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帕特森

Paterson,柏德逊(港),派特森(台)

主演:亚当·德赖弗,格什菲·法拉哈尼,内利,里兹万·曼吉,巴里·沙巴卡·亨利,特雷弗·帕勒姆,特洛伊·T·帕勒姆,布莱恩·麦卡锡,弗兰克·哈茨,小路易斯·达·席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帕特森》剧照

帕特森 剧照 NO.1帕特森 剧照 NO.2帕特森 剧照 NO.3帕特森 剧照 NO.4帕特森 剧照 NO.5帕特森 剧照 NO.6帕特森 剧照 NO.13帕特森 剧照 NO.14帕特森 剧照 NO.15帕特森 剧照 NO.16帕特森 剧照 NO.17帕特森 剧照 NO.18帕特森 剧照 NO.19帕特森 剧照 NO.20

《帕特森》剧情介绍

帕特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帕特森(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 饰)居住在新泽西州帕特森市,这个和故乡有着相同名字的男人是一名巴士司机,和女友劳拉(歌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饰)以及一只牛头犬一起过着平淡的同居生活,每天开着巴士重复着相同的路线和波澜不惊的人生。帕特森喜欢写诗,他随身携带着一本笔记本,把脑海中跃动的诗句记录在本子上,但从来都没有想过将自己的诗句出版成册,他的唯一读者只有劳拉。 和帕特森截然相反,劳拉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每天脑袋里都闪现着五花八门的古怪念头,她在窗帘、墙壁甚至自己的衣服上画各种黑白图腾、学吉他、做美味的杯子蛋糕,乐观开朗的她全心全意的热爱着生活。终于,帕特森答应劳拉将自己的作品印刷成册,他的生活是否会因此发生改变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满足第一季素手遮天斗地主大村官之放飞梦想天使陨落风起洛阳之双子追凶枪、女孩和赌博SPEC:零模范刑警泥土之界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一季白烂贱客2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初吻不会结束车祸惊魂护心通灵之六世古宅爱情拯救联盟启示录叛乱虚幻罗曼史书剑恩仇录乐高星球大战:恐怖故事逃离生存营早安恋味蛋糕店热血狂花小飞侠彼得潘女神本色电梯里的恶魔生化危机追寻人生第二季来自星星的你

《帕特森》长篇影评

 1 ) 我是诗人吗? ——《帕特森》的身份焦虑

帕特森的身份是公交司机,每天过着固定的上下班生活,爱好是写诗,也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是个“诗人”,直到女友请求他将诗集发表。

之后,帕特森遇到了同样在写诗的小女孩。

听她读完自己写的一首诗之后,帕特森产生了对自己水平的怀疑。

这种人物形象设置类似于另一位电影诗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处女作《压路机与小提琴》,喜欢音乐的司机和学拉小提琴的小男孩,其身份极具反差性。

不过塔克夫斯基意在赞美身份反差,而帕特森却因此陷入焦虑。

身份焦虑是影片的核心议题。

从词源学看,英语中“身份”(identity)意为“整一性”“个体性”“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是指个体生命的内在统一、协调和持续性。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 ·特纳 经提出自我身份与角色的关系,认为个体生命的自我身份是通过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来确认的,只有当人意识到和表达出其一致性的时候,其“身份”才能得到完整的证明。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附着于角色的程度并非总是一致,从而造成角色与自我身份之间出现偏离和错位。

贾木许在《帕特森》中塑造一个自我身份与角色之间出现巨大反差的人物形象,展示其因无法取得确定的自我身份而出现的身份弥散的心路历程,提出了现代社会中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与危机。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姓氏、血缘、性别等共同构成了每一个体恒定的身份认同机制。

在现代生活中,“我是谁?

”不再只是哲学意义的抽象问题,而成为社会文化关系中如何定位主流与边缘、多数与少数、群体与个人关系的现实问题。

现代主义的核心在于自我主体性的确立,即“人是目的”,个人可以脱离社会预设的宏大叙事下的人生目的,去追求自我设定意义的人生,但到了后现代,主体的迷失卷土重来,在高度科学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每种事物都它固定的位置,唯独人找不到他的位置”,人成了社会认同的受害者,陷入追求自我伟大形象的欲望中。

在另一部有关身份的电影《阿甘正传》中,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认可,阿甘身具不同的社会身份,因为低智商,导演让阿甘的身上带有一种极端理想化的性格,这一叙事策略一定程度上让这个角色更具魅力。

但更多的是一种掩盖和逃避。

而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化的符号身份(别人基于一般原则的评判)和一个内心中的自我(基于自己生长环境和思维方式的精神自我)。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构成了此类影片的叙事动力。

影片类似于诗的章回体形式,或固定重复,或不时穿插进不同身份的有趣人物。

有抱怨生活的印度移民同事,喜欢跳棋的酒吧老板,演员和拒绝她的女友,在洗衣店搞说唱创作的黑人,同样喜欢写诗的小女孩,梦想颇多(民谣歌手,视觉艺术家,烤蛋糕高手)的女友。

以及公交车上谈话的三对人物,分别是讨论明星的小男孩,讨论女性的男人,讨论无政府主义的青少年。

每一个人在做的都是其现实社会身份以外的事。

同时影片多处埋设身份反差:帕特森崇拜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职业是医生,日本诗人提及的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曾经在埃菲尔铁塔上担任气象观测员,这都与身为公交司机喜欢写诗的帕特森形成了呼应。

正如《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的台词“你的工作不能代表你自己,你的银行帐号不能代表你自己,你开的车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不能代表你,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影片借此展示一个人的身份不在于他以之谋生的职业。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帕特森的女友劳拉,她的梦想很多,爱好很多,似乎每一个做的都只是“还不错”,她没有工作,代表着一种反社会身份的形象,但她的身上同样有一种简单的纯粹的乐观,每一件小成就都是她快乐的源泉,这样一个有自主选择能力的“阿甘”式的人物,似乎是贾木许心中理想化的形象。

影片主角帕特森有诗人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方式:细腻而敏感,不用手机,为人和善,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

令他产生怀疑的,是对于自己写诗水平的怀疑。

因为“诗”的定义和命名,似乎有一种社会规则。

在影片中这种无形的社会凝视,代表了权利机制对人性的压抑。

通过对生活中“诗意”的肯定,帕特森否认了约定俗成的社会身份对人的界定,完成了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确立。

无需扮演,无需证明。

 2 ) FIFF6丨DAY7《帕特森》时光日复一日,我所呼吸皆为诗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帕特森》,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诗人们如此骚情的文艺评价了!

