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不会再看第二遍,不是因为题材太悲伤,而是因为除了悲伤只有悲伤。
这几乎是一部情节没有起伏的电影,因为主人公不是在哭就是在酝酿哭的路上。
哭之前让人感觉压抑,哭之时让人觉得悲伤 ,哭之后悲伤不会消解进而转化为更沉痛的悲伤。
并不是因为我对失去孩子的母亲缺少同理心,所以对她的悲伤“无动于衷”,而是2个小时的剧情对爱、理解、包容、挣扎、温情的描述太少了。
几乎只看到全度妍饰演的母亲如何通过表情动作语言在与所有的人的相处中表达自己几乎要溺亡的悲伤。
虽然观影过程我一直泪流不止,但却没有哪个情节真的打动我,甚至连全度妍那样撕心裂肺的嘶吼都没能让我找到一点共鸣。
还是导演讲故事的功力不够强啊。
我认为是剧中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结被刻画的很奇怪,应该是没能打动我的原因。
母女关系:失去儿子确实对母亲是无比沉重的打击,但是对于一个还有年幼女儿需要照顾的母亲来说,振作精神真的是一件做不到的事吗?
如果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爱是同等的,失去儿子之后,难道不应该更珍惜眼前这个更弱小更需要保护的女儿吗?
就算是因为没有接到儿子生前打来的电话,感到遗憾和愧疚,也不会只给死去的儿子买衣服而忽视活生生的女儿吧?
我的理解是,母亲的爱即便不是均等的分给两个孩子,也不会厚此薄彼到为其中一个完全失神,甚至已然耗尽了所有活下去的勇气(那场响彻街坊邻里的哭戏,母亲边哭边说希望和儿子一起死去)母子关系:这是我第一次对全度妍的演技提出质疑,我认为她和儿子的互动不像母子,更像是恋人。
尤其是以下我要讨论的这场戏。
母亲通过窗户看到儿子放学已经走到了楼下,立刻躺在沙发上假装睡着,等儿子回来后嬉笑着揭穿母亲装睡的小把戏,接着母亲凑近儿子身边去嗅烟味,嗔怪儿子是不是抽烟了。
这场戏让我感觉极度不适,一般家庭很难看到如此这般相处的母子。
儿子可以体贴懂事,但是不会和母亲如此腻味。
母亲也可能从心理上很依赖儿子,但也不至于”装睡“和亲昵的凑近闻烟味来表达这份亲密。
或许导演会解释,之所以这么刻画是因为后文也有交代,父亲的缺位导致儿子要把更多的关心和爱给母亲,这是儿子成熟有担当的表现。
我不排除自己对全度妍有些狂热的“刻板印象”,但是她在《杀死福顺》和《浪漫速成班》里饰演的母亲却没有让我产生不适,反而是亲切自然的母亲形象(都是母女关系)。
儿子就是儿子,不可能取代父亲,那种亲昵的举动可能是八岁男孩对母亲的表达方式但不太可能来自高中生。
还有就是,生日会那场戏的结尾处,以儿子的口吻对母亲说了几句话,其中就包括儿子自认是母亲的“情人”。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里的情人和”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表达含义接近,但我还是觉得这种定位透露出一种极为不适的”诡异“之感。
母亲对儿子是难以割舍的亲情,是痛彻心扉的思念,是无法释怀的遗憾我都理解,但影片用当初的“亲昵”来解释母亲如今的状态,我觉得毫无说服力甚至让人反感。
夫妻关系:父亲的缺位是因为要赚钱及坐牢,不是因为不爱这个家(至少影片没有描写夫妻二人有什么不爱的证据)。
所以母亲为什么对父亲如此冷漠呢?
难道不应该认为多了一个可以依靠的人吗。
或者有可能母亲将儿子的死亡与父亲的缺位强行带入因果关系,所以对老公充满的怨恨,反正电影里看不出太多描述。
俩人情感的变化似乎也不是导演要刻画的重点。
母亲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因为儿子的不幸遇难导致她筑起了一道墙,将自己和儿子封存在墙的一边,其他人在另一边。
可是在儿子出事之前,母亲生命中也不是只有儿子啊,为什么儿子的离去就像带走了她全部生的希望,似乎这世界除了儿子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人和事呢。
一味的催泪真的很不高级我们想看的是有表达的电影,真诚的表达,而不是用催泪情节堆砌的剧情,眼泪流的还不够吗?
