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题材的电影要拍好其实不难,把医生当做人,而不是神,就做到了一半。
别像中国医生一样,上来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就压根不信。
医生护士也是人,会自私,会害怕。
然后慢慢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的看见病痛折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内心的辩证,逐步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真正意义,也就实现了人物的弧光。
当他们自己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意识到这个职业之所以被人们称作白衣天使,意识到你不能只享受社会对你的褒奖而不承担责任。
你就如同至尊宝自己戴上了金箍,唐三藏永远没办法帮他带上。
原本上映時為了卡司想去看,無奈太忙了,在平台上線之後才有機會看。
看完整部電影,我大概也能懂為何此片在台灣評價兩極的原因了。
對我來說,我一直是以敬畏的心態看待這段我出生前的歷史,因為這是個慘痛的經歷且殘忍的一次行動。
但你能說這樣的決定在當時是錯的嗎?
好像也無法如此肯定,罔顧當時的醫護人權換來疫情的控制到底是對是錯沒有人能解答,犧牲少數保全多數以數學來說可能很划算,但生命不是這麼簡單這麼數字化的東西,所以至今一直是敏感的議題。
我必須說《疫起》很符合導演林君陽一貫的寫實社會面貌的風格,也確實是拍來衝擊獎項的,題材選得很討巧,選在大家尚未淡忘疫情的此時上映,卡司也是頂級。
但我得說林君陽還是比較適合拍電視劇,有點慣性地用電視劇的方式處理一個電影素材,而且太貪心了想講的東西太多,導致都只有蜻蜓點水而已,電視劇想拍多長就多長,但在電影有限的時間裡,做取捨、選出好的素材才是真正重要的。
不過還是得鼓勵這樣的嘗試,讓我們能銘記這段歷史,這才是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
我很認同這部電影的理念,因為大家都只在乎病人如何、在乎會不會傳染給自己、在乎今天是不是+0,卻從來沒有去體察醫護人員的感受,要面對死亡的恐懼、疾病的痛苦、人力不足導致的過勞、選擇上的拉扯、情感上的糾結甚至是一般大眾的歧視。
他們是疫情下被忽略的英雄,但卻很少有人為他們發聲,如果能從這部電影進而去看到他們的辛苦,也是件好事。
劇情方面,主線太過於雜亂,剪輯拼拼湊湊,沒有好好的聚焦在主題上。
我知道導演想講的很多,例如薛仕凌所飾演的記者所諷刺的官僚主義,草菅人命;曾敬驊飾演的安泰河被迫到B棟隔離顯示內部的運作是多麼沒有標準以及在害怕時人性的自私等等。
但畢竟是站在醫護角度的電影,更應該專注在主要角色的刻畫上以及最重要的主題:單一個體的內心想法、情感波動以及他們的行動等等,兩個小時的電影裡塞這麼多東西有些消化不良了。
然後有一段我認為非常不必要,就是安泰河勸說病人家屬積極治療那段,我只想說:你如果無法共情別人的痛苦,這樣的說教有什麼意義?
並不是鼓勵人去死,但是這段對話很明顯沒有站在家屬立場為家屬想過,塑造安泰河善良小天使人設的方法很多種,但不是這種。
最大的問題是人物設定,尤其是項婕如飾演的李心妍,完全淪為本片最大的說教工具人、淪為喊口號及輸出其自以為是觀點的大聲公。
因為醫護也是人,有情感有血淚,在一個已經完全失序的隔離世界,自保沒有什麼不對,他們只是選擇想要活下來而已,面對未知退縮才是人之常情,選擇站出來繼續工作照顧病患的非常偉大,但也不能藉此要求其他人要跟你一起面對這樣的風險,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偉大,所以李心妍有點太天真又不食人間煙火了,讓我很出戲,但也是對她塑造的信念感不夠強烈,所以我感覺不到導演想表達的衝突感。
然後結局我倒是覺得蠻好的,開放式結局,一切盡在不言中,給電影留下最美的留白,是對這件事件以及牽涉其中的所有病患及醫護人員最大的尊重也是最好的結局,不是非要把美好抑或是悲慘的結局拍出來才能為這部電影畫一個句點。
不過不需要讓那些罷工醫護出來對李心妍點頭表達認同啦,真的沒必要,醫護人員有資格決定自己的命運、有權利選擇不那麼偉大為自己多想一點,這個鏡頭有點畫蛇添足了。
配樂的部分我覺得包覆感太重,而且很宏大,但這部電影聚焦的並不是宏觀的理念,而是細膩的、在眾人眼皮底下容易被忽視的醫護的情感及人性,所以配樂存在感有點太重了、不合時宜。
對這部電影想說的也就這些了,或許我標準有點太高,可能寫實題材看多了真的標準會高一些些吧,但我確實覺得北影有點把這部片捧得太高了。
