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死了,不管死因如何,对于他都是一种解脱,这不是对于生命的蔑视,而是对于现世的憎恶,活着是一件极端困苦的事,总有些矛盾填不平,世间繁杂,人情冷暖,活着的意义不断被探索,却始终没有定论。
一个人死了,不管他生前是善是恶,对于活着的人总会产生触动,是一种对于生命延续的犹疑,人终归是要面对死亡的,生前的一切终将一笔勾销,只会留下一些若有似无的所谓回忆,让活着的人去烦恼。
宫部美雪作品《所罗门的伪证》便将这种活人对于死人的烦恼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辣得围观之人不住抽鼻子,难受异常。
柏木在一个冬日死在了雪地里,双眼圆睁,很不瞑目的样子。
经过警方大致判断,死者系自杀,抑郁坠楼,这太平常不过,本没有深究的必要,却因为一封匿名举报,掀起了一阵他杀的风浪,可证据来源不明,这种推断也就未被摆上台面,于是促成了以藤野凉子为首的校园审判出来主持所谓公道。
小孩子学大人来个法庭审判,要弄出一个真相来,实在有些让人不太信服,法庭这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存在按说应该是少儿不宜的,小孩子也不懂,但《所罗门的伪证》里的那帮高中生做到了,不得不佩服日本孩子的早熟,或者是日本法制教育的普及,学法守法懂法从娃娃抓起的卓有成效。
很成功地,审判牵出了一连串的涉案人,重点的几个有大出、树理、松子和神原,甚至是藤野凉子本人。
大出是被举报者,声称他伙同两人杀了柏木,依据在于他平时的言行,一副古惑仔的模样,好欺辱同学,同学们对他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杀了人被警察逮了,所以选择他成为嫌疑人成了理所当然。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这种阿飞的习性从何而来,通过神原等人的走访,我们知道了根源的所在,那就是他的父亲。
大出的父亲是一个黑社会性质的人物,脾气火爆,对妻儿长期拳脚相向,是标准的人渣。
正是有这种人渣的存在,大出才会耳濡目染,转而将自己在家里受的气出到同学身上,这不能全赖大出,他也是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平衡,不然,他早就疯了,跟他妈一样,像个傻子。
但大出的这种行径是一定要受到谴责的,所有才有神原表面上为他辩护,实际上又在审判现场咄咄逼人,逼迫大出承认欺凌同学的罪行,这大概就叫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树理是举报者,原因很简单,她曾是大出欺辱对象之一。
影片中着重呈现了那一次欺辱,看得人热血上涌,直有种将大出等人千刀万剐的冲动。
对于旁观者的影响尚如此剧烈,可想而知对于当事人,该是怎样的恨入骨髓,所以树理说谎了,做了伪证。
按法理来说,这是犯罪,按天理来说,这情有可原,所有被欺辱到这个份儿上的人都会想要复仇,那种“别人打了你左脸,你把右脸伸过去”的所谓宽恕从来就是个笑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如果咽不下去,还不如死了算了。
树理的煎熬旁人是能够感知的,她指认大出的举动也就获得了不小的支持,这出审判也才得以进行,虽然最后的真相是大出无罪,至少树理获得了同情,这一类群体获得了关注,她不用再自暴自弃,躲起来不敢见人,她可以重新活到阳光里来,给内心的伤害一个远离的出口。
松子是另一个受害人,她是树理唯一的朋友,虽然树理并不怎么领情,但她坚贞不移,始终陪在树理身边,并尽了全力去帮助树理,在树理被欺负的时候挡在前面,然而不幸的是,她出车祸死了。
她的死让影片的残酷加深,柏木的怨毒眼神加上松子雨中被车撞飞的镜头剪到一处,所造成的触目惊心是十分深刻的。
