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Everyone can find himself/herself in one person(详细带剧照repo见微博:https://m.weibo.cn/2236921742/4272183163632682)这部戏剧实在太出色了,从不同角度夸过它的文章千千万万。
对于这种高雅的艺术来说,总感觉自己看不透,通过别人的剧评才能多理解一些,但还是不大会在思考上下功夫。
但看完深夜小狗后会心一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是成功的,它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这个原著的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把故事的主人公男孩定义为自闭症患者,全书对此只字未提,因为男孩所有看似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身上提取的,只不过全都加和在一个人身上扩大了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真正想展现的是每个人性格中生来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影响。
不用说也知道,这样的应对、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可能让这类群体看上去格格不入,他们内心渴望被理解,迫切的想让他人知道他们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不同。
他们都在畏惧着什么,直觉的感受让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相与诉说,深陷,深陷,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这部戏剧精彩在,它真正让观众进入了这类人的内心世界,同男主人公一起体会艰难的时刻,那种无助,那种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却没办法独自一人救赎的封闭世界。
故事很简单,男孩为找到杀死邻家小狗的凶手走遍附近门户,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干的,不仅如此,父亲也欺骗自己母亲因心脏病去世,让他与母亲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隔阂。
受到精神重创的他决定远离父亲,跑到伦敦寻找母亲,希望能得到接纳和理解。
从未自己出门的他处处碰壁,艰难和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
最后一切通过坦白与换位思考得到了和解。
男孩得到了威灵顿被杀的真相,一个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回家并原谅了父亲,也没有耽误A-level数学考试并得到了A+,似乎故事中一切他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得到了满足,引来开放式的结尾:"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对于自闭的孩子来说,一个方面的进步足以说明太多太多,引新现场公众号文章的几句话:“所以说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得到了吗?
——我觉得是。
鸡汤要是都这么讲,没人能拒绝。
”剧情几经波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心怀希望。
它如此让人感同身受并不是因为致郁,而是对勇气的思考与解析。
深夜小狗中积极的角度给人良好的观剧体验,就像是零距离接触男孩,学会理解和关怀。
自然而然也就觉得,Christopher这样的人群离我们真的不远,或许,他就是我们自己。
从角色上来看,男孩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映照他性格的一面镜。
从他与邻家好心奶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敢与人交流,内心时常充满疑虑的一面,但也看到奶奶的善意和关怀让他逐步敞开心扉。
尽管他还是不懂社交,但至少也说明这是他意识上主动尝试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一人去伦敦路上的探索经历做了铺垫。
他可以为了一只小狗走家访户,像自己喜欢的福尔摩斯那样调查真相。
喜欢小动物是Christopher身上和同龄人一样的闪光点,他也可以有如此细腻的内心。
我想这一半源于父亲的耐心和懂得关怀,一半源于母亲的浪漫和向往美好。
双方遇事不同的态度也许导致了家庭矛盾,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或一时愤怒杀了邻家小狗(父),或无法忍受和情人远走他城(母),在我们看来无一不对本就不知所措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但有一点让我们觉得这终归也只是普通家庭——他们都很爱很爱Christopher,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让步。
结尾事情的解决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种cliché让人们觉得,自闭的人们内心也是封闭的,其实不然。
他们只是对外产生抗拒,而在自己的脑中却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creative,充满幻想,一遍遍的扩大自己的感官世界。
Christopher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宇航员,他喜欢outer space,并为浩渺的星空着迷;他喜欢数学,仿佛所有数字都是他的伙伴,数出那些质数会让他头脑冷静......在他看来,他认为有趣的,就会更加投入,他充满热情的,就更想与另一个懂他的自己(雪凡老师)诉说。
你们看,他其实和那些心怀梦想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从舞台/情景设计上来看,导演选择了简约的舞台风,所有需要的道具都由演员实体化的动作表现出来。
看到男孩回家,从开门到脱衣服到躺在床上再到进入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为该剧的艺术表现力折服。
这样不仅节约了道具成本,还能展现男孩独特的视角,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原来他的世界也可以这样吸引人。
特别喜欢男孩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时,众演员将他举起,周围LED灯色彩变幻的场景,像是他在太空中遨游畅想。
这将抽象的脑回路具体化,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用意。
男孩还有一点是非常喜欢数学,舞台平面数学坐标纸的运用,不断蹦出的数字展现他跃动的思维,多次俯视拍摄让人看清全景,思绪随灯光一同飞舞,我更感同身受了。
最后说一下这场戏剧的彩蛋。
考试时Christopher曾一时无法冷静下来答题,老师雪凡便让他像平常一样数质数,当他能做到冷静的读出数学题目时,老师让他不要当场说出答案:你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们的观众不一定这么认为,没人愿意在一场戏剧里看你现场解数学题吧?
