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选角和演绎,用心搭配的色彩和画面,令人目眩的光影,非常好看。
艺术家,大多是有点痴狂的性子,能够画一辈子画,或许就是画家的本命/幸福吧。
也想谈谈影片中的“懂得”。
葛饰北斋跟阿荣的关系,师徒/同行大过父女,他们互相是懂得的。
所以,阿荣会在父亲中风之后,最先惦记的是要把画笔放入他的手中,北斋先生看到不满意自己画技而生闷气的女儿,马上明白她的心情,也可以指点迷津。
断交20年不再合作的老友,也是懂得葛饰北斋的,明白说什么才能激发出他最大的斗志。
有时候,“死对头”可能恰恰是最了解你的人,缠斗之间,也有惺惺相惜的理解。
阿荣和善次郎,与其说是情人,更像是知己啊。
影片里很多地方留白没有赘述,善次郎只出场了几次,却很出彩。
跟善次郎在一起的阿荣,美的让人舍不得移开目光(记住了这个名字-宫崎葵),然后我也想要多看看龙平啊,只好下来重新再多看一遍他,我完全能感到他们之间的磁场火花。
“你对我来说,也是光啊,让我目眩的光”,还有什么样的表白能比这样诉说着的善次郎更加真挚深情的吗?
外人看善次郎可能是浪子,放荡不羁,阿荣却只觉得他温柔,如同散发诱人香气的佳酿/毒药难以抗拒(就算他是毒药也甘愿饮鸩止渴)。
在那个年代下,阿荣的生活方式也是不为世俗眼光所认同的,可谓特立独行了,而善次郎是能够看到也无比珍视她的才华欣赏她的人,他太懂得她在想什么了。
我会有种主观解读,善先生对于阿荣,怀着太珍惜反而不敢奢求能够拥有她的心情,他有自己的一堆家人和生活议题需要打理。
他有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处事之道,对很多事情看起来满不在乎(“厚脸皮”),但是至少在他心里,对作为老师前辈的葛饰北斋是尊敬的,阿荣则是一生都特别在意的人。
阿荣也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寄希望于与他成婚吧。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中间已经不知生死的隔了几年,却完全不用多余的寒暄,善次郎告诉阿荣,他认得她的笔触欣赏她的画作,"我不再画画了,而你一定要继续画下去"啊,她也告诉他自己对于光影奥义的理解和《夜樱美人图》的创作思路。
善次郎分明带着一点生气的样子(他生气的点在于,阿荣竟然对她自己的才华和美好一无所知),说完转身就走了。
最终阿荣做到了最好的自己,我猜想在她的信心和信念里,也加注了善次朗始终不渝的理解、欣赏和爱意。
他发自内心地懂得阿荣,深知对她来说,画画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一生所爱,而善次郎,也默默爱惜着这样的她。
在他去世之后,阿荣在画《吉原格子先之图》、《三曲合奏图》,创作每一幅画作的时候,怕是将思念和灵魂心血都融入画里了。
夜色烛火下的美人,曾经的温柔爱人,明暗之间的光影流动,带着过往的追忆和毕生的眷恋。
其实有了这一场相知,好像已经足够了。
(善次郎的夫人和阿荣的父亲,大概一早就看出他们互为彼此的珍爱之人。
)能够以几乎全部的生命,投入进自己热爱的事,葛饰北斋先生和葛饰应为女士,一生为作画而来。
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
宫崎葵太会演了。
她嘴角的弧度,若隐若现的梨涡,还有她的眼神,明亮的,专注的,坚韧的,羡慕的,钦慕的,不甘的,悲伤的,从不暗淡。
就好像阿荣的一生。
看到大火,想到的是,那是多么美丽的颜色。
画是她一生唯一的挚爱和追求。
善去世,我不知道是为善还是为阿荣,流了泪。
她在画《三曲合奏图》的时候,心里一瞬间闪过了唱着歌的她和他,那个瞬间,她终于也意识到了对他的爱。
善看到《夜樱美人图》的眼神,那种欣赏和认可,那一瞬间放出的光芒,也是这两个人之所以惺惺相惜的原因吧。
他永远能在署名北斋的画里认出她。
龙平饰演的溪斋英泉的气质,太迷人了。
北斋握着画笔离世,我从这里哭到结尾。
一生追逐画,追逐父亲的画的女子,即便仍然不满足,仍然追不到,想必也有宽慰,至少见到了光与影的世界。
和动画电影《百日红》一样,讲述葛饰北斋和他的女儿葛饰应为的故事。
真正的大师就是不断精益求精,专注的力量太了不起了。
如果再能活五年,九十岁的他说,那我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画工了。
看过BBC的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所谓的大师就是追求极致的艺术,不断精进自己的修为,而三女儿阿荣一辈子追随父亲学画,凭借的也是一腔热爱,光和影构成了世界上的颜色,观察力有时候比天赋和努力重要,坚持做好一件事不一定有收获但一定会有进步的空间。
在太阳般光辉的父亲旁边,阿荣就像是月亮。
一直以来都在父亲光芒之下,这个姑娘懒散任性不做家务也不懂得收拾自己,爱喝酒爱抽烟,还有,热爱与绘画有关的一切。
她对火灾有着执着的痴迷,因为她总是很好奇,到底用什么颜色才能画出一模一样的火焰?
