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The white countess》以后,或者说,在我看到18分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电影对我意义重大,饰演伯爵夫人的娜塔莎亦会成为我记忆中的一点!
人们总是在艰难的时候显示出自己真实的一面,有的人是丑陋,而有的人美得光芒四射,Sophie正是第二种人。
当昔日的繁华富贵化为云烟后,为了女儿和一家人的生活,她毅然地面对现实,挑起养家的重担,虽然她赚钱的方式为家人所不齿,但为了女儿,她还是一直在坚持。
她是坚忍的!
即使从事舞女的工作,即使陷在灯红酒绿里,而且时有爱上欢场男子的“危险”,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优雅,聪慧,善良,温柔,纯洁......在乱世中,有这种经历,又依然如此的女子,对我来说,也是完美的。
电影结尾有一处细节,她看看依偎在身边的Jackson,又看看女儿,和Jackson手指相扣这时候,她的手是素净的,指甲已不再有暗红色的甲油(脸上当然更不会有浓妆)......到此时,我能说的只有一句:You never know how beautiful you are!
看完伯爵夫人后,灵光乍现安妮宝贝的一本书,书名叫做《彼岸花》,内容早已忘记,但是名字用在这里相当恰如其缝。
彼岸花—镜中月,水中花伯爵夫人一家是沙皇时代的贵族,但是故事的发生时间已经来到1936年,那时候的俄国沙皇统治已遭推翻,没落的贵族也都是树倒猢狲散般流落异乡,看着早非贵族的一家遥想公瑾当年的模样似乎与清朝遗老遗少的病态纠结并无二致。
富贵如过眼云烟,即使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仍无法走出那个虚幻的梦境,仍惦念昨天舞会上的觥筹交错、锦衣华服,仍痴望着明天一如既往的权倾天下,接受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对他们来说,今天,破衣烂衫、残根冷炙的当下才是最不真实的虚幻世界。
他们自始至终追逐着彼岸的那朵花,但彼岸根本无花,只有海市蜃楼的幻境,而已。
女主人公伯爵夫人现实很多,她的现实并非来自其天生睿智,而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能养活自己的女儿,她从事着被人看不起的低贱职业。
曾经的高贵让如今的沦落更显突兀和不堪。
彼岸花—希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未曾轰轰烈烈爆发却早早流于平淡,他们之间的情愫是若有似无的暧昧,是惺惺相惜的理解,甚至怀疑无关乎爱情。
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却经历了相似的情感打击,而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滋味他们都最清楚,也因此彼此抗拒彼此靠近,最终彼此依偎取暖。
对他们来说,彼岸花是幸福,只有跋山涉水,抛弃过往,到达彼岸才能有新的开始、发掘新的希望。
Ralph Fiennes,自从《英国病人》后,就中了这个男人的蛊,哪怕是《哈利•波特》的混世魔王伏地魔,因为他的演绎可以让我无比迷恋这样一个邪恶的角色;就算是在《公爵夫人》中再荒唐再沙文,我也能解读出他是不善言辞的爱恋、那是不解风情的困惑,更是言不由衷的无奈;抑或在《朗读者》中,因为他的恐惧而原谅他,因为他穿风衣的帅气模样而原谅他,仅仅因为他是Ralph Fiennes便原谅他。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肤浅,因为他的样子。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深沉,因为他的忧郁,他的沉默。
《伯爵夫人》中的他,没让我失望,他的演技从来就不会让人失望。
他演的盲人让人心生怜爱,又有谁能忍心夺走那双湛蓝眼眸的神彩!
叹一句,天妒英才啊!
片中的他一如既往的寡言,荡漾在他身后的是谜样的过去;也一如既往的忧郁,不用蹙眉捧心,只需静坐一隅,便是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是他不会将温柔泛滥,他的狂暴可以发泄到歇斯底里后不能自已。
他是英国病人,但又不是,他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调皮可爱(从台阶跳上跳下),也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脆弱而又勇敢(不敢吐露心机放女主角走&在战争爆发一片混乱时只身一人踏上寻爱征途),还能将一个盲人演得风度翩翩、魅力十足(还有哪一个盲人能如此这般呢?
)。
虽然结局有些太过完美,但是Ralph Fiennes的盲人先生绝对值得幸福生活!
