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空间≫,听片名以为是探讨死亡题材的,实际上这里的极乐空间是指富人逃离地球居住在环境优雅的太空梭,并有先进的医疗设备。
讲述一个地球人受辐射污染需到空间治疗并与反派作斗争的故事。
除了片中的机器人和医疗设备,全片毫无亮点。
配音,上译这次主角选角不到位,很让我失望。
总之,爱看不看。
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九区》曾引发不小惊骇,电影借科幻片外壳来批判现实,颠覆外星人形象的大虾、仿纪录片风格的手法,它们都让观众印象深刻,煞是惊喜。
《极乐空间》延续了布洛姆坎普的贫民窟美学,同样拿身份差异做文章(从种族变成了阶级),科幻感也比《第九区》更上一层楼。
影片还加入了马特·达蒙、朱迪·福斯特这样的大牌明星,本该看点十足,然而,《极乐空间》恐怕很难引发像《第九区》那样的现象级话题,因为电影的硬伤实在太多了点,看下来叫人频繁发问:导演到底是想干什么……不说拙劣的引子和童年闪回,不说俗烂不堪的拯救母女戏,不说主人公那单纯到傻气的求生动机,《极乐空间》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显得太过轻率,肤浅且幼稚。
影片把人类社会划上一刀,就此天上地下一分为二,至于为什么,2154年之前发生了什么大动荡,电影不说。
反正就套上了这么一个硬邦邦的设定,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然后,主人公必然要冒着自我牺牲的危险去拯救穷人们,可是,给穷人们开放极乐空间就能解决问题了?
答案显然不是。
结尾酷似NGO宣传片的孩童奔跑拥抱明天,简直令人不能忍受。
真以为推翻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能拯救全人类了。
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政治诉求和人类宣言,而是一根筋的左楞份子。
生搬硬造的苍生大爱,更让这部电影显得说教和廉价。
前面说到贫民窟美学,它们却让《极乐空间》变成了一把大漏勺。
极乐空间的医疗水平已经近似天堂,人类几乎可以长生不死,智能机器人遍地乱跑,但生活其中的人类却是讨人嫌的上流社会模样,导演迫不及待要让观众产生现实联想,对号入座。
相反,大片大片的贫民窟,几乎不见像样的楼房,地球再怎么糟糕,也不至于这么一副地毯式轰炸后的第三世界模样吧。
而就是这样一个高科技、高概念的极乐空间,它却让几艘偷渡飞船如入无人之境,有如一块飘浮在外太空的鸡肋。
至于富人笑哈哈、穷人眼巴巴,反复展现无所不能的医疗机器,那简直就是对美国医疗改革在指手画脚。
且不说《极乐空间》的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这种讽刺手法本身就不见得高明。
原因无他,道理说得太明白了,恨不得直接跳出来告诉观众,谁谁谁做错了,背弃人民,逆历史潮流而动。
片中充斥各种离奇、不吐不快的硬伤,像四人小队的恐怖分子打个炮,重要人物的飞船就掉下来;科技那么发达,居然还要数据线接USB插口;至于脑袋中的乱码数据,也没有了下文交代,主人公真成了一具人体U盘,真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反派面目模糊(上流阶层),结果拿一个不相干的特工来充当对手;主人公的身体大改造,那一身山寨机甲,只能用寒碜来形容,连《第九区》都不如。
结尾高潮打斗,场面之乏味无趣,还不如让马特·达蒙去参加橄榄球比赛。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未来的科幻世界,搞这些蛮力、手雷和冷兵器,观赏性欠奉不说,未免太过土炮了罢。
