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惊艳的就是这部片子的色调,非常非常的舒服,属于低饱和度的油画质感,非常棒,故事也确实温情,不是属于大哭一场的类型,却是冷静克制的一种真实的温情,很真实,是你我都会去做的故事,可能在你我以为只是一段值得回忆的记忆,拍成电影却能触动很多人,这部电影就是这种生活中的真实触动。
另外每个人物都很有意思,虽然整部电影参与演员就那几个确十分抓人眼球,各有各的想法和立场。
青年的加入以及死亡笔记的融入也给这部文艺剧情片注入不一样的奇妙感觉。
这部电影在那个时候结束确实给人感觉非常舒服,把最美好的就在这个时候,感觉还会继续讲故事,却在最精彩的时候停止了。
另外,我其实一直觉得他是部剧情温情片,当我看到黄秋生老师辛苦了的时候,确实笑出了泪水,我承认他也是一部喜剧片了
困住你的永远不会是身体,只能是意念。
费德患有严重的肥胖症,并患有心脏病,根据医嘱要减肥以及不能剧烈运动,减肥是有点难了,但是“不能剧烈运动”却被执行的很好。
每天早上8点闹钟响起,起床吃撒满蜂蜜的吐司,然后坐下开始一天的工作——串珠子,偶尔妹妹和妹夫来访。
就这样在方寸之地,拖着每走一步都呼吸沉重,稍微动一下就可能碰翻桌子的巨型身体,一天天过着有规律、安全、安静,却单调乏味的生活。
有一天妹夫向费德展示自己出游的照片,费德吃力的找出自己的古董相机,找到相片冲洗店里的小哥,冲洗出的照片是费德过生日那天的纪念,有妹妹、去世的母亲,以及曾经喜欢过的洗衣店女同事。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镜头让每个人的笑脸都得以留存,那过去的时光如此的快乐和令人怀念。
费德因此燃起了对摄影的爱,我想热爱摄影的人有很多,但热爱的理由一定不尽相同,对于费德,也许是始于纪念,限于光影的美感。
也许在镜头里,他终于看到了久违的美好,忘记自己沉重的躯体。
最终,费德下定决心,在妹夫和相片冲洗店小哥这两位好友的陪伴下,在卡车上放好沙发,终于去到心心念念的海边,三人依偎着手握相机等待日出。
看到很多评论里说到妹妹对费德的嫌恶,觉得他身上有很重的味道,包括费德自己在开始的时候也这样认为,所以才在《死亡日记》的本子里把妹妹的名字写到了第三位。
但其实在影片的最后,当妹妹哭喊着不让费德出门的时候,那种浓烈的爱瞬间溢出了屏幕,而费德从那天妹妹帮他洗澡,然后吻别的时候就意识到了。
只能说这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我们都以自己以为的方式在付出,有的爱是理解你,并给你自由。
就像冲洗店小哥和妹夫一样,在看到费德拍摄的足球少年照片后,他们懂了费德坚持要去看海的冲动。
而妹妹不同,她不懂摄影,看不懂这些画面背后费德发自内心的炙热,她只知道这是自己最爱的哥哥,她希望他最好待着哪里都不要去,什么危险都不要发生,而这种爱对此时的费德来说,更像是“禁锢”。
但其实对妹妹又何尝不是呢?
