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日本推理小说,首先应该了解的就是作家松本清张。
在日本文学史上,松本清张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他让日本推理小说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改变了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结合起来,让推理小说兼具了艺术性和通俗性,也因此而获得了更多的读者。
松本清张作为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代表,在写作的过程中,摆脱了过去单纯描述侦破案件的手法,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叙述方式来丰富推理小说的内容。
除了描述事件之外,松本清张还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案件进行观察,在深入了解案件始末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让推理小说的表达上升到人性的探索和良知的捍卫上。
最近看了濑濑敬久导演的《昭和64年》前篇和后篇两部电影,本片改编自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电影通过一个绑架案来描述日本上层统治阶级权力更迭带来的影响。
电影跨度长达十多年,在这十多年中,当年的办案人员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
有些人因为良心不安而推出警界,有些人因为贪慕权力掩盖事实,也有人试图找出真相。
当年参与案件的三上义信现在是群马县警署的宣传官,他终日周旋在上级和媒体之间,还要控制因为女儿失踪造成的无奈和焦虑。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看见的不仅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件,还是一场压抑的人间闹剧。
每个人都背负着秘密生活,这是一个关于权力、关于生死、关于良知的秘密。
前面之所以介绍松本清张,是因为松本清张开创了“社会派”推理,横山秀夫继承了“社会派”推理的道统。
横山秀夫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也关注着现实性的问题,通过案件展现社会个体存在的孤独和无助。
不过,横山秀夫的“社会派”和松本清张的“社会派”有一些不同,横山秀夫的作品中有很强的心理悬疑风格,而且作品的框架比较大,能够展现出众生百态,其丰富性远远大于松本清张。
《昭和64年》的原著叫《64》,虽然不是横山秀夫的代表作,但通过这部作品可以找到理解日系推理的三个关键词:社会派、历史进程、权力博弈
社会派:日本推理小说一共有五个派系,本格派、硬汉派、社会派、悬疑派以及法庭派,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本格派:注重推理解谜,强调逻辑分析;硬汉派:以侦探探案为主;社会派:以社会阴暗面为背景,选择相关案件进行分析,着重案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具有指导价值;悬疑派:注重氛围的刻画;法庭派:以法庭为背景的推理小说。
社会派作为其中的一个派系,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野圭吾。
他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等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并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和票房。
社会派推理作品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符合当下读者以及观众的需求。
社会派推理作品擅长将深刻的思想内涵放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观众在观看这类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细枝末节看到被历史烟云遮蔽的隐秘往事。