那就再哭一会吧
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
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发生在2014.4.16、一艘载着476名乘客的轮船在4.16沉入大海、而这476名乘客中大部分都是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他们满心欢喜的被爸妈送上游轮准备开始一段美好的修学旅行、灾难总是在你没有正经历美好的时候发生、476名乘客其中304人在这场灾难中离开、而这304条鲜活的生命都是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这意味着304和家庭因此破碎、而今天推荐的电影《生日》就是根据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灾难发生之后对于一个家庭的伤害、从痛彻心扉的难以接受到渐渐治愈、灾难过去很多很久了、孩子也不在了、但是有些人即使不在也从来不曾消失、继《素媛》《那家伙的声音》之后真的被薛景求的演技折服、每一次饰演的爸爸的角色都让人心疼、那种克制压制的情绪让人难过、电影围绕着因为世越号沉船而去世的儿子的生日开始、刚出生的时候躺在产床上的妈妈担心生出的孩子不会哭、孩子不哭妈妈哭的却厉害、等到孩子哭了之后妈妈却笑了、而现在再怎么哭再怎么笑都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了、电影的节奏很慢很慢、没有大喜大悲、只有压制、努力的压制、在孩子的忌日遇难家属都去墓地看望孩子、内心早已满目疮痍却要努力的露出笑脸、他们给孩子举行了聚餐仪式、孩子的照片放在桌子上、家长们围坐一圈、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饮料、脸上笑着内心有多么痛苦想必只有自己知道、那颗早已碎了一块一块的心、再怎么安慰治愈也不在完整、电影中的妈妈始终走不出孩子离开的事实、天冷了照旧给孩子买暖和的衣服、会在儿子的房间自言自语、甚至出现幻觉儿子回到家里、情绪崩溃到了边缘号啕大哭、整个小区都是一个伤心妈妈的哭声、小女儿因为哥哥死于大海沉船以至于不敢面对大海、幼儿园的孩子去海边捡贝壳、而女儿死活都不敢向大海靠近、甚至都不会在浴缸洗澡、电影中的几个片段还是非常感人的、特别是爸爸妈妈以及其他遇难孩子的家长围在一起参加孩子的生日聚会的时候、看着孩子从出生到离世前的照片、有人哭也有人笑、笑也好、哭也好、笑着哭也好、哭着笑也罢、那都是对于孩子的爱和思念、妈妈歇斯底里的崩溃大哭、爸爸泣不成声的自责、整部电影的高潮片段在后面、关于世越号纪录片我看过几个版本、从事件发生都是比较关注、是政府的无能、同时也更像是一个蓄谋已久的沉船事件、感兴趣的可以看下纪录片《那天 大海》这部纪录片以更加专业理性的方面阐述着世越号的悲剧、不管是阴谋、还是关于邪教掌控、愿那些遇难的孩子在天堂都能幸福、离开那冰冷黑暗的大海、
电影没有任何介绍事件背景的描述及画面,更没有宏大的视角切入点,只以一个遗属家庭的角度,自然令世越号题材升华成一个深入探讨灾难后遗症的作品。
全道嬿饰演的角色,是独自支撑家庭生活的妇女(顺楠)。
电影淡然地表达出她是沉船受害者的遗属,表面上她看似坚强及若无其事,但每晚独自一人时就不禁神伤,看着与儿子的聊天室对话,买着儿子的衣服嚎然大哭,种种场面令人心痛得很。
全道嬿的精彩演绎还有导演的拍摄手法,不停令我想起李沧东执导的《密阳》,两部电影异曲同工地带出女性面对灾难时的无力感,还有如何走出阴霾。
电影紧紧相扣了国民及遗属的创伤,没有脱离国民感情,即使剧情平淡仍能得人心。
《生日》在画面颜色的选用其实别具巧思,色调并非是冷色系,取而代之的是十分暖和的暖色调,有着温暖的阳光和明亮的室内灯光,但其实在这看似美满的颜色底下,能隐隐约约看到一股巨大的悲痛情绪,一个心灵受到严重掏空且被悲伤给吞噬的罹难者家属,而这也让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温暖色调显得格外讽刺。
全程都是以悲痛为主,也让观众身处其境的感受到难者家属的心情。
一部从头悲到尾的剧,给观众强性的余韵情绪。
