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
古老的帝都每日迎来送往无数新人,留下的,成了“北漂”,这是个日渐陈旧的词汇,已不太有人提起,但无可否认这个词汇下掩藏日益庞大的族群,他们生活状态万千,或风光或黯淡,但在导演余治林的镜头中,对准的是那些幻想“鱼跃龙门”的北漂一族,也是现代语境中最原始的“北漂”族群——影视行业底层从业者。
他们处在最粗粝的生活状态中,为生活所折腾,但心气儿尚在,一腔子的血还能随时被梦想催热。
其实最早的“北漂鱼”可追溯到明朝,那些有功名没职务的候补官员滞留京都,每日请客送礼,等待有朝一日能补了职缺从此一步登天;第二代则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他们是清朝中后期崛起的徽商晋商,在都城开银号商铺和饭馆,卖布头、刀削面和老陈醋,繁荣市场经济,同时也完成资本的积累;而这些最底层的影视从业人员算是第三代北漂,他们背井离乡只为能生存更好,他们身上也有着中国梦最真实的底色,在辛酸中幻想美好明天。
女儿的不期而至让余小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谎言面临破产的危险,如何维系谎言中的生存状态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影片的故事尽管并未跳出日常,但那种憋着一口气要“演”出个精彩的劲头一直在。
在“装”盛行的今天,演艺界起了不可磨灭的推广作用。
于是,人物从祖国大地的四面八方涌来,机缘巧合的有了线索的交织,银幕里演出的是银幕背后的故事,个个全情投入。
当然,主人公一路的奔波终于有了回报,影片最终还是没有用冷冰冰的现实来粉碎大家依旧残存的理想,让他在最后时刻,完成了给女儿的盛大演出,这或许是导演对自己经历的一种再创作吧,那种质朴的善良,底层间最简单的帮扶,与遥不可及的理想之间的眷顾,都让影片在辛酸和幽默间,听到自嘲的叹息。
之后,往日种种浮现,很多人也在此时泛起了泪光,那是对“北漂”最具共鸣的切身体会,这些人或许不曾一起在通州桥下吃过烤串,也没有一起被挤在车门关闭的地铁之外只能等待下一趟车的到来,但在这个大时代中,所有在这城中为生活奔波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今天早上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突然意识到,我没有工作,没有女朋友,也没有存款,如果再不小心,我就会成为一个失败者。
”《愤怒管理》中,玻璃心的诺兰说完开场那句话之后,陷入对人生的思考之中,表示支持的艾德说:如果你觉得你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就去吧。
影片中所有人恐怕每天在镜子前对自己最大的担心,也莫过于此——但对谎言的拯救,何尝不是留在这个城市中所有人的通行证或者墓志铭呢?
追梦,漂泊,生存,现实。
这四个词在整部电影里来回穿插,构成这部不华丽却足够真实的电影,小成本电影,没有华丽的镜头,没有大腕的云集,注定了这部电影成不了电影院线的座上宾,注定不会有太多人去买一张电影票看。
但这部电影却可以引起所有电影人的共鸣,让所有飘着的人觉得这就是演的自己,让所有经历过的人的可以进入场景来忆起往昔。
这就是成功,在心灵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可以传播一种正能量,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
追梦路上的坎坷,生活的竭迫,漂泊中的兄弟情义,女儿对父亲的期望,父亲不想让女儿失望。
虽然让人心酸,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意。
追梦路难,可回过头看却很满足,这是不曾为梦想所付出的努力的人不会体会的感觉。
影片主角刚出来时的那鱼缸里的小鱼,何时才会鲤鱼跃龙门,“我们飘着是为了什么?
