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estly, this is a very weird story...I don't really know what should I comment. I figure I can't understand highly educated pros' mind.But it's really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after all I hate no one in the story. On the contrary, I think they are all kinda cute and all their fucking nosense decisions seem sorta reasonable... That's the dope part of the movie.
真的很佩服米国人的独立简单直接。
女主能够以婚外情抢亲再与前妻合谋让其复婚,脑洞之大也只有大美利坚这么自由国度的编导才能想得出来。
原本以为剧情最后是俩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幸福一生,伦理片变百合片......印象最深的是女主的那句“I'm not controlling!"。
对于跑偏的人生懂得去及时拨乱反正的决心还是蛮让人敬佩。
虽然女主眼熟,但是没印象,男主是爱在三部曲的男主,女二号太眼熟了。
故事很奇特,西方处理爱情婚姻显得那么直接有没有。
麦吉是个独立的女性,单身,想人工授精做个单身母亲。
偶然认识了深陷强势成功的终身教授的老婆的阴影下的小男人,不过小男人也好像有所建树,约翰刚开始写小说,没有读者和可以倾诉的人,于是麦咭和约翰总是相约讨论,然后呢,麦咭的捐精者上门,其实他喜欢她,想直接来传统式。
当然遭到了拒绝,女主不想把自己原本设想简单的事情搞的复杂,毕竟她也是在一次意外中诞生,并且一直自立,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麦咭人工受孕的当晚当时,约翰跑来表达了爱意,于是,时间来到了三年后,他们的女儿已经活蹦乱跳,而麦咭的生活完全陷入了约翰造成的全职保姆的境地,她尽心尽力安排一家人包括丈夫之前的两个孩子,约翰呢,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影片最后解密:其实约翰是因为这部难产的小说才爱上麦咭。
他以为麦咭希望他写完,而其实麦咭只是想要一个懂她爱她的人儿。
于是麦咭和他的前妻设计了鸳梦重温的桥段,不想真爱的俩人还真成了,只不过麦咭的好朋友酒后失言说漏了,男主气急败坏跑了,两个女人互相理解支持下带了几天孩子,此时,男主的书稿前妻看完后给烧了,顺便还了碳肥给男主,顺便指出他应该怎么发表他自己作品,并预估了后边的前景,两个互相了解的人必定走在了一起。
以前我总以为看上了就赶紧扯证生孩子,现在看了,互相欣赏互相理解才可能长远,如果没有分开的三年,也许他们原配的夫妻依旧是男主丢了自我女主独自强大,最后也会走向崩溃的边缘的,我现在便是深陷其中的感觉。
为孩子,为事业,为家务无休无止争吵不休,都太自我,以为自己才对这个家,孩子还有对方付出更多,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
总之,希望这片子给情侣看,给夫妻看吧,好片子,虽然不煽情。
现代人好像不那么喜欢“惊喜”,反而井井有条的生活让人安心。
大到几岁恋爱几岁结婚,工作几年升到哪个职位,几岁的时候银行存款多少,小到每天有氧运动几分钟,吃多少卡路里,性爱几分钟。
在数据监测下的生活让人有种科学主义的心理安慰。
理性随时战胜任性,翻开手帐开始计划下一周日程表的那一刻,大家多多少少都是控制狂。
现在,麦吉(格蕾塔·葛韦格 饰演)的计划是:她准备人工受孕。
她找到了捐精者盖依,一个数学家,正在转行卖腌黄瓜。
麦吉的意外是:她爱上了同学校的老师约翰(伊桑·霍克 饰演)。
人类学教授约翰有家室(朱莉安·摩尔 饰演)有小孩,学术生涯的无聊让他萌生创作小说的念头。
在麦吉为自己人工受孕的当晚,约翰向她表白。
本片导演丽贝卡·米勒,阿瑟·米勒的女儿,丈夫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而主演阵容中:在我看来,格蕾塔·葛韦格塑造的角色几乎全是纽约新女性(《弗朗西丝·哈》、《美国女主人》);伊桑·霍克也是演尽优柔寡断的天蝎男(“爱在”三部曲);摩尔阿姨在《依然爱丽丝》之后再次出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三年之后,婚姻的窘态再次出现。
约翰在麦吉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
和约翰结婚后的麦吉忙里忙外,除了自己的女儿莉莉,还要照顾约翰的两个小孩。
上一段婚姻中,前妻乔治娅是一头扎进自己的事业中,而约翰付出更多;而在这一段婚姻中,约翰花更多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麦吉觉得自己像个免费的保姆。
