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等(4등,2015)這部電影在臺灣翻譯作「快樂第四名」,而臺灣有一種蔓延了二十多年的淺薄的觀點,對於孩子的成長只在乎快樂,對於其長成的家庭也只強調無止境且無條件的愛——這種「只」的主觀意識和絕對觀點,窄化了孩子的道路。
一個缺乏艱辛過程的學習體驗,無法在頭腦的皮質層留下皺褶,這樣的孩子只會是一頭快樂的豬,不可能成為蘇格拉底那樣的智者,而蘇格拉底一定是痛苦的;一個耽溺於愛中的孩子,沒有敬、畏等其他要求,也不過長成一巨嬰,無法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人。
臺譯片名就是這一種「快樂主義」主張的表現之一,我認為不要否認想拿第一的心。
2、金光洙和金俊昊是兩個時代的對位故事,與其鉅細靡遺探討外部原因,包括時代變遷下教練的指導方法、家長的態度、訓練環境條件與才性論等,不如先抓出他們兩個人之所以失敗與成功的內部原因——自律性。
光洙揮霍了天賦,而且因人不知而慍;俊昊則沒有放棄(以桌球選手來說,郭躍和王楚欽是近十年的兩個好例子,一個倔強、不服管教而自毀前程,一個在禁賽三個月的磨練後以接班角色復出)。
當你代表國家,當你代表了一個團體,當你代表了一項體育賽事,成為一代人物或菁英,紀律就凌駕於任性的個人主義之上,這就是光洙入選國家隊的代價。
我記得好友當兵懇親會時去探望他時,他甚有體悟的說:「社會要的是效率,可是軍中要的是紀律。
」紀律並非不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或許這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眼中是蠢的、錯誤的,可是在軍隊中、公務行政系統中、體育訓練中,或者在人生的許多方面可以是成立的、正確的。
3、碳經過高壓會蛻變為稀缺而珍貴的鑽,而且成為鑽之後,不會再退化為碳。
這個高壓過程,在社會末流常以最簡便的形式呈現——體罰。
其實從論語以來說的不是規定和責罰,說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中庸說的是「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個高壓的過程有的是別人給的,有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高壓的目的是萃煉,不是毀滅。
對於國家隊教練抽打光洙,並沒有把他打殘,對吧?
是他自己逃跑了!
既遲到又早退,其運動員的生命自然結束。
我想起曹文軒的紅葫蘆(1994)中男孩在河裡抽掉了妞妞的葫蘆(所謂腰舟),妞妞學會了游泳,也因此恨起了男孩——這就是國家隊教練對光洙做的事和光洙對教練態度的轉變。
我不太赞同把这部影片定义为励志片,因为结局实在是过于虚假了。
所以就简单的谈一谈这部影片里面比较现实的部分。
母亲,是一个很典型的亚洲的母亲的形象。
即便她表现比一般的母亲要更加的直接一点,但是,在选择第一和选择让孩子接受教练的暴力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后者。
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大部分的母亲还是会选择后者。
她去庙里祈福,这也是很多教育层次比较低的母亲在生活中寄托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这个母亲在电影里面的角色是非常真实,而且很引人深思的。
暴力,这是一个贯穿了整部电影的词,其实现实中身在其中的人应该最有机会。
曾经在市体校业余学习乒乓球(就是放学去打两个小时而已),就经常看见教练对专业的同学有很多的暴力行为。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行当都会有暴力,比如说舞蹈,戏曲还有体育竞技里面的体操等等,这似乎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或者是一种行业的普遍现象,甚至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老师重视你才会采取暴力,所以,电影还算比较现实吧!
虽然是体育励志片,但是宣扬了韩国人骨子里的棍棒底下出高徒的传统思想!
这个导演真的有点贱,而且是公开的告诉大家韩国体育贱?
