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中国朝鲜族诗人却被描绘成了朝鲜诗人。
还有什么好说的,自己人习惯了被偷,而韩国人喜欢了去偷。
多年过后当无人问津的时候,他自然就从被偷变成了光明正大。
还是想说那句话,国人不应该再漠视文化的流失和被侵占,不要因为韩国的偶像、电视剧等东西就自然而然的戴上滤镜,不然真的会出现那么一天都是他们的。
因为排片少时间晚,为了不影响隔天上班,拖到周五晚上才终于看了《东柱》。
其实这是一部让人不敢,或者说没有资格随随便便评价好坏的电影。
内容的意义远远大于形式,而形式也似乎无可挑剔。
和《思悼》一样,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没有让人意外的那些悬疑和反转。
也没有什么商业上的趣味性,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劲爆点,从头到尾的黑白画面,不刻意煽情的叙事,就像一首明明克制隐忍却让人感到蚀骨伤悲的诗。
在这个充斥着爆米花娱乐大片的浮躁时代,是太难能可贵的作品。
很喜欢影片的剪辑,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混乱。
还是像《思悼》一样,导演编剧预设观众知道他们的故事,所以没有从头到尾一一说明,而是用监狱中最后的审问串联起过去人生的片段,每一段经历伴随着从心底涌向笔尖的诗句,坚定而温柔。
东柱的彷徨反衬着梦奎的执念,东柱的愧疚交叠着梦奎的懊悔。
即使是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深爱的兄弟,但一个内向到消极,一个热血到激进。
他们注定走上不同的路,却一样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喘息,迎来相似的悲剧结局。
就像片中两人对于文学价值和暴力革命道路的争论,在那样的时代悲剧面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就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的人生一样,对看不见的未来也都是没有答案的。
他想出版的诗集,他想看到的独立,奈何都在身死以后,多么遗憾多么伤感。
看着他们人生浮沉飘荡到最后,似乎才能隐约明白,为什么东柱会说——“都说人生不易,但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写一首诗篇,是多么让人羞愧的事。
”没有人能清楚究竟反映了多少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没有人能猜到那些想象的画面与曾经有多少相似或不同,即使主创们也一样。
但可以看得出李浚益导演在每个细节上的小心翼翼。
一直觉得他是个神奇的导演,拍过那么多不同风格的电影,光看最出名的这几部《黄山伐》《王的人生》《郎在远方》《素媛》《思悼》再到《东柱》,都不太像是同一个人拍的。
申渊植导演这次执笔剧本和监制,明显也对影片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对人性深处不可言说部分的把握,透彻到残酷。
没有一味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而是也会嫉妒也会胆怯也会退缩也会懊悔。
姜河那和朴政珉的演技也让这个没有悬念的故事变得那么有张力。
只是,如果对两位演员不熟悉的话,一定能更入戏。
我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暗自比较着其他影片中他们的形象和表演…毫无疑问,他们这次奉献的表演足以让该片成为其履历表上的代表作。
当最后片尾滚动起尹东柱宋梦奎的真实生平,响起姜河那唱的那首歌时,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情绪才终于有了一瞬间的释放。
但总隐隐觉得似乎掉眼泪都是对故人的不够尊重。
对于生活在如今这样相对太平太多的国家和时代,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我们来说,对那时的他们,又何谈“理解”与“同情”?
低预算,黑白片,不华丽,不商业,或许因此不能吸引太多人的眼光,那有如何?
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在那里,视而不见的人是自己的损失。
真的并非想用道德绑架评价,只是这样的电影会让人思考和反省,它的价值并非可以用商业包装和票房数字衡量…走出影厅的时候,听到旁边姑娘用淡淡的语气对同伴说,下映之前一定要再看一遍,感觉看十遍也不会腻。
其实我也是这样想的。
文/暖晴禁转,谢谢。
🤐p.s,多说一句正文没地儿插的话,饰演日本刑警审讯官的金仁佑依旧飚着日语很抢戏,总让我想起他在《暗杀》里演的那个帮金海淑开店帮全智贤炸车的日本大叔…于是又不小心跳戏…只能怪我《暗杀》看了太多遍…😑
尹东柱诗人“井里有明月流云,悠远无边的天空,荡漾着蓝色的风和秋天,还有一个男人,就如我的追忆在那里徘徊。
”——《自画像》“揿亮灯火驱除一些黑暗,最后的我像期待时代那样等待早晨。
”——《一挥而就的诗》“仰望天空,至死无一丝羞愧。
为此,在轻抚树叶的微风中,我感到心痛伤悲。
”——《序诗》——摘自尹东柱诗集
生活在特别时代的文人墨客被后人镶裱进历史的边框 成为某一类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符号的存在 这是传记类电影处理人物必经的升华途径也是很难突破的一个瓶颈 看完东柱的传记电影 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主角 平凡卑微到成为故事里历史中的一粒沙 而相较之下他的诗却成为照亮后人们光亮的星 一颗饱经折磨的心化成启迪人心的文字 何其悲壮何其哀婉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图片10>《东柱》(동주),一部够冷门的高分韩国电影。
要吐槽的是,电影的打光太好了,完全不考虑时代特点。
那个年代,日据的朝鲜,夜路光线真是好啊,远远近近都清清楚楚,远处灯光稀疏明亮的程度你确定是三四十年代吗?
