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牺牲她人毁灭他人行使自己的欲望,简直可以下地狱的废物。
通过心理咨询和打破固定场景的方式,实现回忆的插叙讲述。
衔接主观视角的方式实现舞蹈动作的跳跃,好震撼。
导致青春期经历不幸的孩子父母往往具备不过问和过分干预揣测而不等待孩子发声的时刻。
其中的舞蹈都是很有张力的,女主角始终在通过她的舞蹈(靠吸毒、靠放纵)表达和发泄曾经历过的儿时伴随着心里的疼痛与回忆,而表面佯装正常与毫不在意、甚至伪装成开心的样子(是她认为说出来也没有用——改变不了什么,所以索性选择闭嘴。
我觉得是痛在我的子宫上。
席间女主因为一句刺痛的姓名瞬间变成乖巧、沉默不闻的小时候。
还包括与儿时遇事同样无措的手势。
“这只是一段回忆,别让它毁了你的生活。
”就凭坦白后与父母间对话的社会议题,以及父亲的回应我会给它打满分。
母亲不过是借此逃避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最后她选择了关心自己内心那个,始终被关在小黑屋的女孩。
与她一起成长。
电影《不能说的游戏》观后感喜欢跳舞的小女孩奥黛特,在八岁那年被父母信任的朋友性侵。
成年后的她看似正常的生活下掩饰着从未愈合的伤痛,直到在心理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走出了阴影。
虽然是个沉重的题材,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压抑沉重的感觉。
转场技巧太高明了,在过去和现在、现实和想象中穿梭重叠。
里面的舞蹈内容也非常打动人心。
心理学的线索也很专业清晰。
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用心之作。
我想聊一下几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
(一)真正的爱奥黛特第一次遇到莱尼,相约当晚去看她的演出。
演出结束之后,她直接问他:“去你家吗?
” 看起来奥黛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节奏,当有男性表现出对她的兴趣的时候,她就会理解为是想和她发生关系,而她也不拒绝,愿意配合对方。
这可能是来自她小时候的创伤吧。
即使鼓足了勇气说不,当面前那个成年男性对她说“你让我很失望、很受伤…”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放弃了对自己的保护。
可是这一次遇到的莱尼是她人生中的天使。
他想慢一点,想一起吃饭聊天多了解她,他还愿意支持她跳舞的梦想。
他给奥黛特的才是真正的爱。
混乱的爱,对方考虑的只是自己,自己的欲望和要求;真正的爱,是互相的尊重和理解。
每个女孩儿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过一些情感,如果带着童年的伤痛,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学会分辨这两种爱的区别。
(二)回应奥黛特一直把童年的伤痛深深掩藏起来。
那是因为每一次表达的尝试,都曾给她带来糟糕的体验。
小时候的拒绝会被母亲看作逆反而强行镇压。
成年后跟朋友倾诉,不那么熟的人会很尴尬,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愤怒得要去杀人。
这些都无法帮她解决问题。
舞蹈课上,老师看出了她舞动的情绪里有一个受伤的小女孩。
当她看见这份看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想敞开更多,但老师又只管自说自话说起大屠杀,完全看不到她眼里的光芒瞬间消失。
最难接受的是母亲的反应,会考虑到对方妻子孩子的感受,考虑到别人对她的议论,唯独考虑不到自己女儿遭受的痛苦。
这些体验:否定、忽视、过激、不信任… 这些来自周围人的回应,也组成了她的痛苦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值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了别人。
(三)母亲影片中奥黛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步敞开了自己,敢于勇敢说出自己的经历,寻求正义的审判。
但还是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就是和母亲的关系。
在心理医生那里,两个人互相嘶声力竭大吼,母亲说“你不知道我都经历了什么?
”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电影没有交代。
也许这并不重要,奥黛特在这次争吵之后终于敢于走进那扇记忆之门和童年的自己和解了。
作为观众,我很想继续追问,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什么让她忽略亲生女儿的感受,是什么让她如此自私…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母亲,但是我突然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难道不是也有她的影子吗?
生活的压力、烦躁的情绪、爱面子,配偶之间的沟通不畅不信任,孩子逆反时心里的怒火…人到中年,每个人都体会过吧?