贱到教练就是被打大的,然后放弃游泳。
然后再打自己的弟子。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韩国人,几乎都有被体罚的经历,当时的韩国社会普遍认为,青少年可以从体罚中学会服从、尊重师长。
由于韩国的男性必须服军役,在军队里,先入伍的军人可以随意对新人进行体罚。
而在学校里,高年级学生也可以任意体罚低年级的同学。
情况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原因: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韩国人普遍厌恶体罚,厌恶暴力给人带来的羞耻感;各级学校都在加强法制教育,受体罚者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体罚孩子成为令部分韩国人感到丢脸的事情。
比赛,总有人做第四名。
不做,一是想不想,二是能不能;好开心本片的小主角从第四名冲刺到了第一名。
你会说《四等》是家庭or励志or体育,但它更像是一部成长片。
有望子成龙的妈妈,有不苛求儿子的记者老爸,有失意的教练光洙,更有喜欢游泳却未曾得到第一的俊浩。
光洙教练:故事的起端天才的他十分傲娇,200米游泳训练成绩动不动就破个记录,于是乎觉得天神附体,不训练也无所谓,碰巧遇上了牌局,结果玩起来没完,就缺席了亚运大赛前的集训十几天,怒火中烧的教练一言不合就抄家伙,要抽他100下,还是年轻气盛,一气之下决定放弃游泳了,但吃亏的是他自己,错过了亚运会大赛,一切都已来不及,一晃眼16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中年大叔。
俊浩妈妈:充满斗志的女人一切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大娃俊浩就是她的重点训练对象,让俊浩去学游泳,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希望拿到金牌,靠游泳成绩进入好大学,可俊浩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排名:第四名,大赛也拿不到奖牌,就需要找教练了,就这么鬼斧神差找到了光洙。
俊浩:寄托了一切的男人阳光帅气的男孩,在妈妈的训导下,开始了游泳的学习与比赛,他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感觉,喜欢上了游泳,虽然渴望奖牌但没有拿下的第一的强烈欲望,但在妈妈的期许下,他开始跟着光秀学游泳,混了几天日子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比赛场上的冠军,一个自信、炫耀、强势的表情激发了他的上进心,游泳池里,光洙被俊浩的身姿和对水的热爱所吸引,开始了认真的训练。
接下来就是本片的最大冲突点-暴力成功学暴力成功学,取得成绩,获得第一名也就成功了,没有获得成绩就失败了,至于对不对呢,看你想要什么了,我的一点看法是:人还是要对自己狠一点的,不然就是别人会对你狠一些了。
光洙——不忍体罚,跑出奥运村,结果错过了获得大赛冠军的机会,他也深深记得教练体罚他的用意,并记住了这一训练方法。
俊浩妈妈——明知道俊浩被教练打,却为了俊浩得第一名,仍送俊浩去训练,但也偷偷的看俊浩的伤势。
俊浩爸爸——不想让俊浩受伤,告诉俊浩:“不打,也不挨打,拿到奖牌才真的是做得好,过程很重要“俊浩——从喜爱游泳,到渴望享受第一名的感觉,在光洙的暴力成功学引导下,忍受体罚也去训练,在收到爸爸思想的左右后,开始彻底抵触体罚,教练对他爸爸的侮辱,成了他放弃游泳的致命稻草,放弃之后,他慢慢发现自己真的喜欢游泳,而且有游泳的天赋,只有拿到第一名,他才能继续游泳,妈妈才能继续支持他去游泳,最终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向妈妈屈服,向教练屈服,十分暖心的是他最后在大赛中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是妈妈/光洙/爸爸都是从他们角度为俊浩着想的,妈妈看清了社会的现实,希望俊浩能有一技之长,可以靠游泳考上好大学,光洙看到了俊浩有游泳的天赋,却没有求胜的欲望和坚强的意志力,想通过体罚让他快速提高,爸爸不想让孩子受苦挨打,希望他又不挨打,又能享受过程来拿到奖牌,但什么才是对俊浩好的呢?