但松子的死又显得十分温暖,她是树理真正的朋友,就算树理骂她,就算树理说谎了,她也没有放弃,她知道树理心里很难受,如果她再离去的话,树理就真的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这里有必要拿松子与树理去和神原与柏木对照来看,柏木的状况跟树理有些类似,孤独而不被理解,而正是因为神原“抛弃”了他,他才毅然选择了自杀,所以如果松子也“抛弃”了树理,说不定树理也会自杀呢。
但松子却先一步死了,这让树理万分内疚,死前松子曾劝树理讲出真相,树理没有答应,两人发生了争吵,松子的劝说自然是对的,是一个真正的朋友应该做的事,她的死也就一下子高尚了起来。
高尚如松子,也就有软弱如神原。
其实神原并非真的软弱,只是对于柏木的背叛过于干脆,丝毫不留情面,柏木精心设计了一个拉他入伙的游戏,本以为他会正中下怀,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神原的酒鬼父亲失手杀了母亲,还在监狱里上吊自尽,如此不幸按说会让神原背上永难卸下的巨大包袱,可神原却从中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似乎对于旧事打算原谅了,转而对于新的父母充满了期待,这让柏木心灰意冷,柏木一直向他灌输世态炎凉的悲观思想,可惜神原不解风情,这对于柏木不啻于一个剧烈的打击,使柏木鼓吹的冰冷世界更添冰冷。
同样是朋友,松子选择了真心相劝,代替赴死,神原却是言语相激,转身就走。
于是,神原成为了内疚的那个人,他需要一场针对自己的审判,来赎罪。
柏木的死却不能全赖神原,按说神原只是他的实验品,或者自我世界观形成的一块瓦片,他们之间也许并没有真的友情,柏木只是想当然的以为神原与他拥有一样的不幸罢了。
柏木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就像《电锯惊魂》里的竖锯,总想着挖掘人的内心,他也喜欢设计真人游戏,让神原去有着幼时回忆的四个地方打电话,目的当然是激发神原内心阴暗的部分,可神原却忆起了美好的部分,这与柏木的愿望是相悖的,于是触发了惩罚,与竖锯惩罚游戏者不同的是,他惩罚的是自己,这看似颠倒的设置却发挥了更恶毒的效果,柏木死了,心结就留给了神原,神原可能需要用一辈子去背负。
藤野凉子固执地想要追根究底,其实也是与柏木有关,凉子可以说是局外人,却成为了两起死亡事件的交汇点,就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树理和松子被大出欺负,自己却没有任何行动,这种伪善被柏木逮了个正着。
柏木就像是人内心里阴暗又嫉恶如仇的一面,当我们做一些违心的举动时,他就会跳出来加以指责。
柏木对凉子说,我最恨你这种说说而已的伪善者。
从这一点来看,柏木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能够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很多人是没有这个勇气的,但光提出是不够的,这个世界是需要行动的,而正是因为旁观者的漠视,树理才会说谎,松子才会死。
柏木的话直刺了凉子的内心,这种痛随着柏木的死愈发浓烈,所以凉子不顾一切组织了校内审判,某种程度也是对于自我良心的审判。
柏木死了,神原和凉子都认为自己是间接凶手,而周围所有看客又何尝不是呢,松子死了,树理、凉子和神原都逃不了干系,树理是直接因素,她没有珍视松子的友情,凉子如果那天挺身而出,事情可能不会发展到诬陷这一步,神原如果早一步讲出真相,后续的连锁反应也就不会发生。
所以,一个人死去的人,牵扯的是一大串的活人,死人获得了解脱,活人的煎熬才刚刚开始。
就像余华《活着》里的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去了阴间,留他一个孤老头,残活人世,分外凄凉。
一个人死了,他不只是死了这么简单,他的死总在拷问着活人,你为什么还活着?
多一星给神原小帅哥o(≧∩≦)o 浓眉大眼的气势好足。
女主演技吃力就不要给那么多长镜头啊,本身角色性格就是很容易被嫌弃的那种,演技再跟不上就更要挨骂了,特别是最后对神原的劝说和晕倒,简直表现的太作了!
为什么要晕倒啊!
而且台词是谁写的啊,什么叫“在场的都没资格审判你”,这种事放在心里就好了,说出来只能起到反作用啊!
