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那个时候,在赶地铁的拥挤人群的隙缝中,窥视到的那张仿佛熟悉的侧脸,哑然但是身体却在追逐那正在消失的身影,奔跑着寻找,直到地铁列车的门带着刺耳的警示声音关闭,只差那么一点儿,门里是那个隐去的记忆,门外的我目送着列车离站。
后来我知道,我站在拥挤嘈杂的人群之中,抑制不住阵阵的头痛,我知道,这个城市吞噬了我们。
The biggest city in the world, swallowed her up.我在电影结束之后,一直难忘的,是那个时候Patrick的深深的叹气,就像我一直难忘上面那句话一样。
Neil Jordan不声不息的叫上Cillian Murphy、Liam Neesson和他的老搭档Stephen Rea,继《The Crying Game》之后,再次以异装癖男孩为主角,改编自英国布克奖提名作家Patrick McCabe的同名畅销小说,《Breakfast On Pluto》流畅华丽,更是集聚了70年代英伦的流行音乐,原生碟大有听头。
我很意外的是看上去很正经的Cillian Murphy居然能够演绎Patrick这个角色,他带着金色假发,画着浓艳的妆,穿着短裙登着高跟鞋扭捏着向前,但是又烟行媚视的面对着生命中的爱情与困境的时候,满脸的笑意背后流露的哀伤,让人着实无法抵挡。
电影是喜剧的,纵使它穿越的是70年代北爱和英国的政治军事纷争,它讲的是与社会教条相左的异装癖男孩寻找母亲的故事,它面对的是缺失的家庭、生活的困境、战争的阴影和生命的逝去,可是它全然是笑着对待的。
电影是让你笑的,Patrick总是在笑的,也许笑是他唯一能够反抗这个世界的方式。
不得不让人再次联想《The Crying Game》,Cillian Murphy始终是不如Jaye Davidson妖艳妩媚的,Dil也是习惯笑的,但是我看到了那笑容背后的痛楚,深深的烙印着的性别倒错的痛楚,和一个平常人一样渴望温暖的痛楚,Dil习惯说can't help it,他在粉红的帷幕背后对Fergus说,Can't help what I am,他的无助背后是被上帝塞错性别的无奈。
《The Crying Game》要比《Breakfast On Pluto》伤感沉重很多,因为Dil是不得不笑,Patrick是自己选择要笑。
喜欢“冥王星上吃早餐”的这个说法,是那夜Patrick和一群嬉皮士坐在夜空下的痴言妄语,也喜欢“Phantom Lady”这个Patrick赋予被伦敦吞噬了的母亲的绰号,大概因为是小说改编的缘故,电影里的有些文字本身就很让人陶醉。
有个小花絮,那夜将Patrick诱拐上车试图杀死他的Mr.Silk Tie的扮演者是Roxy Music的主唱Bryan Ferry,一个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龙套。
读研的时候曾经看杂志被推荐过这部电影,然后被我小心翼翼的记在笔记本里的to do list里,等到有天打开来看的时候才发现过了很久很久的时光。
电影讲述一个被抛弃抚养在神父家中的男孩,从小喜欢女生衣服,幻想着有天能够去伦敦找寻美丽的母亲。
然后有天和养母吵架就离家出走,一路上碰到各种各样的人。
人无法选择出身和降临。
帕特里克在粗鲁的养母,和严肃的教堂学校中长大,但有几个欢笑打闹的玩伴陪着他一路成长。
于是他天生敏感多情,又放肆骄傲,不管旁人目光不顾责骂的坚持这自己的女性风格。
逃走的母亲和得不到的母爱,也许构成了他一生追逐求索的开始。
他模仿着电视里那相似的明星,衣着言辞,如同一个怡丽温柔的梦。
当成长的迷茫和大人的责备相激烈冲突时,他决定去那个吞噬了母亲的伦敦,去找寻她。
他一路碰到很多男人,乐队主唱,魔术师,开车的老人,拿伞的绅士,还有凶恶的警察,退伍的军人……他留恋他们的温柔,温柔的主动,从未怀疑和仿徨,但总是被命运拉扯着离开。
最近常常看到“上头”两个字,看这部电影也有这样的体验。
那个年代的华丽着装,墨菲一头金发,湛蓝的眼睛闪闪发亮,他清晰的颌线,清瘦的体型,脆弱而绚烂。
特意放软的男性嗓音有着别样的缱绻,他动作用力的摆着各种手势,靠近贴着脸庞,说着迷乱的呓语,忽然让我怀疑是他在醉,还是我在醉。
最后,他在求索的路上碰到了真正的父亲。
一场相逢又各奔东西,不管是父母,还是好友。
这一生是他的梦醒,且喜梦酣梦甜,何记梦破梦碎。
基莲就是角色雕刻大师。
这部片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性别认同不被设置为是个体面对的第一性问题,而且电影毫不掩饰地承认,这种认同永远无法自洽,永远存在裂隙。
