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回来加一分,因为可能有后劲。
———有很讨厌的jump scare路数电影是电影,干嘛要整得跟网上那种整蛊视频一样啊?
再加上善良的女主跟不离不弃的男友疑似都“倒霉”了…我本来以为结局至少会是:1.女主不小心失手杀死姐姐或黑人男友,然后刚好被姐姐或黑人男友目睹?
(然后目睹的人立马摔下海边悬崖之类的,无人目睹是吧…)2.心理创伤治愈好了,恶魔不攻自破了。
而且就算是找个没人的地方自sha之类的,但这诅咒又是咋开始的呢?
所以它还是存在会卷土重来的可能本来觉得还有点甜的,因为女主角碰上这样的事,那个男人还敢陪伴在她身边不离不弃。
像我,我也觉得有某种神秘力量在纠葛着我,所以这十几年来我都形单影只,蛮孤独的,现在更是不敢谈恋爱,怕连累人家。
而且感觉黑人男友和姐姐的反应都有点不太正常。
妹妹的人品姐姐应该知道呀,在妹妹极力否认送了死猫给外甥的情况之下还跌倒受伤了,居然只是像看怪物似的看着她,也不上去扶一下、问候一下、安慰一下之类的,还有黑人男友的反应我也觉得…我觉得导演就这样单纯的玩反转,比如可能好人主角去死,然后姐姐、黑人男友存活下来,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难道就为了反转而反转吗?
作为对心理学有过一定了解的人,对其中创伤具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有认同感。
创伤永远不会消失,要不怎么能称为创伤。
它就像一个怪物,时刻的伴在你左右,当你最终无力对抗它时,它就会接管你的身体,反过来伤害那些离你最近的人。
在生活当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在某些时刻受到了伤害,在心中生根发芽,影响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某一时刻抵御不住了,它就像接管了我们的身体一样,对亲近的人发火,做出一些令人后悔莫及的事情,而这个行为又对亲近的人造成了新的创伤,这好像就是个死局,我们被伤害,我们又伤害别人。
或许解开这个死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某个不为人所的地方,离开人世。
居然看过忘了打卡!
2022年9月在新加坡影院和晶晶一起看的受国产恐怖片荼毒多年,难得在影院看到的"合格"恐怖片恐怖谷效应有之、完整的故事链条有之、jump scare有之、近乎克苏鲁的邪魔吞人镜头有之、拍摄技巧有之(尤其片头女主开车行驶在大片森林中的俯拍镜头)、应景的配乐有之、出众的表演有之总之是很酣畅淋漓的恐怖片体验!
在影院看的好处就是能把导演在镜头编排、配乐上下的功夫100%体会到了,这比从前在家哪怕用投影看都更有趣味。
也难得我经过一年多了还能记得这么多观影感受,犹记得看完电影在jurong point公交站搭公交等车时,抬头看到SG police张贴的宣传画里有一位印度裔老哥露出完整八颗牙的笑容时,一阵森冷从脚底攀上脊背……哈哈哈哈,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恐怖片在我眼里完全算是合格啦附一张票根
女主是精神病医生,她治疗过无数病人。
刚开始她安慰病人,一切都是假的,无论幻觉多么真实,它们都不会伤害到你。
可是当她自己亲生体会,她该如何相信一切都是假的?我本身是精神病患者,女主在电影里的肢体动作,以及和盗梦空间一样层层真假交替的幻境,几乎可以说是我的日常,如果故事真实发生,以我来看,她就是精神分裂以及焦虑症之类的精神病患者。
当我看到所有人都不相信女主,也没有驱魔大师等光环角色保护,真的就像在看我自己。
我不意外没有人信任她,但也不能理解没有人相信她,因为电影里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非自然事件,但是现实什么都没有,没有目睹自杀,也没有一连串的刑事案件,那“精神病人”又该如何诉说自己的崩溃?那些血腥,惊悚,虚假。