大晚上,连大树疏疏密密的枝枝叶叶都层次分明,不要说一隅的朝鲜,就是冒险家乐园的大上海恐怕也见不到这样的景象。
再有就是节奏真的好慢,好催眠,那么美,这么困。
看两回,睡着两回,深深自责于自己的严重睡眠不足。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值得我睡饱,再去看第三遍。
这样做,至少有三个理由:1、男主角姜河那是韩国电影难得一见的、多数角度骨骼周正的男演员(抱歉,对美人在骨比较执念)。
但是,不能大笑,大笑就走形。
2、黑白光影。
属于我的特殊癖好,总觉得黑白灰的画面有神奇的魔力,最简单的色彩,却最袒露事物本质,很神奇。
3、向往一个有诗歌的年代。
片尾是绝对的高潮,审讯室,交叉剪辑,两种个性态度的终极对决,举枪的在悲愤中签字确认足以上断头台的莫须有罪名,写诗的含泪将认罪文书撕碎。
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诗,也没有诗人,有的只是市侩、只是市场。
所有的都可以明码标价,一部电影的价值,有票房和打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有身价和收入衡量……我们什么都可以买到,却没了诗和写诗的人,我热爱的诗都不出自这个时代。
所以,片尾的小高潮彻底征服了我,《东柱》最后一个镜头的配诗也代表了我的感慨——”天空、风、星星和诗“——唯此永恒。
《东柱》的导演李濬益,曾拍过《思悼》、商业热门《王的男人》和夺奖热门《素媛》,是个不断尝试新的表达风格的导演。
在高清4K盛行的时代,把《东柱》拍成了黑白片,显示了导演的勇气、自信、野心和某种属于矫情的梦想,有效仿默片的致敬片《艺术家》(The Artist)之嫌。
<图片3>《东柱》的片名取自主人公尹东柱(윤동주),原名尹海波,又名平沼东柱,于1917年12月生于吉林省龙井市(原和龙县)明东村的一个教师家庭,学生时代在日据时期的朝鲜度过,1943年7月留学日本期间被捕,1945年2月因日方的活体试验逝于日本监狱。
留有诗文117篇,上世纪八十年初由其弟公开出版后,尹东柱才为世人逐渐认识。
他生前籍籍无名,现在无论将他归于什么流派,都是与诗人无关的后人杜撰。
影片讲述了作为诗人的尹东柱(姜河那饰)平淡却不平静的短暂一生。
镜头从日本警官审讯尹东柱开始,在审讯和尹东柱的回忆间切换镜头,展开他的一生,中间涉及了日据时代朝鲜的大事件。
在尹东柱的一生中,大他3个月的表兄宋梦奎(朴正民饰)始终影响着他的生活轨迹。
宋梦奎个性开朗富有激情,是天生的演说家和煽动者,对日据的朝鲜有一腔报国热情,在谋求民族独立的探索中,始终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行动力。
与宋梦奎不同,尹东柱冷僻好读书一心写诗,用诗歌记录和表达他的民族情感。
这种温和的方式,初始为宋梦奎不屑。
日本在朝鲜推行“创氏改名”运动后,朝鲜文字不能在学校使用,授课不能用朝鲜语,朝鲜人的姓名日本化。
宋梦奎也逐步意识到朝鲜文诗歌的重要性。
当尹东柱提出要参与民族独立活动时,宋梦奎对尹东柱说:“你还是写诗吧,我来举枪。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是举枪的宋梦奎,还是写诗的尹东柱,都以参与京都朝鲜留学生事件的罪名被拘捕。
审讯过程中,尹东柱的诗稿成了他有罪的直接证据。
但凡有文明,文字都是美丽而危险的。
东柱的诗是他作为抗日分子的铁证。
