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念念

念念,Murmur of the Hearts

主演:梁洛施,张孝全,柯宇纶,李心洁,王识贤,陈志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念念》剧照

念念 剧照 NO.1念念 剧照 NO.2念念 剧照 NO.3念念 剧照 NO.4念念 剧照 NO.5念念 剧照 NO.6念念 剧照 NO.13念念 剧照 NO.14念念 剧照 NO.15念念 剧照 NO.16念念 剧照 NO.17念念 剧照 NO.18念念 剧照 NO.19念念 剧照 NO.20

《念念》剧情介绍

念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繁忙的大都市,每个人在快节奏的世界中生活着,繁重的生活重担让他们无瑕估计其他,然而,总有一些阴影在时时影响着他们。 育美(梁洛施 饰)发现自己怀了男友阿翔(张孝全 饰)的孩子,但因为过去父母离婚后,母亲(李心洁 饰)难产而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几次想找阿翔商量,但梦想成为奥运拳击手的阿翔正因为眼疾的关系,濒临被禁赛的命运,不甘心失败的他,每天如着魔般练习,却不知不觉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育美的哥哥育男(柯宇纶 饰)从小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渴望家庭温暖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外出寻找失去联系的妹妹。阿翔寻找育美到海边,遇到一个与遭遇海难的父亲非常相像的男人。 没有影子的男人,能穿越时间的酒吧,疑似遭海难的父亲,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恐惧。究竟旧日恋人能否复合?失散兄妹能否重聚?一个关于爱情与青春的故事,在美丽的绿岛之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把外婆放进冰箱无底洞兴风作浪半路父子不安的旋律再得一胜!宝藏寻踪盗帅留香韦小宝单身骑士与光同尘阿特拉斯耸耸肩3狼人神探无业游民公寓时光尽头的恋人太极英雄男奴时代大秧歌男儿当保姆第二季都想做好墨西哥:地球生命的狂欢萤之光2警醒加布好老师第三季波澜万丈民初奇人传法医秦明之无声的证词兰花花覆面D牙狼:魔戒战记我的朋友很少

《念念》长篇影评

 1 ) 电影慢谈之[0355] 念念

梁洛施在17岁的时候就遇到最合适的彭浩翔和最好的杜汶泽,所以有了最好的[伊莎贝拉]。

而之后,就在流言蜚语中走过自己的20并且来到30。

生了三个儿子、赚了10几亿(或许更多?

)之后的出山之作,在老文艺女青年张艾嘉的带领下,中年文艺女青年刘若英的歌声(她的那首《念念》,值得一听)衬托下,拍一部很台湾的文艺片。

念念不忘,是否能“必有回响”?

正如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的一生,是不是能够在很多年以后,找到自己的亲人和归宿?

也正如当年红得发紫的陈志朋,如今只能在电影里几乎看不到正脸地打打酱油但是依然在圈子里坚持着?

 2 ) 《念念》- 你懂得與自己和好嗎?

 張艾嘉的《念念》。

蠻喜歡的一部電影,美、有故事、有意涵,會感動,而且心地善良。

  作為凡人,我們誰沒有放不下的事?

你,懂得原諒自己嗎?

【下文有劇透】  故事說穿了老套到有點TVB(張導fans/ TVBuddies別打我),李心潔飾演的媽媽阿貞像被困的美人魚,要不是因為育男和育美兩個小孩,早就離開丈夫,不用守在小小的綠島,青春都在孩子的床邊與麵檔開水鍋之間來回消磨。

最後阿貞拋下丈夫跟兒子,帶著年幼的女兒去了台北,懷上情人的孩子,難產而死。

  育男(柯宇綸)因為媽媽帶著妹妹(梁洛施)離去,在被遺棄的陰影中長大;育美因為父親狠狠說「再也不要聽到她兩人的消息」而決意不回家;阿翔(張孝全)這輩子就只知道打拳,因為小時候爸爸說回來跟他練拳,最後卻再沒回來。

  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像被大浪沖到海邊水潌,游不回去的小魚。

  「莫阿谷」地講,就是一個女子離家出走還有一個三流牶手放棄打拳的故事。

只是電影用了非線性、跳躍式的敍事筆觸,沒有直白告訴觀眾,而是由對白一點一滴透露,加上回憶片段,最後才慢慢浮出整座冰山。

就像我們在尾聲才知道,山洞內的投影,原來是育男剪給妹妹看的,四個小人兒,是他們一家四口。

  喜歡電影說故事的筆觸,例如阿貞跟育美在水底的鏡頭,是美人魚的意象(我們誰不是那條渴望自由的美人魚?