俊浩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至此,对本片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句话神一样的被三个人说过“你做了该打的事情,就该打“-俊浩他爸对光洙说的,光洙对俊浩说的,俊浩又对他弟弟说的。
最后,让我们读着普希金的话感受下俊浩的水中世界吧。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愤怒也不要伤心忍过了绝望的日子快乐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心住在未来,而现实往往是可悲的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消失但是过去的还是会留恋的来源-微信公共账号:彼此的学者
剧情简介小学游泳选手俊浩无论多么努力,却总是只能在比赛中位列第四名。
希望俊浩无论如何也要得到金牌的母亲找到了前游泳冠军选手金光洙给俊浩进行私人训练。
曾是游泳冠军的金光洙因为逃避集训受到教练体罚,愤而放弃游泳,浑噩度日。
而十几年后金光洙以相同的极端训练方式训练俊浩,虽明显地提高了俊浩的比赛结果,却使俊浩因恐惧放弃游泳。
最终俊浩因不忍放弃喜爱的运动,重回游泳场,因为自己内心的改变而非强迫得到了金牌。
母亲没有自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教练有天赋而自我放弃归因于小时候的教练不够严格,小孩背负于他人的期望,本来是一只鱼却变成了乌龟——请不要在他人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
图2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
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做什么呢?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
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
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
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
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
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
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
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
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
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
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
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第四名,永远拿不了第一名。
四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永远拿不了前三,只能是第四名的喜欢游泳的孩子,孩子并不以为意,这样的成绩却愁坏了母亲,于是送去给魔鬼教练培训,最终获得了成绩,可是仿佛又丢掉了乐趣的故事。
影片开头,以黑白影像讲述了魔鬼游泳教练年轻时桀骜不驯的一面,可是却被上一任魔鬼教练狠狠地打。
从打电话的年轻模样一下子转场到十几年后的衰老模样,黑白影像也变成了彩色。
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看完电影的第一感想就是,也许只有韩国人和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了的妈妈,如果让外国人去理解的话,恐怕要是感觉一阵子了。
孩子的乐趣,孩子喜欢游泳。
妈妈却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的前途寄托在游泳成绩上。
等到孩子是在忍受不了要放弃的时候,又转借到小儿子的学英语身上。
孩子的前途命运有多重要,妈妈就有多恨铁不成钢。
记得一句话讲,长辈总是把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寄托于孩子的身上。
这是一种批判的语气,也是特别让人心疼的话,如果你看完影片的时候,觉得孩子的乐趣,到了最后,又为了自己的乐趣和妈妈的希望,又重新在游泳上鏖战。
另一方面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
苦难并不仅仅在孩子身上,妈妈的身心也受着巨大的摧残,这是自己寄托命运的代价,却又是对孩子前途命运的爱。
所以说,孩子和妈妈的羁绊仿佛如影随形,说不上谁对谁错,却始终拧巴着,也许将来有一天某个人放弃,或者某个人释怀,可是谁又说不准呢。
徒弟和师父的关系魔鬼教练反思究竟哪里出了错,却从来不反思自己,而是反思上一届教练的鞭打教育,只是自己没有忍受得了,后悔自己应该忍受的,到现在,自己好好的苗子落得如此下场。
于是,他把鞭打教育用在了徒弟身上,尽管让徒弟摆脱了总是第四名的厄运,但是,同样也是在弥补曾经懊悔过的事情,然而,他也变成了他曾经憎恨过的那个人。
有意思的是,徒弟后来放弃游泳之后,在弟弟学不好英语的时候,徒弟也开始对弟弟鞭打教育,究竟是什么在作怪,潜移默化。
有时候,真得是不自觉,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惧怕或者憎恨过的人的模样。
乐趣和成绩的关系孩子喜欢游泳。
却总是出不了成绩。
总是向往泳池,却又不想被魔鬼训练。
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成绩,当弟弟问,得第一名的感觉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他会在想什么。
也许在向成绩低头的时候,才能寻找泳池的灯光。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很妥协。
这部电影是体育类型,但是又不那么励志体育。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比如教练和记者爸爸曾经的恩怨。
每一个点恰如其分,简单的生活嘛,也会有很多解读。
我很喜欢中间拍的孩子在泳池寻找光的画面,为了成绩而游泳,不是,是为了能够游泳而去拿金牌,那道光才能够热烈地释放。
最后一段突然转为第一视角,面对着弟弟问第一名的感觉,他说不出来什么,到了最后,突然转成第三人的视角,主角看着我们,我们看着主角,未来的开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他同样也不清楚。
但,至少他还在游泳。
而我们在这么慢这么美的电影里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在百想最佳影片提名的名单里,Fourth place出现在第一个,然而搜索一下相关讯息,几乎能找到的就只有寥寥数笔:导演:郑址宇 编剧:郑址宇 主演:朴海俊/유재상/이항나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上映日期:2015-10-04(韩国釜 山电影节) 片长:116分钟中间还有看不懂的韩语!
