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为始,依光为终。
唯美,浪漫,平淡,夹杂着讽刺幽默,给人以无言的震撼。
女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从什么时候影响到观众的呢?
是第一片雪地?
是第一首歌?
我想,对于我,是穿着淡色长裙的清秀美丽的女主角在楼柱处露出一个侧身,轻轻地将脚从阳光下撤回阴影的那一刻。
肉与灵:厄洛斯和阿加佩;性与灵魂、理念;爱情无疑是一个谜,无论是其表象还是其配方。
从灵开始,以肉为终?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场梦中两只鹿亦用鼻子相互试探接触。
最后一场梦两只鹿在现实中交配,但温暖的光却照亮了苦寒的雪山。
肉与灵,彼此交织,难以割舍。
男人早已经历过无数次性爱,他甚至感到厌倦,于是和过去的女友断绝了往来,他虽然窥视心理医生的身体,但是他的理性压制了本能。
当然,他残疾的身体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的自尊心,被心理医生质疑性能力时他的难掩怒火,让人想起《锈与骨》中一度渴望证明失去双腿但自己的“下面那里”还可以用的骄傲的女驯鲸者。
对于片中的男人,性有时只具有工具性的一面,比如他用性来发泄。
孤独年老的他渴望的是一个灵魂伴侣,而梦中相遇让他遇到了那头母鹿🦌,他的话是诚实的:它们没有交配。
女人拥有无与伦比的记忆力和较真劲,但是,她从未体验过性爱,甚至于无法进行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因为她的身与心都封闭着。
她纯粹,心患严重强迫症,缺乏常识,幼稚到可爱,用玩具模拟和人接触场景以便先导后演,心理出了问题却只找儿童心理医生让老头着实为难。
在身心上,她似乎只是一个小孩子,最初的梦中相遇让她感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恐惧,所以她选择了回避,及时公鹿将冰天雪地下十足珍贵的美味青草全部让给了她。
愈是好奇,就愈是疑惧,但却又想要靠近。
相较之下,灵是容易建立起联系的,而肉则过于困难,这不是因为对性的恐惧或排斥(这孩子可以一边平静地吃小熊糖果一边看成人电影),而是因为一息一肤的感知:梦境有些无与伦比的梦幻色彩,有些遥远,只能旁观,而现实中的肉体接触是那样的真实和可感,一不留神,就产生过度的刺激让紧张的小女孩缩回了身体。
男人虽然不以肉为追求,但是肉确是他的世界里表现亲近,确定关系,甚至是表现爱的方式,哪怕不是唯一方式,也是少有的重要方式。
有时,灵反而像是“前戏”,肉确像是“正戏”了。
失去了建立肉体联系的可能,他就断然指出两人之间没有可能,就要只做“好朋友”了,除去了肉的灵竟然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不能交配的两只成鹿的梦中相遇又算作什么呢?
他的爱,究竟又是怎样的配方呢?
女人的爱无疑是灵性的,她从没有把肉体当作追求。
感知,学习性爱和勾引男人的技巧,突破自我的封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他。
灵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拒绝无疑是对于灵性联系的否定,失去了最初的相互吸引和默契的精神联系没有了意义,在她选择割腕时,她的肉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她内在的灵已死,是那通电话拯救了她。
当他们最后性爱时,她表现出的样子好像两人在梦中互相用鼻子试探对方。
她托起他残损的肉,他爱抚她脆弱的灵。
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肉体残缺但心灵健全者(尽管孤独苦闷)和一个肉体完整但心灵残缺者的故事,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中老年大叔和一个涉世未深的倔强小姑娘的故事。
又或者,这只是一个围绕厄勒克特拉情节的故事,一个引导“女儿”的“父亲”和崇拜、渴望父亲保护和爱的“女儿”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灵魂间的亲情之爱最终演变为乱伦的肉体之爱。
一个爱做梦的小女孩不算离谱的幻想。
不管如何,当他们第一次在梦中相遇,光照亮了梦境和现实。
又是一个要努力工作的清晨,在这个清晨,他们将在现实中相遇。
当光照亮了一夜欢爱后属于两人的餐厅,雪山也再次被照亮,冬去春来,但昔鹿已去。
当光照耀在现实中他们发自真心的笑容上,便再无肉与灵的隔阂,爱从梦境流入现实:他要适应她灵的执拗,她要感知他肉的触及。
爱是一朵玫瑰,嫁接在灵的土壤上,成长在肉的光辉中。
本片拥有欧美爱情电影里难得的清新、淡雅、干净,这得益于女导演的细腻才能带来充满负氧离子的视听语言。