面对强权,导演的态度体现在片尾两个对比桥段。
一段是对比东柱和梦奎签字确认从事独立运动的反应和结果。
平和内敛的东柱平静地接受了他的罪名,自愧一心想做诗人而没有参与更激烈的反抗,断然拒绝签字认罪,慢而有力地撕毁文书,镜头扫过的日籍警官掩饰着自己的惊骇。
与东柱不同,宋梦奎悲愤地懊悔没有实施认罪书上的罪状,决绝地签字确认,审讯警官嘴角微扬,暗自得意阴谋的得逞。
另一段,对比东柱和梦奎被捕前后的不同。
被围捕前,梦奎正在兴致盎然地给集会的朝鲜留学生分析当时的战争态势;当他独自逃到东柱住所外,已经狼狈得判若两人。
而东柱虽深知危机四伏,依旧赴约,准备完成诗稿英文版的出版;看到警察后,他从容地对女同学说:“天空、风、星星和诗”。
影片的叙事也就此嘎然而止。
从镜头对比中,观众感受到的是,写诗的人沉静中传递的坚韧,拿枪的人激情中的脆弱。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即便我们沉默,依旧可以积聚和传递能量。
想起鲁迅先生的文字,“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
无论是死亡,还是爆发,沉默都是一种拒绝,是积聚的拒绝,也是没有归途的拒绝。
1945年,尹东柱、宋梦奎相继在日本福冈监狱的活体试验中辞世。
所幸藉由诗歌的力量,他们不曾被时光湮没。
影片的最后,穿插着寥寥数张老照片,东柱的生平一点点滚动,最后定格在暗夜璀璨的星空,黑的、如镶钻的夜空,白色的字,仿佛有自己的光芒。
那几个字是——天空、风、星星和诗。
作为一部电影,《东柱》的镜头是美的。
因为是黑白画面,便有了一种怀旧、悼念和永恒的意味。
黑白灰的画面、风光和人,线条都是美的,星空下大树盘桓的枝桠剪影,瞬间划亮时火柴闪烁的温暖,审讯桌上白色薄胎茶杯中泛起的氤氲,夜读时韩式小油灯的光晕,老宅里主人公青春俊美的轮廓……很少的背景音,是间或撩拨的吉他,简单的音色,偶尔的和弦,与东柱的诗相得益彰,简单而纯净的美呼应着黑白画面的简洁,宛若悼念,有着永恒的魅力。
《东柱》的这些特点,注定它是一部小众、高分的文艺片。
附尹东柱诗作 <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知道尹东柱,是因为读了李正明的《编号645》(The Investigation) 也听说这部小说会被改编成电影,所以开始留意(现在仍不知道它的改编情况)。
但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大约会一直记得那个姗姗出场的青年,在地狱一般的监牢里,放着风筝,看着天空,说着诗和星星。
在维基查了诗人的生平,出生于中国吉林,国籍是日本,民族是朝鲜。
这是一个身份的模糊,也是一种时代的乡愁,可以想象,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自我的认知都让人犹疑。
比起我们常常看到的国恨家仇,一个青年人的迷惘似乎才是主题。
影片中,借着和家乡父老、和宋梦奎、和同窗、和宥真、和郑芝溶先生、和日本老师,每一段对话都在探讨一个青年人的心中的疑问:是要坚守一个令人心存感恩的信仰,还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主义?
学有用的医学,还是无用的文学?
散文还是诗歌?
文字如何改变世界?
留在朝鲜用日文学习,还是直接去日本用日文学习?
要不要改名,要不要考学,要不要……继续写诗?
