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一站

The Last Station,最后车站(港),为爱起程(台),生命终点,红尘极路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海伦·米伦,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安-玛莉·杜芙,保罗·吉亚玛提,凯瑞·康顿,帕特里克·肯尼迪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年份:2010

《最后一站》剧照

最后一站 剧照 NO.1最后一站 剧照 NO.2最后一站 剧照 NO.3最后一站 剧照 NO.4最后一站 剧照 NO.5最后一站 剧照 NO.6最后一站 剧照 NO.13最后一站 剧照 NO.14最后一站 剧照 NO.15最后一站 剧照 NO.16最后一站 剧照 NO.17最后一站 剧照 NO.18最后一站 剧照 NO.19最后一站 剧照 NO.20

《最后一站》剧情介绍

最后一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的瓦伦汀(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应聘成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秘书和助手,目睹了晚年文豪和他妻子索菲娅(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之间爱恨交织的深刻情感。托尔斯泰不满索菲娅奢侈的生活习惯,索菲娅则看不惯托尔斯泰和“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饰)的合作,围绕着托尔斯泰,两度力量始终较劲,瓦伦汀也被牵扯进去,分别为索菲娅和切科夫写日记,记录托翁晚年生活,同时也和托翁崇拜者玛莎(凯瑞·康顿 Kerry Condon 饰)产生了感情。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刀手四圣兽之幽魂还愿师河谷镇第一季我们仍未知道那颗星的校规212号房间阿松第三季亚瑟赛脑浆炸裂少女最后的小站守塔人人类清除计划5马桶神探谍海追踪鬼怪万圣节为了明天升起的太阳角落小伙伴:魔法绘本里的新朋友幻想的色彩地下室你是我的美味游轮梦魇潜行吧!奈亚子(新TV版)快把我夫人带走第15条食人鬼之家革新木匠的圣诞浪漫故事Tropical-Rouge!光之美少女特斯拉警力:苏格兰警察的故事祭品公主与兽王大秦帝国之崛起

《最后一站》长篇影评

 1 ) 爱情中的我们都是疯子

这里是一个不一样的托尔斯泰,和他留个我们的圣人印象不同,他也有喜怒哀乐,和世间对他和妻子决裂的事实相悖,他对妻子爱之深,让人为之落泪。

他们的爱情那么单纯的,甚至与生活分离。

在革命面前,他们是敌人,甚至恨不得杀了彼此;但在爱情中,他们确实是彼此生命中的挚爱,离开了彼此便不能再活下去。

沉浸在爱情中的他们,即便到了暮年,却依然是孩子的样子,嬉闹,欢笑。

可惜的是,爱情这种东西并不是能独自存在的,所以他们为了生活争吵,为了革命怒吼,生活中的他们没有一丝平静。

妻子可以理解他的所有话语,并且有最完美的诠释,像那句“最好的状态,是有人懂你的欲言又止”,而她懂,真的都懂,只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背景有着极大差距的他们,要用相同的理念去面对众人实在是有些困难的。

但其实,这也是他妻子的爱,不过是一种自私的爱,想要独占他所有的爱,我们要如何说一种自私的爱有错呢?

哪怕他们爱的疯狂,天天政治怒骂,没有一天平静地生活,以至于托尔斯泰不得不离家出走,他却还是死前呼唤她名。

一段最刻骨铭心的爱,永远不曾减少的爱,与日俱增的爱,

 2 ) 有小爱,有大义的才叫圣人

看完只想问契科夫一句:“你究竟是信仰托尔斯泰,还是信仰你所信仰的‘信仰’?

”索菲亚和列文之间的爱情不容置疑,那一定是伟大的,深厚的,难道这份爱就一定逊色你的信仰吗?

自由与爱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是一株大树上各自生长和的存在,共同享受雨露,开花结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不应该被恶意分离,区别对待。

为人类事业奋斗的人值得钦佩,但就像瓦伦丁说的那样,我没见过那样的人,我只见过男人、女人、不完美的男人、不完美的女人。

在爱面前,爱自己和爱他人一样同等重要,不应该被有心人利用。

也不应该成为验证圣人伟大的废弃品。

索菲亚把列文当做他的全部,把他的事业当做他们共同的事业,当事业伙伴意见出现分歧,并不代表他们之间的情意不复存在。

相反他们之间的爱,才证明列文的伟大。

圣人不需要女子的心碎💔证明自己的伟大。

有小爱,有大义的才叫圣人,契科夫想象中是无情无爱的机器人。

 3 ) 对托尔斯泰理想主义的嘲讽

对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了解,只限于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描绘,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伯爵夫人的自私自利。