主角一直在完成、或者说去接近他为自己编织的一个叙事,即他的形象和性符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
他也近乎做到了。
即便如此,在面对一个男人充满爱意的告白——他所渴求的爱情,灵魂的真实时——他暂停了自己的角色扮演,表明(也是在故事中唯一一次表明)自己是男性。
他所面对的真实,以及他承认的真实,是他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并要为了这个自我认同拼尽全力去表演,去承受不同叙事之间的摩擦为其精神和肉体带来的痛苦这个事实。
这奠定了其性格的基调——戏谑。
这是电影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惊喜。
不同于许多影片主角发臭发烂的犬儒主义,基莲的角色用他独有的将一切外部世界的话语性化的反讽,来重述满目疮痍的生活。
政治与战争被他柔腻的腔调解构为充满暧昧与性挑逗的喜剧,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警察及其所象征的阳刚而暴力的男人们最终不得不以一种苦主的尴尬姿态,陪他扮演女性爱欲幻想中的好人角色,比性别叙事宏大得多的民族国家叙事,其所包含的剧烈冲突居然在这个诙谐的转变中被吊诡地化解了。
最深刻的片段还是他在寒冷的夜里,一次次拎着沉重的枪支,将它们丢进湖里。
那一刻他在用男性的身体和女性的意识来弥合爱尔兰独立战争给平凡的人的生活带来的撕裂。
电影也借此传达出“跨性别者具有和平的力量”这一观念。
惊喜之余也有一些不满的。
用小叙事解构大叙事是白左电影惯用的廉价手法,故事中的主角面临的是双重困境:战争的困境和生存的困境。
主角通过性化叙事油滑地避开了政治运动对个人生活的颠覆,与此同时,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人在大都会生存的问题。
显然他选择的方式是颇具争议的,因为他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要被归因于他把性别认同置于个体生存之上,最根本的吃饭问题,反倒是性别扮演无法解决的了。
我个人认为更有趣的处理方式是,他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走向对自己生理性别的折返,为生存而重新运用自己身上的男性力量。
但这似乎更偏向于生存主义,或者说阶级理论了,这显然不是故事的作者想要表达的。
“如果把ta生下来,ta也会像我一样,一团糟。
”在查理决定堕胎的时候,Kitten这么说道,他想起了自己不被期待的降生,被父母抛弃的童年,如今流落红灯区不堪的一生。
一个不被期待的生命,降生于世的那一刻起,仿佛就注定了为爱流离失所的命运。
但是查理听到之后马上就离开了诊所,她对Kitten说,“但是我爱你。
”在这里我爆哭了一通。
在这之前,Kitten从来不知道他是被爱着的吧?
冥王星早餐也可以说是Kitten的寻爱之旅,作为跨性别者的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着周遭社会的歧视,什么是爱呢?
如果我是他,我想我也不会明白。
每遇到一个被他吸引的男人,他都会问“如果你回到家,看见我躺在那里,你会送我去医院吗?
”每一个男人都会回答,“会的,当然。
”也当然,他知道这些都是骗人的。
他追逐着“Phantom Lady”的影子在伦敦游荡,他在找寻那个真心爱他的人——妈妈。
他睡过游乐园,差点被杀,被魔术师当做标靶,被警察局关押,满身伤痕的他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只可怜的湿漉漉的小猫。
他要去哪里呢?
妈妈在哪里呢?
直到查理把他从那里揪出来,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情,告诉他,其实他是被爱着的。
从这里开始,Kitten开始找到了那个东西,那个叫爱的东西。
在他工作的红灯区sq表演场所里,他的神父父亲终于在告解室小窗般的单面镜后面向他阐明了一切,告诉他,其实他的父亲一直在爱着他。
也在这里,他终于知道妈妈在哪里。
他精致地装扮好自己,扮成一个电信调查员走进妈妈现在的家,遇到了那个和自己同名的弟弟,他已经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一切。
他也是被妈妈爱着的。
那个被抛弃的小孩,如今又开始获得了一切,他和查理一起带着新降生的宝宝开启了人生的新旅途。
Kitten寻找妈妈的这段旅程就像是一个答案,它在回答着什么问题,像是一个为什么我们会存在于此的问题。
我们一开始是一颗受精卵,为什么受精卵会形成?
