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薄暮之光

Laitakaupungin valot,Vartija,Lights in the Dusk,Les lumières du faubourg,Lichter der Vorstadt,Ljus i skymningen,Yövartija,郊外的灯火,黄昏中的灯光,傍晚时的光,暮色灯火

主演:詹恩·海蒂恩,玛丽亚·贾维纳廉明,玛莉亚·海思坎恩,伊尔卡·克伊瓦拉,Sergei Doudko,Andrei Gennadiev,Arturas Pozdniakovas,马蒂·奥尼斯马,苏勒维·佩尔托拉,安蒂·赖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语言:芬兰语,俄语年份:2006

《薄暮之光》剧照

薄暮之光 剧照 NO.1薄暮之光 剧照 NO.2薄暮之光 剧照 NO.3薄暮之光 剧照 NO.4薄暮之光 剧照 NO.5薄暮之光 剧照 NO.6薄暮之光 剧照 NO.13薄暮之光 剧照 NO.14薄暮之光 剧照 NO.15薄暮之光 剧照 NO.16薄暮之光 剧照 NO.17薄暮之光 剧照 NO.18薄暮之光 剧照 NO.19薄暮之光 剧照 NO.20

《薄暮之光》剧情介绍

薄暮之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社会底层人士考斯迪南(詹·海帝安Janne Hyytiäinen饰)是个不起眼的保安。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斥着失败感,如果说他曾经有过一些挣扎的话,也陷于徒劳,因为无穷无尽的孤独和自卑感已经把他牢牢笼罩。他似乎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太久。美女米尔雅(玛利亚·海斯卡涅 Maria Järvenhelmi 饰)就这样意外的出现了,被她如此垂青,考斯迪南的人生终于重现亮光。 没料到,米尔雅接近考斯迪南,不过是珠宝店抢劫计划的一部分。可怜的考斯迪南不但默默忍受了一场情感的欺骗,还因此事而入狱。即使保释出狱后,一切都有了重建的希望,噩运却始终不肯离开这个小人物,又一次给他无情的打击。走投无路的考斯迪南,只有期盼着人生能有一丝曙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情爱画廊梦游乐园蓝色潮痕宠灵实验室之狸奴艾莉闪闪的红星身体初代吸血鬼第四季万历首辅张居正行骗天下我思,故我行怪物女孩哭泣的女人从前慢·白首要相离这是什么鬼勇者逃出魔掌了不起的林千金里根东床卧底功夫乐翻天分手后第一季恐怖故事:暗夜行者花样年华画皮青衣黑鸟青春期完美无瑕无限斯特拉托斯2:一夏的思绪迈克·艾普斯:委屈求红足球经理锒铛记

《薄暮之光》长篇影评

 1 ) 残酷现实的寄望

看完《薄暮之光》我心中再次产生一种看电影很久没有的拔凉拔凉的感觉,太他娘的孤独、太他娘的绝望、太他娘的走投无路了,还他娘的让人活吗。

而本片的底层主人公还生活在我们认为社会复利巨好的北欧,芬兰呀!

就像我看了摩尔的《医疗内幕》讲述美国人在医疗内幕中的挣扎,也会想到,这还是在很多人艳羡的美国呀!

所以,因为以上原因,这两部片子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惊悚片了。

片中的主人公考斯蒂南在片中的表现,特别是前半段的举动让人的感觉用中国俗语讲就是――废物。

片子一开始就显得无比孤独,被工友们看不起,酒吧想去搭讪又被冷漠的拒绝,想来些“义举”又被暴扁,谈恋爱又闷蛋的不行让我看着都着急。

于是,一个下层人士的形象和境遇被勾勒出来,他不富裕、孤独、敏感、又很阿Q,一再说当前的工作是“暂时”的,当前的住所是“暂时”的,和很多底层人士一样,他对自身的处境有些忿忿不平,他甚至有着一份孤傲而敏感的心,因而他身处底层,与上层保持隔离,同时又与同一阶层的人格格不入,这也就使得他显得更加孤独。

其实,片子一开场就揭示着考斯蒂南这样的人的困境,他一开始就被工友们看作一个“娘娘腔”而鄙夷,在同一阶层中他找不到同盟,虽然他有些生硬的试图亲近他人。

接着,他来到一个显然比较上档次的酒吧,而非工友们去的那类酒吧,这表现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认为他本该,同时也终将成为上层社会的一份子,但是残酷的是他与那个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依然只能沉默而孤独的在一个靠近厕所的角落观望。

而与烤肉店老板的言语更表现着他的心态,开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保安公司是他的梦想,或者说一种自我安慰和防卫的心理武器,让他可以在孤独中表现一种自尊。

而突如其来的米尔亚的“爱情”让我以为导演要给主人公一丝出路或者说前面的郁闷都是铺垫,光亮即将显现(片名不都叫《薄暮之光》吗?

