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欧容 ,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并没有反应过来。
然后我看到了《泳池情杀案》,原来是他,果然是他,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模糊得像是上世纪流传下来的影像。
在我的理解里,他是这样的:我不想告诉你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因为真假没有差别,他可以真可以假,可以介于真假之间。
无论他怎样,在这个故事里他们有同样的作用,是一样的角色。
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比如说映射,比如说象征。
但人生不是做题,本体和喻体,现实和想象并不是泾渭分明。
脑海中的东西,在很多时候,和真实发生的事情有一样的效力,对作者是,对读者也是。
当自己的逻辑成了通路,那对于他而言,这就是可以成立的,已经成立的事实。
作用到其他人也是一样。
《登堂入室》里有不只三个故事,真实发生着的故事,克劳德偷窥着的故事,在克劳德的故事里呈现的吉尔曼二十年前的故事《暴风雨夜的婴儿》。
他们并不独立,而是交织着、缠绕着,绘出一个新故事。
弗朗索瓦是玩弄真实和虚幻的大师,《泳池情杀案》是,《登堂入室》也是。
吉尔曼以为他在旁观克劳德的偷窥幻想,那我们又在旁观什么呢?
我看過的幾部法國電影,給我感覺是:法國導演有種本領,就是能把所有的題材都演繹的非常高雅,文藝,浪漫,上升至哲學層次。
婚外戀,通奸,不倫之戀,戀尸癖,這些有的人想一想也覺得有罪的故事,在法國電影里總是如此真實,坦然,純真,讓你目瞪口呆,讓你不好意思鄙視。
講不出半句骯臟。
我覺得法國人的生活也是如此,世人都說法國人最懂浪漫,信然。
從他們的電影就能看出,電影反映出一個國家,一種文化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倫理。
從這些法國電影里,總能看到法國人的立國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建基于此的寬容。
本片中已經年屆中年的教師夫婦有一段對話,大致是:妻:『你該不會是愛上他了吧』(指 中學生)夫:怎么會呢?
妻:自從你開始輔導這個學生做作文,我們就沒有做過愛了。
夫:哦,真的嗎?
但克勞德是個男生啊,我只喜歡女人啊。
妻:不過你在年齡增長過程中,說不定又出現什么新的欲望呢。
這種對話不是離地三尺由導演臆想出來的,相信它源自彼此真誠對待的情侶與戀人之間,無論任何一種關系,都不能綁架一個人的自由,彼此間真正的關心可以是關心對方在這段關系中是否開心快樂。
最后妻子離開吉爾曼時說:我的畫廊生涯結束,我們的緣分也到了盡頭,就非常自然。
這是它表達出的戀人關系。
沒什么天長地久,沒什么相依為命,有的是合則共,不合則分。
《偷窺隔籬媽》(《登堂入室》)是個講青春期少年偷窺的故事,間接的講了中年人的生活和中產危機,順手黑了一下中國,自嘲了一下現代藝術。
同時它還是一場非常生動的寫作課。
整部電影,音樂貼合流暢,對白精彩,畫面更是大師風范。
我沒聽過專業的寫作課,這部電影中的一鱗半爪,講出寫小說的真諦:就是描述某個人,為了達成某種欲望,不惜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
老師吉爾曼是個懷才不遇,由作家淪為中學法語教師,人到中年,深知自己此生無力翻盤,滿心憤世嫉俗。
這樣的隱于學校的作家型老師,是很好的天才文學少年的伯樂。
師生關系由是展開。
中產的家庭危機,婚姻,事業,日漸枯萎的個人夢想,在每個中產家庭發生。
而克勞德這個母喪父癱(估計要靠綜援讀書)的少年,有幾分早熟,更有幾分同老師一樣的憤世嫉俗。
他們互相點燃了。
借著這篇似乎永遠『未完待續』的作文,老師的家庭,同學那個典型的中產家庭,日常生活曝露在殘酷的現實中。
這部電影和《American Beauty》(<美國美人>)與《革命之路》(港譯《浮生路》)要講的主題是一樣的,卻用了如此別出心裁的故事,那些一開始就絮絮叨叨的密集的對白,另片中的老師有幾分似Woody Allen,這部電影在幽默感上,也和Woody Allen的電影頗為相似。
是知識分子幽默,需要有一定知識背景,想一想才會心微笑。
法國人尤其喜歡Woody Allen,不無道理。
隨著情節的深入,每個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內心,各自『覺醒』,吉爾曼夫婦緣盡分開,其妻去追求更美好有生氣的生活,賠了夫人又丟了工作的吉爾曼則開始頹然自放,而拉法一家卻更親密,更像『中產階級』家庭了---事實是變得更虛偽,更加懂得掩飾自己,委曲求全,向現實低頭。
而片中的天才作家少年,經過一場『假作真時真亦假』現代小說與青春期覺醒后,更加篤定了自己的創作才能也更加客觀理性的抽身而出,站在人生的大幕前,觀看蕓蕓眾生荒謬又精彩的人生演出。
影片結尾一個全景式的別墅區,每個房間的剖面展現在觀眾眼前,有人換上性感內衣顧影自憐,有人孤獨的在家里打高爾夫自娛自樂,有一家人坐在餐桌前面對枯燥而沉默的晚餐,有槍聲響起在三角戀的情人之間。
有戀人在前戲中,有戀人在事后煙,有人在爭吵,有人在祈禱,有人在享魚水之歡,有人在享天倫之樂,這一幕人間場景如此恢弘,而藝術家則可以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寫進書中。
他們坐在公園里看對面別墅的風景,而坐在影院的觀眾看在戲外看著他們的背影。
聽說此片曾是去年高層『北戴河開會』時領導專享的引進電影,在我看來,這些老革命和紅二代,不懂生活更不懂藝術,更本不可能看懂,估計他們也看不下去。
估計是看片名和介紹以為是三級片才引進的。
另:本片借吉爾曼妻子的畫廊,冷嘲熱諷了現代藝術(『和性用品商店有什么分別』),黑了談生意的中國人(雖然沒有出場),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片中吉爾曼說這種東西簡直是『屎』,并不是說馮唐,馮唐還沒有那么高大上到進入法國人的生活,他說的是一個音譯『Tang Feng』的攝影作品(也就是故弄玄虛的上海天空一二三四).