墨夜轩:Everyone can become a poet.As long as you have a heart that loves art, normal life can also be very artistic.Pincent:每天一样地上班,一样的制服,晚饭后一样地遛狗,在一样的bar来一杯,远离智能手机,亲近内心表达,早晚给爱人一吻,生活就是无法言说的余味。

Adam Driver非常适合这样诚恳而内敛的角色。

薛Tony:没有什么现在正在死去,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

汤达人:好“文艺青年”,适合一个人在不如意的时候看看,会感觉到治愈性,生活的诗性不是从环境寻找而是从内心寻找。

导演并没有谈及帕特森没有诗歌天赋,尽管电影太多对比妻子和他在艺术上的天赋差距有多大。

但是导演侧重点是拥有一个热爱艺术的心,并且为此平常无聊的生活也会艺术化的故事。

另外有日本人的地方就有说教吗?

日烦夜烦:如此骚情。

淡水河边:一个能在平庸生活中保持诗意的司机和一个空有文艺腔的女友,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讽刺啊,一遍赞美热爱艺术的本质的一边对于文艺流露于表面热爱的批判,像是贾木许对于自己崇拜者和模仿者的讽刺吧哈哈哈。

到了最后不会离开只有在什么环境下都会保留的诗人之心。

游啊游小鱼:他将她守护如玻璃罩子中娇艳的玫瑰,她赞美他让他像孩子一样写诗,多么温柔澄澈的故事。

Her Majesty:从看之前我就大概猜到了贾木许在这部电影里的所有套路,七天的结构和反高潮设置都在意料之内。

他的创意领我觉得他的才华是摸得到边的。

可惜的是被贾木许玩了以后别人就不能用了。

不得不说有几首诗写得还不错,但是电影本身的诗意却被结构冲淡。

公交车里的烟火气渲染得还不够;女主演技略差,拖了后腿;有的地方拍得很做作,甚至都开始很隐晦地煽情了,但又故作平淡。

贾木许真让我想起贾樟柯,都喜欢在电影里念诗,都是戛纳儿子,这几年拍的电影都还是自己用烂的那一套,而且都姓贾。

脸长的男演员都这么受欢迎的吗。

对于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来说,怎么抵御和忍受日常生活的确是一个问题。

法罗岛岛主:熬一锅澄清的洗脚水,撒几把香菜碎叶,再不伦不类的配几颗没熟透的车厘子,就敢拿来冒充华清宫的荷花池,想什么呢您。

血腥爱情故事:帕特森的生活没有大起大落,也没什么鸿伟大志,每天只想安心而平凡,与世无争。

无奈这与我人生观实在冲突,我理解不了。

至于司机演技也没有让我很信服,只是他一贯的水准。

斯诺-纳什维尔:没想象中的无聊,以为会是会是平淡到让人犯困的内容,其实挺能让人放送享受的。

导演注重角色的情绪与故事的发展,这让我感觉主角越来越孤立无用。

电影里沉重的对话与诗歌丰富了升华了剧本内容。

我略知她一二:生活就像一张拼图,由无数张千篇一律又各不相同的碎片构成,它们包裹了你的人生,让你留下痕迹和诗歌,这些美好的东西让你向往而舒适、美满而惬意。

我所呼吸皆为诗,时光日复一日,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目前确实是这样,没有遗憾,没有失落。

因为有的时候一张白纸更能呈现出无限的可能。

Adam Driver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诗人的气质让我对这个演员有了新的认识,他的一举一动仿佛都挥洒着一种叫做魅力的东西,让人静谧而美好,甜蜜而温和。

#Paterson的Paterson# #Driver就是Driver# 了却烟硝:我也想早上醒过来时最爱的人在怀里。

我也想吃着谷物看着火柴盒就能在脑子里蹦出诗意。

我也想每天开着公交车途径小城的每一个角落,探听每一个人的精彩生活。

我也想在午餐休息的时候从盒子里拿出那个人给我做好的三明治或者是纸杯蛋糕。

我也想在晚上牵着自己的狗沿着小城慢慢悠悠地散步,途径酒吧的时候走进去喝一杯还跟所有人畅聊。

尽管我生活拮据,但我愿意为了让我爱的人脸上绽出笑颜而去买他一直想要的乐器。

尽管我睡眼惺忪,但我愿意在他做好的纸杯蛋糕的香气里给他念他最喜欢的诗。

尽管他总是有着自己的想法会把家里搞得特别“前卫”,但我愿意看到这一切因为我知道这是他热爱的东西,他爱的就是我爱的。

生活总有不平处,但我总能笑着过。

那个一直被狗弄斜的信箱,我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把它弄直。

那辆因为电路故障熄火的车子,我可以去借乘客的电话报告给上级。

那个拿着枪要威胁女友的人,我能奋不顾身扑倒他让枪远离一切人群。

纵使狗把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诗集撕了个粉碎,我也不会太难过,因为我知道我的灵感不会就此枯竭。

我的灵感来自我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来自我在的这个小城的每一件细枝末节的小事,来自我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来自永远陪着我的那个他,来自我自己那颗永远不会放弃的心。

如果给我一个选择,能让我过一星期帕特森的生活,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应,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

#FIFF6#DAY7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写在水上

这是多么容易被误解的电影!

