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高大的荷兰女人一样,荷兰电影自有一种硬朗的韵致。
《黑皮书》如此,《被遗忘的战役》(De slag om de Schelde/The Forgotten Battle)亦如此。
《被遗忘的战役》》是二战电影,根据斯海尔德河战役(Battle of the Schelde)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于2020年12月17日在荷兰上映。
影片讲述1944 年 11 月,在被淹没的泽兰省瓦尔赫伦岛,数千盟军共同抗击德国军队。
为德国人卖命的荷兰男孩、英国滑翔机飞行员、被迫加入反抗军的泽兰女孩,三个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三人面临重大抉择:他们以及更多人的自由,现在全掌握在他们手上。
影片虽有战争场面,但总体上聚焦于人物,通过他们的视角,感受战争的残酷,凸显人性的复杂。
本片色调很冷,合乎欧洲片的一贯风格;战争场面没有好莱坞电影宏大,但依然惊心动魄。
据统计,在斯海尔德河战役中,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可以肯定,这注定不会是被遗忘的战役。
没看之前,以为这个电影三观不正,于是引来他妈的新纳粹法西斯流氓如上所述的吹嘘。
我看了个开头,开头纳粹就被打得落荒而逃。
这电影我越看到后边,脑中浮现出上述影评,胸中就越怒火中烧。
看到中间,还是只见两个纳粹溃兵,到了结尾纳粹都打成孙子了,你他妈跟我说“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那篇影评留言区还一片吹嘘“这才是影评”,你说不是小号、水军他妈的谁信?
还是说有那么多跟你一样的烂货?
狗屁不通的那个影评,标题那么长,原文引述如下:“战争片。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看这场为了抢夺港口的战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反战情绪很浓。
没有英雄,没有逃脱,非常真实的影片,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没有逃脱的意思,就是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反战的意思,就是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品,细品。
你他妈替导演反战败呢?
他妈的这片子你个狗眼哪里看出来“盟军也会怯战逃跑,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一点也不抱歉的说,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影评还留言区一帮吹嘘,我实在不吐不快。
究竟什么三观的人能看出来德军也会誓死抵抗?
想说明什么问题?
你们法西斯杂种都是好汉?
你管这叫反战?
纳粹不能是英雄,于是一概不准当英雄?
为了世界自由而战的美军或加拿大军战士就不能是英雄?
该让你纳粹爷爷送你去灭绝营。
电影不差,影评拉胯。
行行好吧,你们别给人家作品招黑了。
又看了一部北欧影片,荷兰战争片《被遗忘的战役》是一部优秀的残酷而真实的反战电影,全片聚焦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反思战争,探讨人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斯海尔德河战役,亦叫比荷堤防之战,是于1944年10月2日至11月8日发生在比利时北部与荷兰西南部的盟军与德军之间的一系列战役,历时五个星期,盟军终以较大伤亡取得战役胜利。
《被遗忘的战役》不像《长津湖》突显英雄主义,渲染战争动作,宣扬燃情壮烈,而是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叙述这场抢夺港口的战争,没有英雄,都是普通的人,通过反映战争的残酷,在杀或不杀的纠结中最终完成自我救赎。
摘录豆瓣上徐先森、心路飞扬和游侠的点评:——战争电影更多的是需要人类对战争本质的反思,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灾难性的悲剧,一部电影如果纯粹鼓吹和宣扬战争,单纯突出英雄主义,那一定算不上是优秀的影视作品,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残忍的、血腥的。