補充一下好了,疫起的番外篇在這裡,林君陽導演首次執導的MV,王柏傑和項婕如參演,閻奕格的《不再可以》,還好電影裡沒有這段,不然結局就收得不好了,放在番外是正確的。
Changing Room6.2阎奕格 Janice Yan / 2023
其实看到片名,第一直觉肯定是在讲新冠啊,但没想到的是,原来是在讲非典。
海报上,有一句话——希望,绝望,都会传染。
实在是实在不过的大实话。
故事很真实,真实到让人“怀疑”,但大概是这份真实实在太少见,电影击败了以尺度闻名的“19公分不含头”,实至名归。
故事聚焦的医院的群像。
在这个医院里头,有一个长久的病患,正义感爆棚的男护士知道病患的情况,建议采取积极治疗。
然而,病患和他的孩子都不愿意。
这是个问题,男护士以为病患不知道严重性,但其实病患老早知道;男护士以为病患的儿子不知道,但其实病患的儿子也知道。
这世间,太多无奈的事情,大概会发生在医院。
有机会,谁不愿意活着,只是,这样的机会需要付出重大代价,又有几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
毫无疑问,病患是痛苦的,但做出这样的决定,病患的儿子更痛苦。
这是一个和“非典”没有关系的病例,有没有“非典”,这样痛苦的案例也是时时刻刻在医院这个“事关生死”的地方发生。
故事最后,病患选择了自杀,他用这种方式自我成全,只是无奈的无奈。
现在,好多人都签署了无需急救的意愿,如果毫无尊严的活着,选择体面的死去,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故事里头的主角医生,家里头的麻烦事儿一大堆,压根就不想在医院。
只是阴差阳错被隔离在了这里。
当得知自己接触过传染源后,慌张得一塌糊涂,一遍遍的量体温。
这完全没有“高大上”的形象的角色,很真实。
谁在面临生死时不会害怕,不害怕的那是莽夫。
他想着第一时间撤离。
这种举动,也遭遇了很多医生的鄙夷,但身为曾经的学姐,谢盈萱站出来力挺,这有什么问题,符合程序为什么不行?
一个医生,在需要你的时候,你想着跑路,这本身就是问题,心里嘀咕也就罢了,敢说出来,谁给你的胆子?
但是他敢,感觉不是他胆子大,而是因为,本来就没有“秋后算账”这种事儿。
而谢盈萱也是,身为领导,这下属这么不懂事儿,不想着怎么给他穿小鞋,反而大大方方满足下属意愿,这特么以后怎么管理下属啊,自己的威信何在?
故事开始,疫情还没扩散。
医学生的日常也照顾到了。
为了论文,医学生在医院,也是拼命的抓住每一个机会,一个能写论文的病例,其实也很难遇见的,大部分的时候,医院收治的,大概还是常见病例。
那个曾经送医生的的士司机,也阴差阳错的被困在医院。
还有一个护士长的女儿,也被困在了医院。
护士长没能撑过去,懵懵懂懂的女儿,一瞬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她还没能明白失去的意义,灾难就这样无情的碾压过去。
男护士其实是有一个医生的女朋友的。
但彼此的情愫还需要时间。
男护士的过去,是一段伤心的过去,也影响了他“尽力救人”的思维方式。
他本来也要离开的,但疫情比他更早来。
因为接触过疑似病人,又自愿去隔离区送饭,男护士被同事疏远。
说起来,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心里总是会感觉不是很舒服吧。
后来,男护士选择了去隔离区,那里是个战场,很快就被感染了。
故事一直到最后,也没说男护士后来的状况,镜头停留在了男护士和医生彼此的对望上。
那个一直想走的医生,也没有走。
害怕,但选择面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种大义凛然的慷慨激昂,总是感觉有点虚无缥缈,让人总是有点怀疑,反正不这样以后也没好日子过,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的索性。
而在隔离区的医护,也是撂挑子不干的。
这种问题,也能直接拍进电影里,宝岛是没有剪刀吗。
其实,一开始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点,拍一部“非典”的电影。
可是,仔细琢磨琢磨,大概还是很有意思的。
“非典”是个预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的。
可是,这差点忘记的过往,其实已经被忘记。
当更大的灾难卷土重来,我们依然一败涂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我们也是一贯的没有记性。
为什么夏正医生这么纵容这个金有中啊?
他是病人诶,怎么老在拍摄?
其实是记者吗?