麦吉的新计划是:找个机会,撮合约翰和乔治娅重归于好。
亲密关系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及格的科目,尤其是对越来越功利和理性的现代人而言。
婚姻关系中充满微型的权力机制,怎样各自兼顾家庭和事业,怎样分工怎样平摊付出和牺牲,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博弈。
当代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人天生被训练成母亲/主妇,只有兼顾事业与家庭,才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
但是,殊不知,这样的标准背后,有多少鸡飞狗跳和力不从心。
现代人真的太累了。
麦吉和乔治娅达成了共识。
一次“意外”地在学术会议上的碰面,约翰和乔治娅“意外”地旧情复燃。
一个同事酒后失言,让约翰知道了自己中了两个女人设下的圈套。
一切陷入混乱,麦吉才发现:永远没有完美的计划。
结尾,纽约的冬季,所有角色都聚集在中央公园滑冰,莉莉无意间展现出的数学天赋,让麦吉陷入了另一番沉思。
一直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类型:知识分子电影(intellectual film),主人公一般是大学教授、作家、艺术家等脑力劳动者,台词精妙有趣,充满智慧,同时自嘲。
自诩生产思想的精英阶层,但他们仍旧无法逃离生活的尴尬时刻。
书香门第成长的丽贝卡·米勒,深谙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从她的代表作小说(后来也被改编为电影)《皮帕·李的私生活》中可窥见一斑:中产阶级的女性怎样从一个嬉皮士青少年,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商人妇,但是在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又怎样开始找寻自我。
丽贝卡的作品太过标准地符合受众的口味,反而大多数时候有点可预测般的无聊。
人物身上也大多带着一种——通俗地讲——“作”的气质,这让人有的时候不那么喜欢。
首映式时,丽贝卡谈到了影片的一个镜头语言上的特点:镜头总是会在两个人物对话的时候,瞬间移开到旁边的空间,然后几秒钟之后,人物开始运动到镜头当中。
这种playful的镜头语言似乎暗示着:观众可以预测角色人物的下一部行动,但是却又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本片有点类似掺杂了棍棒喜剧元素的伍迪·艾伦作品,诚然,并非多么优秀,但是,我们喜欢看人物在大银幕上犯囧,面对人生的尴尬,我们在笑出声的同时,好像也化解了一番自己的尴尬。
一个萝卜一个坑,说的是婚姻情况。
事实上对爱情来说,是不成立的,优秀的人,不管男女,都会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
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天天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可能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一想起关于婚外情的电影,联想到的都是哭哭啼啼的妻子,脚踏两船的丈夫,与美貌妖艳的小三。
不是妻子成功复仇,就是丈夫小三恶人恶报自有天收。
而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正是因为它的反套路,妻子离婚后光鲜亮丽生活优渥,小三上位后活像大家庭的保姆变成黄脸婆,最后小三忍不住去找正妻:“求求你,快把这团乱摊子和老公接回去吧。
”迷茫的生活如死水 每个人都在幻想转角遇到爱大龄单身女青年麦吉自嘲“爱无能”,从没经历超过6个月的恋情,觉得要单身一辈子的她,突然想要一个孩子,因此决定借精受孕,偏偏这个时候爱情不期而至,出其不意地夹带着措手不及: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已婚作家,就像狗血爱情剧里的套路,妻子强势而成功,更显得他的无能与难以喘息,他这样形容妻子:“她很好,只是她想毁了我的生活。
”文艺女青年麦吉瞬间圣母附身,觉得自己就是拯救这个陷入泥沼男人的天使,义无反顾地扎进一场别人的婚姻,她爱他郁郁不得志的才华,望着他的眼睛满是崇拜,而他愿意倾听她的每个细节,告诉她“你值得来到这个人世间”,就连枯竭的思路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第二春而焕发出生机。
而之后呢,成功上位的麦吉与作家结了婚,可是生活并没有变得美好,不仅要照顾前妻的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事无成的丈夫,活像一个保姆。
婚姻专家总说爱情就要势均力敌,而生活中谁又能完美平衡婚姻关系?