医生说的话带给“有幻觉”的我们更多是无助,看到电影里几段医患聊天,那么真实,他们说你只是需要休息,甚至现实中还可能有更多不理解,没有那些恋人朋友亲人,什么都没有。
故事的结尾也没有给出虚假的安慰,女主最终被危笑吞噬,失去了自主的意识,就像很大一部分精神病人一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一辈子被它盯着。
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比HE更好。
作为患者,我也时常担心我的的情绪会影响到自己的医生,我觉得很多医生也会避免过度共情,以此保护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帮助更多人。
医生和患者都有自己的难处,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多一分理解,也希望所有人都能自由快乐
影片中,女主作为心理医生,有一天她的一个病人离奇地死在了她的面前,随后她的生活就如受到诅咒般发生了改变。
与其说这是惊悚片,我看到的更多是藏在这惊悚微笑元素下的女主的挣扎。
她遇到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但这时候她的亲人,恋人,朋友,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信她,陪伴她,正如女主所说:我求助过你,你本该是世上最挺我的人,我跟你说心里话,跟你说我怕得要死,跟你说我需要你,你却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你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不用面对,天下太平的时候你都好的很,一旦出了差错,哪怕一丁点困难,你就只担心会毁了你的完美人生计划。
我很佩服女主,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怒骂别人。
我很羡慕女主,在这种难以理解的困难时刻能有一个人陪伴自己,相信自己。
这部电影的恐怖元素是基于一个僵硬的小丑危笑,在这程式化的恐怖元素中,我看到了女主内心的挣扎,渐渐认清身边那些不值得的人和事,并努力地,顽强地想要摆脱。
也看到了警察陪伴她破解迷题时的温情。
正如现在,这程式化的生活像块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隐藏在这中间的危险元素让我痛苦与挣扎,当我的如同女主一样受到命运的诅咒,生活的唾弃,有没有人能理解我陪伴我?
我能不能遵从内心来说自己想说的话?
我还能不能坚强地活下去?
一直很喜欢恐怖片、惊悚片,他们在表面上展示的是荒诞世界的鬼神异物,也许还充满了暴力,然而底层逻辑依然遵循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
危笑的女主rose因为了解到非人类的恐怖力量而崩溃,可是男友、姐姐、同事因为不了解具体缘由而将她当成社会异端、精神病患者。
认为她疯了。
其实她的无措、崩溃、应激,都是面对鬼怪的正常反应,谁看到非人类入侵自家、得知自己死期将至不害怕呢?
她没有疯。
所以什么是正常的害怕反应,什么是精神失常,界限并不是那么明确。
很多所谓阁楼上的疯女人,是因为被家暴被恐吓,整天活在惊吓当中,对某些事物有了应激反应,其实这是正常的人类情感和行为。
但不知内情的旁观者只会看到表象:她疯了。
你不是会微笑的幸福女人?
你不正常。
久而久之女人便挂上了危笑。
引用弗洛姆的一句话,所谓的“精神病者”,他们并未完全屈服于为自己的战斗中,虽然这种战斗并未成功,但为了拯救自己乃至于产生精神病的症候,他们还在行动。
这些人是有活力的,rose的“疯狂行为”是在为挽救生命而努力。
又是一部被封面耽误了看的好电影,当然,喜欢这种事其实很主观很个人,我是看了2的片段然后激发了兴趣又找来1,本片算是我看过的恐怖片里比较有意思的一部。