安泰河,这次演了个过于有人情味的医生,还要去做无国界呢,但是有女朋友的话不说一声也不太好吧?
你可以追求梦想但是不能不负责任呀。
而且怎么什么场合都在笑,是控制不好表情么噗。
夏正真的是个蛮自私的医生,但是估计经历这么一场能有所改变了吧?
那个司机人还蛮好的嘞!
不愧是江直树的爸爸!
好亲切!
感觉那个小女孩是护士长的女儿,一开始我就觉得护士长中招了。
这个医院里大家都称呼学姐学长这样,看来还挺注重尊卑的。
这个看上去管事的学姐让夏正去搬盒饭他都没拒绝,竟然去b栋了,是为了好好表现出现在第一批撤离名单吧?
但是也真的蛮听话的。
b栋这里好可怕啊!
跟a栋就完全不一样,在b栋夏正被一个摔倒的医护人员感动了,是不是良心发现了?
不那么自私了?
灾难当头就非常现实了,拍的挺真的,那些问题振聋发聩!
一个个都戳心窝子。
确实需要一部拍SARS的电影,之前都没有。
现在只有拍新冠的。
李医生也好好,又小巧又可爱,他俩身高也很般配。
李医生很像梁咏琪也很像袁咏仪!
最像袁咏仪!
但是在医院接吻不合适吧喂!
开始没以为你俩是情侣。
还帮忙洗餐具,是个好男朋友啦!
安医生一直会替病人考虑,同理心太强了,他这样心里会承受很多痛苦吧?
安医生身世好惨,家人地震全没了,只剩下他了555救助过的病人确诊了,吓死夏医生了,可是洗澡有啥用啊,要感染早就感染了。
不过这种传染病开始的时候,没有治疗手段大家都很害怕我靠,陆军来消毒了。
这种国难当头果然还是得靠军队。
小妹妹的妈妈王丽珍不是护士长,是8b的护士,是不是夏正发盒饭时候看到的那个摔倒的?!
啊我其实猜对了,是护士长的女儿,都在隔离了。
安医生被排挤了,赶去b栋了,人性啊真的很自私很现实。
在b栋的医生护士难道就是倒霉催的吗?
就是应该的嘛?
真烦蜡烛形状的台湾真的蛮漂亮的两个小情侣互相沟通彼此这边的情况,隐瞒自己的压力和困难,然后尽量只说开心的让对方放心。
安医生这个身上都要洗蜕皮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蛮好的,他一绷着脸帅多了。
在里面跟地狱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所以出去这里跟做梦一样,遥不可及了。
金有中难得的很有责任感,说的这段很好,比那些退缩的医生强小情侣两边都在急救,一边是护士长,一边是胰腺癌的那个叔叔自己上吊了。
太难受了李医生受刺激了,挨个敲门让躲起来的医生护士出来,里面的人还说人家说的难听,呵,人性,自私。
如果真那么怕,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这行呢?
因为光荣,为了名字好听吗?
对着空荡荡的楼道喊话并且哭泣,好心疼啊。
难道职场新人才记得初衷吗?
干久了就麻木了吗?
不过所有打工人都是这样的是吧?
需要有什么东西去唤醒你。
我就知道关键时刻夏正会回心转意,会做回好人。
这里面现在只有少数医生是好人,其他都是在演真实的人,怕死的人,自私的人。
找到了关键的地方了!
找到源头了!
原来送的衣服的供应商是源头!
太可怕了吧!
现在变得人人自危了!
夏正刚开始奋不顾身就发烧了!
那些躲着不出来的人难道是对的吗?
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险才是正确之道?
不得不说,这么敏感的思想大陆确实不会播,但我们都知道,哪样才是更接近现实,更真实。
我就知道护士长还有开始那个做手术的病人应该都是感染了,不然不会给那么多镜头。
而且这个电影里还有好多的真实手术镜头,看着挺难受的,但是主打一个real,真的太real了!
夏正觉得自己反正也难逃感染了,做手术都开始不戴防护了555这边安医生也好惨,自己都喘不上来气了还急救病人呢!
真是两个极端,好医生代表和坏医生(作为人类的自私医生,倒也不能说是坏医生),只是人而已。
台湾电影,敢拍也敢演,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让我觉得我在看真的东西,全是最真实的。
夏正只有真正救人了之后才笑,笑起来好看好多,在孩子面前才能真的做个榜样。
给孩子打电话时候,跟b栋的安医生隔空对望,真的很绝望但又很温馨,而且外面雨停了开始看到曙光了。
这是希望,只有唤起良知,大家团结,才能有希望。
台湾电影真实中又有隐喻。
非典过去20多年了,心碎了,泪目。
灾难来时铺天盖地,离开时慢慢就被遗忘了,难受。
2023年拍2003年的非典。
經歷過covid的人反過去看二十年前的那段日子 心情真的會很複雜 下一次個病毒來的時候我們又有誰保證還可以倖存呢?