”片中不只一次问自己,为了梦想,只是为了心中的梦想。
北漂的,谁没哭过,谁没痛过,谁没有跌倒过,我们只有爬起来,继续明天。
相信鲤鱼会跃龙门。
余治林导演说片中主角吃过的苦,他都曾有过体会,他一步步走来,有了现在的成就,把以前吃得苦拍成电影,给自己一个交代。
看过本片后,有一种冲动,我也要去那北京,去中国最大的舞台展示自己,吃所有北漂人吃过的苦,要不老了哪有故事讲出来。
北漂人。
北漂鱼。
为梦想。
为生存。
Maybach 20130728
作为一枚货真价实的北漂族,看《北漂鱼》时总是会有很多共鸣。
即使没有在北影厂门口急巴巴的盼着群头的到来,即使没有在地下通道端着吉他期待的看着路人的腰包,即使没有像余小宝那样悲催坎坷的经历,不过说到“柳絮浮萍“的感觉,应该是每一个北漂族都不陌生的。
很多喜剧电影,内核其实是个悲剧,或者说叫悲催的喜剧亦或喜剧的忧伤。
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华语电影票房冠军《泰囧》,再回头看《北漂鱼》,也在传达同样的主旨。
故事讲述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余小宝隐瞒自己的悲催现状,向老家女儿夸口自己已经做了导演。
不料女儿却兴趣大发要带着同学来北京看望导演爸爸,猝不及防的余小宝无奈只好求助一帮北漂好友一起拍摄一部不露馅的电影,在此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爆笑连连又令人深省的故事。
《北漂鱼》会让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市里将近一半的人感同身受。
关于梦想,每个人都曾拥有或者正在实现;关于亲情,每个人都曾说过善意的谎言;关于被拒,也几乎是每个求职或者拜访者都曾有过的经历。
就是这些生活在北京城市里经常会遇到的情况,被导演搬上大银幕却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很多小人物的悲催遭遇得到观众的共鸣。
或许是由于资金问题,电影在道具跟布景方面做得不够精细,不过戏里的不精细倒是更加映衬了戏外北漂族的种种不易。
很多时候经常会被人问到,在老家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安逸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留在人群永远川流不息的北京,每天艰难的呼吸着沉重的雾霾?
回答一般都会是机械式的:因为北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寻找机会和拥有平台,那说明大家留在北京都是因为梦想。
于是,就以这样的借口待下去,一混五六年,过程中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没人知道,但一定有人淡忘了,盲目了,可是有的人却依旧在为实现理想的路上艰难前进。
《北漂鱼》讲述的不仅仅是余小宝的故事,更是导演想要通过一种影像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你还拥有梦想,那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去实现。
蹲在北影厂门口的有那么多人,不是谁都能成为下一个王宝强;地下通道里抱着吉他唱歌的人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旭日阳刚那样的机遇。
可是,北影厂门口跟地下通道里依旧还有那么多人在坚持,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导演用余小宝的遭遇致所有的北漂族以及自己,境遇太差总比余小宝好一些吧,既然他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
导演已经率先表态,用一部电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引:“北漂有鱼,其名小宝。
小宝之大,不过破剧照师也。
化而为名鸟,其名为导演。
导演之背,不知其几万斤也;怒而飞,其翼若趴地之虫。
是名鸟也,海运则徙于京城。
京城者,北漂也。
”《北漂鱼》者,北漂人的故事也。
影片讲述一个在京城剧组底层混得穷困潦倒的剧照师,只能靠谎称经当上导演来安慰远在家乡的女儿,谁想女儿带着同学突然杀到北京欲睹导演风采,为圆这个弥天大谎,男主人公穷其所能调动各方资源,结果整出各种哭笑不得的闹剧。
然影片故事的重心并不在父亲如何哄骗孩子上,而在于圆谎的过程中一一展露的各色北漂辛酸史。
与彰显“成功学”的《中国合伙人》比,《北漂鱼》几乎是“失败学”的经典。
片中除了姜峰饰演的剧照师余小宝穷困潦倒,尼玛颂宋饰演的三流小演员、林子聪饰演的抠门星生活制片、戚云鹏饰演的邪门群头老六、还有沦为猩猩保姆的前戏剧团台柱子等,无不是漂在北京,混在剧组的底层人。
他们或抱着摇曳的理想来到京都,或抱着王宝强二世的白日梦混迹影视圈,打拼多年,依旧离成功十万八千里。
甚至一如邪门的群头老六,以隐蔽拍摄为名,靠忽悠群众演员到工地搬砖头来讨口饭吃。
他们加在一起,就是不折不扣的北漂“失败学”案例集锦。
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中国合伙人》那样扬眉吐气的人生,而无视踩在他们脚下的莹莹众生。
“成功学”固然好,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的金字塔尖底下,谁又会在乎那些默默无闻的砖瓦。
时值又一季高考完毕,孩子们趋之若鹜地向精英的渡口泅渡,以至于不折手段,作弊不成反殴打监考官。
我们在交口作乱者时,又有多少人叩问这罪恶的根源?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有一根筋,都奔着成功的精英分子而去,殊不知如果没有更多庸碌无为的存在,又何来精英?