电影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它的创意,一个渐老头的孤寡男人,一个有交流障碍症的年轻女孩,通过共享梦境,潜意识地走进对方的生命,最终灵肉合一后梦境便消失了,两只刺猬学会了拥抱彼此,同栖共眠,虽然过程中有过二选一的生死抉择,要不爱,要不死,但她可以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一切。
女主白得发光,跟电影一样,美得空灵,富有诗意,这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它对得起一座金熊奖。
你想要的终将都会失去
上周去台北看了第54届金马影展。
出发前心心念念地一口气买了好几场票,除了有《春光乍泄》经典修复版,BL类型《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热门场次外,最喜欢的就非《梦鹿情迷》这一部莫属了,电影曾拿下今年柏林金熊奖,内地又译为《肉与灵》。
其实个人觉得《肉与灵》这个名字比起《梦鹿情迷》更适合电影本身。
因为相比童话,它更像是对现实的寓言。
故事除了“情迷”,更是对自我和他人,拥有与失去,存在与意义的一种探寻或者说是反思。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开头就发生在一家屠牛场里,直接被斩首的牛,伤口处还冒着鲜活的热气,那是关于肉体最直白的写照。
女主人公是新来的质检员,木讷而清冷的气质除了让她和周围格格不入,更吸引到了经理的注意。
一次心理测试中,男女主人公发现彼此一直出现在对方的梦中,但不是作为人类,而是森林中的一对雌鹿和雄鹿来进行交流。
冥冥之中的惺惺相惜,让他们尝试彼此靠近,却最终因此而愈发疏离。
就像是两块同属性的磁铁,因为是同类而遇见,也因为是同类而抗拒。
于是一方选择改变了自己的磁场,甚至不惜以摧毁肉体的方式,来换取精神里的“重生”。
当两个人最终获得结合之后,灵魂的共振却早已消失了。
在故事里,女主人公曾躺在浴缸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放了一首歌,歌词里唱道:“He cut out my tongue,there is nothing to say.”(他割下我的舌头,我却无言相对。
)看似迟钝笨拙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极度敏感丰富的心,这对她是极度痛苦的,如同关在狭小隔断间里等待被宰割的困畜,不断地冲撞和被压制。
当拥有矛盾的灵魂和身体,只有牺牲一方来解脱。
要如何选择?
而她没有死。
当她匆匆裹起失血的手臂,急切地跑去见对方的时候,她还活着,只是把过去的那个自己杀死了,连同那只梦里时常出没的灵鹿一并抹去。
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奋不顾身的追求之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我很喜欢电影在这一部分的细节处理。
直到这里女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她终于不再对肢体接触怀有抗拒,她躺在爱人的怀里,以为已经拥有自己想追求的幸福,这一刻她是心满意足的。
她和爱人相拥而睡,那对雌鹿和雄鹿却再也没有出现在彼此的梦里。
梦醒了。
她是失去了,还是得到了?
电影戛然而止,没有答案。
一切因梦起,梦将他们推近,又将他们隔离,他们在一起是为了把这个梦紧紧攥在手心里,却不知道梦是最轻盈,最变幻无常的,经不起肉体的重压,执念的搓揉。
越只想攥在手里,越容易早早醒来,梦是狡猾的,无法解读,感情也是。
镜头最后定格在梦中一片空荡的水塘边。
可以理解为人去楼空的收场,或者也许可以当作是未完待续的开始。
想起辛波丝卡在《一见钟情》里的诗句,“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缘分 将他们推近 分离 阻挡他们的去路有一些迹象和信号存在即使他们尚无法解读有一晚也许同样的梦到了早晨变得模糊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而充满情节的书本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从梦境掉入生活,开始躺在同一张床上,却再也不在梦中相见。
与其说是结束,不如当作一切才刚刚开始。
如果你发现有个老男人,每天跟你做同一个梦: 你是雌鹿,他是公鹿,你们在下雪的树林里相依为命,他比你爸爸还大,一只手臂还有残疾,你会不会为了交流梦境跟他一起睡觉,最终爱上他?
如果你发现有个女孩,每天跟你做同一个梦:你是公鹿,她是雌鹿,她比你女儿还小,还自闭,强迫症,认死理儿,作,你会不会跟她一起睡觉,爱上她?
两个人为什么会做同一个梦?