)。

但是,很快,我的幻想如同考斯蒂南梦想一般破灭,不提考斯蒂南那约会中的笨拙表现让我感觉就是真谈恋爱这样也没戏,更别说这本来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骗局了。

导演有些“可恶”的是,他总是不时让米尔亚显得一丝将要良心发现,让我感觉光亮还是会出现的,但是她最终还是帮助同伙完成了一次盗窃,并嫁祸于考斯蒂南,而考斯蒂南在最好令人费解的沉默的表现更现出一种彻骨的绝望,而他依然敏感而孤傲,所以他没有歇斯底里,他只是呆若木鸡,甚至带着些自我毁灭的走入监狱,将烤肉店女老板的来信撕掉是他自我毁灭的进一步表现。

影片的结尾继续着残酷的基调,当他出狱后找到一份工作,可以平淡的继续生活时,却再见米尔亚和她的帮派成员,于是他丢掉了工作,于是他笨拙的试图用一把小刀“复仇”,换来的却是一顿暴扁。

没有出狱后的温情,没有重新开始后的转机,没有报仇雪恨的畅快,考里斯马基为我们展现的是真实而残酷的现实。

看到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有种特别的感觉,首先倍觉亲切,哪怕它发生在遥远的国度,同时你会感觉一丝沮丧,考里斯马基细微的捕捉到了一些平民们的共性,比如或多或少的孤独,比如一种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和随之而来的一种自恋和敏感。

考斯蒂南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一种心理和现实的落差,他的经历是与那种奋斗的“美国梦”大相径庭的故事,我们也像他一样希望过上富裕的生活,希望摆脱贫穷(这里指的是一种相对贫穷,一种永远向上比的财富对比)的命运,豪宅、好车,从小时候父母们就寄望于我们这些,在学校里我们也这么自我寄望,到职场上我们也这样拼搏,很多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于是我们成了父母,于是我们继续寄望于我们的孩子。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又不会过的太惨,考斯蒂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却又是最能激起我们强烈共鸣,甚至恐惧的例子,他经历的那种孤独,那种寒冷,那种绝望,是否也是我们在奋斗中恐惧的失败结局?

好在考里斯马基不是绝望的那么彻底,被打后虚弱的考斯蒂南毕竟还有一个对他带着爱的烤肉店老板,在他仿佛走入绝境时,毕竟还有一个女人在乎他,当影片最后他俩的双手握在一起时,已经心里拔凉了一个多小时的我不愿在对此做什么深入的解读,我相信在大悲后考斯蒂南将有大悟,我相信绝望后他将迎来希望,我相信他将与烤肉店老板一起在一个烤肉店里幸福的生活,看来虽然大团圆的结局有时让人腻味,但是确实是残酷现实下最好的寄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9b83da8ed474bb2ca130c10.html

 2 ) 芬兰的灯光

《薄暮之光》这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太好了, 薄暮既是黄昏傍晚。

从又一片名 “ Lights in the Dusk 傍晚的灯光” 就可以想象出全片的落寞的基调。

男主“科因斯泰恩”在傍晚开始上班,全片的故事时间也几乎都是放在太阳落下后的的时间。

让一常就显得“冷调”的芬兰,在阿基的镜头里 这个发达的福利国家夜晚的生活就更是孤独与破败 ,和第三世界的街头无异。

街头的工人们谈论俄国文学,转头又说“你看不到太阳”。

仿佛这一切都是说给男主听的,内心有理想,现实却看不到太阳。

蛇蝎女的出现加速了他想成功赚钱的迫切愿望,却因为没学历没背景被拒绝贷款。

虽然电影中没有明显的表现,对于物质悬殊的恋爱关系男主陷入了绝望。

看到蛇蝎女把珠宝放在家里他就等着警察来抓,甚至只有在监狱中才出现了笑容。

据资料说阿基受到布列松的影响,演员的表情冷静克制,唯一的一次人物特写也只有眼睛,我数了下这双眼睛大概有二十秒没有眨过。

出狱后的洗碗工和复仇也都是发生在夜晚。

到了影片的最后男孩通知“前女友”去救他,场景才一下整个都是太阳,那是清晨的太阳。

“前女友”紧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不要放弃希望。

作为芬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虽然每部都是表现个人的无助,都是片尾的黎明和“女朋友”的不离不弃也隐喻着未来就像是凌晨的太阳。