不如咱们放到最后戏剧结束,如果观众感兴趣愿意留下来再讲给他们看,好吗?
(冒号后为大体意思)这段真的有趣又轻松,男孩的压抑一转明朗,观众也被逗到大笑,最后我们真的目睹了Christopher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解题的全过程,这样可爱的数学小天才谁不喜欢呢?
很幸运自己在最后决定去看了深夜小狗的剧院现场放映,我思考很多,也懂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我对艺术的执着又加深了一分。
文/卉子❗️未经允许禁二改二传❗️
《深夜小狗惊奇事件》上半部分略显压抑,开场便是一场死亡,一场电光火石的死亡,一条金毛被叉死在舞台的中央,歇斯底里的狗主人以及不近人情的警察,刻板的学校老师,神经质的父亲,似乎只有雪凡才是温柔的对待。
上半场的光效与压抑让我有些眩晕,中场休息走出剧院的时候甚至不能走直线。
下半场的开场就是热闹非凡的车站场面,对于一个自闭症儿童来说这该是个多么恐怖的地方啊,但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却成功找到了纽约母亲的家,很显然继父并不十分的欢迎他,而他不接受他的凶手父亲,也有可能错过对他十分看重的考试。
不过最后却温暖人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自闭症患者,全剧并没有刻意的美化自闭症,他确实是会不受控制的发狂,连深爱他的母亲对与他一起生活都存在迟疑,父亲照顾他也顶着压力,杀死惠灵顿可能就是常年积攒压力的小爆发。
但是无论父亲还是母亲都是真切爱着克里斯托弗的,当一只真的小狗来到台上,全场都被点燃了,当克里斯托弗问大家,I’m brave,right?
全场纷纷给予肯定,而当最后彩蛋克里斯托弗解题的时候,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喜欢这样不尴尬的互动,观众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狗的舞台,不仅仅是精准的显示,绚丽的灯光,更是每个小细节,一个门或者一个抽屉的设置都非常精妙,真是值回票价的一场戏,值得二刷细节(主要是本人英文不好所以情节与台词总有疏漏),最后因为临时有事没有二刷成功略显遗憾。
念叨了这么久终于看了一次NT live四面LED屏幕打造的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都很接近电影体验了。
印象深刻的有Christopher在父亲房间里找书以及独自一人去伦敦的情节,有密集的红色灯光和紧促的鼓点、烟雾配合屏幕动画刻画伦敦地铁站场景。
当然还有男主反复背诵的地址和数字表 真的服气英国人的语速第二节一度被父亲感动到想流泪,最后被Christopher重复三遍的台词打动“这是不是意味着我能做到任何事情”听见这句话 让每位观众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思考 关于我们所知道的与未知的 关于我们敢做的与逃避的。
真的通过这部舞台剧 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 感谢
4.5分。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描述一个自闭症强迫症的孩子的世界,“你看,我也可以做到任何事情”,他很敏感、害怕别人侵犯他的世界,但是又希望接近这个世界。
轻声细语、耐心交谈、手掌与手掌之间合十的指尖接触才能给他安全感。
无论从剧本题材、演出节奏,还是肢体表达、舞台效果,是2018我看过的最好的一出戏,没有之一。
0.5分遗憾是未能看到全本的搬演。