这种觉察让我心惊。
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庭里潜藏的风险。
只有把这些负向的能量清理出去,才能让真正的爱流进来,让家变成安全的港湾。
每个母亲都活在爱和幸福里,就会把每个家都变得充满爱和幸福。
罪恶和不幸就无法遁形了。
以上就是我的三点感受。
儿童性侵害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立法严惩、需要性教育…在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立刻马上从自己做起的。
那就是让自己活在真正的爱里,从每一次真诚的回应做起,从下定决心让自己活在幸福的感觉里做起…
正因为有太多像片中妈妈这样的人 那些性侵受害者才不敢站出来 一辈子都活在心理创伤之中 最后他们还反过来怪你: “为什么当初不说” “为什么不拒绝”爸爸的态度也间接造成了这种伤害 我深刻的记得有个场景 吉尔伯特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带小女孩去山里度假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意见不合相互争辩了几句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了句“你随便吧”很无力的四个字
真是好久都没这么愤怒了,真是令人发指,就凭这罪犯法庭上说的那几句,真是枪毙你一万遍都不嫌多,更令我愤怒的就是这小女孩的妈,我真是恨不得钻到屏幕那边去,活活扇死这个碧池,很残忍那种,真是枉为人母,深度怀疑是不是亲生的,太不像话了,这个当父亲的也是个糊涂虫,人家隔壁邻居都善意提醒你了,你去看看不行么,泳池有那么好玩么
观看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用心理师的视角去看主角发生的事情(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
如果从这个视角看电影,导演就是把观众视角与心理师视角进行重合,这样就造成了观众永远是一个旁观者。
但因为心理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又能很好的进入主角内心,主角对这样一整个事件进行主观化的叙述。
这样主观化的叙述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虚构,当然不是怀疑故事整个故事的真实性。
而是对于细节的描述,就是小女孩的时候主角是真的讨厌吉尔嘛?
这个说法不是很合适,就是小时候的主角对吉尔送的东西有这样的反抗嘛?
还是主角长大了才对这些物品深刻厌恶。
当然令我最疑惑的一个就是主角的朋友,这个朋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女主虚构出来的。
一个虚构出来理解女主的朋友,这样就很能解释为什么女主说我从来过周围的人说过这个事情,而这个朋友却知道。
当朋友说我要去杀了他,后半部分就是她被女主内心关押。
我认为这个朋友对影片的意义就是,女主无法与周围的人达成一个良好的关系,而虚构出来一个朋友去理解自己。
整个影片就是主角心理治愈的过程和发生的事件,当然最后我也无法判断主角是否被治愈。
但从拥抱小时候的自己和理解她这个片段能看出或许主角已经不对过去选择遗忘,排斥但我想她已经能正视这段过去。
影片看得令人崩溃!
小女孩遭受的一切,没有告诉妈妈,真的是有原因的。
我不能理解她母亲的想法和作为我能体会母亲可能不够细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
但是在女主说出罪犯恶行的时候,母亲的作为令观众失望,更令女主心碎。
原来不是所有母亲都爱孩子的。
她只是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希望女主走出阴暗,远离伤痛!
儿童性侵永远都不是一个只关乎受害者的话题。
这个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家庭疏导和儿童性教育的及时到位。
我们都知道遭受性侵的儿童这一生都会背负心理创伤,所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受害家庭能够一起携手面对这个创伤。
可事实上和很多的家长都不会和受害者共情,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因为从小叛逆乖张所以制造一场闹剧来博得关注。
Odette的母亲在事发20年后知晓真相时的反应是怀疑和指责,她觉得自己多年的好友不会是娈童癖,即使事情真的发生过,现在说出来对施害者的家庭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她从头到尾没有安慰过自己的女儿,没有说这不是她的错,只是一味地指责Odette选择此时说出真相对自己的家庭和对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会觉得,小时候被性侵,当时没有说出来,就该永远保持沉默。
说出来,会让父母陷入永恒的自责中。
可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性侵,她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吗?
她能说得出口吗?
又有多少体贴而敏感的家长能察觉到自己的小孩遭遇了性侵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推广性教育。
告诉小孩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侵犯,也指导家长学习儿童心理学,及时发现伤害,及时止损。
可悲的是,我们现如今活在一个越来越无法公开讨论性教育的社会。
“如果会怜悯我,又何必抓住我,为什么不偏不倚,选中我一个”——《负重一万斤长大》
负重一万斤长大9.5太一 / 2019小女孩奥黛特是一个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子,在舞蹈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然而一切都在父母的好友吉尔叔叔提出玩那个不能说的游戏之时终止了……电影的剪辑真的太棒了,借以成年后的奥黛特找心理医生自救的过程,还原奥黛特负重成长的一路艰辛。
童年的阴影在成长的路上如影随形,摆脱不了、挣扎不掉,是充满愤怒的舞蹈、是自暴自弃的吸毒、是自欺欺人的逃避、是渴望救赎的幻想、是沉默不语的压抑、是卑微渴求的爱情…最让我感到悲哀和愤怒的是,当她终于有勇气把一切告诉父母的时候,换来的是母亲一连串的质问:“他那么优秀的人,怎么会是恋童癖?