在洞察社会黑暗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困境和痛苦。
推理小说的前身是侦探小说,这类小说的节奏性很强,内容肤浅粗糙,摒弃了对故事冲突的设定和悬念的设计,多是对事件进行平铺直叙的描述。
社会派推理对侦探小说进行了改良,留下了对事件的描述部分,加入了更深广的社会内涵。
比如权和法的对立,善和恶的对立,罪与罚的对立等等。
简单来说,社会派推理将整个日式推理带入了娱乐性和艺术性并存的高度,让推理系列作品进入了黄金时期。
历史进程:任何作品都有一个大的环境,有些作品借古讽今,有些作品借今喻古,在巧妙的时空转换中,被遗忘在历史中的种种故事重新被挖掘、被描述、被理解。
理解日系推理,离不开对历史进程的了解。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和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社会派推理和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它始终关注着社会变迁和历史更迭。
看过社会派推理作品的人会发现,社会派推理会将事件尽可能的放在当时日本所处的整体环境、历史进程以及社会改革的坐标上。
在追寻真相时,会对时间发生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以及参与者的态度进行深刻解读,在整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背景下来展开故事,以此揭露日本社会存在的问题。
在《昭和64年》中,可以明显得感觉到这种特点。
三上义信虽然参与了64绑架案,但他经历的种种让他不允许遗忘该绑架案。
于是,在后来的“解谜”过程中,三上义信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尴尬处境,也了解了当年参与绑架案之后的那些年轻警员所做出的选择,也明白了警界的权利争斗。
社会派推理虽然也描述的是犯罪,但重点不是个人恩怨,而是着重揭露官僚政客的虚伪和阴谋,体现了一种严肃的美学追求,拓宽了推理小说的表现领域。
而且,“历史进程”可以给推理小说增添一些文学层面的艺术性,简单来说就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权力博弈:《昭和64年》中,权力博弈绝对是电影的重头戏。
上篇和下篇的时间加起来四小时左右,其中,有一大半的时间都用来描述警界的权力博弈。
在权力博弈中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警界内部的权力博弈,也包括了媒体和警界的较量,甚至媒体内部的权力博弈。
任何一桩罪案带来的影响都是多方面的,而且站在不同角度的人会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件罪案。
有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痛苦,有些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良知,而有些人在罪案中看见的是好处,这就是社会派推理最有意思的地方,提供了多个视角,而且每个视角都不是单纯的正义或者邪恶,很多视角都是复杂而纠结的,换言之,很多人在罪案中既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
而这种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间的身份转换往往会因为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这也给电影增添了很多的戏剧性。
松本清张在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加入了权力博弈的内容,因为权力博弈是最能反映人性善恶的方式。
在权力博弈中,身份的转换会带来心理的转换,而心理变化又会左右人的行为。
善恶模糊之后,每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会显露出来。
社会派推理就是用这种方式揭开人性的面纱,将人性最肮脏的一面表现出来。
