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没有出彩的地方
前面节奏还挺紧凑,但是那个火车司机死的时候,我没有感觉到很强烈的情绪波动,只有日本人的气急败坏。
国人呢?
是对这种见怪不怪的麻木吗?
儿子死了,只有妈妈一个惊恐的镜头,然后病了…试问一个母亲看着儿子死在自己眼前就是这样平淡的吗?
父亲天天去烧纸,我能理解,沉默地父爱和为后面拿东西做铺垫。
男主身为一个特务,莽撞的想去为弟弟报仇,他还记得他是一个军人吗?
还记得他的任务吗?
在白桦树林的最后一战,毛子就带了这么点人,步坦部队呢?
最后人都没了…拍在白桦林的日本人也没有多少啊,怎么最后还是五五开?
柳芭说不想再失去他儿子一次,我就知道男主必死,这就是国产编剧的套路是吧😄妈妈为什么不能说,我一直心存希望,他会再一次回到我的身边。
而且女主为什么要问不告诉她?
半年前你不是知道了吗?
我就很迷惑,她俩跑铁路上是没追到火车的意思吗?
我觉得拍的挺好的就是教堂里的唱诗班,三次镜头,孩子越来越少。
女主跳舞很好看,不愧是首席!
飞舞的红裙子和飘落的明黄色桦树叶形成强烈对比,视觉效果拉满。
最后,我希望剧本好一点,这可以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冲着剧情,特意去离家好远的影院看了这片子。
看了些简短的评论,都说片子不错,但是评分略低,略一想应该是太小众的缘故。
通体的印象是:不错的剧本,不错的形式,但因为一些原因呈现的不够完美,有点可惜。
流淌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动人的故事:帅气的苏联小伙子,善良的东北姑娘,慈祥的面包店老板娘…流经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的命运:母亲失去孩子,妻子失去丈夫,少女失去恋人,孩子失去双亲…这本来是部残酷的战争片,但因为芭蕾的元素,冷峻的战火中多了些暖意和凄美,大有从粗犷转向细腻文艺之感。
片子的整体基调柔和了些许,但却更让人揪心——所谓战场中的相识、相恋、相伴,终敌不过一场战役下来,阴阳两隔。
剧情的安插上,前半部分较缓,而后六儿和王叔两位角色的死亡衔接的略显仓促。
纯美一家子的相关设定个人觉得累赘,除去为了表达“有人欢喜有人愁”“战争会夺去儿童们的双亲”“天朝人无比善良伟大连敌方遗孤都会收留”这三个意思外,似乎找不到设定安插的其他意义,有点鸡肋,再多考究雕琢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从艺术角度来看,影片可取之处有很多。
为刻画鹅儿心理变化的几个镜头,滤镜给的恰到好处,随手一截就是电脑桌面,斜射进窗户的阳光投在少女身上,留下个意味无限的背影,随你怎么联想发挥去体会主人公千字文般的复杂心境,欲言又止把握适度,一个画面胜过剧本万字。
桦树林中的二人幽会,鹅儿一袭红衣为安德烈舞上一曲天鹅湖,红与白,黄与黑。
蒙太奇的运用把几个给人明显视觉冲击的镜头糅合BGM铿锵有力的节奏,仿佛下一秒就能让人联想到天鹅之死。
想起来《黑天鹅》最后的公演,还有《第五元素》的某个片段。
但是鹅儿不是那只身上占了鲜血的天鹅公主,因为“圆满时刻的最后一击,那才是最残酷的。
”角色塑造上很喜欢柳芭大妈这个形象。
她是鹅儿的芭蕾舞老师,也是鹅儿人生的引导者。
是非分明,知晓事理,在鹅儿遇到困难时恰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是个突破了村妇的导师形象,很理想,感觉比亲妈都亲。
说起柳芭就得说说憨子,这个形象有点儿薄弱,可存在性比纯美一家子高点有限。
明明是个推动剧情的角色,却仅止步于推动剧情,没有更进一步的发掘和利用。
还算是用心的电影,东北方言混着日语俄语和官腔儿普通话,代入感挺强。
特效是个败笔。
做不好还不如不做。
整体感觉,我们占着好思路和好剧本,但却不能物尽其用的用心拍一部能走进人心给人带来震撼的好片子,这是最让人心痛的。
就拿这部片子来说,剧情再商榷又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官,特效用心做能收获更好的观影体验,几个细节再琢磨一下片子还能上一个层次……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当下是个文艺工作能突飞猛进的好时段,人却不得劲不用心,白搭。
就像是摆放的花里胡哨的面点,看着不错,嚼起来没味儿,前后形成落差,观者心里头意犹未尽,却也说不出的别扭。
《战火中的芭蕾》:战火纷飞中的人性与爱情之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众多抗战题材影片纷纷涌现,而《战火中的芭蕾》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脱颖而出,宛如一部在战火中奏响的浪漫与悲壮交织的乐章,给观众带来了极为深刻的观影体验。
这部由中俄合拍的电影,以1945年东北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当时,日军在战败前夕仍负隅顽抗,秘密实施毒气计划,将生化武器利用铁路运输至中国东北边境 ,妄图做最后挣扎。