其实神原的性格更容易被人说成伪善,但是演员帅气势足演技又跟得上,就没有女主那么烦人了。
柏木这种人太恶心了,自己认为自己在泥潭里活着,也要拉别人下泥潭,我还以为他做游戏是想拉着神原一起自杀,结果其实是想让神原自个自杀啊,我勒个擦。
用自己的性命绑架别人的良心最恶心了,比大出还恶心。
三宅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发假举报信是因为太痛苦了,但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特别是当着松子父母的面诬赖松子就太过分了。
即使不敢说是自己发的信,说不知道是谁发的信,松子跟这个没关系不就好了,毕竟发信人的身份只是女警察怀疑告诉了校长而已,其他人只是因为松子恰好死了才怀疑松子,三宅跟着哑了才怀疑三宅的啊,又没有确定的证据,赖到底就好了,何苦赖给松子呢?
女老师的邻居是肿么想的啊,难道是怀疑女老师和她丈夫有一腿吗?
偷信泼脏水就罢了,干嘛还上去打人家啊,多大仇啊!
虽然设定中二,但真的是那个年龄能做到的最棒的处理方法了。
教育学生的影片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在同主题的电影中,国内电影更喜欢把有关学生的故事讲的美好些,青春些,文艺些。
一部又一部电影也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这没什么不好的,只是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教育都与美好与关,都与青春的懵懂和叛逆有关。
也许,一部实实在在关于教育的电影,关于我们学生时代真实经历的电影能够出来,可以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也说不定。
《所罗门的伪证》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圣诞前夜一所中学的学生跳楼自杀,最后警方和学校草草了事,但是求真的同学在面对自己的良知时总是过意不去,所以他们打算进行一场纯关于真相的审判。
这场审判不会处决任何人,但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已经受到了自己良知的审判。
圣诞节后,凉子和野田通过通用门走进学校,刚入门就看到了死去的兔子,两人惊恐地扒开雪层。
果然,有人死了,这个人是柏木,不爱说话的男生,在这所学校也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消息马上传遍了校内外,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和警方达成协议,不让此事扩散。
自后,此事便不了了之。
一封来自校外的邮件再次震动了学校,信里明确说到大山是杀人凶手。
随着学生们的相互猜测,老师们的分析,确定了告发人是三宅和浅井。
以后的日子里,但凡大山遇见这两人都会将其痛打一顿作为教训。
一次,在遇见正被霸凌的三宅和浅井后,凉子选择了逃避。
她转身想要离开,可是却遇到了死去的柏木。
她不断被柏木追问,终也是没有出手相救。
至此,凉子不安的心却来越强烈。
终于有一次,在野田的帮助下,凉子认识了柏木生前的好友神原。
不久之后校长便宣布辞职,几人决定查清事情的真相,趁机在学校内部成立了审判团。
开始是一切都受到限制,若不是在一场讨论课上凉子鼓起了勇气,努力反驳了自己的老师,并付出了一个巴掌的代价,学校害怕两字的母亲闹到教育局,怕凉子他们也不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后来的审判。
作为中学生的他们不断向周围的大人们发问:“要知道真相有那么难吗?
把一切真想忘掉就可以了吗?
”没人能够给他们答案,包括凉子的父亲也没能给出她答案。
所以,她们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也使得后来的他们变的越来越坚强。
在一个安静的晚上,凉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的父亲,没想到身为警察的父亲也没能为之动容。
她大哭着跑出去,在一个十字路口差点被疾驰的车辆撞飞,紧随身后的父亲看到这一幕懊悔不已,于是决定帮助她们。
当然,故事的主线不止这么简单。
能够令所有人都有勇气答应审判则源于告发柏木是被大山杀害的浅井,因为浅井的死去,所有的人都不愿坐以待毙。
他们要知道真相,所有的人都想要一个真相。
在审判场上,他们答谢了对他们无微不至照顾的校长。
因为害怕更多的人受伤,所以每个人都想将此事遗忘,可事实就像凉子说的那样:我们所有人都已经满身是伤了。
对,就是因为逃避,所有的人都要已经满身是伤,在他们的心里,再多一个人,再多一道疤,谁会在乎呢?
