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讲述了一个患了癌症的年轻人泰勒,在面对死亡的最后阶段,选择了一路摩托骑行到西部。
这个过程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路上经历了许许多多,于泰勒于观影者都生出了诸多的感触。
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按照社会的轨迹行进,按住了自己内心的许多“白日梦”,诸如泰勒的音乐、写作等。
但是如果生活遇到某种巨大的外力之时,或许就是改变原有轨迹的开始。
泰勒亦是如此,在遭遇癌症后,终于不再压抑自己,迸发了内心的激情,开始了西部骑行之旅。
也因此在骑行的路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内心。
其实年少之时,我们也萌发了多少的白日梦,只是在社会的打磨过程中,不得不丢弃或者一直放在心里,慢慢成为一个社会工具人。
虽然泰勒是出于特殊状态之下的一次旅行,但是却也给我们这些尚处于正常状态之下的人启发了一个人旅行的意义。
面对单独旅行,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什么?
秀丽的风光?
奇特的人文?
意外的遭遇?
其实这些或许只是附带品而已,我更认为旅行是一个对于过去内心纠结而无法放下的事情能够彻底放下的过程,当然自己也不奢求在这段旅程中能够明白多少人生哲理。
因此自己内心也油然而起一种想在某次回家的过程中,能够有一段骑行的过程,虽然会比较辛苦,但是在这段不同风景不同过程不同心境之下,能够有一个让人在这个不同且安静之中放下一些过往,活得更加轻松一些。
观看影片时,也让自己想到了《白日梦想家》这部影片,两者有其相似之处,但是《白日梦想家》更倾向于绝美的风光和奇幻的旅程。
而本片却是一种实实在在,贴近生活之旅,是于我们可能也是可行的一段旅程。
泰勒面对暂对身体没有产生破坏的癌症,能够只是一路的骑行,中间也会遭遇车坏、事故、迷路、悲观等,也会想到是否会存在误症等。
最终泰勒也会回到现实生活中。
当然如果悲切一些,其实应该是在海面冲浪之时,游向远方。
当然本片更深层次的启示,是在片尾中电台所言: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
最后的镜头停留在泰普书店的书架上《one week》的书籍,无论泰勒的结果是如何,在最后的时刻内心终有所获。
最后附上电台中的一段文字: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明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想拼命留住他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是虚假感人的,最后最本质的问题始终应是: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你要做些什么?
让你继续生活的动力是什么?
还有何秘密要倾诉?
还想看哪个乐队的演出?
还要向谁表达爱意?
还想达成什么未了之愿?
还有哪家异国的咖啡店值得你前去一尝?
还想写本什么样的书?
为什么人有那么多的愁绪啊!
为什么人要一直做那些事情啊,难道人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做那些事情吗?
没意思。
人生有什么美好的事吗?
我有更重要的人生命题。
不是升职,评教授,不是再次陷入无穷无尽的没有意义的课题。
可能唯一需要的是挣钱,但绝不是陷入无穷无尽的工作,无穷无尽的routine。
新的人生阶段,我需要找找人生的乐趣,找找活着的意思。
别人不会知道我过去几年的经历,也不会站到我的角度思考。
本质上,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需要的,别人都是为我所用而已。
假如有一天我死了,那些工作还会有人来做的,但是我就真的没了。
When you get those rare moments of clarity,those flashes when the universe makes sense,you tried desperately to hold on to them.They are the life boats for darker times when the vastness of all,the incomprehensible nature of life is completely illusive,So the puestion becomes,or shoule be all along,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onw you only have one dayor one week ,or one month to live?what life boat would you grad onto ?what secret would you tell ?what band woule you see ?what person would you declare your love to ?what wish woule you fulfill ?what exotic locale would you fly to for a coffiee ?what book would you write ?当我看完这个片子,我想起了很多,又不得不把这些杂乱的思绪一环一环的扣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你还有一周的生命,你会怎样?
