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在对的时候,遇到一部对的电影,这是个很幸运的事。
比如这次,哪怕是分项给分,也认真考虑过了,还是毫不犹豫地每一项都给了十分,想不出什么能给这部片扣分的地方。
音乐?
棒棒的。
画面?
美美的。
导演?
很佩服他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
一部绝症片能拍成这样,足矣。
表演?
谢琳伍德蕾还用多说么,真是两个人的表演撑起了一整台戏。
有的时候,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个很幸运的事。
比如片里的Hazel和Gus。
有时有点不理解这部片的片名,其实我觉得《无比美妙的痛苦》还更好呢。
看到有人给这部电影起了这样的名字,觉得也是醉了,于是就借用来作我这篇影评的标题吧。
其实吧,觉得把谢琳最近的另一部片《the spectacular now》放到这部片作为片名也是挺合适的。
好喜欢海报上的那句,they don't have forever, they only have each other.也许有人会说,才18岁的小屁孩,懂什么爱情。
是啊,我也不懂,但我也看得出,他们两个是真心相爱的。
也是极其偶像剧式的相遇,两个人撞在一起,然后这一撞,便撞出了火花。
看着这一对,就会想到《怦然心动》里的那段,“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相信女主也是跟我们一样,在男主很臭屁地叼着烟的时候开始喜欢上他的吧。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子阳光的少年。
“把致命的东西放进你口中,却不给他伤害你的力量”。
我不知道这是他一贯的做法用来给自己战胜癌症的勇气呢,还是又一个高明的泡妞手段呢。
anyway,他赢了,他成功地让女主也让我们就这样沦陷了。
let me see...好吧,接下来的第二次见面呢,是为了让她帮忙安慰自己的好基友。
看着他把自己曾经的奖杯送给基友来当发泄的工具,好么,想说如果我是女的,一定马上就爱上他了。
幽默,勇敢,阳光,坚强,不羁,对这种人我一向都没啥抵抗力(那个,我不是gay啊哈哈别误会)跟着他,永远都会有惊喜。
他可以很自信地在第一次见面就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你看,哪怕大家都看得出来你们两人的品味实在是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每次接电话都很夸张地叫你的全名,但你听着就是很舒服很幸福。
他可以突然打电话过来跟你说,我跟你最喜欢的多次写信却一次也没有回复的作家通上信了。
他可以带着花带着难吃的三明治在你家门口等你带你去野餐,然后告诉你,他把他唯一一个愿望用在了你身上,你临死前唯一的心愿就这样有了着落。
你已经病得很重了,你跟他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因为你怕会伤害他。
你说你是手雷,总有一天会爆炸,你需要尽可能地减少附带伤亡。
他却能跟你说,即使你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
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白费。
他说,我不在乎,能被你伤害是我的荣幸。
姑娘们啊,遇到嘴那么甜的男人就嫁了吧!
这简直就是诗人啊。
摆着这么臭屁的表情说出这么拽的一番话,爱死这段了。
你也会突然发现,他穿上西装是那么的帅。
后来你知道知道,人家为了跟你的约会,把自己特地做的最好的西服,用来做寿衣的西服穿上了,你也不知道,这时候应该是什么心情才好。
最后在安妮日记的感染下,你终于决定了,癌症?
管它呢,老娘要把握好最后这段最美的时光,别的?
不想那么多了。
于是你们开始了甜蜜的生活。
你们一起去蛋洗那个伤了他基友的女生家。
看着他对着走出来的家长不慌不忙地说,你女儿做了不对的事,我们是来复仇的。
虽然我们三个人只有四只眼睛五只腿还有2.5副好的肺,但我们还有两打鸡蛋,我劝你还是回屋躲躲吧。
哈哈,这就是你当初爱上他的原因吧。
但你不知道,他已经时日无多了。
有时看着他阳光的笑脸,你会突然忘了,他也是个跟你一样的癌症患者啊。
你发现他也是会害怕的,你开始害怕每一个深夜里的电话。
听着他自怨自艾的话你终于忍不住怒了,对啊,谁在乎会不会给世人遗忘,我们拥有彼此,还不够么?
用韩寒的说法,有的时候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头来,只要有一个,也就足够了。
你也许是第一次遇到这么个希望参加自己的葬礼的人吧。
你们两个,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两个人,对着他阳光的笑脸开始讲你们准备好的悼词,但是却泣不成声。
你说,我们两人有着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抱歉我无法讲诉我们两人的故事,因为你怕会给泪水淹没。
你很希望你们能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你们没有。
你也无法说出自己有多感激,多感激他在有限的时间里让你知道了永远的意义。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一到十级的疼痛,哪怕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你也只是比出了9级的手势,人家都说你很勇敢,他们不知道,你的十级是留给这一天的。
留给自己最深爱的人。
你最终还是没把准备好的悼词念出来,因为你突然明白,葬礼不是为死人准备的,而是为活着的人准备的。
你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到了生命最后的他依然是那么阳光,坚强,幽默。
在骗谁呢?