60多的贾木许写了这样一个主题庸常得可怕的故事,一位写诗的巴士司机。

可是看完之后,除了表白贾木许,心里没有别的情意。

也就是他,连唯爱永生里抛尸的段落都能拍得优雅浪漫又不乏幽默。

帕特森里亚当·德赖弗那张突兀的脸,演暴躁黑暗的红剑武士,演声色俱佳的民谣歌手,演沉默的传教士,演诗心盎然的巴士司机,居然都不违和。

贾木许真就是拍出了静水深流,特别难得,温柔细致四个字。

生活在帕特森的帕特森,本身就像一个文本上的玩笑,叙述交织着叙述,镜面映照着镜面,双胞对应着双胞。

每天拿着自己的午餐盒走路去上班的帕特森,他的城的名,他的名,都会出现在背后斑驳的墙面上。

在枯燥乏味的路线上,时间化为虚无,诗人就成为国王,帕特森就是帕特森的王国。

于是清晨爱人讲述的梦境,就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跨越想象的山丘,巴士是银色的巨兽,水落是披在女孩肩头的发丝。

最好不过这种不被世事纠葛缠绕的恍惚投射,国王的为所欲为,最大的自由。

这是一个在谈恋爱的国王,一个在写诗的国王。

生活是单调枯燥得令人绝望的,然而每个人都在讲述,掺杂了口头的神话,妄想,错乱和误解。

巴士站的印度同事,迫不及待等人开口询问,便可以将自己的中年琐碎倾倒而出;巴士上自吹自擂的男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历美化;小男孩儿们闲闲无事的交谈;一对男女大学生,从历史中揪出的片段掺杂了个人的情感观点;没有这些貌似琐碎的讲述,我们不仅失去对世界的参照,也难保不分崩离析。

倾诉,讲述,沉默,三位一体,诗却是其中最为无言者。

帕特森写诗,却只是一行一行密密麻麻不留空隙地写下去,女友劝他公诸于众他无所谓,一本本子随身携带却也随手放并不怎么珍惜,是写给眼前人的情诗没有错,法拉哈尼这种波斯大美女也的确像极了诗神钟情的缪斯。

但终究,是躲在水落瀑布下,是从日常杂役中,是蜗居在地下工作间,面对自我,消化孤独的产物。

镜子的另外一端,永远只有自我的裂像,而不是他人。

沉默与孤独中,在爱的最深处或艺术的最深处,注定了每个人都是极端孤独。

但是贾木许是多么温柔地默许了这种孤独的存在啊,枕边人的睡颜依旧是可爱的,她做的创新菜式如此难以下咽也大口吞下去,对让人为难的民谣歌手的愿望也给予默许。

包容一切的平常,点石成金。

所以就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挣扎纠结,没有什么世界亏欠敏感者太多这种怨怼,大概最大的敌手,也就是诗歌终结者小狗马文了吧,每一天都推倒邮箱一次,像是给你这平凡生活里增加的小小毛刺。

最难得,是这种不讽刺,不调侃,不尖酸刻薄的正面情意。

小镇上人人都在演出活戏剧,酒馆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I'm an actor 的宣言,让帕特森忍不住别过脸去偷笑,浪漫主义似乎早就不合时宜了,一个英雄能做的也就只有夺下他人手里的气弹枪。

David Bowie曾唱,哪怕只有一日,我若为王,你便为后,我们哪怕只做一日英雄。

这日复一日的成为演员,成为诗人,成为庸常生活的对手的我们,在上演爱的悲喜剧的我们,何尝不是值得被温柔而细致的对待的英雄?

失去了秘密笔记本的巴士司机帕特森,失魂落魄地坐在瀑布下,但始终都只是那一个帕特森,东方来的游客更像是禅宗里提点他的禅师,看似最没头脑的一刻,便是开悟的一刻。

帕特森,只是一个写在水上的名字。

 4 ) 《帕特森》与诗

帕特森是个公车司机,他每日的生活总是按部就班,起床、看表、在工作开始前写诗、听同事的牢骚、开公交车听车上人的高谈阔论、回家扶正信筒、去酒吧喝酒、和女友聊天、写诗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比起他的外在身份,他还是一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诗人,他并非心血来潮而去构筑几个简单的词句,而是把写诗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写在纸上的字词可以称之为“诗歌”,可握住笔写下诗歌的人,又能否被称为“诗人”?

帕特森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渡过自己的每一个日夜,他的诗歌除了自己的妻子外完全不为人所知,因为他并不愿意出名,而是平静的写、单纯的写,享受着写的情趣与写的快乐。

哪怕写出整整一个笔记本的诗歌,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他的心里藏着诗,浓缩着对诗的渴望,但他并不追求成为诗人。

如此平静且富有诗意的内心也让帕特森的外在转换为了平静甚至冷淡的状态,他会听着公车上的人的交流而笑、会听着酒吧里为爱痴狂的男子的故事而笑、会听着妻子大谈特谈自己的爱好多么成功而笑,他的表情变化很多,但你就是感觉不到他的情绪,一如流水般蜿蜒绵长。

他的妻子劳拉是和他完全不同的人,她的每一天都富有活力和变化,乡村名谣、纸杯蛋糕、黑白作画,这些别具一格的爱好让她每天都充满了新奇的体验,这一切更让帕特森的处境变得压抑。