这些迷惘来自于黑暗时代和明亮灵魂的不吻合、来自于泥泞现实与清澈理想的不吻合,来自于低头看路和仰望天空的不吻合。
尹东柱的不合时宜,是他最深刻的迷惘,诚如他在诗中倾诉:“听人说生活着实不易,诗却能如此信手拈来,真叫人惭愧。
”在水深火热中、在风风火火的人潮中,却还能感受到风、河流还有星空——这究竟是对还是错。
感谢导演的克制,让影片没有往宏大叙事发展,没有渲染太多的历史情绪,而是关注一个青年人的内心; 感谢姜河那的演绎,让那个羞怯的、紧张的、激动的东柱,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英雄,而是一个困惑却坚韧的年轻人。
尹东柱和他的诗歌,所以能有超越时代背景的启迪力,大约在于,每一个青年人都经历着那些迷惘,都在模模糊糊的时候试图写下些什么;在每一个春深或者秋凉的夜晚,逃不出那三个问题的纠结:故人何在。
前程哪里。
心事谁同。
相比于电影《鬼乡》而言,韩国电影《东柱》受到的关注简直少得可怜。
同期上映的这两部电影,《鬼乡》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眼球和排片,而《东柱》几乎仅仅只是每天的一场,就好像中国的《百鸟朝凤》一类的电影在国内所受的遭遇一样,不知韩国人有没有人会跳出来为期鸣不平。
同样,在国际上的影响,《鬼乡》以其沉重的历史背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还有其漫长的拍摄时间和大量的真实人物,都让所有看这部电影的人被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
在我看来,或许拍出《鬼乡》这种题材的电影,其行为本身是一件值得高度评价的事;但是就电影本身而言,电影《鬼乡》实在差强人意,跳大神的风格、美化的场景、满是漏洞的剧情以及韩国最拿手的恶意煽情,这一切都让我对这部电影没有好感。
电影《东柱》则是切切实实地说了一个故事,情节平铺直叙,用主人公东柱最后的审判和回忆讲述了两个朝鲜青年在面临国破家亡之际走向不同的道路,配乐是简单的吉他或是钢琴,黑白而有质感的画面,丝毫没有煽情,就连爱情、友情以及家国仇恨都是点到为止,克制隐忍,却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的导演李濬益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大概就是那部让无数人流过泪的《素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有着其现实的悲伤意义。
但是电影《东柱》更像他的另一部作品《思悼》,同样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思悼》讲述的十八世纪朝鲜李氏王朝的一段往事,而《东柱》讲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韩国著名诗人东柱的故事。
或许对于韩国国民来说,这两个历史事件可能都是世人皆知的故事,正如我们的大唐盛世或者鲁迅一般。
所以导演都没有以正叙的方式来讲故事,而是通过不断的闪回和倒叙,这可能会给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观众带来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但整体而言让电影变得张弛有度,观赏性更强。
正如上文所说,诗人东柱对于韩国国民而言,或许可以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鲁迅先生。
但是诗人东柱的身份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因为生于中华民国吉林的朝鲜族人。
但按照当时的法律而言,他的国籍应该是日本;诗人本人认为他自己是亡国的朝鲜人;中国也曾说他应该是中国朝鲜族人。
诗人身份的模糊不清正是电影中诗人一步步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影中除了诗人东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人公梦奎。
他们是表兄弟,也是一同长大的发小。
两个人都热爱阅读、喜欢学习,但是对整个世界却又不同的看法。
梦奎是一个天生具有革命家气质的人,年纪轻轻的他便敢在全体村民面前发表演讲,鼓动人民;而东柱则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内心敏感腼腆,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向往。
正如电影中的一句话所说:东柱爱的是诗的世界,而梦奎爱的是现实的世界。
虽然后来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却最终殊途同归,都走向对国家的爱。
电影中提及当时日本政府在朝鲜半岛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比如不允许用朝鲜语授课,只能用日语授课。
这让坚持革命向往独立的梦奎无法接受,所以他离开学校开始跟随光复政府和一些独立活动家参加革命活动。
