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军刀男》具备一个好电影的所有特质:多种解读的角度,颠覆性的情节设置,考究的镜头语言。
但是非要比较的话我想既不是《少年派》也不应该是《温暖的尸体》(真的很纳闷某些人是怎么扯到《温暖的尸体》上的,这明明是两个男人的故事好吗),而是07年的国产电影《落叶归根》。
这两部主题立意千差万别的电影却在人物设定和影片风格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的故事,而且都是是黑色荒诞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落叶归根》比前者早了近十年,放现在来看《落叶归根》的立意仍然足够超前,真的很佩服当时电影人的勇气,放现在这片仍然连过审都很难吧,真的很可悲生在这个百(lan)家(pian)争(heng)鸣(xing)的时代。
一人一尸的故事能讲出什么花来呢?
答案是:不仅能讲出花,还能讲出温暖,讲出哲理。
《瑞士军刀男》,一个男人被一个男尸帮助逃离荒岛并让自己得到心灵救赎的故事。
情节足够荒诞,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也足够牺牲(不但扮演了一具男尸而且多次奉献了他多毛的pp)。
《落叶归根》,一个老人千里送尸回归故土,落叶归根的故事。
有笑有泪,有根植于社会现实的超现实,有科恩兄弟式的黑色幽默(在这一年科恩兄弟推出了其荒诞主义集大成之作《老无所依》)。
中国跟美国导演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都堪称发挥出色,尤其是张扬导演在没触碰红线的情况下仍然讲了一个这么接地气的故事。
而美国的这位年轻导演更是把美国人的探索精神发挥到极致。
尽管两位导演讲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甚至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两部影片都足够优秀。
他们赢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赢在立意,这个自不必多说,这种设定已经秒杀了大部分电影甚至是独立实验电影。
其次,赢在表现方式。
放到一般导演手里这种故事只能用催泪大法了吧(参见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套用冯小刚的话:不哭不是人。
尽管冯导刚刚凭借《我不是潘金莲》拿到圣赛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影片,我仍然不会对《唐山大地震》嘴下留情。
而《落叶归根》的导演张扬可是这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常客,99年就曾凭《洗澡》夺得银贝壳奖)。
以增加演员的哭戏和矫情的台词来制造泪点强行把观众拖入情景大概是最拙劣和卑鄙的做法了吧。
这样的手段就像是剧情难以推动的时候强行加入旁白,人物性格难以刻画的时候强行加入回忆。
但是《瑞士军刀男》没有这样做(其确确实实是个悲剧),全片笑点不断:骑在放屁的尸体身上当摩托艇,尸体饮水机,制造假邂逅……虽然这些都有点重口甚至是恶心,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奇葩的情节或多或少给我们制造了欢笑和感动,尤其是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最后微笑乘屁而去(呃,听着可能有点奇怪,但事实就是这样啊【笑着哭】),感动哭了。
《落叶归根》也没有这样做。
本山大叔让我们看到了一出悲剧也可以很欢乐。
光怪陆离的情节也可以很感动:坐车遭打劫,蹭了个给自己办假葬礼的大爷的宴席,拉车与牛赛跑,车轮滚尸意外落山,吃饭遭讹意外发现手里都是假钞,理发店认侄女,收容所顺手撩个妹……本山大叔一路遭遇了无数光怪陆离的事情始终坚持当初的承诺和内心的底线。
尤其是当他和尸体一块躺在山坡上,看到美美的天空想到自己不如和兄弟一块去了(这里配有平淡而舒缓的音乐,却是全片最值得回味的地方),用尽办法自杀却不成功,滑稽又悲凉。
此时小人物的悲凉与无奈表现地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悲悯,这一情节绝对称得上全片的精华部分,使影片的主题瞬间提高到哲学层面(结尾某些部分可以忽略,你懂的)。
综合来看两部影片正好印证了那句话:真正的喜剧永远有一个悲剧的内核。
人们总是提倡乐观,却又难以接受沉重的乐观,人类真的很奇怪。
主题,《瑞士军刀男》像是卡夫卡某部小说的电影版,光怪陆离,牛鬼蛇神般的故事演绎的是人的异化和孤独这样深刻的主题。
而《落叶归根》也是通过一个个接地气的小情节为我们描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以及小人物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的孤独与无奈。
看的电影越多就越喜欢《瑞士军刀男》这样的独立电影,只有这样的电影才不会受到太大回本压力和舆论压力。
这让他们更容易把侧重点放在故事上,而非特效,明星等为了吸引眼球的东西上来。
什么时候观众的关注点在这上面什么时候才能说观众成熟了。
瑞士军刀男在《瑞士军刀男》里面,大概没有任何的东西是可以肯定的。
我甚至不能肯定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
当电影以屁开场逗乐观众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会是一部喜剧。
但当观众们最终了解到事情让人痛心的真相的时候,认为这是一部悲剧的人大概也不在少数。
而当主角们伴随剧情发展清唱起让人激动的歌曲的时候,会有那么一刹那觉得这是一部音乐剧的人,也应该不止我一个吧。
又或者,这是一部惊悚剧?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里多多少少有点寓言性质呢,而这个寓言的根本,难道就不是我们人类每天的生活吗?
