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缺席的人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绿帽离奇勒索(港),找错凶手杀错人,不在场的男人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01

《缺席的人》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缺席的人》剧情介绍

缺席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暴风夜宇宙有爱浪漫同游问题恋人传染病早安,冬日海四分钟最终兵器:弓爱在屋檐下天堂霓裳圣诞男孩野百合也有春天刺杀玫瑰末日巡逻队第一季4400第一季功夫阿宝:天下无拐助浴四目大师夺宝英雄开国将帅授衔1955甜蜜家园3巴哈旺大饭店闹鬼领域曾经想火第一季单行道永远的姐妹激情男子汉狂蟒之灾4恐怖神棍节有爱第一季太空人

《缺席的人》长篇影评

 1 ) 命运,是一场漫长的、持续连贯的蝴蝶效应

1、电影让我感受到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他人眼中的自我)的无意义,在律师编故事为科恩嫂辩护时,Big David 的经历莫名被扭曲,这大概成为她选择上吊自杀的推手。

当 ED 成为阶下囚时,律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编了另一套故事,说他不可能杀人,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在陪审团面前推己及人,说审判他就是审判你们每个人自己。

ED 自己都被律师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虚假叙事所感动。

对外,你的人生经得起各种解读,律师为了胜诉目标,可以找到动机和信念,为你的人生做一番与真实相悖却自圆其说的深刻阐释。

对内,实际上我们不知是哪一个偶然行为吹皱一池春水,生活会在哪一刻产生流变。

2、影片的叙事风格,有种老派的优雅,男主角发音的沉静气质,贝多芬的古典乐配乐,都是叙事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精巧的互文,ED发现妻子和David 的私情,打算发勒索信报复,后续的一系列遭遇,都由此事而起。

他发勒索信前,有替妻子刮腿毛,这个举动像是无意间在行刑前进行的仪式——随后他的妻子便被误认为凶手,入狱自杀。

最后ED也被误判杀人而入狱,坐上电椅的他,也在等待警察给他刮完腿毛,戴上刑具赴死。

3、命运,它并不依托于事物的偶然性,它是一场大型的、漫长的、持续连贯的蝴蝶效应。

斯多葛学派的哲人马可奥勒留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

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

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有一个实体,一种法,一个对所有有理智的动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个真理;如果也确实有一种所有动物的完善的话,那么它是同一根源、分享着同一理性。

 2 ) 睡了两觉的电影

应该是没睡好,这部电影睡了两觉。

节奏稍微有点慢,男主的性格有点闷闷的,传递给我的感受就是缓缓悠悠。

他看起来不是个坏人,实际上是个闷坏的人。

我猜,骗子是被大卫杀死的。

扔下一万块后,他没有离开,看到了男主去取钱,发现了他的阴谋。

晚上要男主去找他,想报复,没想到被男主杀死。

男主也没想到,自己杀了人,警察却逮捕了他妻子。

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猜测妻子出轨是真的,妻子上吊自杀,带走了孩子。

骗子被游泳的小孩发现尸沉河底,搜索到男主签字的文件。

最总判定他为了钱杀死了骗子,判他死刑。

司法靠猜测,毫无证据全凭想象。

律师靠胡诌,毫无根据全凭一张嘴。

凶手靠运气,杀死朋友害死老婆,衔尾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闭环。

 3 ) 《缺席的人》:缺席之「存在」

在1985年的纽约电影节上,伊桑·科恩在被采访时言道:「凡人必将受苦,罪人理应受罚,人饮他人之血而为人。

」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的总结,亦是对那些人物的存在状态的最好说明。

纵观科恩兄弟作品里的人物,总是被导演在其一贯的精英意识主导下对他们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受苦之人的怜悯、忧虑,对有罪之人的鄙夷、嘲弄。

这些人物形象多变,言语和举止往往怪异到有悖常理,其命运也曲折离奇甚至可笑,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几乎都在孤独和焦虑组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形象将暴力与悲伤相连、将新生与死亡结合,充满了稍纵即逝却又回味绵长的存在主义意味。

《缺席的人》及其主角艾德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

这是一部黑白片,科恩兄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好莱坞昔日经典黑白片与黑色电影的景仰之情。

担纲本片掌镜的依然是他们的御用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先拍彩色,然后再转成黑白,使得对比更加强烈。

在狄金斯的镜头下,光与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在那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最为纯粹的科恩兄弟式的存在主义。