而这部电影简直是为索菲亚翻案,表现的是任何一个正常女人在丈夫要把钱给别人时应有的反应,而且侧面表现了为什么后世普遍对索菲亚不待见的原因。

在她的家里,简直是时刻在上演情景剧,屋外有摄影师日夜守候,拍下他们想拍下的一切;家庭医生随时记录下索菲亚的激烈言辞,任意歪曲她的意思;秘书也被命令在日记中记下索菲亚的言语,以备后用。

有趣的是索菲亚无视这一切,依然率性而为,生气时就大发作,丝毫不掩饰。

相比索菲亚的真实,托翁的表现不够,所以观众无法了解他内心的激烈矛盾。

反倒是他似乎处处在提醒身边的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有人想把他塑造成偶像,而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

他年轻时也像其他贵族青年一样,吃喝嫖赌,样样不缺;他强调爱,并不提倡禁欲。

在他的启发下,他的秘书也有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联系到后来俄国革命和苏联解体的现实,托翁所向往的平等社会并没有实现,也似乎不会实现。

而本片对索菲亚的偏爱和倾斜,也似乎暗暗嘲讽了托翁的理想主义。

托翁在本片的表现是不够的,即使他坚持的理想没有实现,他为此的付出也是值得敬佩的,而不是被功利主义地加以评说,以成败论英雄。

 4 ) 托尔斯泰的爱情诗

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不是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只能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

恋爱和表白爱情,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希望他这样那样的。

女人这个东西不论你怎么研究她,她始终还是个完全新的题目。

女人是男人前程上的一大碍。

爱上一个女人再要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因此,要方便的爱个女人又不受她妨碍,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

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爱是神奇的,它使得数学法则失去了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半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爱情不是一种尘世的感情,乃是一种天上的感情。

 5 ) I want consuming, inconvenient, riculous love. And only that.

两个人之间纠缠一生的爱与恨,开头的留声机那一段短短几分钟tells so much with so little。

之后几分钟,她说,but I don't count anymore,令人心碎。

伯爵夫人不再年轻,却优雅美丽,她问,what do they know about love. Exactly. 这是a story of great romance,而她是最勇敢诚实的女主角。

从前读罗兰的<名人传>,常常疑惑她为何会做那些糟糕的事。

但其实我早该知道,每个人都必有苦衷。

谁能够想象在知道那个她爱了一辈子的男人,她为他生了13个孩子的男人,她给了她的心的男人,决定至死不相见之后,她的绝望。

Sex and the City里面Carrie在最后说,I want love. I want consuming, inconvenient, ridiculous love. They had it, and maybe they still have it. 这种爱成为了负担,一辈子能有一次也值得了的负担。

两个小时里面闪光点不断,那么美那么好那么真实那么近。

这是一部有灵魂的电影。

这也是唯一重要的事。

这不是一部完美无瑕的电影,实际上它的某些缺点那么明显,但它依然是伟大的。

而这伟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演员们。

 6 ) “南方为什么那么迷人”

1910年11月20日,在俄罗斯南部亚斯塔波沃火车站,来自各地的人们,记者,他的妻子,他的亲人,他所认同的朋友,等待他遗嘱和劝说他修改遗嘱的人们,希望将他的一切留给伟大的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们……守在那里,等待他的死亡。

那天早上,六点十分,他如愿地死了。

留下来的人和赶来的人一同哭泣。

他是列夫-托尔斯泰,一个结婚已经四十八年的老人,终于剩下了伟大的灵魂。

在此之前,他已抵达这里多时。

——给最后的托尔斯泰【婚姻-之“爱”】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一只母鸡和一只公鸡的关系他们在年轻时分享对方在衰老后彼此憎恨但仍会在一起【婚姻-之“生活”】但他们仍然会分离彼此了解以致索然无味在黎明和黎明来临之前多次出走不单纯的人们虎视眈眈而你们并非真的互相憎恨【相爱】“你这个小娈童”我贪恋过你如同你贪恋过我阳光般的乳房但愿森林里的钟声和楼下的闪光灯将我们遗忘“你只是一个伯爵夫人”【圣人托尔斯泰】在第一个小故事中他的一个爱人成为农夫的妻子在另一个小故事中他将向日葵分给草地上的孩子他像耶稣愿意奉献一切【等待遗产】因此饥饿的人成为你庄园的羊群老伯爵啊,你已经一百岁白发苍苍,是个富有的牧民人们多么饥饿,他们等得太久【出走】“让我成为安娜卡列尼娜”像你笔上的鹅毛横卧在轨道上你有你终结一生的权利无论在哪个蛙声如幕的黑夜“只有你的妻子不来送行”【最后一站】你没能剩下目的地却在中途邀请你的女儿同行“是的我们还将继续上路”“图拉省的圣母为什么低头不语”“南方为什么那么迷人”2010.11.27.

