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典型的欧洲电影,淡淡的,淡淡的,但却是能绕梁三日,让你回味余久的电影,看到最后一幕,老夫妻两人整装待发的坐在轿车里,我衷心的笑了,一扫先前心头的阴霾......最初看的那一会,不喜欢,有点后悔找来看了。
觉得说老年人的,满屏幕的白发老人,是不是有点暮气太重了?
心里会难过吧。
但随着电影的深入和对范达的了解,觉得有点不一样了,当看到范达和艾德在地铁站骗姑娘们的吻时,戏外的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哪有那么老不正经的,真逗,有意思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老了。
那么范达老人的状态,就是我对自己的期许。
范达曾对艾德说过:如果年轻的时候无法死去,那么就好好的老去。
也许年华老去并不可怕,垂暮的生命,同样可以因为一颗青春顽皮的心而充满光芒…… 正所谓“少要沉稳老轻狂”,年老时,也让我这么不着调地轻狂一下吧
怎么把这么逗趣温馨有爱的内容拍得如此沉郁,噢,这就是老年生活,脑子和身体都不再雷厉风行,三个老枪手里潇洒抢一回只是银幕故事,连装装富豪都会被收费,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离开,孩子也不再那么可爱。
怎么把这么沉郁的题材拍得如此逗趣温馨有爱,噢,老顽童有颗不服老的心,他幽默热情乐善好施,他幼稚虚荣我行我素,深刻把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乐当及时贯彻到底,甚而扭转了老伴的传统思想,两人组成雌雄双煞,从此快意余年,潇洒尽欢。
《欲望都市》里有一集,萨曼莎和一年老的富翁交往。
她本来还洋洋得意于富翁的财富和智慧,直到他看到富翁下床拿蓝色小药丸时下垂干瘪的屁股……我一直记得《欲望号街车》里马龙·白兰度粗野紧实得流油的皮肉,所以一直不愿意看《巴黎最后的探戈》。
据说年老发福秃顶的他和一女的有场肉搏戏……我不要幻灭。
因为《霍乱时期的爱情》已经让我看到年老色衰的男女赤裸裸的尴尬。
“——啊,吃不动了,走不动了,做不动了。
”那我们该怎么活?
《秋天里的春光》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
记忆中看的和老年人有关的电影大部分和亲情有关。
因为似乎大部分普通老年人把生活重心都放在子女孙儿上。
但这个故事里的老人不同,他不关心他的身后事和儿子,他只是和他的好朋友进行“堂.吉诃德”式的冒险。
老头的妻子受不了他,要跟他闹离婚。
这么一闹,他老实了。
他真的为了身边的老伴不抽烟,不出去闲逛耍些小把戏了,还常常坐着坐着就打起盹来。
楼上的老头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
楼下的老头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
老伴看到这一幕,心惊肉跳,开始怀念原来的老顽童。
因为她觉得自己嫁的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为了让老头的生命焕发生机,一板一眼的老太太在老头好友的指点下,重新和老头踏上冒险之旅。
“老人理应成为探险者 ,现世之所不是问题。
”
曾经,我对衰老感到忧惧。
以前租住的小区里有许多老人,每天我上班的时候,他们有的已经坐在来往的道路上,杵着拐杖,面无表情,目光不知道投向哪里,眼珠子从不轮上一轮;有的则皱着脸,佝偻着腰,颤巍巍的端起一碗白泡饭。
待我下班的时候,他们有的还坐在那里,保持着我上班时见到的姿势;有的依旧佝偻着腰,咳着喘着,端起他的晚餐……每每走过,总忍不住要想:他们曾经都是明媚的少女、英挺的少男呵,如今竟如此老朽,似乎每天活着只是为了等待那最后的召唤。
每思及此,便有一只乌鸦悲凉地叫着掠过我的心头,我总在心里摇头:等我老了,千万不能变成这样子。