而此时的东柱只是在坚持以朝鲜语写诗。
日本政府还在朝鲜半岛推广创世改名政策,要求所有韩国人将其姓氏改为日本姓氏。
所以尹东柱被迫改为平沼东柱,这让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他久久不敢应答。
此时活动失败被短暂拘留的梦奎再次回到家乡,希望东柱能够跟他一起去日本学习。
最终,梦奎如愿考上了京都帝国大学,东柱去了东京立教大学学习英语文学。
但是他们却是怀揣着不同的想法前往日本的。
梦奎希望在日本对朝鲜学生的征兵计划中谋划一场叛变;而此时的东柱依旧希望能够写诗,甚至计划出版诗集。
因为两个追求的东西不同,两个人虽然互相理解对方的理想和追求,但也常常会为之吵架。
梦奎常常会说写诗只是细枝末节,文学只能给人以感性的思维和力量,而像这种力量无法被凝聚以改变世界;而东柱则认为每个人心底对美好的向往才是改变世界的最后力量。
虽然道不同,但两个人终究互相影响。
所以,在东柱遭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士兵不公的对待和侮辱之后,从东京逃亡京都准备和梦奎一起参加策划革命。
但此时的梦奎却对东柱说:枪由我来举,你还是写诗吧。
或许是他意识到活动必将到来的失败,而不忍心让东柱也随之陷入危险之中。
果然,因为聚会地点被泄露,所有参与活动的人都被抓捕,而东柱也同样因为更梦奎关系过深而被一同抓捕审讯。
这场审讯是电影的开头也是电影的结局,串联出整部电影。
电影的最后,日本军官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并签字认罪:聚集在日朝鲜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暗中流通朝鲜语文学和书籍,利用征兵令组织朝鲜人叛军。
梦奎一一承认,并且咬牙切齿地表示没有成功完成这些任务他非常遗憾;但是最终的东柱并不承认,不承认并不是因为他为自己狡辩,而是觉得自己一直都在写诗,而没有真正像梦奎一样投身革命 ,这让他羞于承认这些伟大的事业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东柱对着日本军官说: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希望能写诗,希望能成为诗人,觉得很羞愧。
没能在前面领路,只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因为羞愧,所以无能签字。
最终东柱和梦奎都死于监狱中,根据电影的暗示以及一些历史研究资料表示,他们很有可能死于人体试验。
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此时距日军投降只剩六个月。
举枪或是写诗,梦奎一直在举枪革命的道路上坚定不移;东柱走到生命的尽头才悲痛地说出羞于写诗、理应举枪的言论。
这句话中的愤懑和仇恨显而易见,他对诗歌的热爱自始至终未曾消散,只是时局所迫,这个世界不允许他写诗。
至于学医则是他们的父亲的期望。
在父亲们看来,文学虽然有用,但不如医学实实在在救活几个人来得利人利己。
当然,文学与医学的选择,鲁迅先生早就为我们做好了。
医学只能给国民以强健的体魄,而文学给人以理智的精神。
所以,梦奎和东柱都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文学,但是梦奎以文学举枪,东柱以文学造梦。
不同的道路,但在当时的世界,最终走向一样的结局。
附东柱诗一首(因为没找到中文译本,根据不同版本的字幕译文,加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整理而成。
将就读读,切莫深究)信手拈来的诗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明知悲伤是诗人的天命却仍想写下一行生活着实不易诗却能如此信手拈来真叫人惭愧六叠房也是异国他乡窗外的夜雨正在窃窃私语点亮灯火,稍稍赶走黑暗垂死的我期待黎明降临,如同新时代一般我向自己伸出双手带着泪水和歉意,完成最初的握手
在这个时代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吟出来的诗是否真的有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文学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它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宋梦奎坐在桌前抛出这个沉重反问,他们不敢回答。
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他们降生的土地被蚕食,甚至连母语、姓名都不能存在,更何况梦想。
现在的我们遥想当年,为他们深陷囹圄默哀,但谁又能说后人不会为我们摇头叹息呢。
寻找光明的主题一直都在,只因黑暗从未散去。
宋梦奎是走在群众前面的领袖,是哪怕被扼住了喉咙,也一定要把理想喊出来的先行者,在那个时代,正义被蒙了尘,理想被嘲笑,幸福变得不可及,落入昏暗的时代,总要有些人去做,去奔走,去呐喊,才能把这厚重的天撕破一个口子,所以他站在一直被神权教育的村民面前敞开怀的演讲,宣讲在当时被看成无稽之谈的共产主义。