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都奔着精英而去,留下高考路上尸横遍野,无人问津。
一个有人文关怀的世界,应该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权衡社会的天枰,而不是倾其所有为那么些个精英服务。
精英固然好,但非精英人群才是社会的大多数,如果不顾及这些社会的大多数,社会的天平失衡,那么社会的大厦必然倾斜。
梦想是摇曳的,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了《北漂鱼》中“各阶层”。
他们中的少数,一如赞助商,北漂成了老板,骨子里依泛着土腥味;一如大明星范菲菲,人前人后两层皮,疲倦时总流露出山妹子的本性。
他们算是北漂族中的突围军,但离《中国合伙人》式的“成功”尚还遥远。
他们中的一小撮,如剧照师余小宝、三流明星李晶晶和生活制片力哥,都成为塔基的垫脚石。
他们精疲力尽,迷失在都市丛林。
他们中还有更卑微的存在,比如余小宝的二房东,不仅经营各种情趣用品,还要接客营生;比如娱记大鹏,为了八卦照片不择手段,基本的人格尊严都丧尽;再比如贾主任,和老六一样过度透支信用,沦为大伙口中的“假”主任;还有前边提及的群头老六,他们被生活挤压成了畸形儿,沦为北漂族中的“人渣层”。
《北漂鱼》由余治林执导,看得出影片倾注了创作团队一番心血,也能体会到这些心血皆来自他们的青春奋斗史,是这些人用他们埋葬在京城雾霾中的梦想浇筑的,创作诚意甚至超越了大多数商业大片。
但是,电影艺术与北漂梦想一样残酷,并不是诚意到了就一定能拍出佳作,《北漂鱼》在构架故事和表现手法上均稍显稚嫩。
《北漂鱼》最出色的是它的几款海报,其诉求、定位、风格和喜感俱佳,在国产小片海报中属上乘设计。
【完】
文:郎启波在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去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里,中国2012年的流动人口达2.61亿人之多,数量逐渐上涨。
在这一群体里,“北漂”一族更是早负盛名,作为中国首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独一无二,加之资源集中使得这里成为追梦者们机会最多也是失意最多的城市。
余治林导演的电影作品《北漂鱼》将故事主角锁定选择北漂群体,全景呈现了追梦者一路走来艰辛的历程,还有在追梦过程中的坚守、拷问和自省,作为流动群体里特殊的一群,北漂一族的履历无疑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并极具标本意义,无论你身处何方,这故事里你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曾经的不堪的回首又或者是闪耀的瞬间荣光。
我不想也不会去试图论证本片是否多么精彩与好看否,但我很清楚这部电影已经触动了自己,和我一起观影的人们在影片结束时的掌声,足够说明这部电影的情绪击中了不少人的心坎。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部电影里,是否就是导演自身亲历或见证的故事,创作和表达的诚意绝对真实存在着,尤其在各种商业大片的包围中,《北漂鱼》给人的感觉如果一股迎面扑来的芳草清香,独特且倔强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让你痛并快乐着。
这是一部投资不大的电影,没有一线的明星和偶像,更没有庞大的叙事和虚无,但也恰恰因此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这其中蕴含的情绪更是当下中国漂一族的影像写照。
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很打动人和励志,这也绝非是一部煽情和催泪的电影,相信导演的出发点也不是这样,我更愿意理解为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为自己和更多追梦的人代言的电影,是从另一种角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文学和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第二历史”,便是要提供给他人从被粉饰过的“正史”之外找到厘清时代的真相和本来的通道,电影这种体例的艺术形式同样承载了这样的功能作用,即便是那些华丽丽的主旋律电影,也都在见证属于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他们的丰富恰好是无论他们多么正面、反面及中立和无为,都在其作品里标记了时代的特征,那些不可能抹去的烙印和蛛丝马迹最终成为流逝的时间里最有力的佐证。
像《北漂鱼》和我此前极为喜欢的王竞导演的《我是植物人》等等现实题材的电影作为第二历史的记录更为有效和有力。
不得不说的是,《北漂鱼》在技术处理上的瑕疵多少让人感觉有些缺憾,惟愿导演今后的作品能继续脚踏实地,继续让梦想照进现实吧。
自古以来守家的人都过得安生,是街坊邻里眼中的孝子。
走出家门踏足江湖的人,都在风雨中几近飘零,放在古时他们是游侠或者才高八斗的智者,而在如今,“漂”字就概括了他们的所有。
全国各地都有漂泊在外的浪子,北京尤多。
而早先在北漂生涯中吃尽辛酸与苦难,而最终修得正果的人,不在少数,例如黄渤、王宝强、郭德纲等人。
因此更加激发了年轻一辈前往北京发展的雄心壮志。
《北漂鱼》中着重展示了影视圈子的北漂人物,小到群演、剧照,大到制片人、导演和大明星。
影片以片场为切入口,交代了主要出场人物的关系,而这些人物也贯穿整部影片,没有丝毫落下。
主人公是个剧照师,大名余小宝。
这个名字若是放在年轻人身上,那意气风发、一腔热血、古灵精怪的直观感受就会铺面而来,像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
趁着大好年华闹个天翻地覆。
偏巧这名字放在一个中年的老北漂身上,那是说不尽的落寞感受。
更遑论在片场时被人训斥时,大喝一声“余小宝”!