审判场上,神原揭露了大山以往所有霸凌的行为,但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大山并不是杀人凶手。
所以,一切都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忍受不了的三宅和浅井为了通过法律解决大山希望自己不再被大山霸凌的一个幌子。
所有的人都信以为真,可事实证明柏木对凉子说的话没错。
“只会说漂亮话的伪善者。
”在一次谈话中,凉子知道神原在说谎,只是她不知道为什么。
神原决定在判决日当天说出原因。
于是,等了很久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了。
根据神原的叙述,柏木确实属于自杀。
但柏木的死因却间接的与神原有关。
他为了让自己重新生活,渐渐不再触碰过去的一切。
只是没想到柏木会以死相逼,要求他听从他的话。
为了不受过去控制,神原选择了离开,而柏木,则选择了自杀。
人们渐渐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但是神原却坚持自己有罪。
也许是因为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神原苦苦要求自己应该受到处罚。
而此时的凉子却站出来声称自己也有罪。
他们真的有罪吗?
也许是的。
在这个口口声声说着维持正义却逃避眼前事物的年代,每个人都是倡导者,可并不是所有倡导的人都可以成为行动者。
如果他们两个有罪,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罪呢?
这似乎是一种道德绑架,可事实是人们总是这样虚伪。
知道真相的人不说话,不知道真相的人乱说话。
好像谁都没错,但也许我们都错了。
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寻求真相。
如果有一天你扪心自问的时候,你的良知允许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不会再询问对错,因为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本人愚见,个片个观,个人个感,遂不敢苟同。
四个小时的电影,前篇一百二十分钟,后篇一百四十分钟,断断续续地看,不知道花费了多长时间,仿佛觉得实在是无意,而后越看越无精神。
在看后篇的时候,揭晓答案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丝丝的精神头,作为这种有推理性质的电影,本应该让我兴奋一下,哪怕是血腥暴力的镜头,但是却平淡地解释了一下,而对于松子的离开被车撞,以及而后的解释,则是我对这电影的兴奋点。
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各位主演是否演得掌握了书中的精髓,但是凉子四个小时总是面无表情睁大眼睛眼皮不闭的看着别人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这种表演是不是原著的固有方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很累,每次听到稍微震惊的事情,就得用这个表情。
而我起初以为的最大的答案是树理布好的局,到最后也出乎我的答案。
也许审判可以得到一些结果,但是我们得到的答案仿佛就像愚弄观众一样,让我觉得毫无意义。
尽管电影里面说审判很有意义,但是我觉得毫无意思。
也许女主凉子变得勇气起来,大出摆脱害人的嫌疑,但是其他人呢?
我不清楚。
听说宫部美雪的原著小说就很大,四个小时,已经是很不容易的改编。
也许其意思我并不明了,但是我想说,痘痘是多么大的一个危害。
树理脸上长满了痤疮。
没有人喜欢她。
只有一个把她当做朋友的朋友,松子。
而松子是一个胖女孩儿,也被树理瞧不起。
树理遭受了欺负。
原因是大出等人看她脸上布满痘痘很不爽。
松子抱住树理,忍受别人的欺负。
校园欺凌可能就是从看脸开始的。
树理为了报仇,利用这个校园死人事件栽赃了大出等人。
也因为这一举报信开始了长达四个小时的光影时间。
如果没有举报信,也许当初的自杀判定就没有人怀疑。
呆呆的妈妈竟然也不管女儿的痘痘问题,让她吃各种油炸食品。
没有朋友,只有松子。
所以一切的事情,起源于痘痘!
即使是所罗门,他掌握了真相,但是如果没有树理的举报信的催化剂的形成,而后所谓的伪善什么的也根本就不会成立。
在穿插的时候,我提到了松子,这部电影里我觉得是唯一正能量的角色。
我在想是不是叫松子的人都会被嫌弃?
