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的时候忽然之间,我好像就看到了二战时期的abc,安灼拉可以是约瑟夫,艾潘妮是兰卡,向导公白飞可以是少尉,伽弗洛什是小提琴家。
我曾以为的笨手笨脚的马吕斯可能是扬,还有不知名的、会念诗的热安,这里他说:懦夫死去无数次,但勇士只死去一次。
这里似乎没有格朗泰尔,但或许人人都是格朗泰尔,他们质疑自己的牺牲是否有意义,但是他们的太阳神是捷克斯洛伐克,所以他们又说,捷克斯洛伐克不会害怕,于是一个又一个人,说服下一个人拿起了枪。
可是啊,安灼拉你为什么如此理智而无畏呢。
你从一开始就声明所有捷克斯洛伐克人都准备好了为国而死,你从一开始就赌上了所有人的性命。
你的冷漠,因为你不相信还有光明了么?
你不相信这个生活还有值得爱的人了么?
还是说,同样的?
也许,捷克斯洛伐克是你的爱人。
约瑟夫相比之下,少了神性,多了人性,但是他的影子总让我看到你。
马吕斯,这次你战死在了街垒,你的珂赛特她未来如何,你无法陪她走完了。
唯有如此,我突然发现我是希望马吕斯活到革命以后的。
你期待一个回归正常的生活,你值得,但你没有得到。
然而,然而。
你们知道么?
因为你们七个人的六个小时,英格兰最终向捷克斯洛伐克伸出了援手。
弱国无外交,国家这样等待救援并不光彩,但是那七个人,站着死的为国家永远蒙上了一层光。
ABC战死清晨,终于唤醒了巴黎人民。
同样的,放哨的三个人没时间去叫醒其他人,但是枪声也唤醒了地下躲避者。
从这一刻起,地上的人就没有想过生还,对吧?
像街垒一样,这样把自己包围,做困兽殊死一搏。
直到交战的枪声最终归于沉寂。
安灼拉和abc的墓地在街垒,你们的墓地在教堂。
街垒和教堂。
我突然发现,最后的最后,主角两个还是没有向叛国者故意开枪,你们在想什么?
为什么?
人民?
是人民么?
你们当然希望他们站在你们这一边,但是又怎能苛求人人?
你们是勇敢的,同样也是宽容的。
欣慰的是,历史是也对勇者仁慈的。
你们7个和abc相比是幸运的,他们没有成功,但你们阴差阳错完成了刺杀。
我听着人民之歌,写下这些文字。
电影像一篇悲惨世界的au,但是明明悲惨世界才是假的。
所以啊,安灼拉你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同类的事情真实发生了。
你说啊,为什么这么的悲剧之上还要唱出自由的歌?
我应该高兴真的发生了这样的绝唱,还是应该捶胸顿足地含泪呢。
答案是,或许同样的,安灼拉是一种人生状态,并不仅仅是一个角色。
约瑟夫的最后一幕,可以是被救赎的肖申克,可以是倒挂街垒的安灼拉,可以是古人,可以是来者。
我想,几百年后,另一个不叫缪尚的咖啡馆,有一群不完全匹配的abc,在做着类似的革命。
光是想想,我觉得已经很幸福了。
这个我生活的世界,确实有过很多悲伤。
但因为你们,和无数个古往今来的你们,它并不悲惨。
我喜欢电影的运镜,和音效,和台词,和主演的演技。
既体现了人性,又没弱智主角或者德军。
这让带有德国滤镜很久的我想到,德意志其实是一个如此可怕的民族,我已经好久没有这样的寒战了。
近期最佳,10。
特作小作文一篇,豆瓣长笔记要是能设成私密就好了。
没有反转,缺乏戏剧性,直白,坦率,恐惧,无助,以及忠诚,爱恨都赤裸裸,越真实越残忍,越平白越感动。
海德里希被边缘化,爱情也被边缘化,一眼望到尽头的道路,不符合电影的规范,坚硬的两个小时。
中间Ata受刑的过程甚至不敢多看一眼,太残忍。
可能直到最后在濒死的边缘,浪漫才会重现,莎士比亚和喜欢的人漂浮在水面上,音乐又重新响起,周遭一切重归寂静。
最后一颗子弹,是用忠诚和勇敢填起来的赞歌。
我非常开心你能接到这样的剧本,劳埃德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群捷克伞兵中的两个捷克伞兵约瑟夫和杨刺杀德国总督海德里希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是刺杀前后,他们身边人的反应和遭遇,且德国人大肆屠杀捷克人民,他俩虽然自己也很难熬,甚至想了结自己,但是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最后在与德国人的激战中死去,每个同志都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