在封閉的醫院裡,人性中的自私,恐懼被無限放大;人性中的偉大和無私同樣也被放大到極點。
當勇敢的力量感染了整個氛圍,總會有人站出來。
江國榮一出場,觀眾就覺得他是一個熱心腸,善良的司機伯伯;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也逃不過命運的殘酷。
病毒來臨之前,每一個人都在熱烈地生活,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奔頭。
可是病毒把所有的未來都打破了——安泰河可能沒有機會和李欣妍去香港了;夏正也可能沒有機會出去給女兒補辦生日了;金有中可能會在醫院裡寫他人生最後一篇獨家。
夏正和安泰河隔著長長的走廊對望的那幾秒鐘,仿佛刺此刻他們的命運相通,也許第二天夏正也會住進同樣的病房。
但他們都在各自的陣地繼續救人。
也許林君陽是抱著希望選擇這樣的開放結局 即使可能每一個觀眾都覺得——他們都會死,但誰知道呢?
夏正身後的陽光那麼燦爛,也許他們都活過了非典。
感染非典的孕婦病患讓新生兒在病毒中出生,它是希望,阿長的女兒現在很安全,夏正的女兒也同樣保持著純真和希望。
導演用這些角色表明新生的一代所代表的希望的力量。
20年前的非典和現在的covid又有什麼不同,人類在被病毒打敗的同時也總有新生的出現,曾經會,未來也會。
疫情届真正的战场是什么?
是无声的窒息,令人心惊的恐惧,是无休止的绝望,还有无法获知的不安,以及在灾难面前展露的人性丑恶。
或许是导演太擅长职场剧了,《与恶》里,对于恶的看法,新闻舆论届的全方面展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加害者、被加害者、职业坚守者,各类人的真实心态。
《疫起》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哗众取宠的丑化,有的只是真是的一个医院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个医院,首先看到的是医生~夏正医生好真实,他就是一个活在当下的真正的人。
对自己职业有点淡漠,对家人有些许愧疚。
虽口中说着下班,但恪守职场规则,即使在车上,也会返回去治疗自己的伤患。
他很真实,为了出去,才去查找真相。
为了出去,才冒着生命危险帮忙。
他是成长中的,或许是李医师的话打动了他,也或许是记者的现场言论触动了他。
但他就是舍弃了自己机会,选择去帮孕妇做手术,选择在途中摘下护目镜。
他感到最骄傲的是,自己救活了一个人,才会激动得告诉女儿,才会想分享自己的喜悦。
或许他会如所有的SARS病人一样,最后无法治愈,但前路未可知,谁知道明天是否又希望如同夏医生身后升起的太阳那般,带来希望和活着的机会呢!
还有个最让我感触的,是那个记者。
本来以为他是观众取宠获得头条,但他的一套战场论,真的令人赞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在疫情期间更甚。
每个人只有在自己的岗位做好奋战,才会永远有希望。。。
这部电影,作者特爱用群像,好多人刻画得都不错,但因为时长,刻画得都不是很细致。
例如,那对父子。
他们对于仅剩一年的病的态度处理,更像医场剧里的讨论。
马华和李医师的爱情,事业规划,未来展望,还有在天台上的对话。
他俩太完美了,有点浪漫爱情剧的感觉。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年轻,才会对职场充满纯粹的热爱和珍视,对人性充满着善意和期盼吧。
导演适合电视剧,电影拍摄手法太细腻,就显得有点散,节奏感不是那么强了。
特别是两次同时展开救援,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还不如,分开不同的救援,现实不同的周围人的态度呢。
还有医院和外界对待疫情的处理,总感觉不是很重视,没有让观众紧张起来。
我看到的是人性,说的是非典疫情,但是我在这部片子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性,是千姿百态的人心,医护人员也不是神,他们也会害怕,一直想要逃避想要回家的夏正医师,在最后为了病人也去了B棟;一直貌似无畏无惧的记者病人金在中,在得知感染源的时候,键盘上的手都在颤抖;好心的计程车司机,只为了还医生东西就被困在了医院,但却一直善良地帮助小女孩小瑜;小瑜,一个人逆着人流进入医院来找妈妈,我记住了,你的妈妈是护士长王丽芳,她一个人孤身闯到B棟去找妈妈,但是她妈妈最后却没能挺过来;A棟的护士们,因为害怕,有人倒了没第一时间救助,因为恐惧,把安泰河赶去疫情严重的B棟,自己躲在休息室罢工,但最后还是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小护士婉清,封锁时不在医院,被妈妈说干脆辞职好了,但还是回来了,貌似一直在害怕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但学姐们全部罢工的时候她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还有非常非常非常多的人。。。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安泰河,他的梦想是无国界医生,一直非常关心病人,但是在被赶去B棟后,从一开始的害怕,到后面的习以为常,最后自己病倒了,自己测体温,自己监测心率,自己给自己注射药物,对面病人倒了还爬过去抢救病人,他一直记着他没抢救过来的护士长,最后大家在扶病人他自己从病房爬出来,真的看的我眼泪要掉下来,为什么没有人管他啊,他现在也是病人啊,或许他觉得值得吧,因为他救回了这个病人,最后一个镜头夏正和安泰河对视,两个人都在B棟,两个人都感染了,但安泰河那边是昏暗的蓝光,夏正这边是日出的阳光透进来,我不知道这是告诉我们会好吗,是曙光终会到来吗,还是结局的一个对比隐喻的镜头而已,希望他们都好。
疫情的影视创作,刘德华也拍了一部,但一直没能上映,香港之前的《白色强人2》也讲述过新冠,美剧《良医》也讲述过,我都看过,都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候,医护人员的反应。
这次就看到了台湾的关于疫情时候的医护工作者的更为人性的一面。