零碎的二刷笔记非影评,140字广播实在装不下了。
二刷星级:维持 A+ 9.5 维持私影史二十佳1.概念概念严丝合缝完全嵌入而非空中楼阁,使叙事在进行过程中便完全可参与可浸入。
相比之下《魔方》虽然具备极为相似的概念(而且同样讨论了中产阶级的艺术与道德),但它的核心概念更像是轻薄的光芒放射,而《登堂入室》的概念则完全生长出了遒劲的根系。
2.隐喻隐喻网状铺设而非层级构建泾渭分明,因而人物以及其他文本元素不仅在最表层是虚实交错的,也在整体上处于现实与符号的交界点。
险些遁入虚无而又蓄积着一线之间的生命力。
3.影像并不仅仅因文本化而虚实相生,而是不断泄露影像与文本的裂隙才产生作为电影的终极叙事拷问。
假如说欧容的大多数作品中影像位居次席,那么这部中影像反而具有了无可比拟的几近独立的韧性。
因为它不断冲犯着黏著文本的惰性,不断与文本产生强大的张力。
4.叙事不像许多经典电影将多层叙事视角存而不论(个人目前回忆得起来的是比利·怀尔德的一些作品,比如《双重赔偿》),而是使之不断游离变幻维系其在场,诡秘的诗意因而产生。
相比《泳池情杀案》的完全模糊,《登堂入室》反而胜在它恰到好处、似是而非的清晰。
在相对抽离且更加展现导演控制力的叙事中,欧容才逼近了真正意义上的元叙事,跳脱出一般意义上的虚实之辩。
5.理论不仅仅是读者反应批评与解构主义(当然这是毫无疑问的基础)。
有可能历史上所有西方文学理论(瞎吹)都能从中找到恰如其分的解读。
既是理论的叙事实践,也是叙事的理论提炼。
6.欧容观众自以为的参与何不是自作多情。
第四堵墙看似完好无损实际上早就碎了一地——这或许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打破方式。
欧容才是那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而无处不在的人。
但愿欧容还会有更优秀的作品。
Note: 第二遍看的时候就专注一些细节啦所以慢慢补全老师超喜欢Flaubert 这所中学就叫Lycee Gustave Flaubert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啊!!!提到的作家但是没有具体作品的:拉封丹 La Fontain "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典范"福楼拜提了N次陀思妥耶夫斯基 讲怎么写小人物契诃夫狄更斯芭芭拉 卡特兰 英国写浪漫小说的托尔斯泰 老师的妻子说老师特别喜欢他学生托乐思的迷惘 (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 万里长城建造时(短篇) 卡夫卡 (好像是这个记不太清了...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一千零一夜长夜行 (法)路易・费迪南・赛利纳 安娜卡列宁娜 托尔斯泰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揣在口袋里神马的lol【多说一句本来以为中国元素真突兀啊可是看起来连中国黑都如此和谐XDD 】第二次“形容词”的作业La Fontain 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完美典范“你们也将学习如何写作 表达自己的观点 讲述故事”第一次单独辅导第二次单独辅导-parody "你强化了这些人物特征 好引读者发笑"-realism "你好像在透过隐藏的摄像头或钥匙孔偷窥他们"-"渲染了当时的场景"-“写你看到的VS你加工的”(转机!
-Beaucoup present? "rester dans la maison"-Pour qui? “要暴露一个人的弱点很容易 带着高人一等的心态 自然就会挖苦你的角色”“无声无息接近你的人物” (Flaubert!