因为太在意一个人,这种在意有时候会伤害到自己,所以妹妹作出一副嫌恶的样子,一副不想看、不想陪伴哥哥的样子,只是因为她更加爱,更加害怕哥哥身上发生的任何意外。
但是人终归要寻找自由,这种自由是任何肉体都无法禁锢的,即使是有严重的心脏病和肥胖症,也依然要去看海,因为“摄影”带给费德的,是超越肉体的,精神上的富足和自由。
让人阻滞不前的,永远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的死去。
电影接近尾声,这句出现了多次的对白终于戳中泪点。
桑切斯先生和这位瘦瘦的小男孩因为一部破旧的相机认识,后来他用一罐饼干无意收买了这个小男孩。
故事开始,以为只是讲一个超级大胖子无味的人生,正好鼓励自己减减肥。
电影中刚开始,桑切斯先生尖酸的妹妹,软弱的妹夫出场,他们偶尔的看望就已是一潭死水中的波纹。
直到桑切斯先生开始对摄影感兴趣,他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那个被一罐饼干被收买的小男孩(啊哈,其实小男孩是被内心的善良收买的)经常到桑切斯先生家蹭饼干吃,一起看电视,看漫画。
后来妹夫也加入看漫画的行列,一起帮桑切斯先生做手工。
桑切斯先生想看海,可旅行社不肯收他,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一次入院,妹妹的态度一改从前。
桑切斯先生的小小朋友还有妹夫决定帮自己完成心愿。
“今天你又走运了”。
男孩送他最贵的一部相机,并且打算一起开车去海边。
出门前妹妹发现了,对着病重的桑切斯先生哭喊,回来我可不会管你了。
其实是怕他回不来。
终于到海边了。
故事也结束了。
嗯,桑切斯先生真的很走运。
在死寂的角落里有人点亮了他的生活,在最想放弃的关头有人为他歌唱。
这种简单的温情最容易让人动容。
那些拥有健康、亲情、友情、爱情的人,是不是更走运一些呢,所以,如果感到寂寞或者绝望,或许你该和朋友出去走一走啦。
千真万确、他是孤独的,孤独不是来自独自一人的荒宅生活,孤独的是对抗死亡时的无所适从,心有不甘。
费德的沉重的步伐、艰难的喘息、泉涌的汗水不仅在逼迫观众思考费德的状况,也无时无刻不在逼迫费德思考死亡何时来临。
电影的第一个情节是妹妹带着妹夫来看费德,而这次探望的主题叫做生命的测量。
费德看着照片里那颗巨大的树,问妹妹,她还能活多长。
手长抱住多活的短,而手短抱住少,活的长。
他知道他胳膊短,但他更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的更长....所以当妹妹极为厌恶应付的说 五十年时,费德感叹到五十年的时光能干多少事。
欧美的大制作,日韩的小清新,《行走距离》这部充满着浓浓拉美风情的墨西哥温情版《海边的曼彻斯特》,让我耳目一新。
虽然电影没有想象中墨西哥人的热情似火,却将主人公生活的“尴尬”用一种温情的方式表现出来。
脱漆的墙体,杂乱的壁橱,拥挤的房间……真是平淡至极的场景,不免让人疲乏,难怪观影中,有人不买账,看到一半出去了。
可是生活不正是这样吗,人这一辈子哪能时刻在经历大风大浪,平淡大概是大多数人大半生的真实写照。
而主人公费德的生活或许比平淡更来得悲惨,过度肥胖,将他牢牢困在了深藏在废弃楼道的平房里,唯一与外界的联系,也大概只有每周姐姐和姐夫的到访。
能感受到,导演和主演们非常尽心地向观众传递着这种令人窒息的肥胖所带来的难堪的生活境遇。
尤其是费德那走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急促的呼吸声,随时都将轰然倒地的压迫感就像在看4D电影般真实。
看似平淡的情节,处处隐藏着矛盾冲突,而使费德决心走出这个陋室的触发点仅仅是因为姐夫带来的几张旅行照吗?