昨晚,看了一部捷克电影《秋天里的春光》,画面里又是一个“糟老头子”,脸颊的肉已经松垂,懒懒地拖到与下巴平齐,灰白的胡子厚密,眼角耷拉着像一个“囧”。
他缓缓地在路上挪动,转个身都仿佛DVD卡碟——于是那只乌鸦又来了,翅膀扑棱的声音扰得我心一阵慌乱。
噢……慢着,乌鸦你且停一停,这个糟老头范达好像与众不同嘛。
他和老朋友,假扮成富商,对着富丽堂皇的豪宅挑三拣四,出入希尔顿饭店,把地产商骗得团团转;他和朋友冒充查票的督察,骗得三个逃票的女学生在脸颊上的吻;他对着不断抱怨的老伴,祭起半吊子法语,并小声嘟囔一句:哦,你刚才在咆哮;他做错了事,便买一束太阳花,跪在门口,怯怯地举过头顶……噢,原来这是一个“老不正经”。
他75岁,有心律不齐、胆囊炎和前列腺炎,却觉得“至少比艾滋病强”,他拿着妻子为自己将来葬礼买的皮鞋当电话;在孩子为他买的墓地边,嫌弃这里视野不够开阔,阳光不够明媚;他对着因身体日渐不支而情绪低落的老友,奉劝对方不必伤感,“既然我们错过了年轻死去的机会,只能死撑到底了。
”噢,原来这还是一个“不怕死的老不正经”。
为什么这一次,我竟嘴角上翘,喜欢上了这个衰老的皮囊……OMG,这个“老不正经”居然还假装猝死,把妻子骗得怒不可遏,终于要和他离婚。
于是,他放弃了自己游戏人生的态度,不再捣乱,不再胡闹,不抽烟不喝酒不吵架,但也不再唱歌和大笑,就连眼神也不再狡黠,而日益浑浊沉重……他每天都窝在房间里昏昏欲睡,或者和楼下那个糟老头一样呆呆地望着窗外,与已经死了没有分别……范达的影子与我在小区里见到的那些老人开始重叠,于是那只乌鸦又来了,在我心头盘旋。
刹那间,我终于明白——原来我忧惧的不是曾经紧致的皮肤变得松垮,而是梦的外衣逐渐剥落;我忧惧的不是曾经明亮的眼神变得黯淡,而是那眼神里再也没有向往与渴盼;我忧惧的不是曾经灵活的肢体变得僵硬,而是心灵不能再翩翩起舞;我忧惧的,不是身体的衰朽,而是灵魂的苍老;我忧惧的不是人生的冬天,而是冬天里,你自己亲手熄灭了太阳……幸亏,范达的老伴儿也听见了那只乌鸦,她开始学着范达的样子看待生活与生命。
她甚至勇敢地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儿”,假扮贵妇,与范达开始一轮新的“买庄园”恶作剧。
尽管她的心吓得砰砰跳,可她的脸颊在白发的映衬下,却像一朵娇柔正艳的玫瑰……我们认为,总有一天,我们会从生命的课题中学到圆熟,却不知道圆熟只是衰朽的另一个面向。
我们的身体,无法抵抗地球的万有引力,可有时我们的心,便也跟着忘记抵抗时间的万有引力。
叶芝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梦想便不复轻盈;他开始用双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实而非花朵。
我们总会失去童贞,可我们不能失去童真。
当时光凋零陨落,仿佛蜡烛成灰,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那不如做一个快乐的“老不正经”,与衰老和死亡跳一支圆舞曲。
“我做着准备,以迎接在每一轮新生命中生活的循环往复。
我要坚定我的根茎和枝条,等待迸出树叶和花朵的时刻。
”
“你总是不肯被动接受生活的严肃!
”当老伴气急败坏地对范达说出这句话时。
我竟然骄傲地笑了。
这骄傲的根源不是我自己,而是那一位出现在频幕上,有着76岁高龄,时不时坏笑,时不时搞怪的捷克老人。
曾经的大剧院演员,登山爱好者,在古稀之年学习起了法语,爱好上了研究地图,并始终期盼着乘着热气球环游世界。
讨厌人们提起死亡,总喜欢把讣告折成纸飞机。
乐于同死党一起,扮成富翁和贵族演戏,捉弄古堡交易商,也经常在地铁站,装扮成工作人员查票,只为骗取年轻女孩子的一枚香吻……多么狡黠,多么风趣,多么真实的生活啊,竟被如此多的人定义为了“老不正经”、“神经”“疯疯癫癫”。
可悲的让人,心痛。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疯狂地游戏人生?