告密人同是同志的乔尔达也没好下场。
面对入侵的敌人,到底是反抗有意义,还是束手就擒不会导致更多屠戮有意义。
煎熬地活着比死去更勇敢更艰难。
信仰比生命更重要。
用中规中矩说这个片子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部电影的制作都很精良。
作为一部史实题材的电影,对于服化道的还原很高,虽然没有大型的战争场面,但是整体的色调和质感以及给人以足够的年代感。
整个电影取材于二战时期捷克真实历史,整个剧情也做到了很好的还原。
也许这件事背后的核心,是对于强权政治,在没有充分的准备的时候,盲目用同样强力的复仇来表现态度究竟可不可取。
盲目的复仇会导致更大的毁灭和灾难,但是有时人们需要热血和冲动去唤醒。
像捷克这样的小国在二战的前后,政权包括人民都被像棋子一样被大国左右甚至玩弄。
片中的选角除了熟悉的基里安·墨菲和詹米·多南,还有演过热门剧「权力的游戏」的哈利·劳埃德,每位演员都称得上演技在线,甚至可圈可点。
在演员的选择上漂亮的脸会招来粉丝效应,这的确是个优点,但是每个游击队员都这么漂亮,会降低人物的特点,使人在群戏中难以分辨出不同人的性格,阻碍了对于人物的刻画,其实是浪费了这等好颜值。
好在演员的整体努力程度和导演的调度多少弥补了一些关于形象过于统一的缺点。
詹米多南的角色和他以往经常扮演的那类角色还是产生了对比。
他的任务状态的转变是剧情上很优秀的,有自己的紧张,墨菲鼓励,墨菲犯错,他安慰墨菲,在鼓励别人这个成长很有意思。
其中两个女性角色略显鸡肋,每个姑娘讲一半,没了,徒占眼球。
战争中的爱情是很美,但是战争片中却未必是必须的,用的不好就落入了俗套。
虽然是手持镜头,但是剪辑速度快而流畅,原因应该是为了支撑整体由慢到快的步调。
导演应该是被主角事迹感动了,让人不由得想象,如果就做成搏击俱乐部那样的叙事结构应该会蛮有趣的 所以问题就来了,太平衡,处处都做到了,处处都没有突出,既不够商业,在也不够文艺。
导演在剧情上向商业的妥协,使得影片在政治上显得软弱。
强调了个人英雄主义,又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战争中大国对弈利益第一的内在。
最好只能剧情上有更多的亮点,否则中庸就会把深意埋没。
比如: 倒叙, 化简姑娘的戏 加海德里希的屠杀和医院被生物武器毒死,增加英国方面的情况 当然,说的容易,编排起来的困难和成本也不是动动嘴皮就有的。
不过还好,虽然片中没有提到海德里希最后的结局,但是他在送医之后的确因为这场刺杀死掉了。
赶不上变化的计划——影评《类人猿行动》战争过去很久了,伦敦上空不再有斯图卡的轰鸣,大西洋上不再有火光,而布拉格,也不再有屠夫。
当你自认为很了解战争的时候,你错了,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当我还是个历史文盲的时候,特别佩服的就是德国军队,中国忠贞和尚武的精神在德国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听到有关党卫军网络论文特别是一些死战到底宁死不屈的故事时,总是热血沸腾打心底的佩服德国人,但当我深入学习的时候才发现,网上转载的论文,不过是国内德棍意淫出来的作品。
关于党卫队的暴行,不一一阐述,因为今天所评价的电影,正是关于刺杀一个大人物的故事,他—是“解决犹太人最后问题”的总设计师:The Butcher of Prague—Reinhard Heydrich整个剧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刺杀前的准备和实施,和刺杀成功之后的四面楚歌的决死一战。
冥冥之中就似乎在向观众暗示,这场行动,比想的要复杂得多。