);還有各種wide-shot跟沒有人的空鏡,讓觀眾在間隙之間沈澱,特別喜歡大海不同形態的空鏡,好美。

見到台灣的街景,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也很懷念在銀幕上看到香港。

)  與敍事筆觸相比,故事略顯遜色,但很喜歡電影的主題。

念念,是念念不忘的執念,也是一念之間的懸念。

  與其說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困住他們的其實是一種執念。

  育男總覺得母親只帶走妹妹,是媽媽偏心。

可他還是偷偷溜到火爐前撿回媽媽跟妹妹的衣物,雖然什麼都撿不回來──自此媽媽跟妹妹正式從他的生活中消失。

然後鏡頭映著他在鄉下的小學一直跑呀跑,戇直的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就在近乎自虐的喘息之間隨汗水蒸騰揮發。

  直到那個奇幻的颱風夜。

育男在天使大叔(好可愛的大叔,這年頭美型天使已不吃香了吧)的酒館中喝醉了,回到小時候家裏那個麵攤,以過客的身份,與年輕的媽媽閒聊。

  風聲嘯嘯,斷電了,媽媽就點上蠟燭,一針一針的縫,「男孩子大得快,這些衣服應夠他穿到長大了。

」(育美跟醫生投訴媽媽不愛她:「衣服都是造給哥哥的!

」)育男問,你不會偏心小的那個嗎?

媽媽給他看兒子的剪紙人兒,笑說,兩個我都愛。

然後又拿出一塊花布,「我想給兒子造個小包,你看這布的花樣,男孩子喜不喜歡?

」  育男拿出一個布包,跟她手裏的布一樣,「他一定會很喜歡的。

」看到這裏,不小心在戲院哭成豬頭。

想起黃詠詩的舞台劇《深夜猛鬼食堂》,主角一家坐下喝茶一幕。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魔幻時刻,能與所愛的人重聚,和解。

  阿翔認為老爸要讓他成為拳手,一生人就只知道打拳,卻連正選都不夠格。

他的執念源自父親的失蹤,也源自對身邊人的不安全感。

師傅說:你老是以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不打拳了,他還有什麼可以做?

  育美覺得母親最愛的不是她或哥哥,是自己。

母親拋下了爸爸哥哥,帶她到台北生活,最後還是難產而死拋下了她,而綠島的家,卻再也不願回去。

醫生問,為什麼不願意回去?

育美強調,不是不願意,是不要。

她一直記得父親說不要聽到她們的消息。

  「只有生氣時我才覺得自己是真實的。

」  她恨媽媽,愈逃避,卻愈來愈像她。

在捷運中,她畫出自己在車窗上的倒影,卻分不清那是她還是媽媽?

畫像被風捲進月台隧道,她在隧道中看到當年的自己,跟現在的她一樣,與媽媽(的畫像)失之交臂。

育美幾乎要走進隧道去,幸被天使大叔攔住,生與死,就在這一念之間。

  育美跟與媽媽的舊情人說,我以前一直在找一個答案。

後來我覺得真相不重要,答案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事實是她離開了我們。

  就像阿翔在堤岸邊跟他老爸練拳。

鏡頭一轉,堤岸上卻剩阿翔一人,獨個兒跟空氣對打。

究竟育男跟媽媽重聚的晚上,只是他喝醉酒的夢境,還是天使安排的真有其事?

  都不重要了。

  【劇透部份完畢】  一直在找世界的真相,但愈發覺得,也許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念頭。

天使是你,魔鬼也是你。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佛家說:「天堂、地獄,唯在一心。

」  哲學一點的版本是Viktor Frankl講人的終極自由:“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真實發生的事是一回事,但如何去response,是你的自由。

  活了這些年,愈來愈覺得,許多時候要學懂放過自己、安慰自己。

有時是自己的錯,好很想打爆自己個頭,狠狠數落自己是豬頭炳,然後吃一杯雪糕,重新開機。

有時是別人的錯,被欺騙、傷害、背叛,而且無仇報,但在學習,不要用別人的錯去懲罰自己。

(音樂起:Let it golet it go)  最近在看一行禪師的《和好》。

育男、育美、阿翔都困在小時候的自己,走不出來。

書裏有個練習,是觀想小時候那個不安的自己就坐在你面前,然後告訴心中的小孩,你長大了,有能力寫自己的劇本,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與自己和好,也在一念之間。

  那天跟魚蛋小姐逛街,看到一句話:life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wonderful.  So do you. 我們呀,都是凡人而已,傻仔。

 3 )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有些事跟自己最爱的人最难说出口,因为怕失望。

-- 张艾嘉绿岛对于湾湾是孤岛,湾湾对于大陆是孤岛,离散的亲人对于彼此是孤岛,总是接近不了心是各自的孤岛;而对于孤岛的另一种诠释,则是坚韧、坚持、易怒、独立与孤独。

我走过青春,我失落年少,如今我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

还是一早注定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定要有个答案吗?