你以为姗姗来迟的爱情是阳光照进生命,其实不过是远光灯造成的眩晕,爱情里并不美好的真相,需要一辈子慢慢去参透与接受。
高难度的爱情,是月色、诗歌、三十六万五千朵玫瑰,加上永恒;高难度的婚姻,是账簿、证书、三十六万五千次争吵,加上忍耐;高难度的人生,是以上两者皆无。
—— 朱德庸麦吉期待爱情,盼望婚姻与孩子,而这些通通来临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惊喜变为平淡,炽热的爱情被生活的冷水不断浇灌,纵然她们试过不管不顾地冲出生活,活出哪怕一晚的刺激,也难以消解扑面而来生活里的愁与平淡繁琐。
而麦吉看到前妻离婚后光鲜亮丽的生活后,再也无法欺骗自己,在自己为照顾三个孩子而疲于奔命的时刻,这位情敌在著书开演讲会,在自己洗衣做饭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刻,这位情敌在悠闲地喝下午茶。
这不是麦吉想要的爱情、婚姻、生活,她想奋起反抗,想把手里的烫手山芋统统还给前妻。
她主动找到前妻,希望生活回到正轨,把丈夫拱手让回去,而妻子欣然接受提议,两个女人在窗明几净的办公桌前制定着圆满的“婚姻保卫”计划。
当麦吉意识到自己的婚姻不只是两人窝在暖炉边喝着威士忌谈小说时,这位大龄文艺女青年的梦就碎了,想要挣扎地从无望婚姻的泥沼中爬出来,就像当年丈夫想从前妻身边离开的模样。
“为什么你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得体离开?
”“因为这样太可惜,怕女儿成长在不健全家庭,也怕她在一个无爱的家庭长大。
”不是不纠结,不是真甘心将所有拱手相让,而是生活本就是左右为难,没有两全其美。
这可能也是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常态,不敢试错,因为错误的成本太高,不敢承认失败潇洒转身,因为付出那么多,怎么能轻易离开。
如果说人生是场赌局,大部分的人不是输在满盘皆输,而是败在当断不断、总想翻盘的赌徒心态吧。
一部荒唐的婚外情里尽是鸡毛蒜皮的絮语,而更显得贴近生活,麦吉与前妻的握手言欢以及携手密谋都显得那么可爱了。
你看,生活兜兜转转,你以为自己的人生会是个意外,而悲欢离合在这世间早已轮回千千万万遍,谁也不例外,步谁的后尘。
爱情只能是生活里的锦上添花 不会是绝处逢生的救命草成功将丈夫支离出生活的麦吉才开始过起自己的生活,不为丈夫,不为孩子,就是为自己。
帮学生开启事业,与女儿一起泡澡,她看着泡泡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泡泡”,唯一的忐忑是期待丈夫的出轨计划成功。
电影里充满戏剧性的剧情,心怀鬼胎的麦吉与前妻,反倒使屡次出轨的丈夫可怜与单纯。
无端地,让人开始琢磨生活这场没有剧本的电影,谁说风水不会轮流转,你心心念念盼来的爱情,之后也是有可能恨不得拱手送人的。
命中不是自己的,无论是费尽心思抢来,或是不费吹灰之力上门的,最后都会离开。
生活有各自的轨道,偶尔的失调,就算是美丽的意外吧。
电影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缺陷,以自我为中心的妻子,碌碌无为的丈夫,总想掌控生活的麦吉,像不像我们自己,像不像我们生活中曾经出现的路人甲乙丙丁,生活的剧本没有安排,处处都可能撞到惊喜,但惊喜也可能变成惊吓,或许这才是生活的魅力,走下去,你会发现,你在演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的结尾麦吉甩锅成功了吗?
这个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发现。
继在多伦多、圣丹斯等电影节展映后,女导演丽贝卡-米勒云集朱丽安-摩尔、伊桑-霍克、格蕾塔-葛韦格等演员的爱情喜剧《麦吉的计划》来到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展映,导演也携两位女主演来到柏林。
摩尔带病到场,一上来就用德语跟媒体打招呼:“我生病了。
”该片是一个发生在纽约知识分子圈的三角恋故事,轻松有趣笑点密集,首映场台下观众笑声此起彼伏。
搁在现在,谁不说一句人间清醒啊麦吉!
腌黄瓜男多可爱!