创作者如果能客观的探索战争本质,通过影视作品展现战争状态下的各种人性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达到警示人类,反思战争,捍卫和平,规避战争的目的才是战争电影最该具有的意义。
——战火中仇视只是因为各为其主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恢复信赖,相互和善一些,但是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面前都不堪一切,如幻梦一般,耳侧响彻的永远是受难者的哀嚎,绝望的叹息,以及让人目不暇接的枪响声……——所以战争这个东西,除非是国家民族真正面临危亡,否则就完全不值得歌颂:美化战争是耍流氓,鼓吹圣战是耍流氓、怂恿神风特工和万岁冲锋、总玉碎更是耍流氓。
用人命去堆积一个丑陋的所谓胜利更是耍流氓。
除非一方无条件投降,否则那一场战争不是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
看看日本的《永远的0》看看韩国的《长沙里》。
这两个电影至少还有人性。
用人性去鞭挞战争的丑恶才说明你有一个正常的灵魂。
三人主导三视角,这些分线故事各自都清晰丰满而流畅,不仅有德军军官的伪善邪恶,也呈现了一些盟军士兵的怯懦,人性的挖掘与战争中的困境与意外也很符合逻辑。
特别要赞的是,这种基于缩小的点视野的战争背景剧情,其战争场面拍的也很棒,特别是对平民介入战争残酷的描写——送情报女子渐死中看着士兵和士兵不敢看又不得不看的眼神交织,神来之笔,难以忘却,不可磨灭。
但是,女主与另一男主的不断相遇,而且,最后女主还被其舍身相救,就太过于戏剧化了,导演应该让女主在战争结尾时沾满更多的血腥与污秽,这才能更能展示战争中个体面临的终极残酷,即战争中人的存在绝不可能有侥幸与圆满,人的精神与肉身时刻会被黑暗与恶吞噬。
杀还是不杀,是人性成熟与否的差别。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不愿忘却《被遗忘的战役》 De slag om de Schelde荷兰拍摄的本片首演于2020年12月14日在荷兰瓦尔赫伦岛沿岸的市镇弗利辛恩举行。
以纪念发生在1944年11月份的盟军瓦尔赫伦岛战役。
二战已经接近尾声,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后,一路长驱直入,已经进入比利时与荷兰的边境。
然后准备向希特勒的老巢柏林进军。
为此,盟军已经拿下比利时的深水港安特卫普市作为战略物质的中转站。
但也先必须取得安特卫普出海口斯海尔德河两岸的控制权。
瓦尔赫伦岛就是河岸的一个关键岛屿。
弗利辛恩的老百姓站在街边看着疲敝的德军在换防。
而伪市长正忙碌的检查档案,设法把自己与德军合作的材料毁掉。
市府的职员特恩洁(苏珊·雷德尔 Susan Radder饰)离开了市政府后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德瑞克(朗诺德·卡尔特 Ronald Kalter饰)由于触犯了德军而被追捕。
德军的处理方法粗暴而简单。
先抓了几个当地青年为人质,如果抓不到德瑞克就会处决这几个人。
无可奈何的德瑞克只得前往德军司令部自首。
荷兰小伙子马里努斯由于盲信纳粹的宣传而自愿进德军服役,在东线被苏军坦克大炮打的七荤八素,最后重伤进了医院,伤愈后由于老乡的帮助被送回荷兰服役。
还当上了长官秘书的悠闲职位。
当他看到德军对德瑞克施以酷刑后满心愤怒就偷偷的告诉了特恩洁。
谁知被发现被送往前线。
威廉是盟军在比利时花园市场行动中的一个英国伞兵,途中他的滑翔机被德军防空部队击中而迫降在荷兰。
和他一起的几个同伴都离他而去,只剩他一个人找到了准备进攻瓦尔赫伦岛的加拿大部队,并决定参加他们的行动。
特恩洁在德瑞克的相机里看到他拍摄的德军军防设备。
她把照片带给了荷兰的地下抵抗运动组织。
他们要她带一张地图给即将进攻的盟军部队。
瓦尔赫伦岛与荷兰本土只有一个狭窄的长提链接。
加上长堤两边都是沼泽地。
既无法行走战车也无法驶船。
所以只要德军守在一头,因此易守难攻。
第一天加拿大军队正面进攻受了很大的损失。
但次日加拿大军队照着地图上标出的沼泽地里的隐蔽河道迂回到德军后面轻而易举的突破了德军防线解放了瓦尔赫伦岛。
大国都爱拍摄战争片,而且题材丰富,一战的,二战的,还有大大小小各个小战,随便拍,任意拍,这次荷兰出面拍摄也是难有的一次。
不过也拍的有板有眼的。
虽然这在二战中只能算是个小战役,但可以看到普通老百姓,抵抗人员,和军队都参加在一起,别具一格。
按说荷兰和德国相邻,本来语言人种相近,宗教相同,关系也可以,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
但在战争时期却没有什么客气可说的。
这时候可真是杀你是本分,放你是情分。
德军对待荷兰,依然要杀的绝不手软。
尽管德瑞克的老爸还医治过德军和那个上校,而且上校看起来面上和颜悦色的,却毫不犹豫的杀了德瑞克以及他的同伙。