无法解释。
所以相爱也无法解释。
如果非要解释,男女主角都在屠宰厂工作。
每天看着一头头牛变成牛肉,清亮的目光变得呆滞,满地的血迹冲进下水道。
也许他们觉得:作为两只假装是人类的动物,在这个残酷世界,他们应该在一起。
节奏太慢,全程都想按快进。
另外,编出这样的爱情故事,欧洲人的脑回路真的很不一样。
影片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击败大热的《希望的另一面》夺得金熊,这也让阿基•考里斯马基老爷子很不爽,估计这也会成为影史的一段佳话。
如果单把《肉与灵》和《希望的另一面》放在一起对比,除了导演的名气后者要高于前者,还有的是《希望的另一面》紧扣了时下大热的欧洲难民主题,加上柏林电影节重视影片政治和社会属性的特质,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希望的另一面》更具金熊相。
然而我们如果把影片放在导演的维度上做一下纵向的比对,从《希望的另一面》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一成不变的考里斯马基,在他自己的作品列表中,《希望的另一面》只能算是中等,他大部分影片里面标志性的人物僵硬的表情,猝不及防的温情都在这部影片中有所展现;而通过《肉与灵》呈现给我们却是一个不一样茵叶蒂。
是不是说导演风格的改变就值得奖项的肯定呢?
答案当然不是,关键还是看影片形式与内容统一性还有电影文法的创新,“小清新”的《肉与灵》相比较内容在视觉上的反差,画面与传统印象的不兼容,反而让影片呈现出别样的质感,因为画面输出风格与形式本没有定式,任何形式和结构的创新都值得赞扬和肯定。
有些讽刺的是,《肉与灵》形式和内核上反而是考里斯马基式的,更确切地说,影片更像是考里斯马基和法斯宾德风格的混合。
影片以两只鹿徜徉在飘雪的树林中开场,而且片中多处穿插着这样的场景,当然后来屠宰厂里面交配粉的失窃事件才让观众了解了这些鹿画面的意义。
茵叶蒂在这个男女主角共同梦的艺术处理上,并没有故弄玄虚而不交待二者的关系,她却选择以这样一种直白方式告诉观众,这种做法非常的冒险,因为通常隐喻和符号更贴合文艺片的气质,也会更符合评委与影评人的口味。
实际上也多亏导演十分明确地交待鹿与男女主角的联系,否则这样十分突兀的隐喻画面就是一个败笔(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就是这样处理的一个反面)。
左手残疾作为屠宰厂财务总监的安德和沉默而不合群的质检员的玛利亚第一次的碰面,是安德在楼上以一个带有《后窗》式的窥视视角扫视着楼下, 他脸的一部分是掩映在窗棂间,而站在楼下柱子旁边阴影里面的玛利亚,镜头先给到了玛利亚的脚,然后是她向后抚弄头发的上半身的中景,她低头注意到自己的脚趾部分露在了阳光下,她又拘谨地又向后挪了挪脚,抬头望向安德的办公室,画面右下角是三个谈笑风生的员工,而左上角是安德向下探望的后脑,三组人物构成了一个有些失衡的近乎一条直线的钝角三角形,建筑物的外形及配色都让这个画面趋于完美,隐晦和压抑中又孕育着一丝希望。
屠宰厂工人们宰杀牛后并割下了牛头,牛头上血管中喷薄而出的血液十分的扎眼,上一次震撼的宰牛画面还是在赵德胤的影片《冰毒》中,虽然本片画面的冲击力度不如《冰毒》,但这也是导演要表达的点有所不同所致。
影片后面女主割腕后任由血液顺着腿部咕咕地留在脚下,鲜红而刺目,看上去反而有种残酷的美,这个血腥的画面也呼应着前面喷血的牛头,人类和动物间冥冥中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也体现在其它地方,有老婆到处和别的男人睡而去偷交配粉的人事经理,还有对于宰牛这种看似残忍的行为表示无所谓新被聘用的员工,实际上这种联结已延展到了人类自身之间。
导演的镜头很好地利用了玻璃或其它透明物体这个重要的意象符号,影片前后随着情感或情绪的改变,画面也做着相应的调整。
开头逼仄画面空间类似栅栏的窗户背后向外张望的安德;屠宰厂透明门帘隔着木然工作的玛利亚和背后议论她的同事;深夜站在有铁栅栏窗户旁边独自喝着咖啡的安德,还有玻璃们映衬着玛利亚夜晚看电视的孤独的身影;映射在手机店的橱窗上的兴奋玛利亚的脸庞;情感遭遇波折后,两人在公司餐厅取餐时,镜头透过餐柜的玻璃缓缓地随着他们移动,这时观众和他们之间的空间又有了餐厅工作人员的介入。