他是清醒的,这种清醒是只知对错的局限,他知道何为正确,却在正确的尺余之间盘旋。
课堂上,梦熙朝先生一次次的质问,才让宋梦奎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眼界的狭隘。
他一直抱怨宗教神学的无用,宣扬共产思想的真正,但自己却一直在修建空中的楼阁。
来中国找共产志士,却被利用成了杀手,党派之间敌对他辨不明,只能成为棋子;为新的临时政府奔走筹资,到最后溃不成军。
他彻悟文学是精神上的一次讨诛,是一种比武器,比威胁更强大的力量。
而如果当一个民族放弃了对文化的最后坚持,改了自己的名字,换上了他姓,禁掉了母语,当他们以一切姿态主动或被动的遗忘自己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时,这个民族才算真正的亡了。
东柱去拜访郑芝溶先生时,两人面对诗才的惺惺相惜只是片刻,转瞬而来的就是他们的无奈,一个诗人,一个民族的诗人,当他们无法再用本族的语言来表达所有情感时,是怎样的一种耻辱。
所以郑芝溶先生选择了封笔,隐居乡下,用一种清高的方式来做自己最后的抗争。
诗人的清高在于他们无法背弃信念妥协,也无能走在前列奔走相告,郑芝溶先生选择的沉默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选择,他们扛不起复兴的使命,或者说他们没有抗争的勇气。
勇,不管是匹夫之勇,还是志士之勇,只要是勇气都是弥足珍贵的,梦奎充在胸腔的勇一步步的前进,行在离东柱越来越远的地方。
如果没有梦奎,东柱也许只会是个沉迷于诗的痴人。
东柱爱诗,深爱简短句读间的深邃,难舍其精湛短小中迸发的思想力量,他一直在诗歌里,哪怕在那样的危险。
而梦奎早早看清了这个丑陋的世界,他选择用自己来换取未来,他知道潜藏的危险——死亡。
对东柱来说,他还未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或者说他领悟的太晚,太过迟钝,像个单纯的孩子,守护着诗,小心翼翼,害怕消逝。
梦奎一直没有告诉东柱太多,可以说是行着表兄的责任,像家里牵挂的长辈,避免陷入危境,另一方面他其实在留一片安宁,让东柱替自己去过好那属于明朗未来的生活,继续去看书,去作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动荡中,两个人的选择,看似会走向两个未来,其实最终还是滑向了一个结局——陨灭。
在一个自保难求的时代,怎么还能守住梦想情愁。
东柱东京求学,以为可以逃得过汹涌的政治浪潮和战争阴影,但是行到哪里都还是在侵略者的淫威下,自己本身就是即将失去故土的亡国之人,哪里还有什么尊严可知,在帝国文化下,日本军官当众剪去了他的头发,他知道,终究是躲不过的,既然没有选择自尊的活下去,那就站起来去坦荡的面对死。
在日本监狱里,东柱和梦奎入狱,侵略者为自己创造虚伪的正义,为自己是文明国家做一种无力的狡辩,用所谓合法程序宣称自我的文明,将一份认罪书摆在了他们面前,每一条的罪证只是将他们致死的借口。
梦奎哭着读完了每条罪状,签了字,他没有认罪,而是痛恨自己没有做到更好,为什么把罪状上的每一件事没有做完。
东柱苦笑着拒绝了,在他被日本警察审问的同时,记忆穿插起他行过的事,见过的人,写过的诗,才发现他做了那么多事,却唯没有在投身革命起义奉献太多努力,他感到愧疚。
两种方式,一个态度。
他们没有办法看到新时代的带来,却为了新时代一直努力着,一个是从始至终的激昂斗士,一个是后知后觉的爱国诗人,两个人的悲剧是飘零朝鲜族的悲惨缩影,也是所有黑暗时代文人无奈的最终结局。
韩国电影《东柱》是根据韩国作者李正明的历史悬疑小说《编号645》改编的,但是对比了小说和电影之后我发现,这个改编明显是大了很多:原著小说从福冈监狱中的谋杀案开始写,一位诗人囚犯与监狱看守的死,充满了悬疑色彩。
然而在电影中,狱中凶案这些悬疑噱头完全被去掉了,而只剩下了真实的历史——诗人尹东柱和表兄宋梦奎,两个被日本警察杀害的朝鲜志士的短暂人生,尹东柱死时年仅27岁。
或许正是为了赞许这个“去悬疑化、归于历史“的改编,《东柱》获得了2016年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剧本奖。
《东柱》的节奏和情感非常之克制,像这位导演的另一部片《思悼》一样,然而我想写的,却是本片背后的历史观叙述。
1、用电影重建满洲移民历史叙述最令人尴尬的,就是诗人尹东柱的归属问题了。
他1917年出生于今天的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东明村,1932年入龙井恩真中学,1935年入平壤崇实中学,1938年进入汉城延禧专门学校(今天韩国延世大学的前身),1942年进入日本东京立教大学,1943年因参加朝鲜独立运动被捕,1945年遇害,父亲将其尸骨带回龙井安葬。
电影当中,也就是按照这一人生脉络来讲述他27年的短暂一生的。
诗人尹东柱,后排右一用韩国驻华大使馆博客上的描述文字来说,“尹东柱是韩国代表性的民族诗人,通过诗中那整洁的诗语,可以切身感受到作者对民族的爱与对祖国独立的渴望”。
然而,2013年媒体曾经报道过一桩公案,就是尹东柱的一个堂弟,后来成了韩国的著名歌星,他回到尹东柱的出生地龙井,赫然发现,重建后的尹东柱故居旁的石碑上写着”中国朝鲜族著名诗人尹东柱故居“,韩国媒体愕然,这位用朝鲜语写诗的韩国民族诗人,为何会成为中国诗人?