这个心狠手辣的纳粹上校也是双手沾满了荷兰人的鲜血刽子手。
虽然是个小战役,但还是有进攻,防守这些基本手法吧。
荷兰是出名的水乡之地,小兵们端着步枪,避开飞舞的子弹,还得趴在泥地里打滚,个个都是搞得满身泥污,一不留神就送了命。
杀你是本分,放你是情分。
战争就是一个巨大的粉碎机,如果一头投进人,那另一头就送出一个个死去的人。
当加拿大军队进攻德军防线时,几乎成了德军的靶子,来一个死一个,冲了整整一天却死伤枕藉而一无所获,最后只得放弃进攻。
幸亏第二天盟军靠着地图绕到了德军防线的后面突击,这下德军就惨了,基本上是全军覆灭。
如果和那些二战中动辄百万人马大战相比,这次只是个“被遗忘”的小战役,但还是有3231名盟军、4250名德军和2283名平民丧生。
不过这一仗也打的痛快,盟军抓了4万多个德军俘虏。
并且打开了安特卫普的通道。
剧中这三个主人翁之间并无太多交集,只是最后,威廉在随着大军进入弗利辛恩看到特恩洁正在帮助从德寇魔掌中舍命救出她的濒死时的马里努斯。
荷兰将十月份作为斯海尔德河战役纪念为荷兰被解放的开始,2019年比利时以及荷兰国王共同参加了75周年的纪念活动。
导演马蒂耶斯·范·小海因根 Matthijs van Heijningen Jr.荷兰导演。
吉斯·布洛姆 Gijs Blom荷兰出生的年轻演员。
杰米·福雷特斯 Jamie Flatters英国出生的导演,制片人和演员。
苏珊·雷德尔 Susan Radder荷兰模特儿和演员。
朗诺德·卡尔特 Ronald Kalter荷兰出生的年轻演员。
向上俯瞰军事的博弈,向下探索人性的光辉,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而三个不同身份立场下的人物抉择,三个鲜活生命的情感表达,则避开了生硬俗套的历史描绘……战争是无法驾驭的,是恐怖的噩梦,亦是人类释放的灾难,当凡夫俗子武装成士兵,当伤亡烙印在外观,无法泯灭的,是内心的良知……最后要说的是,战争不是用来美化的,也不是用来遮掩的,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才能创作出令人尊敬的作品。
一场战争由一场场战役组成,一场战役又由一场场战斗组成,《被遗忘的战役》就是讲述的二战中的斯海尔德河战役。
二战中,加拿大作为盟军成员之一,也参加了不少战役,斯海尔德战役就是由加拿大主导的一场战役,所以在影片后段,主角之一的滑翔机飞行员在跋涉许久之后,才正好遇到了加拿大的军队,上了战车…… 影片并不像传统好莱坞战争片一样场面宏大、波澜壮阔,反而采用的是三线叙事手法,这种风格不错,以三位年轻人的视角来描述,也挺有独到之处 。
年轻就意味着活力,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叛逆。
叛逆,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叫反传统、反抗权威,而影片描述的三位被卷入战争的年轻人,就是这么几个带着些许叛逆的青年。
与市长对话的特恩(Teuntje Visser 苏珊•雷德尔饰演) 在影片一开始,作为女主角的特恩,与市长的对话中,就向我们展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当市长因怕被清算,急忙处理与德军交往密切的证据时,叫特恩也赶紧回家收拾,因为“你父亲也为德国人工作”,特恩却不卑不亢地纠正道,“是照顾患病的德国人以及泽兰人”。
特恩的弟弟德克,叛逆气息则更为明显,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在德军撤离时冲动之下与德军发生冲突,所幸逃离。
逃到家中,在姐姐为他处理伤口时,还嘲笑父亲和姐姐是胆小鬼,这熊孩子,殊不知姐姐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刚毅又勇敢的心。
比如在面临奥伯斯特·博格霍夫突访时,特恩虽然内心有些许紧张,但是却还算镇定自若;在去博格霍夫办公室为弟弟开脱时,特恩也是全程表现可嘉,反而是作为医生的父亲,虽然有白求恩式的医德,但在勇气方面却不如自己女儿。
包括后来为了解救弟弟奔走,与地下抵抗组织接触,将资料和盗取地图为条件,让抵抗组织出面营救弟弟,甚至主动揽下任务,甘冒风险将资料和地图送给盟军,在好友受伤时,果断让好友逃离,自己却被德军抓获,种种都描绘出特恩的美好品质。
在博格霍夫办公室担任秘书的斯塔弗伦(Marinus van Staveren 吉斯•布洛姆饰演) 与特恩有所交集的荷兰青年斯塔弗伦,家境贫寒,与另一位主角——军官之子威廉形成鲜明对比,但作为两大男主,都颇有反抗父权的意识。
斯塔弗伦受到纳粹的蛊惑,为了反抗这个不公的世界,为了追求美好未来,不顾父亲的反对,年仅17岁的他怀揣着期待和梦想毅然踏上了从军之路(荷兰与德国,同作为日耳曼人,毗邻而居,人种、语言、宗教信仰都相近,二战时,大约有两万多荷兰青年加入德军,斯塔弗伦即是其中之一)。