 7 ) 男人和女人的战争

The Last station讲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最后的日子。

故事从一个无限崇拜托尔斯泰的青年,作为他的新任秘书来到他的家中开始,到托尔斯泰在小站的站长室去世为止。

围绕着托尔斯泰的著作权,托尔斯泰的妻子,女儿,朋友,医生(崇拜者之一),还有记者们,演尽世间百态。

而青年就是一切的观察者。

托尔斯泰和青年说,他在各种不同宗教里发现了共通的终极真理(the truth)就是爱(love)。

此等陈述只能出自这样一位伟大的天才,换作任何一个凡夫俗子就极容易被会被鄙视为轻浮或者狗血。

而青年(和周围的一众粉丝们)正在试图身体力行“托尔斯泰主义”。

他行为端方,衣着朴素而整洁,勤奋禁欲,为了修养一个完美的灵魂而不懈努力。

但是托尔斯泰却向他回忆自己年轻放浪时代经历过的一个姑娘,她的身体,气味,做爱的姿态。

用托尔斯泰自己多次说过的话就是:我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托尔斯泰主义者。

看到这里,不免让我感叹,对啊,这就应该是我心里那个写出《复活》的人的样子。

故事里人们被分开2个阵营:以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为首的一派,自诩高尚,极力的怂恿托尔斯泰修改遗嘱,放弃所有的著作权。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合伙欺骗一个妇道人家。

他们崇拜托尔斯泰,号称最理解和支持他的思想,道貌岸然,把握着道德的制高点。

而站在他们对立面的,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孤身奋战。

这个女人精明强干品位不凡,要把著作权作为财富留给家族和自己的孩子们。

她最了解托尔斯泰,又倾心于优雅的世俗生活,一旦被触怒,就变成河东狮的典范。

青年原本应当义不容辞的属于第一阵容。

但是在和索菲亚的接触中,他又无法控制的被索菲亚那种女性的率直感性所打动,因而在2个阵营间摇摆不定。

偏偏这时候他爱上了一个“索菲亚”式的姑娘玛莎。

内心在完美道德和顺服欲望之间挣扎。

最终,还是选择了“爱”,而倒向索菲亚一边。

在我看来,虽然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比之青年,要博大完整的多,但是他的痛苦和青年却是一样的。

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一个男人精神世界里的伟大成就),和理想的忠实支持者们。

不过我看着这些自诩的粉丝们,就不禁想起来蓝染大神说的:崇拜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感情(好吧,在谈论托尔斯泰的时候想起动画片,是有点分裂)。

另一边,是自己爱的女人,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喜好,品位,心思,给予自己的生活最大的支持,但是她偏偏又是自己理论的最大反对者。

他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阴谋,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背弃自己的原则。

这个伟人,树立起博爱的大旗,却发现无法自己实践出这条道路,最终只能从生活里出逃。

离开了爱人为他安排的安稳舒适的家,他也不再神采奕奕,反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索菲亚是个可爱的女人。

电影开始的第一幕,清晨,她跑进托尔斯泰的房间,挤在他的床边,拉着他的手环住自己的肩。

索菲亚用女人的直觉思考,顺从自己的感情,肆意而为,就能把第一阵营的人搞的焦头烂额。

她爱托尔斯泰,嫉妒他对其他人的感情,她也爱钱和地位带来的舒适生活,做最直接而实际的决定。

她用的都是女人的小花招小手段,体贴也好撒娇也好,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把思想的巨人搞的束手无策,对着妻子咆哮:I have never stopped loving you,but God knows you don't make it easy。

而索菲亚回答的极好:Why should it be easy? I am the work of your life, you are the work of mine. That's what love is! 这种属于女性的智慧,让伟人哑口无言。

索菲亚无需长篇累牍,她的宣言就是女性世界的真理。

玛莎就好象青年版的索菲亚。

年轻的姑娘独立而勇敢,真正的实践着托尔斯泰说的自由与爱。

她嘲笑男人们假正经的姿态。

她爱上了青年秘书,就主动投怀送抱。

当青年为了她不顾古板的眼光,公开示爱的之后,玛莎赞美她的爱人:You are pure, You are what I came here to find。

和索菲亚一样,她看不起那些高洁的理论,那些自以为是的伪君子。

她让自己的身体和直觉做判断。

在她们的人生里,没有高尚的思想,却有金子一样的真诚。

可以看出来,导演是偷偷站在索菲亚一边的。

但是最后,我们凄凉的看到索菲亚在她的战斗里,使自己的爱人一点点远离,最终失去了他。

这个时候,我也会在心里问,为什么她就不能“深明大义”,就象托尔斯泰的女儿那样。

但是我又怀疑,如果她真的是那个样子,是否还能赢得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的眷恋与爱情。