”“没有,没有答案。

只有一个事实。

”孤独,是我被抛弃的证据。

只有在生气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真实的。

胆怯的人会在念念中和解,勇敢的人会在现实中成长、救赎、释怀。

张艾嘉以极其细腻、感人、柔软的方式将三人“念念”的幻境动情的、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朦朦胧胧,似远忽近,浮生如梦,不醉不醒。

结尾相见的互相凝视,无需太多言语,恰似窗外好温暖、好和煦的阳光啊。

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4 )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不同于那些我们经常看到的阳光热血的台湾电影,《念念》很潮湿,忽然的一个时刻心就像是浸在了水里,巨大的浪,深邃的海,充沛的雨水,探索着未知的美人鱼,那种刚刚好的冰冷和怅然宁静地湿润了时光。

看罢电影,再来听刘若英的《念念》,忽然懂了。

我想《念念》应该是个动静皆宜的词吧,故事里的人都一直念念不忘,同时又被执念纠缠。

他们一直探索着出路,当他们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也终于获得了难能可贵的自由。

《念念》充满了各种意象,贯穿始末。

育美一直在画圈,暗沉的颜色处理彰显着压抑但又躁动的情感。

美人鱼离开美人鱼宫去追随一道美丽的光的传说,把一个并不新颖的子女与父母羁绊的故事润泽得充满色彩和深度。

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一直在寻找答案,他们充满不安和疑惑,我们见证着他们的彷徨和无助,每个人的心结都与他们的童年成长有关。

终于,他们不再逃避,回望过去,这些离散的人和关系忽然有了联系,他们在挣扎中获得成长,而我们也感到释然。

与现今大多只知道跟风贩卖粗制滥造的青春回忆的导演相比,张艾嘉脱离了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类型,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索,这种静下心来的思考非常珍贵。

电影的观感非常独特,总觉得有些民族风情,而有些光影的处理非常有油画感,通透的海水,摇曳的烛光,昏暗的老街,古旧的食肆都成了表达最好的媒介。

《念念》着眼于人物内心,自然会让一些沉下来的心觉得欣喜。

故事的背景是绿岛,导演为电影加入了作家沈重这一个朦胧但是深刻的线索,虽然并不是浓墨重彩,但让电影变得不只是肤浅的个人小情绪,而多了些对于历史和社会的关注,电影顿时变得立体起来。

他的作品《有罪》可以有几重解读,可以是他对于自己在绿岛岁月的思索,也或者是他对于育美母亲的歉疚。

这样安静冷清的电影在燥热的当下尤为难能可贵,幸好依然有人喜欢。

美人鱼的故事隐去了《海的女儿》里残酷的部分,那种对自由纯粹的追寻非常动人,这也是《念念》除却对亲情的表达外让我更为动容的部分。

很多年前就很喜欢充满灵气的李心洁,现在的她依然在张艾嘉的电影里,但已经是努力摆脱命运的母亲,她有她的无奈和失望,但依然勇敢。

据说电影里育美的画其实源自李心洁,忽然就觉得自然而然了。

《念念》的宣传曲是《爱的代价》,那些在多年以后依然能够再次触动我的歌词与电影非常契合,多年后再次听张艾嘉的演绎,听到爱之广阔,也听到存在于世事无常里的一个安静小世界,《念念》几乎是具象化了的《爱的代价》。

很多人说《念念》是那种很常见的台湾文艺片,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它需要你走进它来交换更多感受,这种需要思考才能获得的体验也更为宝贵。

当然,这是我在电影院看到的第一部张艾嘉导演作品,自然会偏心一些。

《念念》的票房和排期甚是惨淡,它的淡然淘汰了只渴望从电影中收获热闹的观众,但一旦接近它,你自然能感受到那份清凉,而这份清凉足以宁静这燥热夏天里的一刻时光。

 5 )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這是一個關於和解的故事。

育美、育男、阿翔都有著不同程度來自父母的傷害,這些痛苦埋藏內心深處,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由無助無奈的痛化成平靜溫和的笑容,最終與過去達成和解。

阿翔對父親是有怨恨的。

從小被送去打拳,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打拳的意義也是為了在父親面前證明自己,父親卻不在了。

不知道是死了還是走了,不再回來了,不再參與他的人生了。

即便這樣,還是拼命想要打進後備選手,教練卻說出“你沒天分!

”這樣的話,一切的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失望失落,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好一個父親。

而這一切,在與父親的幻影釣魚、聊天、打拳后終於和解,轉而接納自己的新身份和新生活。

育男怨恨的應該是媽媽。

這麼多年想問的其實就一句“妳偏心嗎?

”為什麼帶走的是妹妹,而不是我?

是不是因為偏心?