在影片当中,可以看到,斯塔弗伦在东线战场与苏军的战斗,表现也是颇为英勇的,但是到了后来,在堤坝战场却有些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恍恍惚惚,这种转变是因为初参军时的热血逐渐被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所浇灭。
在东线战场,亲眼目睹挚友卢卡斯身死,自己也身受重伤,虽然侥幸捡回一条小命,但生死一遭,斯塔弗伦心境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在医院治疗时,被看透法西斯真面目的费舍尔中尉影响,他已经开始沉思。
在博格霍夫办公室做秘书时,给博格霍夫那句翻译也是“她担心你在耍他”,这句话是有所润色的。
而且斯塔弗伦又再次目睹特恩弟弟德克遭受酷刑,即使特恩和父亲之前为德克求情也无济于事,办公室的求情更像是一个笑话,因为道貌岸然的博格霍夫依旧决心要处决德克。
在这里,斯塔弗伦厌倦战争的思绪不止,当初的狂热已经渐渐退却,于是他转而向特恩通风报信,不料却被发配到前线,甚至去前线之前还被逼亲自处决了德克,这让斯塔弗伦原本追求美好的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对战争的厌恶和抗拒也越来越强,以至于在堤坝战场上的斯塔弗伦和在东线战场上的热血青年判若两人。
独向虎山行的威廉(William Sinclair 杰米•福雷特斯饰演) 威廉是英国空军某部指挥官之子,是一位滑翔机飞行员,非常具有冒险精神,在一次训练时突发奇想展现了一次机身翻滚,却被战友啐了一句“白痴”,被直属长官认为是“想当英雄的幼稚鬼”。
在威廉父亲布置完市场花园行动计划后(威廉所在的部队将要前往的荷兰阿纳姆地区,就是阿纳姆战役发生的地点,阿纳姆战役是市场花园行动的一部分。
事实上,不管是阿纳姆战役还是市场花园行动,都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
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参战人数达三万五千人,德军为两万人,但盟军折损却超过一半,伤亡人数是德军的好几倍,可谓损失惨重,而且还没有达到战略目的。
威廉所在的滑翔机就是在前往阿纳姆的途中被德军防空部队击落,迫降在瓦尔赫伦岛以北的斯豪文-迪弗兰岛一带。
斯豪文-迪弗兰岛、瓦尔赫伦岛同属荷兰的泽兰省,泽兰即荷兰裔英军小伙亨克的故乡),威廉因想去前线而向父亲请示,但于公于私,父亲都认为他没有准备好,于公,父亲认为他训练时“越轨”和“剑走偏锋”,于私,当然是老父亲的关爱,并拿出威廉母亲来劝导。
即使有父亲的劝说,却阻止不了威廉那颗迫切想去前线参战的心,于是他跟长官说父亲同意了他去前线了,因为他需要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此时的威廉很显然没有见识过前线战争的残酷。
而直到长官被紧张的德军士兵杀害,自己也被仇恨和愤怒充满头脑而击毙两位德军士兵时,威廉才终于意识到战争机器的冰冷,战争就是鲜血和死亡的代名词。
非常讽刺的是,作为官二代,本应该养尊处优的少爷兵威廉,却表现得远比几位同行的战友更具有责任感和勇气,在长官负伤的情况下,不抛弃不放弃,反而是两位战友做了逃兵,一位战友临行前犹豫并退却,唯剩威廉独向虎山行,之前他人对他的调笑,更像是对他们自己的反向鞭挞。
从与两位德军士兵争斗时的慌乱到堤坝战场的英勇,最后威廉和斯塔弗伦彼此放过,威廉在战争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斯塔弗伦也从开始的狂热主义到如今的觉醒,最后甚至为了拯救特恩,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我救赎。
三人汇集一处,斯塔弗伦逝去 电影中的三条线交集不多,但是最后汇集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反而显得流畅自然。
三位被战争裹挟的年轻人在战争中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不论何时,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从未停止,心中始终有一个角落为真善美而留。
影片中不乏断壁残垣、淋漓鲜血,真实而残酷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几位年轻人心中保留的那份美好也让人反思,电影的反战思想确实是传达到位了。
最后,不管是战火纷飞还是四海升平,愿人性光辉不堕!