这个姑娘这份执念让我想到了芥川龙之介笔下《地狱变》那章节的故事,追求极致的人身上莫名就有一种吸引力。
她立志把父亲当成追赶的目标,为了画好美人图,她就跑到妓院去观察艺伎,为了调配出独一无二的颜色,她静下来看光影的变化,为了画出惟妙惟肖的春宫图,甚至去找男 妓...
就是这样一个放在今时今日也看起来颇为大胆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把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爱好。
她无法超越父亲,甚至很多作品都是辅助父亲完成,自己留世的作品和父亲的三万多幅作品比起来少得可怜。
在她被人批评技法不佳的时候,她的要强和坚韧无限放大,一面是不服输的气愤,一面是立志要赶超自己的决心。
夜樱图 经历了被休归家、情人英年早逝、至亲离去都不曾动摇过她坚定的信心,面对喜欢的事,不管酷暑严寒,无论通宵达旦,都是一种享受。
阿荣的画吸取了西洋画的特点,光影感和空间立体感强,父亲看到画到睡着的阿荣身边那幅夜樱图,不禁要多瞩目片刻。
唐狮子图 有爱好和想做的事是极其幸福的,最近在看《熊镇》,巴克曼用玛雅妈妈的语气写了一句:“永远不要信任那些在人生中找不到真正喜欢的事物的人。
”而那种执着在自己爱好里的人,为努力增进战斗力努力的人都会闪闪放光的。
那些许微弱的光亮,可以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随心所欲地沉迷爱好,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吉原夜景图 P.s.几乎不施粉黛的宫崎葵献出了绝佳的演技。
而龙平尼酱的古装扮相又让我浮想起《御法度》的惊鸿一瞥。
三曲合奏图最后附上2015年末为《百日红》写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84850/
我热爱那些能让我保持清醒、振奋精神的文艺作品。
《眩:北斋之女》虽然只是一部小成本的日剧SP,却让我看得热泪盈眶。
这部剧以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的角度讲述了父女两位画家的故事。
个人一直认为,艺术不是大众的。
只有少数人能够感知艺术,而拥有艺术才华、能够创作艺术作品、并且甘愿用尽一生不畏艰难、为此奋斗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而葛饰北斋和她的女儿阿荣就是这样的人。
阿荣总是望着父亲的背影,为自己的画技不够好而懊恼。
葛饰北斋告诉她,自己也从未满意过。
对自己的技艺永不满足,永远为自己不够好而痛苦、挣扎,永远想做得更好。
正是因为这样,葛饰北斋才会成为一位对欧洲画坛产生巨大影响,作品被梵高、高更等印象派绘画大师临摹的伟大画家。
葛饰北斋曾经中风卧床,艺术生命险些终结。
小说家龙泽马琴去看他,一席话看似批判,实则鼓励。
龙泽马琴的话激励了葛饰北斋战胜疾病、重拾画笔,一直画到了生命的最后。
葛饰北斋一生努力钻研画技近百年,仍然觉得时间不够。
九十岁高龄时,他已创作出无数传世之作,却觉得自己还称不上画家之名。
阿荣结婚三年后便离婚,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一生画画,孤独而快乐。
我想,我懂她的快乐。
人的一生怎样过才有价值?