安德和玛利亚的内心就像被玻璃隔开一样,它们被看到,但它们又不可触碰,不止抗拒着影像空间内的人物,也同时排斥着画外空间的观众。
安德爱的机械与麻木,玛利亚爱的无能。
影片中玛利亚手抓土豆泥的画面却产生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欲张力;还有她那引来同事围观和哄笑的忘我地抚摸着拦中牛的身体的场景,荒诞而残忍;躺在被子里面用毛绒玩具触碰自己的身体时,画面是用反常的高亮而不是营造普遍意义上暧昧的昏暗,画面的这种“突兀”或“不合情理”更符合玛利亚这样“特殊”的人物角色。
影片并没有交待安德手臂残疾的原因,也同样没有告诉观众玛利亚因何行将枯木,导演把这样两个“残缺”的人物直接地放到了观众的面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的状态,而我们要关心的是接下去会发生什么而不再去理会为什么。
他们的对白直接得让人尴尬,他们之间的情感也并没有任何浪漫的成分,但当电话中他们两人都说出爱对方而把玛利亚从死神手中救回时却有种无比温暖的力量,慰藉着两颗“残缺”的心灵。
肉与灵,看完了。
男主长得像马修麦康纳。
我靠,我好像还真没在电影里看到过这种大型动物的屠宰,够血腥啊…虽然死亡那一刻没有直接拍,吊起来也有前景遮挡,但这个蓝色调真是够冷的,后续屠宰就是喷血了…本电影有动物受到伤害…屠宰是肌肉还是一动一动的,脑袋冒着热气,切面抽动,脖子还在流血,这可比各种杀人电影血腥多了…非常优雅精致的电影,但美学上又是简洁的,给我的感觉远好过维斯康蒂的美学。
骑在一匹蓝色马上这个笑点在哪里?
猜到是一样的梦了,但真说出来时好兴奋,那种磕cp的快乐…(虽然我也不磕任何cp)之前“编织袋里是肉”我就觉得这是送礼了?
没想到这回直接来要了…他女儿是想借钱吗?
这些配角,包括台词都很秒,很快就带出了人物前史,比如送礼时那句老样子,比如男主和他员工的妻子等等…这属于是梦友?
剧情写的好啊,前面提了一下撒谎的三个特征,就是为男主的撒谎做铺垫,但,作用不是为了让你意识到撒谎,否则为什么不把撒谎的三个特征都说出来,而且故事都拍给你看了,不说也知道他撒谎,所以这个铺垫其实是为了让你意识到心理师看出了男主撒谎,而且心理师肯定是知道撒谎的特征,就不必多说了。
前面铺垫人事主管夫妻婚姻不好则是为了这个小反转。
情节上故意设计了一些错位的东西,让整个故事非常有趣,比如说这个拖地太太去教女主怎样更有气质。
不是直接拍男主为了约会要修胡子了,而是购物时来一句“你们这有好一点的须后水吗?
”,这种很朦胧又很明显的,大量出现的情节写法,真是太抓人了。
这个片子好好笑啊…我操,我操,唉西,怎么变成这发展了,我操,我感觉幻痛了,啊,看着都疼卧槽…啊…快止血啊草…看的我惊叫连连,我操我真受不了看别人用这么痛苦的方法自杀,啊西我最怕疼了…而且姐你要不想死了先止血啊…不行,我完全回不过劲来,整场性爱戏我的脑子都停留在流血上,这是我看过最疼的电影片段了…5.5分。
虽然我严重被吓到,但还是很精巧的作品,否定不了,不过一会悲剧一会喜剧,一会发糖一会发刀,我心脏有点受不了…
《肉与灵》,在港台上映时被译作《梦鹿情谜》。
电影宣传词更加露骨:梦里,灵魂相遇。
梦醒,打开身体。
11.24 灵肉交欢。
仿佛观众将欣赏到的不是一部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的艺术电影,而是一部满屏色欲的情色视频。
肉与灵,肉体与灵魂,人的一体两面。
世界上没有一部完美的电影,可以将肉体与灵魂的本质解析的淋漓尽致。
每一个导演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自我的认知。
来自豆瓣短评的一位影迷写到:2017北影节映后交流会。
据导演说,一个春日她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旁匆匆走过的路人说不定也有同感。
于是用两周完成了剧本。
借着这种缘由,如果换成你我,会有怎么的理解表达呢?
白雪覆盖的森林,两只精灵般的小鹿在林中追逐、觅食、饮水。
鹿眼中的空灵清澈幻化成一个人对灵魂的向往。
《圣经》上写道:【诗 42:1】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鹿代表着对灵性的渴求。
而电影《肉与灵》中的鹿,又是代表着什么呢?