而苏联侦察兵安德烈在执行任务时受伤,被善良的东北女孩鹅儿所救。
鹅儿一家冒着生命危险,将安德烈藏在家中地窖,巧妙地与日军周旋。
在这个过程中,鹅儿与安德烈之间逐渐萌生了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爱情。
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紧张与刺激。
日军的残暴行径令人发指,他们挨家挨户搜查安德烈,对村民进行残酷迫害。
小六子与伙伴比赛扔飞刀砍断了吊着牺牲侦察兵尸体的绳子后被发现,在母亲翠喜性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最终被残忍的日本军官杀死。
鹅儿在路上也遭遇欲行不轨的日本军官鸠山调度长,好在有智力缺陷的憨子及时出手,用铲子杀死了后者。
隐藏身份的东北抗联情报员王从化,为了不让更多无辜的铁路工人死去,毅然站出来,杀死数名日本兵之后开动火车与对面的日本毒气火车相撞,壮烈牺牲 。
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凸显了人性在黑暗中的光辉。
而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鹅儿与安德烈的爱情宛如一朵盛开在战火中的鲜花,显得格外纯净与美好。
他们的感情发展细腻而自然,从最初鹅儿对安德烈的救助,到后来两人在相处中逐渐产生情愫,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
大年三十共同看雪的夜晚,他们之间的情感升温,那种羞涩而又真挚的爱意,在寒冷的冬日里传递出温暖。
侦查部队突袭日本毒气库成功后,载歌载舞的人群中,安德烈与鹅儿互相奔向对方,紧紧相拥,这一幕成为了他们爱情的高光时刻,也让观众为之动容。
然而,战争的残酷终究无情地打破了这份美好,安德烈在与日军的“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只留下鹅儿在战后的废墟中悲痛思念,这段爱情以悲剧收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对美好事物的毁灭。
从艺术特色来看,《战火中的芭蕾》堪称一部佳作。
导演董亚春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和镜头语言,为影片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
影片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的极致对比,是残酷战争下的人性异化与苦难夹缝中的人性光辉的对立。
开篇村庄外道路上无尽的积雪和冰原,呈现出森然的冷色调,直观地展现出人民群众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压迫、日军近乎磨灭人性的残忍 。
而鹅儿家的屋子、柳芭大妈的面包房以及村中央的教堂,画面却始终呈现出温暖的金黄色,导演将鹅儿与安德烈的嬉戏、柳芭母子的相认、孩子们圣歌吟唱等戏份安排在此,以无声的光线渲染人性的温暖,赞颂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
在电影高潮部分,导演使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中俄军民与残存日军展开决战的镜头与鹅儿身着红衣跳芭蕾舞的镜头紧密结合。
伴随着《天鹅湖》的旋律,鹅儿身披红纱、着红裙在阳光照射的房间里舞蹈,随着她脚尖的旋转,镜头切换至森冷肃杀的战场,人们群情激愤冲向日军。
镜头切换的速度随音乐节奏和鹅儿的舞步越来越快,在男主角安德烈牺牲的瞬间,镜头切给了阳光下旋转起舞的鹅儿,这一处理意味深长,意味着鹅儿与安德烈的感情已经由男女之间的爱情上升为对国家的热爱、对和平的坚定追求。
鹅儿身上夺目的红色与冷色调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她手中飞扬的红绸,既象征着安德烈的牺牲,也象征着千千万万个抗战军民的牺牲,更是新中国燃起的新希望 。
此时的鹅儿,已然成为了一种意象,是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是抗战中苦难者内心怀揣的希望,是战乱中坚韧的生命之花。
此外,影片中还展现了深刻的家国情怀和反战主题。
中俄两国百姓在战争中共同承受着伤痛,也因此激发了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精神。
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携手作战,为了保卫家园、捍卫和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影片通过对战争的残酷描绘,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比如,当天皇发布投降昭书时,一个日本兵兴奋地喊“我们可以回家了!