这是一部比较暧昧的爱情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似乎在若隐若现之间。
政治背景在影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日本侵华的这个主要背景,还比如伯爵夫人的犹太人邻居,三言两语之间又表现了当时欧洲的复杂冲突。
似乎这部电影在上海的拍摄当时也是很闻名的,我是很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因为对于中国背景的电影都有很大兴趣所以租来看了。
并不算是特别喜欢,随便看看还可以。
《伯爵夫人》是一部令人着迷的影片,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它成为了一部备受关注和讨论的作品。
该片以一种细腻而真实的方式描绘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她所处的社会背景,使得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和感受角色的情感历程。
首先,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俄国,这一时代和地域背景为影片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富有历史感的色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伯爵夫人这一角色成为了影片的核心。
她美丽、高贵,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束缚。
她的身份和地位使得她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她与身边人的复杂关系更是让她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其一大亮点。
女主角的扮演者成功地将伯爵夫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表演真实而细腻,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而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也展现出了她出色的演技和角色塑造能力。
除了演员的表演,影片的摄影和画面构图也是其一大特色。
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作,画面中的光影、色彩和构图都展现出了导演对于影片的用心和热爱。
这种美学的追求使得影片在视觉上也成为了一种享受。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情节的处理可能显得有些拖沓,一些细节和情节的安排也可能不够紧凑。
此外,影片在展现伯爵夫人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时也可能过于单一或者不够深入,导致一些观众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伯爵夫人》是一部有着深厚情感底蕴和复杂人物关系的影片。
它通过精心的故事编排和演员表演,成功地展现了一个美丽而高贵的女性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整体上仍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想象不出杰克逊是一种怎样的心态爱着索菲亚的。
初识如此巧妙,又不为牵强。
只因一次邂逅就确定的认为她就是完美的自己需要的女人。
这不免与他坚持的选择女人一定要谨慎的原则有些相悖。
但感情就是那么不可言喻的东西。
只是声音,只是感觉,就让别的种种因素黯然失色。
感性的男人。
一年的相处,划不清界限的协议。
彼此不深不浅的接触,丝丝缕缕的牵扯。
那样的大环境。
那样的背景。
那样的人物。
那样的性格。
那样的经历。
那样的感情。
"I am a blind man."他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嘴角都会有些微微抽搐。
我想他不知道在心里描绘叻她多少遍的容颜。
终于在觉得她要离开是伸手触摸到叻他心中存留已久的女子。
索菲亚是个悲情的女子,身边那样的亲人让人觉得无法忍受。
为了女儿她付出叻那么多,容忍叻那么多,甚至近乎能接受失去最爱的女儿自己被抛弃的安排。
当所有人都急着离开上海,而她一个人在房间抽泣的喘不上气的时候让人的心钝钝的疼。
不过,幸好上帝还是很仁慈的。
并且最终给了她最完美的结局。
Ralph演出将每一丝感觉都融入叻每个细节。
一个转身,一个摸索,一丝落寞,一丝苦涩。
俄语歌的感觉柔和带着些些凉意。
看到影片里熟悉的车墩的场景。
三十年代的旧上海,外白渡桥,电车,黄包车夫……虽然情节并不是十分急迫,但缓缓的节奏加上演员出色的表演让人觉得确是不错的影片,值得一看。
并且结局美好。
这部电影的唯一亮点是题材。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一直是我非常有兴趣了解的东西。
很少有出色的电影能够真实展现出那时候上海的历史风貌。
这部《伯爵夫人》在这方面算是相当出色的。
能与此想比的可能还有斯匹尔伯格导的《太阳帝国》。
片中的场景在刻意的描绘三十年代上海在某些方面的奢华与开放。
更强烈的表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在上海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至于故事情节,非常平淡无奇。
如果没有Ralph Fiennes 绝伦的演技来支撑,本片将是一步十足的烂片,再好的题材也被糟蹋了。
本片导演的功底是有的,但不全面。
功底体现在场景的把握,更体现在演员的选择上。
无论是男女主角的选择还是林豆腐、英达的客串都与影片需要表达的思想吻合。
但导演明显的不足在于对情节的安排显得过于造作和松垮。
Ralph Fiennes是能唯一支撑我一直看到演员表的理由。
不管怎么说,这部片子可以列在“可看”的行列。
他是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她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伯爵夫人,索菲亚。
在繁华喧嚣的国际都市上海,詹姆斯•伊沃里总是喜欢在这样厚重沧桑的背景里面给我们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总是喜欢这样讲故事,没有太多喧哗修饰的台词,只有直指内心的演员的表演,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海伦娜•邦汉卡特那怨恨的眼神,像是拉尔夫•费因斯在炮声引起慌乱的上海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行走,因为他们的心里面有着不肯退却的执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上海难民逃往苏州的船群上,杰克逊安静地坐着,像是一块屹立风中的石,他身边倚靠着索菲亚,索菲亚把手伸过来,和他十指相扣。
这时候船头有人吹起了沉郁的萨克斯,于是索菲亚的女儿凯翠雅跑过去看,这在战火摧残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杜可风的摄影向远处延伸开去,又回转流连,仿佛对这里诉说着赞叹与眷恋。
这是在几经沧桑起落的上海,不管怎样都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给我们意外,于是爱情,最后也是尘埃落定。
则四一个情节弱到几乎有些牵强的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在乱世,疯狂的爱,对世故,亲情跟仇恨的表达也很有点莫名其妙,节奏又慢得叫人想死...然而即便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呢,弥漫了那么多的风情的,真切的放空,跟失落,跟挥之不去的HIDE AWAY情绪,已经足以成就叫全体双鱼座(至少噢!)凝神关注的亮点了.事实桑石黑一雄最擅长的不就四则一套嘛...