那不熟悉的人直以为是长辈在数落家中晚辈。
这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对话,从这一名字上体现出了一点意味。
余小宝在老家已成家,40岁上的北京,家中有个女儿在上小学。。
女儿心中无比坚信,因为此前的一个电话,让女儿误会了父亲在北京已当上了大导演。
女儿在校见不得同学瞧不起自己的父亲,就说自己的父亲是在北京当导演的,要带小伙伴们亲眼去看看。
故事就此展开,以亲情为切口,切开了北漂的江湖,裸露出辛酸背后的坚持,成功背后的狡黠,江湖背后的道义。
叙事以余小宝为轴,纵向隐晦的延伸了亲情的意义,横向讲述了北漂江湖中的百态。
江湖中必不缺少两面三刀之人,此处以六哥和贾制片为代表。
六哥以破旧货车拉人的镜头颇为震撼,甚至上了货箱的群演以高歌的方式来取暖。
但此处导演只以平常叙事,将震撼深埋于底。
因为这的确是稀松平常,底层的劳动力被剥削,人以货物的形式进行交易早已是千百年来的旧例。
此处确实震撼,但不需要观众感受到过多的震撼,因为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六哥也不过是任人鱼肉的底层人物之一。
在建筑工地的那段演讲,六哥以极其专业和投入的表演,告诉群演,这里要拍一个搬砖的长镜头,没叫停就大家就不要停。
并且还慷慨地给大家涨了十块钱,工资成了30块加两盒盒饭。
此处不仅将六哥的狡黠体现得淋漓尽致,还将一段隐喻加入其中。
在影视圈子里,幕后工作者接到活儿了都戏称自己去搬砖了。
这是无奈,也是这个江湖的常态。
甚至最后六哥为了道义,也是偷偷拿的道具砖砸破了额头上的血包后,即兴做了一场北漂动员演说。
这觉醒的道义中依然带着他惯有的狡黠,浓浓的江湖意味。
影视圈中大多呈现病态趋势,都是顶着艺术的名义挖金子去的。
以贾制片为例,一个在底层工作者面前吆五喝六大谈人生梦想和道义的家伙,竟然只是一个戴着假发的秃子。
以体面的衣着和言谈撑起的躯壳,内里不过是一块废铁,从头到脚都是假的。
此类人不在少数,他们不是做电影的,是做投机的。
骗来有着电影梦想的小人物为他们耗费心血,到头来尽得一场空。
因为近几年把电影当投资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而继续把电影当艺术来认真对待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这拍电影其实就和搬砖一样了,没有艺术价值可言的电影,不就是块块废砖堆砌的豆腐渣工程吗?
