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新人导演,但是对影片气质的把握,对角色的刻画得还是非常细腻的,特别是男主角在面对内心良知拷问时的挣扎与无奈,是能够让人代人的影片中有大量男主角的内心独白,能够感受到一个犯罪者内心世界的焦灼和挣扎,凶手不是脸谱化的十恶不赦的形象,这一点很高级。
拍摄非常风格化,4:3的画面,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看得出年轻导演对电影语言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平顶山路演看了这部电影,一部令人深思的影片,剧情紧张的剧情,让我们得以探讨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界限。
主创里还多河南籍,为老乡的电影打call!
映后交流中,听到制片人常志亮的分享,他对文艺片和新人导演的扶持,特别难能可贵,中国电影需要这样坚持付出的人。
是一部让人心灵深处受到触动的电影,悬疑的外壳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良知的主题。
叙事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看得我太难受了,看得我太愤懑。
太粗糙了,比学生作业还要粗糙。
我喜欢孙频的文字,每看一本,都会有高度影像化和视觉化的感受。
带着这样的感受看这部电影,看得难过,这么好的小说原著拍成了这样。
我也曾想过围绕一人视点,讲主角一人故事的剧本。
用独白串故事,有两种导向。
一种是导向高级的心理处理,另一种是像这个片子里头:俗气、做作、偷懒、削弱故事和感受带来的力量。
再讲演员,看完很想了解这个片子的制作成本情况,除男主和老教授外的演员都觉得是纯素人来演戏。
突如其来的守林员、光顾餐厅的朋友、女友….表演高度不对称、不交流。
感觉演员麻木得像一个人形模特,摆在所有导演想在画面出现的位置。
全片表演最惊艳的是老教授了。
男主的形,浮于纸面或人物小传可能会出现的“一位热爱文学生活有追求的深山饭店老板”。
究竟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很狐疑。
或者说在电影里我只能看到导演里塑造了一个纸片,而非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景都好美,感受是契合感受或原著的文字的。
但是美术层面,内景和人物一样的痛点是浮于表面。
看的时候我在想,导演究竟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片子,一个非现实主义的故事吗?
奇观或什么?
看完我又想了很久,纵使奇幻色彩或其他,那也应根植于真实的社会、人、环境之上。
真正砍树是怎么砍树,t真正开在山林给卡车司机供给餐食的饭馆是怎样,真正地为了逃避内心谴责深藏于山林之中的人是什么模样他真正采蘑晒蘑是为什么。
作为创作者,有理由也有义务真正去观察、感受、调查、体验。
我在电影里看到了太多傲慢,导演想当然的傲慢,太过绝对。
摄影是这个片子最棒的最美的点,和场景太适配了。
精美,但是在视听语言和故事之下显得整个电影像一个精致的静态摄影集,很可惜。
再是对画幅存疑,4:3是为了什么。
我没有想明白,如果是为了单一的形式感,也如上面所说,只能是浮于表面。
这是我第一次写短评写到字数不够给我跳转到影评的界面。
孙频的文字很多次,让我感受到内心震颤。
那些人物内心积攒的喜悲,都是一点点在自然、在山野、在小镇或乡村的环境、人里面释放,最终得以让纸前的读者感受到魅力的。
电影最后的结尾,几辆警车,几行文字,草台班子得以解散让我:终于看完了。
太可惜了,好难过,虽是拙见,也想表达难过。
剧情特别好,我也是感受文艺片如果有缘,再能现场感受一下其他主创讲一下幕后故事,就是不知道在线求一下北京首映礼的电影票,祝导演票房大卖 加油,等五一我带朋友再支持一下,加油,细节拍的特别的好,而且演员们演的也特别好,特别推荐,特别推荐大家一起去看,我也是第一次感受文艺片,真的建议大家去看的
有幸参加了西安首映,很激动,非常值得看的悬疑片,让人深陷故事情节当中,画面质感很不错,人性的丑恶导演诠释的淋漓尽致,值得推荐给喜欢悬疑电影的小伙伴,该片改编自孙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独居在高山冰川上的西装怪人梁海涛意外与被害人父亲相遇,身负罪恶的他一边承受着良心的鞭挞,一边似乎仍然想继续掩盖罪行,一出隐埋多年湖底藏尸的“杀人回忆”随之展开的故事。
纯纯的文艺片,绝美的冰川雪景,原始森林,小木屋,整部影片人物不超过10人,永远西装领带的男主角,忧伤的模样,写满了故事,人物之间的对白充满了隐喻,终于在老头去逝后,男主想带着孙女去看那个湖,孙女说了一句你说什么我没听清,这种人性的宽容与男主自己的救赎互相呼映。
影片结束之后,听了主创人员的介绍,更增加了对故事的很多理解。
推荐观看!