奔着拉叔去的。
又看到他那双深情而忧郁的蓝眼睛,带着几分贵气和孤傲,直直地望向你心里去。
这次,他是一位在战乱时期躲避在上海的外交官,形单影只,盲人。
我很少看到盲人的眼睛里会闪出光亮,拉叔很不一样,他跟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亦或凝神倾听时的开怀大笑,时常让我忘了他是个盲人。
除了走路时的磕碰会显出些许慌乱,但很快就佯装镇定。
他和伯爵夫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他独独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和昔日玩伴的重逢,很有礼貌,充满欣喜和感动。
他的嘴角有微妙地触动。
耳畔那一丝丝颤动的喜悦里,涌现着一个没落俄贵族夫人的善良与高贵。
随后,她帮他躲过一劫。
送他上车,在深夜的街头礼节性地作别,她去等电车。
他回头让司机多看了她一眼——她一袭绿袍,正频频回头,关切地望向他。
他喃喃自语,她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伯爵夫人回到弄堂阁楼里的家。
脱掉鞋子上楼,看了眼熟睡的家人,她随手拿件外套,坐在椅子上合衣而睡。
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童年的快乐画面。
家里没有她睡的床,她总是傍晚出门,在舞场工作到清晨,等有人起床后,空出床位给她睡。
昨晚因为帮助这位盲人,回家早了。
她和女儿跟姑妈一家人逃难到上海,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子,她是唯一出去挣钱养活这个家的人。
但在这个家里,她依然饱受冷眼和非议,他们觉得她从事的工作玷污了他们的家风,羞辱了他们的脸面,甚至阻止她在出门前跟女儿接触。
他们却又像冷面的包租婆一样,每天理直气壮地接过她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为了女儿,昔日的伯爵夫人把眼泪咽进肚里,毫无怨言,继续化着精致的妆容,扬起动人的嘴角。
第二次相遇,他循着声音,主动找到她,用一首舞曲的时间邀请她坐下来聊天。
又在一首舞曲里牵手,跳了支舞。
他发出邀约,请她加入他的“梦中酒吧”,做他的顶梁柱。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最完美的。
一年后。
他的酒吧生意红火。
她一身华服坐在吧台陪客人聊天,言行举止愈发得优雅独特,光彩夺目。
眉目流转,只为他停留。
当朋友到来,问起她,他的眼睛愈发温柔地望向她,骄傲地说——她就是我酒吧的顶梁柱。
他俩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只在友谊的范畴内活动,不打听对方的生活。
但是感情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埋下一颗种子,它就会潜滋暗长,按耐不住地悲喜与共。
他们对彼此的爱隐秘而真切,心照不宣。
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伯爵夫人的家人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全家逃往香港,但是需要一大笔钱打点。
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伯爵夫人。
第一次约会,他轻快地下楼,用脚面轮换着去蹭裤腿,昂然上车。
他牵着伯爵夫人女儿的手,三人并行在公园里漫步,看起来温馨浪漫,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
水边坐下,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心事,那个约定自然而然就小事化无了。
他讲起他失明的缘故,乘坐的电车突然遇袭,爆炸起火,女儿当场丧生,他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她说,我的心事你听了可能会不开心。
隔天,他就把那笔钱递到了她手上,为了怕有闪失,他特意用了一个破塑料袋装着。
很快,战事告急,日本侵占上海,轰炸声接连不断,街道上乌泱泱一片汹涌,人们拖扛着行李潮水般扑向码头。
密集的炮火声,被一个人关在了门外。
他耷拉着脑袋,目光呆滞地坐在酒吧里,旁边的台桌上横斜趴着几个宿醉的客人。
有人推门进来,他抬起头来,望了一眼,面露愠怒。
来的这位,是个日本人。
一年前,因为对酒吧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为了朋友。