结语:看完《昭和64年》之后,我被日本社会派推理的现实性震撼,它丝毫不遮掩现实中的丑陋,而是一点一点的揭露。
就好像我们开始了解一个人,先是他的形象,然后是他的语言,再次是他的动作,最后讲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才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日本社会派推理强调的从来都不是结局如何,而是在知晓结局之前,人们的种种经历和心路历程。
〈昭和64年〉由横山秀夫的著名小说改编。
影片以昭和64年(即1989年)发生的绑架撕票女孩翔子事件为主线,这个未破的悬案一直是县警察署历史上的最大污点。
警察署的新闻发言人三上在平成14年为了重查这桩旧案,而与警察公关部、记者协会、刑警部等起了各种各样的冲突 。
然而人性的光辉始终在黑暗里隐隐出现,父亲坚忍不拔,三上的执着,给了黑暗现实一抹亮色。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昭和64年,也就是1989年,裕仁天皇病逝,由皇太子明仁登基,改年号为“平成”。
于是昭和64年仅存7天。
小女孩翔子的绑架案,便在这期间发生。
新闻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着“天皇病逝、新旧年号交替”这样的“大”事件,没人关注这起绑架案。
在精明的设计下,绑匪成功拿到赎金并逃脱。
而小女孩翔子的尸体,在一个废弃的停车厂里被找到,冰冷地躺在狭窄的后背箱里。
前篇后篇加起来4个小时的电影,便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
此悬案在县警察局里交接了14年,还有1年便要过公诉期了。
警局内部,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各个派系都想在上层领导来视察时,扳回一局。
翔子绑架案,成了派系斗争中的一个切入点。
曾参与此案的刑警三上,现作为宣传官,再度去拜访受害者家属,传达上层会来慰问家属的消息。
曾经忙碌的工厂,早已颓败,一片萧条。
工厂最里面是翔子一家人的住处,一幅幼稚孩童的画,挂在门口积了薄灰。
门口还放着一把鲜亮的小伞,这个家似乎还停留在那七天里,未被时间洗刷过,就那般矗立在那里。
翔子的父亲雨宫,一头凌乱的灰白发,木讷而又苍老,夫人去年因脑梗去世了。
雨宫对于所谓的慰问很不满,这令三上觉得另有隐情,陆续找到曾经的办案人员,了解事实的真相后,三上很愧疚。
同时他身在的宣传部门,也深陷在各种麻烦中。
一名孕妇撞了人,上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求隐瞒孕妇的名字,以及老人赖川亮次已在医院去世这件事。
记者协会的记者们对于当局的作法相当不满,起头闹事。
正义良知与官僚主义,让电影变得厚重,人物内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激发的外在显现,使得人物变得鲜活与复杂。
不盲目扩大人性中的某一面,不加滤镜的遮掩,把生而为人的悲哀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并没有因为电影时长的局限,把那种复杂的悲剧总结成三言两语的故事。
女儿对父亲三上的不满离家出走,父亲在家庭里显现的另一面的暴戾,妻子表面上的波澜不惊,两个办案人员因疏忽以及官僚作派的弊端而自责与不安,雨宫的绝望与无奈,这些在两极边缘上的人物,生活的疲惫感如影随形。
被各自不同的皮肤包裹着人们,在人情冷漠的世界,努力把生命中的空白填满。
三上最终还是公布了孕妇撞人案的详细内容。
而这些强调着公平公正的记者们,只关注孕妇来自有钱有势的家庭以及县警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对于车祸中去世的老人赖川亮次,无人问津。
努力生活,最后还未被命运善待的老人,死后无人认领尸体,渺小的他仿佛没有在这世上存在过。
妻子去世后便独居,没有可以回去的故乡,没有孩子。
三上去了老人生活过的地方,老人用的毛巾还在晒在那里,在风中惴惴不安地飘荡着,老人经常去的小酒馆里,大家有说有笑,没人在意这样一个老人,是不是还在人世,又或者发生了什么。
听着默默无闻之人的琐事,不依不饶的记者们,毫不罢休。
三上要求他们听完整个故事,老人其实是个色盲,为了能让自己找到一份工作,刻意隐瞒了这件事。
此时会场一片沉默。
就如再无人关注的绑架案一样,只有父亲雨宫在电话亭里,从电话薄的A开始,不论寒暑,默默地拨打着电话,食指指尖磨出了老茧,电话上的数字也被磨掉了。