他选择了类似逃避的方式,而逃避的客体确实他追寻的一切。
一个男人,面对着生活、工作、婚姻和家庭,一个男孩面对同样的事情,结果都是一样的。
请不要指望哪一个男人有天大的责任感能包容你所要的一切。
请给男人一些放任的仁慈。
看,一部摩托,就能托出一个生命的奇迹。
追寻了一生的虚幻的神兽,竟然在抛下一切时出现。
那纵海一跃,华丽无妆,空灵清逸,太白有诗,惟敬亭山,而每个人的敬亭山只有自己能知道。
找到他的代价定是抛家舍业般的惨烈。
在路上,他碰见了2个女人。
一个是年华黯淡后的沧桑,一个是青春绽放时的激情,还好还好,他还是选择的青春,选择了义无反顾的对精神的追求。
法兰克福学派中,对精英文化的推崇就像是一种为了理想而愤世嫉俗的呐喊,将其物化,一部摩托车其实就能找到答案。
那么我的生活呢,深思如期而至。
或许是从海参崴到圣彼得堡,或许是从塘沽港到塔城,也能够是从索马里到突尼斯,路途都是可以拟定的,而目的,在你心中,有且只有一个。
癌症或是一个借口,而心灵的渴望,才是他如饥似渴追求的动因。
放开心灵吧,放开自己吧,忘记条条框框,忘记那虚幻的温柔;接受风霜吧,接受烈日吧,记住伤痛和短暂的喜悦,记住一生唯一的信条。
《one week》
其实我们国家现在这一代大部分人,从某种程度上看,跟像影片里“本”的生活遭遇一样,错误的生活教育,主流的社会价值观,驾驭着我们的生活;容不得你去独自思考生活到底为了什么?
物质财富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思考这些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幼稚,不切实际;这其实就是我们这代人背向工业污染一样的,强制患上的“晚期癌症”,可原本我们可以过得更精彩,有很多有意义和有趣的事,等着我们去做。
最近也在一直思考,我从乡村经过大学拼死来到城市到底为了什么?
都市的繁杂,物欲横流,机械化节奏的生活让我实在厌烦至极,很想辞掉工作,远处旅行一次;可我们现实是即使你是个白领阶层,收入尚可,可是无限上涨的CPI、高价房租、一切一切诱惑及消费,让你很难存到多少钱,我们就一天天的耗在这矛盾之中,感觉就像被绑架,你纵使有心,现实让你无力,为什么在发达国家,他们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自己小理想,还能住上“总统套房”?
即使我们还剩下最后一周,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I'm sorry I got us into a mess——Sure you should...How are you feeling?——Acient——Is your trip worthy?——Yeah——Did you take pictures?——A lifetime's worth...最后一句话感动了我,曾经用一个月的时间也进行过单人旅行,见识的大自然的神奇,和陌生人的友好,拍了很多照片,因此这段对白似乎有种共鸣在里头。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或者终只是对顺应规范的一种消极宣泄,恰如背过爱人后的手淫,未必快乐,但却受用。
累积在心中的抑郁大多需要强而有力外因的催化来使其暴露。
BEN坚信着什么,又去寻找了什么,看到的,听到的,所有呢喃低语着的,通通这些又有着如何的意义,或者,或者,仅仅感受事物所该有的状态,每一刻,都是生命所该有的静止,在我们游离的眼神里模糊直至消失不见,我们感动着即使不知道因何而感动。
BEN终究会回来,未必是真的寻找到了什么,或者仅仅是难以抵御牵挂的温暖,又或者仅仅是习惯,人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BEN罗列SAM的种种不是时,大概也未曾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女人,抑或是怎样的生活。
我们大都难以抵御生活的习惯以及他人的目光,由是,或许我们更应该去试着理解孩子们的白日梦,以及所有建立在自私之上的情感。
至于如果生命还剩一周我们会做什么,或者6天的时间去发呆,最后一天躺在床上,生活远比想象要无趣的多,这也正是我们向往那一瞬间情绪的原因。
“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晨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拼命想留住它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