电影用七天时间记录了帕特森的生活,七天几乎是所有上班族循环生活的一个时间周期,甚至有的人按这样的规律穷极一生。

这一周的生活片段可以当作是帕特森一生的缩影。

帕特森是一座城市亦是一个人,他开着公共汽车,思绪飘散洒落,他对光影、文字、话语那么敏感,以至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很模糊,模糊到他的生活仿佛是被偶然性组成的。

这一个星期中,他写下关于火柴盒的诗句、小女孩的诗句、为爱假意自杀的演员的诗句与被生活困扰的上司的诗句,他以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诗人之眼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那些偶然把他们凝聚在帕特森内心的,那一首想要让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的诗中,再把它们投射进自己的秘密笔记本当中,仿佛如他的归处。

当这归处被撕裂时,他那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的诗词在犬牙中纷飞的时候,帕特森的表现是静默的,他或许伤心、或许悲悯,但他没有任何表现,不对任何人发泄,只是来到一处瀑布前,观察水落的痕迹。

直到一个日本诗人来到他的身边,在他的身边翻阅他最爱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写的《帕特森》,并且向他搭话,介绍自己是一个诗人的时候,帕特森也意识到了,原来承认自己的热爱那么简单。

他是个远道而来的人,只是来到这个叫做帕特森的城市,见证威廉·卡洛斯和艾伦·金斯堡的出生之地,那仿若朝圣般的行径将写诗的乐趣再度显现,也让帕特森想起了写诗的初衷,即为崇拜威廉而写,最终演变成为自己而写。

但他说出自己是个公车司机时,日本诗人只是露出他缠上绷带的手,暗示他和帕特森一样,一边干着平凡普通的工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

最后的笔记本,则是赋予了帕特森新的意义。

撕毁的笔记本,毁便毁了,心有惋惜,但仍需继续向前,空白的纸张上恰恰书写着让帕特森再度回归自己内心与组合诗歌的道路。

于是他离开了“星期天”,回到了“星期一”,重整旗鼓继续开始写诗,进入又一次寻常往复,这一切才是现实的诗意,一种真正意义的诗人,而不是一种陷于表演的身份。

虽然《帕特森》中的诗句因为翻译问题,就像穿着雨衣沐浴般难受,甚至让人难以感觉它可以称之为诗。

但《帕特森》这部电影就如同一首工整、浪漫、有趣的诗。

章节体的结构就如同诗的句型;时不时出现,且不做解释的“双胞胎”角色就如同诗句的押韵;诗意流畅的镜头就如同流动的韵脚。

贾木许用镜头作诗,这首“诗”太过迷人,读起来平淡乏味,细细品起却余味了然。

 5 ) 生活像诗,平淡而美

当你还小的时候知道了世界上有三个维度长度,宽度,高度就像鞋盒 贾木许用巧柔的的文风,写了帕特森这首“诗”——名为帕特森的巴士司机生活在新泽西州的帕特森市,这里是诗人的故乡,也是医生和水管工人的故乡。

帕特森市是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家乡,威廉斯也曾以自己的家乡为对象写过一篇名为《帕特森》的诗。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本职其实是一名儿科医生,像电影中的大巴司机帕特森一样,只是一个业余的诗人,但是他的诗却对美国后现代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学院派的诗中掺杂大量的意象使诗读起来晦涩难懂不一样,威廉斯的诗更加像随口说出的口头话,描述着身边的琐碎。

这样轻松平淡的风格,在当时就像一阵凉爽的晚风吹散了学院派风格带来的“烦恼”。

威廉斯主张诗的平凡,注重平淡文字带来的诗意,喜欢在诗中描绘出自己对平淡之物的那份细腻感觉。

贾木许这次的创作是在致敬自己的偶像威廉斯,他用威廉斯的风格拍了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帕特森这名大巴司机一周七日的生活,平淡中带有一些苦恼与趣味。

电影中的帕特森并不以为自己是诗人,只是有写诗的乐趣而已,不难看出帕特森的身上有威廉斯的影子。

“帕特森与帕特森”就像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双胞胎一样,巧合的富有诗意,也象征了帕特森的双重身份——巴士司机和诗人。

影片以这种轻松的调调传达出了一种要以诗心对待生活的态度,无论你是医生,还是巴士司机,当你用诗心认真对待身边的生活的时候,当你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平凡之美的时候,你可能会超越那些对艺术性过分执着的诗人,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成为更高境界的诗人。

虽然说贾木许在模仿威廉斯的文风的同时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善用意象的能力,加入了很多贾木许式的电影词汇,但是从致敬方面考虑,为了表达清楚自己对偶像的理解,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而且毕竟这是一部贾木许电影,完全的模仿会让电影失去作者性。

对于这部电影,最后想说的就是电影中日本诗人送给帕特森白纸本时说的那句话——“空白的纸,包含的内容更多。

”——————————《便条》我已经吃了那些李子就是冰箱里的那些原先你大概是想留着做早餐吧请原谅我它们好吃极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6 ) 时日之诗

第一遍真有点看不下去。

缓了一周,再看第二遍,才接受了这个节奏。

讲真,比那部仿佛全由慢动作组成的《控制的极限》还好点。

也许是世界跑得太快,按照相对论原理,贾木许已属于被甩入黑洞的那部分了。

帕特森也是如此。

在这个时代,只要一个人不用智能手机,就基本等于从世界彻底出局。

再看他手里的小笔记本和抠抠嗖嗖的手写句子,苹果商店里的一众NOTE恐怕已笑破肚皮。

根据那些专攻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自媒体推断,几十年内,智能公交系统就会让这个不求上进的老司机下岗。

与未来背道而驰的下场,就应该是那样的。

但这个公交司机,竟比《唯爱永生》中窝在底特律鼓捣匿名音乐的抖森还要淡定,也同样不热衷于发表和成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当过舒伯特的枪手。

