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弥留之际
As I Lay Dying,我弥留之际
导演:詹姆斯·弗兰科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罗根·马歇尔-格林,丹尼·麦克布莱德,蒂姆·布雷克·尼尔森,贝丝·格兰特,理查德·詹金斯,杰西·海曼,吉姆·帕拉克,阿娜·欧蕾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简介:影片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其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后来拉车的骡子被淹死,大火将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条脚,老二发了疯,三子失去心爱的马,女儿打胎不成,反被药房伙计奸污,小儿子也没得到向往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详细 >
@stockholm 2013
分镜头看得人好累……
哪有这么滥用分屏的...
头一次想为电影去看一下原著,前提是我要看得懂。201507其实电影非常贴近原著,值得回头再看一次。
看完之后回来看导演名字,可真糟心啊,导演真心不是个普通人。
给世界第一文艺青年·弗兰兰点个赞!分镜开始真的很不适应,但是想想好像也没有比它更好的能表现这种意识流小说的方法,不过强迫症有点儿受不了分镜画面构图、色彩都不对称。。。
嗯。。。说实话没懂
运用成瘾的分屏和摇镜让整部影片充满了“化简为繁”的味道,也许这样的处理能够实现原著中多人物视角的切换,但以阻碍甚至完全牺牲了观影流畅度的代价来换取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民艺术家”弗兰兰自编自导自演和敬业精神和选材涉猎面之广。“绝对是官方金牌认证的福克纳铁粉” 善哉!
原著十几个人的不同视角拼起同一件事的意识流写法很受用。付兰兰分屏的想法不错不过从头到尾都这样,加上突如其来的慢镜,旁白叙述和故事的正常行进的凌乱交替,看下来真是整个人都不好了,现在还在半精神分裂中。不过还是很有Faulkner笔下南方的潮湿感觉。
左屏是主线叙事,右屏突出个人声音。因为原著读过两遍,大致能看懂英文字幕。今天看了一半。贴一篇原来写的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6149697/
各种分屏,但是到后半段反而很平淡了
不知道这部用分屏为什么这么招喷击,但是我觉得在观看上并没有困难,反而有一种真实,仿佛是参与者的视角。
弗兰克真是改编福克纳的小天才
导演看着好熟悉。前面枯燥以为是文艺片甚至是纪录片,慢慢双画面有点不同步了开始体现出演员的演技来,人物内心的独白有点莫名其妙后面的还好点看着有点逻辑,到中间结构理清楚算是能继续看下去。最后大家都被老头耍了原来他才是最不爱的人包括观众。
看了原著再看电影,有了新的感悟,电影拍得很棒,给兰兰五颗星
看了这部几乎可以百分百确信弗兰科压根一点儿也不懂福克纳,我非常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他对于这位作家的书有这么多的执念,觉得难以改编的话没必要把这种灾难性的影像给放送出来。分屏的演绎除了让电影的每一人物各自的视角变得更加与整体分裂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作用,然而原著的59节你读下来是绝对不会有那种感觉割裂的章节存在的。即使是死去母亲的那一内心独白也是如此。最受不了的地方还有去往杰夫生镇上和下葬完后穿插的几段说教与抱怨,瞬间就把格调拉低到了一种底层人物无能狂怒的境界。美国南方村镇穷苦白人在这场送葬时遭遇的诸多苦难在影片里只是浅尝而止的进行白描,意识流和神话色彩的神秘,还有隐隐约约的人道主义光辉没有丝毫的体现。福克纳的作品如果不是能力特别出色的导演是肯定没法改编好的,所以希望能放过八月之光和押沙龙。
太多分屏看着好眼花。虽然是对原著的最大化还原,但福克纳这种意识流的小说真的不适合拍成电影呀。(不过腐兰兰你一定要继续拍下去呀!)
烦人。
没看过原著,对影片的评价停留在画面美吧
对于非原著党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对于原著党来说是一个惊喜。分屏和独白从影像上还原了福克纳的多角度叙事和意识流,但这种手法也注定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对于敢把福克纳的小说搬上银幕,而且要继续拍下去的付兰兰,要点一万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