同时在本片中,科恩兄弟摈弃了特别喜爱的移动镜头,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

固定镜头能够强化主题思想,展现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创造出不带任何主观思想的疏离感。

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于主角的正面和侧面的固定镜头,同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存在的陌生与距离。

序幕中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而在后半部分则出现了许多主观视点的固定镜头,摄影机仿佛便是主角的眼睛,冷漠地审视着外部世界。

这些不加取舍的镜头真实记录了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缓慢、气氛更加凝重,带给观众强烈的压抑感,并从画面中渗透出来自主角骨子里的孤独寂寥。

「我这个人不爱说话。

」正如艾德在旁白中所说的,他在影片中的对白少得可怜,即使说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反而观众会听到他大段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

在艾德的塑造上,科恩兄弟似乎有着对老牌影帝亨弗莱·鲍嘉的模仿。

鲍嘉饰演的角色向来以性格冷峻、寡言少语著称,而本片中的艾德也是一副不苟言笑、对外部事物无动于衷的样子,甚至他的外型以及终日叼着香烟的姿态也与鲍嘉相当神似。

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艾德这一形象更是内心外化的体现,他荒诞的命运给予观众一种更深的悲哀和虚无感。

艾德是旧金山北郊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一个「缺席者」和「失语者」。

一方面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丝毫兴趣(包括他妻子与上司暗通款曲)、生活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从开始就处于虚无的状态中,甚至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鬼魂。

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他一直是被排挤的那个,一直是竞争场域里的失败者,是等级秩序里的受压迫者。

从婚姻生活到社会生活,艾德的主体性都是缺失的,自然也就失去了言语权。

但事实上,艾德又并非浑浑噩噩度日的行尸走肉。

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头脑和丰富的思想,习惯于置身事外地观察一切。

同时,他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能在被捕后理解著名律师的各种辩护套路,也可以为杂志社完整地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甚至还会为了稿费而添油加醋。

也难怪片中不止一个人对他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荒诞吗?

确实荒诞。

西方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忧虑和恐惧也是指引个体探寻存在意义的动力。

从影片中艾德大量的面部特写来看,他经常会在沉默与思考中流露出痛苦、焦躁的神情,分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亦预示着他决定挣脱束缚「站起来」了。

这一切的肇始便是他从一位客人那儿听说了投资干洗店的商机,接着他想到了去匿名勒索与他妻子通奸的戴夫,于是一系列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如科恩兄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

艾德勒索成功,但气急败坏的戴夫想杀了在他眼里的失败者艾德灭口,不过在搏斗中反被艾德误杀,随后由戴夫之死牵连到做假账的艾德之妻朵丽丝,朵丽丝畏罪自杀。

然而逃过一劫的艾德却又因为与他合伙投资干洗店的商人之死而被捕,最后自愿放弃辩护而接受了莫须有的死刑。

杀了人没有获罪,反而死在了不白之冤上,这个世界的荒诞可见一斑。

从理性的角度判断,艾德是个十足的异类。

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诸如感情、事业、信仰等,好比妻子朵丽丝自杀时应该要扼腕痛苦、得知自己蒙冤并判处极刑后应该愤怒恐惧、有妙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时起码有一些男人的基本反应,这些艾德一概都没有(唯一一处稍显正常的情节是他帮助少女贝蒂争取音乐学校的入取资格)。

而这便更是加剧了本故事的荒诞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科恩兄弟对个体面临荒诞世界时恐惧焦虑的思考,要么沉沦要么觉醒,沉沦的会继续沉沦,而那些觉醒的、「站起来」的又常会以失败告终。

以艾德为例,价值感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席促使他觉醒、走上自我重建,但无论是投机、还是勒索,皆因屈从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无法使其真正找到自我。

也许旁人对他的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才是关键所在,生存问题终究还是得从「人」本身出发。

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主题注定了《缺席的人》不会具有很强的商业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收获了1890万美元的票房,被视为科恩兄弟电影中相对黯淡的作品。

不过评论家对其精致、有条不紊的风格以及比利·鲍伯·松顿张弛有度的表演赞不绝口,个人认为无论是镜头、表演、抑或内涵都值得一观,毕竟「科恩出品,必属精品」。

 4 ) 分析几个疑点,希望帮助后来的观影者

大概翻了翻之前的热评,有些解释不太合理,这里做下总结,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1. 多丽丝为什么在监狱自杀:多数热评提出多丽丝爱她的老板而不是丈夫ed,我认为是很不合理的,我首先从这点开始分析,作为整篇影评的基础。