如果你是他,你也会舍不得走的把,因为你们有着太多的美好。
最后你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他为你写的悼词,他留下的最后一番话。
他说You don't get to choose if you get hurt 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a say in who hurts you. I like my choices. I hope she likes hers.Okey?他问你。
Okey!你回答。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早,有的人晚,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你能做的就是把他放在心上,以爱之名,接着好好活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便再啰嗦几句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害怕看悲剧,尤其是晚上睡觉前。
还记得当时看了一部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难过得睡不着。
所以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就一直给压在了硬盘里不敢去动。
昨晚终于忍不住了才打开来看。
要说人真是作啊,明知自己受不了这种片,还是看了,不出意外地难过了好一阵才慢慢睡去。
也不知道该不该庆幸自己还年轻,还能给这种片子虐得死去活来。
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越来越那么弱了,曾经看泰坦尼克号,那些年的时候还给同学批冷血呢,自从某次看老友记第一次留下眼泪后这种心情就再也收不住了。
看这部片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是这样的,嘴角几乎一直都是保持着一个上扬的弧度的,但眼睛却一直是湿润的,尤其是后半段。
也不知道该欣慰地笑呢,还是难过地掉眼泪嗯。
其实一直不太习惯去写一些很认真的影评,觉得自己最适合写的还是吐槽。
但是对于这部片,总觉得不写有点对不起自己。
真的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看的最有感触的一部电影了。
当然了,也是跟最近一直在看美剧没什么时间看电影有关。
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很感谢能遇到这么一部电影。
美式小清新下的患难见真情,没有韩剧哭得那么撕心裂肺,却还是被生离死别的天各一方深深打动。
两个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邂逅,原以为病情较重的女主会先走一步,谁知世事难料,男主成了与世长辞的先驱者。
临走之前,他仍用自己的积极和乐观激励女主勇敢地面对生活,即使是没有他的生活。
男女主角虽然不惊艳,但是很暖心,尤其是男主的笑容,有种整个世界都被点亮的感觉。
阳光大男孩微笑着咀嚼自己的不幸,无条件陪伴自己的同伴,小心翼翼地守护心爱的女生,没有女主的应允他自始至终没有逾越他们的朋友关系。
他的无意吐露堪称世纪表白经典——即使跟我保持距离,我对你的深情也丝毫不减,一切试图让我幸免于你的努力都是徒劳。
中文翻译读来特别诗意,你是我这辈子难逃的红颜劫。
话说两位主演正值青春年少,女主是91年的,男主是94年的,难道现在荧幕都被小鲜肉承包了吗?
他们两人在另一部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中也有合作,饰演一对兄妹。
另外,个人认为女主父亲和双目失明的小哥颜值颇高,女主母亲的演技略浮夸啊。
不得不提的是整部影片插入了很多好听的OST,一听就是博士的菜。
列举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那些完美镶嵌在我心坎里的珠玑。
首先是一句很煽情的台词——这世上只有一件事比得癌症死掉更糟,那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得癌死掉。
女主一直对母亲在病床前的话耿耿于怀,害怕自己去世之后就会被这个家庭遗忘,这也是她如此执着于那个作者的原因,后来母女的一番交流成功令她释怀。
男主参加自己葬礼的桥段总觉似曾相识,原来死亡也可以预演,提前在亲友的哀悼送别中体验死神的降临,这才是真真切切属于我一个人的死亡仪式。
而随后庄严肃穆万人空降的黑色气氛,只能证明“举办葬礼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活着的人”。
男主爱好把烟叼在嘴边,看似是高中生桀骜不驯的吸引她人眼球的行为,他却美其名曰“把致命的东西叼在口里,却不给它伤害你的力量”,真是活捉呆萌神兽一只啊。
尤其喜欢他们的Amsterdam之旅,甚至可以算作他们的蜜月之旅,觥筹交错间的点点星光,掠过浮动的杯影,你只需一饮而尽。
在Amsterdam的每一帧截图都能拿来当壁纸,很有Woody Allen的感觉,鄙人有生之年真想去安妮弗兰克故居玩一遭。
这部影片最能引起我强烈共鸣的是女主的这句话——这个世界,只要有一个人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被这个世界遗忘。