”而后却被自己的上司不动声色地杀死,这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
而日本随军女人在难产中死去后,遗留下的女儿被鹅儿的母亲收养,这又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仇恨的利箭永远指向发动战争的日本法西斯主义者,而不是普通的民众。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与爱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对人性、历史和和平进行深刻思考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那段沉重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在感受战火纷飞的紧张与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爱情的美好。
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因为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中俄两国人民在抗击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这种友谊跨越国界,历久弥新。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有一部影片以细腻的情感勾勒出战争与爱的交响——《战火中的芭蕾》。
它不仅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更以一段跨越国界与阶层的爱情,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尤其是那位东北大妞鹅儿,她的故事,如同战火中绽放的芭蕾,令人难忘。
曹舒慈饰演的鹅儿,是那个小镇上最普通却又最不凡的女孩。
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怀揣着对芭蕾的热爱,这份纯粹与执着,在战火的洗礼下显为珍贵。
当她与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演的安德烈相遇,两颗心在烽烟中交汇,那份深沉而坚定的爱,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耀眼。
然而,战争无情,爱情在炮火中艰难生长,最终却不得不面临生离死别的考验。
鹅儿那含泪的跳跃,仿佛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深情。
影片的高潮部分,正是鹅儿与安德烈爱情的见证与考验,以及那场“最后一战”的激烈。
马大铲子、翠喜等角色的牺牲与坚守,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是无数普通人的不屈与牺牲,筑起了胜利的基石。
而鹅儿在悲痛中的坚韧与成长,更是对生命力的颂歌。
观毕,我被深深打动。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曲生命与爱的赞歌。
它让我思考,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不熄灭的火焰。
正如影片所展现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希望的芭蕾在跳动。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中俄合拍,极致的be美学。
电影里虽没有宏大的场面,但是将每一个平凡场面揉合起来就是最宏大的场面。
故事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结束的1945年,负伤的苏联士兵安德烈遇见了农家女鹅儿,在琐碎的日常中他们爱上了彼此。
他们的爱情与浪漫的芭蕾舞有关,可终究还是败给了残酷的时代。
电影中塑造了很多平凡的人物,聪明的六子被日本人所杀,可六子的母亲还是选择收养杀害六子的日本军官的女儿。
鹅儿一家知道留下安德烈是会拖累全家的,可是再三斟酌下还是选择留下安德烈。
母亲找到儿子,恋人终成眷属本该值得庆幸,可是悲剧偏偏将这些撕裂给人们看。
《战火中的芭蕾》短视频影评
丝路影评|《战火中的芭蕾》:残酷战争下的跨国虐恋 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国芭蕾舞少女鹅儿与苏联红军战士安德烈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浪漫悲壮的爱情绝唱,影片因此呈现出奇妙的冲突与融合共舞的合拍片美学风格。
前景日军的枪管与后景一对恋人的并置,造成强烈的冲突,令人揪心。