即使满脸笑对生活,也会遭遇不测。
一家人都是胖子。
其乐融融地讨论胖的意义,很温馨。
那些话可以作为胖子的意义所在。
即使被骂被嫌弃,仍旧把她当朋友。
永远在身边默默地保护着。
当最后知道真相的时候,她并不怪树理欺骗她,虽然哭着跑开,可是遭遇不测。
就这样在死后,树理审判之时,仍旧不忘记推给她锅。
树理满怀忏悔,也仍旧被胖子的一家人所原谅,并告诉她,松子一直会把你当朋友。
整部电影的节奏太慢,我总觉得答案太过于牵强,虽然我从《告白》开始就接受,日本的初中生并不和我们抄作业还是写作业还在纠结考试成绩的青春期初中生一样,而是想到了世界,赞美,人生,罪恶,伪善等等的精神世界,甚至有些变态的感觉,但是《告白》的每个点都足以让人兴奋,而这部电影揭晓答案如同蔫了一般,没什么感觉。
现实与幻境采用的明亮对比,每个家庭的色调,树理家多阴暗,松子家多明亮,而凉子家的色调就基本和整部电影的暗黄色差不多。
各个人的审判,我并不觉得在人格上多大鞭策,而是仿佛在感恩或者追悼会,时不时就鞠个躬感谢一番。
虽然并无碍,但拖慢了我所观看的进度。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前篇积累的期待,以及电影里积累的疑惑,还有对各个群体所暴露的恶性所在,在后篇却有气无力,白白浪费了一百二十分钟后对于后边一百四十分钟的期待。
看完这部电影,你想看小说吗?
听说很长。
20150817, 把握住了煽情但不烂情的度, 还是喜欢日式的极致纯朴, 菊花与刀的矛盾。
多喜欢简单的快乐,简单的生气。
明白了很多道理, 仍坚持过自己的人生。
人越大越容易自欺欺人,而越是没有自信,则越容易自我偏执,远离真相。
宫部美雪取名叫所罗门的伪证绝对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所罗门,即所罗门王,是犹太名族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君王。
据说他在20岁登基后在梦中向上帝祈求智慧,上帝不仅赐给了他无比的智慧还有无尽的荣耀和美德。
这里的所罗门,应该是指那个本来位于最高地位,占据主导位置的人,现在给出了伪证。
但耐心看完全片,你就会发现,这也是小男主自证无尽美德与祈求生活智慧的过程。
名字算是已经把故事整个核心都讲述得一清二楚。
电影分了前篇·事件和后篇·审判两部分,每段总时长都在两个小时样子,全部一下子看完需要四个小时。
我暂时还未看过原著,不过,原著有三大本,每本都非常厚实,每个人物都具有丰富的性格和背后的故事,所谓事无巨细,宫部美雪都给写了出来。
虽然四个小时真的有点漫长,电影拍摄节奏又确实有点缓慢,但好在演员包括那些被选中出演的小演员们演技算是爆表,而相信原著党也会认为已经删减掉许多人物刻画了吧!
对电影片场的吐槽和不满声音很大,但如果你耐着性子慢慢看完,尤其是还未看过原著的,提醒大家结尾很反转,会令你萌发想要一看纸书的愿望,甚至对推理书籍、作家、电影全部产生兴起,这算是好事咯!
日本校园暴力题材曾经有调查显示,日本学生中有百分之八十七表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效果暴力行为。
而在推理小说中,日本作家也都喜欢用校园暴力作为故事背景。
所罗门的伪证如此,凑佳苗的告白也是。
这种题材给人物、故事设定了一种非常局限的背景,就好比描述中国古代时期的封建爱情,总是受到各方面势力的压制。
这种既定的背景,给了故事发展的可能和解释得通的各种情形。
压抑,是所有此类作品中最常见的整体气氛。
不论是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之间,甚至师生之间的暴力或冷暴力,从始至终都影响着主角们在事态上的行为。
他们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地做出光怪陆离的发展。
不作为犯罪作为宫部美雪公认为集大成作的这部推理小说,不同于像《life人生》这种反抗校园暴力,以和谐友情对抗校园问题的题材,所罗门的伪证之所以了不起是在于它思考了一个法律名词;不作为犯罪。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和专业的名词,出身于律师事务所的宫部美雪想必很早就对此心有疑存和思考,才会在小说中融入这个看似高冷但实则无时不刻在发生的犯罪行为。
概念的复杂,不影响优秀作家说故事。
宫部美雪用一个少年们的集体故事,阐述了一个道理:除了那些被判定有罪的不作为,那些没有被人判定的不作为正是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的不作为,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罪,但不可能我们人人都被判刑。
如果说所罗门伪证里是男小主和女小主面对该救的人而没救,放弃了对抗阴暗与暴力的争议,而成为说着谎话的伪善主义者,那你我也都是,曾经某个时刻一定是!