还有,小狗的出现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NTlive《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创新之处在于整体概念的创新,用表现主义的美学手段外化了自闭症的心境,通过电子风的视效和音乐,解码和放大了焦虑感、隔阂感、不安全感与创伤感。
因此它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戏剧影像比现场更能还原舞台魅力的话剧,不仅要脱离视角限制,还要多次利用视角变换,垂直俯拍的镜头便是这部剧打造出的独一无二的动人美景。
这部剧内聚焦于自闭症的天才男孩克里斯托弗,将舞台置于变形的视角中,在自闭症光谱中找到了一个真实合理的位置。
舞台地面是一块方方正正的“电路板”,用光的符号标注出房间编号、城市风貌、楼梯隧道、宇宙星图,克里斯托弗在舞台上跳跃、画圈、匍匐,把它变成演绎想法的脑内空间,变成罗列现实的记忆宫殿。
同时巧妙地让人体符号充当快速叙事的道具,夹杂了一出无实物表演的时代寓言。
电子乐作为重要角色参与到谋篇布局中,成为恰当的情绪展示,类似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音勾勒出狂躁、不安与悸动,奇妙的电火花似乎正是大脑神经元碰撞出的具象。
幕后团队表示,话剧希望观众能够成为克里斯托弗,他们不定义心理疾病,不表现刻板印象,而刻画与众不同。
克里斯托弗无法理解人类社会里拐弯抹角的意图和看似无关的比喻,隐喻和说谎可以画上等号,作为一个拥有惊人的计算能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的少年,他对描述的真实性与精确性有超乎常人的执念,因此他常常陷入对事物事无巨细的穷举中,而优美地、密集地排列名词与概念,成为这部剧的文本特色。
导演形容在自闭症看来,世界犹如浴缸中溢出的水,他的社交想象力受到全方位的压迫,而创意想象力却天马行空。
他喜欢在宇宙中漫游并发出几乎是诗的描述,喜欢火车的构造和观察火车的窗外,他讲话有紧张激越的声调,他对身体接触有下意识的恐慌,他的肢体在自有频率里扭捏,他的脆弱防线一旦被突破就会触发尖叫。
但更内在的是他对自然的触觉,他说雨就像白色的火花,他喜欢雨,因为这让他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的水都是相通的;更内在的是人类社会架在他身上的悚惧,在陌生的伦敦开启英雄般的跋涉时,前脚才搞清状况,后脚就被推入灾难,城市充斥着他不喜欢的负离子、光污染、无孔不入的声音和人流。
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对自然的亲近,是顺理成章的一对关系。
这部剧是在尊重叙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创新了表现手法,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但故事并不支离破碎。
在科幻的、悬疑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追问人性本真的故事,谎言与冷漠或许可以成为普通人们的通行证,但是并不被一颗赤诚的心灵允许。
克里斯托弗能够生活在羡慕小心翼翼的、四面八方的爱里,多么值得羡慕,他能够在谢幕后任性地为大家讲解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也是观众对谢尔顿式人物的成全与包容。
天桥艺术中心晚场。
导演非常优秀,能够在舞台上营造出电影电视等媒介塑造不出的梦幻感。
舞美灯光也非常优秀,炫酷的舞台背景也已经完全值回票价。
谈论宇宙时瞬间的灯光切换也让人如临星空之中。
雨夜的音效也很棒。
可能是身边有自闭症亲友的原因,对于影片中父母对于自闭症儿子的作法未免感觉有些……不符合常理,剧情情节的推动也觉得有些仓促,父母的前后行为难免有些矛盾?