一、残酷战争VS纯美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中国东北边陲小镇,日军投降前夕秘密实施毒气计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勾连起苏联战士安德烈与中国姑娘鹅儿的跨国奇缘。
鹅儿把受伤的安德烈带回家,引发一系列生死变故。
鹅儿冒险照顾安德烈,两人日渐生情。
弟弟被日军枪杀,妈妈悲伤病倒。
鹅儿与安德烈在地下室定情一刻。
窗外雪花飘飞。
残酷战争中,生命何其渺小脆弱,唯有爱和信仰蓬勃生长。
秋日金黄的白桦林中,鹅儿和安德烈在幸福嬉戏。
一袭红裙的少女翩翩起舞,爱情何等唯美浪漫。
而森林深处却隐藏着日军罪恶的枪口。
战争中的爱情,被战火无情毁灭。
安德烈和鹅儿父亲,在与日军“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
红衣少女走到尸横遍野的战场,坐在了爱人冰冷的身体旁。
鹅儿和安德烈在白桦林中嬉戏。
一袭红裙翩翩起舞。
影片将纯美的爱情置于残忍的战争背景下,在冷暖色彩、阴阳影调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战争中的人情人性美。
爱情之花在战火中吐露芬芳,又迅速凋零。
影片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极致的悲剧美震撼人心,引发观众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
芭蕾舞怀表,影片中情感传达和叙事的重要道具。
二、中国家国情怀+俄罗斯艺术风情 作为八一厂出品的战争剧情片,《战火中的芭蕾》并没有一如惯常地表现宏大的战争场景,而是以鹅儿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展开故事情节。
鹅儿差点被日军强暴,恋人和父亲在战场英勇牺牲,幼小的弟弟无辜被杀。
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是无数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不幸。
柳芭大妈在战争期间与儿子安德烈失散多年,最终又因战争永远失去了儿子。
中俄两国百姓共同承受着战争的伤痛,也因此激发了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精神。
东北抗联情报员王成化开着火车撞向日本毒气火车;拿着铁器农具的东北汉子冲向日军的枪火;苏联红军为消灭残留日军赴汤蹈火……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仅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与爱情,也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中俄人民勇敢的抗争精神。
战火纷乱中的跨国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融合了中俄两国独特的电影艺术魅力。
影片真实还原了1940年代日据时期中国东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风貌,冬储大白菜、地窖、杀猪、滑雪板、东北大炕等特有的习俗场景和方言。
中苏边界,苏联大妈柳芭开了一所俄式面包房,有列巴面包、咖啡、留声机等等。
更重要的是,曾经是芭蕾舞演员的柳芭大妈教会了鹅儿芭蕾。
影片将俄罗斯芭蕾的巅峰之作《天鹅》绝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鹅儿一家人的温馨生活。
在中国著名导演董亚春和俄罗斯电影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联合执导下,《战火中的芭蕾》影像画面精致唯美,音乐刚柔相济,将中国革命浪漫主义与俄罗斯艺术独有的苍凉博大、诗意浪漫相交织。
芭蕾,作为影片核心的视觉符号,仿佛战火纷飞中交叉剪辑的那一袭不停旋转的红色舞裙,一朵永开不败的爱情花朵,成为中俄两国人民携手战斗、渴望和平的美好象征。
撰稿:杨柳 王新枝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战火中的芭蕾》根据发生在齐齐哈尔市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作为中俄两国人民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
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期,女主因为救助了受伤的苏联间谍而衍生出的故事。
❄️沉重是本片的主要基调,冬日的漫天大雪,四处把守的日本兵,灰暗的色调和人物身上厚重的打光无一不在渲染着这种氛围;而女主做工的面包房却相反,暖黄的色调衬托着柳芭大妈对女主的各种帮助,就像温暖的光,照进昏暗阴冷的生活。
🌖凄美是本片参杂的回甘,爱是没有国界的,男女主二人的感情在救助与被救助中无形中滋生发酵,对大环境的无奈与悲愤无力,让两位年轻人的心渐渐靠近,彼此相互取暖。
而寒冬结束后,茂密的白桦林与漫山遍野的小花亦见证了这段战火中的爱情。