凭什么说年老的时候,我们不能精彩地享受人生?
流水不腐。
要知道,人生的真谛,是在于运动、创造和不肯服输。
真正的死亡,不是肉身的死去,而是心灵的死去。
与其战战兢兢、按部就班地为不可知的未来的担心受怕、计划安排,不如好好地、认真地、且不失风趣地活好当下!
通往天堂的路,不会因为墓碑前没有漂亮的花圈而消失,更不会因为没有精彩的讣告而阻断。
忽略了现实生活的美好,而寄希望于飘渺未来的空中楼阁,是我们大多数人,这一生,不快乐的最大原因。
所以,我爱这个叫做范达的捷克老头儿。
因为,他才是真正的智者。
的确,老人的生活是很悲哀的。
就像在《等你 在夏威夷的碧海蓝天》里我说写的一样,“老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
尽管我们人人都会老去,却在此之前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老去的意义与哀伤。
”肢体的不灵活,已经让人懊恼头疼,再加之周围人的种种误解,让年老的岁月充满了压抑、荒凉和枯燥。
年轻的时候,不管我们如何疯狂、如何挥霍、如何尽情游戏,都没人会真正地在意紧张,更无人会真正愤怒。
然而,当年轮一圈一圈爬上脸颊,所有的行为都被放大了,我们不能四处走,更不能到处跑;我们不应该歌唱,更无法翩翩起舞。
我们,只能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木呆呆地看着玻璃窗外的森林和草地。
似乎,这才是理所应当的老年人的生活,一种等待着死亡降临的必然过程。
而奥斯特瓦拉的宫殿,也仿佛只能永久地成为叛逆思想中幻想的幻想。
有种大逆不道的嫌疑。
写到这,突然想起自己已近八十的姥爷。
一个一生都只为自己,很少考虑家人的古怪老人。
每月花光所有的退休金,毫无节制地购买无价值的商品、少于儿女来往的奇怪老头儿。
心中,一阵酸楚。
他会不会也是一个范达老人呢?
他的心中,会不会也有一座奥斯特瓦拉的宫殿呢?
此刻,我是多么迫切地想同他交谈,听一听他内心的声音。
是年轻的我们,太不够包容了吗?
才会让看到那苍老面容的时刻,变得悲伤,且无法抑制。
要记得,《圣经》中有文,早已给了喻示:“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余剩的,要听我言;‘你们自从生下,就蒙我保抱,自从出胎,便蒙我怀搋。
直到你们年老,我仍这样,直到你们发白,我仍怀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怀抱,也必拯救”。
我们怎么可以遮目闭心,违背良心和天理的公道;我们怎么可以,身为凡人,却不做凡人应该做的事,而让恶魔的习性毁了纯善的灵魂。
不行。
我们不可以。
我们要在“到时处女必欢乐跳舞“时,让“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欢乐。
因为我要使他们的悲哀变为欢喜、并要安慰他们、使他们的愁烦转为快乐。
”我们要让他们,好好地老去。
像年轻时那样,好好地活着。
【本来,凋零就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美。
是,生与死交替的,临界点。
因此,当斯达拉说出“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但我们错过了机会”时,我便唯有如此安慰自己,鞭策自己:如果年轻时无法死去,请好好老去。
】
秋天经历了冰雪融化后嫩芽的生长,果实开出的花朵凋零。
秋天里,你打开窗,看着高高的天空,想起春日的那盏画龙画凤的风筝,如果在这片天空,可能会飞得更高。
可惜被遗忘的风筝被屋檐下的雨滴破,宣纸化开了。
眼前,晶莹饱满透着红色的柿子做成了干瘪的柿饼。
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多半的回忆与感伤来自于对冬天的恐惧。
暮年的范达不这么认为,他不害怕冬天,或者说他选择了麻痹自己,忘掉死亡会随时而至的事实。