醒来的时候看了《登堂入室》,弗朗索瓦欧容几个字读起来就很有电影大师的味道。
电影的主题不妨叫做“入侵”,他让色彩在画面中悄悄地发挥力量、凸显存在、乃至成为主角之一,不像阿莫多瓦那样激烈干脆;他要在电影里讲文学叙事,讲到半途干脆把电影本身变成文学叙事;他让固有的伦理渐渐失去力量,看似坚不可摧的框架逐渐被抽空,观者介入其中又浑然不知,眼见他楼塌了还只当在游戏。
克劳德太年轻了,精致古典的面孔与维斯康蒂的塔齐奥神似,他眼神里有种让人恐惧的阴枭,但你与他对视,却只愿意看到干净与无辜。
年轻、美、加上自负的心,真是人最可怕的武器。
平凡的家庭甘愿让他入侵自己的生活,不甘平凡的文学老师甘愿帮助他作恶,这一切都是在观众的默许下发生的。
最终观者在不觉间代入主角的高傲,窥探者和入侵者变成了拯救者,什么样的人间喜剧、悲欢离合,都只是等待修改的文学草稿而已。
这种左右人情感、判断力的影像力量让我哑然。
上面都不是我想说的。
我们的自由和伦理充满了脆弱与不安,看完电影的时候,实际上只是觉得虚无和悲哀。
年轻的主角拥有的是臆想的疾病。
自我意识是个骗局也是深渊,处在最末等的观察者位置,却觉得拥有上帝视角。
观者之外还有观者,每个傀儡以为自己把握了统御的权柄,为之狂喜沉迷,为之心血焦枯,荧幕之外已经绵绵密密下了很久的雨。
这雨没有感情,不带嘲讽,不带怜悯,只是沉默地下着,沉默地笼罩着所有的空间。
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仅有的生命线,我绝对无法驾驭它,只能在夹缝中拼尽全力对它产生细微的影响,在这里不存在剧本可以让毁掉的都重建。
生活太高傲了,高傲得对我不屑一顾,不屑一顾得让我觉得是在包容,包容得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在操纵它。
中二病是不治之症。
登堂入室这四个字里面有着不堪承受的轻佻。
2015年8月的雨夜
以下是无知中二青年的自言自语,巨巨们请高抬贵手。
高阶良性探讨也好,低阶掐架也罢,玻璃心都承受不起。
(/TДT)/======================玻璃心分割线===========================形容电影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把跌宕起伏和扣人心弦连起来用,其实这俩词之间没有必然的承接关系,跌宕起伏,跌宕得不好容易落入俗套,撒狗血,扣人心弦也并不一定需要大起大落的情节,关键看你怎么讲这个故事。
登堂入室的牛逼就在于它的故事并没有那么多噱头,看似不那么吸引眼球,但就是有本事让你看上瘾,就像片中法语老师吉尔曼看学生克劳德写的周末见闻看上瘾了一样。
这是一部讨论文学的作品。
如果不认同这个观点的话,我劝各位看官还是点叉走人吧,后面基本就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
这部电影至少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什么是好的作品,如何创作好的作品,读者、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说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写作。
对于周遭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并善于将这些感触转化为具体的表达,是一个艺术家(我习惯把文学家也归到艺术家的范畴里)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什么是写作的天赋。
就是作者心里有一头怪兽(金线老师喜欢说多毛怪),这是他赖以创作的本源。
好的作者生来就有一头怪兽,他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学习人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把这头怪兽描摹出来,所以他不需要懂得什么方法、技巧、流派、主义,那些个名家大师他可以一个都不认识,一部作品都没读过,能把以上这些说得头头是道的大多都只是叨逼叨的理论派,他们可以上好一堂文学课,却很难写出一部好作品。
法语老师吉尔曼,穷其一生潜心文学,最终也自知天赋有限,没有继续创作。
而小男主克劳德,则恰好是前一种人。
片中吉尔曼的妻子对吉尔曼说:“你想教他文学,其实是他在给你上课。
”当然比起以上两种,当今很多卖字为生的人品质更差,他们心中没有怪兽,有些人选择努力打磨一头,有些人则连打磨都不想,从头到尾假装自己有一头。
这些个为写而写,为稿费而凑文章的行为比小学生为作文凑字数还要没品,恶劣至极。
虽然主旋律和大环境都在鼓励勤能补拙,但是大部分时候,尤其是文学艺术领域,勤能补拙是怎么也补不过天赋异禀的,所以那些天赋又好又勤奋的人真是太讨厌了。
接着说说如何创作好作品,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首先什么是好作品这个问题就已经是一本一千页的书也讲不完的范畴了。
这里我只说我的标准:形神兼备,外在的硬件没毛病,内在有灵魂,给我好的情绪感受就是给我好的阅读体验。