在听见绑匪的声音那一刹那,他无声地崩溃了。
那个绑匪出现在电影后篇里,面带凶煞,在知道自己的女儿被绑架时,却露出了软弱的一面。
作为推理片,它不够曲折与刺激,冗长而又压抑,大义凛然时带着牵强。
人自身矛盾的内化处理很到位。
总以为雨宫在找到绑匪后会实施一系列的报复,或许他想过,所以才去找了绑匪的小女儿,最后又痛哭流涕地把女孩送回了家。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一种介乎于正义公正与法网恢恢之间的暧昧。
敏感的人刀刃永远是向着自己的。
感伤主义者对着他人的伤口作诗流泪。
残暴的人强迫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冷漠的人习惯冷眼旁观。
最近听到大神对韩日剧挺经典的分析,韩国喜欢嘲讽将一切错误归纳为政府的无能,日本喜欢转弯抹角将不幸归纳社会的错。
在日本的价值观里,对与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人都会有自己的执着和正义。
曾经我想造成这种偏执理念的根源,或许是在历史对外侵略问题上的态度规避。
现在我犹疑,这种婆妈和偏执大概是他们民族里本身的特征。
但就一个前篇来说不好给予全面的评价,貌似刑侦故事实在还是在暗指体制官僚化所造成的不幸。
铺垫给的是很足够了,为了大局着想所牺牲的民众个体,这份罪孽终究是要偿还的。
从电影里所见,他们人人不能轻易抛弃心理背负,那么怎么看他们对历史的背负呢。
日本曾有许多观点,认为日本人应该抛下历史背负,说明其实他们并没有放弃过这份罪孽的包袱,还一直萦绕在他们身上。
这种背负更逼迫他们的政府有一种使命感要维护国民的尊严,这无论听起来还是感觉起来都非常的拗口别扭。
就像片中的宣传官,无论如何,总有人要担负起这种责任。
—狡猾—哪裡狡猾了—您明明不想做也只能做 您厭惡自己說這些話做這些事但請不要讓我當替身唯獨不讓我沾染汙穢把乾淨的事都統統給我假裝自己的心還沒有被汙染這就是狡猾—你不后悔吗—后悔 什么—后悔和我在一起—我遇到你那时,意识到一件事,我只是因为想被人喜欢想被人感谢才成为警察的但是你不一样,你把别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考虑—你们就只会这套 我不是叫你们相信组织什么的这些冷冰冰的东西 你们就不能心平气和地听我说吗为什么 为什么不珍惜 实名报道明明已经指日可待了 为什么就这样随便放弃呢难道你们想这样永远都下去吗 我都已经下定决心要使命公布了 这样还不行吗因为县警卑鄙不值得信任 所以就不能和我握手言和了你们就想让一切返回原点 继续重复这种无谓的争斗吗去我上司那里抗议也无所谓 这样马上又会有新的宣传官来代替我你们再去和他从头谈匿名实名的问题吧
一直以来对这个故事实在喜欢。
wowow台的剧版整体一气呵成,第一次看全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发现如此厚重的题材和量果然大有作为,很显然电影和剧的路线是不同的。
分为前后的电影似乎拍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前篇主要是个体制反思。
这个世界的记者都是一样的,跑得快,想搞大新闻。
作为职业素养似乎无可厚非,但何为素养何为越界违规,实在是过于暧昧模糊的问题,这篇之中的渲染很容易想到同为对记者行为检讨的山崎丰子先生的巨作命运之人,相比起来那一步的记者身上更多笼罩了英雄色彩所以没有令人作呕,然而这部就不一样了。
何为报道自由的界限,这把一刀切的刀只有一直被打磨精进的命运,同样这个前篇某种程度也是充当一个磨刀石的作用吧。
上下两篇如此割裂完全出人意料,上篇不喜欢看体制内斗其实就看开头结尾各二十分钟足够了。
不过不反思体制,怎么能叫社会派呢。
看了太多韩国,好莱坞以及少量国产剧,为了悬疑且跌宕起伏的剧情不惜刻意粉饰和雕琢。
今天这部让我最初以为是政治片的电影品出了特别的味道。
事实上它就是一部披着警匪片的政治片,所呈现的就是几大政治集团的争斗与妥协:县警要维护自己的脸面;东京方面想把警察系统集团化;记者想要第一手资料。。。
除了至亲,谁会真的在意一个寡居老人的生死,一个小女孩的生死?
天皇?
警察?
记者?
在我眼里,天网恢恢就和人定胜天一样就是个笑话。
开局不错,很有张力,但是后面有点泄气。
友情提示:前篇加后篇一共四个小时。
冠以昭和的最后一年只有七天,看来日本礼制是当年改元,但这个案件的所有参与者都滞留在那个时点,就像对应的类型片,这个死循环总要打破,沙石最终会沉到水底。