喜剧?
悲剧?
音乐剧?
惊悚剧?
我不能用这里面的任何一个类型来定义《瑞士军刀男》。
因为就像历史上众多伟大电影一样,试图把它硬塞到某一类里,只会侮辱了这部让人细思极恐的作品罢了。
不同观众注定会对这部作品有不同的解读和看法,但这却也正正是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所具有的标志。
独特,独立电影的魔术。
大概只有这两个描述是不同的观众在观影之后所能达成的共识。
主角曼尼(雷德克里夫饰)及汉克(达诺饰)《瑞士军刀男》讲述的是被困荒岛的汉克(保罗•达诺饰)在绝望自杀前发现一具不断放屁的尸体曼尼(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对的,就是你的哈利波特…),从而两人踏上了从荒岛回归社会文明的冒险故事。
为什么叫《瑞士军刀男》?
因为曼尼除了会不断放屁之外还有太多太多的其他功能了,例如能生火,例如能砍树,例如能用作摩托艇,还例如能当饮水机,等等等等。
这具苍白的尸体,就像瑞士军刀一样可以满足汉克的各种需求。
对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把观众们带入了一个不现实的世界里面,但观众们却会因为两位演员精彩至极的表演而接受这些荒谬。
达诺对汉克的表演再次让我确认了这位瘦弱的男人绝对是当今好莱坞最被低估的演员之一。
从10年前《阳光小美女》里面的自闭哥哥开始,我从来都不会怀疑他将成为一个实力派。
《血色将至》里虽然大家都觉得他完全不能跟同台演出的丹尼尔•戴•刘易斯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23岁的他已经是可圈可点了。
而他在《爱与慈悲》中令人怜悯的诠释,说是上一年最被低估的表演也不为过。
纸片一般身材的达诺总是被选去演绎各种奇怪而精神有问题的角色,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这次被选角相中演出汉克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汉克是个奇怪的人,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这部电影的视角和切入点却又恰恰是汉克。
所以当他遇到这具让人忍俊不禁的万能尸体时,相信不少观众跟我一样第一反应都是觉得这不可能是真的,他这个视角一点都不可靠。
我们甚至能在电影中不断穿插的闪回中猜想到他甚至很可能是一个有精神问题的人。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被汉克的真挚和贴心而打动。
他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会想办法让别人开心,他会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电影里让汉克这个角色值得在最后得到救赎的品质。
而达诺对汉克自然传神的演出,则让观众们对这个角色有更多的情感寄托,希望他最后能走出困境。
而电影的另一位主角,这具干瘪却又功能众多的尸体曼尼,先不论到底是真是假,跟汉克恰恰是截然不同的。
汉克在电影中不断地被自己的存在而困扰,但曼尼则像一张白纸一样,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存在而已,对这个世界充满感了好奇。
他想知道身边的这些都是什么,他想知道此刻心里的到底是什么感觉,他想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曼尼就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什么都不懂,但却迅速了解到这个世界的规律,从而变得像我们一样腐败而肮脏,像我们一样会被羞辱和自我怀疑而侵蚀。
曼尼可以从最简单的事情中感到喜悦,但也恰恰因为这样,当他最后慢慢了解这个世界而终于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惹人讨厌的时候,观众们才会更加感到心灵上的冲击吧。
而雷德克里夫对曼尼的演绎,难度是那么的高却又是那么的传神。
他不能有任何的动作,他的所有感情都只能从对白中表达而出,但他却还是可以一瞬间把曼尼的欢心喜悦转换到灰暗阴沉。
从毫无意义中发现美好但如果没有了导演兼编剧的两个丹尼尔(好像想不到更好的说法了,毕竟他们不是兄弟,只是名字都是丹尼尔而已),曼尼和汉克都将不复存在。
能够写出这么新颖而冒险的剧本当然值得赞颂,但拍摄音乐短片出身的他们,在这部电影中留下的最大烙印还是能够捕捉不寻常美好的镜头,以及让人沉醉的类似和声演唱的配乐。
虽然《瑞士军刀男》所涉及到的主题包括了友情,孤独,存在的意义等等,但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感动的,却是电影对于这个世界丑和美的定义和讨论。
而这其中最出彩的,当属汉克和曼尼在丛林中用一堆毫无意义,在社会中被看作丑陋的废弃品,重现生活中美好的画面。
电影中多次使用废弃物品作为道具重现生活中的场景,把生活中大家随手丢弃的东西构建成让人意想不到的画面。
尤其是公交车场景的重现,把生活中平凡而乏味的画面变得那么的绚丽而动人。
当曼尼看着“车窗”外简单却美好的景色画面不断流逝时,相信大家都会为这道被忽略的风景而感叹吧?