屠宰场里,一头头牛挣着似乎看破命运又无力抗争的眼神被赶向死亡之门。
没有了如仙境般迷雾麋鹿的诗意向往,异常写实的镜头追随着一个鲜活的肉体走向生命的终结。
倒挂的牛头,撕裂的牛身,一地的鲜血。
冰冷的机器刀片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将牛分割开来。
牛是肉身,是现实的写照。
鹿是灵魂,是向往的梦境。
手有残疾不修篇幅的男主,经营着一家屠宰场。
成年女儿与自己的疏离,乏味夜里的惆怅,血淋淋不带温度的公司,他从不主动与家人联系也从不主动进入车间,仿佛这个周遭的人和事物只是支撑这了无生趣的余生罢了。
他的孤独是一种入世后的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说入世后看破红尘,而是入世后感觉被世界所伤害只留下了孤独。
他年老的身体代表着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用滴水不漏的言语周旋与各色人等中间。
他有家以前经常去吃饭的餐厅,但这种孤独令他多年后再想带女主重温旧味时却不知这家餐厅早已换了老板。
他对自己的肉体并不坚贞,试着喜欢过一个又一个女人,终究还是无疾而终。
他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找来一个女人度过某刻的时光,却又在贤者时间催促女人赶紧离去。
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值得灵魂交付的男人。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性格塑造,导演依然认为他仍然怀有对纯真灵魂的追求。
如机器人般冰冷的女主,年轻、社恐、洁癖、在工作规则下不带人情温度的木讷。
这样两个年龄、外表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现实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共同点的可能只有孤独吧。
但这种孤独却又是一体两面的表现。
女主的孤独是没有前言仿佛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
用手去异常的触摸食物来感知除己之外的温度。
她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说出自己的初次例假是某年某日,曾经的传染病接种日期,以至跟他人相处所有的对话。
却唯独将自己囚禁在一个精神的牢笼里。
她不听音乐,但为了所谓的寻找爱的感觉却能在音像店里试听到打烊。
不允许餐桌上有残留的面包屑,甚至洁癖到自杀后包扎伤口时留在桌面上的血渍都要抹掉。
每晚回到家,她都会在桌上摆上玩偶模拟日常与他人的对话,试着将整套语言趋于圆满。
害怕肢体接触,为了改变去试着抚摸动物的毛皮,买了毛绒玩具才敢摸索自己的身体。
她不懂得两性肉体之欢,公园里激吻的同龄人令她驻足,电视里直白的色情片她也能平静的吃着零食观看,甚至故事的最终她与男主做爱时竟也感觉不到一丝的欢愉或排斥。
电影故事的设定就是这么一个异类。
渴望爱,却不懂爱。
在楼上办公室的窗前,男主窥视到女主。
她将被阳光照耀到的双脚挪进了阴暗中,如同她的初心,不见阳光。
一次催情剂的丢失,引来了心理咨询师对全厂员工的心理测试。
而正是这次意外,使得两人竟然发现每晚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个梦。
梦里,他是公鹿,她是母鹿。
在梦里,她仿佛才能鼓起勇气去碰触。
在梦里,他仿佛才找到可追逐的目标。
于是在两人的现实世界里,终于可以找到一个外界的可以交流的机会。
这种奇幻的异床同梦,是一个寓言。
这种突破现实的枷锁,在梦境(灵魂)中的相遇回归现实会怎样呢?
两人相约的同床(同室)试梦,以无法入睡而告终。
这种失败可能源于男主久经人事肯定会有的遐想有关,也可能源于女主虽不谙情事但初次与他人同属封闭空间的不安有关。
但这次失败却带给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改变。
男主以为同梦不过如此,毕竟他以前所认识的很多女人到了最后终究没能走在一起。
女主以为是因为自我牢笼困锁太久,为此需要尝试改变。
但女主本身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就算她提前在家模拟演示了再见时两人的对话,结果现实中因着意外没有照自己所想象中的愉快沟通,她决定自我了结生命。
对于男主,梦境中灵魂的追求敌不过现实里肉体看似的拒绝。
对于女主,现实中自己做出的巨大改变却仍然不曾出现梦境中鹿鼻相蹭的温馨。
这是肉体与灵魂的差距。
但靠一个相同的梦境依然解不开现实的死结。
梦境相同,灵魂却并不相通。
阳光照射下的女主,像一个精灵。
只是黑夜好像永远多于被光照的时间。
她褪去自己的衣裳,打开播放着爱情音乐的CD。
砸掉玻璃,将玻璃碎片扎向自己的手腕。
当男主可以随便找来一个异性解决需求的时候,女主却将这灵魂梦境的看似破灭当做了现实的结束。
所以,两人的孤独并不相同。
所以,两人对灵魂的渴望也并不相同。
在这心碎的时刻,女主的心里应该就像回到了初识不久后的那班列车。
美如油画般的夜空下,是两个离的很远的两颗心。
血一直滴,浴缸边的地上都遍布鲜红,仿佛那待宰的牛犊,随着无奈和忧伤死去,不再做梦,也就没有了灵魂。
魔幻的一刻到来,女主的电话响起。
当对面的男主唠唠叨叨之时,提着血手腕的女主依然将自己的处境深埋于心,直到那句我爱你想见你时,才赶快想法止血去医院,连夜赶到男主家。
然后是一场最没有激情的性爱,仿佛只是一个任务。
肉与灵的结合。
从异床同梦,到同室无梦,到同床无梦。
第二天,谁也没有想起昨夜的梦。
或许,再也不会有梦了。
灵魂止于肉体。
这是否就是导演所表达的含义?