全剧整体的情感基调和镜头的色调是一致的,全片以昏暗的色调为主,中欧式的建筑和灰霾的天空给观众一种压抑感伤的感觉,这是沦陷区的捷克,枪响和死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每天都有人被盖世太保抓走,每个人的表情都是麻木和僵硬的,全剧给人的基调就是满满的抑郁。
唯一的鲜亮就是Marie和Lenka的红唇,还有的,就是高挂在墙上的万字旗。
刺杀纳粹三号人物不是说杀就杀的,不仅要考虑Heydrich的出行规律,还有他的卫队,便衣警察,甚至还要考虑行动暴露之后如何继续完成任务,还要争取到捷克抵抗组织的支持。
虽然一颗子弹从枪膛打出去到Heydrich的脑袋上很快,但是是从谁的枪口里打出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没有障碍物,种种因素增加了刺杀行动的不确定性。
流亡的捷克政府下达的这个命令确实欠缺思考且鲁莽,只在乎盟国的态度,根本不在乎行动是否能成功,Hitler是否会对捷克采取报复行动。
Heydrich的死造成了捷克至少5000男女老幼被纳粹枪决,举世震惊的利迪策大屠杀就是德国的报复行动,难怪Ladislav在行动前说了“I fear Czechoslovakia will be wiped from the map.”但最后抵抗组织还是放下一切和伞兵们合作刺杀Heydrich也是让人非常感动的,其实没有人是抱着活着的希望回去的,他们怕的是纳粹对捷克的报复和屠杀。
不仅仅是Jan和Jozef两个勇士,也是收留他们的家庭,Marie和Lenka两位女战士,以及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
他们虽然从抵抗的最初就做好了赴死的觉悟,然而肯为这样一个大胆如赌徒并且自断所有退路的行动献身,这种极端条件下对于人性的叩问又是完全不同的。
刺杀的时候可以发现,Heydrich在捷克的街头大摇大摆的开车经过,完全不相信有人会暗杀他,或许他自信他手中的鲜血足以淹死剩下的抵抗者,他错了,抵抗的火种在沦陷区是永远不会被拍灭的。
这个街口,也许下一个街口,就是他的终点,布拉格屠夫也鲜血横流的倒在布拉格的街头。
暗杀比计划来得仓促的多,在Heydrich离开布拉格前一天暗杀他,一下子打乱了之前所有的计划,准备开枪暗杀他的Jozef关键时刻Sten冲锋枪卡住了,还是Jan用反坦克手雷将他炸伤,真的是赶不上变化的计划,让人惊讶的是所有人竟然都能够全身而退,回到安全屋躲避党卫队的追查。
历史就是这样的玩弄人,上帝看不下Heydrich的暴行,容许死神取走他罪恶的生命,怎么说也算是一种天意吧。
刺杀前还有必要的铺垫,就是欧美电影经典的爱情。
毕竟两位主演都是美颜,当然要有女伴。
一对青年男女漫步街头,披着爱情的外衣获取情报,没有比这个更为浪漫的。
颇为反讽的事,故事通过Lenka的口讲出了真相,战争从来没有浪漫,战争就是如此残忍。
我们和男女主人公都明白,此时的爱情没有结果的。
不免觉得Jan太天真,居然在这当口祈求幸福。
然而当我看到Jozef悄悄把Lenka的照片塞进钱包里就明白,这位相对更成熟更心如磐石的勇士也有柔软的心。
我们以为冷酷铁血看破现实而为主导行动的Jozef却悄悄萌生了柔软的情感,我们以为优柔寡断到怯懦的Jan在结局却如此英勇热血。
大概导演是想通过这样的对照表达人性的复杂吧。
真正的高潮不在刺杀,而在于最后的教堂枪战,不管是来了多少党卫队,总是有一颗子弹是留给自己的,最后一个子弹伴随着的都是之后死一般的寂静,给人悲壮而又无奈。
随着Jozef的怒吼:“We are Czechs ! We will never surrender .”冷酷铁血的Jozef在最后自杀前看到了Lenka,也是柔情,更是感人。
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家庭,甚至是幸福。
这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吧!