他说他的愿望是开自己的梦中酒吧,日本人说他的愿望是拥有更广阔的画布。
他现在知道了,他这位日本朋友更广阔的画布,就是侵占上海。
日本人要带他到安全区域,他断然拒绝。
临走,日本人跟他说了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戴上礼帽,拿起盲杖,走进汹涌的人流。
而彼时,伯爵夫人正奔向码头去寻找女儿的身影。
一家人已出发,当晚坐船去香港,但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撇下伯爵夫人。
在楼下邻居犹太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赶往码头,把女儿要回来。
在等待上船的间歇,炮火映亮他们的脸庞,他对她真情告白。
她会心轻笑,欣然答应。
他们一直心照不宣。
最后的结局,谈不上美好,但很温暖。
他们一起坐在开往澳门的船上,三人依偎着,十指紧扣。
她的手指甲已经没有了点点猩红,脸庞也失了光彩,但是她看起来那么素凈,纤尘不染,美得越发动人。
船头,坐着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国人,从包袱里取出乐器,高昂着头,迎风吹奏。
女儿循着乐声走到跟前,握紧缆绳,微笑地望着他。
船儿扬帆远行,海面暂时恢复了宁静,波光星星点点地跳跃。
海风吹动衣衫,吹过凌乱的发梢,吹散心底的团团愁绪,却怎么也抚不平船上人紧皱的眉头。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
一个是因为没有字幕,中文配音。
另一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上海,那些杂乱的弄堂阁楼,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夜上海的歌舞升平,都让我觉得很亲近,像是在看国语片。
特别欣赏电影里,酒吧舞场里的那些表演——歌剧、小丑、芭蕾舞等等,歌声美妙,舞姿优美。
还有,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平淡琐碎里蕴藏的动人瞬间。
它的讲述方式是缓慢的,甚至有人会觉得拖沓,但这是我喜欢的节奏。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毁灭就在一瞬间,而重建,何其艰难。
风月场里的女子素来被认为是低贱的。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只能从属于一个男性,如果女子贞洁至死,是无上美德,值得赞美、歌颂和收藏,若一个女性与多名男性发生关系,则是肮脏和下贱的,每经手一次便贬值一分,倘若人尽可夫,便是毫无珍藏价值,只有使用价值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千百年来,男性始终以拥有多名女性伴侣为荣,女性伴侣数目的多少,象征了性能力、男性魅力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这里,男权主义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男权是一个具有强暴意味的词。
这种权力的暴力在于,他不但可以随意进入你的身体,而且可以充分占据你的内心。
在性行为进行的同时,男性可以把自身的权力通过性器官的运动传送到女性体内,使女性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属,这是可怕的,同时对于女性而言,这也是可悲的,因为一次性行为足以使女性产生或多或少的归属感和顺服感,时间持续长度不一,可能是永久,也可能只有一夜。
而性行为给男性本身带来的是一种征服感和占有感。
男性和女性在性行为中分别产生这两种感情,均与男权社会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战争有关。
终于可以说到电影了。
既然是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思考,《伯爵夫人》把背景放在战争年代是不无深意的。
因为战争充分代表了男性的力量,因此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为了生存,女性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和转变,这是令人好奇的。
尤其是当原本一个出身高贵的白俄女贵族,为了生存和家人而不得不选择进入风月场所,而且是在当时东方主义者眼里“瘦小而可爱”的中国人的风月场所,她是否还能保持尊严呢?