从而引发了媒体标题为“中韩两国抢诗人”的新闻。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1917年,尹东柱出生时,无论是龙井,还是延边,还是吉林,还是东北,都属于中国,准确地说,属于当时的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版图内,而当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是日占了。
尹东柱是出生在中国的第二代朝鲜移民,家庭信仰基督教。
从清末到民国,由于日本占领朝鲜,为了躲避日本统治,也为了寻求更多生存空间,有大量的朝鲜人举家从朝鲜半岛跨过鸭绿江、图们江(朝鲜语称之为豆满江),移民到东北即满洲境内,尹东柱就是这些移民的后代。
而1935年尹东柱离开龙井前往平壤读书时,满洲已被日占,伪满洲国成立,那时的他,实质上是伪满洲国间岛省人,前往日治朝鲜读书,当然在当时,这种在日本和日占的满洲、朝鲜之间的人口流动很常见,后来做了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也是离开了庆尚北道的家,去伪满洲国首都长春读了军校。
所以,维基百科上写尹东柱的国籍是日本,韩国认为他是韩国诗人(尽管当时韩国仅有流亡中国的临时政府),中国地方旅游攻略和故居上着写他是中国朝鲜族诗人,还有地方写他是中华民国朝鲜族诗人,确实有点乱。
毕竟,由于历史与战争的纷乱,导致曾经一国而居的朝鲜民族,在历史上分别成为日据朝鲜人、归化清朝朝鲜人、中华民国东北朝鲜人、伪满洲国朝鲜人、北朝鲜人、韩国人,中国朝鲜族等多个历史主体下的族群,从而身份复杂难以界定。
中国朝鲜族诗人、韩国民族诗人,还是伪满洲国朝鲜诗人,不只是当代人困惑和争论,尹东柱自己也用诗表达过民族身份认同:《故居——在满洲(中国东北)》(1936):穿一双破草鞋为何偏偏来到这里当年渡过图们江跨上了这片凄清的大地在那江南天下有我温暖的故乡他清楚地知道“温暖的故乡”在图们江以南的朝鲜半岛,但却困惑于为何偏偏来到这里——在满洲,这片凄清的大地。
今年2017年,是尹东柱诞辰100周年,或许是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中国延边大学和韩国延世大学两国学者共同参加的纪念尹东柱学术会议上,改了说法,说尹东柱是“朝鲜民族”诗人,这一下就放弃了国籍之争,无论是中国朝鲜族,还是韩国人,还是北朝鲜人,都算朝鲜民族,从族群的共同角度看待,变得统一了。
然而电影《东柱》,实际上是通过电影语言,对这段满洲移民历史进行重新叙述。
韩国最知名导演改编自韩国知名作家的小说,讲述韩国民族诗人尹东柱的故事,看完电影之后,每个人都会毫无争议地认为,尹东柱就是韩国民族诗人,甚至会觉得,当时满洲的朝鲜人,都是韩国历史的一部分。
而这恰恰是多年以来朝韩两国历史学界努力的某个方向,就是通过把满洲历史叙述纳入朝韩历史叙述,从而把满洲历史,纳入朝韩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上,满洲确实与朝鲜半岛联系紧密,第一本朝鲜文圣经就是在奉天翻译完成并传入朝鲜的,从而开启了朝鲜半岛的传播之路,无论是片中的尹东柱,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还是韩国国父金九,才会诞生如此之多的基督教背景的韩国独立运动引路者。
而尹东柱27年的人生中,有18年是生长在满洲的,并且在多地求学途中多次往返满洲与朝鲜、日本,而《东柱》中完全淡化了满洲,而是以尹东柱龙井家中典型的朝鲜民居场景,来代替满洲,这个尹东柱生长18年的空间,甚至没有出现中国人(但实际上他读的就是汉族小学),去满洲化,是《东柱》背后隐晦表达的韩国历史观,也是将满洲朝鲜移民“韩国化”的叙述方式。
这其中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反映中国朝鲜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好电影的缺位,导致我记忆当中,反映中国朝鲜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全部是韩国的《黄海》、《北逃》这些,仅有一个中国电影是郝蕾演的女主是开篇生活在延边的,可这个电影还成了敏感词无法打出来。