和解,活下去男主和女主,也就是宫部美雪说的那个所罗门,他们一直以判者的姿态出现,但随着最后真相的揭开,所有的疑点都渐渐褪去的时候,他们真挚地道出了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所谓的不作为对死亡者柏木卓也造成了何种伤害,而正是这些累积的伤害,让柏木卓也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男主精心策划这一切,有一个虐心的理由:他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在法律上无法得到的审判,那起码在这里最终可以偿还。
然而,生活还是要活下去,就好比柏木卓也对男主恶言相向的时候,他还是坚持认为自己得活下去一样。
让自己接受审判是无法越过这道不作为的心坎,全部说出真相,精神才能接到解放,才能继续往前走往前看。
宫部美雪不知道是不是想说,故事中并没有人真正杀死了受害者,人人都是凶手。
但我们总不能总沉溺在这种难以自拔的痛苦中,认识到它,然后跨过他,最后打败这个困难,当下次问题再出现的时候,起码可以以有力和正确的方式去克服它!
判决如下:被告人目无法纪、欺凌弱小,罪行累累、十恶不赦,作为主犯制造了恐怖的校内外氛围,对柏木、松子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宅的伪证源于大出的踩踏,松子的狂奔源于三宅的恐惧。
藤野的见死不救源于对大出的畏惧,柏木说藤野伪善也是源于大出的罪恶。
柏木也在场,但他同样没能对呼救的三宅和松子施救,就不是伪善能解释的了。
柏木是看透了这个保护罪恶的老师、家长、警察等组成的罪恶的成人世界,他的死是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厌恶与控诉。
他那个同学神原不过是个倒霉蛋。
柏木无力对抗法制不彰的罪恶的社会,那个神原就成了他的出气筒和救命稻草。
他的死,神原是没有责任的。
综上所述,三宅、松子、藤野、柏木、神原的原罪都出自大出的施暴,因此,学生法庭判大出俊也有罪才是合情合理可接受的结局。
影片最后,陪审团判大出无罪,如同成人法庭的苍白无力,尽显作者伪善的仁慈,使得整部作品虎头蛇尾,白费了四个多小时的铺垫。
虽如此,还是值得五星评价。
唉……真的是两部平均下来5分。
毕竟是15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两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
审判前20分钟叙述了第二部,所以基本上有意思的取证部分没了,后面的7天审判浓缩成了5天,每天审判也基本流于形式,尤其是前几天,证人说几句话就没了。
很多证人也缺失了,起到关键作用的补习老师,能了解柏木内心的一家人和美术老师,大出两个关系复杂的兄弟,神奇的记者同志……包括关键的料理事件也是说了一句话就没了,总而言之就像是赶场子,看过书的还好没看过书的可能都不知道人家为啥要搞这个审判。
-角色-女主怎么说么,正义倒是正义了,但是一直是茫然又略凄惨的眼神,完全没有凉子的果断决绝,所以书中说的凉子为了不再听大人们谎言而使大家受伤所要举行的审判也表意不明。
凉子妹妹和闺蜜的缺失,以及有麻烦撒娇闹别扭靠爸爸,也导致凉子独立可靠的个性没有表现。
井上真的是除了造型其他都很失望。
井上在剧中完全变成了只会说肃静的龙套。
那种高中生中难见的审判长气场没有了,毫无存在感,控制不了全局,也导致这个审判真的有点像舞台剧和表白大会。
野田真是我的心头痛,几乎就没了……没了……我看造型很像坂向吧。
书中是和神原气质很像,双胞胎组合。
如果大出的演员来演我觉得是合适的。
野田是书中转变最大的人,也是最后拯救神原最重要的人之一,因为他和神原是辩护人排挡啊,他虽然没有神原和柏木聪明,但是他逐渐的懂神原,神原也懂他啊!