看的出来导演想用这个儿童剧的故事探讨更深刻的东西,但是有局限于原著本身的故事和剧情推进,难以深入。
因而处在这种可以深入又不能深入的角度,观众能够体会到的也算是见仁见智了。
在香港第一次看话剧,演艺学院高台坡度很高,大概是为了保证每个人的视野吧。
舞台中间刚开始的时候3D投影的小狗就让人充满了期待,是一个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孩子成长和家庭的故事。
他是那样一个孩子,能用粉笔画出各种大小的圆形,脑子太乱就会开始背质数表,他不能理解metaphor,别人用过的toilet他不要再用,一言不合就开始大声尖叫,无法分清复杂的交通图,身为父母真的很累吧。
看着他因为觉得爸爸杀死了小狗,那么也有可能杀了他而拒绝爸爸的接近,于是爸爸妈妈只能在他心理防线的圆圈外说话,好像可以看到重叠的父母影子和不懂事的熊孩子。
起承转合的部分惊艳到了,男孩受到了信件巨大的冲击,开始从柜子里拿出各种玩具开始摆,刚开始以为只是像sheldon一样,喜欢火车,当摆完亮灯的一刹那,大家忽然都明白了,下一站,伦敦。
故事有俗套的部分,絮絮叨叨的旁白有些许催眠,但是内核总是家庭与爱,炫酷的科技给表演多了很对意想不到的效果,轰隆隆路过的火车,查案时的每一户人家,男孩眼中轰鸣嘈杂的世界…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制造的打出深夜两个字,后面的都可以智能确定就好了。
可见最近我对小狗的推崇或者关注了。
电影时间有点长,好在中间有20来分钟的休息。
因为离着远来不及吃饭,可怜巴巴的去买的肯德基汉堡(恒隆没有肯德基 麦当劳[凋谢])。
电影很棒。
四颗星⭐ 。
8分。
扣分在不是真人版。
[坏笑]故事有点沉重,男主角自闭症,有这么一种说法,来自星星的孩子。
他们会在某一方面特别有天赋,比如剧中男主是数学和物理。
还有的孩子是画画,记忆。
有先天的,有后天因为家庭或者社会(主要是家庭)造成的。
他们敏感害羞怕生不会交际,我曾经也是一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孩子。
有朋友跟我说沉默不是金。
有老师说你再活泼些老师会更喜欢你。
哈哈哈,有一次初中同学聚会,老师还说我性格变化很大。
其实,我很怀念那个沉默的自己,有超强想象力天马行空的随便那张纸几分钟就能写满。
现在想象已经没有力了。
也不再写东西。
好像是从知道自己的日记被偷看之后就没有这种这东西的欲望。
剧中的父母,是不是够格的父母,不好评论。
不能说他的妈妈不爱他,毕竟在伦敦给他写了那么多信。
只是以我这个传统的中国女性来讲,能离开孩子追求自我的母亲,不该生下他来。
有了孩子,意味着有了责任。
物质的,精神的。
如果我朋友跟我说不想要孩子,我不会觉得诧异或者什么。
更不会劝生。
现在的现象反倒是,好多在担心自己做不好,还不敢要孩子多是中产家庭。
很容易生一胎,二胎的都是普通家庭。
有的是养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养的想法(你当养猪啊啊啊)。
有的是因为当地的一些好处,比如大家都知道拆迁一个人多少万(他们不会算一个养孩子的责任和成本的)。。。
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想着如果有相关的公益活动,我愿意为他们做些什么。
起码,当我们遇到一些害羞孩子,不要逼他们喊叔叔啊阿姨啊等等。
来自一个过年经常不知道叫人叔叔还是大爷,姨还是婶子还是什么的我。
我也搞不清他们的孩子还叫我阿姨还是姨还是姑姑,我想统一称呼,都喊我珊珊姐姐就行。
我今年6岁。
跟你一般大。
10月14看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我换成了这个头像,仔细看,我戴的是我家约克夏同款耳环。
愿你也遇到一只小狗🐶 。
剧透一下,片中的是金毛[坏笑]。
英国国家剧院出品、舞台剧《战马》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执导、西蒙·史蒂芬斯编剧的舞台剧《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其他简称为:《小狗》)改编自英国作家马克·哈登的同名长篇小说处女作,这本书2003年出版,并于2004年圣诞前夜,超越红极一时的《哈利·波特》,登上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1名。
《小狗》于2012年9月在英国国家剧院的科泰斯洛剧院首演,一炮而红,随后至伦敦西区上演。
2013年,创纪录地斩获7项奥利弗奖,包括最佳新话剧、最佳导演、最佳舞台设计、最佳灯光设计及最佳音响设计。
2014年9月,于纽约百老汇巴利摩剧院上演,成为百老汇十多年来上演时间最长的话剧。
每个人的生命个体都大不相同:我们很容易把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归结到自闭症患者行列,在很多的新闻通稿中,克里斯托弗被认为是“行为问题少年”,他的诸多行为异于常人,不喜欢肢体接触,与父母最为亲密的互动是用张开的左手与他们的右手十指轻轻相触,不喜欢和陌生人谈话,对数理逻辑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狗》确实一直被观众甚至原著读者认为是一则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患者的故事。
阿斯伯格综合症(AS)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或广泛性发育障碍(PDD),具有与孤独症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
这一病症名称于1994年正式在医学上确立,属于自闭症系列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中症状较轻的一种。