外景道具还是很用心的,场面也算是宏大,以为会是一个惨烈深刻的二战故事,结果看的人昏昏欲睡。
故事大背景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的一场失败战役:市场花园行动,由蒙哥马利策划并指挥。
本片故事只是这次行动的一个局部地区荷兰阿纳姆的一场局部战役。
英军空降后散布在小城各处,更倒霉的是德军一个师在此休整。
英军只得各自为战,被歼灭、被俘、血拼突围,各种结果都有,损失惨重,扎扎实实的一场失败。
这种大败中挖掘感人故事有难度,讲1944年的反战情绪更有难度,这可是反法西斯战争。
相反,一战故事讲反战就容易被大家接受。
但是看片头是荷兰牵头拍的,就容易理解了。
二战中,荷兰基本是中立态度,是别人在我家干仗。
而且故事主线也是荷兰反法西斯正义青年为盟军送去了关键情报,虽然没有扭转局势,起码减少了盟军损失。
看到英国军人威尔为救军官枪杀两名德军一段情绪激烈的表现,个人觉得这个反战情绪煽情的有点过了,不能理解。
从敦刻尔克撤退到戈林对英国的长时间轰炸,任何英国人的反抗情绪都是满满的,何况一个有荣誉感的高级军官的孩子。
另外,一旦上了鲜血淋漓的战场,心理建设也就迅速完成,怎么可能你死我活之际杀两个凶狠的德国兵还有那么激烈的内疚反应?
总之,这片子个人觉得味道很怪,虽然很喜欢1917、现代启示录、阿甘正传、锅盖头。
夹在大国之间的荷兰,在二战结束前的记忆——斯海尔德河战役(The Battle of Scheldet):
男主人公范斯塔佛伦
女主人公特恩
二号男主人公威尔主人公范斯塔佛伦,志愿参加巴伐利亚训练营,为纳粹冲锋陷阵,在东线战场遭遇苏军,目睹了好友的接连死亡,或死于战场上的乱枪,或死于自杀。
自己的理想也逐渐幻灭,战场上死里逃生,被救回战地医院,后来辗转被派到祖国荷兰。
回国以后,却再次被裹挟在同胞的抵抗运动和纳粹的血腥镇压之间的漩涡中。
历尽血风腥雨,最后浴火涅槃。
范斯塔佛伦是一名优秀的士兵故事的最后,他放过了盟国落单的士兵威尔,救下了因送情报而被捕的伪政府女职员特恩。
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救赎。
漂亮又聪慧勇敢的特恩和好友雅娜,冒生命危险送出了至关重要的情报,雅娜壮烈牺牲,自己也被捕入狱,险遭盖世太保毒手
空降兵特恩原来是富家子弟,飞机被击落后辗转生还,在战场上遭遇范斯塔佛伦,被放走如果用几个词来形容这部片子,就是纳粹士兵范斯塔佛伦的幻灭与救赎、女子特恩的觉醒与抗争、以及盟国士兵威尔的战争洗礼。
伪政府女职员特恩英勇完成了牺牲的弟弟的未竟事业ps:本想吐槽影片里面的战术水平太差,只会步兵冲锋,一味强攻。
但转念想想,这可能就是二战的现实吧!最现实的,就是纳粹盖世太保的肉刑——法西斯的真实写照。
被遗忘的战役 (2020)7.52020 / 荷兰 立陶宛 比利时 / 剧情 战争 / 小马泰斯·范海宁根 / 吉斯·布洛姆 杰米·福雷特斯
纳粹占领军当局,心狠手辣,不留活口
不为别的,就是不好看,还有跟那些天天拿着“人性”来自以为觉醒的二货对抗!