当然,这部电影清新的画面都要归功于摄影师,毕竟他把一部预算300万的电影拍成了3000万一样无与伦比。
但最先找到这些让人深思的漂亮画面的,大概还是两个丹尼尔吧。
至于配乐,我总是说一部好电影的必要条件是出彩的配乐或者音效,而《瑞士军刀男》看似欢快的配乐不仅让观众充满能量,更是让电影最后略显忧伤的结局显得更加让人神伤。
丹尼尔们在采访时透露,热爱音乐的他们走的并不是普通先拍摄再配乐的路线,而是倒过来先配乐再根据歌曲创作剧本。
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细心听配乐的歌词的话,能听出不少电影想表达的一众主题呢。
疯狂荒谬却引人入胜说起电影的主题,除了之前提到的友情,孤独,存在的意义之外,还有更多更多对不同人来说也不尽相同的解读。
比如曼尼并非真实的存在而仅仅是汉克思想上的延伸这一点,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不会有太多的反对意见。
但这也仅仅是电影众多有趣和深刻的隐喻之中的其中一个罢了。
你可以把《瑞士军刀男》看作是心灵破碎的朋友之间的互相关怀,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关于孤独和希望的蒙太奇。
但你也可以仅仅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流浪者和不断放屁的尸体之间的一趟旅程而已。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人类和社会对于某些行为觉得羞辱这个看法的讨论,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猥亵跟踪者最终面对现实的残酷映画,更可以是一部关于人性本身的咏叹调。
它可以是所有的东西,它也可以不是任何的东西。
毕竟如果没有多样性的题材,这部电影又怎么能对得起《瑞士军刀男》这个名字呢。
这就好像我一开始说的一样,《瑞士军刀男》的好正正在于没有人能肯定说出它到底是什么。
但如果你能接受它稀奇古怪的设定以及能为之一笑,大概你也能好好享受这趟独特的旅程了。
当然,应该有不少人跟我一样会认为结局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而又不尽合理吧?
但至少我们能从编导的镜头里看到他们尝试从独特的视角去探讨人性最本质问题的努力。
而从不能完美收尾这个角度上来看,《瑞士军刀男》也是特别具有独立电影色彩的。
它就像很多其他仅仅会在圣丹斯电影节中播放而后无法上映的电影一般,有着让人好奇的开篇构设,到最后却无法以同样让人震惊的精彩情节来收尾。
不过这也只是吹毛求疵罢了,毕竟能比得上《爆裂鼓手》这个级别完成度的独立影片大概是十年一见的吧。
在我看来,《瑞士军刀男》仅仅是带我走进这个独特的世界里其实已经让我觉得值回票价了。
这也正是独立电影最让人着迷的地方了:不用像充斥着今年电影市场的科幻大片和超级英雄片一样用最为平常的角度去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走着不寻常的路,用让人着迷的方式使不同的观众感受到共鸣。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缺乏原创电影的2016上半年我觉得这是目前为止最佳作的原因。
人人都有怪人朋友。
或者说,人人都有怪癖。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王小波的趣味。
有的人,把搏击当成「诗意」(《搏击俱乐部》),有的人的诗意,是充气娃娃(《充气娃娃之恋》、《空气人偶》、《我的机器人女友》),有的人是捆绑(《捆着我,绑着我》),有的人是一具已经开始腐败的尸体。
本片主人公汉克,就是一个暗恋人妻、玩弄尸体的怪人。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像《瑞士军刀男》这样售卖怪癖奇观的电影,「深情」是它唯一的假面、终极的伪装。
因「深情」之名,使所有的不道德、不伦事件甚至罪恶都可原谅。
换句话说,「深情」是一块明摆着的痒痒肉,是通往观众情绪高潮的阴道,导演把观众挠高潮了,观众就会和自身的经验产生共情,甚至失去判断的能力。
像歌里唱:「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这是讲故事的魔力。
它帮观众原谅、宽恕,甚至迷失是非。
如果有一位风度翩翩、帅如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男子站你面前,彬彬有礼地说:「我今年23岁,有5万块存款,在世上孤身一人。
我愿意作你的好丈夫,你孩子的好父亲。
」试问哪位少女经得住这样深情的挑逗?