甚至擔心自己是不是媽媽期待的樣子。

哪怕三十歲了,心裡住的這個小男孩仍舊無法釋懷。

終於在夢境裡和母親相見,打開心結,釋懷,原諒。

與育男的陽光成熟所以較快復原不同,育美應該是怨恨最多的人。

父母的爭吵永遠也想不到到會給孩子怎樣的傷害。

所以在父母打架之後,她就說了討厭媽媽,也討厭爸爸這樣的話。

但是,她應該還是不想走的。

她認為媽媽的自私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也確確實實是。

所以她恨母親,恨沈重。

“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母親一時的出走讓她游離在故鄉之外,她不知道哪個才是家,或者,她已經沒有家了。

育美是唯一一個沒有與怨恨對象的幻影見面和解的人。

她的和解來自於她自己成為了一個母親。

當她目睹嬰兒如何生產的那一刻,我想那留下的淚就是對過去最好的告別吧。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

”她對她的母親來說也是。

念念不忘,必有回嚮。

有愛才有恨。

每個人心底都有這樣那樣的傷疤,與內心和解,把過去的傷痛變成愛,變成擔當,變成一種力量,成為更好的人吧。

 6 )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

张艾嘉在《念念》里缝缝补补做了一场有关于“和解”的实验。

故事从开始就在三个人之间展开,妈妈,育美和育男。

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根线将人物串联在一起。

甚至比起血缘的维系,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张更有力的网。

妈妈,一直想要和解,她其实就像那只小美人鱼一样,一直想要游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海,作为意象,在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

每一次对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电影最后,出现了妈妈带着育美和育男送小鱼儿回家的情节,可能“回家”这个概念,对于后来成年之后的育美和育男都是和解的最佳方式,只是他们错误的尝试了很多种之后,才找到了最好的和解方式——回家。

妈妈这个人物的完成,是通过育男和育美的共同回忆相互交织来完成的。

妈妈作为一个无力的女性,试图通过反复的逃离来回避与这个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和解。

即使她最后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至少在她人生的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她是幸福的。

可是她死在了手术台上,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

而这次和解对于妈妈来说也许是最成功,相比于从绿岛逃离出来而言,但对于育美来说,这次不负责任的逃离在她的人生里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育美是电影中最主要的人物。

她和她的妈妈很像,喜欢寄托。

妈妈不过是把美好的想象寄托在小美人鱼的一系列故事里,育美所做的是把美好的依托安放在她的绘画中。

在育美的意识里,她是渴望和阿翔组成一个家庭,以此来完成她与过去种种成长中不幸回忆的和解,家庭对于育美来说,是最好的和解方式。

可是,对于阿翔而言,拳击比赛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

阿翔对于拳击的复杂感情有一部分源于他的父亲,父亲的离去促使阿翔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完成拳击比赛,哪怕是拳击比赛中微薄的回报对于阿翔来说都可以弥补童年中父亲位置的缺失。

这样说来,拳击比赛一直是阿翔所以为的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

电影中的第一个矛盾点就在这里,育美渴求家庭,阿翔沉溺拳击。

阿翔并不是不爱育美,或者说,阿翔也试图去以育美想要的方式来爱育美,但他并不知道育美想要的结果。

这种迷茫的方式给育美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当最后阿翔与幻想中的父亲完成了一次耐心的交谈,而育美在陪伴孕妇生育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时候,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种源自世界外部的刺激正在一点一点击碎他们心里的顽疾,直到他们最终都可以平静下来,在相互的安慰中与这个世界和解。

和解的过程,大概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育男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很孤独。

他从一开始就好像是被妈妈故意抛弃的。

即使妈妈为他做好了长大后穿的衣服,但还是被爸爸拿去烧了。

但育男并不恨爸爸,他反而觉得从一开始妈妈就是错的。

妈妈是偏袒妹妹的,而自己是无辜的。

这样一来,育男就非常抗拒回到绿岛,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还没有完全和自己和解,他只能依靠时间的延长,来减少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疼痛。

而最后,在台风夜酒吧里与母亲的重逢,也许是依赖于酒精刺激,但这本身的重逢一直是育男想要得到的,包括母亲所有的答案都是育男潜意识中渴望的东西。

他只是通过酒精的安抚,在自我的劝说中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绿岛,就像是一种暗示。

台湾与绿岛其实就像是妈妈与育男,育男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抛弃的。

可是在他心里的最深处,还是觉得妈妈是爱他的,他的渴望促成了梦境中妈妈对自己的爱。

而育男当晚留宿于酒吧的酒保,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非常关键。

他像是观众的作用,帮我们追回育美在快捷站里被风吹跑的速写,帮我们提供了育男与自己和解的催化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和自己和解,我们试图劝说自己,说服自己,但越是劝说越难以和解,反而最后暴跳如雷不知所措的人还是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结,我们不愿意流露,宁可这些秘密像一万响的大地红在睡不着的深夜噼里啪啦的在耳边一个一个炸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鄙陋、可笑和挣扎。