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像葛饰北斋这样的艺术家一样,追求极致,永不放弃,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会用余生去努力。
与君共勉。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创作者的历程,如果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如何找到灵感,如何突瓶颈,追求创作质量是无底线的自虐……让我有很多切身感受。
1,光与影影创造了色与形。
女主带着如何更好的画好西洋画这个问题,在生活的体验中观察然得到了这样的灵感。
如果细心观察,到处都有颜色的深与浅。
所以说灵感有时候是怎么来的?
就是你琢磨一个问题,然后去进行其他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的。
你闷在家里可能得不到。
2,绘画不仅是逼真,还要有生趣有意境。
关于艺术的解读也是如此。
3,何为专业?
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强,因为专业画家要忍受耻辱 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诗人的目光,有时间痛苦,还不如赶紧去做下一个工作。
这个让我想到如果自己要做专业的内容,那么哪怕自己并不不满意,也要按时按量的发出去。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尽是痛苦。
”在追求记忆卓越的路途上总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80分到90分92分永无止境的。
4,北斋中风之后有一个画师来看望他,一直在用一种精神理想鞭策他,你怎么能睡着,你不觉得你还有作品没有完成吗?
很然的那种激励,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有追求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然后背在真的就垂死病中惊坐起立马要起来画画了,被激发出来了燃起来了好感动啊精神的力量真强大可以超越肉体超越生死。
老爷子年近60画技越来越好,让我想到很多从事这种文学艺术的人都是厚积薄发啊,我觉得我未来前途无量啊,只要我一直散发出我的能量,我一定会非常牛逼5,只要能画画我就很幸福了6,那个男的鼓励他,你真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啊,是的,她关于这个夜莺画面的描述,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画面感和对光影很在行的人,可能就是她沉浸于他父亲的光芒之中就觉得自己不行。
还是靠老爹吧,用他的名字画画也能更值钱,这样其实就没有机会自己独立的,站起来。
依靠别人别人终究会离开的。
相信自己,你对我来说也是令人头晕目眩耀眼的光。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一分一秒,一丝一毫都不想错过。
这是浸润着绵延百年的艺术之心的影片,我想制作者们和演员们都是怀揣着为葛饰北斋和阿荣深深震撼的心情来雕琢打造它的。
万物神情,山川风月,光影色彩......画家是观察者、记录者、创造者、表达者。
艺术总是没有尽头的,纯熟的画技已需要长年累月的点滴积累,而在此过程中煎熬自己的心,享受这痛苦,沉醉又抽离,反反复复,不断追求着更好。
作品是他们灵魂燃烧的光,跨越时空长久闪耀的光。
曾经偶尔画画、写故事的时候,我会有类似的、没有剧中人们那样强烈的“走火入魔”的投入感。
在那样的状态里,时空的概念会消失,生理上的感官逐渐麻木,只剩下不断收缩的心脏跳动之感,还有神经的紧绷感。
伤神、累、超越一切的幸福。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创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和天赋,但是有那样一个美好的目标在,好像人生才有意义。
第一次看见《富士越龙图》的时候,看那白雪皑皑的富士山上旋起一条龙,感受到了全身的颤抖和流泪,说不清为什么,根本没有具体的理由;在我的思维还没来得及解读画面的时候,我的视觉刚刚把色彩传递到我的大脑里的时候,我已经被它征服了。
像是一种奇妙的共振。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不同的美术馆艺术馆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为此我愿意不断读书学习,跋山涉水,只为那些流泪的时刻。
芥川龙之介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领主,他手下养着一名画家,画家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非常宠爱。
画家对于艺术却很执着,奉领主之命创作一组叫做《地狱变》的屏风。
为了创作出地狱百景,画家对自己的徒弟设计出种种陷阱,记录出他们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屏风快画好了,但最后一幅火烧载有贵妇的牛车的场景怎么也画不出来。