”“你为什么不早说?
”“你确定不是你想多了吗?
”“你有考虑过他的妻子和孩子吗?
”可是,你想到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却不来救救我!
来自最亲近的人的二次伤害,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法国每年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影片最后的文字说明瞬间拉回现实,性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而性教育的缺失增加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
性侵最大的伤害从来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自我否定。
所以我喜欢影片的最后,成年的奥黛特缓缓走近那个独自在黑暗里画画的小奥黛特,跟她说“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是跟自己的和解,是对自己的再次接纳,也是重拾自我。
我也好想抱抱小奥黛特跟她说,“你没有错,你仍然是最最纯洁、美丽的小天使,你的生活不会永远灰暗,它必将绚烂多彩!
”是的,你们没有错,是这个世界没能保护好你们,愿所有人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保护好你们的心肝宝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2021.03.04 中国电影资料馆 观后感
《不能说的游戏》涉及到性侵这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不仅引起观众的关注,也值得反省和深思。
影片中的小主人公Odette只有八岁,她有自己的爱好,就是舞蹈和美术。
Odette本是无忧无虑的年龄,但是父母的一个朋友却给她带来了困扰。
当她向最亲的人诉说时,母亲却选择了质疑,她能得到救赎吗?
幸好她还有一个好父亲,有一个优秀的心理医生,让这部片子并不全部是悲剧。
影片以女主人公寻求心理医生为主线,导演在剧情的设定上,从她的童年到成年,涉及到情感和演职经历,最终却摆脱不掉“不能说的游戏”所带来的伤痛,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主题。
情绪在前面的一次次诉说中积压,最后在奥黛特携手童年的自己穿过那扇充满阴霾的门后得以悉数释放,最终,还是长大后的自己疗愈、拯救了那个曾经破碎、怯弱的自我。
母亲的喋喋不休、咄咄逼人的态度;父母的情感疏忽;人面兽心的恋童癖吉尔伯特,罪人总是假装善良的接近并侵犯你,而他始终认为自己毫无过错,一切都归咎于受害者的“不拒绝”。
奥黛特说自己是天鹅湖里那只濒死的白天鹅,夹带幻境的回忆中、舞台上,奥黛特可以任意穿梭、随意变换,自由欢快的在街道狂奔、在舞台上肆意起舞,像一只洒脱、活力四射飞翔的鸟儿。
可现实终究是太过于沉重,即使她已经长成一个大人却依旧无法摆脱那扇粉色门的束缚,那扇门像一个硕大的黑洞,吞噬且封闭着她,奥黛特只能试图通过不断逃避的方式来忘记这段残害她人生的回忆,所以在一次次的叙述中,她总是躲闪回那段和好友一起大笑玩耍的日子,那扇门背后的故事,那个“不能说的游戏”在漫长的心理治疗中才得以被述说。
好在罪人罪有应得,奥黛特也并非孤立无援。
父亲说:“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面子其他的已并不重要,但你的人生还很长,你还有一个好的前程。
对不起,我不能说到做到,不然我一定会去杀了他,但我永远支持你,会一直陪伴着你”。
对比于母亲始终的不理解和甚至是反对的态度,她一度拒绝相信并共情女儿,也拒绝承认并给予女儿所请求施与的爱和陪伴,父亲说的这已经足够了。
在场的叙述方式,打破第四堵墙,让旁观的观众也似心理师一样在奥黛特真实的回忆、现实世界与幻觉回忆世界中来回逡巡,感受着她一直抑郁积聚的痛苦,想要找寻解脱的出口却始终在迷途中来回奔走。
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爱,而不是所谓的太熟悉而不敢讲述,是他们的漠视、威逼夺走了奥黛特的自主,也剥离了搭建亲密关系的间隔桥梁,这段关系是有瑕的、破裂的,它无法抵达也无法触发奥黛特倾述的内心关卡,因为和所谓最为亲密的父母亦或是伴侣,这些关系传递出的都是不够爱、缺乏信任的,而作为内心破碎、没有安全感的奥黛特来说,躲避伤害的方式只有隐藏和回避。
我们或许并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很厉害的大人,可是这并没有关系。
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爱也不是一件很受伤的事,不够爱的话那就自己给予吧,长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去善待童年的那个自己,我们依旧可以是自己的小孩,我们可以自己拥抱自己,我们可以爱自己,很爱很爱。
导演拍这电影是不是为了秀一下自己的舞姿啊
伤害只是一瞬间,修复伤害却需要很大的努力。整个叙述线很混乱,但是却在说明修复的巨大难处。
D / 无助于人物塑造最终越绕越封闭的花哨文本穿梭一例。
我们逐渐从超现实的世界中滑向线性的,现实的“成年”,《不》真正的提供了精神分析的影像实体,换句话说,它“邀请”我们“浸”入患者的脑内。却并不关注于“真正”发生了什么,而是回关注它是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个体的童年之中,又如何闯入童年终结之后的行为与认知中。“精神分析”,不可化约的创伤性事件最终走向象征秩序的过程,幽灵性的闯入则最终会被取消,然而,它的绝对主观化却暗示着这是一部残酷的影片,并非因为残暴的强奸行为,也不是无法言说,却是“言说”与“回溯”本身,她将不得不承受“第二次强暴”,作为疗愈的唯一通路。结尾,母亲没有与之和解,父亲也没有停止自责,Oditte走进那扇粉红色的门,一个环形的叙事,与童年时期自我的对话,或将作为影片中的唯一慰藉,犹如《死者田园祭》结尾“我们将离开这里,不是吗?”