英文版的影评写的中规中矩,"Fourth place is more nuanced than a simple issue film !
It inspires you to think ,but it does not tell you what to think"——这句话解释了我观影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感受,好比用了两个小时想把水烧开,可就是无法沸腾……<图片1>又是黑白片!
足足20几分钟都是黑白片,我以为本次百想角逐最佳影片的候选竟然有两部黑白片!
好在这部分只是交代男主金光洙的辉煌和落寞,一个少年天才游泳队员,屡破纪录之后,开始一连好几天打牌赌钱不去训练,教练气急之下,打了他,而这次,他夺下棍子,没有回头的走了,自此放逐了自己的未来……16年后,黑白色的往昔进入了彩色的之于金光洙来说的未来,之于少年金俊浩的现在——一个对于取得第一名没有欲望的,每次比赛都只能屈居第四的小小少年俊浩是喜欢游泳的,他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游泳,所以在投到光洙门下,经历颓废派"粗暴"手段修理之后,成绩真的提了几秒拿了银牌,曲曲折折中,俊浩说,他不想挨打,在光洙又一次打他的时候逃跑了,黑白色和彩色重叠在一起,这一次是俊浩选择了放弃自己之后的夜晚,俊浩听着家人因为他宣布不再游泳而引发的争吵,听着弟弟念的一首诗:"心住在未来,可现实往往是可悲的——普希金"而辗转反侧,终于,他问了妈妈一个对他来说有点艰难的问题:你是不是宁愿我挨打也不想我拿第四?
看到的回答是复杂纠结的泪光,因为说不出口的答案是"是的"俊浩又主动去训练了,影片的结尾运用的拍摄视角是从俊浩出发的观众的对面,像是自拍的实录:总统杯大赛上,从少年喘着粗气的进场,到入水,像鱼一样流畅的游动,冲刺,成绩board显示新的记录产生!
不再是fourth place!!
出字幕…………有人说影片结尾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觉得这样的结尾正是另一个开头,金光洙的职业生涯,刷新记录,放逐堕落——金俊浩开始了真正的冲刺,等着他的未来又是什么呢?
影片从黑白片过渡到彩色,不仅仅是对过往怀旧到现在的时光交代,还有从落寞到缤纷希望的跋涉"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It inspires you to think ,but it does not tell you what to think……
大学三年级时,我曾在一家很知名的韩国企业实习。
面试到最后,韩方负责人看似随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成绩怎么样?
在班里第几?
”那一年我在班里排第二,自觉成绩拿得出手,于是坦然作答。
结果,几个韩国考官听后表情微妙,其中一个人半开玩笑地转头对其他人说了一句:“为什么我们公司招到的总是第二呢?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10年有余,我当时也拿到了实习机会,但那句话我一直都记得。
那一刻那种自觉受辱,说不清是尴尬、羞愧还是委屈的感觉,在看韩国电影《4等》时又重新浮上我的心头。
4等即是韩语中“第四名”的意思。
11岁的男孩俊浩练习游泳两年,参加比赛无数,从未得过奖牌。
他的妈妈为了培养他,殚精竭虑,穷尽心思,付出了全部心血。
但上天就像和他们开玩笑一样,每一次比赛,俊浩都不多不少,止步于第四名。
不甘心的妈妈想方设法,低声下气四处托关系,请动了据说能培养出第一名的金教练来负责俊浩的训练。
而金教练的秘诀就是“棍棒下面出成绩”。
带着一身伤痕,俊浩终于实现了突破,取得了第二名,但也因此决定退出训练。
伤心失望的妈妈转而去培养俊浩的弟弟,而俊浩则独自站到了游泳比赛的赛场上。
对专业运动员而言,第四名可能确实是个有点遗憾的成绩。
它意味着你在某个运动项目上具备相当实力和一定潜能,但又没有优秀到能够站上领奖台,接受众人的注目和欢呼。
你会觉得也许再努努力就能触及最高荣誉,但也很可能就此发现,触到的是个人能力的天花板。
其实又何止是第四名?