我承认,某种程度上我怀揣着跟男主一样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害怕肉体的消亡会带走我所有存在过的证据,这也是我拼命想留下一堆文字的意图,哪怕只是一些空洞的符号。
我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滴,我对文字的信任远远超越了对生命的热爱,只因,这份固执的精神财富可以成为我老无所依时聊以自慰的奢侈品……
本片以女主Hazel视角开始,最终展现了一个完美的男主——Augustus。
台词美,剧情有起有落,最喜欢的是充斥着全片的爱。
Augustus对Hazel和对朋友的爱,Hazel父母、混蛋作家对女儿的爱,混蛋作家助手对作家的爱。
看的时候哭成狗,但心里是暖的,罗列一些美好的小细节。
1)让失恋的Isaac砸自己的奖杯发泄,自己却和Hazel交换着读书心得。
2)被Hazel已不想伤害Augustus为由拒绝,却没有丝毫的沮丧,还警告Hazel不要再跟自己调情。
3)拿着大束郁金香等在Hazel家门口,自然的跟Hazel爸妈打招呼。
4)坐飞机去阿姆斯特丹,Hazel说我们只是朋友,Augustus反驳说:well,she is,I'm not.5)去见混蛋作家,愤怒的关掉了作家放的狗屁瑞典音乐。
6)说自己病情又恶化的时候形容自己像闪闪发光的圣诞树。
7)为Hazel写了悼词又怕自己文笔不够好,希望混蛋作家可以帮忙修改。
这个世界上有那么的艰难和挫折,Augustus就像阳光可以驱赶所有的阴霾。
似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可爱的,即使是混蛋作家,即使是该死的癌症,难免的脆弱也总会过去。
想做一个Augustus一样的人,对全世界微笑,只给一个人伤害自己的理由。
You don't get to choose if you get hurt in this world but you do have a say in who hurts you.okay?
其实作家人并不差,只是太过于理智了以至于深陷感情的人完全无法理解一个理智的人的冷漠。
1.我也同意有人说的放瑞典音乐正是解释的开始。
因为一个人真正的面对的现实及其感受是写不出来的,只能去面对和感受。
尤其作者的下场是痛苦的,你读到别人写的痛苦也不能完全感受别人的痛苦,你读了别人写的现实下场也不一定就是你自己的。
毕竟文字是有限的。
作者自我陶醉在音乐中正是在感受着自己的那份别人无法体会的自己的痛苦。
也是告诉他们,重要的不是那些瑞典语言或者小说,而是真实的现实,以及那种感觉。
当他们让他写出结尾时,作者反复说了,他做不到。
因为痛苦需要被感知,而不是能写出来。
作者说过那只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结束就结束了,以及最后说的,想想你自己为什么想这些愚蠢的问题,就是想告诉他们,他们在临死前为何执意去追求虚构里的结局,甚至强迫作者给予他们一个结局。
这难道不是人们的害怕吗?
他们关注死后的结局远远大于对自己生命的关注,以及对于他们而言,死后,一切就是不存在,就是虚构的了。
作者不谈小说,不谈结局,是在更高的层面用心良苦的启示他们,他们面对的死亡远远比他们死后的情况或者别人的事对于他们更重要。
去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与感受,去重视自己的生命吧。
2.作者用乌龟来解释这个道理,就好比乌龟就像小说一样,你永远也无法超越乌龟,只能更加接近,但是在现实中,你可以不考虑牵扯,去超越乌龟,就是说,小说即使写了作者的痛苦或者其他的感受也只能是接近最真实的感受,文字便是牵扯,你永远滞后于作者的感受以及对死亡的认识,而你大可以自己在现实中去感受,甚至感受到比作者更丰富的感受,更大的认识,而不是在小说中寻求答案,但是那种痛苦的感受或者真正对于死亡的感受确实很难用语言解释的,所以也是作者没办法给他们写结尾的,也是一个好的作者不愿意写的。
作者鼓励他们自己在现实中感受。
那么既然无法解释怎么办呢,没关系,好在有些无限大于其他无限,你的感受也许比我的更丰富,所以我不害怕自己的感受没办法解释的清楚了。
其实到此为止,作者很好的给了女主他认为很透彻的解释,可是那俩完全不理解作者的寓意和用心。
3.作者谈到怜悯和进化过程中忽略个体的副作用以及突变的失败品。
怜悯就如同善意的谎言,人们为了安慰一个临终的或者伤心地人而遮蔽事实用谎言来令他们好受一些,可是作者不愿意,这是作者对于尊重的理解,人们有权利有必要面对真实以及感受真实,而不是被庇佑于别人对他的同情与怜悯。
这是对于一个生命的尊重。
也就是说,那些安慰人的说什么与耶稣同在或者说什么你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或者你的过去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对未来是有影响的这些话,对于一个即将死去的你,都只是安慰剂,他们无益于你对生命的感受,反而令你忽略自己而逃避在对自己死后其他事物的发展中。
因为死亡就是你的终结,后面的东西已经与你无关。
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是死亡最真实的感受,你需要在痛苦中领悟。
人们就是这样忽略一个人的尊严与作为个体生命所应有的(这里不知道用什么词,自由?