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虚假惑人。
”当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感悟到电影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什么...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一定是自己内心所倾向的..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满足的人却始终以他人的意愿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算是白活了,,因为太累..一切来自大自然,最神秘不过大自然,最适合我们憩息的也不过大自然,我们来自大自然也该去向大自然。
跟随自己的内心,你就能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人心的本真本来就是纯粹的。
追求你所想要的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和陪伴自己的爱人坐在柔软的沙发看无聊的泡沫剧都比坐在跑车里炫富来的美好。
当然 这也要看你想要的生活了..真想打自己一耳光,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然后为之努力,有方向的去努力。
我喜欢美好而阳光的朴实生活,和爱人一起努力的生活着。
我觉得过好现在就是最好的。
活在当下
印象最深的三个片段:1. 在公路上摔倒,仰天躺在路边,Tyler却因此看到了另一片天空,就像这次旅行本身的意义一样,如果不是癌症,他不会走出自己的生活,不会审视曾经走过的路;2. 在丛林的篝火边,Tyler问Tracy,生命如果只剩一周你会做什么,Tracy说:做现在的事,我只活在当下,3小时前发生的事和明天将要发生的事都和我无关。
无疑,这个影片中境界最高的人非Tracy莫属,颁奖。
3. 未婚妻追了来,问他什么时候回家,他说还不想。
问他到底想要怎样,他说这是我一个人的事,和“我们”无关。
不得不说,“真爱”实在是个很经不起推敲的词,或者说是事情——就算是求婚,也可以是把结婚当做a fallback position, a safe choice。
西方人对求婚这个过程(不说婚姻)那种严肃和真诚的感觉因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大打折扣,原来也不过如此啊。
如果突然告知自己生命只能活一周,你会怎么样?
这篇会有剧透,如果不想提前知道剧情,不要向下看了(⊙o⊙)哦男主其实挺平静的,内心第一个念头就是取消婚礼、不要工作,他就像那种被困在模式里的人,按步就班地上班恋爱结婚,然后走向衰老死亡,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会这样。
突然而来的疾病让他有了思考人生的机会。
他小时候好喜欢唱歌,但是一次被老师打压后,潜意识认定自己唱歌不行;他内心有写作梦,可是写的东西在他人眼里什么都不是,得不到出版的机会;他其实没想清楚爱不爱女朋友,只是觉得该结婚了,他喜欢冒险喜欢摩托车,但为了家人为了恋人一直没有去实现。
得病后最可能保命的办法就是尽快开始治疗,只是治疗成功只有10%,他决定顺从内心去活一回。
任性如孩子,骑着摩托车往西部而去,路上遇到的那些人,让他了解到不同的人生原来可以那么活,他任性地出了轨,任性地挥霍最后的生命时光,还跟未婚妻提出不想结婚的意愿。
后来的他写了自己的生命之书,他说人的一生就是在追寻,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部影片给予世人思考,应该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其实人生真的不是按模子活的,它可以有其他的模样,人活着就该去追寻生命的可能,不要等待到了快没了时间才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真的那么活了,老了的时候,死去的那会,应该不会再抱有那么多的遗憾,觉得这一生就没有为自己而活,只是活在他人眼中的体面。
What would you do?