后来,随着原著小说的畅销和舞台剧大热,它是否正确反映了自闭症的争议也纷至沓来。
作者哈登于2009年发表声明,否认了克里斯托弗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关系,事实上,全书没有任何一处提到了“阿斯伯格”或“自闭症”,唯一一处出现“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地方,是在该书首版的封面推荐语里。
当描写克里斯托弗的时候,我其实列举了一大堆从自己的亲戚朋友那儿收集过来的、他们的信仰、习惯、怪癖和行为。
当然对于那些西蓝花和三文鱼放在一起就不吃、或者无法和陌生人共用卫生间的人,我是不会透露他们的名字的。
”“这恰恰证明了克里斯托弗和我们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导致他遇到困难的怪癖的数量和组合与其他人不同而已。
——马克·哈登“如果有些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也许我们这些和他们不同的人应该努力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空间,而不是为他们制造障碍。
” ——驻团导演金·皮尔斯(Kim Pearce)主创团队来做的只是塑造一个个体的心灵特征,而不是渲染一个被下了定义贴上标签的人物。
不管克里斯托弗是不是病患,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理解每个人的精神个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吧,让人理解異稟真的是好难的一件事情······寻找了多方资料,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这些问题,是希望大家能够不偏不倚地用中性的眼光去看待这部剧的呈现,以及这位可爱的孩子——克里斯托弗。
导演创作思维的多向辐射、多维联系:审美心理的定势调整与整体创作思维方式的改革,为导演们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思维科学和艺术创造工程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导演们敏锐而勤奋地吸收着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
既然要赞誉这部剧,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它的舞台科技。
剧场不是一块自然形态的空间,它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艺术空间;这个空间又是演员于观众交往的组织形式。
《小狗》所呈现的舞台,是一个只开了一个口面向观众的“魔方盒子”,而这个盒子便相当于是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大脑,它不是真实的现实空间,而是角色的内心视像。
据官方数据统计,整个舞台背景的墙面和地板包含五吨重的钢材,舞台地板上共有892颗光点,有2126行数据执行控制,灯光及投影吊杆上共有8部投影机,输出1160万像素的影像还包含了无数的细小机关,从墙面抽出的课桌,随时打开的柜门等等。
极简舞台没有实体布景,但可以随时变换场景,也可以巧妙地把舞台分为多个表演空间,空间和位置的变化主要通过光影效果以及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呈现,演员在舞台上与科技互动,使得这个心理空间又有具象的现实功能。
演出前一声重金属巨响伴随着灯光剧烈的闪烁,面对被园艺叉杀死的小狗抽搐的克里斯托弗出现在了观众面前,我清楚的看到了我前边的观众大幅度的一哆嗦。
邻居希尔斯太太的狗威灵顿被一支花园铁叉刺死,而克里斯托弗成为了嫌疑人,还在警局被记了警告。
他决定解开这个谜团,并把过程创作成了一本关于这场“谋杀案”的小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小狗”开始的。
然后故事在雪凡老师的叙述(雪凡老师以读克里斯托弗写的书的形式来进行讲述,这是一个巧妙处理,因为克里斯托弗说了自己讨厌剧场和舞台,更不可能面对大众去讲出自己的故事)以及她和克里斯托弗的对话中展开,并不断地插入“场景还原”。
导演玛丽安尼·艾略特以内在真实的艺术观为指导,通过除去覆盖在生活本质上的表面形态的外壳,剥去藏在人心底内在精神的躯壳,调动综合艺术诸多手段来直观的表达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克里斯托弗的内在精神(家庭、成长、天赋、个性),这似乎是表现型导演的特点。
演员大多时候是不下场的,没戏的时候便会散落坐在舞台四周,有戏的时候可以快速到达舞台,使演出保持连贯性,我国导演近几年似乎都偏爱这种方式,在法国纯真剧团版《安提戈涅》中也有相同处理。
很多的亮点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的深入人心,笑点设置和与观众的互动,会让你觉得自己和舞台越来越近,这是观众和舞台以及演员之间产生了亲密感。
其实无论是在圆形剧场、还是科技感更浓的百老汇、甚至是什么设备都没有的学校,《小狗》的表演都是一模一样的,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此剧喷薄而出的力量。
导演二度创作的功底很深厚,在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调度和动作都是很有考究,再绚丽的舞台科技不过是对戏剧呈现的锦上添花而已。