他那波斯眉眼的妻子也有点蒂尔达女王的怪咖气质,以一种强迫症的姿态,把整个家居都淹没在一片黑白几何当中。

在这个日复一日的世界里,她心血来潮的奇怪食谱,也算是一点趣味和点缀的波澜。

这样的生活有如水上之波,静流不息,而其间犹有涟漪:车上乘客们的闲聊,晚间酒吧里的小风波,酒保大叔不声不响的婚外偷吃,黑人小哥蹩脚的求而不得。

车子半路突然抛锚,已算是能让主角焦虑好几天的“大事件”。

除了手表上的指针,确有一些东西还在有条不紊地变化:调度员家里的糟心事儿此消彼长,妻子开始练习邮购的吉他教程。

这些小水波不断出现、荡漾,又重新归于平静。

终于,在甜点变现的成功喜悦中,诗集被狗狗撕成了碎片。

这貌似带来了一场崩塌、崩溃,但十分钟后,从天上掉下来的日本人让一切又回归正常,新的灵感和句子重新苏生——是以诗为永恒。

它就在这无限轮回的时光里,在创作者的身体里,在日常的生命本身之中。

话说到这儿,“矫情”和“装逼”又在所难免了: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不好好琢磨赚高薪买房子晒脸书,那就不再是个正常人。

玩文艺也可以,但你得拿到诺奖,才能证明自己有资格这样不走寻常路。

因此,很多影评不得不变成文学研究,先探讨一下帕特森的诗到底写到了什么水平,或者用反讽来为之解嘲。

反正都是贾木许这个大写的老文青惹的祸。

这里也确实有个文化传统的沟不好填。

在美国,很多诗人都有普通的职业。

惠特曼是印刷工和乡村教师,弗罗斯特在自家农场里劈了好多柴,华莱士·史蒂文斯是保险公司的律师,就连本片中出身帕特森的那位威廉姆·卡洛斯,也是个医生。

他们劳作、生活、上班下班,并不耽误听到神的声音,或者被上帝吻到额头。

这画风跟那种非要跑到太平洋的小岛上闲逛,或者必须躺在巴黎公寓里抽大烟才能找到灵感的传统相去甚远。

对于在两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工匠或农夫写诗的中国,则宛如天方夜谭。

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断裂之后,眼前的生活被一口咬定为苟且,而诗歌干脆被扔到了财务自由之后的远方。

正如海德格尔所看到的,诗意的栖居已离开了大地,甚至被连根拔起。

却没有多少人承认,那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实则诗为永恒——它跟诗人的境遇无关,也不会被种种尴尬的“此在”埋没。

当有些人的心中溢满光芒时,当他们捕捉到了水上的涟漪时,自然会写下那些句子。

即使不声不响,身处世界的边缘,那光芒仍然会流露出来。

诗的本质,只需要生与思这两块基石,其余的边边角角,不过随缘而已。

所以,当真正的诗人们相遇时,他们无话可说,一声“啊哈”足矣。

之后相赠一本空白手账,提醒对方:还有那么多的语词在等待书写,还有那么多的日子在等待度过。

 7 ) 《帕特森》:诗非诗

《帕特森》 2016——影片中出现的诗是否应当作为评判整部影片质量的一个标志?

——当然不。

奇怪的是,2016年的电影中涌现出了如此多的“诗电影”(暂且如此称呼吧),无一例外地均是在影像上置入诗文本,或让诗以画外音的形式附着于影像上。

毕赣的《路边野餐》中陈升的诗作与整部影片没有太多关系,只是作为陈升个人的作品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示给观众;杨超的《长江图》中那本被发现的诗歌手稿作为叙事(空间)展开的索引,与整部影片的内核紧密相连;贾木许的《帕特森》中帕特森每日写下的诗句以字幕的形态直接地呈现给观众;或者特伦斯·戴维斯在《宁静的热情》中让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不断被念诵。

这四部电影,展示了将诗歌文本并入影像的几种不同方式。

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仅以画外音的方式朗诵诗作:《路边野餐》与《宁静的热情》属于这种情形;另一种则是画外音朗诵诗歌的同时将文本呈现在影像上:《长江图》与《帕特森》属于这第二种情形。

同样从内容上看,也有所区别。

比如《宁静的热情》中的诗作均来自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作品,而《路边野餐》《长江图》《帕特森》中的诗歌则是先由导演(或其他人)创作、然后再假借在人物手上完成。

当我们赞叹《路边野餐》中的诗作多么另类突出,吐槽《长江图》中的诗多么蹩脚难看,并将其用来评判整部电影的高下水准,问题也就产生了。

既然是“假借”,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就不该再把这些诗歌归于导演名下,而是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进行阐发。

《路边野餐》中的诗只是这个叫“陈升”的乡村医生的个人作品,而与毕赣不再有关系,无论诗写得好还是坏,都是陈升个人的荣誉。

同样,《长江图》中的诗只是展示出那位无名诗人的水平,他也许只是个业余的诗歌爱好者(诗作的蹩脚正应和了他的这种身份),而与导演杨超不再有关系。

Ron Padgett写诗的水平诚然也相当一般,但拿《帕特森》中的诗歌水平来为整部电影一锤定音,恐怕已误入歧途。

电影中的诗非诗。

它有其内在的作用,却不该将其看成是整部电影的评判标准。

塔可夫斯基在《镜子》中引用的诗来自他父亲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诗学才能没有任何关系。

但他拍的却是真正的“诗电影”,而我们上面提及的几部作品尚未企及。

这里引出来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即电影的诗意绝不是简单地来自于文本,就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只要简单地将诗歌并置入影像,便能得到“诗影像”。

不是的,电影的诗意来自于影像的运作,而不是文本。

此话题留待别处再提。

 8 ) 《帕特森》里的诗歌

Love Poem爱诗We have plenty of matches in our house我们家里有很多火柴We keep them on hand always.我们总是将它备在身旁Currently our favorite brand is Ohio Blue Tip,现在我们最喜欢的品牌是俄亥俄蓝标though we used to prefer Diamond brand.虽然我们曾经更喜欢的是钻石牌