他如实告诉了领主,领主说会帮他安排。
牛车准备好了,柴火也准备好了,甚至还准备了一名穿着华丽和服的女子。
点火前,车帘被掀起,画家看到那个女子——是他的女儿。
火按计划点起,一切都陷入了血红。
画家脸上的绝望渐渐变成了兴奋,他睁大了眼睛看着火的颜色,听着女儿的惨叫,直到火焰熄灭。
屏风完成送入领主府上,画家第二天悬梁自尽。
芥川大概是一个只有在日本才能成为主流的作家,还以他的名义设立了作家奖。
而诺贝尔奖反而成为了锦上添花的摆设。
阿荣睁大眼睛看着烧起的大火,火起处是她情人英泉的家宅(虽然他并没有死)。
“天似乎也烧了起来,那颜色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
这个场面让我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
宫崎葵在这部片子里被公认为光芒万丈,虽然造型并不是美人,但作为电影演员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推移慢慢浮现了出来。
开始的阿荣会让人想起还是阿一时的笃姬,但与笃姬不同的是,阿荣不会像少女一样地咧嘴大笑,只是厌烦地听着妈妈的唠叨,厌烦地走进屋里,厌烦地点起烟斗,再厌烦地扔掉烟斗假寐,像极了波伏娃,或者伍尔夫,但又带着一点江户子的玩世不恭。
一直重复着演各种少女的阿葵,终于演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女人味,虽然是有些怪异的女人。
大概是葛饰北斋的名气太旺,历史上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葛饰应为的名字。
她的画有着女画家特有的洞察人心的细腻,同时加入了些许西洋画的人物技法。
她大胆运用光和影,大概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父亲,不得不说这是极聪明的选择。
论天分,她的父亲大概是她难以望其项背的,但论用功和悟性,应为做到了自己的最好(所谓的匠人情怀?
)。
另一对相似属性的父女,大概是蜷川幸雄和蜷川实花了。
蜷川实花的镜头和色彩真是美极了,但她并没有太侧重电影,因此也不完全一样。
最后,剧里的衣服真是太好看了。
葛饰应为的吉原图
三星半的SP,影评也写不出的什么意思,大家别看了。
阿荣年纪不大也不小,“休夫”或者“被休妻”后变回到大名鼎鼎作为浮世绘大师的父亲身边,帮衬着父亲作画。
历史上的阿荣被称作葛饰北斋三个女儿中最有天赋、画风与父亲最为相近的一位。
她在历史上留下的画作并不是很多,而剧情中则选择了《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三幅巧妙地融合了光、影、女性三元素的画作作为了叙事线索。
阿荣是位非典型性江户女子,她回到家中埋头于作画,却总被父亲说自己的画毫无灵魂。
我也想画好,我也不是对绘画毫无追求,阿荣会把各种各样的石头与植物带回家中研磨颜料,也会看到对岸熊熊大火思考如何画出如此绚烂的景色。
火焰中有炫目的光,也有暗淡的灰。
善次郎带着阿荣去了吉原,阿荣在夜晚艺伎的世界中看到了光与影的浮动,阿荣会透过红色的窗格捕捉着女人脸上因光影闪烁而不断变换的色彩。
对于阿荣而言,作为日本一流画家的父亲是自己的光,这束光已经闪耀到足以遮掩住阿荣与父亲间的亲缘感情,所以阿荣会懊恼自己为什么父亲倒下的时候自己想到的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父亲。
其实,父亲的话阿荣都听得很明白,父亲说过,三流的职业画家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优秀很多,因为作为“职业”而言,你则是要承受更多的批评与责骂。
父亲在完成最后一幅画的时候,也说过,如果再给我十年,不,五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正是因为父亲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阿荣明白自己无法超越父亲,但是,尽管作为葛饰北斋的女儿活一辈子也好,作为葛饰北斋的帮手不署名画一辈子的画也好,阿荣也是想去画画的。
因此,在父亲光芒的映照下,阿荣的影变藏在了画作之中。
善次郎对阿荣说,你是我的光。
阿荣也说过,善次郎的温柔就是毒药,但她依然沉沦其中。
在故事中,阿荣画的第一幅画是《夜樱美人图》。
《夜樱美人图》这是根据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的时候看到的美人所作,而那位美人,就是现在和善次郎住在一起的阿泷。
在善次郎去世后,阿荣画了《三曲合奏图》。
《三曲合奏图》画面中的三个美人,也是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时看到的美人,是他的三个妹妹,是他的血缘至亲。
此时阿荣对父亲说,有我的风格吧。
看,这就是他告诉我世界的样子。
阿荣的成长伴随着亲人与爱人的离世,母亲的去世来的猝不及防,恋人的去世让她明确了自己的风格,而在去世的父亲面前,她却始终在说自己还想画的更好一点,更好一点。
如果说是父亲带给了阿荣绘画的技艺与机会,那么恋人便带给了阿荣画作的灵魂与内容。
在故事结尾,苍老的阿荣依然会去透过红色的窗格望着屋内在光影交错之间显得熠熠生辉的美人,等她回到自己寄居的屋内,听完了弟妹的抱怨,便开始了《吉原格子先之图》的创作。
《吉原格子先之图》我只是想画的再好一些,我只是想当一名真正的画家。
谁是我的光,我是谁的光?