🍂白桦林,象征着纯真无暇的爱情和坚韧不拔,一如男女主之间的感情;但它同时也象征坚毅与挺拔,交映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战争下的暴力美学,在最后一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与枪林弹雨的交织;优美的芭蕾舞姿与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轮番出现。
.残酷的年代里,美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却又弥足珍贵。
战争岁月的远去,带走的是悲伤,徒留表面的平静,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勿忘历史。
因为俄乌战争的缘故,最近对战斗民族和战争片很有兴趣。
又因为在抖音上看到了安利,所以看了此片。
但看完之后的感受嘛……只能用“味同嚼蜡”四个字形容。。。。。
很想给五星的,但实在不能昧良心,毕竟短板真的很明显——剧情干瘪。
之前一直听说俄罗斯蛮擅长拍战争片的,所以观影前有不少期待,结果弄成这个样子。
但我仔细看了一下演职表,发现真的错怪他们了。
这部剧的编剧是中方的人……是黄宏……没错,就是那个之前年年上CW演小品的黄宏(暴露年龄了)。
然后我终于知道这股熟悉的尬味从哪儿来的了,就是那种他的小品一贯的脸谱式创作,结尾 伟光正 强行升华,干干瘪瘪的正能量,让人毫无共鸣……这个故事呢,不算新奇。
就是战争时期女主意外救了男主,保护他养伤,两人暗生情愫,最后生离死别的故事(中间夹杂着男主母子相认这条暗线)。
其实可以突出的点有很多——烽火恋人啊、母子情深啊、战争残酷啊、英雄大义啊……但是呢,感觉在这一个半小时中,哪个都没有突出出来。
叙事节奏非常怪,非常平。
每个点都是隔靴搔痒、浅尝辄止。
女主救了男主,也没什么细节铺垫,俩人突然就暗生情愫了……男主呢,也没有什么细节烘托他的机智勇敢,甚至在女主弟弟被杀后拿着锤子要去火拼还有那么一丝鲁莽,大哥,你是间谍,不能这点情绪控制都不会吧。。。
中间有个王姓中国同胞为了保护其他同胞最后和运毒气的火车对撞,英勇就义了,但这部分也没有过多渲染,所以给人的感觉也就……平平淡淡挂了个人。
感觉忽然就自爆了,突然就赴死了……也没有很感动,更别提震撼了。
不仅如此,整个片子的战争场面非常少,故事情节推动基本靠旁白。
最后一众人等的牺牲也很莫名其妙。
明知道还有一股残存势力没有抓住,竟然不积极清缴,还有空风花雪月?
而且,小日本在林子里困了那么久,食物补给严重不足,日本官方也已投降,士兵士气的根基也摇摇欲坠,怎么可能还有那么强的战斗力啊……我知道战争很残酷,也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也知道在这过程中苏联和我们祖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知道我们要致敬先辈英烈……我都知道的。
但是这部片子,真的没有给我带来触动。
好的艺术作品是能给人带来情感共鸣以让人情感增强的。
从这点看,这部片子完全没有。
一板一眼平铺直叙的剧情简直就像中规中矩的官方例文一样索然无味。
这一切都怪编剧。
简直无语。
他根本没有仔细地去想“战争究竟带来的是什么”,也没有用心去悟“当我们看战争片时,我们想看的是什么”。
观众想看的不是道理,毕竟只要是个成熟的、三观正确的人,道理大家都懂。
观众想要的,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和“经历了战争的角色”之间的情感的拉通。
但也不是完全一无是处。
俄方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俄罗斯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镜头美学。
基本每一帧都很有美感,配色和构图非常好,带着强烈的苏式气息。
(不然我也不可能被安利)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很唯美,有着不错的骨相。
但剧情实在不行,于是便成了“美则美矣,但无灵魂”。
真的是可惜了。
《战火中的芭蕾》以独特视角将战火纷飞的残酷战争与优雅浪漫的芭蕾艺术相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段震撼心灵的跨国爱情故事,是一部极具感染力与深度的影片。
影片背景设定在1945年的东北,日本法西斯的末日余晖笼罩着这片土地。
娜塔莎,一位年轻的苏联芭蕾舞演员,与中国孤儿赵孤在战火中相遇,两人的命运从此紧紧交织。
娜塔莎在战争的阴霾下依然坚守着对芭蕾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同黑暗中的火种,照亮了自己,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赵孤则从最初对娜塔莎的好奇,到逐渐被她的坚韧和艺术魅力所打动,两人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情愫暗生。
电影中,战争场面的刻画极为真实。