那个在床上辗转反侧,颤巍巍地拿起了压在箱底许久的老式相机,兴奋得就像个孩子,对房子每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角落拍了又拍的费德,其实早就悄悄重拾起对于生活的渴望了。
原来所谓平淡的情节其实是暗潮汹涌的最佳伏笔。
拿起相机的费德,重生了。
肥胖带给他生活的不便与危机有增无减,但一个一向沉默寡言、与世无争的人的决心真的很特别,因为他更习惯用行动而不是言语来证明这样的决心。
费德重新翻出压在箱底许久的旅行杂志,拨通旅行社的电话,最后被势利的旅行社女招待拒绝。
多么见怪不怪的生活场景,我甚至麻木到不为所动,可是继续挖掘下去,真相未免太残忍。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来迁就讨好你,除非你有利用价值。
这样致郁的生活场景电影中有不少,但并不影响它的温情。
为什么说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温情,是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费德不是孤军奋战,自始至终都有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爱护着他。
他两个朋友便是这些人当中的代表:姐夫莱蒙,相片冲印店老板的儿子保罗。
因为费德,两人从最初的敌对,成为彼此的挚友,他们懂费德爱费德护费德。
他们从毫无交集,变得默契十足,有了共同喜爱的小说《死亡笔记》,分享彼此的“死亡名单”。
临近影片末莱蒙和保罗为了鼓励刚出院颓废地躺在床上数日的费德,唱起了“悲惨之歌”,歌词大意:你的生活还不是最悲惨的,关在笼子里的狗,比你悲惨多了,只能被困在小小的笼子里……墨西哥式的幽默却毫无障碍地直击我心。
真正的艺术真的可以无国界。
整部影片大概唯一称得上反派的是姐姐这个角色。
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矛盾,实际上却是最贴近生活、打动人心的角色。
对于费德,她总是絮絮叨叨,总是流露出不耐烦,可是又帮费德打理着一切生活起居。
电影开头便是姐姐替费德搓澡的场景。
没有什么男女之间的芥蒂,有的只是长姐如母般的关心。
人这一辈子可以遇见很多人,交很多知心朋友,但是越长大越会发现,真正可以做到对你死心塌地、别无所求的人,只有血脉相连的亲人。
费德的死亡名单上一度有过姐姐的名字,他恨姐姐,但比起恨,他其实在心底里更敬爱着姐姐。
费德的死亡名单上除了姐姐,还有曾经和他共事的一个女孩子,这是令他倾心了很久的女孩子,而她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费德的一句话道破了其中深意:死亡名单上的人都是我爱的人。
与其让不可预知的生活将她们带离自己的生活,还不如由自己来守护她们。
的确,影片大量的笔墨都把姐姐塑造成了一个讨人厌的角色,但并不影响影片末因为费德不顾需要静养的糟糕身体状况而执意远行,哭得瘫坐在楼道上的姐姐给我带来的心灵冲击。
或许男人和女人在表达爱的方式上注定对立。
而长姐如母,似乎全世界适用。
在莱蒙和保罗的保驾护航下,费德拿起自己的相机,等待海边第一轮初升的太阳,新的一天开始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十公斤熊”,更多影评和资源欢迎关注。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任你的灵魂再有趣,如果没有好看的皮囊,别人可能连了解你的欲望都没有。
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要千篇一律的好看皮囊,也不要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何况这个灵魂,还是四百多斤——行走距离
一部极其小众的墨西哥电影,豆瓣上看过的人才2000+,评分8.3。
曾参加过2015年芝加哥电影节和2016年北京电影节。
直到今天我才偶然地看到这部电影。
导演你在豆瓣上找不到相关简介,演员也全是素人出演。
讲的也是一群社会边缘人事的平凡生活。
但切切实实地打动了我。
开篇的第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度肥胖、油腻、臃肿不堪的背影。
背景音乐的响起,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孤独的气息。
这就是本片的男主,费德。
因为重度肥胖导致行动不便,他的活动范围只能在这个老宅子里。
之后的镜头给我们展现了费德一天的日常。
早上起床,有时候还不一定成功,还要再试第二次。
一个人吃早餐,一个人洗碗;一个人做手工活;一个人看电视,困了就是去睡觉。
这种日子他每一天都在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明天都是今天的剪切复制。
唯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每周自己的妹妹和妹夫来看望自己的时候。
妹妹每次到来总是摆出一副嫌弃的样子。
她嫌弃这个家脏乱差的环境,她嫌弃费德不洗澡浑身味儿,每周例行探访更像是完成一个任务。
反而妹夫拉蒙对费德非常热情,总是分享和费德他和妹妹出去玩的照片。
费德看着这些照片出了神,羡慕的表情全写在脸上,晚上,他从床底下翻出一卷老式相机的胶卷。
第二天,他穿好衣服,拄着拐杖,走出了家门,距离他上一次出门已经不知道过了多久。
但身体的负荷让他没走几步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即便是这样他还是被天空的阳光,路上踢球的孩子们所吸引。
如果自己没有那么胖,想必也会和他们一样吧。
出门遛弯,奔跑,一切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活动对于费德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费德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家照片冲洗馆,他想把老式胶卷里的照片洗出来。
