系到一起。
比如导演,比如选材内容,比如时代背景等等。
《面子》作为一部比较近期的影片,与已获得众多殊荣的《喜宴》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导演电影的一种前后继承与发展。
《喜宴》是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扬威之作,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以及金马奖最佳影片。
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影片中的一系列矛盾冲动,却被导演善良的用事故的方式讲一个悲剧变成了皆大欢喜的喜剧。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和男性朋友赛门同居,但却受到在台湾的父母不断的电话催促,希望他快点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然来到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微微协定假结婚。
在大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和微微假戏真做,并令微微怀上了伟同的孩子。
几经周折,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微微孩子的干爸爸。
《面子》这部电影的导演,应该是鲜为人知的,她的名字叫伍思薇,是来自美国加州的第二代华裔移民。
《面子》是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在此之前,她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脑硕士学位并在西雅图一家小公司当软件工程师。
出于对文学创作的爱好他开始写小说,并逐渐演变成了剧本。
她辞掉工作,来到纽约开始了系统的电影学习。
5年之后诞生了这部电影。
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打出的招牌是不错的“女同”影片,但是看完以后,却并非如此。
影片以纽约华人社区为背景,从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年轻女性的视角,描述了华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观念差异引起的矛盾和挣扎。
《喜宴》和《面子》均是通过同性恋这一特殊现象来突出的反应中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所产生的奇异发展与变化。
两部电影的导演均是长期生活甚至是生长在海外的华人,他们深知这个族群在这样一个西方社会中的不同,他们更多关注着一种不同的生命行为价值道德观念的冲突,并用自己的方式在电影里加以呈现。
这大概就是当我看完《面子》想起《喜宴》的主要原因了吧。
没有细细的对两部电影做很细致的比较,只是在脑海里回想着两个较为宏观的印象,在经行了一番比较之后,两部电影在具有相同的关注和一些明显的相同之处以后,却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又有巨大的不同,这是值得玩味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想法的冲突,环境的不同,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的冲突,这所有的冲突,这种种的矛盾体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之中,不同的只是表现的形式各异而已。
在《喜宴》中,这些冲突集中的通过儿子伟同的性取向体现出来,一方面是自我,一方面是传统的对父母想法的尊重与遵守,当二者同时存在时,矛盾便慢慢展开来。
和片名《喜宴》一样,一个十分中国化的词,当套在了“美国”这样一个框里的时候,便赋予了这种矛盾一种特殊的变异。
《面子》虽然同样也有女儿性取向的问题,却被导演弱化了很多,子女与父母间遵从的自我压抑却在三代人之间产生着微妙的不同。