该有的感受?
神性?
)。
突变的失败品,就好理解了。
就是在这种生命进程的转折或者遇到不同的环境时并没有做出个体正确的结果。
而是被执念与谎言所包围所蒙蔽,没有对于环境真实的感受。
4.为什么说停留在被诊断的那个年龄呢?
因为在死亡之前我们关于未来的看法及感受都是正确的,但被诊断后,我们却依然停留在原来正确现在却错误的看法与感受上——相信以后自己的一切与现在一样同样拥有意义,但其实对于个体确实是没意义的。
而人们正是不愿意揭穿这样的事实而开始了善意的谎言,为他们编织了自己的意义。
也就是说,以后是什么样的对于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已经终结了,不存在了。
5.电车问题,可能作者正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为什么不写结局:不写结局就是不作为,没有安慰剂,却不会忽略个体的尊严与应有的,可能还会激发成功的突变——对于死亡最真实的感受与认识。
而写了结局也许会令那些即将死去的人没有经历应有的痛苦与醒悟而安详的死去,但这样安详的死去却是杀死了生命个体的尊严或者正确的突变。
电车问题不一定非得和人命挂钩,也可以表达其他的两难选择,这里便是。
6.细胞来自于细胞,生命来自于生命。
这个重点是后一句吧。
你的生命过程以及生命应有的感受只能由你自己的生命去完成。
我的小说以及我写出的结局没办法给予。
只有你的生命能赋予自己生命应有的生命。
7.另外我私自认为作者之所以讨厌美国人以及美国就是因为美国人总是活在善意的谎言与欺骗中并且傲慢到理解不了更深刻的哲学。
而作者恰恰是一个不愿意当假好人的人。
8.其实有一点要提的就是女主执意去追寻小说的结果也是有放心不下父母以及男朋友的原因。
所以没有得到答案会很愤怒绝望,自己无法解除对父母的担心,这从后面也能看出端倪。
但作者想纠正的是,自己的死亡是大于别人去承受痛苦这件事的。
如果大家都这样面对自己的死亡。
也许更多的不是痛苦,而是感悟。
9.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片中作者在我看来也并不坏,反倒是那个最尊重个体生命而用心良苦却使了好心做了坏人的人。
而我也觉得自己明明理解了却用文字很难表述这个作者的用意。
而你们读这段文字也只能理解到我的理解一样。
越写越乱了。
我觉得大概就是这样子,如果哪里不对还是希望一起探讨。
拍的好的爱情电影,不仅外表好,内在也具有足够多的层次,不仅是层次,还有拓扑结构,格式塔模式……还有好多我不懂的理论,非常的复杂、互相牵连,妙趣横生。
这个电影的主线是肺癌少女海瑟一直以来的抑郁症,尽管她说这种抑郁症与其说是癌症的副作用,不如说是死亡的副作用。
抑郁症大概的解释是对未来某件未发生的事情的现在时焦虑造成的认知改变,低落、沮丧,丧失生活乐趣。
海瑟一直很在意最喜欢的那本小说的结局,她关心主角死去之后她的父母会怎么样,他们去见了小说的作者,察觉到作者万豪顿是个烂人。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想到万豪顿其实就是海瑟关心的那一类人的现在时,所以她很生气,万豪顿不仅破坏了那本小说的好印象,更从一个角度证实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患癌小孩的父母越是爱自己的小孩,小孩去世之后带给父母的伤痛越是沉重,海瑟把这个事实带入了她自己的家庭,她恨作家,不如说是恨自己,恨自己患癌,恨自己的早逝会毁掉父母的人生。
这是第一个点。
’ 第二个点,奥古斯特,精神小伙。
海瑟从第一次认识他就深深的被他鲜活的生命力打动,但还是那个命题,她不敢爱他,他的生存几率比她大很多,她知道自己会抵死爱他,但她的早死可能会给这个小伙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是电影给了反转,奥古斯特比海瑟先死,就在他们俩打破了对死亡羁绊之后,奥古斯特正如作家所讲,非常的带脑子,看了一遍小说之后就懂女主的心思,在他死之前,搞定了作家想出那本书的结局告诉海瑟,安排了提前的葬礼,告诉海瑟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甚至提前写好了海瑟葬礼上的悼词,他用自己最诚实的行动想减弱海瑟对死亡的恐惧。
但反过来,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海瑟,如果她最爱的那些人先一步离开人间,海瑟会如何自处?