还不快快献上手脚,甘心情愿地让他用红绳绑成大闸蟹。
有些群众的眼窝子浅,连马加爵、药家鑫的洗白都敢相信,那些前仆后继地嫁给监狱重刑犯的女人就更别提了。
我甚至怀疑,有一天希特勒和爱娃的故事也会作为爱情故事,进入很多人的朋友圈。
只有没讲好的故事,没有「深情」征服不了的怪癖。
怪癖和深情是《瑞士军刀男》的核。
前者创造奇观,吸引眼球,填充导演喜好屎屁尿的一点私货;后者是令观众共情的武器,一出俗套而廉价的商业包装。
电影的成功之处,其一是很有创意地抓住了「尸体」这个梗,拍得耳目一新;其二是很好地平衡了恶趣味和深情的比例。
至于中间塞的一些有关人性、性欲、爱情之类的思考,看似富有哲学深意,实则滥俗不堪。
如果你真要学做人,出门左转伯格曼,何必找两死宅呢?
唯一的问题,是故事讲得还不够好,这是我不感冒《瑞士军刀男》的地方。
它仅有30分钟的容量,抻长到97分钟之后,塞进许多令人尴尬到脸酸的桥段,反而不能紧凑密集地翻包袱。
我不喜欢影片里那些MV式的抒情段落,情绪太过泛滥,像兑了水的可尔必思一样廉价。
我不满足汉克暗恋人妻的行为,居然只有公交偶遇和关注Instagram两种手段,没达到变态死宅全方位人肉的应有表现。
导演偷懒,稀释了故事的紧实度。
好在保罗·达诺和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表演稍微撑起了这个稀薄的故事。
捆绑也好,恋尸也好,电影的本质只有一个:孤独。
孤独是存在的普遍状态,越有怪癖的人,越显孤独。
当孤独辛辛苦苦地找到一个窗口,便会倾尽全力把所有深情都投射到那个对象上,把对象变成幻想。
「你越了解我,你就会越不喜欢我」。
汉克爱上了他的幻想,孤注一掷,奋不顾身。
人人都有怪癖,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BGM太棒了。
后来听说是先有的BGM再有的电影,觉得挺合理的。
看完之后感觉脑袋里被塞了好多东西,可是又无从说起,大概只能记下碎片式的感触,有条有理的行文就无理了。
很奇怪,电影结束之后,我对丹尼尔演的曼尼到底是真的有特殊功能的尸体还是汉克脑海里的另一个自己并不是太计较,更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电影里片段式的对白和场景。
曼尼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尸体,不知道爱,不知道性,不知道公交,无知也无惧。
而汉克和我们一样,至少和我一样,熟知一切规则和约束,也小心翼翼地遵守着,他害怕人们的目光,害怕出格,害怕丢脸。
当曼尼作为一个一无所知的尸体闯入汉克的世界,对汉克习以为常的东西表示疑问和质疑时,他也闯入了我的世界,让我动摇。
这个一无所知的尸体,让我发现原来公交车那么美,坐在座位上听着歌,摇摇摆摆地路过世界原来是那么有趣的一件事情。
可是这个尸体也让我看见,我的生活里有那么多早已习惯的约束,小到屎尿屁大到情爱生死,为了不被人们用奇怪的目光注视着,我们给自己加了大大小小的规则,却习惯到根本想不到去质疑。
可能因为自己已经不可能不去遵守这些规则了,所以当可以不遵守一切规则的曼尼伤心地说着“你看到他们的眼神了吗?