挨过了夜晚的灯光终将和阳光相遇。

这部电影被选为芬兰在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阿基的政治主张抵制美国的外交政策而拒绝提名和抵制奖项。

 3 ) 一些漂亮的色彩截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身后的薄暮之光

看评论有人说男主智力存在问题,缺心眼儿,傻乎乎的给人当替罪羊,出狱了还被人收拾。

从世俗角度来看,男主肯定是不正常,我也同意他不正常,但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理解并被认可的。

工作时被同事忽视排挤,在公共场所被嘲笑,在开篇每个有他人的场景里男主都处于一种渴望融入,但格格不入的状态,这种难以合群的现状会使一个人极希望会有一个人来拯救自己。

当他自认生活已近薄暮之时,女骗子如天使般降临,并主动追求,重新点燃了男主心中的希望,唤醒了他对爱的渴求,女骗子作用于男主要胜似沙漠里的绿洲,自卑的保安无法抵抗“爱”的诱惑,他对骗子的爱,就是基于这种需求,他需要有人爱他,来证明他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shadow。

男主没有看透这点,为了从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爱,充当了抗下了所有罪行的羔羊。

这种错觉到了出狱之后依然存在,因在心里仍为骗子留有一席之地,对爱慕自己的小店女老板视而不见,直到餐厅偶遇骗子二人,并被整丢了工作,这才有了第一次醒悟,发现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sb,怒而报复,面对有黑帮背景的仇家,其结果自然也不难猜。

故事如果单从这条明线走下去,确实毫无特殊之处,就是个傻子的悲惨故事,但小店女老板这条线,才是升华故事的关键。

男主应与她熟识已久,却从未对其心动,但小店女却深爱着他:听其叙述和女友争吵后唐突的关门,男主审判时唯一的听众,再到给狱中人写信……除了第一次两人短暂毫无信息的交流以外,几乎每次出场都能隐约看到她对男主的爱,他明明那样麻木不合时宜,她却仍不带指望的给予,这种感情和男主对女骗子的“爱”在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个对你冷漠的傻瓜身上倾注心血,或许这才是爱情的真实模样。

当然,这份坚忍的爱在片尾被迟钝的男主觉察到了,他伸出了自己的手,整部电影唯一一处男女肢体接触的镜头,象征着他的第二次觉醒,也象征着他得到了真正的爱情。

一个有前科的男人,刚刚失了业,还被揍的鼻青脸肿,嘴角流着血,还好,他找到了真爱,一无所有但还能拥有爱人。

他曾在眼前固执地求索那道光,甚至不惜身陷囹圄,沧桑过后,汽笛响起,他才醒悟,自己虽离岸已远,可岸边的那束光,依然等待他回航。

差不多是我看过的阿基里最冷的一部了,一以贯之的蓝这次最为贴切,保持着对现实极为朴素的重现,这也是其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点,没有高颜值的演员(这部男主应该是阿基宇宙里颜值最高的了),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海誓山盟,它就是看了会让人觉得这是真实的生活,也正是真实的代入,才会让观众在一层层剥开冰冷外壳之后,被温暖内核所真切打动。

从《我聘请了职业杀手》和《天堂孤影》再到《薄暮之光》,基本都是底层人民在物质生活失意之时收获了爱情。

导演是个好人,他明明可以让这几个人物一直苦下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不仅仅给了片中人物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更是抚慰了屏幕前观众这一个多小时来随故事情节而隐隐作痛的心。

 5 ) 象征着自我信念的薄暮之光

对戏中男主角那份孤独,孤寂灵魂,沉重浮动不安的内外交困`境遇的困惑,着实让人感伤,尤其当那份孤寂隐约飘浮在观者心灵,触摸心魂深处时,莫名的悲凉不禁油然而生。

影片对人性的讽喻用了罕见的隐忍但张力却无处不在.恍惚不安的时间性也许是生命的流逝,这些在影片内表现得出奇的轻薄荒芜。

阴冷的小镇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缩影,疏离与冷漠遍布影像氛围.也许只有依偎在那象征着自我信念的薄暮之光,才能坚守那微薄的生命意志吧..影片深刻的描绘出主角孤独的活着,现实中不乏这些人物. 孤寂,冷却,冷漠甚至心灵与外界的疏离,隔绝。。。