当俊浩终于获得第二名,看台上的妈妈激动地跳了起来。
让她欢呼雀跃的不是“终于拿到第二名”,而是“差一点拿到第一名”。
是的,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备受瞩目的焦点只有第一名。
不要说第四名,就是第二、第三名,在众人眼中也不过是冠军身后的背板。
NBA巨星科比就曾一语道出真谛,和第一名相比,“第二名不过是头号输家” 。
第一的光环令人目眩。
“得第一是什么感觉?
”俊浩曾如此向前辈发问,后来也终于被后辈如此追问。
问出这个问题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痴迷与渴望。
获胜后的俊浩在更衣室的拖把前驻足久久凝视。
金教练曾为了督促他训练,动辄抡起拖把狠狠打向他。
电影《4等》讲述的其实是两个游泳少年的故事——曾经总是得第一的少年金教练和当下总是得第四的少年俊浩。
金教练少时天资过人,是泳坛新星、教练宠儿。
他违反集训规定,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却从未受罚,因为总能拿第一。
后因沉迷赌博,大赛在即不肯归队,被总教练体罚,愤而离队,体育之路断送,从此消沉度日。
“在你想逃跑时,抓住你、打你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
我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
”每次动完手,他都会如此语重心长地对俊浩说。
一边是无论怎样都要得第一,即便动用暴力也在所不惜;一边是得了第一无论怎样都可以,就算品行有亏也只是“瑕不掩瑜”。
电影《4等》就这样把韩国的精英运动、英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一面揭示给我们。
但这当然不只是韩国独有的问题,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在其代表作《日本世相》系列中也曾描述过类似情况。
他认为:当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单一的,人们普遍认为毕业于名牌大学、进入世界名企、有经济实力的那些人,是出类拔萃的人,是更有价值的人,于是执着于追求那些给别人看的外在价值,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一片浮华背后,国民沦为“颠沛流离的时代囚徒”,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
而对于当下很多把“内卷”挂在嘴边、疯狂“鸡娃”的中国家长来说,这大概也是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在育儿过程中时刻自我审视、自我警醒的。
电影《4等》有一个十分理想化的结局。
俊浩逃离了母亲的注视和教练的棍棒,偷偷去享受他所热爱的游泳。
笔直的泳道线在他的眼里盘旋成宇宙飞船的模样,阳光透过其中映到泳池底,令他忍不住伸手想要触摸,从中获取力量。
俊浩最终独自在比赛中赢得了第一。
在豆瓣电影评论区,仍有观众在苦苦追问:没有了家长激励、教练引领,“千年老四”俊浩真的能得第一吗?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结尾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广角镜头可以作答。
在激烈的比赛中,一直俯拍的镜头突然一转,改从深水底向上仰拍:碧蓝的水里,泳道线只浅浅浮在水面最表层,水中,8个少年正在以各异的泳姿,各自拼尽全力向终点冲击。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达成共识:得不得第一并不真的那么重要。
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竞技,而人生也不是赛场。
1.毁灭一个人的是他的父母;2.教练在收服他的家长之前先用威慑收服了他。
不过他为什么之后要回归?
他不懂成人世界的艰难,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去追求那块奖牌,但他知道奖牌代表优秀,代表成功,那就够了。
他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教练是对的而父母犯了错误,他的行为类似于代表父母去承认错误并寻求原谅。
3.日韩的女性为什么这么凄惨,就连求神拜佛都不为自己考虑,在家里甚至只能睡地板,她们曾经也追求过自己的未来吗?
4.会有电影聚焦在考上大学之后的生活吗?
还是所有人都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是人生的结束?