从这些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费德曾经也有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
有一群爱自己的亲人,有自己暗恋的女孩。
照片里的他笑得那么开心。
费德看着这些照片,笑得像一个孩子一样。
即使是他,也是一个曾有有故事的人。
之后他咬咬牙买了一台二手的数码相机。
这台小小的相机给费德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
他时刻将相机挂在脖子上,家里的一切事物都成了他相机镜头里的素材,而且他还尝试起了自拍。
甚至想到要拍一下自己的脚,大概是很久没见过自己的脚了(这里莫名有点想哭)。
摄影让孤独的人找到了精神寄托,还给他带来了友情。
冲洗店的保罗,留着一头非主流发型,总是一身rock打扮,喜欢看漫画。
自从有一次到费德家里帮他维修充电器之后,总会有事没事到费德家里来。
蹭吃蹭喝蹭电视,费德和保罗也日渐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
妹夫拉蒙无法忍受自己妻子对费德嫌弃和唠叨,干脆“叛变”,也来到了费德家里。
三个女人一台戏,难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三个男人,可以很安静,一起看电视,一起做手工,一起看《死亡笔记》漫画。
不用担心不说话会“空气突然安静”,彼此对彼此都是最舒服的状态。
这种陪伴对于一个习惯孤独的人来说弥足珍贵。
让费德本已死寂一片的生活变得充满了活力。
相机成了他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也许拍出来的照片在他人眼中平平无奇,但在他眼中这些都是属于自己创造的艺术品。
人一旦有了希望,就会开始变得“不安分”,费德一直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
他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想去一趟海边,但这个小小要求当地旅行社因为怕承担风险无法满足于他。
他赌气般的离家出走,等到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了医院。
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摆脱这个四百多斤的肉身,这个肉身就像一个囚笼一样,将他禁锢在原地。
活着不易,想死很易,费德开始变得自暴自弃,不吃不喝不洗澡,只想躺在床上等死。
曾经嫌弃他的妹妹前来照顾他,帮他打扫卫生,帮他洗澡。
他明白,妹妹一直是爱自己的。
费德在自己的“死亡笔记”上划去了妹妹的名字,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保罗和拉蒙决定要帮助费德完成他的心愿,用自驾游的方式,带着费德去海边。
保罗送给费德一部专业的相机,说道:这么好的摄影师,就应该配备专业的相机。
费德最后如愿地来到了海边,三人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日出。
全片剧情很平淡,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设置起转承合,但你丝毫不会觉得冗长,因为在费德身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禁锢费德的是身上挥之不去的赘肉,而禁锢我们的,是很多无形的“赘肉”。
每日机械重复的工作;了无生趣的生活;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像费德那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心脏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逐渐变得步履沉重,开始原地踏步,进而故步自封。
在生活面前,我们变得懦弱,变得妥协,不愿再尝试各种可能性。
明明碌碌无为,却还自我安慰说平凡难能可贵。
很羡慕费德有两个好朋友,孤独的人总会很容易找到同类。
他们在帮助费德的同时,何尝不是在解救自己。
尽管看完日出之后,他们的生活也许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依然还是平凡地过着一天又一天。
但我坚信,在习惯性平淡中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你的人生总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你的转发和点赞是熊写作的动力
自诩是影迷却到现在才写下豆瓣第一篇观后感。
文笔实在不佳,因此每次看到好看的电影也只能点个五星力荐。
可这部电影总让我有想写点儿什么的冲动。
因为它太普通了。
甚至没什么剧情,连如何起承转合都可以让你猜到。
但它恰巧又那么有力量,会让你对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念念不忘,包括那个旅行社的接待员。
大概她最像我们,对像主角这样的特殊人群会报以同情,但真正能去为他们做的却少之又少。
会有些许无奈心酸,而转过头我们还是要过各自的平凡人生。
可奇妙的是,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和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是不是背着ta特别的包袱,走出了限制自己的那段距离。
很感动。
喜欢简单纯粹的情感。
布衣探案看的片段。
我现在的状态是没有任何力气去做任何事,摆脱不了心理的泥沼,并且实在无法活下去,每天刷抖音来麻痹自己,从而避免情绪崩塌。
快毕业实习了,对工作没有任何概念。
我几乎能确定自己有抑郁症,然而还是工作后有钱才会去正规医院诊断。
对着镜子做一些可怕的表情再说一些极端、血腥、暴虐的话,每次能把我吓得脊背发凉,镜子里面好像是另一个人,一个来自地狱的自己,它想要吞噬我。
如果再放肆一下,我觉得精神分裂是件很容易的事。
我刚刚忍不住问自己,抑郁症能被彻底治愈吗?