一部电影就是一次旅行,当你自己在尝试进入一次旅行的时候,也许没有影片中那些出人意料的事件发生,也不会有那么默契的音乐陪伴,甚至沿途的景色也是差强人意,但那里确实有只属于你的什么正在等待着你。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对此确信无疑。
《最后一周》(One week)是一部2008出品年的加拿大电影, Michael McGowan作为导演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同时他也是本片的编剧。
相比于导演,在最近备受关注的美剧Fringe中饰演Peter Bishop的男主角Joshua Jackson可能更为人熟悉一些,他在影片中饰演Ben Tyler,一个被医生判定为命不久长的人。
影片的Imdb链接为http://www.imdb.com/title/tt1104806/,评分7.2,1300余人参评。
在构思一部电影的时候,相信很多导演都是主题先行的,“我想拍一部什么什么电影,它所讨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通常,主题构思先行的电影往往不好看,因为这样的电影往往缺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如果想把一部这样的电影拍的好看,那么,《最后一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部典型的主题先行的电影,本片全片就是一个问题,“当你的生命只有一天、一周、一个月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男主人公怀揣着一肚子懵懂上路的时候,就是导演开始发挥的时候了。
我们试着解读一下导演的创作思路。
影片开始,死板的正反打就着沉重的话题砸向了观众,但导演随后就用他贯穿全篇的幽默感开始了解构:一个鸽子撞在窗户上的特写镜头,一个冲自己太阳穴开枪的特写镜头,还有一个脑袋流血,躺在地上的近景。
配合这三个镜头,是一个全知视点的旁白,说了类似“当时,他有几个想法……”这样的一番话。
在影片后面的部分,这样的技法——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影片的特征被多次使用,说白了就是一个小人物在肚子里憋点坏,胡思乱想,然后旁白。
把刚刚推向情绪高潮的一切再拉回影片的一个水平线上,然后伺机再寻求下一个变化。
好的影片和这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一样,是以波形的概念推进的,振幅不断加大,周期逐渐变短,大的波形里包含着小的波形。
一般的电影靠事件、靠情节推动;在没有情节、或是情节不足以来推动波形的时候,导演就要用技巧去改变波形,这本片里,导演用自己技巧——直接的镜头语言、有呼应特性的、把心理活动外化的表达习惯辅以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气质——去控制影片的节奏和的几个重要的情绪段落。
在此之上,导演还有意地把影片的视野进行了扩展,通过历史镜头、世界各地的动物镜头、主观臆想镜头、照片、追踪探访似的路人的未来生活变化段落参差地揉在了影片里。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观众不感觉憋得慌。
毕竟影片本身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故事的,就仅仅是一段“历程”。
还不像《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同样是旅行/探险类型的电影,http://www.imdb.com/title/tt0758758/,Sean Penn 导演,8.2/10)只是情节偏向与现实感而不是戏剧性,本片可以说是在剧情推动力完全不够影片向深度发展的情况下,导演努力把影片主题和视觉感加以延展和丰富。
这么做,第一个感觉就是导演从一个侧面承认了这个片子不那么深刻,第二个就是,他希望主流观众可以更方便地接受这部电影。
最后要说的,就是影片的其他构成。
不得不说,影片的音乐是最得我心的地方,粗粗回想,影片用过的歌曲片段应该在15段以上,有很多歌词和旋律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得不说,美国的公路电影——哪怕仅仅是沾有一点公路范的电影——与音乐的默契配合都让人感到由衷的赞叹,那种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如同几代人美国梦的一部分。
影片的最后,导演把旁白者从幕后拉到了台前,这既是对影片故事结构的一种重构,也是对影片所讨论问题的再一次回答,导演从始至终的直白让影片十分完整。
但遗憾地是,导演在影片的结尾过程中也显得过于强势,给观众留下的空间反而不如之前影片中段做得更好。
对于一部促使人思考的影片,也许在结尾的时候,导演可以不是去试图解决全片进行的题设,而是把影片引向新的问题,或者是原有问题新的变化;不是去试图完善影片的波形,而是再试图把影片的波形放在一个更大的波形里面,让观众们去试图寻找这个新的波形的一切,那样不是更好么?
就如同文章开头所言,属于我的答案也许只来源于我自己开始的那一段旅途。
2009/10/22
力荐,虽然资源网上不好找。。。。。。
原声各种独立音乐还不错
真舒心看着
好久没看文艺片,风景好美歌治愈,Peter还是一身Fringe气= =
to strive, to seek,to find,and not to yield.我终于明白你要走的原因,我不知道我现在在坚守些什么,如果今年我能走完墨脱,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配乐还行,摄影一般,风景很美。可惜“peter”很逊,故事很“学生作品”...
If I am lost for a day try and find me,but if I don’t come back then I won’t look behind me
加拿大风景宣传片中插播文青无关痛痒的人生拷问
在CCAV6看的 还不错
前半段可观,后半段松散。太多的插曲,就像一个MV。
原声美风景好……而已。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或者终只是对顺应规范的一种消极宣泄,生活远比想象要无趣的多,这也正是我们向往那一瞬间情绪的原因。
追寻
不是我的菜……快进看完
拍的真差。
原来是音乐风光片,男主角是个美剧的熟脸孔。
3月6号阿,
加拿大
旁白太多,风景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