女儿小薇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虽然都到华裔家庭传统的影响,却有着自身独立的性格和人生价值观,她同薇薇安之间的爱情并没有被极端异化或者歧视,也并没有造成极端的矛盾冲突,甚至用一种较为温情的影调表现着。
作为一个18岁就应该独立生活的年轻美国青年,小薇,希望母亲能像藏在木质始终后的小鸟,严格遵守时间表,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在该出现出现的地方,而不要随时打扰自己的生活。
女儿长大独立已不再需要母亲的挂心,而母亲却依然不遗余力的付出关心,并总像个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抓住一切机会在所有方面用错误的方式给于女儿多于的关心。
而母亲又是另一位父亲的女儿,母亲与外公之间的关系,是恪守着儿女遵从父母之命的,母亲生活在外公家,听从着外公的一切安排,最怕的就是给外公丢脸。
如同影片的名字《面子》一样,影片的最大焦点集中在了中国人的面子观上,谁都不希望丢脸,谁都希望保住自己的面子。
影片除了同性恋和儿女要求生活和选择上的独立与父母对儿女的依赖的问题以外,还加入了忘年恋,未婚先孕,单身母亲,相亲,爱情与婚姻,爱情与个人发展等等移民社会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来表现几代移民在坚守传统文化观念过渡到接受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转变,而在这样的冲突和转变又时时带着一些心酸和凄苦,但最终却让新一代的华人冲出某些枷锁得到自由。
与《面子》相比,《喜宴》在将矛盾集中于同性恋所带来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以外,也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微微之所以答应和伟同假结婚,是为了换取美国绿卡,体现着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们很多都愿意通过假结婚来换取长久的绿卡;影片开头西门的朋友叫他兔子,邻居夫妇尴尬的表情,在现着在美国的主流社会同性恋依然是不被接受的;父亲叮嘱赛门让他不要告诉伟同他知道了一切,体现着中国人的一种隐忍;老一辈人对面子的看重;两位老人家展现着老夫妇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感情;而微微展现着年轻女孩子对自己命运的掌握以及敢爱敢恨的姿态等等。
《喜宴》中这些点滴之间表现的情景,被导演有意的弱化了,以强调矛盾主要集中表现的部分,所以不会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而《面子》与之不同的是,她用自己温情的自嘲的方式,在一种敝帚自珍的气氛里展现这一个族群的生活,华人社区里的一些所谓的陋习也在一种温情的娓娓道来中变得可笑却又十分可爱。
如果说《喜宴》讲述的是第一代移民的海外生活矛盾,那么《面子》就是第二代移民的生活写照,传统的矛盾依然还在继续,但却能在一种延续中看到一种充满希望的变化。
这两部电影就像是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给我们讲的故事一样,我们总能听到过去,听到现在,并想象着不久的将来。
http://sys2.blogcn.com/control/trackback?diaryId=4266203
今天说我爱你,明天呢,who knows我要的就是他有勇气,敢公开我们的感情。
可是,不是所有的爱都那么容易说出口,即使有那么的爱,那么的舍不得,只因为现实中总是有太多的束缚,年龄,性别等等,许多不容于悠悠众口的所谓的不道德,也不得不放弃。
究竟是逃不开命运的枷锁还是我们自找的负担?
老外来中国,首先要适应中国国情的关系论,还有就是老中们要命的面子。
为了面子,陈冲饰演的妈妈29年前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29年后依然是为了维护那个所谓的脸,重蹈覆辙;为了面子,妈妈始终自欺欺人,不承认自己的女儿wil是个gay;为了面子,爸爸能狠心把自己的未婚先孕的女儿赶出家门不理睬;为了面子,幸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保存面子。。。