That was before we discovered Ohio Blue Tip matches.那时我们还未发现俄亥俄蓝标火柴They are excellently packaged,sturdy它们的包装精美坚固little boxes with dark and light blue and white labels小小的盒子带有深浅蓝和白色的商标with words lettered in the shape of a megaphone,上面的字母排列成扩音器的形状as if to say even louder to the world,就像在大声告诉这个世界

its one-and-a-half-inch soft pine stem capped它那一英寸半长的软松埂上覆盖着by a grainy dark purple head,so sober and furious一个带颗粒的深紫色火柴头如此肃穆且猖狂and stubbornly ready to burst into flame,它执着地要去燃成火焰

lighting,perhaps,the cigarette of the woman you love,或许是去点燃你爱的女人手中的烟for the first time,and it was never really the same after that.这是第一次 也是无法复制的 最后一次

All this will we give you."我们将给你这一切That is what you gave me,那是你给予我的I become the cigarette and you the match,我若为烟 你便是那火柴 or I the match and you the cigarette,或者 我若为火柴 你便是那支烟blazing with kisses that shoulder toward heaven.燃烧即相吻 化为烟缕升向天堂

Another One 另一个When you're a child当你还是孩童时候You learn there are dimensions:height,width,depth. 你知道世界上有三个维度:长度 宽度 和深度Like shoebox.就像鞋盒Then later you hear there's a fourth dimension:time之后你还有第四个维度 :时间

Hum嗯Then some say there can be five,six,seven…然后有人说还有五维 六维 七维…I knock off work,have a bear at the bar.我下班后 在酒吧里 喝杯啤酒I look down at the glass and feel glad.我向下看着杯子 感到一阵愉悦

Poem诗篇I‘m in the house我在房子里It's nice out:warm sun on cold snow外面舒服 暖和 阳光照在冰冷的雪上First day of spring or last of winter初春的第一天 或是晚冬的最后一天My legs run up the stairs and out the door,my top half here writing我的双腿跑下楼 跑出门 而我的上半身 正在写诗

 9 ) 两个帕特森,一种觉悟

这电影不是献给什么有情调的小资文艺生活的,也不是献给帕特森这座城市的。

总体来说,这是贾木许个人的感悟,是拍给自己的。

对于自己和电影工业、以及庸俗世界的关系,再说大点,文艺或者电影,是虚荣装逼挣钱成名用的,还是一种本能的精神需求。

也同时是献给帕特森这个纯粹而清高的司机,献给朴素诚实、忠于内心的生活和创作态度的一首诗歌。

也有愤世嫉俗的讽世之处。

所以,片中很多对话,都是讽刺性的,如果你没发现其中的幽默之处,那你就只能说,平淡就是美,或者批评地说,这电影真空洞。

所以,结尾处,帕特森和黑人、日本人的两段对话,是点题之处。

1,帕特森的妻子喜好广泛,学吉他、画画、室内装饰设计、做蛋糕,并且都是能在现实中得到利益回报的事情(起码也要老公夸奖),所以她也要求帕特森去印诗集。

而帕特森只会写诗。

他不用手机,也可以看作对现实有点拒绝的姿态。

但因此时有尴尬,比如车出故障需要联系时。

他用的是孩子借给他的卡通外型手机。

2,总是失恋的黑人,其实是一厢情愿地爱上不爱自己的人。

(黑人真的爱对方吗,难道不是占有欲吗?

他掏出来的,可是把泡沫枪啊)联想起热衷比赛的酒吧老板往自己酒吧里贴名人照片(甚至不惜借钱来弄这些玩意,还按人物的有名程度来讨论排行),慕名来帕特森拜访的日本诗人。

都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占有帕特森,这个城市的诗意与荣光。

片中公车上一对少男少女的谈话很有趣-少女向少男诉说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英勇事迹,最后很骄傲地总结说,我们是帕特森城里仅有的两个无政府主义者了。

得,无政府主义者这么牛逼的标签,自己就贴上了。

3,那条很贵的狗总是捣乱,以至于最终造成“毁灭性”结果。

就像生活总跟人开玩笑,所谓资本,也总是用来耍弄人类,破坏平衡。

在狗看来,那就是堆愤怒起来撕扯得很解气的纸,这狗一直感觉自己在家里边被忽略了,诗什么诗。

写满诗的笔记本被毁是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情节,象征性也十足,我想到的是这么一句话:人在江湖,不进则毁。

帕特森其实从来就没愿意把自己的诗集拿出去发表。

4,从一到七,然后归零,又从头开始,一切好像都没发生过。

片尾那本空白的笔记本。

黑人所说,太阳照常升起。

时间抹去一切,从有到无,又从头来过。

诗歌、电影可以完结,被遗忘,而生活本身无休无止,所以生活之诗也将自然流淌如帕特森城里桥下的溪水。

5,周一到周七,再回到周一,这只是一个结构,并非主题。

也可以另一种解读,一个诗人被关押在这种单调平庸的日子中,这样看的话,那第一个和妻子相拥而眠后醒来的镜头,意思就多了去了。

6,男主角是个容易执着的人,看他写给妻子的情诗就知道,很担忧失去,很宠妻子......他在想象中加深这种爱,对诗歌也是一样,所以,放下还是......这种爱本就是妄念,到结尾处是有悬念的,也是悲哀的,多年相处的公车毁坏,诗集损毁,他如何面对生活被涂抹成空白。

7,当你刻意去寻找什么时,你注定找不到,因为你的得失心将真相蒙蔽。

你用力,它离你更远-日本人来帕特森寻找诗歌的灵魂,遇见了一个自称不是诗人的诗人帕特森,日本人挺用力的,手都破了哈。

让我想起某中国诗人在长安街头当众跪叩并招魂李白的趣闻。

如果日本人并不自称自己是诗人,帕特森会不会告诉他自己也写诗呢---这段可以和帕特森路遇会写诗的小女孩那段做对比。

8,一个问题:我们爱一样东西,是这样东西能让我们变得更有价值,还是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喜爱并沉浸其中?