我是谁的影子,谁又是我的影子?
不重要,这都不重要。
因为这个世界是光与影交错的。
父亲是自己的光,自己又是善次郎的光, 我只要还能拿笔,只要还能看得到光与影,只要还能分得清颜色深浅,这样就够了。
Ps .故事整体过于寡淡,几处画面背景过于虚假,虽然吉原夜景与艺伎们在画面中显得光彩炫目,但也仅仅是对于不足一个半小时sp的制作标准而言。
龙平小哥在剧中的仪态万方呀,你们可以自己看看小哥走路的姿态~感谢龙平小哥不是月代头!
我本来就是比较偏爱传记类的题材,既可以了解一些历史,因为是在事实或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故事,所以一般故事也不会太难看。
而这部电影宫崎葵真的是贡献了非常传神的演技,再也不是只是那个人畜无害的颜值担当了,对于这个角色的诠释,洒脱又执著,真是很迷人呀。
在之前的电影《编舟记》中葵和龙平已经有过一次合作,满屏CP感满满,这次又能看到二人在荧幕前的合作真是觉得十分欣喜,而且我觉得这次的角色更适合龙平,《编》中龙平的角色太木讷了,龙平发挥的空间很小,而善次郎这个角色让龙平演绎的不羁又温柔,在东方特有的含蓄表达下,两人之前的互动有美好也有遗憾。
绘画是光、影、色彩的艺术,影视更是。
这部电影色彩很饱满,光与影的运用仿佛再现了江户时代的炫烂光华。
这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电影中人物对于自己专业的执念,葛饰北斋先生活到老画到老,在九十岁高龄的时候依然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达到艺术的至臻境界,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活几年,再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画技。
善次郎为人虽不羁,但是对于画技的研究与追求也从未停止,对于颜料的大胆尝试,对于葛饰北斋先生画作的细致研究,甚至可以分清哪个部分是先生自己画的,哪个部分是荣代笔的。
也正是这份用心,才能让荣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所以两人之间才能有感情的互动吧。
荣对于绘画的执念更让人为之动容,荣对于绘画的追求不止是对于技艺的追求,在荣的画里还有她爱的人,荣的画里有对父亲的致敬,有对父亲的怀念,也有对深爱的男人的思念。
荣这一辈子都没有太投入过尘世的生活中,她好像一直生活在她的画作中,她用作画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再用出神的画技把她眼中的世界表现出来,让世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光影斑斓的世界。
在创作中她一辈子都在试图赶超父亲,也在试图用画作回应心爱之人的建议。
这样的一生既枯燥又纯粹,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的执念让人很感动。
到了一个阶段就很难有耐心把一部作品看很多遍了。
北斋之女是例外。
它和大多数日本影视作品一样,都用一种琐碎的的方式,从细微的独特的角度,平缓地展开葛饰北斋之女应为的生活,一个个看似无心的细节却总能在之后的某个节点被勾引出来,连成一条线。
它在涉及艺术的场面用色浓烈,情感激烈。
——《地狱图》中的大火燃烧在江户的民宅里,燃烧在葛饰应为兴奋的眼眸里。
新吉原歌舞升平光影繁华的夜景。