影片开头是一名医生赶着下班,但是却又被护士电话召回,就在这召回一刻,细节上出租司机拿出一本杂志说广东报道有新冠的新闻,问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没回答,随后司机自言自语的说肯定不会是真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医生回医院进行手术后,东西忘在了出租车上的时候,司机好心拿到护士台,就借个厕所,然后就出不去了,医生就回来做个手术也出不去了。
就这样没有征兆的医院被封闭了起来。
在这里影片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人性的细微的变化了。
夏医师为了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但又因为职责所在,人性的一面,左右为难的情况刻画在了这位普通医生当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夏医师冷血无情,不爱说话,不苟言笑,但在危机时刻,依然担当起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
电影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追拍等镜头,力求使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医护人员是不知道医院发生什么的,就连为什么封闭,不让人出去,但人可以进来都在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说明。
就因为如此,在医院里的病人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
这也说明当一件事情不对外公开,产生的就是猜测,恐慌等。
这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在台湾地区电影被第60届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片,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哪怕对台湾演员都不认识,但这剧情可以去了解台湾地区当时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影片在20分钟以后,夏医师问记者是不是知道医院会被封闭的时候,记者说是提前一点点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记者的消息更灵通,但记者为了独家报道,自己也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医院。
但也说明记者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性,在影片中说是新冠非典肺炎,直接简称为非典(Sars),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叫法,国际上也是说Sars 2.0,Covid-19。
影片在前半小时描写剧情还是比较克制和收敛,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被关在医院里医护,病人,家属的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反而描写的是大家还是井然有序,大家都似乎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影片有个小细节就是在25分钟的时候,一名护士哭泣着声音打着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再切换到另外两个医护人员,开始探讨自己的病人胰腺癌第四期,不想化疗,怎么办,听到的是尊重病人的选择。
而不是强迫病人去接受治疗。
尤其是癌症晚期。
但导演又想在这里刻画出朦胧爱情的感觉。
这或许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疫情感染的一些情感故事吧。
镜头下一秒切换到夏医师去病历部查看病历,查看是不是Sars,当他看到影像胶片的时候,看到肺部白点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事Sars,而且还是几天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
但导演也拍出来医院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不是医生自己想调取病历就可以随便调取,会被直接否定,医生自己也没办法。
但导演在这里又暗示了接下来剧情会更考验人性,因为对讲机对面的护士说了句有个师妹发烧了,这就说明被传染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人。
下面开始的剧情,对于防止感染的措施,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关闭中央空调,佩戴医用口罩,体温达到38度的要主动隔离,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出去,就这样的经历,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历历在目一样。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戏份那么多,但也能看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关键时候的冷静,帮助孩子这些都刻画出了人心善良的一面。
护士冒死在隔离病房的剧情,护士说“没事”,夏医师假装送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恐慌更加剧,此时新闻播报出“谁又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呢”?