片中小男主克劳德这样的写作方法应该可以归为体验派(我知道这是表演流派),他创作作品的时候是自己进入到故事里面,凭着他的天赋吧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笔表达出来,他与笔下人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相互影响的,更牛逼的是他还让他的读者——法语老师吉尔曼参与了进来。
但他没有过多地刻意地去安排人物关系的变化,剧情的进展,而是完全顺势而为,既不是像吉尔曼要求的那样去反应一种社会现象或是揭露什么中产阶级隐藏的欲望朝着刻板俗套的方向生硬地进展,也不是完全的听之任之的被动,他在一个更宏观的位置上主导这故事的大方向。
从这个方面来说,这部片子已经超过了讨论什么是好作品如何创作好作品的范畴了,这已经是在探讨文学是什么,文学的作用是什么这种更深层更本质的问题了。
概念性的问题往往是最难回答的,就像很少有文学作品会探讨文学本身,一个原因就是火候没把握好的话就容易沦为人教版教科书之流。
片中也只是讲了文学不是什么。
文学不是作业,文学不是生活的附庸,它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感悟而不是人们嚼碎后吐出来的渣。
这话就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样听上去矫情装逼,可事实上就是这么个道理。
再说说读者、作者和作品里人物的关系。
这片又一大牛逼的地方就是把这原本只是两两接触的三者相互接触了。
克劳德(怎么看他的设定都特别上帝)带着法语老师吉尔曼和同班同学拉斐尔共同推动着故事的进展。
读者对作者是依赖的,克劳德问吉尔曼:“你知道要怎么发展,为什么不自己写。
”吉尔曼说:“这是你的故事,不是我的。
”这种心态就普遍反映在等更新的苦逼受众身上,哪怕自己心里对剧情的后续有了一万个想法,哪怕自认为每个想法都比原作者的要好,但还是愿意傻呵呵地等,哪怕等来结果以后一阵吐槽,下星期还是会继续等。
作品中的人物对于自己在作品中的形象和命运是完全无知的。
拉斐尔不知道克劳德来到他家后,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吉尔曼老师正在透过克劳德的笔观察着他的家庭生活。
拉斐尔几乎都是被动地作出反应,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在“拉斐尔一家的生活”故事中,他就是主人公,是一切矛盾的源头。
吉尔曼曾经试图跳过克劳德,直接去了解拉斐尔的想法,他让拉斐尔当众朗读他的作文:我最好的朋友。
果不其然他写了克劳德,只是结果却是吉尔曼意想不到的,他这一举动,改变了故事的发展方向,也成就了他自身生活的转折的起点。
吉尔曼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变成故事的一部分,却没有想到这个让他读上瘾的故事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三者关系混乱的时候,往往是危险的,他们都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构,容易走火入魔,吉尔曼指责克劳德分不清欲望和情节,他自己又何尝分得清楚呢。
还要说说克劳德登堂入室的行为,这是否道德。
以文学的名义窥探别人的生活是否可以被原谅。
只有一条可说的:艺术与道德无关,文学作品也无需接受道德评判。
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离经叛道的,比如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洛丽塔。
硬要从法律道德角度批判,那克劳德这样的行为确实不对,但是他的作品是没有错的,对于文学或是艺术作品,你可以说喜欢不喜欢,支持不支持,但是它们没有对错。
最后还能说说吉尔曼妻子那条线。
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吉尔曼解读为极端的性爱和独裁,很多人(从拉斐尔一家口中推出)则认为那就是情趣用品。
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先锋艺术是不是要纡尊降贵让普通人都去理解,不被理解的艺术作品就不是好作品?
艺术是不是要向商业妥协?
这些我说不好,不是我熟悉的领域。
讲讲作品与评论家之间的关系,吉尔曼是个好的读者,也是个不错的评论家,对于文学和艺术有着自己独到(其实也挺大众的)的理解。
评论家不需要有创作好作品的能力,比如美食评论家不需要会做一手好菜,他只需要分辨好坏的能力(←梁指导原话),去赞赏好的作品,批判不好的作品,帮助带动整个领域形成良好的风气(←梁指导真爱粉无误)。
作品好不好,各人评判标准确有不同,但是好的作品和不够好的作品之间确实有金线(金线老师的失误就在于他自己定了金线,然后把自己划到了金线之上。
一个人不可以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你在不在金线之上是要让别人来评判的),当然个人喜不喜欢这个作品和这个作品本身好不好之间没有多大关系。
综上,法国佬都太他妈热爱文学艺术了!
法国的文艺氛围简直太他妈好了!
(╯‵□′)╯︵┻━┻
这是我2013年最喜欢的电影,看了多遍,昨天偶然机会瞟了下片头,竟然又忍不住看完了整部电影!