看到结尾,突然想,这也许就是上帝为什么要为亚当造一个夏娃。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电影讲的原来不是一个伟人的人生,而是每一对普通couple的故事,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人之间的战争,爱与自由的挣扎。

最后一定要说一句的,是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这2位老戏骨,真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不管是否喜欢导演讲的故事,2位主演的表演,已经值够4颗星。

 8 ) 沉默等于空虚Or思考

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主义,爱的主义,以无爱的主义作为结局。

一种思想,大声喊叫的思想,因为喊叫的声响,统治了得出思想的人。

这样的故事是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组成的【大的故事】,所有的人都和这样的故事有关,或者,他们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当托主义把托尔斯泰自己牵连在内的时候,当拼命反对私有制的托主义反对了他自己私有的爱情的时候,当他将作品“签”给所有人民的时候,他沉默了,可那并不是真的沉默。

托尔斯泰没见过公有制的世界,他曾梦想着,他竭尽所能地建立公有制,文学,思想,主义,权力……让批判和运动推动他进入那个理想的世界。

这时,妻子说:有人要用一万卢布买你的版权,否则你可怜的家人将被饿死。

托尔斯泰回答:我没见过这房子里有谁饿死。

后来,真的有一个类似的 主 义 让人饿死了,就在他脚下的俄罗斯,那片最肥沃的土地,伟大的思想者没能有幸看到,除了他那些伟大的著作。

伴随着一个青年人的即将离去而最终缄口,托尔斯泰消失了,在公众的视野中他永远沉默了,他用这种极端幼稚的方式结束了极端严肃的议题,谁都不知道离去的他此刻能想什么呢?

就要将生活抛之脑后了?

在我看来,未必。

爱?

也不一定,运动?

更不太可能了,主义?

也不对,或许,他的沉默,伴随而来的,只有空虚,或者寂寞。

青年人接受了这个世界给自己的最好教育,这似乎是一个无关爱的教育,相比之下,那些【名著】和【他教给我们的主义】就像一坨坨SHIT一样无力。

就在托尔斯泰离去之后不久,一个更加激进暴力的主义光临了这个国度,他们推翻了沙皇统治下的一些政治结构,他们要……未来,在等待着这个青年人,不,在等待着你我。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野草》题词·

 9 ) 是英国李尔王和美国家庭剧,不是俄国的托尔斯泰

光和景色都是英国乡村的味道冲突是李尔王的感情是美国式家庭戏没有俄国的土地,空气和声音没有托尔斯泰的灵魂

 10 ) 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老人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传记电影,下载的时候只是把它当作一部爱情片,还在移动硬盘里放了许久,今天打开才发现原来是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片,一段关于爱情的传记片。

托尔斯泰夫人任性乖吝,却脆弱地让人心疼,她付出的爱并不是自私,她死死抓住托尔斯泰,只是因为她太缺少安全感,她只是想把他的著作版权抓住,因为在她眼里,她才是最了解托尔斯泰作品的人,而那些作品里有她关于她与托尔斯泰年轻时候爱情的回忆。

看到好多影评都在怪她,说她的自私是爱吗?

难道把一个男人死死的抓住就是爱吗?

这爱多么地自私云云。

我就想着一定是男人写的吧,也许他们最不能懂的是她的心。

她并不是想抓住这些财产,抓住托尔斯泰的爱,她只是在这份爱情中苦苦地想要证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证明这一切的方式只是以她的方式来看就是这份著作权。

也许她是错的,可是在这份感情里,她只是一个可怜人,一个缺乏安全感,一个迷茫的女人,一个脆弱的老人而已。

我看这部电影心中满满充满的都是对她的同情,也许吧,人老了,就会过于执着了。

可是这份执着让我心酸。

其实托尔斯泰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可怜人,其实他想过的只是快乐自由的生活,没有身份地位的束缚,和自己所爱的人平静地生活在一起,可惜却被声名所累,当看到影片的最后他死前只是苦苦互换着索菲亚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控制很久的眼泪,为这份感情的深刻与脆弱,为这份爱情中的矛盾。

最后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一幕,仍是电影开始的时候,满脸皱纹的索菲亚互换着“亲爱的亲爱的”,然后悄悄的爬到床上,环抱着列夫托尔斯泰,听着他均匀的呼噜声,却露着美丽的笑容。

这是个关于爱情的电影。

《最后一站》短评

除了男主角,还真没什么看头。

4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还行

拍得很英国。第四颗星,是给托尔斯泰的。他成全了很多人的梦想,到最后也没有破坏整个平衡。伯爵夫人,成了那个让人心疼的女子。

5分钟前
  • 某跳半夜不睡觉
  • 推荐

他们在打太极吗?女人的歇斯底里都是男人逼的(狗头),海伦米伦演的索菲亚真的好可爱,I am the work of your life, you the work of mine. That's what love is.