我们真的可怜又坚强。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和解的方式——回归。

回归到自身,回归到家庭,回归到故乡,你所要和解的东西也许就会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走向你所期待的那个结果。

导演的善意,也许是为了抚慰观众的内心。

但在这种尝试中,每个观众都可以窥探到自己的局限性,自己心里的那块疤。

包括电影中,妈妈后来所归依的第二男人后来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写书出版。

他也试图抚平他内心的不安,而获得与自身的和解。

电影就是一次探讨,坐在电影院里就意味着我们愿意加入这次探讨,拿出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导演进行交流。

如果我们拒绝与电影探讨,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对于作品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你只能把手伸向自己。

就像你心里藏了两只蜗牛一样,只有伸出触角和彼此沉默的交流,你才能解开那个结。

不要逃避。

因为彼此心里都有那些念念不忘的东西。

 7 ) 张艾嘉的理智与感性,温柔与慈悲

这不是一篇关于新电影的“影评”,只是这次终于亲眼看到一直崇拜的张艾嘉(只距离五米啊),激动,于是写下一些粗浅的关于她的认识。

张艾嘉的电影履历从来就两极,要么海水要么火焰,她总是不甘心做某种固定刻板的“张艾嘉”,当你刚刚认为:啊,原来张艾嘉是这样的。

她下一部作品立马颠覆你的看法。

做导演之前张艾嘉已经是金马奖的最佳女配最佳女主双项获得者,在香港以男人婆的形象出现在卖座电影系列《最佳拍档》里。

张艾嘉几乎是天才型的演员,在和麦嘉、许冠杰等人在喜剧片中以剽悍女警成为卖座女星之前,她在台湾是以出演温婉柔美的女性形象走红。

《金玉良缘红楼梦》里她是林黛玉,而贾宝玉是当时的青春女星林青霞;《山中奇缘》里她是幻梦般的少女;还有多个琼瑶电影女主角;还有大师杨德昌的独立导演处女作《海滩的一天》。

你看她就这样轻松的,成功的,实现了柔美到彪悍的角色转型。

而她成为演员不过是因为她在美国念书整天跟着自由运动到处跑,母亲说女孩这样野可不行,把她赶回台湾。

可她天生就是演员,她的美貌毋庸置疑,而她总是让自己的美貌精彩、多样,她可以活泼可以纯情甚至可以毫无女人味。

1986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最爱》横扫金像奖、金马奖。

成为第一位获得金马、金像双料影后的女演员。

在《最爱》中张艾嘉的“理智与感性”是“亦舒式”的。

两个女性用秘密维系友谊,过往回忆是美好的又不堪回首的。

不需要男性来认错或弥补,女性对自我的选择需要自我的成长和救赎来稀释。

张艾嘉的作品里总是呈现一种女性特有的矛盾情绪。

《最爱》里这种矛盾关乎友情和爱情,因为感性所以有炽烈的爱情,需要理智所以要保守秘密,哪怕一个人承担后果。

影片的最后两个好友都人近中年,对待秘密不知该介怀还是泰然,不敢直视对方,电影定格在这里结束。

一个小插曲,在《最爱》之前张艾嘉还有一次电影导演经历。

1978年导演屠忠训在筹拍《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期间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张艾嘉毛遂自荐,续拍影片,并改名为《旧梦不须记》。

那年张艾嘉25岁,入行第5年。

“时代女性”总是一次次出现在张艾嘉的作品中,比如《新同居时代》中风韵迷人的中年贵妇安娜,丈夫拴不住就泡年轻靓仔咯。

但东方的女性情结又一次次影响着张艾嘉,所以安娜也还只是一个怨妇,肉体精神她都不能控制自如。

张艾嘉在这种前与后,左与右之间平衡,因而迸现趣味的花火。

1994年李安完成“父亲三部曲”,开始筹备电影《少女小渔》,连剧本都写好了,哥伦比亚公司把他挖去拍《理智与情感》。

留下偌大的摊子,让给张艾嘉收拾。

张艾嘉接手导演《少女小渔》后把李安擅长的“中西矛盾”,转化为她擅长的女性“理智与感性”矛盾。

女孩小渔跟着出国留学的男友偷渡到了纽约,为了绿卡她和一个老头假结婚,在这场婚姻中小渔忍受着老头和男友两人的坏脾气。

然而相处后小渔慢慢开始了解老头,也越来越不懂男友。

在老头垂死之际,男友要求小渔不要照顾老头,这次小渔自己做了决定,留在老头身边。

张艾嘉跳脱了过往以中产女性为代表的思维情感模式,而这个“打工女”小渔思考的其实还是张艾嘉一直思考的问题:女性在感情中的自主。

所以小渔是勇敢的,而且这种勇敢在电影中温情脉脉力量十足。

因为本片的导演,作为女性何尝不是勇敢坚定呢。

“女人真正能够得到的关怀、关注或者得到的机会实在不够多。

虽然我不喜欢人家讲我是女性主义,但我是一个女人,我关心女人的心灵,从女性的角度看事情,只是抱着这种心而已。

”张艾嘉这样说自己的“女性情节”,所以你看到她的电影里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总是女人自己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用一段漫长的成长来解答这个题目。