我为主角的生命不期然升起一股怜悯之心,甚或对那份生命无奈或漂泊的灵魂,若即若离的感同身受。。。

 6 ) 悲苦中的一点慰藉

涉及剧透,不过阿基的电影剧不剧透没什么区别,他想讲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处境。

色彩饱满,层次丰富,即便是同一场景,构图打光也有微妙的区别,看起来赏心悦目。

人物克制不辨悲喜,仰赖导演的镜头美学叙事。

清冷,孤寂,颜色浓烈,冲击感强,仿佛被压抑的人物内心世界。

捋了一下逻辑线,也很有趣味。

男主穷困潦倒,但心比天高,孤僻寡欢,愿望是开公司,实际是个保安,没钱没人脉,被女主盯住,然后是一出仙人跳之类的剧情。

男主被构陷入狱,他有两次可以说出实情的机会,但他没有,女主背后的大boss拿捏男主的心理"他忠诚地像条狗",但我会觉得他是个自尊心很高的人,落魄但竭尽所能地保有尊严地活着,就像他餐桌前会有一枝红玫瑰,他不想接受露水姻缘实际是一场为他量身定制的陷阱,就像他一直欺骗自己"工作住所都是暂时过渡,他总有一天会当老板"一样,可以说他活在一种想象的生活中,说出真相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对他而言生活就是监狱,真实的监狱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赋形。

吊轨的是,当他真的在监狱里,反而和周围人相处融洽。

男主心中的道德准则是公正,但他的生存法则却是忍耐,他会因为一只狗的遭遇而打抱不平,结果被人痛殴,然后鼻血横流地和狗对视,在这里,对称般的处境有一种滑稽的趣味性。

人物与狗相互补充,共同叙事,像纳西索斯垂目湖面顾影自怜。

男主为了开公司,去学习一些课程,但他还没来得及施展,就被送进了监狱,成功的理论趋进于理想状态,现实处境是行不义之举大发横财。

但他忍耐住了,像一拳头抡进了棉花里,他惯性哑火,如同无数次遭受白眼。

但他真的没有任何价值,得不到任何爱吗?

未必。

开餐车的女生对他青眼有加,但他们之间的处境没有任何区别,一样被生活围困在底层。

男主想要的要高于这些,但他无法突围,没有出路,女主降临犹如某种启示和希望,犹如理想生活的线索,所以他会忽略餐车女生,心知肚明地沉沦一个对他缺乏激情的女人。

当她离开,绝望会重新笼罩住男人。

他不懂反抗,不会反抗,不能反抗。

沉默到底已是生活的惯性,他的体面限制了他的反抗。

当他出狱,他重回底层。

刷碗洗盘,然后遇到了骗她的女主,她羞愧,他当做无事发生,女人背后的boss却挑衅,将男主偷窃罪入狱事件公诸于众,男主被辞退,曾经忍气吞声苦苦维持的尊严被粉碎殆尽。

接下来就是反抗,他不是擅长反抗的人,穷人的愤怒不过是一把水果刀,他戳不到对方的心口,反而落得一个伤横累累的下场。

但这个片段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他不仅是拿起武器反抗(虽然这武器也很滑稽),而且是直面了某种生活的真相,他曾经渴望成为成功的人,然而他没有机会,他总是被更成功的人压榨利用,他忍耐一切却没有放弃对于成功的叙事,正是没有放弃,所以他很容易被压榨,直到这个社会上看起来体面成功的人完全摧毁他的生活。

所以他的反抗不仅是针对一个具体的人,他的水果刀也捅向了自己内心纯粹而不切实际的幻影。

至此,他以绝望的姿态打开了通向生活本身真正的道路。

他在这个真实的(足够冷漠)社会中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当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那条他曾经想要营救的小狗出现在身边。

餐车女孩也出现在他身边。

他对她说了太多大话,关于那些成功富有的梦想,她全都知道,她全部相信。

因为她的信任,他才会觉得被他看到看到失败,是一件不可忍受的事情。

在此之前,他逃避她,逃避着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然而此时此刻,他们的手交叠在一起。

他看到了她,也终于看到了自己。

这个故事当然是很悲苦的,它的作用并不是鼓舞人心,但真的只有成功才值得书写吗?

这种一丧到底不可以吗?