多丽丝怀有身孕,按照法律常识可以免于死刑,最好的律师为她辩护,老板也不是她杀的,为什么放弃生命而选择自杀,这是之前影评都未提及的最大疑点。

这就涉及到多丽丝到底爱不爱丈夫ed,首先如果多丽丝把老板的死因推给ed,自己就会活下来,但她却没有;其次她如果告知法院自己已怀孕,也能活下来,但她和ed已经几年没有性生活,由于不想让ed知道自己不忠,还是选择自杀,掩盖了ed的罪名(片中提到通常验尸官不会把怀孕的检查结果告诉家属,她以为一死就能掩埋真相);多丽丝冒险帮老板做假账(由于ed用发现奸情勒索老板),其目的一是想事业晋升,其二则是不想让ed得知奸情;ed帮忙刮腿毛时她还向ed做了表白,只不过ed没在意;另外当ed向律师坦白自己杀了老板,多丽丝对ed刮目相看,甚至以为ed是为情杀人,加深了她的愧疚。

以上四点可以判断由于不想伤害ed,所以多丽丝才选择自杀,她其实是爱着ed的。

有两点可以证明多丽丝不爱她的老板:一是她知道老板不会和她结婚(老板是吃软饭的),做情人只是为了老板将新开发的商店交给她从而获得事业晋升;二是ed去探监时,已得知老板死讯的多丽丝并没有伤心,与旁边大哭的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因此多丽丝并不是为了爱与老板偷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以前不愿与多丽丝交流而她死后又想好好谈谈了,因为他印象中自己的婚姻是仓促和失败的,后来意识到多丽丝是爱自己的(通灵女巫也算出来了),因此希望死后能去地狱找到她(多丽丝自杀,片头提到多丽丝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

这告诉我们眼不见心不烦,不要怕被绿[狗头]。

2. 车祸之前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另一点十分重要的是,对于ed为什么拒绝女孩blowjob,相比其他影评从“ed对一种纯粹的爱的向往”的心理解释,我更偏向于从生理角度解释,那就是ed有勃起障碍(划重点:ED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的缩写形式),他对女孩有好感,但却不想让女孩知道自己不行,所以强行制止酿成了车祸(哈哈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d和多丽丝多年没有性生活,也许多丽丝偷情只是为了满足性欲。

3. 旅馆里生意人向ed眨眼是什么意思:片子中老板反复强调过生意人是个娘娘腔,说明生意人是gay而且是受,那个妖娆的眨眼是同性恋暗示(生意人希望ed为攻),ed拒绝并且表现出遭到了冒犯的样子,可以读解出ed希望自己很man却有勃起障碍的矛盾,这也与ed那种寡言冷酷的形象却无法接受女孩blowjob相符。

另外生意人并没勒索过老板,纯粹是投资生意上的交往,生意人参与勒索只是老板的猜测,并不如第一热评所言。

4.老板为什么说自己毁掉了,为什么要杀掉ed,一万美元去哪了:让人不解的是,老板抓到生意人,并且拷问出了实话,按常理应该追回了那一万美金,为什么非要杀掉ed,为什么还说自己毁掉了。

首先谈谈老板面临的两难处境,如果乖乖交出1万美元封勒索者的口,就必须放弃开发新商店,那么老婆an发现后会毁了他;而如果保留1万美元,勒索者会告发自己,那么偷情败露后会被老婆扫地出门。

因为以上两点,老板唯一的出路就是留住1万美元并杀死勒索者,所以老板首先杀死了生意人。

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老板一定要约ed出来并杀了他,首先在老板眼里生意人和ed合伙敲诈,如果ed知道生意人死了,那么一定知道是老板杀的(然而由于实际上生意人与ed不是一伙的,ed以为生意人是骗子携款逃跑,根本想不到老板杀了生意人);其次现在只有ed知道偷情的事,并且1万美元已经追回,老板认为ed必然会告发偷情之事,所以必须毁尸灭迹杀死ed。

