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13年1月6日)将影片《皇室风流史(A Royal Affair)》和经典的《莫扎特传》作比的媒体,多少有点“高级黑”的意思,很多观众那被骤然撩拨而起的观影期待值,很可能在不短的观看时长内逐渐消耗掉。
不可否认,该片整体呈现得精致华美,细腻哀婉,将一段触犯禁忌的爱情与一段夭折了的变革史颇有耐心地交织并序。
历史搭载绝恋,这样的做法似乎很讨巧,但也有可能触碰危险点,因为将追求真爱不惜触犯禁忌与理想主义者捍卫人民自由这样的两条线,结合推进得合理适宜、扣人心弦,是件费脑细胞的又众口难调的工作,或许还会吃力不会讨好,从如今的成片看,各方面似乎都做得不错,但总感觉缺那么点力道。
片名将侧重点放在了那段让当事人欲罢不能的禁忌恋上,从影片的戏份分配看,有理想抱负的御医斯特恩斯和不幸的年轻王后卡洛琳间的情感纠缠的确占了不少篇幅,于是御医对于变革做出努力的部分,则显得没那么具有先驱血泪般的生动激昂了。
而另一个译名《御医》如果可以成为片名的话,或许侧重点会偏变革一点,会令影片的余味更深远一些,至少自由意识觉醒前的丹麦,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渴望驱散黑暗、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民主这样浩瀚画卷的丹麦版在影史上还是不多的,而如今的这出不能善终的宫廷出墙内遇记,并不显得比欧洲其他王室的震撼性事件更打动人心。
不过,影片在宠爱观众的眼球这方面做得很妥帖,片中的画面极具美感,凸显了十八世纪末欧洲宫廷的奢华绮丽,自然风景悦目怡人,服装饰品摇曳生姿,室内美设更是呈现出了精心雕琢的诚意。
在表述方面,影片伊始就流露出压抑克制的调子,叙事在委婉细致的同时,也令节奏有点拖,偶尔还有沉闷之感,所幸演员的表演不俗,主演的每个情绪转折都交待的耐人回味。
米科尔·波·弗斯加德演出了历史记载中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的精神紊乱问题,也演出这位国王的可悲与可怜。
年轻的艾丽西卡·维坎德在二十出头这样的年纪就有了不错的心理表现戏,令观众难免期待她的以后。
至于麦德斯·米科尔森,他一如既往的有戏,似乎每个有影响力的丹麦影片里,都少不了他的踪影,在本片中,越是需要表现内心波澜起伏的戏份,米科尔森越是诠释的得心应手,如最后马车里的那场戏,御医从对面就坐教士的面部神情中,已经明了没什么特赦之类的东西,但他依旧没有对坐在身边的可怜的布兰特吐露实情,那个内心突然明镜似的表情,于面部神情的微妙变化中完全体现,米科尔森大叔的演技不是盖的。
片尾字幕提示,卡洛琳和克里斯蒂安七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六世继位后,对丹麦实施了一系列变革,甚至比御医任首辅时还大刀阔斧。
似在表明,变革,总得有人当铺垫,特别是那些缺乏经验和方式方法的理想主义者。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2474973_d.html
首先中文片名翻译真的不符合剧情。。。
一个初恋没有过远嫁异国的公主自然会对感觉对的人产生感情这再正常不过的戏路根本谈不上风流史这样的字眼。
好吧,然后马上可以猜到皇帝不是搞基就是脑残,果然有强烈的安全感缺失和搞基趋势。。。
自己女人出轨只是生气了一小下但是马上被失去好基友的恐惧打败拼命挽留好基友为他争取生命这样的行为,足见对公主真是一点都不在乎,在乎好基友多几万倍。
最后被欺骗没能救回好基友郁郁寡欢了好多年,还是儿子帮忙报了仇,这个国王对好基友的感情也真是深似海了。
重点还是说这个医生,深谋远虑久经社会的熟男,连看喜剧笑起来也非常有魅力,自己富含革新思想却找不到伯乐难得有机会接近王权果然没有浪费顺利博得国王的宠爱(胜过任何女人啊),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抱负一一实现的紧要关头,爱上了可怜的公主,这样就使得原本看似一帆风顺的仕途变得前途未卜。
虽然国王爱他胜过一切,但是这样的危险行为势必被反对派利用而最终得以借口讨伐,找了几个贵族来个游行抗议就能迫使国王下令逮捕,最终在砍头台想起爱过的女人,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但是历史会留下你的一笔,为你所做而纪念。
2021-03-20兴乐园书房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一个成天把启蒙思想的书籍抱在怀里的女人,仅仅用偷情的方式来追求她的自由。
这部电影的镜头的色调与构图都很漂亮,也很温柔,正如大多数同类电影那样,努力地追求着古典油画一般的精致,优雅,从容和暧昧。
一切运用都中规中矩,音乐顺服得总令人忘了它的存在。
刚刚看了电影《皇室风流史》,讲十八世纪后半丹麦的改革家,正好也是美利坚大革命的同时代。
当然这个电影名字严重误导,重点根本不是皇室风流,而是专制罪恶。
那个改革家想法很好,可惜私德不行,结果出毛病,这是一个警示。
这就是威廉·劳埃德·加里森那样私德接近完美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完美)。
因为私德不行公德就很难做到。
难得的好电影,结局虽然改革家被专制势力反攻倒算遭到处决,但是还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段丹麦18世纪启蒙时期的宫廷史实在波澜不兴。
不管是历史还是演绎,中国的宫廷总是不乏精彩的故事。
人性的欲望和残暴,野心和嫉妒,背叛和复仇,我们都看得太多。
以至于当我看到这部讲述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丹麦宫廷故事时,实在感到寡淡无味。