疫情这种剧情片,导演的角度是去探讨人性,作为普通人,在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影片在50分钟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一起去探讨了关于癌症病人是不是需要接受继续的化疗,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年轻人,他认为应该去接受治疗,哪怕是多活半年,一年。
但家属的儿子却认为那样更痛苦,自己也痛苦,病人自己更痛苦。
但是影片中男护士依然认为要跟亲人好好说再见,应该要好好的去积极治疗。
但对于现实而言,我就不赞同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已经是第四期,化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个钱,带病人去做他还想做的事情,列一个遗愿清单,去尽力完成,这才是好好说再见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影片这里的几分钟的探讨要不要治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剧情毕竟是剧情。
你如果说第四期了,治疗的昂贵费用,都是免费的,那我是支持的。
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依然是普通人,并不能够承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尤其是癌症第四期,根本就无法治愈了。
另一面,夏医师和记者偷偷的再进行调查发烧源头,想找出是谁第一传播源。
在这里也看到了夏医师还不是主任,主任师姐跟他说如果愿意冒险去B栋,一天给1万台币,那么也就是一天给2200多的人民币,那我觉得也不算多。
七天后可以出去,那么如果七天后自己也被感染了,不就不可以出去了?
所以这种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回想起自己在疫情的时候,在封城,封小区的时候,自己参加志愿者,走在第一线,自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帮助人的时候,最辛苦的是我们这群义务免费的志愿者,然而享受的,躲在办公室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的那些居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如今更加讨厌那群人,更加尊重那些负责任,能在危难时候奋不顾身的人。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志愿者,起码他们比我看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负责任,要认真,要有人性的多。
一场疫情,折射出的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平时怎么去伪装,在危难的时候,都再也伪装不了。
整部影片其实对于疫情的描述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展现出当年疫情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多不可描述的人性。
比如说倒卖,比如说赚疫情灾难钱等等,台湾这部电影还是更侧重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疫情的剧情电影传播善的一面。
当你看到有病人在你面前自杀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医生本能反应是救人,但也会迟疑,这就是人性,但迟疑后,依然会选择施救。
然而普通人呢?
我觉得电影这一段的探讨人性是非常的微妙的,也是带动后面剧情发展的导火线。
已经急救30分钟了,电影从夏医师跟癌症自杀的儿子说这句话,切换到了B栋也说了同样的急救30分钟了。
下一秒,李心妍去到宿舍楼骂那些逃避,躲避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这里镜头不断的切换到急救画面,似乎人性就是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职业,都会有善良的,也会有自私的。
自私的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躲起来,善良的会不顾危险的去救人,去帮人。
那么,如果下一次危险来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会多起来吗?
会像电影那样有反转吗?
还是说现实世界里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私的人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类。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疫情的经历者,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角度上去了解台湾在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做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以前看到的就认为是一切,我们也要学会多看看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不曾了解的一面,那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懂这个世界,去了解人性。
影评人:龚翔
看完了,推荐。
其实从电影的全局角度来看,剧情略有点散。
但是,形散神不散。
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来源于真实生活,我查了一下资料。
比如剧情里提到一位护士长没有挺过去,真实生活中和平医院护士长陈静秋是WW第一例感染SARS死亡的医护人员。
整个剧情都是围绕封院展开的,人性在那个时候的种种表现。
医护也是人,也会害怕。
没有特别煽情,就是淡淡地,象一个普通的生活片。。
演员都演得极好。
又一次见到曾敬骅,好会演,这里他演一个热爱他的工作,对待病人非常好的护士。
他一直在微笑,一直很敬业,却没曾想他是大地震的遗属,他的家人都死于大地震。
他难过的时候,会打电话回自己的家,听他妈妈录的电话应答,他还是含泪带笑。
明明长着一张偶像的脸,却这么会演戏,真是有前途。
绿豆的评分,我个人觉得我会给到8。
音乐做得也很好,值 得看看。。
疫情的影视创作,刘德华也拍了一部,但一直没能上映,香港之前的《白色强人2》也讲述过新冠,美剧《良医》也讲述过,我都看过,都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候,医护人员的反应。
这次就看到了台湾的关于疫情时候的医护工作者的更为人性的一面。
影片开头是一名医生赶着下班,但是却又被护士电话召回,就在这召回一刻,细节上出租司机拿出一本杂志说广东报道有新冠的新闻,问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没回答,随后司机自言自语的说肯定不会是真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医生回医院进行手术后,东西忘在了出租车上的时候,司机好心拿到护士台,就借个厕所,然后就出不去了,医生就回来做个手术也出不去了。
就这样没有征兆的医院被封闭了起来。
在这里影片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人性的细微的变化了。
夏医师为了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但又因为职责所在,人性的一面,左右为难的情况刻画在了这位普通医生当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夏医师冷血无情,不爱说话,不苟言笑,但在危机时刻,依然担当起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
电影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追拍等镜头,力求使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医护人员是不知道医院发生什么的,就连为什么封闭,不让人出去,但人可以进来都在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说明。
就因为如此,在医院里的病人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
这也说明当一件事情不对外公开,产生的就是猜测,恐慌等。