看了全度妍、薛景求《生日》,感到影片中的意外丧子之痛不论在戏剧中,抑或现实中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深深的因纵使其后做一切的努力都对现实于事无补,只得与回忆抗争终了和解而永抹不去的悲怀。
这不是随时间能抹去的存在,对于至亲而言就是留存在心间至最后一刻的一种不妥协的悲怀。
但《生日》在此之外,在我们具备正常情感能力的人能真切感受到的之外,多了一层更加深切的对于其后的意蕴,是在终抹不去的悲怀之上终要继续的爱与生活。
这是全度妍和薛景求向我们展示的关于与自我和解,与对方和解,与未来和解的在一种成年人的思维基础(包括大多时候的静默,不时的情感溃堤,脱离了不成熟的虚饰的状态)之上的爱与生活的延续。
门口的感应灯终是被修好的,所有崩溃的当下终是回归平静的,曾以为走到最后一步的夫妻终是在爱与生活的延续中修复纯粹的,艺瑟终是被父母爱着的,而秀浩则更是被爱与生活永恒纪念的。
现在人往往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更为强调一种长期积累的压力在一瞬间爆发,是更为强调其产生的过程的。
但我从《生日》中窥见的,那所谓成年人一瞬间的崩溃,实际上更说明了一种情感崩溃的当下性,这一种崩溃是不会长期的延续的,如前文所言的终归于平静,在现实中更为常见的存在形式就是如影片中展现的克制感,这也是前文所提及成年人思维基础的体现。
丧子无疑是极端的奔溃,但崩溃本身除了发泄当下以外并无再多的意义。
崩溃的意义更是在于崩溃过后的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影片里最后的生日会是情感所谓的大崩溃点(言如此更为通俗),当下的情感出了解决当下的需求外,更给予这个失去了一角的家庭延续爱与生活的勇气与立足点。
与外物及自身和解不是懦弱,它给予了影片中的父母终要继续的支持,而对于现实中的我们,和解也是关于人生的大考题。
那终抹不去的,也在提醒我们,那终要继续的。
(P.S.另提全度妍与薛景求在本片中的演绎表现给了观众更加真切的观感,真的都是十分有信念感与说服力的演员)
《生日》,我看到的不是家属在孩子遇难后的悲恸,而是惨剧过后仍然挥之不去的执着。
事先声明,我有些说话可能会写得很直白,让人觉得我很没同情心。
我对死者是尊重的,也对死者家属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我始终要以戏论戏。
全度妍饰演的母亲,儿子死后,自此一蹶不振︰她不会参与死者家属的聚会;经过要求政府继续搜索行动的摊位也置诸不理;明明还有个女儿,但却会在女儿面前情绪失控,说「你哥哥想吃也没得吃,你现在竟挑食!
」;丈夫回家,一心认为他只为拿取赔偿金。
这部电影在韩上映之时,从微博上看到两条印象深刻的信息。
其一,是一位遇难者男孩的母亲给儿子写的亲笔信,妈妈因为当天没有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每天生活在愧疚之中,这一辈子恐怕都无法心安了。
二是,电影上映期间,观众们发的欢迎感受,是九宫格的各种晒纸巾。
有关世越号的资料看了不少,大多是以官方角度、调查者角度、民众角度去看待这场事故,而从遇难者家属的视角,这还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世越号沉船的相关画面,没有官方、民间对这起事故的责任认定,也没有介绍过多的遇难者,单单只选择其中一个男孩的家庭来讲述。
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父亲离家到越南工作,儿子在家替父亲照顾母亲,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在讲述这个过程中,这个男孩的印象一直是模糊的。
只有游学前原封不动的房间,桌上摊开的算草本,熨烫整齐的校服;还有母亲格格不入的伤心,走不出来的抑郁;从国外回家的父亲被母亲拒绝走进家门;懂事的妹妹时时刻刻想着哥哥,就连吃个蛋糕也要分哥哥一半打包带回家。
男孩生前最好的同学朋友、同班同学,对门的邻居小弟……无一不沉浸在对他的思念和愧疚当中。
不过也有很多疑问,父亲为什么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不回家,留下母亲一个人面对痛苦?