他们是花生和卷福的那种超越友情的关系啊。
大出真的是,恶劣是表现出来了,家暴也有,但是大出不是书中哪个蛮横冲动傻里傻气的大出了,大出的转变也仅仅是衣服上的转变。
书中大出不去审判是因为像他这样无视学校的恶霸根本就不在乎这种东西也不屑于听别人的话,但是电影变成了因为家暴不参加,爸爸被捕之后心态的转变也没了,所以大出哥神原野田的信任的转化过程也没了,变成了神原展示自己有罪的工具人。
小林先生提一下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书中的开头,幸福的圣诞夜但是孤独的少年,那个背影让他想起多年前忽然转身说再见的妈妈。
这段故事我很喜欢,但是也没了。
-立意-电影偏向于阐述校园霸凌的迫害及反抗,我理解他这条线的铺设,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三宅就不该这么生硬吧,叙述再多些吧。
书中因为大出其实对于不怕他们的人觉得不好玩就不霸凌了,所以松子其实没有收到太多欺负,反而是三宅这种太注重自我太注重别人眼光的人受伤最深,心里也略有扭曲。
书中除了写大出知道自己恶作剧是自己受冤枉的因以外,也写了三宅的救赎(和邻居女人的脸做了对比)。
当然,内心敏感除了三宅,柏木也是描绘的重点,这种小人精,困苦于生命的意义以及初中集体生活不和谐的氛围,也导致了他不解与对柏木的苛责。
这些天赋异于常人的青少年敏感内心电影里变成了恶毒的中二病,只会嘴炮别人。
最后,还是说审判吧。
整本书看下来我真的很惊讶,当年的初中的我在干啥呢会有这些同学们这么可靠和认真吗。
因为觉得他们真的很优秀,现实生活中有点不可能,所以才觉得佩服,然而电影真的拍成了普通初中生的课外活动,过于现实过于普通有点失望。
p.s 番外负解方程式很适合拍电影啊,篇幅刚好,节奏包袱也刚好,期待哪个导演拍拍。
这部影片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甚至有点震惊,一群初中生为了寻找两个同学的死亡真相而组织了一场为期五天的审判。
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感触最深的还是女主那句:我们背负着所犯下的罪行前行。
成长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风尘仆仆,那颗不谙世事的心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老是想起自己小时候,我想那时大概是有些抑郁的,五年级还是六年级那年,为了一次不理想的考试而割腕。
当时边哭着边拿着剪刀不断地在手腕上划,现在想来也是触目惊心。
但也正应那次疯狂的举动,才有了现在想好好活着的自己。
关于柏木,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咒骂他。
这个孩子像个受伤的野兽,对着这个世界大吼大叫,用恶毒的语言刺痛周围的人。
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又为什么在临死前对神原说出那样的话?
他太孤独了,孤独到被巨大的怨念吞噬了所有。
关于凉子,我挺喜欢她的,她正义,她理智,她雷厉风行。
作为一个14岁的初中生,她真的很优秀。
她虽然畏惧,却不退缩。
她每次悲痛不动声色地滴落眼泪,都是一种坚韧的隐忍。
关于神原,这个男生帅帅的,他的父亲酗酒后家暴他母亲致死后,在派出所的厕所上吊自杀。
那年他才七岁。
正是刚懂事的年纪。
但他依然正义,依然勇敢向前,依然好好活下去。
对于柏木自杀而深深自责的自己,他也勇敢面对。
在“法庭”上,他说“请判我杀人罪”。
他真是一个奇迹,出淤泥而不染,我俗气地想。
关于树理,真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她被大山欺凌,心中被怨恨所扭曲,一封谎话连篇的举报信将大山推到风口浪尖,而自己躲在角落中丑陋地笑。
我理解她的心情,那颗建立在自卑之上的倔强的、不甘示弱的心情。
她常常讥讽松子,言语之恶毒令人不齿,但松子懂她,每次都是笑笑而过。
树理仗着松子对她的一片真心,肆意践踏松子的自尊和感情,因为她看不起松子,认为松子不会背叛她,这种优越感却是松子在友谊面前的卑微态度所滋生的。
但是,树理只有松子这一个朋友,无论是伤害松子,还是利用松子,她只有松子这个好朋友。
所以,她最后哭着说:”对不起,松子。
“关于松子,我觉得这个乐观的女孩子是全剧最可怜的角色。
她被欺凌,她被看不清,她被朋友欺骗,最后意外出车祸而死。
但我认为她的父母有错。
善良又怎样?