一直都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本作也不例外。
魅力无限的两大男主,也为本片加分不少。
“我不想死”但“我不怕死”,懦夫一生已经死过几回,勇士则只有一次,是对7名伞兵最后的褒奖。
捷克勇士们在面对一波又一波像僵尸般挺近的德意志士兵时,从惊慌失措到镇定自若,把氢化物和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
整片节奏控制到位,对我来说几乎无尿点(分两次看完)。
而我也像是第8名伞兵,随着剧情跌宕起伏,当他们最后集体自裁时,居然感到特别放松,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
大陆拍抗日剧,欧美拍抗德剧,高下立判。
看到除夕舞会那段,突然想到,也许二战中德国人的恶是一种理性的恶,日本人的恶是一种无理性的恶。
到底哪个更可怕,我也不知道。
从来没看过墨菲演这么严肃的角色。
琳卡有点像克斯汀·邓斯特,但是更漂亮。
而且她本人就是捷克人。
就像抵抗组织中那个胆怯的人所害怕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行动之后德国人的报复,无论成败。
这是可以预见的。
你难道能说他不爱国吗?
影片有一半时间展现了行动失败后疯狂的抓捕和悲壮的抵抗。
悲壮是因为困兽犹斗,而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影片挺客观的,并不因为你反抗的是德国人就刻意拔高。
英国人为什么要制定这次行动?
毫无意义呀!
海德里希,当时总督,党卫队的高官。
屠夫,犹太灭绝计划的制定者。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杀他 有何意义呀?
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的进程。
也阻挡不了犹太灭绝计划。
付出的代价是所有的空投人员全部丧失,地下组织完全被破坏,几千人的平民丧生。。。
这完全是不计后果,鲁莽的,坐在办公室拍脑门的人制定的行动。
这些人死的太冤屈了。
电影中,每个特工面对被捕的可能而采取自杀时,自己要决绝于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是扪心自问,有没有勇气做到。
真的是佩服这些人。
【在布拉格的教堂里,7名伞兵为世界捐躯,纵使爆炸四起、流弹四散,坚韧的意志也战胜了死亡的恐惧。
】
《类人猿行动》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死了,在病榻上苟延残喘了一周后,这名纳粹的三把手(存疑,戈林更有实权)、布拉格的屠夫终于在1942年6月4日结束了他邪恶的一生。
而海德里希死亡的主因,源于一场针对他的刺杀。
1941年9月29日,海德里希来到布拉格。
当晚,他就宣布在捷克斯洛伐克主要城市实行戒严,开始着手打击捷克斯洛伐克地下抵抗运动,他血腥暴力的压制将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报网几近一网打尽。
在震怒之余,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特批英国安全协调局的秘密行动队立刻秘密潜入捷克斯洛伐克,执行代号[类人猿]的行动,行动内容一言足以蔽之,行动队与捷克斯洛伐克残余的英国特工汇合并策划袭杀莱因哈特·海德里希。
詹·库比兹与约瑟夫·盖伯瑟克就是特别行动队的全部成员。
詹年轻,约瑟夫年长,但二人都是经过严密训练的特工。
1941年12月28日,二人在布拉格三十公里外的郊区降落,但茂密的树林和乌漆麻黑的状态遮挡了他们的视野,詹平安降落,但约瑟夫却不慎丢失了装备和划伤了腿,但好在,两人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唯一注意到他们的伐木工人虽然想举报他们,也被詹一枪爆头。
在潜入了布拉格后,二人没多久就和反抗组织因德拉联络上了,但因德拉的领袖认为他们疯了,两个人就敢密谋暗杀海德里希,那何不野心再大点,去柏林暗杀希特勒?