不觉得,为了所谓的面子,失去的太多了吗?
48岁怀孕相亲也要打扮的漂漂亮亮,一袭红色长裙配上蓬松长发,依然有韵味,谁说女人老了就不能美呢。
红,蓝,不同颜色长裙的同一款式,相亲的男人转个个都是一个味道的乏味,只会顾着自己跳舞唱歌吃饭。。
原来打扮的再美也需要人欣赏有时候很感叹这个世界的神奇,都是一个地球的人,却差别那么大。
Wil和vivian的故事,黄种人,小眼睛,黑发,身材小巧,一口流利的美语,她们生活在纽约,接受美国教育,可是思想里呢,一方面受着中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又是美国式的开放,如此的纠结于文化差异之中,其中的苦涩不为外人所道也。
我们老是说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出国留学之类的,可是思想呢重来不注重也要更新的,用老一套的想法来要求孩子,真是可笑。
这倒是想起李安的喜宴来了,同样是gay的情节不被家庭所接受,同样的带有很强的戏剧效果,感叹于无论时代如何发展,mild才是主控。。。
最后感动于wil和vivian的重逢,这一次要紧紧的抓住机会,fuck them,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那就去吃顿好的,把人生观改变一下吧
2006年,网友“懦弱矜持”在天涯右岸发表了一篇《写下些回忆》的帖子,记录了作者景明留学英国期间和英国华裔女子沈芳的一段同性情谊,这个故事满足了很多人对御姐、红色权贵、浪漫爱情的好奇和想象,文笔情节俱佳,成为右岸第一高楼,后来有人扒出沈芳的原型是荣毅仁的孙女荣明方,种种传闻让作者不堪其扰,于2011年从网络蒸发。
记得帖子里的景明和沈芳都喜欢一部电影——《面子》,这部电影2005年在台湾上映,由华裔女导演伍思薇执导,杨雅慧、陈冲、陈凌主演,讲述了一个守寡多年突然怀孕的妈妈和同性恋女儿之间的情感转变。
27岁的小薇是个颇有前途的外科医生,每日穿梭在公寓和医院之间,不爱打扮,不爱社交,小薇的妈妈则着急为女儿物色结婚对象,强拉着她参加定期举行的华人聚会。
这次小薇被介绍给一位股市新秀,两人跳了几分钟舞后一拍即散。
就在外公发表聚会感言的时候,小薇转头发现有个女孩正饶有兴致地瞅着自己微笑,她尴尬地咧了咧嘴。
过了几天,小薇在医院又遇到了那个女孩,她叫薇薇安,在市立芭蕾舞团当领舞,是小薇上司的女儿,两人简单交谈了几句。
回到家后,小薇惊讶地发现妈妈从外公家搬到自己家来了,妈妈看起来既慌乱又神叨,坐在床上听些奇怪的音乐。
小薇跟外婆一通电话才知道妈妈竟然怀孕了,而且打死也不说孩子的爸爸是谁。
妈妈就在小薇的公寓常住下来,她成了圈子里中年妇女的八卦对象,大家都在猜测孩子是谁的,妈妈索性辞去了超市工作,整日在家一边看言情剧养胎,一边吃医生老余开的安胎药。
与此同时,小薇和薇薇安的恋情进展顺利,只是相比舒展自信的薇薇安,小薇一直谨慎犹豫。
在外公的勒令下,妈妈决定为肚子里的孩子找个父亲,她不停地相亲,最终选定了暗恋了自己十五年的周先生。
另一边,薇薇安收到了去巴黎跳舞的邀请,她希望和小薇的感情能有个结果,但小薇没有挽留的勇气。
妈妈和周先生的婚礼开场之前,小薇无意中看见了妈妈安胎药里藏着的一封情书,以为孩子的父亲正是老余,于是跑到婚礼现场说出了真相,众人愕然,老余更是连声否认。
这时,老余的儿子小余站起来承认自己才是孩子的父亲。
现场哗然一片,外公颜面无光到说不出话来,小薇拉着妈妈的手逃了出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她们坐上公车,得知薇薇安今天要去巴黎,妈妈鼓励小薇赶紧去追……
《面子》是豆瓣评分最高(8.7)的华语女同电影,它经常被和《喜宴》拿来比较,两部电影都是爱情喜剧类型的家庭片,家庭关系一直是同性题材电影的重点,《喜宴》里探讨gay的父子关系,《面子》则是les的母女关系。
小薇和妈妈之间是传统中国家庭常见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母女关系,前期妈妈以爱之名让女儿满足自己对婚姻的美满期望,女儿则在独立和孝顺之间徘徊挣扎,双方都过得不痛快。