我在昏昏欲睡中,依稀觉得欧容通过这部电影,实现了和诺兰的神交>_<欧容和诺兰都是我非常喜爱的导演,这么一YY,我做梦都在笑啊XD让我想到诺兰,是因为这部电影编织的层次感,犹如千层酥一般嘎嘣脆。。。
克劳德对他的法语教师有浓烈的兴趣,另外可能部分由于年幼丧母,进一步对他的妻子也有着更加复杂的浓烈的兴趣。
但是这是一个不普通,有着艺术鉴赏力的家庭,直接偷窥他们是很难把这盘棋下好的。
要偷窥一个家庭,必须找到一个入口。
偷窥这个文艺家庭的入口,接近他们的诱饵,恰恰就是偷窥本身。
慢慢地,克劳德找到了拉法尔一家作为跳板(这个跳板也让他好好享受了一把啊),实现最终对“心爱”的法语老师的终极偷窥。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一条趣味盎然的偷窥链慢慢形成:(<==表示前者被后者偷窥)【普通的拉法尔一家<==克劳德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化身<==法语老师一家<==偷笑的克劳德】利用法语老师一家的偷窥心理去偷窥他们,这注定了这部影片的高潮迭起——因为我们这些观众最喜欢偷窥,更别说这种前所未有肌肤层次感的偷窥了。。。
我有一股冲动,分析下克劳德的文tou学kui欲是如何得到一层层满足的:首先是偷窥他们家本身。
但仅仅观察本身,已经满足不了克劳德,满足不了法语老师了。
这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讽刺小品,没有目的,没有达到目的的障碍,于是就没有戏剧冲突,于是就不能让各个人物的性格浮出水面,这样一来,这个家庭就流于表面上的和谐,和最早克劳德观察到的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这种偷窥的刺激也不再强烈了。
所以在偷窥之上,克劳德多了一个任务:操纵。
没有目的制造目的,没有冲突制造冲突。
这种偷偷操纵的快感,是位于偷偷窥视之上的。
他亦真亦假地放任自己爱上拉法尔的母亲,他慢慢和拉法尔的父亲建立某种联系,还慢慢地诱导出拉法尔的同性之爱、嫉妒。
在整个过程中,克劳德不断地搅拌这个家庭内部的关系,使得所有人的欲望都得到了发泄的出口。
这个时候最满足的是法语老师,是他指导的克劳德,他才是这根搅拌棒。
法语老师和妻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克劳德其实是在不断满足这对好奇的文艺夫妇。
但克劳德自己真正的高潮还没有到来。
法语老师在帮助克劳德操纵拉法尔一家时,他不晓得自己已经深陷其中(做出偷考卷这种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或者不妨说,他明知自己已经深陷其中。
克劳德相当于通过操纵拉法尔实现了对法语老师的操纵。
而且克劳德真是一位优秀的导演,非常会利用时机,选择了拉法尔感冒的那一天把拉法尔自杀情节的段落交给老师。
然后是这场游戏的真正靶心:法语老师的妻子——克劳德素未谋面的文艺女性。
比起来前面所有的东西都只是铺垫。
比起来前面都是三国杀的普通版,这才是升级版。
导演对法语老师的妻子着墨甚多。
一个极富魅力,有极高艺术品位,生意不是很得意,时而还会卖萌的女性。
在克劳德拉着行李箱敲开他们家门之前,克劳德一直对她实施着远程挑逗。
拉法尔的母亲只是个幌子。
克劳德写拉法尔的母亲,富有诗意的想象。
克劳德写拉法尔的母亲透露出朦胧的情丝,法语老师把这段文字念给妻子听,“她坐在沙发上,头发的颜色和沙发相应成趣”,此时作为听众的法语老师的妻子正斜坐在沙发上,头发的颜色和沙发相应成趣,某种程度上她已经坐到了舞台的最中央。
这些文字,其实是一封极其浪漫极其高级的情书。
一个女人接受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赞美,而且她也富于想象力地想象着自己的美。
然后包括克里的水彩画等,都是“漫不经心的量身定做”。
这位法语老师的妻子Jenna没有让克劳德失望,她的文学素养其实高于法语老师,对这些东西存在着天生的敏感,她收到了克劳德隔空传来的信息。
克劳德在搅拌拉法尔一家时,也荡漾了Jenna心中的一池春水。
写拉法尔的母亲,克劳德爱上她,问她能否私奔。
Jenna站在拉法尔母亲的角度想,这样一个和谐家庭的母亲,当然不会跟着一个小屁孩私奔。
但是!
“我又没有孩子!
我完全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 克劳德拉着行李箱来到Jenna家门口,敲门,Jenna开门,打量了长相平平的克劳德一眼:“想必你就是克劳德”。
这一幕,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重复,对我而言,这幕是整个电影真正的高潮。
Jenna的演员真是太赞,她看到克劳德的时候,其实有疑惑他是谁,惊讶,心想我终于盼到你了等等好多层心理,她的表情、导演给的镜头,都给这一幕充上了极其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这幕真是太赞了,给人的就是那种造跨海大桥,大桥两边终于接上了的满足感。
然后,他终于可以直接问她关于孩子的问题,继续搅乱她的思想,现场描写她入睡的样子,然后,最后的最后,找到自己的结局,达到终极的目的——用他的文学天赋,继续登堂入室。
听得克劳德在门外大笑,观众在屏幕前笑得更甚。。。
作为黄雀的欧容用这么高级的方法挑逗了我们这些多少有些偷窥癖好的流氓观众,我们是不是该敬他一杯,敬酒词是“欧容你个臭流氓!
”--我想说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快感是克劳德不曾体会的,那就是——被玩的快感,为了一种隐秘的冲动不惜失去一切的快感。
就像法语老师为他做的那样。
我在YY着,在将来,克劳德会不会被一个横空出世的克劳德2.0玩转。
我不为他担心,相反,如果真的能碰到这样一个高手,克劳德必然会含着笑被玩到死去。
--为什么导演要选择克劳德这样一个小屁孩?