那么说自己毁掉了只不过为了让ed放松警惕从后面杀死他,ed有小刀才侥幸反杀(讽刺的是自己口中的战争英雄竟被一个理发师干死了)。

“人品好”的生意人是最倒霉的,可谓是锅从天上来。

对于老板是否清楚勒索事件的真相可以做个假设,假如老板看清了事实认定只有ed一人敲诈,生意人并没参与,那么当老板追回钱款并杀死生意人后, 由于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要和老板做交易,更不会知道生意人被杀,甚至会以为生意人是个骗子携款逃跑(ed确实这样认为),另外既然此时ed勒索成功(只不过事实上钱已被老板追回),也就不会再找老板的麻烦,那么如果老板原原本本的了解了事实真相,就根本没必要约出ed杀掉。

当局者迷,剧中每个人物都不能完全看清事实真相:Dave错认为ed和生意人合伙敲诈,并下定决心斩草除根;ed根本不知道生意人和老板做交易,一度认为生意人是骗子已携款逃跑;生意人也不知道自己的资金是通过勒索得到的;多丽丝对老板的幻想破灭,误以为ed为情杀人产生愧疚。

这就像罗生门一样,整个事件在每人眼中都不同,而ed越接近真相,越接近死亡归宿。

5. “测不准原理”在本片中是什么用意:“观察的越多,真相愈少”,律师的原意是法庭知道的细节越多,离真相越远,那么不如相信ed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做出谋财害命的罪行,因此是无罪的。

与之对应着的是,ed与多丽丝朝夕相处,却不知道多丽丝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这也与之前的分析相吻合。

同样多丽丝作为老板的情人,也没有发觉所谓战争英雄只不过是老板的自吹自擂。

而且也与贝多芬失听之后却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相呼应。

6. 缺席的人究竟指谁:ed看似无罪,出于自卫杀死了老板,也没有背叛婚姻,只是一系列偶然事件导致的多丽丝自杀。

但随着意识到妻子其实是爱自己的真相,ed作为整个事件重要的一环,归宿也逐渐从无辜转向死亡。

故事结尾ed坐在电椅上被刮腿毛,呼应了ed给多丽丝刮腿毛的情节,正是ed亲手把自己的老婆送上了死亡的“电椅”。

夫妻生前缺少的交流,最后却想再好好谈谈,那么不论死后到地狱还是天堂,ed都是那个到电刑之死前一直缺席的人。

7. 不断生长的头发是什么意思,两次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片尾的独白“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 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 ”这两句与头发有关的叙述,应该是ed死前的觉悟,如果头发意味着真相,那么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往往喜欢忽视真相,无情地“剪掉”真相丢到“垃圾堆”,而人死后,真相也会像头发一样继续生长,正如多丽丝爱ed的真相浮出水面,最终使一切走向应有的归宿,也就是ed的死亡归宿。

an提到的飞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飞碟是科恩兄弟的标签,科恩喜欢反复玩台词、天使之类的标签梗 ,但飞碟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反复思考而不得知,这种哲学分析也实在不是我擅长的,希望大家补充自己的看法。

最后,说一下我打三分的原因,其实科恩兄弟的这部影片各方面都很出色,唯独不喜欢最后的结局,我还是希望最后“人品好”的生意人还活着,“小人物”ed最终能投资成功,摆脱理发师的平庸生活。

 5 ) 生活的迷宫

荒谬、意外仍然是这部科恩兄弟作品的特点。

令人猜不到的情节,却没有紧张的反转,更多的是如小溪流水一般的叙事。

主角ed全片大部分时间的严肃、冷静在我和故事之间产生了区隔,同时ed和故事之间也有很深的区隔,使得我一度认为ed这个角色在故事中似乎是个虚设,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人。

然而其丰富的内心独白却不时反击我的想法, 他仍然是想要生意上的成功,他仍然憎恶妻子的脱轨行为,也将自己的热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缪斯的钢琴声中。

如同加缪小说里的局外人,ed的抽离使得观众也从故事中抽离,使得我们能够从上帝或者ed的视角去观看周围的人生百相。

“观看本身改变了被看对象”,不同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就像主观意志对客观材料的加工,得到的结果天差地别,这样“看到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越看越远离事实。

每个人都被“观看“产生的线团包裹进了一个巨大的生活迷宫,对于ed来说,通向电椅之路似乎不失为一个走出迷离生活的选择。

 6 ) 测不准原理

对于微观层面的物质来说,想要同时精确的得到它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可能的,有了精确的速度,那就不可能有精确的质量。