一开始回答就是不能,转念之间,想到抖音里的传送带片段,生活状态是可以转变的,也许转变之后心态和精神也可以转变。
长期处于正面性的,就如同我长期处于负面下一样。
会变化的。
我活着,就是在和那些我反感的人斗争,尽管我痛苦,在一个人类的天秤上,比你们加在一起还要有重量。
我会因为与那些人相比较而感到恶心,实质性的是她们根本不配。
她们刺痛我,然而我也将要离开这个地方了,也许我能有正常人类的生活。
我们有时是费德,有时也是拉蒙、保罗。
对于豆瓣来说,这个电影8.3分有些低了。
看完电影从来不评论的我,看到几个热门短评,忍不住写点什么。
这个电影某些方面和《菊次郎的夏天》有些相似。
(我说的是某些地方相似,而不是一模一样,也没有拿两部电影比较的意思)。
菊次郎不是闲着没事找事干,或者慈悲心发作,才去帮助小男孩。
同样拉蒙和保罗不是在做帮孤寡老人扫院子,给乞丐施舍衣食的这类好事善事。
他们的确是好人,但他们的动机不是做善事帮助边缘人,关爱甚至是施舍弱者。
而是费德被吸引的。
费德有什么特质吸引两个人?
一、对生活热爱,怀有希望。
二、性格温和,没有任何攻击性,不给身边的人带来压迫感,生气也是躺在床上背过头去一个人生闷气,没有向身边的人发泄。
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拉蒙和保罗是什么样的人?
拉蒙有一个强势的老婆,限制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感到没有自由。
保罗按照父亲的指示每天待在小店里,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对未来毫不关心。
他们内心渴望改变,渴望逃离现在的处境。
而在费德身边,在那个破旧的屋子里,就能实现他们的愿部分望。
所以才会被费德吸引,而不是大发慈悲心,渡凡人脱离苦海。
难道他们只是单向的付出,没有收获吗?
不是拉蒙保罗帮助费德去完成费德自己的梦想,而是他们三个小伙伴一起完成了一个梦想。
还有一个代入感的问题:在读金庸小说时,会将自己代入到主角上。
但有一个主角却无法代入,那就是萧峰;看《西部世界》时,因为主角是女性,所以自己代入的角色是威廉,尽管他做了许多坏事,都能代入。
直到他杀死自己的女儿,我无法代入了。
这两件事的原因是一样的,角色不幸的遭遇让我感到不爽,因此无法产生代入感。
看《行走距离》的观众大概率会带入两个角色——主角费德和小男孩保罗。
代入费德的观众不会觉得爽,因为费德现实中是个失败者,并且没有上演咸鱼翻身、逆天改命。
代入小男孩保罗也会觉得有点不爽,因为觉得这样无条件的付出太吃亏了。
所以观影时才会感到有点别扭。
但我觉得保罗不会这么认为,在他的眼里,他们是对等的,并不是谁施舍谁,谁依靠谁,他们是一起玩乐的小伙伴。
而费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为了摄影,走出家门;为了摄影,拒绝强势的妹妹,他有勇气去改变,这就是优点。
难道必须翻天覆地,直接母鸡变凤凰,才能叫改变吗?