法语老师年纪的中年人,有家庭,有事业,这些都在电影中的一天内同时失去;而克劳德这样的屁孩,He has nothing to lose,而且他还有青少年保护法之类的东西让他恣意妄为。
而小孩玩转大人,像《水果硬糖》这样的逆袭电影,一直是观众喜欢看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主题(观众就是喜欢看,他们想着“幸好我没有被一个小孩玩到死”)。
另外,这个年纪的小作者,一切还在学习中,他需要一位长者的指导(进而无知不觉地玩死长者)。
这样年纪的小作者,还可以恣意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
所以安排这个年纪的小屁孩,真是给了导演相当多的想象空间啊!
--有一个设置非常非常有意思,剧本选择了和这部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数学,作为对拉法尔一家偷窥的切入点;而当克劳德玩腻了的时候他说:我不想继续写了,我觉得我应该继续学好数学。
这是要实现文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么哈哈哈,在这部戏里,数学成了实现第一级偷窥的基础。
如果我做一翻过度解读,我可以说正是这种缜密的理科思维赋予了克劳德理性甚至残忍,注定了他比常人略高的欲望层次。
(提示:严重剧透)久违的让我看得五体投地、目瞪口呆的电影!
这是一个用人性、欲望和生命三者,来影响并且控制的一场文本、角色和影像的对峙!
整个影片,从克劳德下笔为原点,慢慢发展延伸至欲望的最深处,惊悚,赞叹!
克劳德的第一篇“待续”的作文,勾起了吉尔曼和妻子的好奇,而后这种好奇很快地升级为偷窥的欲望。
【第一个阶段:开始】开始的阶段,老师吉尔曼占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里,他控制着一次次“入室”的剧情走向,并且通过对克劳德所写作文的修改,间接实现着对电影本体的刚刚过去的影像的修正,也即同时段故事的重新演绎(比如克劳德在辅导拉斐尔的时候,拉斐尔父亲拿着篮球进来的段落的两次演绎)。
但是从克劳德暗示老师吉尔曼必须把数学试题泄露给他,才能保证他能留在拉斐尔家让故事继续发展下去的时候,这对师生间的关系,就开始走向制衡,而这里,便正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制衡】在这个阶段里,克劳德慢慢抓到了些主动权,他用笔下的故事开始牵制吉尔曼。
而吉尔曼提出的所有指导和建议,都只能对克劳德的故事走向起辅助的作用,而不再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克劳德有了跟拉斐尔母亲独处的机会,有了窥视整个屋子的机会,他对拉斐尔母亲的欲望也愈加露骨,观者(包括吉尔曼夫妇二人和我们自己)也就异常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三个阶段:完全平等】而在观者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克劳德跟老师吉尔曼的关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从克劳德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开始反过来给吉尔曼画自己笔下的故事时开始!
此时,吉尔曼已经明显地失去主导地位,他已被克劳德牵制,他一遍又一遍地问克劳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阶段里,吉尔曼虽然还是会提出一些建议,批评指导着克劳德所写的内容,而且影片仍然给他在影像上重述的权力,但是这时的克劳德已经是完全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跟吉尔曼“对峙”,他会直接质疑老师“既然你知道故事该怎么发展,为什么不自己写呢”!
【第四个阶段:带入】在这个阶段里,真正的优先权给了电影影像。
抛去两人正常修改作文的过程,而是直接把克劳德和吉尔曼的交流放到事发场景,影像在这个部分,真正的让两个偷窥的人一起来到第一现场。
所有讨论与争辩,变得更加酣畅淋漓。
克劳德“当着吉尔曼的面”,让拉斐尔跟校刊告老师的状,“当着吉尔曼的面”跟拉斐尔的母亲接吻,并且被儿子拉斐尔看见。
影像上的癫狂,在克劳德看着拉斐尔父母做爱,然后躺在两个人中间后,达到彻底的高潮。
而作为间接偷窥者的吉尔曼,更是欲罢不能。
文本失控,角色失控,影像失控!
生命的本性,屈服于人性的欲望。
【第五个阶段:吉尔曼完全失去控制力】在这个阶段里,电影本体和克劳德的作文这两者的虚实都愈发模糊。
克劳德可以大笔一挥,就把主要人物之一的拉斐尔给写死,轻而易举地以此把吉尔曼吓个半死。
吉尔曼自己也意识到他彻底失去了对故事走向的影响,他试图叫停,但是,这一切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克劳德“已经停不下来了”!
当吉尔曼以罢读来宣誓自己的霸权,想以此来叫停一切时,克劳德轻蔑一笑,把写好的作文扔进了垃圾桶,结果当然是吉尔曼灰溜溜地捡起来继续看,他已经完全沦丧,他早已败给了自己人性中自有的欲望!
当克劳德最后把几种结果甩给他,让他自己选择的时候,还在试图维护自己“辅导师”形象的吉尔曼,却已是彻底被克劳德赤裸裸地脱光了站在观众面前:你是想看这些故事的,你早已在你的欲望里沦丧,老师!