这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在台湾地区电影被第60届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片,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哪怕对台湾演员都不认识,但这剧情可以去了解台湾地区当时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影片在20分钟以后,夏医师问记者是不是知道医院会被封闭的时候,记者说是提前一点点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记者的消息更灵通,但记者为了独家报道,自己也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医院。
但也说明记者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性,在影片中说是新冠非典肺炎,直接简称为非典(Sars),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叫法,国家上也是说Sars 2.0,Covid-19。
影片在前半小时描写剧情还是比较克制和收敛,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被关在医院里医护,病人,家属的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反而描写的是大家还是井然有序,大家都似乎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影片有个小细节就是在25分钟的时候,一名护士哭泣着声音打着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再切换到另外两个医护人员,开始探讨自己的病人胰腺癌第四期,不想化疗,怎么办,听到的是尊重病人的选择。
而不是强迫病人去接受治疗。
尤其是癌症晚期。
但导演又想在这里刻画出朦胧爱情的感觉。
这或许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疫情感染的一些情感故事吧。
镜头下一秒切换到夏医师去病历部查看病历,查看是不是Sars,当他看到影像胶片的时候,看到肺部白点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事Sars,而且还是几天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
但导演也拍出来医院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不是医生自己想调取病历就可以随便调取,会被直接否定,医生自己也没办法。
但导演在这里又暗示了接下来剧情会更考验人性,因为对讲机对面的护士说了句有个师妹发烧了,这就说明被传染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人。
下面开始的剧情,对于防止感染的措施,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关闭中央空调,佩戴医用口罩,体温达到38度的要主动隔离,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出去,就这样的经历,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历历在目一样。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戏份那么多,但也能看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关键时候的冷静,帮助孩子这些都刻画出了人心善良的一面。
护士冒死在隔离病房的剧情,护士说“没事”,夏医师假装送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恐慌更加剧,此时新闻播报出“谁又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呢”?
疫情这种剧情片,导演的角度是去探讨人性,作为普通人,在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影片在50分钟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一起去探讨了关于癌症病人是不是需要接受继续的化疗,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年轻人,他认为应该去接受治疗,哪怕是多活半年,一年。
但家属的儿子却认为那样更痛苦,自己也痛苦,病人自己更痛苦。
但是影片中男护士依然认为要跟亲人好好说再见,应该要好好的去积极治疗。
但对于现实而言,我就不赞同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已经是第四期,化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个钱,带病人去做他还想做的事情,列一个遗愿清单,去尽力完成,这才是好好说再见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影片这里的几分钟的探讨要不要治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剧情毕竟是剧情。
你如果说第四期了,治疗的昂贵费用,都是免费的,那我是支持的。
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依然是普通人,并不能够承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尤其是癌症第四期,根本就无法治愈了。
另一面,夏医师和记者偷偷的再进行调查发烧源头,想找出是谁第一传播源。
在这里也看到了夏医师还不是主任,主任师姐跟他说如果愿意冒险去B栋,一天给1万台币,那么也就是一天给2200多的人民币,那我觉得也不算多。
七天后可以出去,那么如果七天后自己也被感染了,不就不可以出去了?
所以这种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回想起自己在疫情的时候,在封城,封小区的时候,自己参加志愿者,走在第一线,自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帮助人的时候,最辛苦的是我们这群义务免费的志愿者,然而享受的,躲在办公室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的那些居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如今更加讨厌那群人,更加尊重那些负责任,能在危难时候奋不顾身的人。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志愿者,起码他们比我看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负责任,要认真,要有人性的多。
一场疫情,折射出的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平时怎么去伪装,在危难的时候,都再也伪装不了。
整部影片其实对于疫情的描述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展现出当年疫情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多不可描述的人性。
比如说倒卖,比如说赚疫情灾难钱等等,台湾这部电影还是更侧重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疫情的剧情电影传播善的一面。
当你看到有病人在你面前自杀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医生本能反应是救人,但也会迟疑,这就是人性,但迟疑后,依然会选择施救。
然而普通人呢?
我觉得电影这一段的探讨人性是非常的微妙的,也是带动后面剧情发展的导火线。
已经急救30分钟了,电影从夏医师跟癌症自杀的儿子说这句话,切换到了B栋也说了同样的急救30分钟了。
下一秒,李心妍去到宿舍楼骂那些逃避,躲避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这里镜头不断的切换到急救画面,似乎人性就是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职业,都会有善良的,也会有自私的。
自私的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躲起来,善良的会不顾危险的去救人,去帮人。
那么,如果下一次危险来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会多起来吗?