男主很好,居然演过这样一个渣男哦伊桑霍克,记不住名字他是低俗小说里乌玛瑟曼的前夫乌玛瑟曼照片比那个电影好看超美的他们居然一起过他是战争之王里那个耿直警察哦朱利安摩尔一出来就知道此事不简单她和渣男确实互相需要关键是她事业搞的太好了提拔渣男顺手拈来大家都在完成自己的角色吧不用心疼任何人现在看视频评论里老婆看老公突然发生变化,就知道对方恋爱了突然唱伤心情歌就是分手了还要安慰他爱情就是起起落落啊大家现在都好通透这电影重播一下肯定8分
(以下记于2023.5.12)1. 开屏就是一顿纽约回忆杀暴击啊.
2. !!!
弗兰西斯哈!
3. 受jing的桥段 这可不能更好吻合明天yy孩子的一周岁.4. 我勒个去 这是爱跃星空的结束致敬virgil之地吧!
5. 好了 伊桑霍克 不说了 满分好吧.
6. 十分钟都没到 已经这么多留言.
7. 纽约拥有这样的家 人生足矣.
8. 早上的播客说 品牌的成功是让人可以拟人化. 以此类推 当我想到纽约女孩时 兴许就是弗兰西斯哈了吧 或者纠正 Greta Gerwig.9. 暂停. 梳理一下剧情. 弗兰西斯哈的受精对象企图用真实人工方式(发生关系)来实现 而她阴差阳错因为名字相似认识的大学同事伊桑霍克(一个结了婚笼罩在老婆和家庭阴影下的男人)从读他小说开始 发展到伊桑霍克坦诚喜欢上了弗兰西斯哈.10. emmm.
11. 爱情的初始固然美好 但因为孩子 琐事和纷争就会产生.12. whole foods. 眼泪 不说了.
13. 弗兰西斯哈和前妻不欢而散的争辩.14. 笑死 怎么男女主的风月片段 还能夹杂中文.
15. 天晓得 为什么华盛顿广场在每个剧集里都出现.
16. “我想有我自己的泡泡”. 小孩子的祈愿 何尝不是成年人的梦想.(以下记于2023.5.14)17. 清醒时会深感 摩登爱情的加长版. 三人游 小孩的教育.18. 剧情发展到昨夜的13.19. 弗兰西斯哈不但和前妻纷争 还和自己最好的男性朋友也吵架了.20. 我昨天肯定喝多了 所以才没意识到 14的评论来源于 “来一场当地的冒险”.
21. 哦对了我还搞混了伊萨克和伊桑霍克. 说起来确实名字都相似.22. 弗兰西斯哈想让男主和前妻复合 还创造了魁北克机会 but seems fail.23. 泡泡来啦 昨夜的分水岭 至少评论来看.
24. 男主和前妻还是ons了居然.25. 男主意识到 一切都是一场安排.26. 怎么发展成了双女主戏.
一个叫麦吉的女人计划生一个孩子,但是却不想结婚。
到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但是却经历了一个比较苦逼的剧情。
一句话其实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但要理清楚里面的弯弯绕绕就需要一部电影的长度了。
虽然不是一部小妞电影,但是里面还是包含着一些小妞情节的。
虽然女主年纪大了但是依旧在纽约这个活力四射的城市依旧表现的活力四射。
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她是一个有活力的人,喜欢小孩却又不想婚姻。
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使得自己面对无法预料的婚姻时候表现的很逃避。
这点可以从大胡子临时想要和他发生关系的片段可以看出。
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依旧是逃避的。
或许他只是想要一个孩子来给自己作伴。
而其他就需要顺其自然了。
通常一个有所期待的女人必然是要配备一个渣男的,而对于文艺男的两种结局似乎亘古不变,一种是被伤害就像《和夏末的五百天》中的男主一样;另外一种就是本片中的男主了,显然这是一种施害方。
当两个女人密谋对于文艺男采取措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其中一个人意志不坚定。
但是越害怕什么就越会迎来什么。
随着剧情的发展,原配觉得自己的意志力如同被带进温暖房间里面的雪一样,慢慢的不知不觉的融化了。
于是乎,一个女人站起来就意味着另一个女人必须倒下去。
很显然女主作为后来者必然不能居上了。
然后就被原本的两个人生生抛弃了。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习惯于一种状态的时候。
你的周遭的环境就非常排斥另外一个人的介入。
但是有时候因为自己觉得生活就要发生改变了的时候其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别人对于你的好奇,仅此而已。
你所认为的爱情其实很多时候只不过一种新鲜感而已。
当男人开始用下半身思考的时候当时就不会去考虑结果了。
而更为狗血的是,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时候却又犯了另一个错误使得两个错误交织起来。
那就更加乱了。
但是很多人对于这种情况就是乐此不疲。
当然受伤的人总是那个付出者,其他人顶多是换了一种状态而已。
并无其他。
当你准备接受一种新生活的时候就得准备新生活带给你的负面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可以克服的,有时候后则是不能被克服。
当你付出的时候就别想着对方也会以同等的回报来给予你回应。
因为爱情本来就是相杀的。
这种不公平是一直以来客观存在的。
接受这种不公平会让你的生活更加好受一些。
执拗的陷入矛盾中不能自拔的话。
其实还是改变不了现状的。
习惯了一种状态就别想去打破他,如果决心打破就要随时接受可能带来的后果,当然也许是恶果。
管他呢?