幕府已经灭亡一个半世纪,但是“封建”只是改头换面,以另一种方式存续。
片中警察厅内部东京总部与县本部、县部各部门之间,还是一个个旗本,记者协会也是一个豪强联盟。
搞笑的是,宣传室的小女警,居然要陪记者喝酒。
西方的新闻自由就是好啊,怪不得国内同行…最搞笑的是,媒体内部也有封建,东京来的大记肆意辱骂乡下记者,乡记连屁也放不出一个。
我们的主人公,一个兢兢业业的老刑警,被踢到逑也不顶的宣传室当主管,就在这么多鸡毛势力间周旋,凭着一点点昭和精神的余烈,最后不仅揪出了真凶,还改变了县部的大粪坑。
当然这是作者在意淫。
文| 淹然「昭和64年」,不是电影原名。
濑濑敬久导演的这部电影,分为上下篇,浩浩汤汤四小时,但片名只是一个看似素淡的数字——「64」。
1989年,也就是昭和64年,随着裕仁天皇离世,昭和年代的最后一年,只逗留了七天。
而在这匆匆七天内,群马县发生了一起幼女绑架案,结局以罪犯漏网、幼女惨死收尾。
举国迎接崭新的平成年代降临之际,这起代号「64」的案件,自然很快湮没于大众视线之外。
这就是片名的一语双关,但电影的主要篇幅,并未囿于这七天。
影片讲的是,「64案」如何在此后漫长的十四年,让一些人永远留在了昭和64年,止步不前。
「大于一」的图谋《64》是日本推理作家横山秀夫的小说,也是电影改编的来源。
相比濑濑敬久,横山秀夫倒更似此片的「第一作者」,因为原作足够优秀,留给濑濑敬久的发挥空间不大。
全片覆着一片灰冷色调,契合故事沉重的步伐,此外无甚别致的风格。
导演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合理删减小说情节。
从结果看,上下篇叙事节奏得当,导演还在下篇后半段塞入了一段原创情节,强化主题。
说回横山秀夫。
他没有东野圭吾、京极夏彦、宫部美雪那么闪闪发光,却领受了「一笔入魂」的最高褒赞。
横山秀夫写社会派推理,这一脉的前辈——比如松本清张、森村诚一都是中国读者熟稔的,他们笔下更关心的,是为何杀人,而不是如何杀人。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下,人心怎样地一点点委顿,甚至崩坏。
俄国作家布罗茨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既不是孩子也不是成人;一个人也许是小于『一』的。
」「小」与「大」,也是横山秀夫一直在处理的问题。
国家、制度、组织,是「大于一」的,轰然碾压而来。
在这些庞然大物面前,庶民、个体是「小于一」的,微如纤尘。
《昭和64年》里,自然还有横山秀夫常常写的警界内幕。
十四年前的「64案」,因为录音设备突然故障,错失了唯一能记录绑匪声音的机会,但瞒藏这一污点却成了历任刑事部长不变的目标。
十四年后的今天,「64案」逼近最后时效,东京长官欲下访群马县,督促警方全力侦办,但这只是门面功夫,实质是要趁此撤换刑事部长。
「即便『64案』完结了,刑事部也不会得到祝福」,这是男主角三上发出的一句慨叹,出现在电视剧版《昭和64年》中,但被电影版舍弃了。
这正是最可怖之处,警方各路人马以「64案为」猎场,瞄准的却只是自身利益。
至于真相与凶手,为了组织的运转,是可以被悬置起来的。
「小于一」的境遇那么,《昭和64年》里,那些「小于一」的存在,又是怎样的境遇?
雨宫,「64案」被害幼女的父亲,永远活在了昭和64年。
这个角色,类似横山秀夫处女作《罗宾计划》里的刑警沟吕木,后者因为眼睁睁看着三亿元事件的最大嫌犯无罪释放,人生的指针就此停摆在了十五年前。
这是横山秀夫最爱描写的境况,时间无法减淡伤痛,但记忆却没能坚固不催。
雨宫说,「我对女儿的记忆渐渐模糊,只留下一颗没有着落的心。
」失职的警方,不曾向雨宫递出应有的道歉。
雨宫就靠自己的笨力气,为女儿讨公道,就像《砂器》里跑断腿的老警察,有着日本人那种典型的执著与坚毅,令人敬服。
三上,原刑警,却被发配到了宣传部,成了与记者打交道的新闻官。
这是一个不怎么常见的警察形象,虽然内心深处沸腾着一颗警魂,但而今身为文官的他,被刑事部看低,也被长官嫌弃。
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是告诉人们何为警察,不是为组织忠心耿耿卖命,也不是破案就足够了。
触发三上成长的,是一桩交通事故。
肇事者是公安委员的千金,上级勒令三上向记者隐瞒肇事者的身份。
三上慢慢发觉,宣传部与记者之间,不应是持续的斗争,而是彼此信任,因此,他最终违逆命令,公布了肇事者讯息。
但不止于此,他还向记者们讲述了一个老人的故事,这个老人就是事故中的死者。
记者们其实并不对这个老人感兴趣,一如昭和64年时的前辈们,眼里只有「大」新闻,比如天皇病逝,比如肇事者的官家背景。