好在陈冲饰演的妈妈不是那么“正确”,她自从丈夫去世后寄住在小薇外公家,没有婆婆妯娌勾心斗角的历练,也不用为生计操劳,所以身上留存着少女气和孩子气,看她吃饭说话的样子,背着女儿看小黄片的举动,都显示出一颗骚动的心,给了妈妈接受小薇性取向的裂缝。
妈妈怀孕这件事是破局的最大裂缝,谁能想到她48岁了未婚先孕,孩子父亲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这样她没有底气站在道德完美的立场上指责女儿搞同性恋,二十多年前妈妈迫于小薇外公的压力嫁给一个不爱的人,现在又是为了顾全他的面子要嫁给同样不爱的周先生,她已经认命了,也下意识地将这种宿命感灌输给女儿。
然而,小薇大闹婚礼的举动帮妈妈打破了命运的枷锁,她像个追爱的小女孩一样,和女儿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后的理解更深入。
除了母女关系,《面子》也涉及到父女关系。
小薇的爸爸很早之前去世,由外公托养,薇薇安也被离异的爸爸寄予厚望,对她们而言,父辈的亲情里含有高高在上的权威。
作为德高望重的教授和大家长,外公对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但是相比母女的终生幸福,他的一点点面子实在不足挂齿,妈妈和小薇在父权下的逃亡充满讽刺喜剧色彩。
《面子》结构精巧,节奏轻快,人物生动,对白机智,导演擅长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性别偏见的角度发掘矛盾,随处可见令人错愕或者会心的幽默,它能带给观众感官、情感和智性的三重愉悦,这是很多此类电影达不到的高度。
《面子》是我最最最最最最喜欢的同志电影。
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看一遍的电影,时间间隔大概是我再一次对爱情失去希望的时候。
🌈每次看完电影,入睡前我都希望梦到变成小v钻进薇薇安热火的被窝。
🙈
羞羞
两个女孩儿零距离接触时会说的话也许是最淫荡的情话
被窝里是我我喜欢小v也喜欢薇薇安,小v又聪明又萌怂(下方会贴出萌怂的证据)。
薇薇安热情似火又美丽撩人。
伍导对小v的刻画是理想中的我,一张干净的面皮,一份很有前途很有存在感的职业-自信,向家人出柜并最终获得支持-坦然,虽然不善言辞却又可爱至极-萌怂,关键是能吸引薇薇安这样有魅力的女孩儿-人生之光。
小v的萌怂证据链。
薇薇安家的假摔教学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片段,也是最巧妙的的环节。
薇薇安真的太会撩了,小v的表现我不知道该说你太机智还是大怂包。
真的可爱至极。
我想这会是两人相恋片段中最美好的回忆。
僵住了
好紧张
秒怂
wtfbirthday kiss,这么简单的要求你都满足不了,滚开换我来。
🤪
怂+2-铁网救了你害怕见女友朋友的你,看到别人送的🌸的你。
有些委屈又有些挫败。
怂+3,好在你机智的肉偿了妈妈欺负你女朋友了,你就光知道扒饭啊,眼睛瞪那么大有什么用,可爱☺。
怂+4关键时刻又怂了,你都赶到了你到底怕什么啊。
换我来+2
怂+5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再次遭到打击的你。
😁
怂+10086小v虽然怂,但是因为她好看啊,所以是萌怂。
魅惑的薇薇安。
很喜欢这种幽默的小情景
带妈妈去孕检
我左大腿根有个硬块
会不会是癌症啊以及蹩脚的中文台词吃点好的,人生观都能改变少吃点包心菜,吃一肚子气净放屁以及这种走心的艰难的对话v:妈,我爱你,我也是……gay妈:你怎么可以一下子说这两件事,一面说你爱我一面又这样伤我的心。
happy ending
从小就搞不懂面子,体面,形式,家丑不可外扬有什么用,明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所有人都在装糊涂,不务实,没用还显得虚荣。
也许话里有话是成年人的幽默,那可真是又冷又热的。
请人办事就说赏脸,办成了说这人很有面子;对上了面上要过得去,最后要互相给个台阶下;树先生想让别人给个面子,可没人给他面子啊。
总之确实就是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撕破脸。
它不像尊严,虽然我也不是很懂尊严,往往提尊重的时候是没有尊重的时候。
等等,赏脸不会是只是客套话,只是低俗的人当真了吧?
给台阶只是和气生财,僵住不好交流了吧?