故事其实并不新鲜,试图打破诅咒的类型,诅咒的表现形式是诡异的笑容,吓人的地方都是一惊一诈,只能看一次,再看就吓不到,甚至有点好笑,看的过程中我数次后退几秒就为了再看一次惊吓场景,然后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笑,又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其实是个技术活,开头的妹子真的好看,可惜来的快走的也快,女主本身长得就不怎么好看,犯愁或害怕的时候更是一言难尽,唯有最后一幕的时候笑起来看着好一些,然而电影也就结束了。
老屋一段,既像是黑暗侵袭又像是猛鬼街,都是用清明之梦让你以为主角终于战胜了恶魔,然后门一开无事发生,我记得之前还有个创意不错的电影讲一个人每次死后都会用不同身份复活,然后又死去,可惜虎头蛇尾,无法圆上故事。
主角被附身的画面实在太假了,其它特效做的都还可以,唯独这一段,画面往后一拉,怎么看主角都觉得假得很,可说是最大的瑕疵。
(本文无恐怖画面,请放心阅读)这部恐怖片,让我回想起了很古早的互联网难忘记忆。
当时QQ空间、贴吧、人人网什么的很流行一些恶作剧吓人网站,例如让你对着两幅风景图找不同,当你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优美的风景画、将注意力集中到最大程度时,屏幕中就突然蹦出个巨大鬼脸,伴随着关不掉的超大声嚎叫,曾经把少不更事的我吓个半死,后来就长了记性,再也不去乱点那些奇奇怪怪的链接了。
没想到多年以后,在《危笑》这部新鲜上映的恐怖电影里,依然沿用着彷如当年的复古吓人手段。
本片里能吓到观众的几处Jump sacre cut,无一例外的都是用了这个手法——先让女主(或者说屏幕前的观众)集中注意力/放松警惕,电影音量降低或直接静音了,然后再BOOM的一下伴随着超大声的音效冒出个鬼脸,顿时直接把女主吓得原地屁滚尿流、魂飞魄散、七窍生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几段,相信也是大家看完后会被吓到的几段,就有女主角半夜用笔记本电脑听病人的音频,忽然听到一个若有若无的声音叫自己的名字……然后她放大音量、专心聆听,这时候那个声音却不见了,就在她沉浸其中思索时,鬼脸出现在女主身旁大吼一声“ROSE!!!
”,我想在那个瞬间,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脱口骂出了粗话。
还有预告片里的经典画面,罗斯和她姐姐刚吵完架,坐回车里陷入沉思和不安时,电影突然直接静音,当时我就感觉有什么不妙的事要发生了。
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恐怖片时不怕你搞出些诡异的音效、就怕你忽然没声音了。
果不其然,在寂静中,她姐姐走了过来靠近车窗,罗斯正要开口说什么,伴随着巨大的音效,她姐姐的脑袋忽的就从车窗外扭曲脖子掉落下来。
这种先抑后扬、靠注意力反差来吓人的手法当然很有效,我似乎都能想象到电影主创拍了这些情节后,心里想着“看我不把你们吓死”的那副贱嗖嗖的嘴脸。
但说实话,这种吓人手段在恐怖片里应该算是很LOW的一种了,不是靠惊人的脑洞和创意(《电锯惊魂》)、也没有仿佛徘徊不散的阴森气氛始终笼罩观众(《咒怨》)、或者涉及宗教神秘邪典的诡异气质(《遗传厄运》)……纯粹利用人类生理本能自然反应,用巨大的音效和突然呼你一大鬼脸盘子的方式来吓你一跳。
当然,谁都会被这种“突然”给吓到,这就好像在猫咪身边放一条黄瓜,猫咪一转头看见被吓得原地起飞,但吓完以后,你不会觉得这电影拍得很高明,只会感觉很低级。
事实上,一旦电影将节奏放慢了下来,抛弃那些用巨大警报声、电话铃声忽然响起、在感官上给观众突然的刺激外的手段,你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本片其他试图想要吓你的剧情,就完全不是那么可怕了,而且还有挺多槽点。
电影开头,女病人狞笑着用陶瓷碎片缓慢割脸,身为一个专业的女心理医生,罗斯居然就傻站着看她动作迟缓地自杀,而没有任何一点阻止动作?
她那位爱碎碎念的病人卡尔,一直嚷嚷着“你死我死大家都要死”的演技着实令人捉急;而女主侄子终生难忘的生日派对,比起恐怖倒不如说更令人尴尬症发作;最后恶魔现身时我更是有被笑到,那秃头散发的样子,瞅着咋还有像《让子弹飞》里葛优演的师爷呢?