拉斐尔的母亲,纵然终日苦闷无聊,但她知道家里的两个拉斐尔需要自己,克劳德,是她片刻的兴奋,过后,终于还是要向生活低头,回归到原来的轨迹,那是一个在中国的新生活,对她来说,却是平淡的继续。
克劳德,给拉斐尔一家和自己写下了这样的结局,可是电影,还在继续。
【第六个阶段:那好,这是我给你的结尾】克劳德去找老师的妻子,他知道,这个女人一直都在偷看着自己的故事,他对拉斐尔母亲的欲望,同时正有意无意地在鼓动着老师的妻子,提示着她的生命,同样是那般压抑、凌乱不堪。
这个被自己的艺术馆折磨得身心疲惫,丈夫不理解她的艺术品而且长时间不跟她做爱的女人,渐渐明白自己跟拉斐尔的母亲的境遇没什么区别,甚至更糟。
她选择了最后的放纵,在跟克劳德云雨过后,了结了这段平淡而枯燥的婚姻。
吉尔曼回到家后,跟妻子扭打在一起,他这其实是在跟克劳德故事中的拉斐尔的母亲厮打,是欲望与欲望的厮打,是愤怒与苦闷的厮打,故事走到这里,深入骨髓得可怕。
【最后:都输了,没选择】没了工作和妻子的吉尔曼,落寞地坐在长凳上,克劳德走过来,两人对着对面阳台上的两个女人,讲述着自己认为的正在发生的故事。
这时,他们讲的故事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电影的影像给到两个人的背影,我们,作为观众的我们,原来一直就在他们的背后,望着他们望着的故事,偷窥着他们偷窥的生命,原来,看得酣畅淋漓的我们,也不过如此。
我们被这个结尾裹挟了,我们偷窥到那栋楼里,有人在打牌,有人在跳舞,有人在做爱,有人在用枪杀人,有人在看着一个叫“心生”的人写下的他自认为从《登堂入室》里偷窥到的一场欲望的对峙(别回头)……【待续】
巧的是昨天看这个电影之前刚好看了劳拉·穆尔维的讲述电影快感的根源在于带有二重性的窥视欲的那篇文章,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这篇文章的影像表达。
我是说,并不是对传统叙事电影逻辑的重复,而是以重复的方式完成对传统叙事电影快感的逻辑的批判。
其实也根本不是讨论什么虚实交界,或者说根本的目的还是在于呈现这种虚实交错本身何以成为一个文学表达或是一个电影故事何以可能的重要维度,而不是讨论呈现这种虚实的对立。
如果是后者的话,完全可以扭曲叙述与真相,好几次我都以为欧容要这么做的时候,他用故事的讲述之外的因果告诉观众,男孩的讲述并不是虚假的。
如果按穆尔维的论述,电影所满足的快感在于观看癖的两个维度:作为性本能的机能,带有侵略和控制意味的视线;以及作为自我的力比多的功能的,理想自我的投射和认同的目光。
作为观众的我们究竟是如何投射到了这个维度之中。
影片中被侵略的两组家庭都是是非常鲜明的中产家庭,尤其是法文老师的形象,有意着墨去勾勒这个略微保守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而相对整个被入侵者而言的男孩克劳德,却异质得像滴进水里的油。
这种异质性本身一定程度的也在于他的不鲜明,他的文字充满了魅惑的力量,他毫不激烈,似乎完全不曾被任何激烈的情绪所统摄。
但是他却在这个故事当中搅动。
他走进一个家庭仿佛就像是我们随意地翻开一本书,这种相似性在他进入老师家庭的这个情节中得到了放大,因为这一切看似都发生地及其轻易,轻易到几乎不合逻辑。
这个男孩的文字和他本身,就是传统叙事电影的化身。
劳拉·穆尔维讨论到,传统叙事电影的快感来源很重要的一重预设在于“奇观”(spectacle)性质的女性形象,但由于女性本身带来的阉割焦虑,尽管男性控制着电影的角色,并且作为叙事代表而出现,但为了逃避这样阉割焦虑,只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一是重演原始的阉割焦虑,探究那女性的神秘,把女性归为是有罪的,对这个有罪的对象进行贬抑、惩罚或拯救来加以平衡;二是彻底拒斥阉割的通道,将女性转化为物象,严重的就可能成为性倒错。
观众在传统叙事电影竭力抹杀电影与现实的分界的努力之中,融化在电影的编码当中,在男性角色当中体验着整个故事,如同体验着我们的生活一样。
“正是看的位置界定了电影,也就是变换看的位置和暴露这个看的可能性”[1]欧容这部片子内在逻辑看似能和劳拉的论述完全对应上:作为控制者和叙事者的克劳德,作为被探寻、被拯救的困在Raphel父子之中的女人(以及后来的珍娜)。
但是当这个影中影,故事中的故事开始溢出的时候,欧容已经开始通过打破第四面墙来批判和推翻这种传统叙事的快感结构。
这里显然是有三重窥视的,克劳德在现实中窥视,老师在作品中窥视,而我们在通过电影窥视。
作为观众拥有法文老师的自我意识——那个为故事、为情节而着迷的人,但是整个快感逻辑都发生在第二重窥视当中。
当那个少年从故事中走出来,走到了老师的生活当中的时候,当这种窥视带来打破现实的平衡的后果的时候,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感到悚然。
因为这种溢出打破了这种带有控制感的快感体验,窥视癖开始解构与失衡。
最妙的是最后,二人同坐开始一起进行故事的编码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我们也处在这种编码当中,这种快感失衡带来的溢出或许也有一天会将我们的生活冲垮。
[1]: 劳拉·穆尔维著,吴斌译,《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选自《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编,16
电影片头像是一个幌子,只是情节上的伏笔,紧接着两组一对一的课业补习就进化成了两个层面的窥视,然后故事又发展成一部元小说+戏中戏的结构,引申探讨了小说创作中作者亲身经历与虚构的关系,指导老师和学生作者的关系在这一时刻发生了诸多变化,谁主导了故事,谁又主导了谁的生活?