他秉持着“少要沉稳老轻狂”的做法,跟好友乐此不疲地一直玩角色扮演游戏,扮演富商四处参观豪宅,递出有购买意图的名片。
对乘地铁未购票的美女,冒充工作人员处罚一个吻抵扣车票。
他一直激怒妻子艾蜜莉,又一直买鲜花哄她开心。
艾蜜莉认真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为死亡做充足的准备,努力存棺材本,看墓地,记优美讣闻。。。。。。
——《秋天里的春光》
在艾蜜莉看来,快八十岁有两个儿媳妇,还有四个可爱的孙儿孙女的的范达不正经,像个小丑。
范达就像是亦正亦邪的反派小老头儿,与世界及他年纪相仿拥有普世价值观的正派妻子对决。
要说这个老头儿多么邪恶,那倒也没有,恰恰相反,他是很善良的。
范达与艾蜜莉去看二手墓地,得知自己跟妻子要跟别人葬在一起,他满脸嫌弃,抱怨这么个破落的小墓园连风景都没有,当然也可以理解他不愿意跟墓地原主人冯家的女人一起“睡”。
这里引出了两个关键问题,艾蜜莉:“你不能逃避死亡”。
范达:“人老了就要有钱才行”。
有钱还需要看二手墓地吗?
范达不希望死亡意识跟上自己的步伐,当他走出墓地大门,他又角色扮演上了一位没钱买花去墓地看望妻子的人的好友,并掏出200元给他去买花。
范达本身就很拮据,可他还是掏出两百元赠予陌生人买花给去世的妻子,鼓励他,“别哭,人要往前看!
路是人走出来的,昂首阔步面对!
”。
这就是他对待人生,对待死亡的态度。
当他的背影离去时,范达的弧光在放射光芒。
艾蜜莉非常吝啬,她吝啬得理直气壮;吝啬得有理有据。
她要把钱存起来当棺材本,她深知三万块不够两个葬礼用,她拼命存钱,可范达还在乱用钱。
范达洗澡出来,用教艾蜜莉法语来插诨打岔借走棺材本500元的下落问题。
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他们的拌嘴与表演使得讨论关于死亡的问题弱化了,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很有喜感,可是顺着讨论的问题思考下来,就会觉得这是多么沉重的话题。
这也是困扰人类永恒的问题,夫妻俩谁先死?
什么时候死?
怎么死?
死在哪?
“我不在乎”,范达说。
艾蜜莉想到,生病住院后会被送进疗养院关在笼子里,她的解决办法是,现在趁健康在生病前就住进养老院,这样养老院就会不得不照顾。
这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是,她想腾出房子给儿子。
范达不同意这种做法,他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
终于,范达花光了妻子艾蜜莉辛苦存下的棺材本,用来抵扣他角色扮演付出的代价。
事件推着范达朝前走,好友艾德拿出一万,两人想尽办法,手段用尽,不但没有赚取三万,而全部都花光,他是一个善良的老头,艾德也是。
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主动付出。
“做好事会升天堂”。
范达与艾德的友谊羡煞旁人,听歌剧都哭的艾德如果没有范达会自杀。
两人都得了许多病,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范达装死的恶作剧将自己送进了离婚官司,艾蜜莉再也忍受不了了,艾蜜莉知道是自己一次一次的原谅导致今天的局面。
让艾蜜莉真正生气的并不是恶作剧本身,而是范达的离开让她感到害怕,她害怕死亡,她害怕范达离她而去。
两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此较量,“他不参加葬礼,拿死亡开玩笑,把讣闻拿来折飞机... ...”,说着说着,艾蜜莉的指责渐渐变成是对范达的肯定,肯定他的善良;肯定这世界有他而美好;肯定他对自己的爱。
范达妥协了,他决定改变自己挽回艾蜜莉,活成艾蜜莉喜欢的样子。
一个人要改变另一个人太难了,把他变为自己喜欢的模样更不现实。
几十年来,艾蜜莉都一直忍受着范达,她没有改变范达,除了原谅她还能做什么呢?