许久没有看到力量如此充沛的蒙太奇了——这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法,成为了「唤醒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旁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小瘙痒」,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从生到死的反复阵痛。奥黛的母亲或许是影片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亲人是如何成为了性侵者的同谋。
一般能在帮助女儿走出性侵犯困境,或者性侵犯阴影这件事上表现的如此无助进而扭曲为一种混合着羞耻、愤怒、仇恨、嫉妒、逃避、指责的状态的母亲,在家庭中通常一定是一个一生受父权夫权压迫的女性,她的极度离谱但却通通合理的情绪来自于自己的女儿、妻子、母亲----这每一种角色中所接受的所有规训和压迫。而这一切来源于一种原罪:男性。
走出
虽然是针对METOO的作品,但文本上并没有一直针对这一事件展开,而是将其看作一条线索,穿插进了女主角现在的生活中,变为了影响她今日面貌的重要记忆。才发现女主就是导演,这一程度上来说很可能是亲身经历的延伸。第一次看融入无切换镜头的现代舞表演,倒不是舞台剧的感觉,黑色的空间就像是现代艺术的背景,最后戛然而止点到了主题,解救自己。反正我觉得全片最不正常的是妈妈,她对女儿的态度让人感觉有些寒心。所以表现整个家庭最多的就是不愉快的争吵,这是隐藏的一个点,女儿为什么不敢一开始就说出来,太小太不懂事(不懂得保护自己)。
剪辑炫 这妈作为一个人太极品。
想抱抱她
这个妈有我所有讨厌的弱势被历史惯性碾压出来的自虐特质~很多时候在女性身上很多时候在深柜身上~这些特质最令人厌恶的点就是不愿意对自己伸出援手~理解可能真的被捆绑住了~但是都不试还自以为竭尽全力~只让人想把他们跟真的恶一起埋葬了
一部由安德丽·贝斯孔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拍摄手法还算新颖 但是中间一段脱离轨道的讲述 让我有种“逐渐忘记标题”的错觉
建议和《信笺故事》一起打包上中学教材!!!!
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色彩也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别样的呈现方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特别喜欢片中那些舞蹈的段落也深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咨询则将童年和成年两条故事线很好地串联起来童年那个受伤的奥黛特一直住在成年奥黛特的心里尽管被封锁起来 却时时影响着她的生活故事缓缓道来爆发出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同处一个影厅的我们既因本杰明的“雌蕊”而爆笑也为陷入痛苦的奥黛特揪心为吉尔伯的所作所为以及母亲的不作为而愤怒最后一幕 为终于打开心结勇敢面对的奥黛特而流泪 欣喜今晚UME F排16座男观众摄屏G排坐在我隔壁的小哥哥善意提醒两次,并在影片结束后要求他删除视频。该男子态度恶劣 影响到周围观众观影要给隔壁小哥哥疯狂点赞
德隆尚这戏路也很宽啊!
用舞蹈来串场,剪辑和转折颇有新意。除此无亮点。
女主突然决定告诉家人,转变太突然了,男朋友分手也来的很快。讨厌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女主,太跳脱和分裂,明明不喜欢但怎么能隐藏20年,任何人都没发现呢,而且她的回忆里只有发泄毫无反击,反锁门总会吧,哪怕一次呢。这个逆来顺受得让人生气和厌恶。虽然我知道电影的意义,但是这个角色塑造得给人的感觉就很糟糕,不能打动我,反而很想与之脱离,不想去理解她。
不是我的菜,看不下去。
精神分析玩到这个程度也是很厉害了 re-enact 所有伤痛😂 这个妈刻画太好 让人暴怒
性教育最缺乏的就是中国父母,那个母亲垃圾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