所以,由于韩国电影强大的传播力,对这个群体的历史叙述,就只能拱手让给韩国电影,最终,至少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成为韩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不用自己的视角去更好地讲述它,它就会成为别人口中,他们的一部分。
2、对仁人志士的历史叙述从中国人的观念看,尹东柱和宋梦奎,是抗日被害的志士,甚至烈士。
然而,在《东柱》中,我们看到了两个非常不一样的志士,甚至烈士。
宋梦奎到处搞事情,可却没什么进展,连张传单都没发出去就被抓了,窝囊得很;尹东柱,诗人,软弱、逃避、动摇到了无以复加,简直是丢尽了志士的脸,看完感觉一点都不伟大,甚至有点活该。
然而在导演和编剧眼中,这就是真实的他们,真实的当时韩国年轻人,有青春,有热血,也有逃避,最后日本人也是苏军打败的,没他们什么事,但导演却可以心安理得地记录下他们的青春,无论他们对历史贡献大小,哪怕是他们最后在狱中对着父亲痛哭流涕说我对不起你们,但这电影依旧可以得到青龙奖最佳剧本奖,不会说他是在污蔑民族志士。
恰恰是这种对待历史的放松心态,而让韩国那段其实并不十分激荡的历史,在电影工业神奇的叙述中,再次变得丰富而动人起来。
个人公众号:古尔齐亚
朝鮮角度的二戰,很新鮮。看不同國家的歷史,能感悟到人都是一樣的,熱血是同樣的熱血,無奈是同樣的無奈。「這裡有什麼人是經過國際法的審判被關進來的?你們學西方的制度是因爲自卑。」「我為我在這時代卻想當一個詩人而慚愧。」
纯黑白的电影,朝鲜抵抗日本的殖民统治,这种片子,拍得那么闷,浪费了。
他们注射海水,创氏改名,明明可以把手指剁下,却还要人签字画押走这可笑的流程。因为他们宣称是自己是文明社会,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的亚洲解放。没有任何文明的社会,容不下本土的语言文字,容不下天空,风,星辰和诗。不要骨肉碎片留在这片土地,不要因为是诗人而羞愧,不要生在黑暗的时代就忘记星空。
生活不易!
小小六叠房竟是他人国度
一颗星星,依然清澈地遥望,青春请长久地留下。丨220509 曾经
其实整体挺好的,就是感觉表演拖了后腿,虽然能感受到演员的很努力的表演了
7/10。李濬益-5
看了好几遍,才有看完,拍得比较隐忍克制,没有引起太强烈的共鸣,可能要静下心再看
冗长,乏味,啃不下去
极大淡化了原著中的悬疑色彩,平铺式地展现了诗人尹东柱短暂的一生,而在看似忠于历史的改编背后,实际却是反历史的,带有较为极端的民族史观。尹东柱一生都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于中国,游走于伪满洲、日治朝鲜和日本各地,最终死于日本,其复杂的身份也反映着当时的朝鲜民族对自我身份的模糊,这种模糊一直延续到分裂后的当代韩国——当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希望寻找到身份认同,它只得不断地掠夺他人的历史。李濬益在影片中也是这样处理的,他近乎粗暴的将其复杂的身份归于“韩国诗人”一个标签,尽管当时的韩国仅有流亡中国的临时政府,被韩国化的中国和伪满洲部分才是历史真实的底色。这种处理使得影片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尹东柱的羞愧和宋梦奎的痛苦,而这恰恰反映了当代韩国的尴尬境地:历史可以被扭曲和改写,但若直视历史,只能看到自身的窘迫。
整体非常流畅 如果不爱文艺片的人可能会觉得剧情进展比较慢 但是这是一部值得花费耐心慢慢看的片子 导演和素媛的导演是同一人 导演说话很有风度 好评
细腻的黑白历史史诗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符号的存在……
感情克制,嵌套着诗歌,很舒缓。就是抗日这条线索,有点弱
在朴正民面前姜河那有些略显不足,奇怪的是看的途中一直想起夜信。。。
分几次看,都看不下去。
可是他是中国朝鲜族人。
在阴影肆虐的日本殖民时期,他们以年轻的生命探索着文学与理想的价值。黑白光影如历史的尘埃片片落下,青春的羽翼随樱花的坠地渐渐凋零。水墨质感的东方神韵,狼毫一般绵延的山野树林,工笔那样飘零的孤舟游子,山河破碎壮志难酬。非常喜欢初恋那个夜晚缱绻的意象和写诗起义两组平行剪辑的节奏,温柔和希望、悲怆与愤恨在镜头的来回切换中不断升华。在这部作品里,姜河那是静谧流淌的河川、朴正民是亟待爆发的山峦。
“最终动摇这个世界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变化,所凝聚起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