反正我是完全没被吓着,BOSS现出丑陋真身后完全把前面制造的神秘惊悚逼格给抹杀了。
总的来说,除了那几个恶作剧突脸式的镜头外,电影想营造的恐怖氛围都比较失败、刻意加入的女主妈妈自杀的情节也很谜、似乎想制造出一些额外的深度感,但和电影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关联、显得很意义不明。
然后这位看起来比她所有病人心理状态都还要更不稳定的女心理医生,撞鬼了以后非要和男朋友纠结恶灵和鬼的语意区别、明明有了厄运连锁的证据也不好好解释给未婚夫、姐姐、心理医生听,别人都觉得她发疯了也难怪。
为了化解这场灾难,看着她一个女心理医生去找另一个女心理医生咨询,我实在是忍不住觉得有点搞笑,她自己都相信她心理状态稳定、是真的遇到超自然力量了,那她去找看心理医生能有什么用?
大姐你笑得有点憨啊看着女主角到处瞎忙的样子,我真的诚心建议她去找找《招魂》里的驱魔师沃伦夫妇、再不济就去附近教堂里问一些德高望重的神父、念念圣经洒洒圣水试试,这类超自然的恶灵只能用超自然的力量对付,罗斯连这点都没想到,难怪最后沦为了恶魔的下一个炮灰。
是的,炮灰。
说起来恐怖片Bad Ending挺常见的,但是像本片女主这样,看完以后给我感觉她就是个纯粹的普通路人甲印象的却不是很多。
虽然她在电影里也调查了一通,发现了厄运连锁的原理并且想到了只要一个人独处就不会发生恶魔附体人传人的现象,但更多时候她的状态就是处于惊恐、神经兮兮、崩溃状,任恶魔摆布而毫无反抗之力,表现与结局都和她的前一个受害者、或者前前一个受害者、前前前一个受害者、前前前前一个受害者…………一模一样,作为被诅咒的无数人里的几十分、或者几百分之一,完全没有什么特别的。
益达,笑出强大如果把她前面十几号人的经历拍出来,效果应该也和罗斯的故事差不多,这也是我在看完本片后,内心感觉憋闷的另一个理由。
身为主角你要死也行,至少死得轰轰烈烈、特别一点嘛,不然我算是看了个寂寞?
好吧,至于这位伤害了小猫咪(我不能原谅这点,小猫咪做错了什么)的恶魔的起源、为什么一定要人“微笑”,本片是完全没有讲清楚。
预知后事,请看续集,下一位幸运嘉宾——倒霉的小警察乔乔的奇妙冒险,如果还有续集的话。
真的拜托,以后再拍这种原生家庭,童年阴影的恐怖片能不能自带一个标签:本片带有悲天悯人的原生家庭之痛以及大量的侦探情节,并附有少量的jump scare和诡异音乐我真的是不明白,近年来的恐怖片,尤其是美恐 基本都少不了两个要素:小孩和原生家庭,其实这两个要素归结起来还是一个,童年阴影永远是主角已经剩半条命了就抱着个破电脑一通查,然后开着她那破车跑到个鸟不拉屎的破房子里最后还真被她在一堆破烂里找到一些线索,最后温情杀勇气杀要不就被杀...回到本片本来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题材,心理咨询师+诡异笑容,完全可以从大脑这个题材展开,打造一部现代版的“脑髓地狱”然而本片最后还是绕了一大圈回到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而且完全不合逻辑,按照一个多小时冗长的福尔摩斯环节,女主看见病人自杀应该是她心理创伤的来源,跟她原生家庭有啥关系?
那前19个人也都有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
要赶上个硬茬看见人死了没有心理创伤怎么办?
就硬往上扣...哦对了,最后一颗星给鬼爷,虽然要杀人 但有事儿真上身啊,我就要你的命而已,疼我自己来扛!