”,当他上一秒还欢欣雀跃,下一秒却因为别人的目光死去,变成了一具普通的尸体时,我才会那么悲伤和无力。
也许因为我本人性格就很收敛,刻意的不会太喜欢人也不会太讨厌人,小心的不得罪人也给自己留有余地,虽然成天乐呵呵的,不像汉克这么敏感和柔软,可还是从汉克的身上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也跟着汉克一起被曼尼动摇了,所以才会感觉沉重,也被很深地触动到了吧。
虽然也许规则还是要遵守,也许也会陷入大大小小的困境,但也许,只是也许,我能独自挺过去。
看了两遍,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
英语不太好,记性也不太好,没有字幕,但刚刷完第二遍超激动,想分享下有趣的事情。
1. Hank开头找到一包cheese puff和后面对Manny举例论证什么是trash的一些食物包装,都超日常!
想必美国人看到是会联想到日常生活的东西(沃尔玛就有售),我指的是可能别的国家的观众不会有那种特别突出的生活气息的感受。
(就像我看这部电影前刚吃完一包cheese puff,占了一手的粉,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2.电影十几分钟的时候Hank背着Manny爬一个小山丘,但屡次掉下来,期间他唱了几句cotton eye joe,是原本的调子。
因为在后面Manny坐在车上大声唱了几句歌,那首歌也是cotton eye joe,只不过是电影改编过的小清新版。
(Daniel自己唱的,超好听!
3.Manny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就唱了【侏罗纪公园】的主题曲(Hank也提到你既然会唱这个那么你总该知道你从前的生活是什么吧)后来Manny第一次看见Sarah照片回忆她是谁时,说了一个名字Laura Dern,而这人是【侏罗纪公园】的女主4.Hank和Manny在烤爆米花那段的bgm,也是整部电影最有名的一首歌,叫Montage(蒙太奇)名字和剧情很搭啊。
其中Daniel唱的第一句歌词是POPCORN,POPCORN,POPCORN.....(也是Daniel自己唱的5.Hank 和Manny过了一段“醉生梦死”的生活,里面有个镜头是Manny头戴自制“Mickey Mouse Ear”和Hank拍了张照。
因为在迪斯尼上班所以对这顶帽子特别敏感找来sound track听一听,太喜欢了暂时就想到那么多。
就不评价这部电影什么意义啊,表达了什么,讽刺了什么,大家说得够多了
一部很奇特的影片,主要戏份就只有两个人物,两位演员表现都很精彩,尤其是保罗达诺,毕竟绝大部分的都靠他一个人的表演。
只有两个角色,大量的台词组成,这样的影片能让观众欣赏90分钟而又不觉得厌烦,反而还能是不是觉得有趣,这已经算是成功了,不过,本片也同时有着很多缺点,想讲述的哲学问题或者生活问题太过泛泛而谈,没有能让人击中内心深处的点,最后的升华也是仅仅靠着一个复活的场景,其实这往往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而已。
无论如何这还是值得一看的奇特影片,保罗达诺确实是一个怪才,很期待他即将导演的作品。
本来想说这部电影有两种分类可能,一种是剧情片,即男主角是废柴屌丝,很多细节都是自己幻想出来;另一种是奇幻片,即一切场景都是真实存在,男主角最后真的得到了别人认同。
但是,看了这么多一边倒的倾向于第一种类型的影评后,我突然想说,本片不是开放式结局。
原因很简单,第二种可能更符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倾向于第一种的大多是现实派,混迹社会多年,久经世间沧桑,除了人性阴暗面就是社会背景分析。
其实生活本应多一些单纯,多一些简简单单的真善美,而不需要事事都逻辑分析。
表面上一副洞察一切,看穿万事背后真理的样子,实际并没有太多的可能,事实就摆在眼前,仅此而已。
打个夸张的比方,别人夸你今天气色不错,你可以真心感觉气色好,也可以当他随口说,更可以想难道暗示我之前气色差?
在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加上结尾才把电影完全释放出来。
导演并不是想让大家自作主张的以为男主角是个废柴,恰恰相反,他不但希望肯定前面的所有故事和情感,更想证明男主角已经征服他爸他女神和所有人!
结尾才最最打动人啊,它让前面屎尿屁有了意义,不至于前面虽然恶心又感人但最后回味起来只剩恶心!
而且结尾把整片的孤独感推到了一个极致。
再次向上面的影评提示:本片不同于《禁闭岛》或者《盗梦空间》,它就是直讲直叙,并非开放式结局!!!
假期自己在家躺了五天的情况下看的这部电影,看完后几乎崩溃,情绪不知道该往哪里发泄,之后几天几乎在泪水里度过。
那时候我真的深深感受到自己是怎样孤独与无助,我像汉克一样,只在回忆与幻想交织的梦里挣扎着逃不出来,筋疲力尽。
幸好我及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打给妈妈疏导,一个月后才恢复正常。
总之这不是一部孤独患者能安然消受的片子。
一部影片的绝妙从取片名开始!