我不知道。
至少我所理解的肉体单纯的合二为一与肉体灵魂合二为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太过于简单,随便就能实现。
后者太过于理想,几人能够拥有?
欲与爱电影《肉与灵》(Teströl és lélekröl2017)表面上是讲述“梦鹿情缘”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试图回答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应当如何看待人性中“欲”与“爱”?
一般来说,“欲”寓于身体,是一切动物的本能;而“爱”涉及人的精神和灵魂,为人性所特有。
两者哪个更重要,还是同等重要,本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一部电影又能如何呢?
接下来,我们不妨探讨之。
一、关于无“爱”之“欲”人性中似乎存在无爱之欲。
屠宰厂的人事主管是一位很奇怪的存在。
他制造“交配粉事件”,本为栽赃新员工桑多以便赶走他,却不经意间激活了男、女主角的“梦鹿情缘”。
他之所以要如此卑鄙,表面上是因为桑多吸引了厂里所有女工,包括他的妻子,这让他心怀不岔;事实上,他早知自己妻子出轨过厂里的半数男工,可能还包括男主,为什么她这次出轨桑多,他就如此气急败坏呢?
难道他过去一直忍耐着妻子的不忠,只是到现在才忍不住了?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他有可能是因为懦弱,在他妻子面前言听计从,但我更相信他跟他妻子一样,也从未对妻子忠诚过。
正因为他俩都彼此彼此了,婚姻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
只是这次的桑多,似乎过于有魅力了,吸引了大多女工,从而打破了他和自己妻子那种“彼此”的平衡,因为他很难再吸引到性伙伴了。
如果这种推测是正确的,那本片是否想表明:爱和欲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即便没有爱,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婚姻稳固的基础?
欲的平衡被打破,固然会让这个人事主管心生焦虑,但真正逼得他快发疯的则另有其因。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他的妻子的举动,我们隐约能感觉得到他妻子似乎不再是仅因“欲”而频繁地“抛夫别子”了,因为“频繁”往往预示着性伙伴的稳定,而这种“稳定”很难仅仅因为“欲”了。
正因为人事主管感觉到妻子对他人有了“爱”的苗头,那么,妻子离开他,离开孩子,重组家庭便会是下一步的事了。
所以,他制造了“交配粉事件”,引来了警察的调查。
作为人事主管,他当然要协助调查,这样他的妻子就没有理由不关照孩子,也就无法频繁出门约会了。
无论他妻子约会的对象是不是那个桑多,但至少他暂缓了家庭的分崩。
事实上,我们看桑多那么关注警察调查此事,且在警察和心理医生调查期间表现得局促不安,我们大约能够肯定,他就是那个“约会对象”。
加上男主事后跟桑多道歉并提议喝一杯的场景,也能肯定,桑多虽非“交配粉事件”的直接制造者,但他确与此有关联,甚至说他是整个事件的肇始者也不为过,所以,男主请他喝一杯应当不仅为道歉,还有警告或友情提醒的意思在里面吧。
虽然后来这位妻子还在找理由外出,但能在一起吃饭,这算得上他们关系有所改观吧,即便她的这次外出不是准备作个了结,但也可暗示无爱的婚姻总有危机。
男主虽然已人过中年,据他自我陈述,他也曾交往过许多女人,即便被女人拒绝了,他也不觉得有多丢脸,因为没有爱的交媾不过是逢场作戏,但在被爱折磨后的他,作出不想强迫女主的告白后,本想找曾交往过的一位女工排遣孤寂,但却主动中断了泄欲行为。
这似乎是想说明,爱与欲是不可分的。
以上分析似乎可以这样总结:人性中可能有无爱之欲存在,但一旦有了爱,爱和欲的对象一定是合一的。
二、关于无“欲”之“爱”在极端情形下能看出真实的人性需要。
女主几乎是个交际绝缘体,心理差不多还是个孩童,无论是她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她都谈不上有什么“欲”;男主垂垂老矣,左臂有残疾,生活简朴,同样,我们也很难再将他与“欲”联系起来,虽然凭借他身份,他还能“吸引”女员工,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什么回事。
如此“无欲”的人物设定,编导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想看看这种极端情形下,“爱”还有否可能。
只因为他俩能在梦中化鹿相见,他们在现实中真的就相恋了。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爱”的产生并不以“欲”的存在为前提。
那么,“爱”是因什么而需要呢?