更荒谬的是到达极乐空间之后,强大的机器人部队居然不见踪影,一伙人如入无人之境,在重兵把守的地方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如果说,贫民窟的存在让《第九区》散发出浓浓的恶趣味,那么,贫民窟思维的挥之不去简直毁了《极乐空间》。
贫民窟束缚了导演手脚,令整部电影变得小家子气,散发出恐怖分子大搞破坏的当代错觉,令本来微薄的科幻感更加一塌糊涂。
不好听的说,《极乐空间》的精神主旨还是骗小孩子的空想水平——就是主人公小时候的拉勾勾戏码,畅想着到了极乐世界,什么问题都会解决:没有贫穷,不再有疾病,人人殷实富足。
如果人类社会的问题真是只有简单的穷人和富人之分,抑或要打破下与上的差别,那么,这个世界的麻烦未免也太简单了点。
所以看到最后,真不认为《极乐空间》是部科幻片,它对现实指指点点,只把科幻当成了一个空壳,拿邪门歪道来说空洞无物的大道理,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我不反对创作者进行类似的意见表达,只是,它真的不高明。
【搜狐】
当地球的资源已经不够全人类生存,一群有钱人在太空创造了自己新的生存基地,有着超高医疗手段的天空基地,却不愿意救助地球上的人,人们或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或是为了救治不治之症,不顾一切的希望能够进入天空基地,使用一次医疗机。
电影创意还不错,奈何有些地方显然不合理,头部被炸掉半边都可以治愈,颈部的刀伤却会致命。
既然医疗机器能够轻而易举的治愈一切疾病,为什么不让地球上的人用呢?
就算是不愿意让他们免费使用,交钱还不行吗?
真心只是来吐槽的 粉儿啥的 给7分以上的 别来砸场子啊极少数的,期待着去,却想让我中途离场的片子,不是冲着马特达蒙,我真心就只能给个3分了,禁不住想问,导演你是肿么了?
你到底想说什么?
摄影你是肿么了?
喝多了才去拍摄的么?
达蒙你是肿么了?
不是对片子一向严格的很的么?
这是和摄影喝了几瓶二锅头才给我们这么大一个惊吓啊亲!
从一开始拖沓到最后一秒钟的节奏,从一开始不知所云到最后的剧情,不吐槽真心对不起在豆瓣写的第一篇长评啊(话说明明是短评怎么点也点不进去,只有长评可以点好吗!
公司的网络总是在关键时刻不给力好吗!
)导演你以为把末世拍的像贫民窟就能体现当代人的苦难嘛?
千篇一律的破烂废墟早就看烦了好不好?
搞不懂你的设置point在哪里啊?
那么大一个极乐空间就素一个公司建立的啊?
国防部啊总统啊分明都得听你的啊!
那你总统和国防部长还争论个鸟啊 争论来争论去你们说了也不算啊!
一个程序整个地球和外太空就是你的了啊!
你还和国防部长搞来搞去干毛线啊!
不过这个伟大的 掌握着整个地球生杀大权的总裁君 你带着两个破机器人就飞来飞去 搞不好莫名其妙就死了的啊!
你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还有莫名其妙被教母说是救世主的达蒙,这个点在哪里啊 是肿么看出来这孩子就是救世主的啊!
这种设置让整个电影届的智商都被拉低了好么?
你的小女友肿么突然就有个白血病的孩纸啊 莫名其妙的莫名其妙啊!
明知道机器人不好搞 你非得搞 明知道辐射死你你非往里面进 你是傻X么 这样的小伙纸 曾经被视为宇宙的救世主啊 孩纸你果然是不一样啊!
对了 !
这就是导演的设置嘛!
沦落小王纸辐射后装上战甲变身超级赛亚人的情节你是在搞神马啊!
还有忍不住吐槽的是监工你到底是有人性还是没人性 导演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看着达蒙进去 大吼着没救了 最后又深情一望是什么意思啊 导演你想说人性 我只想说你别逗了好嘛 我困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啊!
好,我忍着想要抬屁股走人的心等着你长长的铺垫我以为导演你能给我个惊喜ending啊,但最后你给了我神马啊!
被摄影师搞死了快啊 还有土鳖特工你的英语是在坦桑尼亚学的吗?
你好好说话会死啊 还有你莫名其妙的和人质说要成家你是有病吧!