面子这个词,到底有多重,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最清楚。
考大学为了面子,找工作为了面子,结婚买房子干什么都离不开面子。
于是就有了陈冲饰演的母亲,为了结婚嫁了一个不爱的男人,多年后又为了面子隐瞒自己真正的爱情。
也难怪在这种家庭坏境长大的will胆小羞涩,不敢追求真爱,活得毫无生活情趣可言。
周围人议论她们一家说的只是可怜,辛苦,有个能干的女儿,实际上,对于外人来说 这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有谁真正在意呢。
幸好,天使般的Vivian出现了,她聪明独立,敢于追求,搬出唐人街,就是她自我选择的第一部,她给will留字条,约will谈心散步,她把will的一切都看在眼里,只是什么都不说,静等着will的改变。
我喜欢她们谈论摔倒的那一幕,Vivian一靠近,will立马紧张的摔倒了,空气中弥漫的心动的味道让她保守的小心灵不自持了。
我喜欢在will家里的那一幕,Vivian一边保持着中国女孩应有的礼节,一边暗示性的表达不满,因为will陪她的时间太短。
will坐在母亲和爱人之间左右不是的囧态,她的游离与躲避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喜欢Vivian走的那一天,will冲去送她,一番挽留无果之后,vivian说,吻我,除非你能在这里吻我。
为了面子,will还是选择了放弃,我当时真想一巴掌拍醒她。
你可知道,多少中国女人为了面子,生活在痛苦的家庭环境中,在人前伪装起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只留下一个表面光鲜的靓影,在这样的家庭出生的一代又一代,延续着这样的“传统”。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中式的结局,皆大欢喜,但真实的华人社会,又怎可以如此简单的将出轨的情感一部带过,云淡风轻呢?
还好will和Vivian只生活在电影的世界里。。。
无聊
Vivian就是那种你遇见就完了的梦中情人:充满神秘的魅力,可以热情似火也可以转头就离去,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强的掌控感,或许是出于自身条件带来的底气;Wil就是多数年轻人的写照:醉心事业又难以兼顾感情,鼓励别人做自己但自己面对选择的时候又唯唯诺诺。那些欲言又止和心照不宣,对国人心态的描写异常精准。最后高潮的情感冲击力简直是爆炸式的,可以让人想立马辞职去谈恋爱。陈冲就是屌,跟角色整个合二为一。
中国人
虽然美国社会兼容并包,但是老少恋和同性恋也有很多人反对,并非唯独华裔不能接受。美国社会更多的是崇尚独立自由,所谓融入其实做到自立自主就好了。
当现实生活的世事难料遭遇传统观念的世风日下:华裔圈子,高龄产妇,私生子,忘年交,同志,拦婚……繁而不杂,轻松幽默,有父亲三部曲的味道
抱歉
有些细节还是蛮得西嘲精道滴 母女亦大翻身哦也
挺好看的~
66/100相较同类题材出彩的是勾勒这群华人的群像很到位,所谓的“面子”其实是这一群人在转换文化背景之后不变的习惯残留。
都不知道该怎么打分,想法是好的,但没拍对味道,不是很娴熟,尤其这对蕾丝演员好像永远不在状况。话说这片子我还真不敢给我长辈看,虽然很想推荐= =
很一般。
本片随机吓死一堆中国父母
年近半百戀上年輕鮮肉未婚先孕的媽媽,同志的女兒,一個要十幾個字才能說清楚狀況,一個兩個字講完,卻都是中國傳統意義下的丟臉,放在現實里,故事可能會更慘烈,不過電影卻以童化式的表達,能讓人歡笑出來的有趣。陳衝,四兩撥千斤,輕輕鬆松搶了所有人的戲,讓人不得不服氣。
不合时宜的味道不该模仿李安的
那个打酱油的小黑很槽的
和你一起看的
3.5。很有味道的蕾丝片,由在美国的华裔后代们导演和主演。我本以为,在美国那个开放的社会里,华裔们早已被同化。哪知,面子是民族传统啊!
。。。
如果先看这部再看《真心半解》,我应该会给后者更低的分数。这部还是蛮反传统蛮有趣的,喜剧结尾来得太突然。
不现实啊不现实,不过俩姑娘挺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