母亲为什么走不出阴影?
好朋友们为什么对他避而不谈?
这些都紧紧揪着我的心。
随着故事的推进,那个品学兼优、乐于助人、舍己救人、爱父母亲人的秀浩才渐渐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个热爱音乐,懂事听话的阳光大男孩,这是一个懂得尊重,富有责任心的高中生,他的存在给所有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终于给他过了生日,亲朋好友的缅怀,父母的痛哭救赎,对他的愧疚,最终才走出阴霾,勇敢面对新的生活。
全度妍这个母亲的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因为自责,所以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当中,甚至忽略小女儿的感受,例如,为儿子买打折的衣服,女儿不高兴不吃饭,于是她拿儿子再也无法吃饭来责骂女儿,事后又后悔地抱着痛哭。
还有歇斯底里哭到影响邻居女儿两次高考落榜,吃精神科药物控制情绪,昔日儿子最要好的朋友碰到她也要绕着走。
如果说全度妍的母亲是一个自责的母亲,那么薛景求的父亲,就是一个愧疚的父亲。
好久没看到薛景求如此正常的角色了,没有戏谑,没有阴暗,没有染发,没有不正经,这个父亲如此的接地气,所以让人非常有好感。
因为自己在越南工作,错过了儿子的成长,又因为坐牢,错过了与儿子的诀别,陪妻子度过痛苦的日子。
所以他回家后一直是隐忍的,那么小心。
因为记不起儿子的模样,所以并没有那么悲伤,反而更加理性,但是,他那种小心翼翼,让人看了后更加心痛。
尤其生日那天失控的痛哭,简直是演技的大爆发。
这部电影让人产生共鸣的还有,当面对这种灾难时,作为当事人的痛。
外人都可以轻描淡写的学会遗忘,而家属永远都不可能忘掉悲伤,正如电影中秀浩姑姑说的,“经历那种事还没事的话,那才叫不对劲儿吧!
”当所有自责与愧疚丢开时,才是面对新生活的开始。
秀浩虽然走了,但是还会永远和家人在一起,门厅突然亮的灯就是他回家的呼唤。
全程泪目,一定准备好纸巾,一个人观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13664706/影院好读版《沒有你的生日》是從世越號事件發想的劇情片,講述罹難者家屬對悲劇的克服故事,對我而言不是那種最好的韓國片,因為它還缺乏形式上的花俏,或者是技術上的驚艷,然而,它具備了我認為好的韓國片必須要有的條件,這使得本片能將一個故事說好,同時達成許多韓國電影沒辦法同時做到的樸實與動人,而這全拜演員頂級演技所賜。
當電影不仰賴剪接與攝影機運動,而是全程讓演員們獨自表演或相互對戲,幾乎是將所有的壓力丟到演員身上,因為觀眾是不能一刻忍受無聊的,演員必須靠自己說服觀眾這部電影值得看下去,於是在許多韓國電影裡,演員不是得表演些特技,就是得講些笑話,偶爾賣一下美色,緊急時便吼個幾聲,然而本片卻藉由裡頭人物的生活演出,佐以一些不會過於誇張的小懸念,這些小懸念建立在角色細微的表情與動作上,他們輕輕地拉住觀眾觀看,而非粗暴地索取觀眾眼球。
電影從一個男人回家開始帶出整個故事,為何這個男人無法進自己的家?
為何女人不讓他進門?
為何小女孩對這人如此陌生?
在開頭許多疑問就不斷的被拋出到觀眾身上,隨著電影進行慢慢解開究竟這一家發生什麼事,是什麼造成女人封閉自己?
又是什麼造成男人心懷愧咎?