生活还在继续,不是吗?
最后告诉我们,与虎谋皮是极其愚蠢的决定。
Greta 真的很適合演魯魯又無害的女主(紐約哈哈哈之後就無法洗刷這個形象),女主覺得結婚真愛無望,只為想要自己在這人生階段養育小孩,所以便展開自己(人工)生小孩的計畫,這部2015的片現在我看到還是感覺被啟發了,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在同時突然愛情來了,卻變成了第三者然後扶正結婚了,結婚生了小孩(還不是老公的),然後工作順利也把小孩照顧的很好,甚至老公跟前妻生的小孩也照顧的好好的(因為老公跟前妻都是優秀人種非常忙碌),此時卻覺得不對勁想把老公退還給前妻,聯合前妻進行大復合計畫,雖然情節異常和平又歡樂,這部的概念真的有點多元成家(雖然還是異性戀的範疇),讓我不禁在想,其實真的優秀的女性並不一定要結婚才能生小孩當母親(當然這部片完全的理想化),家庭與婚姻的未來發展應該還是會有新的變化,覺得有趣,誰能想像外遇小三的片子能拍得這樣輕鬆,真是道德觀重整。
看的滿開心的電影,的確有像woody allen。女主角討喜,喜歡結尾。
从塞尔维亚回国飞机上看的
[3-]
哪有什么计划,不是悬疑片,只是个自然的故事。因为加入了知识分子的身份,所以台词还不错,差不多就这样。
这个电影的逻辑跳跃的让我觉得这是奇幻片...
故事太有意思了。你们学术圈太乱了。伊桑霍克有一妻一妾,太好玩了。
女主好适合这个角色!
丸子头红发咩全宇宙第一可爱!口音可爱!
哎呀,我的男神在裏面演了個渣男。2016中秋和曲珍在崇明的大房子。
一定要推荐给两位基友hhhhh
后半段很失望
伊桑霍克还是絮絮叨叨,两女主百合抚养小孩算了,外国的家庭伦理还真是混乱
意想不到甘好体,两个注定要一起的人一定会一起,不合的一定会分开
轻松流畅的婚恋小品,某些方面火候少欠、差点儿意思,但完成度还行,片中对白双关,格蕾塔+伊桑+朱莉安的卡司颇有趣,摩尔的表演依旧那么合适,格蕾塔似乎已成为纽约失意女青年的代言,生活无法被计划设置,善于掌控安排的麦吉遇到婚恋也一团糟,喜欢结尾的反转…
卡司不错啊,配角里还有Ragnar,萌萌的。Greta Gerwig现在是完全被定型了,不管演什么电影都带着Noah Baumbach的味道。有趣但是内容乏善可陈。
这剧本真的没有greta的参与??角色太适合她啦!从未想到会跟伊桑合作,有趣
故事很机智!男闺蜜有趣,腌黄瓜有趣!女儿萌cry。
“是你的总是你的…”的意思吧
摩尔阿姨口音太性感,表演给好评。格雷塔中规中矩,以及角色总是气质相似,好处是个人特质鲜明,但是局限正也是演员本人大于角色。伊桑霍克渣男也是演得棒棒的。是美国人政治正确的女权电影。对话里小机灵很多,但是有小机灵不代表有大智慧,故事曲折和戏剧冲突多少有些刻意。
带口音的摩尔太可爱了!带口音结巴的摩尔太可爱了!带口音结巴语速快的摩尔太太可爱了!没人觉得这片风格很woody allen吗?故事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生活永远没有目的地只有兜兜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