不如拍成电视剧
NF的片子在制作方面还是太模式化了,故事设计也是偏俗套。
8/10.被遗忘的战役指的是诺曼底登陆后的1944年第四季度,为争夺荷兰安特卫普港的控制权,以加拿大军队为主的盟军发起的斯海尔德河战役,战况比较惨烈,幸亏有荷兰地下抵抗组织送出的水文潮汐图表,才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影片从英勇的地下抵抗组织者,失散的英军伞兵,参加德军的荷兰人这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分别讲述了平民的转变,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救赎,最后几条线的汇合让我想起了《幼狮》,很有史诗感。
上次看到这么好看的战争片还是什么时候了
被低估的战争片,时间线上以同期进行的阿纳姆战役为背景。在多线叙事、片长有限的情况下,出场的群像人物们依旧被尽可能赋予了表现了人性复杂挣扎的空间。在经费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滑翔机从漫天机群里脱钩迫降、最后的攻防战等战争场景依旧拍出了不俗的效果。
不需要大场面,更多的体会在战争中无法忍受的孩子们。
3.5⭐️二战太多被遗忘,战役、屠杀、灭绝,现在生活得之不易。
不太多见的市场花园行动题材,一场相对破碎的战役,和战争中的普通人相对失败的一生
马尔福都演父辈了???
二战期间城市花园行动的是细节部分描写,但是影片拍的太散了,没有主线。
想讲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乱,不过还能看
好的战争片刻画人性,烂的则宣扬激情,这部电影体现了某种北欧式的冷峻风格,简单到了某种纯粹的地步:赢了,怎么赢的?用堆满整个堤坝的尸体换来的。最简明的,战争。
一部战争影片,假如没有一些超越战争的东西,那就差劲的影片,这部电影还不错。
视觉效果还不错,就是故事有点弱
个人特别喜欢这种战争片,不宣扬高大上,不宣扬钢铁意志,不避讳谈人性。//喜欢的片段有:A 被击中的滑翔机上几个幸存的英国士兵,有偷了同伴装备逃命的,有死活不肯重回战场的。B 第一次单独遇敌根本没有神勇无敌,而是紧张到哆嗦,拿枪都抖。C 没有坚持到底死活不开口的地下党员,纳粹上猛刑,小伙子就把同伴招了。 D 好心送口信的司令部秘书,在街头给姐姐带口信,叫她别回头,听着就行。姐姐干脆来了个大转身:我弟弟怎样了!让一街的德军都看到。 虽然很蠢,一点也不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一边假装不认识一边走着说话,但就是很真实。
整体感觉有点平,但奇妙的是,总能让我有代入感。一场战争,以前会分阵营敌对,但当你代入的时候,只会看到被战争裹挟的一个个年轻人。他们恐惧的眼神里又满是对即将到来的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没有人想在战争中永垂不朽,没有人愿意直视垂死的眼神……
麻烦荷兰以后就别拍二战电影了
7.5分。非典型战争片。聚焦二战时的斯海尔德河战役,虽然此役对荷兰来说意义重大,但在整个二战史中并没有那么引人瞩目。电影没有关注太多的两军交锋,盟军、德军和平民的三个年轻人成为这部电影重点刻画的角色。从不同立场的人在战争中的经历,表达战争对人的影响。最后的字幕写得很清楚,这次战役盟军、德军和平民都死亡了数千人,所有身份的人在战争中都是受害者。电影有许多桥段的表达很有特点,角色没有台词,虽然在打仗,可是战争的声响仿佛很远,角色行动时本该被掩盖的声音却挺大,有一种身在却心不在战场的感觉。可能是表达个人对战争下意识的排斥。
感觉沉闷看不下去。美英加三国诺曼底登陆后推进到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