因德拉组织经过海德里希的白色恐怖之后死伤惨重,整个组织内部只剩下十来个人。
领袖原以为约瑟夫是来帮助因德拉重新与伦敦建立联系的,但那并不是他们的任务,因德拉领袖拒绝帮助二人,但此时争论毫无意义,暗杀海德里希不是一蹴而就的,众人只能暂时安顿下来容后再议。
因德拉组织将詹和约瑟夫安顿在了一个布拉格之家中,二人秘密的收集着有关海德里希的行动路线,这并不难调查。
海德里希对自己在布拉格的铁腕暴力信心满满,经常坐在敞篷奔驰上肆意狂飙,有时干脆不带卫戍,在街上独自行驶。
这是最合适的时机,但是英国一直不下达准确命令,约瑟夫和詹只能继续潜伏。
在潜伏期间,二位特工也收获了战时爱情,詹认识了玛利亚、约瑟夫认识了兰卡,爱的火花在这座压抑的城市里悄然绽放,詹甚至还向玛利亚求了婚。
但短暂的安定没有让他们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记得自己的目的,也清楚自己的下场。
说是特工,他们也不过是炮灰中的一员。
当英国下达继续完成[类人猿行动]的命令时,詹在恐惧,他获得了爱和安定,他恐惧自己的结局,但在约瑟夫的照料下,他恢复了精神。
因德拉组织也接受了伦敦的命令,为了协助二位特工,他们也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甚至随身带着氰化物胶囊以免落入敌手。
1942年5月27日早上10点30分,詹和约瑟夫以及另外两人早早等在海德里希的必经之地。
当海德里希的敞篷奔驰驶近两人时,约瑟夫迅速冲至车前试图开火,然而他的斯登冲锋枪却卡壳了。
海德里希于是命其司机,党卫队上士克莱因停车,掏出手枪欲结果约瑟夫,而埋伏在后的詹立刻抛出一枚反坦克手榴弹炸翻了海德里希的座驾。
詹和约瑟夫因为一击未果,初步认定作战失败,只得分头撤离,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枚反坦克手榴弹炸裂的碎片划破右挡泥板,连同座椅碎屑深深嵌入海德里希体内,深入脾脏。
(这里放不了海德里希的图片,大家可以百度搜索一下)
詹和约瑟夫在当晚逃回了藏身地,却立刻收到了约瑟夫的爱人兰卡死于党卫军疯狂的报复行动的消息,约瑟夫几近暴走,而詹只能强行控制着约瑟夫恢复冷静。
在经过激烈争执后,约瑟夫只得同意陪着詹一同离开这里,停留在藏身地会为这家人带来灭顶之灾。
因德拉领袖将二人连同另外五名伦敦派来的伞兵安置在西里尔默多狄教堂内,一直隐藏到了6月10,在躲藏期间,几人了解到海德里希在6月4日因败血症而亡,[类人猿行动]顺利完成,但随着成功而来的是另一则噩耗,海德里希死后,他的导师希特勒为了给他报仇,在捷克斯洛伐克发动了大屠杀,5000名男女老幼葬身其中,16000人被关进集中营。
而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迪利策村,1942年6月10日,纳粹德国军队为实施报复,焚烧了利迪策村所有房屋,屠杀了全村年龄在15岁以上的173名男性村民,妇女则被送往集中营,另有88名儿童在集中营被德军用毒气杀害。
此次屠杀共有约340人遇难。
为了纪念死在这次人祸的儿童们,国际儿童节也被正式确立在每年的6月1日。
而在教堂之外,因德拉组织近乎全灭,当初收容詹和约瑟夫的家庭被因德拉内部想要保命的成员出卖,而在严刑拷打之下,西里尔默多狄教堂内藏着的成员们曝光了。
德国占领军调动19名军官和740名士兵围捕暗杀行动组,先行死去的是詹和另外两名站岗的伞兵,击退多次进攻,打死打伤数十名德军,而两名伞兵相继离世,詹则在子弹只剩最后一发时饮弹自尽。
一个曾经犹豫的战士已经学会教会别人如何冷静地战斗,一个为了战友能够牺牲一切的战士只能在地下室静静地等候最后一声枪声冷寂下去。
而约瑟夫则和其他3名伞兵藏于教堂地下室内,四人在地下室入口处击毙了许多敌人。
最终,经过敌人放水、烟熏后,约瑟夫等四人饮弹自尽,自此,七名伞兵已和纳粹在教堂内鏖战了六个小时,他们在生命结束前用力发着光,随后,转身共赴国殇。
【END】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首先是值得吗?[类人猿行动]被誉为是二战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暗杀行动,而且没有之一。
海德里希也由此成为了二战期间被暗杀的军阶最高的德军军官。
此次暗杀行动之后,希特勒对捷克进行了血腥报复,超过5000名捷克平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都被疯狂杀害,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随即宣布1938年签署的慕尼黑协定作废。
并将捷克看作是为自由而战的重要盟友,二战历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从战略目的上来看,这项计划是完美成功的,因为计划初衷其实有两个。