观影后,平生第一次在豆瓣写评论,此片在笔者心中值得9分。
影片叫瑞士军刀男,看完整部影片回过头来看片名,怎一个赞了得。
瑞士军刀作为现代文明产物,它是一把军刀,在现代文明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下,瑞士军刀的功能被限制,因为我们不可能用一把瑞士军刀去猎杀生命,它也许更多的时候被关在礼品盒中,然而瑞士军刀的自身属性在原始文明中将被无限放大使用,影片正是抓住了瑞士军刀这样一种能够充分象征现代文明和原始文明的真实存在,影片名字中的“男”字是点睛之笔,将瑞士军刀拟人化处理,从而投射一个人的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一把瑞士军刀的正确使用是没有任何说明书的,使用瑞士军刀的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在文明社会语境下但又不能这么用和那么用,正如同本片男主一直生活在超我与本我的斗争当中,使得自己在他人看起来是如此失败也因此是个孤独症患者,也许当我们承认自己并敢于面对内心中最原始的本我之时,相信你就能成为自己的瑞士军刀男,成为一个与社会下的超我与人之初的本我和解的自我,生命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完成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这是笔者观影后对影片及片名的一些想法,这次很纯粹的去表达,没有打了许多文字后又觉得怕被人认为觉得自己写得不咋地,而没有选择去做,我想这正是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改变与力量,让笔者顿时感觉生活轻松了许多。
Part 1.our organ will shits on themselves,and so does our cells,then our shit can meet,it sounds great.破除表演欲,破除他人视线,在一切之前的纯洁,为什么细微的感情(隐藏自己的屁)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以至于这种事情才是缠绕我们一生的命题。
面对复杂的最好方式不是选择,而是提问,antisocial it is,每个有趣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这样。
电影的感人之处:把“每个人都会死成屎”在一句话里转变成“我们死了也会相见”,这就是passive optimistic
年度脑洞清奇丧逼电影NO.1,尸体可点火喷水上天入地十项全能,十分切题。现实中卢瑟跑去林中仍向往尘世,心中所想借尸体一一表达。卢瑟男主和尸体互为镜像,前者的自我投射让尸体起死回生,尸体给男主生的意念。如此密切依旧无法完全坦诚,放屁意指现实束缚,也抛出问题,现实若如此不堪,又能何去何从
我发现你,我不能抛弃你,我拥有你,我复活你,我扮作你的虚幻爱人,我在某一刻假装你,最后我成为你。
超烂!
不适合两个人一起看,会尴尬
B装得有点过
有点创意,有点悲伤,有点刻意,有点脱线,也有点不要脸。有点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意思。
孤独如斯,LOSER中二恋尸癖,果然得往高层次带人了
宅男发情片,不被认可的窥私狂,自我投射的工具人,错的是这个世界,我只爱我自己。比较惊喜的是前半小时自以为尸体只是《少年派》的老虎,后来才发现导演玩飞了,有趣但少了点意义。整体影像风格没有想象中那么飞,人声BGM还挺迎合宅男主题,女装爱情戏也有点味道,但还是过于散乱了,后半小时的真相揭穿戏接不上情绪
脑洞,摄影,孤独感,无力感,都喜欢
真的好难看下去
智障!
拍个“屁”的电影。
出生星 情緒感覺哭家人 South Node 南交點 靈前生一直做的事今生留有前生一直做的事可繼續做的事、今生 光 生 不改變 自己1人 Daniel Radcliffe 獅子星 光 生 不改變 自己1人 12房其中1房
强行完美结局太恶心了
主题和立意很有原创性,但是台词的字里行间倒也没有太多让人惊艳的智慧。Original but not profound enough.
哈利波特的恋尸癖,恶趣味. 根本不想去了解片子想表达什么..
我被讨厌,被忽视,在大家眼里是个weirdo+retarded,只有一个weirder的家伙陪我。他是一具跳桥淹死也没人在乎是谁的尸体。我离家出走,和他一起生活在暗恋女孩的院子后面,像好朋友一样聊天玩耍,讨论人生哲理,顺便幻想一下我俩的冒险故事。光是想想都觉得太丧了。
满分好吧!!
这是一部导演个人风格化非常强烈的片子,太文艺了
屁王哈利波特的奇幻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