-联系片中帕特森妻子买了吉他和配套的衣服,并把自己弄成乡村歌手范。

9,作为出过著名诗人的帕特森小城,和无名诗人帕特森。

一个已经被符号化了,一个以无名的方式存在着。

当你的名字被人知道,你就很可能已经不是你自己了。

诗集即使再秘密地被写在笔记本上,也会被狗给撕碎。

这个无所不知的世界,以它毫无怜悯心的权力意志,瓦解消弭一切秘密以及个体视若珍贵之物,并将之标签化、商品化、庸俗化。

10,我喜欢说的一句话,万物徒有其名。

对于会写点自认为是诗的一小撮人,或者读过非非口语诗并读懂了的人,这些道理或许过于通俗甚至庸俗,那么,就像用少女头发和肩头来承受与形容瀑布降落一样,美的事物提供一种原始简单、一眼即了的顿悟。

贾木许钻入禅宗也不令人意外。

或许机巧了,过于举重若轻了,缺乏着力了。

或许太文学概念了,晦涩了--公车上两男的,一个在说一个很漂亮女的搭讪自己的事情,另一个男的马上不甘示弱,这种暗讽的细节,不经常读小说的,还真可能不察觉。

11,电影中的诗歌。

比起我喜欢的中国诗人杨黎、小安、于小韦、乌青、竖,是要差一些,但比起毕赣之流堆砌辞藻的烂诗,要自然自在的多,用词准确,简练自由,来自诗人自身有感而非别人诗歌启发,也有不错的思考力,具备使诗歌返朴归真的功用。

贾木许选这些诗,首要不是为了说“快来看呐这些诗多么好啊”,而是觉得这些诗,很贴合帕特森这个公交车司机兼业余诗人的气味。

既在生活之外,又在他生活之内。

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再看一遍。

我感受与不少人说的简洁朴实相反,这是部非常复杂精巧的电影。

其实最初的贾木许,就是这样的。

依然愤世嫉俗,依然在体悟人生的虚妄可笑之处,依然朝向一个超脱的方向吧。

他就是不拍电影了,也挺好。

随手。

 10 ) 真正的诗意不具备被表演的可能

(文/杨时旸)诗歌是个暧昧的存在,它一方面可以供人附庸风雅,比如电视银幕上那些背诵狂人像辩论一样互相向对方扔出几百年前的诗句,总能引发很多人摇头晃脑的赞许,而另一方面,诗歌又像个笑话,因为你一旦在现实中说你自己平时写诗,一定会引来讪笑和鄙夷。

诗人和诗歌被高度象征化了,它意味着不切实际、矫情、贫穷和神经质。

其实,诗人是一种精神身份,而不是一种职业身份。

一位诗人可以从事着任何一种职业,可以是律师、医生或者农民,“诗人”更多的是来自自我内心的认同或者至多是小圈子内部的相互认同,在电影《帕特森》之中,这位诗人的职业身份是一位公交车司机。

这是著名导演贾木许的新作,他嫁接了最俗常的生活场景和最虚幻的精神世界,用各种象征、映射、对照呈现出了一种几乎不可拍摄的诗意。

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帕特森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无聊的重复,但他在工作之余,经常会写诗。

他在一个本子上随手记下诗句,然后放置一边,写诗对于帕特森来说,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需求,近似于每天的吃饭喝水,他从未想过发表或者出版。

他有一个同居女友劳拉,一个性格和他截然相反的女人,热情、乐于尝试、追求一切哪怕不切实际的东西。

她一直鼓励帕特森整理诗稿,让更多的人看到。

听起来,这是个令人生厌的故事,一个热爱诗歌的公交车司机——这会是怎样的一种矫情的状态呢?

但是,贾木许对于这个角色的安排却让人感到非常舒服。

帕特森自己完全消解了“写诗”这件事的仪式感和意义,每天早晨,等待发车之前的那一小段时间,他坐在驾驶位上,拿出本子,趴在方向盘上写下几个句子,老板来做登记,他不觉得这是被打断,也不需要有什么角色和心里转换,就可以从那些诗句中进入世俗,和老板聊聊家常,听听抱怨,然后发动汽车,开始一站又一站的循环。

中午吃饭,他坐在水边的长椅上,再写下几个句子,然后啃一口女友亲手做的造型俗丽的小蛋糕。

他从没觉得写诗有什么超然于俗常的价值,就像他从未觉得作为公交车司机就必须把自己变得粗俗又市侩。

从这些日常细节之中,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人”脱颖而出,而不会只陷于“身份”的困扰。

写诗对于帕特森来说,毫无做作感。

《帕特森》充满了隐喻、象征和各种如梦似幻但又如此真实的场景。

故事开场的时候,清晨,刚刚醒来的劳拉对帕特森说,“我做了个梦,梦见我们有了孩子,是双胞胎。

”从此之后,双胞胎的意象就多次往复出现在帕特森真实的生活中。

一对双胞胎男人,一对双胞胎的小姑娘,一对双胞胎老太太,他们出现在家门口,出现在自己的公交车上,其中一个小姑娘竟然也热爱写诗,还和帕特森讨论了几句自己的诗歌。

对照着女友的梦境,你就会产生某种疑惑,这一切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说也是帕特森某种内心诗意的投影和想象?