整个电影构图非常好看,远处的雪山和近处人物的共鸣,雪山看似平静,但实际平静之下暗藏玄机。
雪原至上坐落着欧式般精致的小屋子,好似很协调,其实格格不入。
代表纯净的雪山湖泊被人性的黑暗所玷污。
人物关系很简单,短短几个人构成一部讲述内心煎熬与救赎的电影。
雪山走了,湖泊有了,草原也不能少。
如果说湖泊代表黑暗,雪山代表煎熬,那么草地就代表救赎,草地上住的老人,用宽恕的心救赎了一个内心煎熬的好坏人。
从书本到电影,一直都很喜欢。
终于等到电影了,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电影画面拍的很好看,感觉每一帧都是故事。
里面的台词也很打动人,值得细品。
孙频老师的心思真的很细腻,还记得书本上那句:“向那些生命荒芜但又不断向上的人,向那些深陷泥沼但又渴望清洁的人致意。
”真的很赞。
主演演技在线,很不错。
推荐大家一起来看。
上一次在电影院痛苦煎熬还是去年,没想到还能比上个雷还难看许多倍,应该说根本不配称之为电影!!!
全片毫无逻辑除了装×就是装×,希望导演别再拍了,浪费资源浪费别人时间!
除了能夸一句狗狗可爱说不出来其他的好评了。
另外,普通话不好且有大段大段独白的演员可以用配音。
又或者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独白,我们到电影院不是来听有声书的。
鲛在水中央,三个张力十足的故事,都在写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人性的善与恶,试图从人的精神到身体中挖掘到疼与痛的地方。
孙频以犀利的文笔,将这些人的孤独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的书写中蕴含着一种力量,一种与命运抗争,与生活不断撕扯的力量感,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并从中得到慰藉。
有幸观看了《鲛在水中央》,影片的艺术欣赏很高,突出了一个意外杀人被迫逃亡的男人海涛内心挣扎折磨,不断进行着内心的炙烤,尤其是在下山借书时遇到的教授却是被自己杀死之人的父亲。
让他的内心承受一次次痛苦折磨,而爷爷和孙女对凶手的两次剑道比试,让人懂得了原谅与放下。
片子很不错哟,好评!
也很喜欢观影氛围,都很不错
整体观感极度不适。
期待导演之后的作品
强硬可以让我活,文雅可以让我活下去。范父等了十年,用剑完成了复仇,念想破,人也走了。一向坚强的范女也用剑完成了复仇。两人都原谅了逃犯。强硬代表理性,代表一向谨慎,理性的逃犯,文雅代表感性,代表被范家原谅后自己却不原谅自己而选择自首的逃犯。整个片子的画幅像是裱在墙上的画。片子整体不错,8分可以给。但是观影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旁边一直有人干扰观影。希望五一能看一次环境更好的。以上。
只要有缝隙,人就可以活下去。
景是美的 但文本单薄到这个程度还谈什么文学性呢
旁边的姑娘全程几乎都在睡……我坚持到了最后。画面很美,像是在山西拍的,很多沙棘树。但剧情等方面实在是差了点,导演还需多努力哇。
这就和解了…相比之下这形式倒是不算啥了。
当时还去影院支持了一下,上映第一天全城不超过3场排片。看完后还是觉得自己穿过整座城市来看这个有点太滑稽了,不像是电影,而像是看了一个半小时ppt。各种稀奇古怪的影像,西装、击剑,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的人类。还有那种散漫的长镜头,毫无章法的想告诉观众自己的“隐喻”水平。太折磨了,这真的不像一部电影
有小说打底(我没看过原著),编剧对小说改编电影存在误解。剧本过分依靠内心独白,而独白又是小说那种华丽词藻,没有转化成视听和口语化。文本的空洞、演员的苍白撑不起这个几乎是独角戏支撑的角色,甚至自始至终穿着西装笔挺在深山老林里拗造型,一种拍时尚大片的间离效果。
「我不强硬 我就无法活 我不文雅 我就不配活」
确实很无聊
电影的音乐很贴合剧情,演员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很贴合。电影的矛盾的设置很好,电影有很多长镜头和一镜到底,很考验导演的运镜技术
好喜欢,镜头太有美感了,心理浸入的感觉太棒了,男主的面相很适合大荧幕。PS: 导演说原本的结局是男主烧房自焚。
电影整体好古典呀,音乐质感满分,画面可以当屏保了,导演美学不错
一部外在悬疑犯罪但内核文艺诗意的电影,也是一场男主的人生自我救赎之旅,画面精美,配乐丰富。
大为震撼,构图都救不回来,太做作了。频繁特写画面太满,日式的击剑和柴犬简直突兀,布景过于精致不像是在山里。省略挺多原著内容情节串联出问题,旁白音在小城之春已经试验了,而在这更像是主角无病呻吟
除了天然风景可以看。其他一切人为的东西全是彻底的做作和装逼,无以复加。居然还有映后见面,我真想说,这位导演兄弟,你真不适合干这行。
看过原著,挺还原的。就是节奏过于慢了,特别是开头。
这个闷骚片像在看 PPT,剧情全靠旁白,善恶像是儿戏。
有想法是好的,这个大环境能拍文艺片绝对不容易,小成本制作也有很多困难。既然都拍出了第一部长片了,努力加油拍第二部吧。有名的大导演也是一步一步学过来的。全片用4:3画幅且偏重自然环境取景的大师级电影《第一头牛》建议主创团队学习一下。230426北京首映+主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