纷飞的战火、轰鸣的枪炮声、百姓的流离失所,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芭蕾的出现显得尤为珍贵。
娜塔莎在废墟中翩翩起舞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她身着白色舞裙,在破败的建筑和硝烟弥漫的背景下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的礼赞。
芭蕾不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在困境中不屈服的力量象征。
赵孤与娜塔莎的爱情线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在战争的磨砺下,两颗心逐渐靠近。
他们的爱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多的是在生死与共中相互扶持。
赵孤为了保护娜塔莎,不惜冒险与敌人抗争;娜塔莎则用自己的乐观和对芭蕾的执着,给予赵孤生活的希望。
这种跨越国界和战火的爱情,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人们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爱情依然能够绽放出光芒。
影片的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芭蕾作为西方艺术的瑰宝,与中国东北的本土文化在战争的背景下相互碰撞、交融。
娜塔莎向中国百姓传授芭蕾知识,让他们感受到了西方艺术的魅力;而赵孤等中国百姓的坚韧、善良,也让娜塔莎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传递了一种跨越文化差异、追求和平与美好的信息。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影片的音乐和舞蹈编排精妙绝伦。
芭蕾音乐的悠扬与战争背景音的强烈反差,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张力。
舞蹈动作与剧情紧密结合,娜塔莎的每一段舞蹈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她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将战争、爱情、艺术与文化完美融合,让观众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爱情的美好和艺术的力量。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向往与呼吁,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让芭蕾之花在和平的阳光下永远绽放。
在电影的长河中,《战火中的芭蕾》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与表现手法,照亮了一段被战争阴霾笼罩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岁月。
这部影片将残酷战争与优雅芭蕾并置,在血与火的背景下,演绎出一场关于爱、勇气与艺术坚守的动人传奇。
影片伊始,便将观众拽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
纷飞的战火、破败的城市、流离失所的人群,战争的残酷无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悲戚。
然而,就在这满目疮痍之中,芭蕾艺术如同一束光,倔强地绽放。
娜塔莎与李彼得,一位是俄罗斯芭蕾舞女,一位是中国青年战士,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身份,却因芭蕾与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
他们在废墟中起舞,足尖轻点,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与周围的战火纷飞格格不入,却又无比和谐。
芭蕾,成为他们对抗战争恐惧、寻求内心安宁的武器,也成为连接两国人民情感的桥梁。
从叙事结构来看,影片采用线性叙事,情节紧凑且张弛有度。
战争的紧张节奏与芭蕾的舒缓优雅相互穿插,既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压迫感,又能在芭蕾的演绎中获得片刻喘息与心灵慰藉。
故事在战火的推进与芭蕾梦想的追逐中不断发展,娜塔莎和李彼得在战争中的成长、他们之间懵懂而真挚的爱情,以及对芭蕾艺术的执着坚守,都被刻画得细腻入微,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为角色的命运揪心。
在视听语言上,《战火中的芭蕾》堪称一绝。