我们是真爱的产物还是淫欲的产物?
我们为什么会被生下来?
我们是父母期待的降生还是迫于无奈?
确实,这些问题无聊至极,但是只有在问过之后,我们才确定了自己此刻的存在。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决定我们之后的人生存在何种意义,但是确定了我们的存在。
生命的问题,回到生命的产生之处,爱的问题,回到爱的产生之处。
开头很难看进去,甚至很讨厌主角,但看着看着,就会爱上这部电影!
政治,爱情,性别,亲情。。
还有幽默,太好了!
这个位置笑疯了!
但这一幕真是太无奈了。。。
还好,结局是充满希望的!
无论多么困苦艰难,只要敢于面对生活,总会有希望的。。。。。。。。。。。。。。。。。。。。。。。。。。。。。。。。。。。。。。。。。。。
其实有很多机会早就可以看这个电影,还是一贯固执地认为一个色彩浓艳的异装癖的故事不会有太大价值。
如此不顾旁人目光自由自在的极乐活法现实中大概是没有的。
Patrick眼神里透露着一点可怜相但又无比坚定的单纯(不得不提强人Cillian Murphy的表演,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是“眼窝深邃的阴郁小生”),俗人难以理解。
一个早已不想做男人却尚未脱离真身的人,比真正的男人还要勇敢伟大。
70年代的爱尔兰是有过阴影的,Patrick的出生和成长本是寻常意义上的悲剧。
在一个自视为小妞的年轻人的荒诞传奇和无数华丽乐章的衬饰下,尼尔 乔丹便把这一切政战纷乱和尘世悲哀,用两个小时的色彩铺陈染了个遍。
于是更想看看在[哭泣的游戏]和[屠夫男孩]里里面,这个“爱尔兰杂种”如何鼓动观众。
若是结合[阿甘正传]作一联想,似乎也不为过。
同样是“时代大背景下的非典型人生”,母亲的角色似乎也同样关键。
而我选择[普鲁托的早餐]。
生下来就被母亲放到其他人家的门口,幻想自己是女生的男孩,偷继母的口红和高跟鞋来用,这样的男生,世界仿佛在告诉他,“我不欢迎你”,但是她会说,“So what,there is breakfast for me in Pluto” 所有那些苦难,都被音乐和乐观消解了,在被炸时,还想着自己的袜子被弄破了;被当做嫌疑人时,却与警官讲述自己的幻想的故事,作为“猫猫特工”打击那些挑起战争的人;被关进监狱时,却喜欢上了监狱的稳固。
身边人不接受自己成为女生,那便换一个地方,去英国,去找母亲,去找自己的冥王星。
政治动乱,朋友在政治中成了牺牲品,小猫便扔掉男友所有的枪支。
她的前半生有很多男人,摇滚歌手,魔术师,变态杀手,“我曾经以为我遇到了真爱”。
可是他们最后都被丢掉,离开,那又如何,我们仍然在爱着,会有人等着我们倾诉,接受我们奇妙的一生,等着我们去爱。
“所有情歌,都只是歌而已,但是她相信,她相信醉人的夜,她相信有一片云飘过头上,泪洒她的花床,她甚至相信有早餐可吃,在冥王星上”“小猫,我很早下定决心,如果我坠入爱河,那个女孩会像你”“不,不要,其实…”“怎么了”“其实…我不是女生”“我很早就知道了,所以我才说,那个女孩像你” 最爱在警察局审问那一段,配上喜剧的音乐,将战争的暴力和无情解构。
小猫心中有些荒诞的浪漫,也侧面衬托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可恨。
后面警官抱着小猫,说抓错人了,小猫问道:“When you come back home, see I'm lying on the floor, will you send me to hospital? Will you bring me roses or candies?” 面对每个男人,她都爱这样问他们,像是抓着那些虚无缥缈的安全感与承诺,而男人都总会应付着她,但她还是很满足与开心,只要这样,就足够了。
虽然生活有些悲惨,但人生也应如电影一般,每个倒霉的事情后,都应加上一段喜剧的背景乐,知更鸟会知道,又有什么过不去呢?