你们的表演,我们很爱:演员的天职是指演员创作的根本任务:创造角色形象,通过表演,在观众的面前(当众的艺术)将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假定的,创作心理是多变的,在这场特殊的演出当中,演员需要有明确的心理行动线才能保正演出最高任务的达成。
剧中很多演员是一人分饰多角,且人物性格都拿捏的很准,肢体语言的把控和状态的松弛就更不用说了······超级喜欢“母亲”的大烟嗓,性感有魅力,虽然她没能给克里斯托弗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她是勇于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新女性。
从演员创造角色的全过程来看,其实表演更是感觉的艺术,对于这项感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400多场的演出,Christopher的饰演者Joshua是如何保持热情的呢?
“······真正的演员不应该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表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照演员的程式机械的做作,而是真实的、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
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要在热情的影响下和形象中去动作。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后谈环节Joshua也做了解答,不仅自己的心理建设要强,还要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寻找新的灵感,演出对手的变化也会带给他新鲜感。
看评价都说他是最棒的的Christopher,我同意最后当克里斯托弗解开了小狗被杀之谜、发现了父亲口中“母亲已死”是谎言并独自一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还被改编为话剧、以及通过了数学A-lever的考试并获得A+的成绩之后。
他大声的问雪凡老师:Does i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三遍,没有得到回答,一个非常open的结尾,没有宣扬教育意义,很现实。
最后演后谈也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一轮巡演,是英国国家剧院首次来华现场演出。
我不知道第一次在现场看英国国家剧院的演出你们什么感受,反正我觉得燃爆了!
注:马克·哈登、驻团导演金·皮尔斯部分采访资料来自: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原本看这部戏是一个冲动:单纯觉得这学期还没怎么看戏,刷一刷微博正好看到不少人在出票,又是英国国家剧院出的戏,拿奖多、口碑好,就买了昨晚的票去看。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现代戏剧,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是一流(从最后主角报幕说出的那些机器名称就可见一斑),很多从未见识过。
但从个人喜好来讲,故事内容本身不够强;但我不该在这部戏里继续提出要求,而是应该自己去看看一些其他的戏剧了。
这部剧一流的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有一个基点:第一人称叙述。
这部戏选择了一个自闭症少年作为核心,并且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就说明它是全然主观化的:所有的台词、布景,乃至周围人的行动都加上了主人公的心理效果,被放大、缩小和拉扯。
观众也不再是一个观察者,而是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
这样的剧一旦效果做好,显然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在《深夜小狗》中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首先,虽然是第一人称叙述,但是这种叙述方式被两个叙述主体(甚至可以说三个)复杂化了:一个是主角Christopher本人,一个是他的日记,而他的日记主要是通过他的老师朗读而呈现出来的。
当开场女老师坐在一边朗读Christopher的日记,而他本人和对话对象站在一起时,我糊涂了一会儿,随后才理解老师的朗读内容和主人公是对应的。
这感受很新奇:christopher是位男生,而朗读确是女声。
不知道这里是否是一种刻意的编排?
日记在情节编排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夜小狗》的情景转换非常频繁,快的时候可能几分钟就是一幕戏。
这大概也是主观化的一种体现:在christopher眼里世界就是碎片化的。
情景的转化不仅在客观的事实之间,也在事实和他的回忆、想象之间。
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躁动》的第一章,就是从这一家族中中的“弱智”成员的视角来叙述。
回忆和事实不断交错进行,又因为回忆是被事实所引起的,交错的情节又享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没有作者的注释,读者完全是一头雾水。
这也就引出了《深夜小狗》所面临的、也被完美解决甚至不再是问题而成为亮点的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观众能分清现实与回忆、回忆与回忆?