其实一直都很喜欢这种把现实之中存在的恐惧对象转化为怪物形象的写作方式,近期有印象的是这一部、它在身后和鹿角,但都各有各的缺点,正好对比整理一下。
怪物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微笑怪物——亲眼目睹死亡的创伤共情不是一种道德或文明社会的规则,而是大脑里镜像神经元工作的结果,那些神经元让人一定程度上对其它个体的体验感同身受,这种连接感是人类能够形成社会的重要基础。
而当亲眼目睹其他个体受到严重的伤害,对方感受到的痛苦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传递给目击者,这种痛苦是真实的。
这是本片怪物设计的基础。
整个故事里它的对应大致处理得不错,被怪物进入、变得不像自己从而伤害自己的场景可以直接对应创伤的急性发作,这种情况下惊恐、幻觉和自伤行为都是常见的,尤其是结尾部分女主努力想要自救但还是被怪物控制的段落还是有一点动人的。
但是它的失误在于主角的形象塑造与全片的情感氛围。
不知道选角导演或者导演指导表演时候在想什么,主角从一开始就太不稳定,打破一个本来就不稳定的角色在戏剧上是没有什么力量的,恐怖的力量进入她的生活后她应该是努力恢复此前的状态,但是从进入电影开始她就没有什么稳定常态去恢复了。
根据人物设定,她有c-ptsd以及作为次生灾害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可能还有一点边缘型)、酒精依赖还有不健康的工作狂倾向,要是放在现实里都合情合理,但这些在影片之中都只表现了病症的一面而没有表现她与之对抗的一面,换句话说她的生活就是一团糟,所以主角失去了让观众与之共情的机会。
而且这个有好多精神健康问题的人物支持系统也烂得不行,与it follows相对比就更明显。
两个片子相对比我突然感觉面对恐怖怪物时候的支持系统与面对精神疾病的支持系统是一样的,怪物与精神疾病在社会之中都是一种禁忌,大家都默认它应该是不存在,如果你告诉别人你被怪物困扰/被精神疾病困扰,你的求助对象就面对在社会规范与你之间的两难选择,如果有人相信你,无论是面对怪物还是面对精神疾病,你都拥有了更多力量,这就是支持系统的意义。
it follows的主角拥有好得多的支持系统,她的朋友们愿意相信她,帮助她,相比之下本片前半女主的未婚夫和姐姐不仅是不相信她,而且是火上浇油。
虽然观众会觉得这是姐姐和未婚夫的问题,但一个角色孤立到这个份上是很让人难受的,人们心中judge的那部分很难不开始运作:她孤家寡人到这个份上自己也问题很大吧。
于是整个片子对一般观众可能就只有惊吓而没有情感上的共鸣了,作为恐怖片档次降级。
于是这也就涉及了另一个问题:情感氛围的处理。
面对创伤挣扎求生是一个悲伤的、触及深层情感的话题,女主最后被创伤吞噬应该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而不是单纯的被怪干掉的game over,但全片在情绪和情感上基本没着力,比如孤家寡人女主失去自己的猫的反应是歇斯底里大喊你们要相信不是我干的,紧接着就切到怪物在场,拜托,如果是我的猫的话我根本不会在意有没有人相信我有没有创到无关小朋友了,我会难过到当场崩溃吧。
就是说这个电影使用了创伤作为怪物的所指,却只有恐惧与惊吓而没有失去母亲的悲伤、持续深陷孤独的悲伤等等,怪物停留在了单纯的怪物层面,对这个怪物的设计是纯纯浪费。
相比之下it follows留出喘息的空间让主角们有短暂的享受友情的机会,描述理想爱情的机会,观众才会被提醒她对抗怪物是为了什么,由此才能连接起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感。
总而言之就是蛮可惜的,影片构思我还挺喜欢的。
全片这么多演员轮番“危笑”,还是第一个女学生的表情最瘆人。
5/10。“诡异的微笑”作为全片的核心,出现次数太少啦,就是套了层皮的《午夜凶铃》。《它在身后》各方面都完胜这部电影。(找到了最适合刘浩存演的电影)
敲车门掉脑袋那段给老子吓惨了
试着笑回去会怎么样?