但三上终于看见了,看见了每一桩案件背后,都关乎一个人的生命与尊严。
与此同时,当年参与过「64案」,如今遭遇女儿失踪的三上,开始懂得以另一种眼光审视雨宫,不是警察与受害者家属的关系,而是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去对待另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雨宫。
基于这层蜕变,三上成了「64案」后,雨宫开始信任的第一个警察。
如你所见,三上是父亲,雨宫也是父亲,电影里还有另两个父亲。
一个是「64案」搜查班成员幸田,为声张正义却遭组织打压,不惜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另一个是「64案」真凶,让他最痛苦的,不是被逮捕,而是在女儿面前被逮捕。
这段情节,正是编导的原创,强调了罪犯身份之外的父亲属性。
电影「昭和64年」的推理成分并不重,甚至在推理情节的布排上,尚不如电视剧版来得悬念迭起。
这是社会派推理一直遭人诟病之处,但比较本格派,社会派推理的长处,是为人物赋予了更真实的血肉。
回头看「64」这个数字,它的背后,是破碎的家庭,失意的父亲,卑微的警察,腐败的官僚,堆叠着「小于一」的伤楚,「大于一」的漠然。
这已经不是用一个推理标签,可以涵盖的了。
原载「北京青年报」
短命的昭和64年,却造就几个男人一生的痛苦不甘。主配角大咖云集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男主角佐藤浩市撑起了这个周旋在记者、警察体制、受害者、前同事、妻女之间,心怀正义的警察形象。剧情以14年前的绑架疑案为背景,却让记者与警察宣传部门的抗争情节喧宾夺主。由此看来,悬疑罪案其实是铺垫,核心实为男主人性的挣扎。三星半
有点拖沓
前篇整体的酝酿似乎只为了最后佐藤浩市的慷慨激昂
日本警察系统的官僚主义
你到底想說啥 好混亂
一般,日本电影节奏大多如此。
铺了一整部电影
前篇真的好闷
媒体部分术语太多有点没听懂,下篇的时候再说;画面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所以总之佐藤浩市的角色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人?;这么多会演的人里77确实显得太单薄,但是坂口健太郎,这个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漫天数星星。社会派的横山秀夫原作其实是在讲警察组织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吧,给拍成了苦情面瘫浮夸大集合,唯有夏川结衣依旧担任好了霓虹好媳妇一角
横山笔下极精彩是心理描刻,冗长又病态的自我拉扯,很难以光影为载体,但节奏还可。开场和收尾两处BGM真是一地鸡皮疙瘩。
搞成4小时太没必要,就算分上下部,也完全能剪到100分钟一部。导演水平不济,浪费了本可以拍的很热血的故事。强大卡司阵容是最大看点,演员们真的非常卖力。下部的节奏掌控远差于上部,后两个小时分分钟都想快进。
拖沓
画面偏暗,大概昭示着个体和权贵的不平等,警察局内部上级对下级的压迫吧。透过一起未结案件,人性的黑暗,社会的不公,对边缘人的漠视,还是很震撼的。宣传官的责任心是仅有的阳光。三浦友和的戏不多。
3.5
官官相卫,集团斗争,模仿案的前期铺垫:警务部、刑警部、总局、记者,相关势力和新案件相关人士出场。自我救赎后,记者联盟与警宣部第一回合结束。屋子里面开不了窗,就要从外面开。热血,正气
上篇是真好,全然不是垫时间,每场戏都又详实又有英气。佐藤浩市第二次去雨宫家那场哭戏,厉害得要命,大概可以是全年男演员最佳了。它巧妙的把各方面的权力摆在一起,激化为矛盾,佐藤浩市的几个视角处理的真好,到了与记者对抗实名一场戏时直接将文戏扑倒最高潮。处理几处不同时间的回忆的调色也很好
逐渐演变为官场斗争及理想主义性质的获胜不妙,前面大篇幅现实主义的绝望是好的。宣传部夹在上头和记者之间做不来人又做不来狗,想保刑警自己又好不容易从刑警堆里出来怎么也不想回去……妈的都好真实。
裹脚布1
#影像碎片#还在疑惑为什么这场这么难抢,坐进去才发觉卡司如此强大。我这种纯粹觉得去年剧很强大,结局也很震撼的感觉每次电影节真的都是粉的胜利。上篇集中在昭和64年的案件也就是故事的引子,和电视剧两个时间段交汇比较紧密不同,完全的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