得到了质量,就无法观测得精确的速度。

这就是测不准原理。

才发现,是不是科恩兄弟的电影里面,每一个都讲述了一个数学原理,严肃的男人里面也有。

最近也在关注自反性方面的东西,雷伊施耐德律师说,你观察的越多,得到的信息越多,就会越觉得失去了真相。

没法观测真正的真相,你本身的观测的动作,会影响到你观测的对象,进而接下来影响你的观测,这是不是一种自反性,我不知道,还在继续寻找相关的资料了解。

不过这部片子黑白的质地,加上回忆之中的画外音,令我想起了日落大道,或者双重赔偿的样子,同样都是由最后的已死的男人的回忆叙述开始,而缺席的人,亦有一种黑色电影的气质在里面,沉默寡言的男人,努力寻找尊严,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遇到问题不知道是装作无所谓,还是真的无所谓,甚至对妻子的偷晴,去勒索情人。

其中的一些部分,有一些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东西,这证明了科恩兄弟的对于各种题材的把握中,游刃有余的表达主题,最后说,男主的演技没的说,总体上的面无表情,然而在关键环节的微弱的表情上,已经很能体现丰富的感情和内心世界。

 7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科恩兄弟

除了那部《老无所依》之外我只看过后来出的《阅后即焚》,再看《阅后即焚》的时候我为了让朋友陪同一起观看不惜扯着脖子宣讲了一通《老无所依》的强大,用获奖的事实来打动不像我这样的刚性消费者,而在看完了《阅后即焚》之后我很尴尬,感觉有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内外同时产生环绕周身。

昨晚和杨sang看了《THE MAN WASN'T THERE》一部2001年戛纳最佳导演奖,和林奇的《穆赫兰道》并列的一部被评为科恩最细腻的电影。

荒诞,超现实,表现主义等等这些词藻过于华丽和飘渺了,我实在不懂也不想用这些来修辞。

那么直接说影片,剧情和演员不多说了,直接说影片全片感受确实很混乱,我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我是在解释不了科恩到底在表达什么,所以我就记得其中几句话和几个镜头,印象还颇为深刻。

比力鲍勃桑顿扮演的理发师说:“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说头发是这个小人物一生以来转移自己人生真谛所嫁接的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是所有人的头发,而所有人的头发都是这样的。

灵魂的抬头和在被唤醒之前就被消灭,在生活中毫无灵魂的进行一种模式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消灭灵魂的过程中,侩子手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而还是有无数的人来请求他消灭自己的灵魂从而让自己消除烦恼,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诞的表达,有多么令人无言以对。

还有关于那个飞碟,我实在不知道科恩的脑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干洗、奸情、勒索、剃头、抵押、杀人、飞碟、律师、侦探、lolita、口交、撞车、死亡、仪式、贝多芬的《月光》。

最后只有这一首歌,当贝多芬创作他的时候已经聋了,他一辈子也听不到自己所创作的这一首《月光》,理发师从没有提及过自己的头发,作为一个倾听者他从未对老婆的任何行为和言语给予过建议或者反驳,他没有意见的生活在为别人消灭灵魂消除烦恼的世界中,当他意识到自己欲望再一次被唤醒的时候,他选择为了希望而奔波,却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却并非所寄托希望的人的希望,未来不是现在可以预测的,聋了的人却可以创造举世闻名的音乐,默默无言的人也可以称为杀人犯却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在一种完全混乱的世界中他慢慢的在车里面在高速的镜头里面缓慢的吸烟,这部电影确实太牛逼了。

我的确一时无法理解只能把感受一股脑宣泄出来。

科恩兄弟,或者就如同VICTOR&ROLF兄弟一样,改变世界的人要先认识世界。

THE MAN WASN'T THERE 最后一句话是我不需要说什么,THE MAN WAS EVERYWHERE我并不认同《缺席的人》这种字面翻译或者《找错杀手杀对人》这样的典型港式翻译,科恩对于人类本能欲望的探究将会在未来得到一种正确的认识。

 8 ) 《缺席的人》:局外人

看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就像隔着一个玻璃罩子看以艾德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说不尽的苍凉感受。

观看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着电影,电影中的主角艾德也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着自己的故事。

仅看片名,大概就知道这将会是一部讲述人的存在价值的影片,但又不会仅仅讲述人的存在价值。

影片中的艾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理发师,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部环境中一直喋喋不休的声音,衬出他在实际生活中是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和话语权。

导演通过大量的人物旁白,向观众交代艾德以及和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在冷漠地全知和热切地主观视角的不断转化,艾德的独白就像一个虚无主义的喃喃自语,与其表面的沉默形成对比,在整体风格上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正是这种抽象的感觉,使得本片拥有了《老无所依》般的穿透力,而在某些时候又拥有情感的震撼力。