"We'll visit the stars and journey to Marsfinding our breakfast on Pluto"
他被催眠后,抱起所有被魔术师乘坐是妈妈的人和物品;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对他好的人,并付出真心;他请求留在监狱为了能有点归宿感;看到自己的妈妈他激动得晕倒了;离开妈妈家的时候他流泪但告诉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是角膜炎所致;飘渺无根的孤独感围绕整个人生,但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所有萍水相逢的人给予的爱都有限;人人匆匆地过活,如果童年时没有被爱过,长大之后难以健康生活了。
普鲁托冥王星,关于黑暗中的自由、漫无目的,歌曲中描述的普鲁托是美好之地、就连冰冷的冥王星都比这有温度和情感。
或许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孤儿,我们都渴求并寻找着归属感和这个世界的某种联系。
男主自小就在寻求身份认同,他在自己身上找母亲的影子、母亲的形象,且从未停止渴望爱。
他的天真、勇敢使得他至少找到了一部分的缺失。
男主的表演也让我惊艳到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妩媚。
片中还透着些复古摇滚、迪斯科的气息。
另有对政治、战争的抨击。
......这颗冰冷的星球,是这样急切需要被爱和天真治愈......
《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改编自英国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被认为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文坛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奖之一)提名作家Patrick McCabe的同名畅销小说。
内容无比残酷,表现起来却带有一丝温暖清新气息。
最惊人的是男主角是Cillian Murphy这样的型男,他饰演的Queer比小雀斑在《丹麦女孩》里还娘…… 演得还非常好!
看完电影后,真的忘不掉他如女孩一样瘦削的身材,以及迷人的蓝色眼眸。
故事其实很惨:神父和女仆私通生下一个漂亮的孩子,从小寄养在爱尔兰家庭,天生就是Queer,从高中时期就充满反叛精神。
世俗的眼光无法容忍他,对自己的性别错位认知让他烦恼,只能逃家。
去伦敦寻母,从此进入悲惨的人生,颠沛流离,只有欺骗、侮辱、背叛和伤害。
唯一爱过他的男人也不能给他体面的生存方式,他甚至眷恋警察局,因为哪里有安全感。
电影的最后,虽然找到了母亲,却发现永远无法找到母爱;而这个流浪好歹是被于心不忍的父亲终结了,给了他一丝归属感。
最后,他终于能勇敢面对别人的眼光,昂首挺胸做人(但结局未必就光明)。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雌雄莫辨》,同样是LGBT人群的哀歌,女扮男装求生存,与这部电影中一心想做女人的悲哀,异曲同工。
其实都是善良的人, 奈何却一直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得到的都是伤害,却还要挣扎着活着……
很special的一部片子。。。。音乐还不错。
我特想弄死男主角,给他的小巧儿给弄下来!~
坚强的姑娘 PS:还是有点不习惯希里安·墨菲在片中的扮相和声音 话说哪有像连姆·尼森那么范儿的神父啊
无论遇见的是怎样的人生,都能感到甜蜜、看到希望,这已然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要怎样才能成为这样一个人,面对背叛和冷漠反而给与笑容和宽恕,与相爱的人一次次分离,却可以一次次毫无保留的投入下一场爱情里。有时候世故的好像久经风霜,有时候后又天真的好像从没有看过世界的丑恶一样。尽管最后没有爱人和亲人在身边,与母亲擦肩而过在走廊,但是还有最好的朋友,还有下一场爱
好像不喜欢边缘人物成长纪录片
看不懂..
变性人的下场就是被伤完一圈之后和寡妇过完余生么……
对于那些被视作怪胎的边缘人来说,如果无法扭转自身处境,那么降低对这世界的要求就是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
If I need a lover, I'll find a phantom lady like you.
什么鬼!希里安还真是喜欢男扮女装啊gay味足足
kan bu dong
好吧,我承认这是很独特的一部电影。我们都爱内心有强大气场的人。不管他是她,还是他,还是神经病或什么。我们不怕生活的最暗黑一面。我只是不明白,KITTEN是脑子进水还是什么?私藏枪支那么大的事情他都没有一点常识吗?这算是为了点爱情的进退而不计后果么?就算会牵扯到他人的性命?
太美太美,拍法和同类型差别不甚,以至于除了关注beauty本身全程都想快进。Cillian和女装适配度实在太高了,同类型里必有的违和感和主观上的无法接受在这里都没有,感觉这不是妆造和体式训练就能搞定的,他本就很美足够适配。
在我看过的所有悲剧中,这是最甜蜜的。影片并非完美无缺,但Cillian Murphy是的。
是部好片子,不过不太是我的菜,音乐很喜欢
这种片子?呵呵
忧郁的Cillian Murphy确实很帅
@2024-06-01 22:12:07
受不了墨菲捏着嗓子说话的声音 也找不到好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