劇情乏善可陳,也很老套。現在看這類所謂的恐怖片,就感覺很累——感覺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代入主角,覺得周圍人都不了解自己,生活壓抑痛苦;代入配角們,遇到主角這類難以溝通又歇斯底里的人也很累。總之,真正恐怖的是真實的生活。
“我能看见你们看不见的脏东西”“我被诅咒了”跟最亲近的人说,他们都不相信我。
剧情俗套又歇斯底里,一个劲怼脸拍,莫名其妙的高空倒转镜头,快速移动时边缘频闪… 另外恐怖片能不能别再杀猫了
笑容会遗传版的“遗传厄运”
7.1分,评论区里的人基本上都想到《它在身后》与《午夜凶铃》了。这片确实没有《它在身后》有灵性,但《午夜凶铃》那个模式太垄统了,许多诅咒类型的恐怖片都是这样展开的,我倒不觉得这片跟《午夜凶铃》有什么撞车的。另外这片也探讨了有关心理创伤的问题,有自己的东西,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它就看成一部跳吓电影。个人认为作为恐怖片还是合格的。
现在好多恐怖片的模式就是,一个怪现象,然后要一惊一乍,搞得主角生活不能自理。接着主角开始寻找相关原因和相关人物,这期间又夹杂一惊一乍。查到后开始解决,这时候一惊一乍相对少了,而是直面大boss。总体而言,恐怖片拍出了悬疑破案的效果。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还行吧
比pearl好看多了said by pearl嘿
挺好的,《它在身后》融合了一点《鬼遮眼》的骗术,预设恐怖的氛围与设定后便让恐怖融入每一个画面。可惜追溯历史这块没能通过悠长历史展现惊悚感,整体的传播设定也未能如《它在身后》一样足够有趣,但部分jump scare的铺陈依然得见功底,算是今年的恐怖佳作了。
杨丞琳服用三笑逍遥散。邪典片,以家庭为恐怖根基,童年创伤的隐喻,并且告诉你这种创伤你永远战胜不了,即便你以为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地翻越。
两星半。前半部分几乎就是外国人所能理解和结构的东方“连锁诅咒”类怪谈的一个尝试,起承转之间甚至有些午夜凶铃的味道,因此进入最后高潮阶段更趋向于西方邪神类的ending的时候,就显得脱节十分严重。导演的想象力目前看来局限非常大,而不够熟练刻板模仿高分作品的恐怖镜头,让本就匮乏的内容更显单薄。真的就是感谢营销团队特别会造势、预告片剪辑特别会挑素材吧。
今天在土澳看了 剧情一般 没有交代的很清楚 jump scare不错 搭配影厅巨大音效有够吓人 最后的怪穿着女士内裤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前夫哥最大冤种
戴个口罩呗
裹布大笑脸,音频立体声,猫咪去哪里,道别歪头杀;赎罪行善多创伤,没心没肺人长寿……优秀jump-scare小合集,教你学会最标准的营业式微笑 : ) 不过心理医生对异象的第一反应是撞鬼而不是自己脑袋出问题,这个执照咋考下来的?
在jump scare之间穿插的文戏太过无聊,光女主坐在驾驶座上的戏可能就有十场吧。最后剥皮怪出现的时候,感觉特效组露怯了。最恐怖的还是姐姐掉头那个镜头,不过已经都放在预告片里了......
前半段很赞,尤其是一开始的几个长镜头制造紧张悬念。后半段烂尾,也是美恐的主要问题,前因后果都给你解释清楚,就不可怕了。当然这也是我喜欢美恐的地方,看到时候觉得害怕,但看完之后一般不会后怕。
好难看!派拉蒙搞营销搞得这么厉害还以为质量还挺过得去的,结果怎么又是白人的心理创伤治疗录影带,救了老命我最最最最最讨厌看这种了!能不能尊重一点鬼啊人家大费周章地到最后都给你用来治病了是吧?同样是鬼怪的传染,《它在身后》比这个高杆一百倍吧!吗的上一次这么让我震怒的还是《杰罗德游戏》,有心理疾病就去看医生啊不要拍成恐怖片,群众对你的童年阴影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