其次,在影片的故事推进中,艾德也是一直被当作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是缺席的存在。

无论是在和律师日登西奈德进行第一次案件谈论,主动说出自己是真凶被忽视;还是在法院被审问杀害克雷顿.托勒佛,听着律师日登西奈德长篇大论的无罪辩护而保持沉默,被小舅子打倒在地,逼问“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而不被律师允许从地上爬起来做出回答就放弃起身,俨然一个任“摆布”的木偶。

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被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被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明明杀了人的艾德也是被律师描绘成一个没有罪的平凡人,完全辨不清原本的模样,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虚无的存在。

这当然也可以直指司法制度的黑暗腐朽、有失公正,不仅体现在不详细调查案件本身,就给人安莫须有的罪名,把罪名张冠李戴,也体现在在审讯案件的过程中,律师总能千方百计的为被告或原告定罪或开脱。

当然,你不可能从一部影片中只能看到一点,导演也不会这样去做。

整部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壮戴夫的死为分界线,前部分以艾德的叙述为主,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

后半部分是围绕杀人案件展开,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给人一种命运弄人的造化感。

影片中艾德杀死了壮戴夫,警察带走了他的妻子,他意外逃脱;眼看案子就要胜利,妻子又自杀身亡;车祸后被警察逮捕,以为是因为杀了壮戴夫的缘故,结果和克莱顿.托勒佛的死有关等等。

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在律师克雷顿.托勒佛进行案件的第二次谈论时,大谈不确定性原理时得到理论支撑。

以及这一部分出现安晚上找艾德告诉他飞船的事情,和最后确实出现飞船,给观影者造成一种视听上的混沌,甚至产生怀疑事件的真实性的模糊意识,这正是科恩兄弟一贯的风格,顺便满足一下根植于影迷心中的侦探片情节。

除此之外,影片也谈到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以及极富有哲学韵味的关于看待事情的探讨。

首先,关于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结局,艾德骗走壮戴夫的钱,克莱顿.托勒佛骗走艾德的钱,克莱顿.托勒佛因骗钱被壮戴夫打死,艾德杀了壮戴夫,尽管艾德逃脱了杀壮戴夫的罪名,却也因为克莱顿.托勒佛的死被判死刑,还是没能逃脱自己犯下的罪应受的惩罚。

另一方面,艾德妻子的自杀也是对于出轨罪恶的惩罚。

其次,影片中也多次涉及关于看待事情的一些看法,比如在安找艾德时,她曾说“有时候知道得多一点就是诅咒”;律师日登西奈德在谈到不确定性原理后也谈到“有时候你观察得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

就比如艾德知道妻子出轨于壮戴夫,才会骗钱引发后面一系列的事情;艾德的妻子知道壮戴夫的从军生涯的英雄形象是吹牛时,才会无地自容和后悔。

又比如观众越往后观看影片,知道的信息量越多,反而不清楚事件的发展方向。

台词的富有哲学韵味,总能引发人一些新的思考。

科恩兄弟在影片中注入一贯的黑色幽默,同时,也在影片中注入自己关于生活的思考。

大胆的表现生活的荒诞、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果循环的罪与罚,其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人,关注人的情感,表现人在这大千世界的疏离和无可奈何。

 9 ) 死了,拜拜

让我们把这个游离飘荡的男主抽离出来看他的行动线,投资-威胁-杀人-企图做经纪人-被指控再被执行死刑,这一切看起来需要强大的驱动力与执行力,但这位艾迪从头到尾是如此情绪敷衍表情淡漠,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的事多么可怕多么背离人伦,所以他可以轻易地去杀人,在失去一切后又迅速投入帮贝蒂做经纪人的角色。

他的精神不在任何世俗关系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才是他的重点,这种存在或许指向成功(被蹩脚的投资陷阱吸引)或许指向创造性(做贝蒂的经纪人),总之是逃离可怕的此时此刻,比如他不想要那个理发师的头衔,不同的人却反复强调这一社会角色。

正是他自己也无法确认的目标营造了电影彻底的漂浮感,成为他行为与状态割裂的基调。

麦克多蒙德也过于适合妻子这个锋利性感的角色,她厌恶家庭与家族却狂热于社交,永远在手拿酒杯没有重心地晃动,与旁边总是吸烟地丈夫一起让这个家陷入物理与精神上的双重迷离,妻子与丈夫永远出现在被切割的画面里。