患有视网膜癌的眼镜小伙的女朋友给了一个负面的例子,在受伤害之前提前离去。
但正如愤怒的海瑟在车上对作家说的话,作家没有毁掉阿姆斯特丹之旅,阿姆斯特丹之旅因为两人的情投意合成了生命中最棒的旅行。
海瑟的抑郁症在于她想安排好别人的人生,让自己舒服。
在她的认知里,其他人的人生不仅是同质的,而且是均质的。
1、2、3、4、5、6、7……自然数集,2、4、6、8、10、12……偶数集,在一定范围内,自然数的数量多过偶数,无限数下去的话,两个数集里的数字都是无限的,作家提到,有些无限比有些无限要大,1和2两个自然数之间只有一个间隔,但是1、2之间有无限的小数,0.1、0.01、0.001……。
搜了一下芝诺难题的克服,原来芝诺和海瑟一样,认为大家都是匀速运动的,但其实不存在匀速运动这个东西,所以会存在事物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观测到“速度”无限大。
作家也说了,乌龟难题的解决是因为会存在跨越。
奥古斯特带给海瑟的惊喜点是她根本预测不到的,奥古斯特尽力让海瑟体验自己体验到的,也尽力去体验海瑟体验到的,这小伙有一种质朴的谦逊,明明海瑟有时候很笨且娇柔造作,但依然有非常非常多的不同的惊喜点。
作家说那个小说的结局写成那样,是因为生命来自生命,细胞来自细胞,海瑟是她爹妈生的,但海瑟和她爹妈是不同的,她爹妈和海瑟也不同,微观的世界里极大的不同,如果善于观测和挖掘,简直振奋人心。
奥古斯特差不多就这样,他健康的时候是篮球健将,截肢以后那些奖杯对他的意义不大,砸了就砸了,他奉行这样的准测,所以健康时候没有破处的他,反而在截肢之后遇到了那个非常对的人。
他癌症没有复发的时候鼓舞身边的人,癌症复发生命垂危之际,居然可以劝的作家帮他改情书,参加他的葬礼。
每个人都有24小时,奥古斯特在做这些的时候,海瑟在干什么呢?
沉溺于匀速直线运动的悲伤?
作家乏味的人生和那本小说相比于生命的壮阔是微不足道的,能激发asshole一样的人主动关心他人,激发出asshole自己人生好的一面,才是牛逼的。
但这些并不是奥古斯特一开始自发自觉做的,他不是全知全能的,否则也不会缺少异性朋友,他也是因为爱上海瑟从发现了生命中更多不为己知的妙处。
每个人的非匀速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他自己也根本不可能知道,想知道就要不停的去做。
现在短视频很火,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好做吗?
不好做。
一部电影大部分90分钟到120分钟,有些甚至180分钟,闪灵开场的三分钟航拍是库布里克在70多天每天7个小时的航拍素材中剪出来的,他把这些素材全都看了?
太可怕了。
优秀的短视频和优秀的长时间的电影,观赏价值都可以是无与伦比的。
看完电影写流水账一样的观感是简单的,描述打动自己的闪光点也不难,本来也不需要取悦谁,有趣的在于如何做出来,利润的生产过程就是利润的分配过程,一包方便面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瞬间,就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各拿到多少钱。
海瑟说自己曾经给作家写过很多信,石沉大海。
奥古斯特的电邮得到了回信,还被邀请去阿姆斯特姆面基。
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作家换了助理,这个助理明显爱作家,用尽各种方法鼓舞作家消沉的意志,她挑奥古斯特回信,大概率是因为奥古斯特字里行间的热情,患癌,提到好友海瑟的方式……总之让人猜出来他们是一对绝症少女情侣,助理想用少年情侣的热情扩大作家萤火一样小的情感范围,最好看到自己。
电影结尾作家明显好多了,助理大概率达到了目的。
不停看电影是杀时间,也是在浏览人类精神史,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制作者展示了一代比一代精巧的技艺,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在主题上不停的重复,打动人的点在每一个版本中都有不同。
电影利用的东西和这部电影提到的芝诺难题的解决原理是一样的,时间累积效应。
光影进入大脑触发神经中枢判断思考,电影人是有目的的制造特定的光影,去触发特定的思考。
哲学上说,人眼看到的世界必定是虚假的,因为不存在可证实的光影,存在的只是中枢神经传递的信号。
世界是一个隐喻,就是这样得出的结论,可以认为凡是能感知到的东西,都是另外一个维度有目的的制造出来的光影。
太魔法了。
1. ——They don’t actually hurt you unless you light them.——I ‘ve never lit one.——It’s a metaphor,see?——You put the thing that does the killing right between your teeth, but you never give it the power to kill you. A metaphor.就像我给你一把没有上膛的枪,我仿佛是把命运交给了你,但其实它永远把握在我自己的手里2. It was a privilege, though, wasn’t it? To love him. Gives you an idea how we feel about you.他人所存在的意义,正是让我们自身感受到他人的所作所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也正是我们自身的所作所为带给他人的感受。
换句话说,他人存在的意义也正是加强了我们自身对自己的感受.3. If you want the rainbow, you have to deal with the rain.4. Pain demands to be felt5. You know, sometimes people don’t understand the promises that they’re making when they make them
短评写不下,看完这部电影,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不就是要如此互相扶持吗?