欧洲的艺术家对自己的历史讲述总保有一种冷静和刻制,而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来说,对历史题材的选择和拍摄方式更受到了工业水平和资金的限制。
于是欧洲的艺术家们把宏大的历史题材留给了好莱坞,而将那些微观的历史细节和不起眼的宫廷逸事留给了自己。
从而我们也看到了好莱坞大历史叙述文体之外的微观历史画面。
所谓的“微观”其实是以小见大,历史是由每个人的故事所组成,而通过每个人的历史细节可以建构出一个时代的完整历史画面,而这正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方式。
通过《国王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王的二战,也看到了英国人的二战;通过《芭芭拉》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东德生活,从而看到了整个东德的体制画面,而《皇室风流史》为我们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前夜启蒙思想暗流涌动的丹麦。
影片用丰富的历史细节,精致的画面,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和演员们各归其位的演绎为我们构建出18世纪启蒙时代的丹麦宫廷逸史。
虽然在笔者看来,丹麦的这段自上而下的改革史实在不起眼,它没有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伟大,更没有法国大革命的壮阔和残酷,但它仍是整个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历史的一个精彩篇章。
想想看,一个国王的御医跟王后闹起了绯闻,且直接摄政于朝推行改革,最终被贵族保守势力推上了断头台……这样的故事其实足够精彩。
但导演却用刻制平淡的笔法为我们描绘这段宫廷角斗,可以想象用好莱坞的方式或者说用罗伯特·麦基的方式这个剧本完全可以更精彩。
克里斯蒂安七世和王后的生活矛盾,而国王既是医生施特林泽政治上的盟友又是感情上的敌人还是一对好基友;还有保守贵族和改革派的矛盾,以及皇太后及贵族的宫廷政变……这个故事有太多的焦点和高潮,却都没被导演扩大和利用,他选择用最平缓最真实的讲叙方式还原历史的原有颜色。
将精彩而复杂的故事拍得单调刻制,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夫。
大概丹麦导演受拉斯冯提尔的影响太深,本身就需要一场革命。
影片有两条重要线索,一为革命,二为爱情。
两条线均是缓慢推进稳扎稳打。
单以改革这条线而论,影片开头,王后透过车窗看到了丹麦市容的肮脏和市民脸上的茫然,影片只用这一两个镜头就为我们呈现了丹麦的中世纪现状,这也为改革埋下了伏笔,继而王后的启蒙书籍被禁以及影片随时插入的“伏尔泰、卢梭”的名字,以小见大地为我们描绘出了当时的政治空气,启蒙人物施特林泽入主皇宫为丹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改革也随着影片爱情这条线索不断深入,国王先从最不起眼的市容市貌改起,增加环卫工人改善居住环境,城市的亮化工程总是官员们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显政绩的一个方面,接下来就是医疗体制改革,王后及御医建议丹麦实行全民医保,给每一个国民接种天花疫苗,但国王受到了比奥巴马医改还要大的阻力,这一提案被议会否决。
既然改革推行不下去,国王和改良派决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国王一发狠解散了议会重组内阁,于是接下来的改革顺利推行,取消审查制度,开放大学教育以启民智;关注儿童成长成立儿童之家;大量削减军费开支;对贵族及富人征税保障人民利益;解放农奴,关注农民权益;减轻刑罚取消酷刑,改善人权现状……丹麦的改革在当时简直可以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盏明灯。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百日维新还是被太后扼杀于襁褓之中,太后和贵族及保守势力勾结,软禁了国王,流放了王后,继而屠杀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跟我们的历史如出一辙。
鲁迅、孙中山、卡特林泽又都是改革派人士,医生这个革命团体不能小觑。
导演用不同于好莱坞的细腻手法,为我们层层剥开丹麦启蒙运动的历史篇章,又通过卡特林泽和王后的惊世未了缘增加了故事的意趣,改革和爱情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印成趣。
想看的这有地址:http://www.duokan123.com/A/9121.html
爱情之所以动人,不在于故事本身有多么美好或凄惨,而在于共鸣。
一直以来,你真正需要的就是她。
爱情就在眼前却又遥遥无期。
爱情是会让人着魔的东西,赴汤蹈火都要去追逐和拥有。
爱情,生活的附属品,还会因为生活的各种不如意花容失色。
在爱情的名义下,女人总是比男人勇敢。
在错误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不顾道德的约束,为了爱情,奉献大好前程。
爱情真的是超越一切,但爱情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真心爱着对方,能不能互相为对方考虑。
爱情里面一定要有欲的参与吗?