他们能结婚本身是导演对婚姻的解构与不信任,当多丽丝找向艾迪提出结婚,婚姻的神圣性就此被碾碎。

这种割裂与联系收拢在一场监狱戏,艾迪说是自己杀人时,那微微低头的动作让我们不知道他是想为妻子脱罪,还是猜到没人会相信而为自己洗嫌;而妻子稍显惊讶的神情也未明说是恍然明白一切,还是感动于艾迪来顶罪。

这对每周心不在焉去教堂,又各自在道德与法律下大肆“犯罪”的夫妇,到底有没有一丝关于罪恶的默契?

有了这场戏,我们将彻底弄不清这荒诞背后有多少主动性,又多少神的指引。

这就是《缺席的人》最有魅力的地方。

它肯定了精神游离者的破坏性与危险性,又清醒的讽刺了这种人的愚蠢与自命不凡,艾迪看起来神秘沉稳,实则是倾尽一切去做的不过是指向社会地位或家庭地位,这明明白白显示了他的loser性质。

最后电影尊重了他的“不肯入戏”,科恩兄弟绝无说教成分,只是箴言一般让观众与男主一起脱离社会性,在一场飙车式的毁灭中得到替代性的爽感。

即无论你是想成为他、暴打他,还是捶问他“你是怎样的人?

”他都以死猪不怕开水烫或摒弃世间一切的姿态死了。

死了,拜拜,谁都再也无法评论他,他也永远不明白这世界是怎么回事。

 10 ) 烟雾缭绕背后的眼睛

注:非常主观的私人感受,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精准、禁欲和沉默的诗行,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脚注。

我看黑白电影看得很少,但每一部的质感都让我感受到独属于电影的性感——流动的每一帧光影就像在洁白胴体上的划过的丝绸。

-关于“旁观者”已经看到有很多影评认为这部片和加缪的《局外人》很像。

我感觉主角就像行走在人间的人类观察者。

他只是“看”着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情,与自己有关的,与自己无关的,一直就这么看着。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律师在和夫妇二人交流时说了一句话,"Looking at something...changes it."主角观察和他一起工作喋喋不休的堂兄,观察他妻子和妻子出轨的男人,观察律师,观察少女,他看得越来越深,知道得越来越多,最后,什么也不知道,观察到了UFO.与其说是一部黑色犯罪片,不如说是对于人和他者关系的一种思考。

在讨论和研判,在观察什么?

观察后得到了什么?

全片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黑白灰三个色调,直到最后主角踏进审讯室,眼前却是大面积的纯白,除了一把电椅,和站在电椅旁边的审讯人。

人生观察的最后,还是化为空白的虚无。

主角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有多处强调。

变化最剧烈的应该是主角杀人的那瞬间,生和死的骤变。

除了主角的眼睛,还有他手下等待理发顾客的眼睛被强调,他们观察着观众;以及最后一段摇镜,他们围观着主角的死亡。

主角观察别人,别人观察主角,别人观察我们。

-关于“光影”与构图我非常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打光。

在没有色彩的画卷上,怎么创造出前后对应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

黑白灰色阶的反差,亮与暗的对比,前后呼应的构图...

左上角明亮的台灯宛如一轮明月,抑或是那个“不明飞行物”。

情绪强烈的一束光就如同利剑,划破画面沉郁的黑暗;互相呼应的黑灰反差,挤压的空间和窒息感,以及相近色阶的灰色,犹如给观影者写了一封光影的情书。

我最喜欢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墙上斑驳的树影,映照在躺倒的妻子身上,有种消逝感;二是对于开车的对比,主角和妻子,主角和少女,两人都坐在副驾驶,光影在她们脸上,唯一不变的是主角的表情。

-其他一些音效也是这部电影让我难以忘怀的一部分:贯穿全片的贝多芬,弹响清脆的翻盖声,隐秘而细微的效果音,让整部电影在克制隐忍下增添了疯狂。

一些空镜的穿插和详略得当的节奏互相配合,让人感受到失速过山车滞空那一霎那的快感。

-END-

《缺席的人》短评

我受够科恩兄弟了,总是拍一些貌似老派的电影,其实屁都不懂。

9分钟前
  • BC怎么说
  • 很差

妻沉溺于饮酒,夫烟不离手;小叔滔滔不绝,姐夫沉默寡言;父亲终日伏案埋头故纸堆,女儿日日循规蹈矩弹钢琴(内心如吉普赛女郎狂野)……这个城镇的人将注定荒芜的一生栓在某一事一物上,仿佛找到了重心,世间人大抵如此。