我们从片中的某些细节似乎可以看出,“爱”缘于人性的孤独。
社会的存在可以消灭部分“孤独”,但真正的孤独是人独处时,如果有人能够帮你排遣这种孤独,那绝对是你爱意升起时。
即便如社交绝缘体的女主,当有人能陪她聊天打牌,她也能展露动人笑容;当她无法再与爱人梦中相见,那种失落、痛苦、绝望甚至想一死了之的行为我们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男主虽然老成持重,但生活经验愈丰富的人,愈能体味人情冷暖、社会的悲凉,孤独感也就会更重。
“交配粉事件”,他得面对贪婪的警察,因为牛排一次为馈赠,二次便是索贿了;四年前就戒烟了,女儿竟然不知道,想要钱了才想起他这个老爸。
由此,我们能够想象,男主的周围也只是一个冰冷的世界。
当有人能入梦来陪伴他,即便是化鹿相见,于他而言,也定当是人生乐事了。
“爱”虽然可以独立“欲”而存在,但无欲之爱似乎难以长久。
这点从他们不满足梦中交媾后的“美好”,便可以看出。
将“爱”设置在梦中,无非是想表明“爱”是纯粹的,不带半点利欲的,但结果怎样呢?
即便对情感体验一无所知的女主也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以保证梦中的“美好”能在现实中得到延续,一旦实现不了,梦中的“爱”,她也觉得无意义了。
同样,男主也想让梦中的“爱”延续到现实当中。
他一步步地想引导女主从梦中走出来。
当他误解了女主的交往障碍后,他就想将一切予以终结。
即便煮咖啡熬夜不睡,也不想再进入梦中。
好在大家似乎都愿意祝福他们,愿意成全“爱”。
所以,当他俩在一起吃饭时,她背后吃饭的人都端着盘子离开,显然这是不想打扰到他们;看到女主对着镜子长时间的照着,那位做保洁老妇人都愿意指导她一下。
所以,在如此好的环境下,他们只需自己稍微努力一下,美梦自然就成了现实。
(文/石板栽花 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PS.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今天偶然翻到大三上的电影选修课的期末essay,写的就是这篇电影的分析。
虚荣心作祟,想把它发到豆瓣上,也算是这么长使用时间以来我的第一篇(不知道会不会是最后一篇)影评。
以下为正文。
——————————————————————————————————————————— 《肉与灵》这部电影是由匈牙利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执导,格扎·莫桑伊、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主演的剧情片,于2017年3月2日在匈牙利上映,获得了2017年柏林金熊奖。
影片讲述了一家屠宰厂老板安德和新来的质检员玛利亚两个敏感而孤僻的人因每晚做着同样的梦而逐渐走进彼此世界的故事。
本片用象征性的手法以及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肉体和灵魂之间、爱情与欲望之间的联系与对立,并表达了一种对灵魂之爱的理想化形式的讴歌与赞美。
接下来本文将从象征意象、对比手法、镜头语言三个角度对影片的主题加以分析。
一、象征意象本片最为突出的象征意象自然就是分别象征了肉体与灵魂的一系列意象,如象征着肉体、世俗、欲望的屠宰场、动物的鲜血、昏黄而又苍白的阳光,以及在屠宰场之中待宰的牛,这些牛不是被屠杀、被吃就是和交配产生关系,象征着血淋淋的、毫无遮掩的肉体与欲望。
而与之对立的,便是每晚出现在男女主人公梦境之中的那些场景:皑皑的白雪、一尘不染的森林、潺潺的小溪,这样纯净而高洁的自然景观,还有象征着男女主灵魂部分的、带有灵性的鹿。
鹿觅食、奔跑,是灵性自由的;而现实中屠宰场的牛是被异化而且缺乏生命力的,隐喻了现实世界并非完美而且充满瑕疵。
在屠宰场里工作的男女主,每一天接触到的都是鲜血、死亡、屠宰,屠宰场之中充斥着欲望的拨弄和挑逗,在这个屠宰场里发生的事情也都是充满了欲望的暗示:屠宰场发生意外事件,本来是用来促进公牛母牛交配使用的交配粉失窃,被警方叫来给厂里员工进行心理测试的心理医生也浑身透露出性暗示的意味。
而身处这个欲望中心的男女主人公却在无法摆脱欲望的同时保有着一份“心有灵犀”般的灵魂交流:二人在每晚共同的梦里会分别变为公鹿母鹿,在冰雪初融的林地里相遇、互碰鼻尖,彼此依偎。
这种纯净与肮脏、世俗与高洁、灵魂与肉体的象征不仅勾勒出了影片的核心矛盾,还表达出了导演个人的态度:灵魂高于肉体。
二、对比手法影片中除了上述最强烈的一组对比——肉体与灵魂的象征之外,还有着许多的对比。