《心动》里女主人公人到中年了对初恋情人说“你怎么还不结婚啊”,像老友一般;《一个好爸爸》里女儿一出生就改变了黑道爸爸的人生观,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却总是迟到。

到了2015张艾嘉最新的电影《念念》里,这种成长已经变成两代人共同的学习与体味,就像有首歌唱的那样:“我们为爱还在学。

”张艾嘉曾经抱怨说自己从来没有得过导演奖,大奖小奖都没有她的份,她以演员、编剧、歌手的身份拿奖无数,唯独缺乏在导演这个行当里的肯定。

2004年张艾嘉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20 30 40》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次入围柏林主竞赛单元无疑是对导演张艾嘉的某种肯定,毕竟她是台湾第一位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女导演,也是目前为止的唯一一位。

20岁你不知道爱是什么,30岁你为爱痴狂却总是得不到,40岁你以为一切圆满了却要从新开始。

《20 30 40》里纠结于“理智与情感”的张艾嘉展现出“温柔的慈悲”的苗头。

她给予20岁的女孩倾听,关注那些细枝末节莫名其妙的微妙感情;给予30岁的女人拥抱,是啊等爱多么辛苦自我折磨多么不堪,但是人总要经历;40岁的女人勇敢坦诚,面对镜子说“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然后刮刮腋毛微微笑,第二天早上穿一件绿色短袖晨跑,迎接新的永远新的一天。

我们要承认张艾嘉老了,就像她的一首歌《短歌》里唱的“青春,它径自走了,也不管我多舍不得”。

所以她最近的几部电影《20 30 40》、《一个好爸爸》、《念念》里总是绕不开要讲某种“传承”或者说是“遗传”,讲前人种下一颗种子,后来人身上开出一朵花的隐喻。

而她的“传承”是慈悲的,哪怕是一颗痛苦的种子,也能开出温柔的花。

《念念》是张艾嘉最“慢”的电影,她说“希望大家看过之后,都可以感受到那一份安静。

”如何理解这份“安静”呢,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的罅隙,总是带给人痛苦,《念念》里的兄妹经历了痛苦的童年与青春,电影最后默默对视,那可能就是张艾嘉希望我们找到的那种“安静”。

我们终于懂了我们的痛苦是某种“爱的代价”。

香港舞台剧导演林奕华笑谈说张艾嘉是华人女演员里演母亲最多次的演员。

但张艾嘉电影里妈妈却总是不太可爱,《心动》里的妈妈苛刻严厉、《想飞》里的妈妈精神失常。

《念念》里妈妈是那个种下种子的人。

母亲看中一双儿女有艺术天赋,但卖面的丈夫并不理解,母亲决定带走他们,她在儿子与女儿间选择了女儿。

从此兄妹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伤痕。

在儿子的童年里,他总在想为什么母亲要带走妹妹而不是自己;在女儿的童年里,她总是目睹母亲对哥哥的思念。

他们都介怀于母亲的偏心,两个幼小心灵在这种漂泊与阴影中成长。

无论你在人生写下什么,你的孩子身上都会留下印记。

童年的经历冲散了这对兄妹,也让他们的性格都一样的敏感且缺乏安全感。

而妹妹的男友因为父亲是海军童年缺乏父爱,所以拼命用拳击来证明自己期冀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就。

三个年轻人在忙碌的都市里,表面看起来迷茫无依,其实内心是对于温暖的渴望,是对于上一辈的爱的“念”。

电影中那对失散的兄妹,通过自身成长,慢慢深入对生命的体味建立起与过世父母的桥梁,互相理解。

哥哥在一个雨夜遇见母亲,他告诉母亲自己长大了,他告诉母亲他接受母亲对他所有的爱与决定。

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张艾嘉谈及两代之间相互影响这样宏达的主题的时候,以极小的切口,温柔细腻,告诉你一切都会到来,一切都会过去。

为了宣传《念念》张艾嘉重新演绎了那首《爱的代价》,她说“《念念》这部戏,正好是我这个年纪最能感悟到的故事。

”看过爱的热烈,看过寂寞的冰冷,是时候找一种生命的“安静”,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学会自己给自己温暖,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是啊,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就是爱的代价。

 8 ) 手足·父母

手足生命前十五年的记忆,竟占据生命如此大的比重。

生命最纯然快乐的记忆几乎都来自于这短短十数年。

“手足情深”,是因为在生命伊始最懵懂的年间,是你,给了我最纯粹的快乐。

这份情谊仅由陪伴而生,清清淡淡,无关牺牲付出,却真挚深刻,始终在彼此之间连起一根牢固的线。

缘起?