而大明星范菲菲与小演员李晶晶类似于狸猫换太子,一个成天只想着猪蹄和巧克力的洗碗妹,意外成为了大明星。
一个谦逊礼貌有追求和超正价值观的专业演员,沦为出气筒和配角。
前者是买彩票中了五百万的农民,拿着一大笔钱却不知道怎么花,心里始终还惦记着家中的棉花除虫了没。
后者是江湖本相,有多少胸怀大志的绝世高手生不逢时,一生无所建树。
林子聪扮演的力哥算是这江湖中的典当铺老板,没有坏心眼只有小聪明。
五块钱的盒饭已经够少了,硬是要饭店老板再减去一块,不够分量也行。
饭店老板提醒他猪蹄已经放坏了,吃了要闹肚子,他还是一脸戏谑的将猪蹄收入囊中。
他似乎只在李晶晶面前才暴露出一个憨直的本相。
其他时候是为了生存而精打细算的生活制片,趁着闲暇也去跑跑龙套。
江湖大抵在片中就是如此,各色人物都齐备了。
轮到影片的结尾,也是剧情反转的关键时刻。
女儿的火车到了北京,明明接到了女儿却偏偏在找到手机时弄丢了女儿。
一个人在车站台阶上孤独无助。
这一瞬间,亲情和江湖好友都不在身边,偌大的北京城里,他只是一个弄丢女儿的父亲,一个中年的老北漂。
回到酒店的那一刻,是江湖道义长期隐藏在压抑生活中的一次大爆发。
所有的北漂朋友一洗颓势,见面就管余剧照叫余导。
大伙儿按着商量好的剧本演出,让余小宝做一回大导演。
只是余小宝正承受丢失女儿的痛苦,于大悲之中撑起一副笑脸,装作配合的模样。
所以在众人招呼完后,见到女儿的那一刹那,先是一愣神,而后紧紧抱住眼泪决堤。
全篇叙事中规中矩,只是这尾巴上处理得不尽人意,以生硬的方式来叙述女儿是如何知道实情的。
这里女儿知道众人在诓骗自己时应当虚写。
只需在饭桌上对话时几个简单的不自然的表情,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学女生,在成功证实到自己所言非虚时,应当是入魔般的兴奋。
拉着小伙伴的手,骄傲的说一句:“看吧,我就说我爸是大导演吧。
”若没有这样的兴奋,便是反常,就能让观众看出其中隐情。
片尾大鹏饰演的娱记的台词非常成功,配合他纯熟的演技。
将他之前咄咄逼人,只想出人头地的疯魔形象进一步升华。
他只是一个现代媒体的傀儡,一个在夹缝中求存因而失掉自我的小人物。
整部《北漂鱼》里没有一个大人物,都是江湖之中的小人物,有血有肉,有伤有泪。
首映式上放了宣传片和剪辑的花絮,还有采访的许许多多北漂人士的讲话,每句话都满含真诚,令人不得不动容。
当时在心中一直祝福这是一部好电影,可以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但看完电影后,真的只能说,如果不是宣传片中那些北漂人士那么真诚动人的话语,我只会给一颗星。
想拍一部描述北漂族生活的电影,这个想法很好,也很得人心。
导演也足够的真诚。
但一部电影光有情感是不够的,还要理智的控制。
故事的主线,是一个剧照师对女儿撒谎说自己是个大导演,结果女儿突然来到北京,剧照师为了不露馅而四处找人帮忙。
明明是一个非常明确简单的故事,只要在剧照师找人帮忙的过程中加入北漂的心酸和不易,这个故事其实就成了。
但导演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片中似乎一个劲的在表现北漂族的种种心酸和窘境,甚至动不动就有长达五分钟的闪回。
而剧照师为了女儿找人帮忙这件事反而被推倒了展现心酸之后了。
作为一部故事片,只可能是用故事来表达自己,把自己想发达的东西放入故事之中,而永远不可能把自我表达放在故事之前。
《北漂鱼》:值得推荐的小成本悲喜剧这些年来国产大片经常让人失望,反观许多中等成本电影反而凭借诚恳的故事、精良的制作、精准的市场判断力、适合的情怀出奇制胜,《致青春》、《北西》、《合伙人》,乃至即将上映的《小时代》等均是如此。
而很多小成本电影,由于缺乏阵容、投资,缺乏了精良的制作,市场反应往往差强人意,最终很多小成本电影持续的走了山寨恶搞路线,仅凭故事取胜者,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生活的好片子寥寥无几,《北漂鱼》恰是这种表象粗糙,故事用心,有局部戳中泪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成本电影。
故事讲述大龄北漂余小宝对女儿谎称自己当上导演不料女儿突然要来看望,为了不让谎言穿帮,余小宝求助一帮北漂好友,由此引发爆笑连连的故事。
导演借用大龄北漂的余小宝视角,描述了一个北漂的群体形象,制片、群头、那些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的群众演员,在街头和地铁上的说唱歌手,挤着大通铺的进城民工们,还有马戏团小丑,娱乐记者,街头小贩,扫大街的清洁工,甚至还包括了破产之后二次创业的前大款……以及那些北京通州取得影像,构建了真实的底层大众世界。
《北漂鱼》有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还有众多很有个性的角色,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三流小演员、前戏剧团台柱子、群头……群像不错,各路人马的各种荒诞幽默,构成一部低成本喜剧的必需品。
可贵的是影片不仅靠搞笑取胜,导演很明显还有一些自己拍摄电影的辛酸与经历表达。
说实话这样的喜剧小片,有良好的态度,放在近期低成本喜剧里,应算上佳!