会像电影那样有反转吗?
还是说现实世界里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私的人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类。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疫情的经历者,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角度上去了解台湾在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做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以前看到的就认为是一切,我们也要学会多看看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不曾了解的一面,那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懂这个世界,去了解人性。
这是对疫情最好的记录。没有宏大叙事,只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患者、亦或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下来的记者、的士司机,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这些选择都并不简单,但所有的选择最后都会指向我们想成为的人,或者是我们期待世界会成为的样子。
剧本完全只在表层,甚至连戏剧化都没有。平淡压抑又无趣的两个小时。角色甚至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一直在试图给观众情绪价值,到头来不过是自我感动罢了。
微手持拍摄纪实群像戏切入疫情题材,在拍摄这种紧急突发事件时,多人物短线快速切换的紧张感,此不失为一种直击紧急事件的好手法。剧本较为单薄,人物也缺乏深度,多线多人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展开就来煽情收场了,但后半程的张力极佳。群像戏的调度和多线剪辑是极好的。7.4
从王柏杰出场就开始哽咽,也就是说我全程都在哭,可能是因为亲历过新冠的原因,太能理解当年 SARS 突如其来给毫无经验的医院与民众有多大的心态变化。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神与伟大,也没有共克时艰的团结,林君阳导演很会拍细节画面,他拍出了每个医护人员细小的表情与心理,关上 A 区与B 区大门的静默,和全片不时出现的喘气声。同时,我很感激林导没有把结尾拍出来,最后那抹日出恰到好处的结束,也许会有人说太过仓促,但不拍结局是对逝去者的尊重,也是不应改写历史的原则。电影结束,青峰新版《是我的海》真的非常贴合内容,静坐了很久。“出去之后你想做些什么”“想做的有很多啊,但我想恢复成以前那样,就挺好”“献给 20 年前牺牲的人们”
我是九三年的,我外甥女是一七年,我大她两轮。我对非典的遗忘如同她对新冠的遗忘。我对新冠的记忆如同我父母对非典的记忆。
站在3年后的现在看20年前那个平行时空,恐慌、封锁、猜疑、反抗,一切都那么熟悉,都像第一次发生。愿下一次,人类有学到教训。
马华之前是鸟人王伯德,后来是笨蛋一永,这次是小天使安护士,除了颜值,角色反差大,但都很有魅力,演技前途无量。
如此稀碎(医生、记者瞎编排,只有男护勉强算个故事),居然还不少人在捧,看来果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呵呵
劇作生硬的地方不少,不過也有真摯打動人的地方,甩假大空的《中國醫生》幾條街是意料之內;林君陽電影的水準還是比他劇的水準差了不少
感谢台湾能拍出一部不歌功颂德,聚焦普通人的抗疫片。
起码是一部及格的YQ片。切入点很明确,讲职业精神。无论医生护士,还是坚守一线的记者,以及先送医生再送小女孩的计程车大哥,落点都在于职业精神。不把道德置于职业道德之上,不把圣人光环置于人性之前,就是本片最大的表达。
抒情來的太快
也知道是煽情 群像中各人物的功能性甚至并无新意 但在恐惧边缘徘徊的情绪却又那么真实 不错的切口 悬置或已足够望穿的结局
电影故事整体很一般,但作为非典20年,刚经过新冠,电影里似曾相识未言明表达的伤痛,会充满每个人的心里。记录所有的伤痛和牺牲,才是最大的敬意。最后结尾很仁慈,片尾曲青峰的歌寄哀思了。
全片没有政府,甚至医院院长也只出现几秒钟,都是医护在自救和自赎,到此为止。
不是,我就是想问,这种创作题材,怎么就没有好剧本没有好作品呢
其实还可以,主要是没有过于偏向正能量,没有对没有错,没有端着,没有贬低,也没有赞美,所以蛮好的。
时间被安排在2003年4月24日,但看过影片后都知道那描述的是新冠年代的伤痛。在宝岛的电影界不会拍摄出《中国医生》,正如我们在大银幕中也不会得见这部《疫起》。故事线的铺垫与各类主配角的刻画都有很多不足道的地方,但瑕不掩瑜。疫情期间那些面对生死考验的有血有肉的医护,理应以一种贴近真实的方式被铭记。《疫起》是此类华语影片至今为止的最佳。
不敢相信王柏傑比林柏宏小一年 以及 王柏傑還是很帥(。)
疫情题材目前最佳。拍这类题材文艺作品要展现的,是生死考验下真实的人的状态。华语片要表达这一主题,目前只能寄望海峡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