无法解释。

却也无从割舍。

父母女主怀孕,男女主都害怕了。

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处于自己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思考中,执著而不自知,深陷其中,一直问自己“为什么妈妈当初要这样做”“爸爸为什么这样说”,执著地想让爸爸为自己骄傲,执著得几成病癔。

正因如此,在自己要成为父母的关口,却步了:我自己都还没想明白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我就要成为别人的父母了吗?

那孩子有同样困惑时,我要如何给他答案?

如果我到现在还没有想明白如何解决父母给我造成的这个困境,我要让我的孩子也承受同样的痛苦吗?

我不会成为他人的父母。

 9 ) 圆梦之梦

多少童年阴影还时时牵动今天的你,多少未完的心愿无端催促着你的脚步,时光把往事匆匆掩埋,你竟还拉来遗忘做和事佬,让带笑的眼睛粉饰人生的风景。

亲爱的,只因跨不过心中的那一道坎,那个小孩将永远被困在这里,你无法用爱喂哺他的饥饿,你没有勇气倾听他的哭泣,多少次你伸出手想接住他擦不完的泪,想抱一抱他孤单的身体,却在没有答案的质问里沉沙折戟。

回到过往与悲伤握手言和是多少人的痴嗔,这份沉甸甸的念也只有漂泊到电影院才能被收留吧,于是有了这一场光与影的挽歌,我们感慨于故事里的主人公终于被救赎,也顺带揉一揉心中那个疼痛的地方。

 10 ) 念想这沉积的情绪

——念念不忘是乡愁,乡愁最深是亲情。

与台东相距18海里(约33公里)的绿岛,是海面上的一粟,那里有淳朴的岛民,远离城市的喧嚣。

岛上住着一家人,阿爸、阿妈、阿妹、阿男,本该平静幸福的一家却任然逃不过大风大浪的侵袭,外面世界的如此美丽却也充满危险。

阿爸选择驻守并留下阿男,阿妈带上阿妹随海潮飘向另一片世界,关于回根与寻觅的故事就此展开。

台湾文艺片多反映乡愁气息或纯真,而张艾嘉这位颇具慈母情怀的女性导演,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女性的感性能有多深邃,深邃到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她,应该去代言静心口服液。

这是一部情绪渐渐积压的电影,在前20多分钟里讲述着几个主人公孤独的生活状态与迷茫的人生方向,如大部分台湾文艺片一样,让人懒洋洋的昏昏欲睡。

直到育美泼洒着鲜红的颜料,阿翔在比赛中的血性妄为,还有身为导游的育男带领城市游客嘻戏海边······当这些冲击力强烈的镜头出现,观众的情绪才真正的被带着流动起来。

影片中不断出现母女两条美人鱼在海底孤独潜游的画面,让大海与母亲的怀抱从始至终孕育着整个故事的生长,让这个简单不过的故事在影片最后爆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影片也并不刻意烧脑,育美的幻觉、育男的梦境、阿翔的想象,无论现实事件还是内心世界,镜头都交代的很明白,至于时间线上的不断插叙,看似会带给观众凌乱与错觉,却都恰如其分的刻画出角色在此刻因童年记忆与当下的碰撞所激起的强烈感情变化。

梁洛施本人的故事不用我们再去八卦,已成人母的她在这部戏中成功塑造了从迷茫的女孩成长为温柔的母亲的育美,这本身是她自己亲生所经历过的道路。

育美的魅力也是整个影片的灵魂之魅,儿时母亲所带来的快乐早以随着美人鱼的故事深入她的内心,只不过她自己把那段美好回忆关闭了。

只因为生气才能让她记得父母的争吵、与哥哥的分离而想起他们;只因为母亲又要跟别人生一个孩子而害怕被彻底抛弃。

于是长期在这种死循环中无法抽离,害怕生孩子原来是因为害怕自己也抛弃那个小生命,没有与母亲和解,就没有勇气成为母亲。

小鱼被大海带走,又被大海带回,育美因母亲而离开小岛从此迷失,最后因为自己成为母亲并且理解了母亲的心愿,于是又找到自己的幸福生活。

育男在小岛上长大成人,不能习惯城市的生活,当初母亲选择了带走妹妹而非自己,也带走了去闯荡世界的勇气。

考大学生、有能力,那是母亲对自己的期待,还是自己因为世俗的价值观而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梦境的潜意识里,他找到了答案。

当他能够坚持自我,也就成为了坚守家园的象征,这一点比较像《星际穿越》中的那个哥哥。

其实母亲对两个孩子的爱从来就不偏心,母亲是一个真实的人,追求自己真心喜欢的事物,而她的两个孩子,需要一次归去来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体会人生中的种种情感。