美女你明知道孩子没ID你还往里冲你脑子也进水了是嘛!
结尾那场特工和达蒙的戏 那风中飘扬的是梨树杏树还是桃子树啊,导演你的浪漫主义情怀是不是用错地方了啊 起码你和摄影商量一下 你们到底是拍花非花雾非雾还是拍纵横四海啊 再放几个小白鸽空中飞舞不是更好吗!
一群恐怖分子入侵 结果就总统和几个破机器人冲进来 总统你来干神马啊 你不是去参加慈善基金会了吗!
你跑这里跑哪里 最后跑来您是要学惊天危机来拯救白宫嘛!
打酱油也是有限度的好嘛!
还有 恐怖分子偷渡君 你到底是个迷一样的存在啊!
从头到尾不知道你到底想干嘛啊 从偷渡大佬到人体试验研究者 到拯救万民的程序员 又试图扮演另一个救世主啊!
但还是万分谢谢你你忧郁的眼神和性感的胡渣子 最后还让我笑的出一下下啊!
话说还有亲爱的教母君,您给达蒙那个美丽璀璨夺目伴随摄影师焦点到底的小地球项链是让他帮助大家重新建立地球嘛,是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吗?
是让我们知道其实这个地球就算末世了也是很美丽的吗!
但是!
到头来 大家都去极乐世界了有木有!
牟足了劲大家只是想去极乐世界看个病啊!
地球到底有人管没人管啊!
吐槽吐的混乱了 不要怪我好吗 只能怪导演您帮我得把三观重新建立然后又再一次用混乱的逻辑和节奏给砰砰砰给轰塌了啊 达蒙你更更更不要怪我啊 你在我心中还是光灿灿的啊 但是请给我点时间让我先忘记这个美!
好!
的!
极!
乐!
世!
界!
吧!
阿门!
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九区》让我惊艳,为他的新作苦苦等了四年,等来的却是另一部《第九区》。
不知此君是就这三板斧的能耐,还是因为《第九区》太成功,陷在已有的成就里不敢踏出,生生把《极乐空间》拍成了《第九区》的复刻版。
两极世界贫富对立,武力强行阻隔,铁腕手段的政客,草菅人命的大财阀,毫无立场一心逐利的雇佣兵和政府杀手——《极乐》只是把约翰内斯堡的世界观扩大到“太空级别”,而且并未有实质性的行政层面升级,只是借助放大镜效应,看上去“更大”而已。
仔细一琢磨,还是那方圆几十里地的规模,“最高阴谋”也不过十几个人来回拉锯角力,所以屌丝很容易就能和最高层打照面,或是炸个飞机,扎个玻璃——这里的“总统”,充其量也就《第九区》里市长的档次。
布导爱用熟人,片里德雷克、克鲁格,都是《第九区》的旧面孔。
马特饰演的角色和《第九区》的主角分享相似的弧光,都是老实巴交没追求的人逼上梁山(还都是受到了某种致命的身体伤害),不情愿不经意间展开抗争,经过一个决然醒悟的境界提升,义无反顾当了英雄、成了传说,大有“破罐子破摔才能改变世界”的逻辑。
本片主角童年有带着爱人“冲上云霄”的梦想,但他并非通过层层努力实现愿望,而是浑浑噩噩中一不留神就中了头彩。
影片既然有着反体制的主题,当然不能用美国梦的架构来处理,但全盘复制前作的思路,叫人怀疑导演只会这一套。
影片呈现的移民和医疗状况,想找到现实的对等不太可能,无论美国、南非、欧洲还是天朝,似乎都有点似曾相识,但真要放进现实的框架里一比对,又处处膈应。
《第九区》脚踏实地的种族隔离比较容易找到对应,而医疗体制牵涉的社会因素太多,照搬现实不好处理。
影片的描述,应该是“综合各国特色”的结果,毕竟指涉太明容易遭到不必要的麻烦。
好多人觉得结尾不过瘾,因为如今大家都有经济和政治常识,知道揭竿起义后一刀切的“平等”存在理想主义的荒谬,情理上不容易接受。
雇佣兵头子逮捕了极乐高官,固然大快人心,再往后呢,谁也不敢想了。
视觉上依然沿袭《第九区》,在武器上大做文章,奇观式兵器层出不穷,古老的AK步枪也经过一番赛博朋克改造,颇有新鲜感。
虽然不比《第九区》处处血水飞溅,暴力感并不逊,因为前作的动力机甲这回“退化”成战术盔甲,给旗鼓相当的肉搏提供了空间,而且打起来真砸烂地板,撞凹铁柜,比《铁甲钢拳》带劲,比《伯恩》生猛。