这才是真正的范达。
现在,范达要改变自己,变成艾蜜莉喜欢的模样。
他陪艾蜜莉过她认为正常的生活。
范达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将影片推向高潮,他戒烟;与好友断联;陪艾蜜莉做饭;在窗前看着窗外,等待艾蜜莉回家。
这一刻像极了他们讨论楼下那位“可怜人”,每天傻傻地坐在窗前。
他无所事事,整天打鼾,呆坐在窗口,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吵架...... “ 我只想让你高兴”范达说。
艾蜜莉嫁的是好多怪主意,很开心的人,让她整天能笑能吵的,她受不了了,受不了范达坐在那里像个活死人。
艾蜜莉拿出装棺材本的罐罐,换了衣服,她此时是,纽约歌剧院的荣誉会员夫人。
范达开心地笑了,眼睛露出古灵精怪的光芒。
两人富贵装扮,坐在加长的豪车驶向庄园。
影片结束。
范达乘坐热气球升空,艾蜜莉站在草地面带微笑向他挥手,他向下撒下硬币,热气球持续升高,范达与世界告别,艾蜜莉跪下像在捡钱,又像在寻找什么。
看了数遍,我更相信艾蜜莉在寻找丢失的某样东西,她以两人最快乐的方式送走了范达,范达撒下艾蜜莉的最爱。
或者是艾蜜莉跪下捡钱,她又要开始存钱,用自己的方式独自面对死亡。
这部电影让我感慨颇多,特别是结尾,总是出乎意料,但是我觉得有个大家出乎意料的结尾,恰恰能够体现出编剧的能力。
感觉这部电影的色调看起来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花哨,特别的平静而又舒缓。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邻座的女的还哭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老太太提出的离婚,在一段又哭又笑的回忆之后。
最终被她自己收了回去。
最后,她干脆让自己,也像老头儿那样的态度靠拢——虽然靠拢得并不彻底,老头儿满天撒钱,她在地上一路狂捡。
可是我忍不住想,老人家将死亡视为人生中最后也是最认真的一件事,却又用过日子的态度来过“死亡”,难道不是一件很富于光彩的事情么?
她希望靠自己,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体面又庄严的句点,难道生活就真的会因此变得暗淡无光?
一定要享受当下,淡化死亡,才值得我们敞开怀抱去拥抱么?
第一次看鼻子酸酸的.因为看到范达的苦中做乐和百感交集.第2次看笑了.因为看到人原来可以这样从容快乐的对面对死亡.一个一生充满了梦想和激情的老人,面对世道的艰难和儿子的自私朋友的疾病,他一样会落寞与恐惧.但始终用有点疯狂的方式对抗着衰老.那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的表情,恶作剧得手以后的开怀.订下每个大计划之后的喜悦期待,多动人.法庭上,一段长长的控诉之后,法官问---你确定要离开他吗,范达的妻子说"不".于是他们继续一起走进梦想中的大计划,不介意它能不能够实现.影片最后,明亮的色彩里,范达在高高的热气球上象下面亲爱的老伴儿挥手微笑.也许终究无法超越死亡,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在秋天里看到一片春光.真好的电影,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温暖,幽默,那么美丽.
有生活的残酷,也有人间的真情。
他,有着一厢情愿的任性,不管生活是多么的无奈,总能孩子气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她,被生活打磨的再无情趣,所有的精力都围绕着这个家,甚至还不得不操心死后丧葬的费用。
他,为了不再让她伤心,回归家庭,却再无生气!