之所以要推荐《北漂鱼》,主要是因为这几点:基调略带文艺,但悲喜剧风格,悲剧意味蕴含其内,诙谐幽默贯穿始终;反应当下真实底层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味,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寻找梦想和机会的朋友定有触动;真实反映影视圈乱象,充分的情节和细节的铺陈;梦想遥不可及,温情笑里带泪,为梦想的执着和家庭的温暖而感动;不是口水电影,接地气,能带来思考、笑声和泪水,应该给掌声;它的出现给小成本喜剧电影带来一些思考,到底是持续山寨恶搞路线,还是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看过很多大片时不时的看到这样的小制作电影,换个心情还是不错的,其实,有时候看电影就这么简单,虽然在一些制作细节上有瑕疵,但故事情节能吸引人,没有绚目的视听特效,没有名角大牌,可就是感觉那么真,那么自然,那么贴心,特有的朴素挺感人,这点对于一个小成本电影来说,足够了。
电影《北漂鱼》,看片名就很快判断出: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北漂族生活的影视作品,但是一直被故事的情节牵引着完整看到电影结束,才对当下在中国打拼的这个独具特色的群体有了更新的、不同的了解。
尽管“北漂”一词在不同影视剧作品中常常出现,但那都是些支离破碎的印象,相信这一部是对这个群体最完整也最深刻的记录。
首先这个电影的拍摄手法很独特:北京的一个冬天,整个电影画面以灰色调为主,几乎没有鲜艳的色彩、几乎也没有多少场景、几乎完全没有看到代表国际大都市的北京高楼大厦、宾馆酒店;正如千千万万漂在北京的无名无姓的人们,这个电影的所有演员几乎都不认识,没有大腕,我觉得这是导演很用心的的一个方面,用无名演员演绎这样一个群体,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而选择了冬天拍摄,是为了让观众更切身体会北漂一族的孤独和艰难。
其次,和中国大多数突出主旋律、正能量的影视作品不同,它为观众展示了北京的另一面,与在通常看到的作品中:北京繁华的高楼大厦、街上豪车、剧中人物住的别墅、豪宅、甚至普通市民住院时都能享有的宽大单独病房等等不同,这部作品中的场景都是灰暗的:简陋的出租屋、漏水的管道、剧中大多数人穿的便宜的服装等等,完全没有美丽北京的感觉,但——这一样是真实的,或者应该说更加真实。
可以深刻感受到导演在尽力让这部作品显得很朴实: 没有特意刻画的主角、没有电影味儿的道白、没有为吸引眼球的华丽装扮......一切都是那么朴实,朴实的那么真实!
尤其是影片在60分钟到70分钟时用黑白色调以记录片的形式、回忆的画面描写了几个北漂族在北京的场景,并打上日期时间告诉观众他们那些漂在北京的真实生活片段。
整个影片虽然实际只叙事了一天发生的故事,但导演用不同的回忆片段把故事的起因、过程联系起来,使整个片子的情节很丰满。
或许这类片子有些人不爱看,觉得画面单调甚至怀旧、情节杂乱,没有时代气息感,甚至会有人觉得这给北京这个城市形象抹黑,但我很喜欢,因为这些故事、这些人都是活生生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生活在不被主流关注的另一面。
《北漂鱼》讲述的是“漂”在北京的那个群体的故事,他们就像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龙门前(北京)的鱼儿一样,期待着自己能越过去,但真正能越过的只能是极少数。
好在片尾北漂族互相帮助的画面让我们从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一些温暖。
这部电影的导演正好姓余,是不是和这部电影的片名有些关联?