可惜马特的角色脑子少根筋,身为假释犯敢挑衅警察,结果断了臂,没个东西挡着就去关门,结果患上绝症,我当时想,这家伙上了极乐空间,医疗仪器不但应该报警“有辐射”,更应该报警“智商拙计,急需补脑”。
影片原创的东西太少,安排主角为机器人制造厂蓝领,和《新全面回忆》撞了车,甚至不像后者,让这个职业优势在战场上发挥点作用。
布导大概自己也觉得亮点不够,索性给马特剃个光头,可惜2154年的洛杉矶尘土飞扬,阳光黯淡,那光溜溜的脑袋上也反射不出几许亮光。
(文/方聿南)
影片原名叫“Elysium”,标准翻译为“极乐世界”,国内却翻译成“极乐空间”。
可能是因为那个地方虽称极乐,但去地球不远,肉眼可见,算不上另一个世界,当作放大版的空间站吧。
豆瓣评分才6.4,我觉得是低估了。
他们可能是没有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意思。
故事背景设置在未来,地球已经被人类糟蹋殆尽,人类好像返祖似的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中。
于是,富人们就离开地球,搬到了所谓“极乐空间”的地方——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智能化水平很高,医疗水平很高——甚至可以仅仅用仪器扫描下就可以知道你得了什么病,再扫描下就好了——可以满足我们目前对未来人类的全部想象。
当然,这些都只能由富人来享有,地球上的人类是无福消受的。
本来穷富并行、不相往来也不是不可以,现实中不都是这样的么。
但面对亲人得了绝症,地球上无法治疗,而不远处绝对可以救命时,地球人还是会有打破界限的冲动。
在正常情况下,极乐空间是地球人心向往之但无法达到的。
没有阳光道,自然会搭独木桥。
有些灰色组织就利用自己的飞行器,收取这些心怀鬼胎的人的高额费用,组织开展我们熟知的偷渡。
这自然是冒险。
如果被发现,可能航行途中就被击中,即使安全到达,也可能还没来得及给亲人治病就被遣返地球,那么会立即全家赤贫,一无所有。
所以不到万一,也绝有少人铤而走险。
看到此,是不是感觉很像难民偷渡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导演应该就是在映射这个问题。
马特曾是偷车贼,有过案底,即使已改邪归正,在一家大厂上班——其他人早就躺平,混吃等死——也被机器人警察处处针对。
终于,他还是在厂里受了工伤,只能存活5天。
他还不想死。
于是他找到偷渡组织头目马拉,想靠着曾经为他们工作过的交情,免费送他到极乐空间。
这自然不可能。
最终他答应为偷渡组织去拷贝一份记忆,据后者说有价值十亿美元的账户及密码。
记忆拥有者就是大厂的老板,极乐空间就是他建立的。
不久前,他已与极乐空间的预谋篡位者朱迪达成协议,并写好了极乐空间的重启程序。
只要他到达极乐空间的机房,将整个系统重启,就可以重新输入领导者,那么极乐空间的所有机器人将听命于新的领导者。
马特就是在老板起飞途中发动袭击并盗取了记忆,但因此也遭到了朱迪派来的特工的追击。
马特好不容易来到偷渡组织,要上天。
马拉验了下货,发现闯了大祸——居然拿到了重启极乐空间的机会。
但因为朱迪已下达了全面禁飞的命令,任何飞行器都无法起飞。
马特以为马拉要赖账,于是转而投向特工,以自己头脑的记忆作为交换筹码,可以到极乐空间得到治疗。
朱迪同意了。
特工在追击马特途中,还绑架了与马特一起长大、感情很好的艾莉丝及其女儿艾玛。
此前,艾莉丝还请求马特上天时带上艾玛,因为艾玛也患了绝症。
到达极乐空间后,马特自然被安排记忆移植,结局也很明显。
马特决定反抗,与后道而来的马拉合作,一起到达机房并准备重启整个程序。
但因为记忆有着难以破解的秘钥,若强行移植,马特的生命难保。
马特想起了艾莉丝,义无反顾。