首先《深夜小狗》中事实的交错没有那么复杂。
主要叙事线是很清晰的:小狗被杀——主角调查——发现母亲并非死亡,而是抛弃了他——发现父亲撒谎、还杀死了小狗——前往伦敦寻找母亲——和母亲一起返回原来的家,与父亲重归于好。
在前几个板块中christopher回忆的出现相当频繁,如主角被怀疑杀死小狗时,想起了与父亲的对话;与老太太交谈时,想到了海边的母亲。
而找到母亲以后剧情发展的速度陡然加快,甚至有点仓促的嫌疑。
而Christopher的想象都贯穿其中:他渴望成为宇航员、他不喜欢与人交往、人们坐火车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
这些想象都被现实化了,Christopher的内心被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
日记在梳理情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区分现在时和过去时。
如果是女老师在朗读,那就是christopher所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情。
然而日记与现实又不是完全脱节的,有时候日记念着念着christopher又跳到了我们面前,接着日记的内容前行。
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就是表达情节的中心所在了。
我想说的是,这部戏剧的视觉很接近电影效果。
首先情景转换主要是通过灯光、音效和演员动作达成的。
《深夜小狗》这部剧舞台很小,也许为了表达主人公的自闭特点,做成了立方体的三面封闭空间。
因此转场的空间很小。
很多时候一个情景的切换,表现在一个演员上就是他转过身与另一个人进行对话。
这是灯光也完全转移向另一方,而其他角落的角色都处于黑暗之中。
这种切换真的很像电影镜头的蒙太奇。
最精妙的一个切换莫过于上下场之间,这正好是Christopher从家到伦敦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当女老师在读他的日记,那些对母亲写的信的记载的时候,男主角一直在舞台上忙着玩玩具,仿佛在搭建什么。
而最后谜题揭晓了:舞台的左边是家的模型,右边是世界都市的模型,一辆小货车呜呜地启动了,从家一直驶向了伦敦。
此外,这部戏对演员水平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在一个正方形空间中表现出场景的差别,甚至需要表现出时间的差别,并且有时候自身作为道具。
比如男主角在讲述自己在家里通常干什么的时候,其他的几个角色都扮演了冰箱、床、靠椅等等物件,而且不是静态的扮演,而是动态的。
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提款机的扮演,女人扮演的吞吐钞票的提款机,很有色情意味;观众也明白得很快,适时地笑了。
此外还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与老太太对话后,后者进屋拿蛋糕和饮料出来。
在这个时候为了表现老太太的行动缓慢,她的动作被放得奇慢无比,整个情节里她就转了个身;但是与此同时,不在灯光之下的其他角色的动作就仿佛被快进了。
这是第一个是我惊讶的镜头,也是非常电影化的一个镜头。
如果没有视频或者电影,这样的效果很难被想象出来,观众看到了也未必能懂得。
这里面还有很多很电影化的表达。
这样的电影化与主观视角也是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当男主角想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就以一个海边玩耍的热情少妇的形象出现了,这时整个舞台的基调都是蓝色的。
这个情节如此使我感动,因为当男主角并不处于这个蓝色基调之中时,它明显是一段回忆;而这段回忆又生动地体现为一个在海浪中翻滚、一个对自己的儿子招手呼喊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情节里其他演员又扮演了海浪;在他们双手的托举之下母亲得以完成“翻滚”这一动作,太迷人了。
譬如当男主角阅读自己偷偷翻出的母亲的书信的时候,这些信被其他的演员拿起环绕在他四周;当他翻找父亲的床底的时候,其他演员坐成了一个三乘三的正方形,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被翻找出的物品:五只鞋子、一节饼干、一条内裤等等,并做出一些适时的反应(一个人吃了饼干,一个人觉得内裤太脏扔掉了),简直活灵活现。