她,得到了他的朝夕相伴,却发现他并不快乐!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妥协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有暖暖的春风迎面扑来,尘满面,鬓如霜,依旧桃花开。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可能就只是觉得是两个不着调的糟老头满嘴假话到处行骗取乐,没什么太精彩之处,两个老头的自娱自乐的恶作剧甚至让人有点反感。但到后面却把钱给了本想行骗的比他过得还糟的人时,男主的善良显露无疑。两个小老头只是想借恶作剧逃离老年生活的无味与空虚。演员的演技真心登峰造极,后半段离婚时,老太(男主老婆)的一个长镜头陈述演技爆棚,感动值随着她说出的每句话、每一个表情而暴涨。后面医院那段演技也没的说。越往后越感动的电影。
是否一成不变的重复直至躺进早已安排好的墓地?还是带着冒险的精神对着生活恶作剧?知根知底相伴是一种福气,就算偶有争吵也如老树盘根般紧密,从此携手闯荡精神不再孤寂,如同春光点缀暮色充满了生气。
想要健康又长寿 抽烟喝酒吃肥肉
佳片如美酒,欲与众人醉。老头子的生活,恰如陈年佳酿,温暖而后劲绵绵。即使他顽皮又不拘小节,细细想来却又如此充满童心。剧中当老太太在法院要和老头子离婚时那场陈述,数落了老头子种种不是,但更多的是对他的依恋与不舍。爱情久了,于是就真的成了亲情,成了彼此生命的一部分,便再也割舍不下了。
老人真的很孤独啊
2.5。 对于老年的这种人生态度我是极度赞扬的。
小疼最喜欢的爱情片,满嘴跑火车的爷爷与一板一眼的奶奶结婚在一起生活了44年,满是碎碎念的嘴炮与不离不弃的初心。爱你,愿意为你而折,但我恰是爱那个未曾改变的你。一直都不敢想象老年人的情境,人真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
我知道导演的本意是想展现与其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不如真正的活一次。但是,像男主那样坑蒙拐骗就算人生不无趣了?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主忍了四十年婚姻,最后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却法官劝回去了。最后还要煽情陪男主胡闹。遵纪守法的邻居只配坐在窗前行尸走肉的活着。导演的自我感动过分了。
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
电影讲述了一个独居乡下的女人玛嘉利,女儿远嫁,与儿子关系也尤其疏离,只好以葡萄园作为生活寄托。好友伊莎贝拉为使她摆脱孤独,于是便替她登报征婚。同时,儿子的女友为了维持与前男友哲学老师间的友谊,她也打算将他介绍给玛嘉利。此后,围绕玛嘉利寻找另一半的事情,片中男女渐渐陷入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中。
这是上帝赐给我最好的,这个情人节的礼物。
看得昏昏欲睡。拄着拐杖硬撑着蹦迪,没看出哪里好。早两年的《史崔特先生》才叫老夫聊发少年狂,快意人生,而这部电影就一个字:“作”,自己找乐,惹别人一身骚。配乐也俗得可以。
老頑童未必令人認同,但慈祥又將生活整理的有條不紊的老太太絶對叫人喜歡。人生苦短,只要快樂且不害人就放手去做,且盡生前一杯酒!
没有触到泪点,前面无趣做作的顽皮,又拖又长,要是几年前看可能会感动些。今年看的最好的老年题材还是《道别派对》
就是一个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爱好浪漫的老头…一点也不可爱
罚逃票的女孩以亲吻。儿子买不到房,要父母亲的房子,母亲同意,父亲不同意,他认为人生还没有到终结的时候,还想学法文想周游世界。看来房价也高啊。因此闹离婚,法院调解后好了。老友在病床上说“要是不能再见面的话,我要说我们一直都很开心”。老夫老妻想去买庄园,钱少作罢。儿子离婚再婚,不管。
等我老了也会是一位有趣浪漫的老太太~呱~
当浪漫主义遭遇残酷现实~~作为暮年的老人该怎么办,电影告诉我们,既然死亡总要来的,不如潇洒走一回!
2011.12.10 寝 &小新
没有大家点评的那种很棒的感觉,循序渐进,有很多小惊喜,但是那种对棺材钱的压力跟整体电影风格相冲。就是想大笑又笑不出来,想沉下心思考又没啥可思考的。反正有点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