于是极乐空间被重启,马拉成了新领导者,并将全部地球人纳入极乐空间的“医保体系”,艾玛被治愈,后面还有大量医疗舱飞到地球给人类看病。
马特之死,换来了全民医保——圆满的结局。
其实我觉得导演表达了一个担忧,即穷人和富人阶层的固化,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会发生暴乱,其结果就是一起返贫,虽然影片导演给了圆满结局。
由于先天后天的各种原因吧,自然形成了穷人和富人。
但最好二者之间能有一座桥或者一架梯子,能够保持流动,即穷人通过努力,也是可以成为富人的。
这是一种有序的稳定的希望。
如果缺乏这种流动的机制,社会就会陷入绝望,就会铤而走险。
马特在平时也是老实的服从者,但在只有5天存活时间时,他就会冒险,开始反抗。
或者就像移民,只要形成稳定的制度机制,即使是一道小口,可以将达标者引入,也会相对稳定。
如果所有路都被堵死,那么就只有偷渡了,这对双方都不好。
电影选角很有趣。
原来的男一号(演得很好)变成了大恶棍。
朱迪福斯特把“刻毒”二字用表情就演绎得很好。
一部分人没有给较高的评价,可能是因为第九区吧。
另一部分人,纯脑残。
电影本身值五星。
处处都是导演的心血和诚意,且故事让人感动、演员毫不让人觉得要出戏。
那些给三星的population,难道有些国产片你们要给负分吗
鉴于对比遗落战镜。。。
我个人喜欢这个许多多。
这个个人英雄主义太强。
第九区的时候完全是自身内心的挣扎。
又是末世之战啊。
惊现马洪叔!
马洪叔好帅的造型。
依然屌炸天的特效,末世只能是有钱人的世界啊,我不禁现实的想,现实世界马特绝逼是成功去极乐世界的。
这才是真正的人造机器人啊,完全血肉,整个地球环境太像那时候的第九区了。
最后的结局是大家想要的,生命存在于他的意义,没有人可以剥夺,英雄注定逝去。
最后小时候的马克思和弗雷一起在阳光下笑。
耳边响起他的话,将来,我一定带大家去那里。
电影院看的,刚才写项目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睡前必须来评一波。
除了医疗水平的确太过魔幻主义,这个世界观的其他部分都没有毛病:被自动化生产线逐出生产力的落后劳动力只有去死。
新世界没有美洲大陆,被压迫的爱尔兰人(第三世界劳动输出国)只有移民到海里;而被圈地的农民(工人阶级),只能用着低于电费和设备损耗成本的工资苟延残喘。
美国空气好天更蓝,中国空气差天是灰的?只不过她到了极乐世界了而已。
但是不要忘记一点:即使进入劳动力人口有水平限制,但是人口基数和劳动力存量一定是必须的。
寡头资本会兴盛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会在跟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赛跑里败下阵来,所谓政治不正确的计划经济这是便发挥出来了巨大的威力:高度计划的生产单位不会因为市场消化问题而停工,更不会为了篡权局部市场不对称利益而故意延缓高科技的发展应用。
体制内的教育单位则根据人口素质不同,把人培养成各个阶层的劳动力,保存高水平人才的持续大量供应,而资本精英阶级的人才断层问题可以保证资本寡头撑不过两百年。
即使是现在,不对称武装力量也足以保证血溅五步,天下缟素的情况不再可能,但某种意识形态的幽灵则是焚书坑儒解决不了的。
《极乐空间》在豆瓣上得到6.2这样一个分数,我和小伙伴都惊呆了。
冷静地看完那些给3星和2星的所谓影评,以及在每篇影评下种种涉及到生殖器的骂战。
我释怀了。
很佩服那些连基本的电影常识都不懂的人能码出那么多的字。
总结了下,指责《极乐空间》大致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剧情硬伤,漏洞。
比如极乐空间中的人什么病都能治好,那人口岂不是要爆棚;极乐空间上的大气层是怎么产生的;那个叫做克鲁格的特工打的火箭弹不可能直接打到外太空等等。