没有欲的爱情还是不是爱情?
精神的出轨是否一定有肉体的出轨才算是完整?
一个人的情动,两个人的爱恋,三个人的恩怨纠缠。
爱情不能自由。
想管住自己的心,太难。
如果没有国王这个好基友,御医如何能参政。
如果好基友不够二百五,御医如何能长驱直入扫清一切障碍如此顺利参政。
如果好基友不够二百五,御医如何能轻松上了国王的老婆。
最后还能得到好基友的原谅,还试图想法场上救他。。。
虽然被老油条们还是玩了一道。
不过这片子真的适合让20岁上下的姑娘们好好看看,这俩人算真爱不?
大体上算吧,尽管御医的高优先级任务是参政,但我相信对女主是有真爱的对吧。
但是姑娘们永远别忘了,男人的最高优先级永远不会是女人,尽管你们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国王疯子一样地问御医孩子是不是你的的时候,御医一样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不是,即使和女主缠绵的时候,御医依然在讨论国之社稷,试图通过女主的影响力推行自己的主张。
在大牢里神父过来告诉他可以免死但要写一份认罪书的时候,御医马上说哎呀我最近一直在研读上帝。。。
话说其实御医的做法没有错,但在这么一个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里显得他伟大之余又卑鄙了点,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叫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我认同。
最后回到演员,国王那么年轻,就不能找个稍微同岁的好基友吗!!!
那御医岁数够当他爹了吧!
俩人就那么卷着裤腿沿着河边你追我赶的这样真的没问题吗大爷!!
样貌什么的嘛,Mads大叔这种有点阴郁的比较特别的长相从来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恶,而且欢喜的人超欢喜,恶的人看见就想吐,无可厚非。
女主还是挺漂亮的,面相特别好,非常圆润,各部分都圆润,是女人的好面相。
故事感觉看来恶俗,不过不知道为啥,过了至少一个月后我还偶尔回想起这个故事。
所以我想这个故事应当有可取之处。
就此我做个总结。
那年时代。
那个时代。
我想这个故事还是很深刻的反应了那个时代,在恶俗的外表下。
那是启蒙主义兴起的时代。
如今启蒙主义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课本上的名词。
而回到那个时代,由电影中可以看到启蒙主义在与旧封建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
说实在这一段看起来实在是非常震撼。
当国王因为收到签名表扬信感到激动不已的时候,我也有一种非常被鼓舞的感觉。
类似于追星成功后,但事实上感觉更为让人激动。
其次,有启蒙主义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封建主义,故事中也较为详细的讲解当时封建主义在丹麦的运作,以及对于普通市民的影响。
那个黑暗的时代,对于自小学习人本主义的现代人是相当难以想象的。
再来是丹麦国王,显然这不是一个有人望有能力的国王。
但由角色的塑造上而言倒是合情合理又相当的成功。
起初你觉得他粗鲁无礼,后来发现他的单纯,你才意识到那是由于他的生长环境使他成为一个不健全的人。
当到最后时,当他自知无法成为一位伟大的帝王,反而支持自己的儿子时,我忽然感到一种欣慰感。
一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为一个健全的大人。
至少不会辜负医生对他的期望。
事实上那位公主也并不成熟。
无法适应自己的丈夫,无法在一开始对他施加影响力,无法认清自己的丈夫。
要知道有这样的丈夫又是国王是多少权欲强劲的女人的梦想?