他让她从悲观中走出来,感受生命的精彩,之后她又一直在他身边,给他最后的关怀。
一个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很难保持永远乐观,我自认为办不到。
不过至少现在我还身体健康,即使生活不顺,可是我不比其他人差多少,那就没什么值得抱怨的。
生命真的短暂,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这是最终极的问题,对于将死之人,家人越多的爱反而是越大的压力,如果知道家人会努力生活下去,那就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最后一句话很好,你没法选择不受到伤害,但是你可以选择让谁来伤害你。
给四星因为没有戳到泪点,或许我对爱情的生离死别不感冒。
里面的BGM不错,阿姆斯特丹想去看看。
片名叫星运里的错,可是我觉得在真正的爱情面前永远没有错。
okayokay
关于病魔这个东西,人类肯定从主宰地球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跟它的斗争。
人类关于病症的记忆,一定都跟痛苦有关。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癌症,只是靠一个看似不迷人的爱情故事串了起来。
“人以群分”,所以主角都是癌症病人,然后慢慢相爱了,正好又在体验或向往爱情的年龄,这个故事就看上去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人太闲了可能也是一种病。
比如说,就像2020年这样,整个世界都病了,人都憋在家里,几乎闲出病来。
而此时,也正是考验人类的时候。
全世界能否站在一起打败病毒,这比个别人战胜病魔要困难得多。
我就是因为太闲了,所以才把原来看过的电影断断续续又看了一遍——这样虽不至于要命,但也有点病了的意思;看过就完了,还非要写点心得体会,这就是有病,因为说的话未必都招人喜欢。
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了一个离世近三十年的亲人,我的大舅。
老话说,“走了的好,死了的好。
”这话大概没错,所以我经常想起的好人,多数已经死了。
我大舅的死,说起来非常奇怪,因为我们至今都没明白怎么回事。
然而据当时医生的说法,我大舅得了胃病,后面发展成胃癌,花了大钱治疗了一段时间,医生说“好了”,半年后我大舅突然没了。
惜乎,我没能力将这样平凡无奇的故事拍成影片,甚至诉诸文字都很困难,尽管我自称喜欢作文。
但是,癌症主题的电影能获得大家的喜欢,我相信是为一种“庄严的痛苦”所感动。
活着的人,大抵都是盼着多活几天的。
可是活着的人,很少有人相信自己会死,尽管明知人人会死。
人类直面痛苦的能力其实很弱,尤其当你知道自己或亲友得了不治之症,眼睁睁看着他们掰指头算日子,就等着死神来临,你整个人的精神系统很快就会崩溃。
甭说我大舅真死于癌症,就连我奶奶在炕上瘫了一年后才离开人世这种病症折磨,我至今都不大相信,然而事实的确就是那样啊。
当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看到离世的亲人,我们若有所思地悼念他们,好像真明白了为人的不易和痛苦,但转眼,我们又会不断追求所谓的幸福和财富。
为什么人会表现出这么贪婪的一面?
一是生活的需要,不得不那样,一是真心贪婪,拥有越多越贪婪。
可是当你回过味来,发现一辈子除了为那些东西奔命,最后还是会带着一身尘土离开这个世界,最后连自己都化为尘土。
你到底拥有了什么?
或许就是当时的那点虚荣心,也或者连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部影片让人遗憾的地方在于,那种西式表达只能给我们暂时的感动,但无法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解说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不过,在面对生与死考验这种事情上,东西方人似乎没多大差别——为生而乐,为死而悲——每个人的感受大同小异,尽管体验略有不同。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贵州,在前往湄潭的途中,我发现城市里居然有明目张胆地为墓地打广告的宣传,价钱实在不低,忘了具体的价格,好像就是8868、8688还是8886之类的数字,反正把风水很好的一块地方,贪心加上黑血的开发商搞出来,建成一块山清水秀的墓地,让死人在那里去享清福。
再加上中国人历来喜欢6或8这样的数字,所以价格也就暗藏玄机。
6或8,对应的就是“遛”或“拜”,既是捉弄活人,也是调戏死人,这个钱赚得实在高明。
为什么生死这么大的事,突然间就掌握在了开发商手中?
难道是开发商不死,还是不得绝症?
我认为这样的人就应该断子绝孙。
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善后”的好事,但我从未听说过赚了活人的钱还要赚死人钱的道理。
过去,只有卖寿材的人,没听过建好了“坑”,想埋死人就去找某某某买“坑”的事情。
时代果然是不同了,但是,人类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感知应该还没发生变化。
如果人都活到活不起也死不起的地步,谁会在乎埋在哪?