第一个是,海德里希当时在捷克的白色恐怖干得很成功,捷克人已经不太反抗德国的占领,捷克的军工工业眼看就要被吸纳进德国的战争体系里了。
第二个是,无论是英国还是捷克的流亡政府,实际上早就预料到了在刺杀海德里希后的纳粹的报复,目的就是为了激起捷克的反抗意识,用来坚定抵抗组织的反抗决心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团结。
这种擒贼先擒王的牺牲值不值得,我没有资格去言论,我只能说,从结果上来看,[类人猿行动]是成功的。
接下来讲回电影这部电影相当的不错,角色的表演和塑造很到位,这增加了观影时的代入感,让观众能去体会真实的过去。
没有大起大落,只有残酷冷静的史实却是电影重要的意义之一,讲好那个你我能从书本、照片上看见的故事。
熬过了前半段的潜伏,才能感受后半段的悲壮。
这部电影没有将詹和约瑟夫所代表的身份神话,他们在成为士兵前首先是一个人,他们会因为必死的绝望而感到恐惧,会因为挚爱被杀而肝肠寸断,但他们在立于人的位置上时,依旧没有忘却身为士兵的使命和责任,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信念。
从“我不想死”到“我不怕死”,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折磨?从惊慌失措到镇定自若,把氢化物和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决绝?
鹅卵石街道湿漉漉的布拉格湿漉漉的公园拐角上姑娘吻了你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后来面对枪口也是这样党卫军雨衣反穿像光亮的皮大衣三轮摩托驶过你和朋友们倒下去的时候雨还在下我看见一滴雨水与另一滴雨水在电线上追逐最后掉到鹅卵石路上我想起你嘴唇动了动没有人看见
西恩·埃利斯的长片远不如他的短片那般惊艳,非常普通的二战间谍片,景别卡得太紧令人不适,中段和结尾的高潮也没有起来,既不写实,亦不悲壮,明显不拿手这类题材,倒是Cillian Murphy越发成熟的演技让人有点印象
什么样的编剧和导演可以允许如此愚蠢和老套的剧情撑满120分钟 ?也就看看刺杀的片段还原一下历史
基里安·墨菲的脸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让人过目难忘
聚焦心怀大义又极度恐惧的心理刻画,代入感很强,让人沉浸式感受复杂人性之下的惊悚与恐怖。战争除了对物质世界的毁坏,也让人陷入精神地狱。
笑死,带英企图为绥靖挽尊
绝望中的希望,目标无须策动。
对刺杀行动的正当性的着墨,显得颇为可贵,其实片子所刻画的人物和他们的选择,已经对这种正当性,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不好看,刺杀都不做好准备吗?
电影里的一些地方我也有印象,在那里走过: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桥,查理大桥上的雕像,同乡火车站(也许是)的那条长长的斜坡大道,一座墓园……布拉格。
剧本紧凑连贯,一气呵成,不管是刺杀环节还是其后躲藏及教堂对峙环节,都做得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所有情节都紧扣这场刺杀行动,对于旁溢的枝桠(比如对刺杀效果的质疑、刺杀与报复对比、反抗组织内部的矛盾、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变化)恰到好处,绝无喧宾夺主之感。此外,扮演海德里希的演员和其本人非常相似,各类细节都比较还原,特别是对等待刺杀时的紧张感,是近年来该类型片少见的。刺杀行动后,纳粹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了报复,制造了利迪策惨案,有同名影片,同样推荐一看。
看到中途还是学习了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太过沉重又残酷了
索然无味。
节奏差。
四星有1星向明知无法撤退继续执行命令英勇行动的捷克小伞兵们 向明知株连九族仍帮助他们的捷克人民和抵抗组织致敬! 这部比70s那部反映同一历史的片显得更惨烈 主演捷克小伞兵的二位#舌尖上的爱尔兰#够美不用说 就是编剧给的戏略夸张…
结尾处都想给5星了
是真的不好看...不知道在拍什么...
8分,这个要是比全智贤的《暗杀》低,太没天理了。
鸡吏氨的脑残粉和自己主子一起狗带 活该一辈子红不起来 我呸 ky你麻痹
除了片头字幕几句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电影里历史线索非常弱,连情感戏都显得唐突,最后还居然煽情起来。失败的战争片。
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