还有男主角在火车上时,他说其他人只会注意到一些东西而自己能注意到全部。
这时列车上的其他角色就从冷漠的旁观者化为了他想象的陈述者,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坐在列车里都在想些什么。
这里引用一段动作导演的话作为参考:“如果他把自己描绘成漂浮在太空中的人,那么他着实将在太空中漂浮。
如果帕丁顿车站充满了紧张的互动,那么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恐惧。
如果克里斯托弗想向我们展示这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
这使得其他角色成为协作演员,并与克里斯托弗发生身体接触。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逻辑来使克里斯托弗飞行这事儿行得通。
这种接触与他不喜欢身体接触是不矛盾的。
”在christopher去伦敦寻找母亲的路上,主观化最为明显。
因为他完全独自一人,观众看到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他眼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车站是一团乱麻:各种各样的广告在舞台三面墙上以视频的形式堆作一团,刺耳的语音在观众耳边作响;行人是冷漠的,黑色的,急促的。
身着橙色衣服的christopher就这样在这个冰冷喧嚣、没有逻辑可言的世界中穿行。
其中有一些设计十分有趣:当christopher在大雨中问路时,整个舞台是黯淡的,他穿着橙衣,而问询对象举着一把荧光绿伞,其他“黑色”的行人都演出了冒雨前行的样子。
这个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此外还有Christopher两次问路的两个对象(其实都属于“工作人员”这一归类)是不同服饰的同一演员饰演的,同样的傲慢和毫不关心。
再就是,为了体现christopher如何艰难地从伦敦车站走回家,他甚至被几位演员托举着“飞檐走壁”。
这部戏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没有一幕的视觉效果是会让人舍得移开眼睛的。
最后,这部戏的互动效果也很好。
比如体现在剧本里,女老师几次直接表达了这是一幕戏:“我们能否把你的日记改为一幕戏剧?
”“你要解题的话就谢了幕再解吧,没有观众喜欢看这个”。
但观众并不感到跳戏,这也许是因为回答老师这些问题的christopher仍在角色里,面对这些问题仍以一个自闭症的形象进行反应,反而更加真实。
还有个细节,当男主角在翻找父亲的床底时,他手中的电筒射向了观众席,基本上每个人的脸都被扫到了一次,仿佛自己是在床底下似的。
这也很好的扩大了原本狭窄舞台的虚拟空间。
一部好剧!
我真的增长见识了!
真厉害,最近看的所有东西都在劝我别觉得小孩可爱。(本来也没几个可爱的……)
记得看过 只记得高科技高 但似乎没看懂?所以没什么印象
好看
是不是我艺术水平不行,我觉得就很一般
关于爱与成长 舞台效果很符合自闭症的封闭状态 惊艳处是电梯那里用平面光影移动表现立体电梯
看到一半实在无聊到退场.......
这是依靠现代技术和卓越的舞台设计才让整体展现效果很赞,创意独特,还有镜头能够自上而下俯拍地板的LED屏幕,视觉感官效果也很好。不过剧情吧对于我来说一般,喜欢创新的可以一看
一般般,编剧野心很大,想表明一些深度,可是功力不够
能在伦敦看此剧真是三生有幸
小剧场舞台美学的突破,不仅在于声光效果和极简设计带来的视听冲击,更在于戏剧视角的维度拓宽
ntlive放映版本太美妙了,最值得看得话剧没有之一,期待可以看现场版本。
2018.09.19@黄浦剧场 好看QAQ 很喜欢 彩蛋特别特别可爱
#palaceifc# 严重怀疑和之前的不是一个版本。没有三面的LED电子屏,取而代之的是四面被观众环绕的小剧场。看ntlive的前一天看完了整本小说,以至于有点后悔是不是应该先看剧再看书。原著Christopher冷静直白的叙述和逻辑变成了雪凡富有感情的朗诵,我不确定这是个好主意。变成一出学校话剧的想法为剧本身增添了几个笑点,但总体来说它没有满足我的期待。
舞台效果很炫 小孩成长史
作为儿童剧可能还不错
回头看看NT LIVE的视频版,肯定是另外一种体验。虽然说戏剧现场看和看视频基本都是两码事,但这一部差别会更大。庆幸自己有机会看了现场。
补标
还是挺感动的
标记一下所有看过的nt live
舞台设计新颖,但剧情呈现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