正如影片中所说,“活人给死人办葬礼,其实都是给活人自己办的”,死人哪在乎那些!
当我们一边咒骂陋习不断之时,常常又会陷入新一轮陋习之中,因为活着的时候想要的很多,死了也希望还能接着在某处享福。
想得真美啊!
但我认为万能的主不会那么安排,因为世间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死亡,活着的时候活法千差万别,有些人甚至为了生计痛不欲生,造物主怎么会让死亡凌驾于幸福之上,让活着的时候就造了孽还享了福的人接着造孽享福?
而让活着的时候就痛苦的人,死后接着痛苦呢?
正如这部影片所传达出来的让活人正视癌症,死亡等痛苦的意思,我们也应该正视“有”与“无”的意思。
活人拥有的,未必是死人所没有的;死人所“拥有”的,未必是活人能有的。
有时候,别以为“一死百了”,其实很多人巴不得你死,而且等着看你死的笑话呢。
所以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要做一些不被人等着死了看笑话的事情。
两个癌症患者都以为自己会死在对方前面,但谁也没有料到,看上去好好儿的一个,反倒死在了经常无法呼吸的那位前面。
“未知生,焉知死!
”但多数人的确就是稀里糊涂地活着,然后莫名其妙地死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世界又按原来的套路接着向前。
我喜欢这部影片中串起故事的那根线——主角都喜欢的那本书,《庄严的痛苦》——凡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轻描淡写最容易,但要理解庄严的痛苦,除非你走了一圈鬼门关。
我们观看这样的影片,既要对“爱的人少但爱得够深”的爱情表示羡慕,也要对庄严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
因为,现在的我们,正在被物质欲望打败,很多人都失去了恻隐之处,已经站在了冷漠的高地上。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全人类都有一种叫做“逐渐冷漠”的癌症,正在全球扩散......
我讨厌情感专栏作家,他们痴迷于给读者解决疑难杂症,仿佛能感知到世间所有痛苦。
到最后,他们不得不借助想象,编一些高难问题来自问自答。
当然,感情的困惑,人人都有。
可是,一个人的痛苦,其他人可以移位思考,却无法代为承受。
也有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很多问题的产生,其实不过是希望痛苦能被感受到,提问者想要的,根本不是阿猫还是阿狗来解答。
包括一些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时下从国外接力到国内的冰桶挑战,它们的出发点一样,痛苦要求被感受到,哪怕它们是一种奢望的表现。
《星运里的错》,老掉牙的绝症题材。
说它老掉牙,因为观众都知道,不是A死就是B亡,大限摆在那。
但,这部电影不只有插曲个不停的小清新,我以为它会放一堆梁静茹《会呼吸的痛》之类的歌;它也不完全依靠演员外形所取胜,譬如加斯·范·桑特拍摄同类题材《悸动的心》,总之,还是拍出了一些新意,秒杀韩国白血病影视剧。
影片塑造了两个不太一样的主人公,他们没有把痛苦绝望或坚强奋发写在脸上,不走极端,也不灌心灵鸡汤。
去掉那个氧气瓶,去掉那段机械腿,他们根本就不像奄奄一息的癌症病人。
身为非正常人,他们却拥有着比正常人还强大的健全人格,知道关怀朋友,善待身边人。
把他们中的一个敲碎,把这段感情砸碎,那么,这就是一个高明的悲剧。
作为小清新风格的片子,《星运里的错》调子明亮鲜艳,台词通透。
比如那个双目失明的朋友,他和女朋友说了数以万次的“永远”,一转眼,承诺就踩成了满地碎片。
多数人在许下承诺时,并不知道承诺意味着什么。
片中配角人物也鲜有悲戚戚的,不说双方家长的通情达理。
就说《无比美妙的痛苦》的作者,他先是充当了女主角的精神寄托,紧接着变成了面目可憎的混账人物,也是一处妙笔。
经过海量影视剧的洗礼,许多观众变得讨厌俗套,因为俗套意味着不新鲜,陈腔滥调。
可事实上,俗套不可怕,俗套最有效。
“孩子,你可以选择放手”,这是我们熟悉的煽情方式,效果也很奏效,真实但略显俗套。
《星运里的错》做的最好地方就是它会让你暂时忘记这是一部绝症题材,开导失恋朋友、坐飞机去旅行,细节真实有趣,没有抽离于现实,更不会让观众也置身于压抑的ICU。
别的先不说,能在跨国旅行发现彼此依然搭调投缘的情侣,他们不能在一起,简直没有天理。
与此同时,影片也跟观众开了个小玩笑。
所有人都注意到,女主人公突然病发,又达成了愿望,好像做好了一切赴死准备。
岂不料,剧情突然急转直下,俗套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了,但观众早已原谅这一切。
死亡并不是终结,这是《星运里的错》要说的。
无论谁先走,主人公都相信,彼此出现在对方的生命里是有意义的。
不是说,恋人走了,余者就失去了爱人的资格。
同样的,女儿走了,母亲就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意义。