男主最后拥有了一条狗,和一个真正看到他的女人。

曾经他是荒岛与孤舟,活在冷漠的社会中,如今他仍然穷困潦倒更甚从前,但交握的手中有温情的火光。

成功与否,是面目光鲜的童话,但人如果有心意相通的时刻,能够感受当下,活着就不是一件太糟糕的事情。

这是阿基给人的一点慰藉。

 7 ) 冰冷的熱情

劇情性不強,大量static camera創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小人物在鏡頭框架內進出,少了點主動感,多了點被命運擺布的味道,緩緩揭露在小人物身上不平的故事。

我很喜歡北歐的電影,總覺得在冰冷的框架下有一股掩不住的熱情,這也許就是北歐民族的性格吧。

 8 ) 话说最幸福的北国芬兰

在欧洲人心目中,芬兰人大半是酒鬼。

调侃芬兰人的笑话,都绕着酒精打转。

芬兰人喝酒的目的,只是为了要喝醉。

芬兰警察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醉倒在电车上的民众扛下来。

芬兰政府曾经以官方专卖、并课征全世界最重的87%烈酒税,来加重酗酒的成本。

3年前,芬兰遵守欧盟规定,降了44%的烈酒税,酗酒的问题更加恶化。

据芬兰福利与健康部去年底统计,酒精首次超越心脏病,成为芬兰成年男性的头号杀手;也有10.5%成年女性死于酒精,为害不亚于乳癌。

芬兰充满了强烈的反差。

在欧洲生活质量调查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公布的快乐国排名中,芬兰人的生活满意度排名都是第二。

但芬兰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35至44岁的自杀率竟是欧盟平均的2倍。

有人说这是北欧人的冬天忧郁现象;也有人说是7.7%失业率惹的祸。

不过,和失业率动辄逼近10%的法国、德国相比,芬兰失业问题不算最严重,只是,芬兰人对失业的恐惧感最深。

根据欧盟一项调查,有13%的芬兰人强烈认为自己在未来6个月会失业,比率高过许多国家,可算是欧盟里面的悲观一族。

也就是在此寒冷背景下才能造就《薄暮之光》这样的灰色调子,才会创造出芬兰最有名的愤青电影导演郭利斯马基(A.Kaurismaki)以“芬兰三部曲”——《浮云逝事》、《没有过去的男人》、《薄暮之光》扬名国际。

“芬兰三部曲”里的冷调、黑暗,呈现的就是快乐与忧郁、希望与绝望并存的双面芬兰。

我们或许会很惊异男主人公的遭遇。

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欧洲特别是北欧那块地方,人人平等,生活节奏缓慢,人民福利高,人与人之间不追求竞争,大家都安居乐业,享受各自的美好生活...我举的上述例子就能很好的反驳那些烙印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谁叫乌托邦只存在与小说和中学课本里啊!

卢米斯的《北纬60度,冷酷异境》也是描绘芬兰的忧郁、失业、酗酒和绝望,是去年芬兰最卖座的电影。

在首映会上,芬兰驻挪威大使告诉卢米斯,这正是他最不想让外国人看到的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是今年得到最多国际奖项的芬兰电影。

“芬兰成功、福利好、经济竞争力强,并欲展现它既是现代化欧洲国家,又是年轻嬉皮和科技创新者的故乡。

但是,它必须接受电影背后隐含的现实:中年失业引起的无助、成瘾、绝望与堕落。

”《金融时报》特派员易笔生写道。

芬兰人一向在意别人的眼光。

当《金融时报》的芬兰报道刊出后,各界讨论激烈,但没人骂英国人唱衰芬兰,除了自我勉励,需更努力解决这些外人眼中的积弊之外,他们还劝告媒体,下次到芬兰采访,记得选个好天气来,“那个时候,芬兰看起来要快乐得多。

”芬兰人阴沉的那一面,跟天气绝对有关系。

Linux创始人托瓦兹在自传《JustforFun》(只为快乐)中解释,只要在芬兰待上一个冬天,就会谅解芬兰人为何嗜酒如命。

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北纬60度以上的人口,有一半是芬兰人;一年有一半时间只看到几小时日光,“早上10点出门天是黑的,下午两点天又黑了,感觉真的很忧郁。

”芬兰经济学者恩德坦言,他在冬天很容易疲倦,提不起劲,感觉整个人都“熄火”了。

男主人公的悲惨境遇也在那北国芬兰说得通了,在人与人之间的压迫中,在北国芬兰没有尽头的寒冷中日复一日的绝望,直到失去一切信心和希望,没有翻身之时。

说起人与人之间的伤痛身为天朝人民的我们或许更有感触,谁叫我们也不比考斯迪南好得到哪里去呢。

影片带给人的是无限的绝望,就和芬兰糟糕的天气一样。

最幸福的北国芬兰的夏天的白夜又是另一番景象。

喜欢打高尔夫球的亚拉亚斯齐向美国企业家推销芬兰时,最喜欢这样介绍:“晚上10点去打球,可一直打到半夜,两个小时内可同时看到日落日出,这地方到哪里去找?