这个意向让现实和梦境之间的分野微妙地抖动了起来,但似乎分清现实和虚幻或许也没那么重要——这成为了一种诗人心理景观的绝妙外显。

帕特森的生活被明显地成为两部分,刻板的世俗日常生活以及灵动的内心世界。

他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醒来,穿着同样的衣服,驾驶同样一辆老旧的汽车,一圈圈行驶过同样的路线,坐在同一个地方吃午饭,晚上在同一个时间出门遛狗,在同一个酒吧的同一个座位上喝下一杯啤酒。

每天早晨醒来,帕特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自己的手表,他开车时,时钟一圈圈旋转的画面以蒙太奇的方式被叠加,这成为了对于他日常生活的概括。

但正是那些周而复始的一切,如此程式化之后,却达成了一种哲学般的永恒。

这些旁人看来无聊的生活也开始具备了某种独特的诗意。

这个故事之所以令人喜欢,是因为诗人的内省,他不仰视诗歌也不俯视生活,而他的女友却成为了一种对照——毫无才华,空有热情,令人厌恶的文艺青年。

而帕特森则不。

他微笑着、宽容地听着车上乘客们的牢骚和吹牛,从这一切之中,他可以感受到诗意,从更抽象的精神世界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诗意。

这个故事中到处都是微妙的闪光,被狗撕碎的诗稿,那个前来探访诗人故里的日本人赠送的空白笔记本,都在应和着帕特森对于诗歌的态度——暂时的、自我的、易消逝的、不可分享又像偶遇般被点拨的才适合于诗歌的本质。

短暂的失落和悲伤之后,帕特森重整旗鼓继续开始写诗,进入又一次寻常往复,这一切才是现实的诗意,一种真正意义的诗人,而不是一种陷于表演的身份。

《帕特森》短评

过于诗意或哲学的电影,如果没有有力的剧情来支持来推动,只会显得冗长沉闷。

6分钟前
  • 影视爱好者
  • 较差

工作,写诗,遛狗,泡吧,睡你。规律的生活也是理想的生活,他用诗而非智能手机和世界交流。每天都是相似的,每天又有所不同。虽然诗稿被毁,但在那些扰乱日常的小插曲中,孕育了诗的无限可能。贾木许理解的诗意跟王家卫和毕赣截然不同,应了陈升那一句:“如果你觉得我有一点怪,那是因为我太真实。”

9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他曾说宁愿拍遛狗也不拍皇帝,永远在路上的贾木许,这回讲述的是七日重复单调生活中一对文艺情侣的内心流浪,一个是热爱写诗的公交司机,一个是怀揣画家和歌手梦想的家庭主妇。风格依然非常贾木许,固定镜头,硬切黑场,微妙的尴尬、幽默与荒谬,沙皮狗影帝级演技。(后来还真拿了狗狗金棕榈

1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b站还有电影的时候保存下来的最后一个。现在只能搜到“6分钟看完帕特森”之类了。这种电影6分钟看个什么?一句话说得完,十年也看不尽。以及,写作的第一奥义:你须知道,你是两个人。

12分钟前
  • 周眠
  • 力荐

正好一周的轮回,拍得很有仪式感。女主角稍稍有些不自然,有时让人觉得有些出戏。

17分钟前
  • 巾城
  • 还行

骚,但不明所以,喜欢写诗的巴士司机的日常,最后什么也没发生,连只狗都没丢

22分钟前
  • 张熊熊
  • 还行

Laura 绝对是Paterson 幻想出来的了

27分钟前
  • 推荐

和影片内容相辅相成的,竟然是从隐隐约约到愈演愈烈,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呼噜声。(资料馆的各位小伙伴都懂。)莫名戳中我的笑点。

30分钟前
  • 养只猫叫狗
  • 还行

愛與孤獨同時存在。

35分钟前
  • 花椒滷豆腐
  • 推荐

贾木许的电影过于纵容个人想象,跟现实不发生关系。(只看了三分之一)

38分钟前
  • babynana
  • 还行

我去,你们给钻石岛两星,小姐才三星,这部打五星?是 不 是 害 怕 别 人 说 你 们 不 懂 诗 呀? ? ?矫情到虚伪。

40分钟前
  • 小野山
  • 较差

这才是最对我胃口的那个贾木许,就像那条斗牛必须要叫Marvin。看完好想去美国玩,先去Memphis,再去Paterson。

43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虚高……Adam Driver我好难消化

44分钟前
  • 竹傻傻
  • 还行

还是贾木许的老味道,让两个相爱的人,且爱且孤独。生活如同流水账,唯有诗歌能指水为油;爱情仿佛变色龙,少许孤独可画龙点睛。心中有诗的人,处处有诗。A-ha!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诗人的世界

52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较差

It's a film about life's cycle/repetition and variation. Poetry lovers may like this film, but there's lack of impulsive emotion that connects Paterson with his wife and with audience. Music is good but not fantastic. Great movie might appeal to poetry/indie/older viewers 3.5/5

56分钟前
  • Jin
  • 还行

怎么办呢?记得上一次看吉姆·贾木许我还是个孩子,就不喜欢。如今也已经30出头了,对他仍旧无感,内容却很是像我喜欢的样子!

59分钟前
  • 邵禹升
  • 较差

资料馆看,对贾木许的好感正在逐渐丧失🌚🌚

60分钟前
  • 三树
  • 较差

失望,其实我觉得挺做作的,真心理解不了

1小时前
  • 阿明2020
  • 较差

4.5 被所有人和人之間平淡但又充滿魅力的交談所感動,尤其在洗衣店,寫詩的小女孩以及街頭遇見失戀的那哥們的幾場戲裡。公車穿行在城市裡的光真美。其實....勞拉的角色才是所謂的平凡人吧....帕特森的心境真是難以抵達...T T

1小时前
  • 大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