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灰暗的战争色调与芭蕾舞台上的绚丽色彩形成强烈反差。
战火纷飞时,画面的压抑与混乱,生动地展现出战争的破坏力;而当芭蕾起舞,暖色调的灯光聚焦在舞者身上,每一个旋转、每一次伸展都被清晰捕捉,舞者们灵动的身姿与优美的线条,美得令人窒息。
配乐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激昂的战争背景音乐与悠扬的古典芭蕾音乐无缝切换。
战争音乐以强烈的鼓点和激昂的旋律,烘托出紧张危险的氛围;芭蕾音乐则以其细腻的音符,传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与艺术的魅力,两者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多元。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歌颂了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在战争面前,娜塔莎和李彼得没有被恐惧打倒,而是凭借着对芭蕾的热爱和对彼此的支持,勇敢地追求艺术梦想,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热爱,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同时,影片也通过中俄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的相互扶持,传递出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团结精神,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无论种族、国籍如何不同,在面对战争与困难时,人类的爱与勇气是相通的。
《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它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战争与芭蕾完美融合,用精彩的叙事、震撼的视听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战争岁月里,艺术的力量也能穿透阴霾,点亮希望之光,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支柱 。
歪曲历史
主旋律片子怎么能爱 让观众全程猜到后续发展也是够了
极致的镜头美学,配乐非常高级
看过70.75国产战争片吗?看看这部就知道了。
中俄合拍,老毛子艺术审美是厉害的,本子不行,女演员漂亮,感情线生硬,想装的东西太多了
有点为虐而虐了,许多地方逻辑不太顺,画面是美的,但剧情很俗套,拍摄手法很刻意。氛围没太出来,因为导演节奏没把握好,可是男女主都好好看!
克服了原来主旋律电影的一些弊病,但最让我不能忍的就是电影的节奏,煽情没煽好就打仗,打仗没打激烈又开始煽情,而且叙述的部分太拖沓,单位组织看的,感觉好多人都不愿再看下去。。。
我觉得我看了一部标准的俄式作品 很深情很艺术 还有不得不说那个俄罗斯小伙是真帅啊 还有给这女主角的俄语打满分 我估计是为了这电影学的俄语吧 口音还真的有不错的地方!很努力!很喜欢的电影效果!
艺术性画质摄影技术都很赞很赞,是有真人历史原型改编,有深度的电影~希望不要有人喷什么献媚啊,抗日战争是全中华儿女的事,里面没歌颂共产党啊,展现的全是最朴实的日本蹂躏下的人民,实际抗日远远比影片中表现的艰难,帮助我们苏联红军,展现两国的友谊又没错,没有歪曲历史喷什么呢
不解释
摄影唯美如油画。抗日烽火中的跨国情缘,日军凶残伪善,毒气室害死千万中国人,曹舒慈曼妙舞蹈时,抗日军牺牲,有凄美文艺范儿
太赞!音乐,摄影切换剧情演技太赞!特别是里面日军头目那个还有女主实在演出了感觉!哭了约4遍了…
画面美
本片深刻的诠释我国姑娘的廉价和傻白甜的历史渊源,怪不得当下。同时沉重的嘲讽了杀人胖子屌丝的自不量力,让一切莫名其妙开始又莫名其妙结束。说是中饿合拍,其实俄中更对吧,俄男中女,反正我就傻白甜伦家很弱要亲亲要抱抱要举高高。芭蕾啥的也没看出啥用,就是在突突的时候强行贴到片子里的,对人物成长和剧情发展有啥关系也母鸡呀,建议剪成两个单独的片儿发微博。最终衷心的对问候导演及编剧,祝你们继续保持,历史和观众都会选择遗忘你们的,衷心祝愿!
呃呃呃 那个老外tu嗖嗖的
3.5一部给我很多意外和惊喜的电影。男女主线一般了,没什么太大的行动线索,但每一条副线都还挺不错的。整体上文艺腔调很浓,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是可以做得更好的,但能看到一部八一厂版本的《鬼子来了》和《囧妈》前传,还是有许多喜欢的地方。编剧在豆瓣上显示是黄,但片尾则换了另外一人。有点意思。导演是最近拍过《跨过鸭绿江》的导演,想看一看。应该还可以。
油画一般的画质,少女睡前幻想中的爱情,就跟你说军装绝对是制服诱惑中的王道~~!
浪费时间,过于谄媚的剧情
难得的诚意之作,中国主旋律电影新向标
声画还好 剧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