最后,作为一个爱看电影的观众,如果评论这部作品的话,我的感觉是:影片还不够细腻,情节交待上稍显粗犷,没有出现如美国、韩国拍摄的优秀电影作品中人类情感的高潮部分,但在所有影视作品都要经过严格政治审查的今天,应该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国产好片了
到2012年底北京已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其中将近一半为外来人口,他们在这个城市寻梦、造梦,拼搏着,有失败也有成功,凭着个人的努力不断试图拉近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他们是北漂者,他们原本不属于这个城市,却又跟这个城市紧密相连,难分难割。
即将上映的电影《北漂鱼》,通过对几个北漂人漂在北京生活的追踪和放大,在嬉笑眼泪中完成千万北漂人对曾经艰辛生活的集体回忆。
剧中导演并没有将“北漂”概念化、笼统化,而是以40岁北漂寻梦人余小宝(姜峰饰)毅然离开家乡来到北京闯荡作为起始点,通过女儿突然要来北京看已自成自己是著名导演的余小宝为矛盾焦点,余小宝寻求身边北漂朋友的帮助,如何有惊无险的完成女儿看爸爸拍电影心愿,成为故事的核心,电影从这里徐徐展开的是诸多北漂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有情感纠葛,有喜怒哀乐。
电影笑点密集却又毫不刻意,余小宝追债时跑坏了鞋,帮人看地摊时被城管抓,卖明星照时和娱记动手,看似是趣味十足的各色笑料,真正尝过漂泊苦楚的北漂人泪腺定然会被触动。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余小宝坐在狭小的合租屋里梦想着导演梦实现时的喜悦,被现实中房东催逼着讨要为数不多的房租而击的粉碎。
在他身边同样为着理想而饱受现实摧残的北漂族大有人在,他们住地下室,吃最便宜盒饭,期望某一日能跃过龙门,所有的疲惫和艰辛落在身上,无处诉说,只有坚持。
细节永远是故事的生命线,本片许多细节都细腻真实又感人心怀,导演必是对此下足了功夫,在此不详述,观众且可在观影中细致体味。
诸多配角的北漂轨迹用黑白片段闪回的手法,简洁明了的道出人物之间关系及相识的缘由,角色们所有摊开的生活经历,会有更多后继者不断重复,像鱼一样密集的北漂人都在找属于自己的龙门。
多少人曾站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困惑,城市很大,大到让人迷路,城市很小,小到无处安家。
无疑余小宝的质朴、纯真、善良又执着不屈感动了戏里戏外的很多人,在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情味和良好品质给这部原本话题沉重的电影带来了更多色彩。
窃以为本片也以质朴写实风格见长,见惯华丽花哨,这反而更使人沉寂回味。
很多北漂人选择了北漂这条路,坚持是主动力,就算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就算路途艰辛前路未明,仍一步步从现实跨向梦想,当曾经在地下通道里唱歌的旭日阳刚和西单女孩走入大众视野,发生在他们的不是传奇,是漫长坚持之后的梦想成真。
对于北漂的你我来说,现实距离梦想究竟有多远,《北漂鱼》并未也无法给出答案,它给的是淡淡又暖暖的力量,给的是一束柔光,表达的是一种理念:北京就在这里,舞台就在这里,梦想在手心,现实在脚下!
山寨‘’钢的琴‘’。也就‘北漂’这个词值得关注。
没有任何深度 失望
有个一闪而过的高潮,但是总体还是太不精良了。。。
开始以为这片子在豆瓣的评分应该不低才对 结果页面里满满的都是一星两星。可能我太容易被小市民的朴实打动。
不知道说什么好。
没去过北京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有点钢的琴的感觉。。
拍的不伦不类的~
影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吧
表现这种北漂的群体可以去拍纪录片嘛 拍啥子电影嘛。。那么烂
一星给北京,四星给那天坐在身边的女孩。
其实整部剧看完,剧情没什么可叙述的,主线比较明确,支线有点零碎,有些镜头个人觉得似乎无意义。因为一句中国梦,现在的电影里似乎出现【梦想】【未来】【目标】【奋斗】之类的字眼也多起来,虽然有些反感,但现实似乎的确如此:人还在,梦没了。我觉得这也属于小众片子,给北漂或者同样有漂泊经历的
太简单了,喜剧不该是这样的。
整部影片充斥着真实的情感和对梦想的追逐。父女之情兄弟之情还有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助之情,就像一条链子把大家圈在了一起。好人终将有好报!付出总会得到收获!
看在大鹏的脸子才看的,后悔了!
已拖
神么垃圾
为了毕业谁不得看几部烂片啊(不是 我就是逼逼赖赖)
形散神也散
混乱和凌乱的主线 零零碎碎有想法但是没表达好的北漂人的想法小女孩来看爸爸情节比较扯 大家帮爸爸做戏是不错的点 但是铺垫也长 人物也没体现的太好, 有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