小说要呈现角色的欲望,而小说情节是追求的过程,这一对师生像是文学土壤孕育出来的两生花——对故事的渴望和对创作的渴望,欧荣让你惊叹的方式很多,主要是让你迷糊…谁入了谁的室,谁入了谁的生活?
Germain老师痴迷于天赋少年,痴迷于待续的小说,像在追逐梦想的自己,最后丢了妻子,丢了工作,反倒有少年陪在身边。
很多时候,谁能说清,因为何,果为何,执迷的是他人,还是执迷于内心。
都说结局出人意料 我一点也没发现
节奏有点慢
偷窥与潜进是两个概念,幻想与现实,描述与代入亦然,一不小心弄混了就会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失分寸,抹界限~好电影,但题材上不喜欢
高潮处砸晕老师的书名很有趣,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深夜尽头的旅行。Germain和Claude都是凝视深渊的人,即使他们都清楚深渊也在不怀好意地凝望回他们。和师母对话时的背景音乐QUE RESTE-T-IL DE NOTRE AMOUR真棒。
该片居然排名TOP榜第十。。。。问题是惊悚题材。我居然会觉得像闷片。。法国片真是够了。最后一幕的确是向后窗致敬。
被传的有点太神电影终于看完,没有太惊艳的地方和反转。如果拍的更惊悚一些就更好了,但没有。多是对话,还是法语,看的有点晕。并不太喜欢这部电影,一个学生写的作文竟然这么大的吸引力?如果在**早就0分,还有他们父母中产还不请家教,这么省钱还不如不念,还投诉老师下岗,有点三观不正的电影
卖弄啊卖弄
压压分,本身故事性好,但是悬疑性明显差了点,后续又显仓促与模糊。#装逼自成逼#
很有趣的开头,很模糊的进展
剧情很精细,克劳德的作文一步步引导吉尔曼和观众陷入好奇,只是导演想表达什么感觉不太清晰,不明白学生做这一切出于什么心态。
早就猜到了,但是还是觉得十分精彩。男主有一双crazy eyes,里面熊熊燃烧着某种不正常。。。。配乐好赞的。欧容在音乐的使用上还是很讲究的。另外,老师的老婆有点像铁叔呢!
2021-6-27重看;4.5;文本结构层面的铺叠与转换最大亮点,最先进入的那层“虚构”作文逐渐经凝视目光的拉远,逐渐显露出第二层——老师夫妇的视野显形并作为次级主体参与,「后窗」式凝视则是镜头再拉远,而观众是凝视套层的最后屏障——“你能看到所有人,所有人看不懂到你”;这些凝视主体渐次叠加暴露,「偷窥」是滋养创作的营养剂。各种隐喻符号充溢,多次cue福楼拜,一本《包法力夫人》就可养活后世,所以福楼拜为爱玛死去而痛哭———当笔下角色参与创作、成为主导,作者的讲述浑然天成了,但再也无法修改动向、无法控制人物的自然生成;最好的结尾不是找到的,是无穷个细节演绎变奏而来。现实/创作/虚构/想象泯灭界限,漾在携有荒诞意味的黑色幽默中,看得颅内高潮。再次狠夸一下Philippe Rombi的配乐!
腹黑少年。欣赏不来==
我就是觉得男主像生田斗真 以及他对他老师的爱让我有些无语
我觉得剧情简介写的比电影好看。
法国片就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游离于真实与创作之间,有点搞不清楚了呢。
登堂入室.In.The.House.2012.BD.MiniSD-TLF.mkv
电影里出现了纯文学性的感受,文字交替画面,作者交替读者,来回切换且毫无滞涩感。角度非常隐秘,落点竟然是在观众(读者)身上。看完后,感觉像是从故事里面望向外面,看到的全是自己在捧着小说读、看着电影时的心态。你期望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的故事,别人的隐私,别人的生活……还有那最让你期待出乎意料之感的结局,因为你的生活似乎一直都是“未完待续”,而你却无法预期甚至操控自己出乎意料的结局。
猜到故事了。很多对写作有用的东西倒是
讲故事的方式好像伍迪艾伦 没觉得哪好 豆瓣评分 叫我如何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