年逾九十的北斋说:如果上天再给我十年,哪怕五年,我就能成为一位真正的画匠。
心爱之人善次郎死去都不曾动容的应为看着父亲添在画纸上的一条龙,泪流满面。
而除此之外,却一直是淡淡的。
淡淡的美,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却动人心魄。
应为笑着看向善次郎,伸手触摸他的脸,一滴泪从眼角落下来。
善握住她的手腕,捏住她的肩头,然后同样触碰她的脸,唇,唇角的眼泪。
拥抱。
没有对白,只有江风和潮声。
应为洒脱而执着,善次郎不羁而温柔,他们都像鹞鹰乌鸦之类的飞鸟,不会被牵绊,又会有眷恋。
在令人眩晕的艺术光辉之下,人世凡尘的情爱别离都如转瞬即逝的萤火般微不足道,却温暖而无可转圜地存在着、被需要着。
在这个世间有她的光,也有人视她为光,了解她的灵魂和肉体胜过自己手心的掌纹,遥远地陪伴着她,就是圆满了。
虽然,但是男味重
好美,光影美,色彩美,宫崎葵更美。而且小葵真是太能演了,又和龙平演西皮了,然后小葵还是抽事后烟那个,感受一下。“善大哥的温柔是毒,我终究还是服下了毒药,头晕目眩。”“对我而言你也是光,令人目眩的光。”
…………沉浸在我葵的演技和美貌里无法自拔。试问她这一代演员中有几人能到如此份上。
拍的像是科普节目
开篇似大英博物馆特展纪录片,画面一转却立马回到了那浓艳鲜亮的江户时代。拍摄这部作品四年前宫崎葵与松田龙平在《编舟记》里是相敬如宾琴瑟相谐的夫妻,而这部里则是情丝缠绕却知终是饮鸩止渴的无缘知交。虽然这两部作品里“情爱”都并非主角,但二位还是在有限空间里都有生动且有区别性的演绎。好演员。
不知道重点是什么。相比百日红,这部就很奇怪。
画画呀,除了线条,还有“真想画出那颜色”。电影则难多了,伟大之人除了传奇的身事,还得配上好的演技来诠释,然而技法始终欠一筹。宫崎葵还差什么呢?我觉得她欠缺一种“忘我”的形态和神态,美过笑过哭过爱过大大咧咧过却始终是她自己。赞美北斋(对了,他还是搬家狂呢,除了家里乱七八糟)。
豁达?讲的啥?
宫崎葵的演技还是这么好
工整
善大哥的温柔是毒,我却选择了顿顿顿
不久前看过《浮世绘女儿》这本小说,对里面的关系、情节还有印象,这电影就像是摘出了小说的框架而成(不过并不确定谁先谁后)。如果没看过书直接看片的话可能会觉得有些突兀(尤其时间跨度其实蛮大的),个别前因后果几乎没有交代,情节过场也不怎么自然。没想到是松田龙平演的善次郎,不过和宫崎葵搭这戏也没违和,就是这条感情线确实弱化了(小说里会丰富很多),有点可惜。
小葵太美了。每一根扬起的发丝和皱纹都是对的。
以前看过《花落花开》《美人图》这样讲述女画家的人生之路的电影,这部《眩》跟前两部比还是差一些,叙事单薄,人物形象也苍白无力,除了长得漂亮本身就象一副画。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尤其喜欢画画的女人。还有片子刚开始那个一百多年后跟荣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是谁?她没有女儿,弟弟之女跟她长一样?
宫崎葵演得真好,但故事太单薄了。
你们可能不知道葛饰北斋,但你们估计见到过《神奈川冲浪里》这幅浮世绘版画。这应该是宫崎葵颜值尽显的一部电影了。
结构松散,人物空洞,但是,至少让人一睹浮世绘的制作现场,我完全被长塚京三的北斋吸引了,忽然想起来,这是笃姬里小葵的亲爹啊。
特別喜歡那幅吉原格子先之図,作畫過程都還原得好好看,愛我葵。
完全靠着主角的魅力看下来的,没想到这么有大佬气质。
龙平君和小葵撒得一手好狗粮,当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