武则天只能在中宗手里夺权,但绝不可能有李世民的手里得到权力。
事实是这对夫妻各有问题,而使他们产生问题的是当时的社会。
再说说狗血的偷情。
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能理解,作为一个向有大作为的人而言,你知道自己必然要处在风口浪尖上,多为人诟病。
那时候一定是避嫌都来不及,医生居然真的偷情偷到国王的床上去了。
不是,外国人的想法有时候真的是搞不懂,因此我想也没必要一定要套用中国理论吧。
偷情一截是整个故事走向狗血的根本。
说到宫廷剧百姓想看的不过是那些达官贵人的不干净历史,类似于张家长李家短唠嗑,有了这些百姓也就觉得皇家也不是那么神圣的,再神也是一群人。
不过看完片子,回头来看这倒是挺有意思。
医生死前叫嚷着:我是为了你们啊。
百姓们根本不想听,反而仅仅为了一段丑闻就将医生送上了绞刑架。
到这里开始时的八卦嘴脸,和最后快刀斩麻的痛快淋漓反讽的揭示:人本主义的医生不懂的人。
他不懂的下层百姓,他不懂得小贵族,他不懂得皇家。
世界上的人除了启蒙运动中形而上的人他懂得,每一个形而下的人他都不懂。
因此他的改革遭受了完全的失败。
但人文主义在这次实践中依然播撒了种子。
最终从未一条心的皇后与皇帝一个以一封信另一个以自己的支持实现了医生的遗愿,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告慰吧。
北欧的电影一如既往的冷冽干脆,虽然由于偷情合理化减弱了这种意味,但片尾干净利落的处理还是体现出了北欧电影的这个优点。
总之作为有个有机整体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片子。
欧洲的文艺历史片,总是如此赏心悦目。
电影从服装配乐到故事演员,都十分地精致。
两位男主角本身就是丹麦人,想必在出演本片的时候,一定对本片的故事情节有着高人一等的理解力,Mads Mikkelsen的表演最值得称道,不管是什么角色,他总能够让人过目不忘。
女主角除了美丽的外表,演技也是一流的。
过去一年的奥斯卡,我喜欢本片多过《Amour》。。
看完有些难过。
这部片子不错的,IM评分高于豆瓣,7.6,那是个人认为较恰当的。
从孤独讲起可不可以?
国王是孤独的,懦弱的,胆怯的。
在感情最好的时候,也是他本人未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很酷地喝住侍卫放开德国人,宣布解散议会;如果说有一点遗憾,那是在影片最后二十分钟,国王屈服于“人民”和反水的大臣的淫威,签下了德国人的逮捕令。
国王为此遗憾很多年。
我也为此遗憾,一点点。
或许可以说,国王的若不签德国人不会死,可又能说,假若不签,政变顺便杀了国王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还有一个王储。
所以才让人遗憾。
不能被责怪的选择,使一切让人遗憾。
比起宫廷风流,不如更名为“基佬是怎样改变丹麦的”,倒是更贴切。
国王初见时打断德国人的对子“有的人在腐烂……”是啊,国王说,“换一个,我不喜欢这个”德国人是个弄臣起家的政治家,最初依靠国王的喜爱而获得议员都嫉妒的权力和殊荣。
假若他在后期能把握住唯命是听的国王,不对他疏远,他的结果未必会这样,可他爱上了王后,他感情上便把国王当作阻碍两人的石头,排斥,不愿一顾,甚至有点厌恶。
德国人快要死掉的时候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有关上帝……”有关上帝的什么呢?
猜测德国人想说的话,那大概是,上帝用六天创造世界,而德国人自己意识到犯了同样的错误,以至于不仅没有造好世界,还把世界遗留在一片混乱混沌之中,这是德国人的遗憾。
至于女主,和我性格很像,吃的亏也很像,就不说什么了。
最后,不得不说,改革的方法有问题,如同被裁掉的李自成,一个侍卫也能掀起腥风血雨。
德国人在权利上尚且没有稳定之前,对贵族、军队、侍卫开到,实在是过失,虽然我也钦佩他。
若说讽刺,倒也有,第一个废除的审查制度的政治家,被自己的政令伤害,成为导火索最重要了自己的命,也够讽刺。
他倒是为了利益重新恢复审查。
德国人的死,有点像上帝,上帝不被我这样的吐槽世界的丧青年理解,他也不被人民理解。
他是殉道者啊。
总觉得还是有点蠢,就像上帝一样。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上帝说要有风,于是就有了风。
真滑稽,上帝为什么不站出来大喊,“耶稣不能死”,就像国王大喊放开德国人一样,谁造的孽,谁来偿还。
谁需要替罪羊?
最后三段与影片无关,纯属偏题跑调。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