 9 ) 薄暮之光

芬兰的电影.很喜欢名字.薄暮之光.很美的感觉.一个男子.贫穷的,不起眼的.当夜班保安的男子.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女朋友.几乎一无所有.但他说一切都是暂时的.工作.房子.生活.一切都会好起来.看起来很有希望.但又是这么绝望.一个美貌优雅的女子闯入他的生活.和他约会,看电影.还说会和他结婚.其实她只是盗窃团伙的一员.为了商场的密码和钥匙而接近他.他被下药,被逮捕,被栽赃,去坐牢.一直沉默.永不说谁让他这样.出来后,只能住收容所,做一份洗碗的工作.他说,现在是暂时的.被盗窃团伙的人认出来,丢了工作.拿一只小小的水果刀想去杀谁.被打得半死.光是一个烤肉店的老板.每天她都会等他来买点什么.说些什么.他喝醉,陪他回家,给他盖上棉被.他坐牢,写信给他.去收容所看他.在他受伤的时候握他的手.关于绝望和孤独的电影.刚开始看就能感觉到孤独无处不在.

 10 ) 无视涓滴善意

有点感悟——男主这种人渴望一种超现实的力量带领自己脱离苦海,对现实中的涓滴善意选择视而不见,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善意不具有穿透阶层的飞升功能。

证据一,唯一主动的笑是对着春天的花,因为人比植物等级高。

证据二,为数不多的洞察力用在狗身上,他察觉到狗已经七天没喝水,他认为他可以拯救狗,结果不是。

证据三,对流浪汉的谈话感兴趣,因为流浪汉的等级比他低。

假设,男主这种人占据社会中的很大一群,那么可以推测,他们既然不接受同阶层人的涓滴善意,那就意味着他们也不会对同阶层的人释放善意。

继续推测,如果那一天有同阶层的人对你释放涓滴善意,那说明这个/这些人可能真的是好心人,具有不受社会规则禁锢的人格力量。

注意要分清真的善意还是包藏着祸心的善意。

《薄暮之光》短评

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狗惨遭暴打。

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被侮辱和被损害的

12分钟前
  • 乌鸫
  • 推荐

说起来,芬兰的监狱不用剃平头哦

17分钟前
  • gilloollig
  • 较差

20070408 2000 Kwai Tsing Theatre

18分钟前
  • 公園仔
  • 推荐

生活给你什么,就接纳什么。真压抑。

19分钟前
  • 枫露茶
  • 推荐

很布烈松的感觉

22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恶心到我了。。。。看得真气人

23分钟前
  • 伊戈刘
  • 较差

一曲生存的挽歌!

25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四星导演考里斯马基,冰冷的温情。

29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低微得只要暮色中的一点微光便可以活

33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姥姥的姥姥不疼舅舅的舅舅不爱,临了可以写本回忆录《如何躺枪一辈子》。

35分钟前
  • 哎~呀喂
  • 较差

每一个画面都像爱德华·霍普的画。

3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无甚感触 一个逆来顺受的主角 在生活的苦痛之下面无表情。电影节奏与画面都简单克制 和主人公一般冷峻。无铲者的人生如果只是言听计从 崩溃时迟早的。

43分钟前
  • 心碎天使三號機
  • 还行

3.5背微微驼。我喜欢“笨蛋”

46分钟前
  • 赶不上口热的
  • 还行

又傻又装逼

51分钟前
  • 三浦是条狗
  • 较差

微弱、冰凉、冷酷,构图、色彩完美,太喜欢这些面无表演的演员

55分钟前
  • Monden_Z
  • 推荐

绝望版Ariel,芬版Ethan Hawke, Julie Delpy和Sandra Bullock出演。

5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3-

1小时前
  • ╲│┼│╱
  • 还行

犯罪故事戏剧性太强反而感觉有点不搭调。小黑和狗后来去了勒阿弗尔。阿基的影迷是不是都想有一台点唱机。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C】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到创作者自身带有矫情意味的投机取巧,通过“贩卖”角色命运与尊严的方式来强行提升影像观感,有点过于无理取闹了。

1小时前
  • 思路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