即使她在男性世界里失去地位和身份,那么,在女性的世界里她是否仍有立足之地呢?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她的尊严首先被女性所践踏了,而且这种践踏来自离她最近的亲人和同胞。
她受到女性亲人们唾弃,原因是她不忠于男性,虽然她们同时享用着她与男人交易而换来的温饱生活。
在这一点上,这些女性把对于男性的贞洁与生存放在了同等位置,甚至高于生存,然而她们这种对于男权的迷恋和附属又是形而上的,因为她们不可能依靠这种迷恋来填饱肚子。
这一矛盾导致了她们虽然保持了身体的贞洁,却成为了精神上的娼妓,因为她们的内在已经被整个男性社会所强暴了。
相反我们看到,在一些男性(如男主角)面前,白俄女贵族是拥有尊严的,这种尊严来自于一种对女性本质——即母性的尊重。
男性并不全是男权主义者,因为他们经过几千年的男性主导社会,已经习惯拥有独立思维,因此部分男性侥幸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发现了母性之美,并尊重充满母性的女性,就这点来说,这部分男性身上保留了人类社会最初美好的本质。
在这里,“母性”并不是狭隘的,而是一种宽泛的概念。
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作为领导者,对整个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同样的宽厚慈爱,这是一种广义的母性:对所有人宽厚仁慈,一视同仁,而不仅限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母性并不等同于女权。
女权主义只是男权主义在女性身上的一种变形植入,因此仍然无法摆脱男权主义的影子。
因此女权主义者和男权社会主导者一样,喜欢斗争和征服。
当一个女性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时候,我们并不能认为她脱离了男权主义的掌握,相反,这样的女性恰恰是男权主义的傀儡,无法改变其在男权社会的附属地位。
在当代中国,男权对女性的影响尤其严重,这与进入现代之后的文化和政治氛围息息相关。
现代中国最开始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以男性为基准的,而并不是以母性为基准。
这一潜在的规则使得现代中国女性彻底成为男权意识的牺牲品,她们大部分附庸于男性的思维,而永远失去本身的母性。
虽然现在的中国女性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女性更加强悍和勇猛,但是就本质来说,她们几乎是不合格的。
而如果最广博的母性意识在整个社会遭到了摒弃,那么这个社会将永远失去宽容、平和和尊严,同时也将是十分危险的。
一般,可以看倒是
喜欢旧上海
善良真诚的人,表面上容易被人欺负,但实际帮助的人会更多。8.5
很典型的人物安排,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一个日本掮客和犹太商人的帮助下,拯救了一个白俄妓女,而中国人,是他忠心耿耿的下人司机。
RalphFiennes !!
今天特意找出来 竟然又没有看不下去了 最近真是相当的浮躁啊
很失望,因为ralph我才能坚持看完……
改变了人类世界的二战也改变了石黑一雄这个人。从西方蔓延至东方的战火不仅造成各国革命者流离失所,同样也伤及无辜——革了那些渴望安稳生活的百姓和贵族的命。充满变数的当局正在重新洗牌,在飘摇动荡的上海滩,不是所有《迷失Z城》的人都热衷于纸醉金迷,男主角关心的是如何在分裂的世界舞台上找到完整的自己,以及如何在双目近乎失明的状态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幸运的是,感同身受的《伯爵夫人》一眼读懂了他,照亮了他——成为了无家可归之人手中彤红的火把。两个失去存在感的异乡人必须借助爱情的互动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最终这对一拍即合的「父母」踏上了漫长的还乡之旅。二战之后,席卷全球的疫情再次令世界陷入混乱,令人与人之间再次充满不信任、欺骗和仇恨。为此,这部自传性作品更像是石黑在天人交战状态下对于《奥德赛》的重新诠释。
这样的故事竟然是颇美好的结局,真难得
不是为了拉叔我真的不会看下去 拖沓的节奏 虚无的剧情 感情线勉强可以磕 其他的都好奇怪 但是风景拍得好美 杜可风赞
看得让人很平静,乱世中的爱情,沙俄流亡贵族伯爵夫人和美国外交官,但故事背景是30年代上海,配乐是中国乐器,另一种异域风情,和那个时期的《面纱》一样,好在这个是团圆结局。Ralph一如既往演绎了一位深情优雅男子
有点羊脂球的意思....
沉闷,冗长,唯一的价值在于让观众看Ralph Fiennes和真田广之两大男神同框飙戏;可惜两个演技派在这里的表现都只是中规中矩...
记得这是那年上海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豆瓣分不高,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个人仔细看下来觉得还不错。看的是中文配音版。要说它不好,可以说把中国完全描绘成了背景式的群像画面,关于列强的态度以及其他一些微妙的东西。不过那个酒吧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世界大同的魅力。
原谅我无法在这冗长缓慢的节奏中将电影看完。。。
费恩斯,有种悲悯情怀,在战乱中跟显气度。
应该写成小说的石黑,强大的架构!
这种故事编成话剧倒有些卖点,拍成电影就是浪费资源。詹姆斯伊沃里的叙事很细腻,但情节跌宕的剧本才能激发它的活力。他拍了好几部像水一样的片子,连淡茶都不算,品之无味。初尝可以接受,再多看就会极其煎熬,加上好演员、好美术、好摄影,就像自来水就着油腻的蛋糕下咽。
那个时代什么都那么迷人
用了一堆好料,但菜不怎么好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