11分钟前
  • 海子
  • 还行

画面就在黑白里使劲拍线条和光影,剧情就靠律师使劲编给法官听故事。不温不火中一步步发展下去,编到后边加点无厘头的飞碟,测不准理论绕绕观众,KJ未遂引发车祸,编不下去了是吧。把贝多芬的月光用到滥觞,都测不准了上首勋伯格更好吧。

14分钟前
  • 一路有妮
  • 较差

果然沉默的人最可怕

19分钟前
  • 七十三
  • 还行

画外音,客观冷静,一直在吸烟的鲍伯·松顿是弱化残次版的鲍嘉,十足的loser。黑色,荒诞,进入故事后麦高芬反而避匿,人物思维下的行动与事件发展冲突产生的荒诞,突然洛丽塔,然后超然物外,玩儿了把飞碟之后以后死亡结尾。先用彩色拍,后期套成黑白

23分钟前
  • 不会飞的无脚鸟
  • 力荐

ed怀疑老婆和老婆工作所在公司的老板有染,于是写信敲诈了老板dave一万美金。老板查出来是ed搞的鬼,还发现一个生意人从ed这把钱拿走了。老板杀死了生意人,还找ed算账,打斗中ed失手杀死了老板。警察以为是ed的老婆杀死了老板,在监狱中,因为ed讲出了老婆和老板不光彩的事情,老婆自杀了。后来ed才知道,老婆还是孕妇,怀孕三月。生意人之死被发现,警察认为是ed所为,法院判ed死刑,ed的生命结束。奇怪的是,为什么ed老是去找一个弹钢琴的女学生,而女学生的爸爸却不阻拦,why?

28分钟前
  • dexter2012
  • 还行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32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冰血暴的套路,因私起事,后面的事情却不受犯罪者的控制,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也还是可以看到科恩对小人物命运的无法逃离上帝视角的一种表达,比如妻子让他帮忙剃腿毛,最后自己的死亡典礼上剃腿毛如出一辙,但是总还是觉得贴满全篇的旁白让人感到沉闷无力。。

37分钟前
  • 保卫胡萝卜
  • 还行

很喜欢配乐和旁白,男主角应该是死囚之舞的男主吧,很有好莱坞黄金时代男主的风采。

4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理想主义太盛,还充当了资本家的打手

45分钟前
  • HJJ
  • 还行

鏡頭與畫面很有質感也漂亮,只是故事太戲劇化了,總覺得沒有鏡頭那麼踏實。

46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确切地说是没看懂,有点不像科恩兄弟的风格了呢?还有斯佳丽·约翰逊这个小妮子哪里都看得见呢,这把居然成了个小萝莉~~

47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理发师寂静的人生

52分钟前
  • idoi
  • 较差

①没看懂,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意思。。就是男主角旁白,讲述也给很平淡的故事而已。。②那个飞碟是个什么玩意儿???③哦,对了,有人开始谈存在主义了,怕怕,看个电影,要懂这么多哲学名词??对满口专业术语的影评人,我一直抱着顶礼膜拜的态度,,,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影者而已。。看不懂,就老老实实的说看不懂好了。⑤哦,男主从头到尾抽烟,弄得我中间也跑出去跟着抽了几根;⑥男主好像从头到尾都没有笑过,这是装B过头的表现,还是里面有很什么主义在里头藏着呢?

55分钟前
  • 爱多一点
  • 很差

当你存在感极低时,你干啥别人都觉得不关你事

58分钟前
  • Pentecost
  • 还行

说实话没太看懂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主题,莫非是世界上的事阴差阳错的十之八九?还是更喜欢科恩兄弟的早期作品《血迷宫》。

60分钟前
  • 小有™
  • 还行

这是我看得最久的一部电影,断断续续花了四天才看完。唠唠叨叨的独白每次都让我昏昏欲睡,最后也没看明白讲的是什么。全靠观众去猜的电影,真的看起来很累啊。

1小时前
  • 豆友47513682
  • 较差

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1小时前
  • 糖罐子.
  • 推荐

又一部欣赏不了的科恩作品...

1小时前
  • ilsbsblm
  • 较差

为什么我欣赏不了?真的是沉闷极了!

1小时前
  • 明珠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