5.整个东亚地区家庭的定位貌似都比较偏颇。
在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就是让教练和孩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家庭只负责提供爱。
孩子不是任何人的希望,他是他自己,他值得追求自己的欲望。
6.竞技体育在文艺作品中仿佛自成一派,由于它成王败寇、唯结果论、重爆发性而非持久性的特征,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被接受,所以有创作与渲染的空间。
也因此它不能被用于生活。
生活不是表决心打鸡血。
7.实在是太喜欢最后的主观视点镜头。
给到堆在墙脚的扫帚拖把杆时,好像看懂了作者的意图:他热爱;他不再需要它们了。
他真幸福,如此年幼就可以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
8.整部影片的结构虽然很工整刻意,就连剧情台词都这么凑巧,但是可以看出韩国的影视工业发达到了什么地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对爆裂鼓手式的故事如此情有独钟,但是很久没有遇到这么戳心的电影了。
很久。
主题是什么
要执着,不要偏激。要热血,不含狗血。
很亚洲啊 绝对只有亚洲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1悲剧的根源来自于历史的轮回(教练)和自以为是的全身心的付出(母亲). 这种打你一巴掌再给你一块糖吃的教育方式就是垃圾.2体育竞技的目的很美好 但结果在这个现实的无法再现实的社会里是悲催的 因为只有第一名和其他参赛者.
很有趣很舒服一气呵成,水下摄影超美
三星半 男孩水底追光之时,便是他发现游泳魅力的时刻。“我愿意放弃所有的快乐,也要追求孤独求败的使命。”
哥哥无望之后,妈妈对着学英语的弟弟,好像对之前学游泳的哥哥
父母与孩子,教练与学生,记者与教练,彼此纠缠又彼此对立。如果不是因为妈妈的胜负欲,小男主会更好的享受游泳这个天赋。棍棒下真能出才子吗?只是鞭策从前那颗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吧……
总得有人得第四名
总得有人得第四名吧?可怜可悲的成功学。
少年时叛逆也罢了,都大叔了还叛逆装逼。
BIFF D-5 看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 没有斗心永远拿第四却真心热爱游泳的小孩的成长故事 因为身边很多游泳的运动员朋友 所以电影中的那些训练的艰苦 对胜利的追逐 全都深有感触 小孩们都演得太好了~ 又发现一位潜力股郑家蓝 听到传闻里演寅相的朋友演的是朴海俊的少年时期~朴海俊的颓废教练也全是亮点
教练年少的愤恨不得意,妈妈的强行梦想寄托,变成了那些斑斑点点的红紫鞭痕,多么现实平常的反励志。黑白和彩色切换的那一瞬特别棒。
开头黑白片段太拖沓 搞得我以为光洙是男主 反励志倒是很好 小男孩自己其实一点儿也不想得第一 妈妈先后去教堂和寺庙祷告也是讽刺 “妈妈比你还努力” “只要我拿了第一什么都无所谓吗” 最可怕的爱就是这些所谓的“为了你好” 喜欢片尾的第一视角 还有莫名觉得小男孩长得有点像宁泽涛诶
戳中当今教育现状,值得反思的电影,没有一点儿中韩差异,代入感超强。身为当事人,不理解严师的苦心,吃亏失败后才悔悟,一切已迟矣。一个心里只有两个孩子的未来和老公身体健康的母亲,把孩子们成才当成自己的希望,而她迫切孩子成龙的渴望,是家里巨大的压力。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小儿子说,真想让哥哥继续游泳,这样妈妈就可以不折磨他了。金光洙对承浩说,你妈妈要是游泳,她比你游的好,她能拿第一,因为她有得第一的心,而你没有!天下所有恨铁不成钢的父母真是可怜又可悲,可怜的是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可悲的是时光不能倒流,所以她的希望就是倾尽所有让她的孩子们不再走她的路……
刚学会游泳,很羡慕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为什么会把“第四名”拍得这么无聊……拍成体罚冲突、家庭压力和梦想重拾了!
并没有觉得精彩,但是影片的两处给我印象很深。1、光秀为了要到钱,所以使劲的游泳。做事,这种迫切感很重要!自己缺乏。2、小男主拿尺子打了弟弟,同样的动作,话语。这个镜头不禁让人心惊。其他导演要表达的,看了长评,也明白了一点。但是还是觉得片子没什么大的出彩的地方。
兴趣和职业是不一样的,结果真的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