有人感觉费德太消极。
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成功吗?
机遇,经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人们根本无法掌控现实。
有拼搏幸运的成功者,也有无奈不得已的失败者。
而且成功者只占少数。
一个幸运的成功者,应该心怀感恩的对待生活,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批判失败者你不够努力,你不够发奋,你不积极!
难道费德减肥成功,成为国际知名摄影师,娶到他的梦中情人,成为亿万富翁,给他的两个兄弟一人一个别墅,这才叫积极正能量?
真实的生活本来就存在正反两面,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
电影能拍成功者,同样也能拍失败者。
这部电影主题并不是呼吁人们关爱弱势群体,劝人向善。
费德沉浸在与过去与家人美好的回忆,无法正视当下的生活;拉蒙无法挣脱老婆的束缚,感受不到自由;保罗被困在父亲的店中,迷茫而又孤独。
三人都身陷生活的窘境,无法向前迈出一步。
费德首先鼓起勇气,带动了拉蒙和保罗;拉蒙和保罗又给与了费德支持。
电影名《 行走距离》,不仅仅说的是主角费德走出家门,而是他们三人相遇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共同向前走出的一段旅程。
我觉得豆瓣与其他评分网站不同的是,用户不只看院线电影,他们也看一些独立电影、文艺片、落后地区或国家的电影、年代久远的故事片。
豆瓣用户观影面更广,包容性会更大。
8.3分,对于豆瓣来说,分数有点低了。
昨晚看罢,随即写了个短评,然而觉得很不过瘾,似乎应该多打些字出来才能畅快,这才突然发现,原来已经好久没写影评了。
自从用手机豆瓣,看完电影的感想,都是随手用手机输入几句随意的短评,以至于电脑键盘都落了灰。
于是,我把键盘拆开,擦洗,再装回去,然后开始写影评。
不过我很快就意识到,我根本没打算写影评,只是打算胡扯一番,因为写了几行的更像是影评的东西已经让我给删掉了。
或者说,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想到的那些东西,不见得是来自这部影片,而可能是来自我对墨西哥的偏爱。
那个温和的肥胖到走形的男人,已经离开了人类社会。
他不外出,很少洗澡因为自己做不到,每天串一些珠子为生,他似乎也只能进行这样的劳动。
只有妹妹妹夫偶尔来探望他,但是妹妹也只是来要他吃药,给他洗澡,尽管他不愿意。
在妹妹面前,他只是一具肥胖令人作呕需要基本生活需求的躯体,他的想法,感受,是不被注意的。
他就这样平静而孤独的生活,住在同他一般颓败腐朽的老房子里,如一潭死水。
电影里没有交代是在哪个城市。
我在墨西哥并没有到过那般破败的巷子,狭窄,路面凹凸不平,低洼处积着水,街边的房屋参差不齐,砖墙裸露。
我去过的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镇子,都整齐干净,房屋外墙五颜六色,屋顶或门廊上种了花,人们向你和善的微笑。
我在瓦哈卡住过几天,那里是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乡,每天在各种工艺品店里赞叹木制品匠人的奇思妙想,夸张而华丽的配色和造型。
白天在大修道院墙外晒太阳,夜晚在小广场吹风喝酒。
胖子看到妹妹妹夫去瓦哈卡的照片,心思动了,冲洗了很久之前拍过的胶片,拿出积蓄买了一台早已淘汰的奥林巴斯μ系列数码相机,750比索,不到300人民币。
一潭死水里掉进了石头,开始荡起涟漪。
被自己身体和微薄财力所困的胖子,忽然想看看这个暌违已久的世界了。
小伙子很墨西哥,有点调皮,却是忠厚而仗义的。
我在墨西哥认识的那些人都体现出非常相似的特质,热情好客,温和快乐,对人很认真,而且乐于提供帮助。
他们帮助我解决了很多事情,带我出去玩,当我回赠一些从国内带来的精美小礼品时,他们很惊喜且大方的接受。
我们可以通宵喝啤酒一边漫无边际的瞎聊,不断的有人加入,和我握手,碰杯,拥抱,聊的兴高采烈,可实际上这人和我们谁都不认识。