影片极力想要打破这些陈旧观点,提倡一种坦然、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
死亡得让生者更好的前行,每个人存在于世上都是有意义的。
在很多电影里,绝症的出现和意义,那也不过是为了强化爱情消逝的痛苦。
《星运里的错》很好地平衡了二者的关系。
因为爱情的出现,他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因为生命的终结,他们的爱情更加无法被遗忘。
作为一部面向年轻族群的电影,《星运里的错》有许多小花招,比如先前有朋友热议过,如何在电影里表现发手机短信。
因为手机不仅是虚拟的社交网络,同时还侵入到现实生活中,它跟电脑一样(片中出现了众多的看片镜头),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高的时间比重。
影片就用了有趣的字体形式,还能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像阿姆斯特丹的突然成行),这些文字内容不仅减少了冗余的镜头,也令演员的表演更加完整。
【中国新闻周刊】
没看过原著,我从电影里学到的是如何面对死亡,面对自己的死亡,面对亲人爱人的死亡。
我认为电影里的男女主年轻但不幸患上癌症的设定是一种条件,把我们长长的一生缩短到短短的时间,当你知道自己终将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会选择怎样度过剩下的时间?
或者说人总要面对死亡,当你知道人生来就要死的,而且会死得毫无痕迹,你会选择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电影里Hazel念的悼词里解答了这个问题:爱让我们短暂的生命拥有了无限的可能。
虽然人会死去,不管多么伟大的人也都会死去,甚至死后总有一天会被人遗忘,就好像他从来没有出生过一样。
我愿意把这个过程比作一个圈,我们出生是起点,绕了一个圈总会回到原点,在放大的角度看,好像我们从来都不存在。
但事实上我们走过的每一个点,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时刻,每一段经历,都是永恒的,无限的。
所以人生真正宝贵的东西是体验,是经历,或者说是情感,是爱,这些是永恒的,因为我们可以体验到,感受到,是真正属于我的东西。
我的野心,我的苦难和我的幸运组成了我,这些都是人生珍贵且永恒的点。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勇敢的爱吧。
哭死TAT
矫揉造作不忍直视。
看睡着了两次
哭成狗T T
okay
书读到一半看了电影 一直哭 却也不悲伤 - The best love story i've seen in a long time.
一般吧
之前一直畏惧去看这部悲剧。结果看了也如所想,让人心情有点灰。喜欢那句尝到星星味道的说法,喜欢那个关于无穷的解读。爱有时候是这么简单和美好,不要用复杂和死亡毁了它,我们的生命不一定一定要有什么意义,但它足以让我们无悔便足够。okay……okay……
梵高写给提莫的信里提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 在岁月的尘埃里。对的人只要遇到了,无论何时,就是最好的时光
Hazel的不美让一切都显得很真实,故事好像很俗套,但是有种温和却又坚定的美。Wish one day someone can write such an eulogy for me.
6.5/10 分。2023.08.22,初看,133分钟加长版蓝光。只适合青少年看,不适合我这样的中年人了。这几年因为肺癌去世的亲朋好友有十几人。。。影片投资约1200万美元,改编自约翰·格林的2012年同名小说。2020年被印度翻拍。
好像很早之前看过了然后昨天点开了。看不进去
最近全网刷屏的给我一朵小红花让我想到了几年前这部北美大火的抗癌爱情电影,电影拍得很美很清新,gus的出现是女主抗癌生涯中最美的经历,他有活力,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你完全看不出来他是一个将死之人,而正因为如此,结尾他的逝去才显得不舍。
据说小红花抄了这部的梗 没看小红花就来看这片了 几个孩子演得真好
后半程终于无法忍了一直快进。为这样的电影熬夜我真想拍死自己。另外,穷人别想着生病了,治癌症的那些高科技不是我等屌丝负担得起的。【那你为什么还在熬夜】
豆瓣充满了小清新。。。seriously 7.7?!没看过韩剧还是怎样 it's boring, depressing, cynic, bad, cliche with a lot of romantic bullshit 怒给两星
俗套还是哭死…原声赞
节奏却有点拖吧?喜欢在阿姆斯特丹那一段。母亲的角色比较真实(男主完全是我的审美死角(最后作家出现为什么说了电车难题?
尴尬了…真的和小红花好像高配版小红花
受骗感,剧情极其老套且矫情,作为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甚至眼眶都没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