善良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
麻烦再教她乐观之时,告诉她这个世界有多残酷,人心有多恶。
你弱自为砧上肉。
关于大山,我本来想这种孩子就该抓去少管所,但是神原最后还是感化了他。
他以一种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欺凌同学,不管脚下的同学如何苦苦哀求,他们依然笑着践踏着他们的自尊。
不能原谅。
绝对不能原谅。
如果是因为在家中受气而将愤怒发泄这种说法就将他洗白,那么我只能说:tan90°。
但是,法庭上神原质问大神那段真是大快人心啊。
好了,总结一下。
我觉得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水,他们最后变成什么模样,几乎是环境这个模具所决定。
他们所遇见的人,他们所听到的话,他们所看到的画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身心。
家庭尤其重要,我认为凉子那股正义感,来自于她的警察父亲;树理的尖锐,受了她那无能且三观不正的母亲的影响;松子无可救药的乐观来自于她父母的“精心教导”;大山的暴力直接遗传了他那发疯般的土豪父亲。
20150817, 把握住了煽情但不烂情的度, 还是喜欢日式的极致纯朴, 菊花与刀的矛盾。
多喜欢简单的快乐,简单的生气。
明白了很多道理, 仍坚持过自己的人生。
人越大越容易自欺欺人,而越是没有自信,则越容易自我偏执,远离真相。
痛失双亲的独行侠drama queen想赎罪搞出来的一场中学生版《控方证人》,主角儿几个那戏精附体的道歉大会没现场切腹自尽已经是保持最大克制了,其实组织学生参与法庭审判之类的成人社会的活动也有好处,一来有个印象不至于踏入社会啥啥不懂,二来成年人的理性与自省是不是对孩子无意识的恶毒有抑制作用呢?
为了知道结局又浪费了两个小时:) 稍微比第一部好一点吧
真相还是弱了,相比之下上篇好很多
太善良了。太高贵了。童话。
(又是十四五岁的决绝和无奈)学校法庭有那种稚气的真实,没有法庭的绝对权威和技巧性,旁听席也一直吵吵闹闹东一句西一句,但是,这是被(学校和警方)所抛弃的学生自发的对真相的探寻和自身的检视。(视作游戏或所谓“中二”的观影者,恰恰是缺少这种态度罢)
谷阿莫版打卡
各种小女孩瞬间晕倒在地绝对是一大败笔……
自说自话,自杀的小屁孩自以为是,还偏执地给他人以后的人生下结论真实笑掉大牙。你他妈有什么资格?自己孤独得要死不活,还要拉别人下水,不负责任的幼稚。结尾想要开导一切,但是过程却充满了啰嗦的无趣! 5.1
三星全给子役,以后看到宫部美雪绕道走什么鬼剧情[手动再见]
总觉得阿姨的魅力就在于知道会是怎样也还是愿意看下去(苦笑
剧情稍有拖沓,但是细节处理的很真实也很到位。我14岁的时候还只知道刷题应考呢。关于松子的两段两度停下来哭。感谢你,松子。
我前前后后花了四个小时看了个什么玩意儿
可算对付着看完了,太无聊了。
板垣瑞生不错
拖沓还说教。
硬着头皮看完了后篇,都tm一副自以为是大义凛然的欠抽样,你们tm才多大,又中二又圣母的,还亏得老师警察陪你们一起疯。“你得死,不然我死”,“我有罪”,“我也有”,4个多小时就看了一群神经病!
真实的社会又有多少机会能这样圆满呢?电影也只是童话吧!
中二病犯了……
哦,我看了这么久就为了看神原自白那段,结果一点都不霸气(失望
后篇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