而这次,轮到育男出去闯荡世界,育美回归心灵家园了。

当他们彻底摆脱对母亲的爱怨,他们此刻的重逢就成了必然,他们不再需要母亲,而是早已拥有彼此的生活,让回忆从哀怨变为幸福,继续勾画没有结局的故事。

育美一家代表了母爱,阿翔的出现则是为了表现父爱情怀。

母亲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父亲则决定孩子的价值观。

原来打拳一直不过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许,从来不意味着适不适合自己。

父亲过世那么多年,阿翔却一直继续在寻找父亲的轨迹上,他没有为自己活,也没有为育美而活,当他面朝父亲大半生飘荡的海洋开始思考时,原来生活没有Loser,你爱着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让老婆去养家,自己在家带孩子又如何?

至少不能让她(女儿)和她(妻子)一样失去父爱。

《小鱼回家了》是育美的心理画,是育男的成长路,童年、父母的影响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说出的话、做过的事,哪怕简单的几幅画作,也都是心灵的一次表达。

与亲情和解,即便不踏归故土,心灵也能找到了如家一般的归宿。

画已完成,这段旅途也就结束,电影完结,这份情绪得以表达。

看完电影的我,得到了平静,于是终于能够又写出一篇文章,写完,我的情绪也表达完了。

现在,轮到来读文章的你们。

《念念》短评

多一星给梁洛施

4分钟前
  • 麻油叶
  • 推荐

浪费我两个小时,太不适合我了

7分钟前
  • 酒红色的egg
  • 较差

在幻想中和父母和解

10分钟前
  • 于是
  • 推荐

太散了。

15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全片和murmur一样不痛不痒,怪不得叫念念,我觉得直接叫嚒嚒更好!

20分钟前
  • momo
  • 很差

记忆被封存在孤岛我被你丢在岸边我在岸边看着那海浪一波又一波跟随着海浪的我汇入了大海美人鱼伴着我冒险童年的孤岛渐行渐远天空是我的画布画布上勾勒出生命的轨迹小鱼在我的指尖溜走而你,在我的梦中重逢雨那么大你要哪里海那么蓝,可我的家在哪里

24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介绍又误导人,阿翔遇爸爸明明是幻境,还有个打空拳的镜头告诉你。自己缺乏移情能力,看电影又不仔细的人,别怪导演讲不清楚故事。每个女人都能轻松理解妈妈为何要带孩子离开绿岛。

29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梁洛施好漂亮。

31分钟前
  • D.K.Xu
  • 还行

很多刻意,但是角色之间相爱又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感觉依然打动了我

36分钟前
  • 唔破司
  • 推荐

没想象的那么闷,但看的也很不开心,这是小众的心情,连我也不愿多花心思体谅。而且,亲情的缺失,真的可以用下一场亲情来弥补吗?以及我还是喜欢李心洁,但又不那么喜欢这个片子里面的她。而陈志朋终于跨出了突破的步伐。20150719

39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旧日绿岛

41分钟前
  • 蓝 田
  • 还行

《念念》就好似一部厚重的心灵之书,如若这仅是得见于文字的艺术,那么其是近乎完美的,家庭、乡愁、爱恋皆在这部有以浓厚文艺气息的台湾电影中既得以沉淀亦有之升华,令人念念难忘,但过于冗长,未得巧排的剧情架构,使该片亦仅能止戈于文字。

43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还行

46分钟前
  • ☮kent
  • 力荐

傻逼

49分钟前
  • 较差

哈哈,中年少女心文青,一部不知所云的无病呻吟,啊呀呀,到头来都是年少时那些解不开的心结。有的部分的情绪恰到好处,但更多地是一种过渡的渲染

52分钟前
  • 伪电气白兰
  • 较差

梁洛施在这部戏里有种经过岁月的美,是时间给的财富,真心让人喜欢;看电影的过程一直想到《少年时代》,东西方表达感情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相比之下《念念》显得特别淡、抽象、不接地气,很多话没有说,或者借心理医生的口或抽象画来表达,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情绪无法融入的原因吧;张艾嘉美人迟暮了。

55分钟前
  • 颜小兽
  • 还行

现在有些文艺片这是越来越看不懂惹

58分钟前
  • Foreverecho
  • 较差

太私人,没共鸣,情感细腻处没有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表达的内容及其形式寡淡无味。摄影不错,剪辑漂亮。

1小时前
  • #烧光光#
  • 较差

张艾嘉还是一如既往的矫情⋯张孝全还是理想型的样子!

1小时前
  • 豆友1969662
  • 较差

念念不忘,人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想和他人和世界相处,就要学会跟自己的过去和解。女性视角和文艺标签是这部电影反倒可以出奇制胜的地方。温暖、感人、睿智

1小时前
  • hedgeho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