7分钟前
  • 般若多目
  • 推荐

一个英雄死去的时候,不能死得干干净净,他的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媒体记者,环绕着一群莫名而来的作家、实践家,他的仆人,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女儿……环绕在他周边的人,也有自己的恋爱,有自己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托尔斯泰,即使在他的最后一站,也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死亡。年轻的作家瓦伦汀应聘成为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秘书和助手之后,和托尔斯泰的激进派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之间的矛盾冲突,瓦伦汀在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流派,即把托尔斯泰当做一个伟大的凡人。而激进派的弟子切科夫则想要把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塑造成一桩英雄的、神圣、单纯而高贵的死亡方式,是跟自己家人和过往生活方式的决裂。总之,他想把托尔斯泰塑造为一个圣徒,帮助推进他晚年的事业。所以他拼命阻挠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关系的修复。实

10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片子的前一个小时 我一直在为托氏夫妇口口声声念叨着爱情却不肯为对方相让半步而嗤之以鼻 可是片子的最后半个小时我却一直无法抑制住哭泣... " 我所知道的一切 皆因愛而起 —— Lev Tolstoy "

14分钟前
  • AsPartame
  • 力荐

OST好。。神!!!老爷子居然是音乐之声男主!

15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一般 只不过挂上了伟人的光环

20分钟前
  • 意马独自去
  • 还行

迈克沃伊那张典型的英国式蠢脸和五短身材真让人看了心头火起。海伦米伦还是演技超群的。扮演老年托尔斯泰的是《音乐之声》里的男主角。我正在读《童年·少年·青年》,这部电影十分扯淡,就别糟蹋老托了好吗。每个人都顶着一张英国或美国脸无法入戏。配乐好。

21分钟前
  • Irgendwann
  • 还行

找不到重点的传记片

26分钟前
  • koala
  • 较差

兩邊都狹隘,其實誰都不懂,安安靜靜多讀些書不是更好。你們胳膊伸太長了,以為自己能公正,在虛假公平的外表下的集體偏移我們心照不宣是因為什麼。

28分钟前
  • 667DJP
  • 较差

这,真是有根有据的传记么……还是当虚构电影看好了。而且,即便是打着爱的名义,这样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样子也不是很讨喜吧……还是JM帅得赏心悦目~

29分钟前
  • 茶比
  • 还行

不理解也不好看。

30分钟前
  • 赵启平(已结婚
  • 较差

Good script, great cast, but Helen Mirren totally blew me away as the firebrand, love, and often-times misunderstood Countess Tolstoya.

35分钟前
  • Kansai_SP
  • 推荐

又见McAvoy,留了络腮胡有味道多了,而且演技也见长

36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Gosh, I love a story about writers. Gosh, I love this one about Tolstoy. Mirren and Plummer are gems. And that scene where McAvoy sits with his ex Duff, it was transcendently heartbreaking. If you’ve ever had love, bury it with memory, not marriage.

41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像被牵着走的圣人,他身边的所谓亲信不过是想分享一杯伟大的羹,而托尔斯泰真正所追寻的爱与自由却没有实现,最终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一个饥寒交迫的小车站度过,庆幸索菲亚能在他的身边。

43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什么是爱?曾经纯真的那个她终究会变成你唯恐避之不及宁愿死在外面也不愿相见的那个人么?

46分钟前
  • Robin
  • 还行

文学气息浓厚的片子。女王的气场着实强悍。看电影途中,从新闻里得知吴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一瞬间脑子一片空白,心骤然痛了起来。

48分钟前
  • mixmilian
  • 还行

真不记得演的啥 初中看的?

53分钟前
  • 张德芳
  • 较差

大文豪托尔斯泰最后的人生历程。托尔斯泰无疑是位值得崇敬的人物,但他的托尔斯泰主义,特别是他的追随者的阐释,我实在不能苟同。或者说,托尔斯泰越老越天真,可爱有余,现实意义不足。感觉托尔斯泰的扮演着非常形似,神似与否则不好说。 海伦·米伦确实是演技纯熟,塑造了个性但歇斯底里的伯爵夫人

5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