電影將從這一家慢慢帶出周圍的背景,慢慢進入本片的主題,關於一個人在世界上與他人的相連性,並帶出其他罹難家屬的生活,於是這裡韓國電影常有的一些說笑與幽默突然變得異常深沈,因為我們可以看到那些罹難者家屬是如何強顏歡笑,嘗試繼續把生活過下去,而有的家庭卻沒辦法走出那一天,正如沒辦法走出去的家庭總會有一個永遠乾乾淨淨的房間,那樣的家庭總是生者與時間的拔河,生者將自己的生命灌注進去,使得已逝者的房間永遠一如往常,而生者則一天天生出白髮、生出皺紋、生出紅眼……《沒有你的生日》是這樣一部談論時間的電影,它藉由一場偶然意外的效應談論至親死亡對所有人時間的影響,有些人選擇透過集體活動與儀式來重啟時間,試著讓生活繼續過下去,有些人卻逃避集體活動與儀式例如本片女主角順南,在《密陽》就有令人印象深刻演出的全道嬿她再次飾演喪子母親的角色可謂駕輕就熟,對她而言集體活動與儀式將會使她與自己的兒子真正分離,因為那將會使兒子與自己不再是活在同一時間,而飾演父親的薛耿求則演出別於於喪子母親遊走在冷酷與暴烈的一種內斂與愧咎的情緒,演出一名長期在國外工作,而錯過兒子生命及其終結的父親,他沉默寡言,卻絕非毫無感受,於是他與全道嬿兩人的冷熱搭配可謂合宜,同時核心故事上也因為有女兒這個角色使得呈現上變得具有多面性,在與女兒的互動中,兩人在大兒子去世後兩人情緒處理的差異被凸顯了,這讓電影冷熱平衡的很好,因為有些人的悲傷本來就不會輕易顯現在臉上,反倒是會顯現在其生活的小動作上,而薛耿求所演出的父親正是這樣的角色,使得喪子這件事在這個家庭被表現的更為多面,對於崩潰的妻子,他只能盡可能的從家中的小事開始修補,比如電燈、比如女兒、比如兒子的遺願、最後才是視己如敵的妻子。
不需要太多意外轉折、不需要太多背景音樂、不需要太多無聊笑話,本片單單純純、正正經經的藉由非主要角色比如鄰居、親戚、罹難家屬、兒子的同學們等等人物的一些小動作與小對話,一小片一小片的慢慢建構並呈現社會悲劇的公共性與喪親痛苦的私人性的衝突,而在最後一場近乎對淚線嚴厲考驗的戲中,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導演幾乎是一反電影前頭的樸實與簡單,將電影前頭備好的伏筆串連在一起,在觀眾情緒瀕臨極限時一口氣爆發,同時也是對私人痛苦的封閉性的一次強大救贖,因為世界上確實會有對你的苦難不能感同身受的人,對你所愛的人毫不關心的人,然而你所愛的人也一定有愛他且你所不知的人存在,而這些愛並不會沖淡你的愛的重要性,反而是使你愛的對象更加穩固,更加持存,透過愛他的人所記得的那些美好的故事,所愛將在開放的同時並不因此煙消雲散,反而是在一種多視角的多故事裡同時永恆的存在著。
真的很李沧东的风格 看介绍说是师从李沧东的导演拍摄影后和影帝的演技自然没话说 喜欢电影以 薛景求做在出租车上 摇摇晃晃的镜头开始 之后还带入了长途奔波之后西装被压出很多褶皱的细节比较喜欢的两个场景是 两个人因为抚恤金问题争吵后 男主离开 导演先给了很长一段 薛大叔背影向前走的戏 晃动又有些模糊的真实感还有一段全度妍 躺在沙发上假寐 场景闪回到之前 才明白 儿子活着的时候 她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跟儿子打趣 等待儿子放学回家 电影《密阳》里 她也是这样 假装熟睡故意发出打鼾来怀念死去孩子的能感受到导演很用心 也传承了李沧东导演一贯的拍摄风格 :温暖光亮基调下 又无法掩饰的平凡小人物的悲喜苦痛 结局也如《密阳 》一般 即便是无法接受儿子的离开 但还是留有了生的希望 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最后定格在一家三口晾晒在阳台上的衣物 窗外一片阳光个人不喜欢的地方 以岁月号为噱头 预告片剪的超级煽情 因为李导作品珠玉在前 对比下来觉得有些欠缺新意(似曾相识的场景太多)而且作为电影中重中之重地 纪念儿子生日会的反转戏 