男女主人公就是其中一组——作为工厂老板的男主人公安德,是一个左手残疾,胡子拉碴,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他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害怕、抗拒着爱情以及与他人接触的机会,独自过着孤僻的生活。
而女主人公玛利亚虽然美丽纯洁,但却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她有社交恐惧症,无法做到与人正常交流;她还患有强迫症,屋子里收拾得一尘不染但又单调乏味;她死板而不知变通,与标准毫厘之差的牛肉也被她评为B级……二人一个肉体残缺,一个精神残疾;一个因外貌而自卑,一个因内在而胆怯;一个拥有欲望却没有信心,一个渴望亲近却不知方法。
虽然原因不尽相同却同样孤僻而怪异的两人,因为相同的梦境而走到一起,但也注定了受到他们各自性格里的缺陷与过往的创伤影响而被阻碍,无法轻易实现肉体与灵魂的统一。
这同样对应了现实生活之中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本身就非易事,而对于存在性格缺陷的二人而言就更是如此。
例如在二人互相告知梦境,尝试交流时玛利亚产生了本能的抗拒。
玛丽亚的抗拒是一种心理障碍,但安德烈将其理解为年轻女子的犹豫不决,以为玛丽亚对他的感情有所保留,或是嫌弃他衰老残缺的肉体。
由此可见即使是能够在灵魂上有相当程度的契合,现实生活之中人也一定会因为不同的价值观、性格和习惯而产生难以弥合的隔膜。
好在导演在电影中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较为乐观的回答,毕竟从一开始“异床同梦”就已经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假设。
三、镜头语言《肉与灵》的镜头语言十分含蓄,多数采用极具压迫感的框式构图,和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把焦点聚集在物件的细节和细微的运动上,无不挑逗着观众的神经。
如玛利亚在第一次与安德对话后回家用调料瓶模拟二人复盘对话,并借此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突出了其敏感以及对与陌生人交流的恐惧。
同时其公寓一尘不染、单调乏味的布置与灰白色的色调也给人以一种压抑、孤独的感觉,高亮的灯光和白色陈设让人联想到医院,制造出强烈的病态环境和隔离感。
整体上影片节奏缓慢,多特写镜头,很好地体现出了电影最突出的象征性意义。
如一开始在安德望着窗外偶然看到玛利亚时对玛利亚小腿的特写,缓缓把脚尖从建筑物间洒下的阳光之中缩到阴影里,既体现出了安德孤独内心潜藏的性欲,也暗示了女主人公孤僻、压抑而不合群的一面。
四、结语《肉与灵》以一个略显奇幻的“异床同梦”故事为切口,描绘了发生在两个敏感而孤僻的成年人之间的感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非现实的,表现出了导演对于这种灵魂交流生发出的感情以及易受伤的人们之间浪漫感情的美好希冀。
关于影片所探讨的几个问题,如灵魂能否战胜肉体,灵魂之爱能否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能否被突破,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独等,导演大体上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在影片中,玛利亚与安德虽然各自有着心里的胆怯与自卑,也经历了不少坎坷(玛利亚甚至险些割腕自杀),但最终依然越过心灵的高墙走到了一起。
第二天的梦境里,鹿从冰雪覆盖的森林中消失了,这是否又象征灵魂与肉体的不可兼得?
至少我们能够清楚的是,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永远需要与人的交流去治愈,而这部略显“荒诞不经”的影片无疑能够给予我们些许的鼓励与勇气。
《肉与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境相通的两人最终走进了彼此的生活。
导演很巧妙的用梦境将现实中格格不入但渴望爱情的两人联系到一起,而这场充满灵性的爱情恰巧发生在一个屠杀生灵的地方,是否应证着人们正在亲手抹杀灵性的来源?
梦境画面的处理很唯美,现实镜头则残忍的多,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依然不太认同故事中女性迁就退让而男性自怜自哀的价值观!
6分!
ps:灵止于肉!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