这种人际距离很近,又有着足够分寸感的地方,似乎谁都可以成为朋友,真让人喜欢。
于是胖子,小伙子,妹夫,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成了朋友。
妹夫也孤独,有妻如此,他宁可躲在胖子家里。
于是三个人吃些简单的东西,一起帮胖子串珠子,或者聊一些漫画,以及外面的世界。
对了,漫画。
所有在现实中可望不可及的东西,都可以从漫画中得到。
看了漫画的胖子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胖子,他有了朋友,对世界的向往开始生长起来,开始失眠,想出去看看。
他去拍孩子们踢足球,虽然心脏病发作被送进了医院,却是真的拍到了一些照片的。
他第一次走出屋子,走向相机店,像一头直立行走的河马,路边的孩子是惊呆了的。
他去拍孩子们踢足球,很显然,他并没有被当做怪物,没有被嘲笑和恶意的辱骂,他是被接受的,作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被接受。
那些我以为的孩子们身上固有的原罪般的恶,在那里的孩子身上并不存在。
在墨西哥以及南美洲的那些时间里,我很惊讶的发现,那些孩子虽然也淘气,但是大多彬彬有礼,很少见到自私,暴戾,娇气或大吵大闹的。
偶尔几个男孩子跑过来大声问我从哪儿来,然后大笑着跑开。
我想,如果生活在那里,我可能会考虑要个孩子吧。
两个朋友要带他去看大海,妹妹阻拦未果,哭了。
妹妹想的是要他活着,活着就好了,干嘛要去做那些没用的。
两个朋友想的是他需要生活,生活的意思是除了活着还得有快乐,有念想,做些完全没用但是让人喜欢的事情,要不然活着干嘛。
死胖子变成了活胖子,虽然他可能突然死掉。
孤独的人互相温暖,愿你怀抱一颗真心也收获一颗真心,愿你心怀天真直到死亡来临。
真的是,什么电影都有人拍,什么电影都有人看,什么电影都有人喜欢。这个确实小众,商业电影要什么,这儿就没什么。可是我也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一直在期待发生什么,到中后部才明白,原来什么都没有。
等待日出
男人之间的友谊有时候就是这样幼稚而坚定,和《处子之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演员好好减肥未来可期,特型演员不适合你
没有找到什么亮点,基本是快进看完的。看着他就觉得好辛苦
三颗寂寞的灵魂,彼此取暖。不管命运给了你多烂的牌,也要努力呀。
他们还挺幸运的,如此孤独,在茫茫人海中还能遇见。
可能剧情太淡了吧,看得我想吃饼干了😂
很温柔的片子,很善良的人们。有些人不允许你去冒险,是因为害怕你出事了他们要负责,但每个成年人最应该负责的是自己,不要因为你的担心,让别人错过了自己的人生。
关于人生的自救。很直观也很简洁的人设和叙事,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等待日出就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7/10。有朋友,能支持能帮你完成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超级胖子,普通老百姓,喜欢拍照,最后在朋友和小舅子的帮助下到了海边等待看日出
平淡
一部简单温馨的墨西哥小品,讲loser的故事,无力感和温情交织透过非常平淡的生活展现出来,挺不错。
20200606周六下午家中,b站介绍
梦想是记录和分享生活中有所触动的点滴,幸好还有摄影。在破败的房间里,在遭歧视的日子里,在下大雨的阴郁里,温情就是浓郁的咖啡、酥脆的饼干、安静的串珠、善意的歌谣。爱好和友谊挽救了他衰弱的心脏和即将颓废的精神。无论如何,请活着,请热爱。
原谅我看了四天看完,每次都睡着了。这片子节奏太慢了。
7.4拿到一手好牌却打的很烂人物拉进关系的戏有点没话找话的感觉全片最棒,洗澡戏
一天半夜睡不着随便点开看的,却是一部惊喜之作,我常常觉得能把简单的故事拍的有韵味的不多,比如岩井俊二,但这个导演能把一个墨西哥小镇的一个平凡人拍的如此有韵味,真的很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