拍的有点没有过渡 之前女主一直跳脱不出来失去儿子的悲痛 :不许别人提到儿子 仍旧给儿子添置新衣物 做儿子喜欢口味的菜品 和其他因为相同原因失去孩子的家长关系一点紧张 种种铺陈都是因为了突显全度妍的放不下 因为一次意外事故 整个家庭都为之崩陷 但却以丈夫的一句 儿子也会来吧 就直接跳转到她去参加怀念儿子的生日会 之后桥段是有些煽情的 播放儿子从小到大视频集 照片集 儿子同学和参加的家长们一起怀念儿子生前的种种往事 很用力拼错了很多哭泣的镜头 全度妍的哭 旁边儿子朋友和家长们的哭 自己的女儿哭 包括薛景求大叔隐忍到最后爆发地哭 不是说不受感染 只是觉得有些唐突 现实中 不会因为大家聚在一起 怀念亡者 哭过之后 一切就顺利成章地可以重新开始 有些折磨和伤痛 已经藏在心里 说不出口 却又随时随地 周而复始 当时想如果这部戏是李沧东导演亲自上阵,会怎么样拍摄过渡的转化,是否也会用这么多主流导向的镜头结尾:大家一起哭过之后就一团和气,一切重新来过 生日会上朗诵的诗 好好奇是不是李导写的 因为又有些跳脱 电影《诗》的最后 也是以女主人公美子赠予死去女中学生诗作为结尾 只是李导的高级之处在于 将镜头对准了女学生自杀的江 一切都是祥和平静的自然景观 时间也像那水流一般 一直向前 没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 诗结束后女中学生的浮影闪现 对着镜头莞尔一笑
失去色彩的妈妈,突然亮起的廊灯,不愿再走进大海的妹妹,皱皱的爸爸,边边角角都很到位了。
太难了,淡忘悲伤。
最后爸爸哭的太有感染力了情绪也崩了。之前了解过这方面的事情,轮船里的孩子们得多无助啊还那么年轻人生还没开始就这样结束了好心疼
最后不错
半夜哭到无法呼吸,不知道怎么说了
我不是很喜欢这种从头到尾都很悲剧很闷的电影,对事故表示同情。
这么急拍一部揭伤疤的电影没必要,如果是纪录片还好吗
全度妍下班后把车停在路边那个镜头我才猜到是关于世越号的剧情。心疼那些在青春灿烂的年纪就离开的少年。那场生日会看得我泪流满面。太难过了……
凭什么要让普通人因为gj的错误承受痛苦?如果连纪念都没有,我们还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都够了 但却永远不够
话题太沉重了,每条生命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受伤的家庭,同时就想骂骂广电,国内审查制度什么时候改革,娱乐圈乱象什么时候整改,不然国内电影没希望
最后老父亲爆发那段我真的哭死了,哭得头疼。但是我作为一个颜粉还是要说老薛真好看啊,最后在阳台那段我他妈一边流泪一边感叹这个男人真他娘的好看啊!!!
我怎么感觉现在韩国导演连请都煽不好了
这部电视剧真的是非常不错演员表演真的非常好看
这一般般
三星给全度妍和薛景求。
最后搞得像个讨债大会,主持人轮流点名发言,怼着观众问:你哭不哭?还不哭?还不哭?——原来论起不知所谓和用力过猛的套路,中韩的新导演也并什么区别。
哭了一包纸巾。去年在韩国留过学的姐姐问我 “这么喜欢你爱豆,为什么不考虑去韩国?” 我说“我不喜欢韩国啊,只是我喜欢的人刚好是韩国人而已。” 她就问为什么不喜欢韩国,我说“发生过世越号事件的国家,心里好像总是过不去……” 好难受,人祸比天灾还要难以接受。遇难者的家属就像活在地狱里,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忍受无尽的煎熬。看完电影立刻播放《Spring Day》来听,在我心里一直认为这首歌是写给世越号的孩子们。
B,在哭泣的设置上,相比多次痛哭的全度妍,导演对薛景求的设置是一直的将哭未哭后,直到最后释放。完全去政治化表达。奇怪的是韩式苦情片拿手的催泪感在这部片里不见踪影。
打捞阴影中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