面对因为这些哭笑不得的问题,而得出所谓影片剧情不齐,有很多大漏洞之类的结论,我想说,也难怪,看这部电影所需要的智商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之外,请选择变形金刚,蓝精灵之类的观看。
首先,这是一部科幻片。
所谓科幻片的意思就是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幻想和预设。
作为一部电影导演,能做的就是把他脑海中的未来场景描述出来,至于怎么实现的问题,你真的是多虑了,请交给科学家来解决。
这样的逻辑,就像你用对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标准来要求一部建立在想象力基础上的电影一样,滑稽。
无论如何从电影中挖出一点问题,也不管问题提出的多么荒谬,而以此为自己贴上质疑批判精神的金,从而吸引人的注意。
这样的评论毫无意义。
对这部电影是不负责的,对大多数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是不负责的。
二、通过《极乐空间》和《第九区》的比较,得出前者是导演“垃圾”作品的结论。
对同一个导演的作品进行比较对比,本身无可厚非,也是影评的一个出发点,但是,在做这样比较的时候,应该首先把两部电影的性质做一个完整的区分。
这样的纵向比较,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第九区》首先是一部独立制作,3000万的成本对于一部科幻电影来说是很小的一笔预算。
因此,影片所承担的回收风险并不大。
导演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套路来拍摄电影,所以,电影以一种伪记录的风格呈现,粗粝的画面和摇晃的摄影,更加残酷暴力的现实展示,充满悲剧色彩的动作场面,让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此,奠定了导演凌厉的科幻风格。
而《极乐空间》是一部好莱坞投了巨资的大片,从这点来看,它无疑承担着回收成本和赚钱的沉重使命。
以此为出发点,大片与独立制作就完全不能放在同一个评价体系来对比评价。
就像你不能用戛纳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奥斯卡一样。
我认为,这个时候,评价一个独立制片导演执导的好莱坞大片时,应该倾向于考察其风格在好莱坞逻辑中是否得以延续,或者完全被稀释而无法辨认这样的角度。
如果在强大的流水线上,还能想方设法融入自己的风格精神,对于一个“作者导演”来说就是对好莱坞的胜利。
利用好莱坞的资源来传递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对电影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影片采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简化了故事,加强了戏剧冲突,美好了结局,这些可以看做是导演的妥协,但是,充斥在这些“镣铐”之中的仍旧有导演强烈的写实风格。
影片一开始对贫民窟生活的写照,残暴的警察,世界工厂中非人的工作环境,窘迫的医疗条件。。。。。
如果褪去本片科幻的外衣,这些场景就像纪录片一样让人感到身临其境般的真实。
是普遍的真实,不止美国。
这是这部电影的内核,与第九区一样,有约翰内斯堡成长经历的导演,始终对那个地方的社会问题和种族歧视抱有强烈的感情,这就是尼尔布洛姆坎普,是他独特的地方,正是这种不同的视角和感情赋予了这部电影不同于其他好莱坞大片的气质。
所以,我认为,与好莱坞的这次合作,是成功的。
三、对影片中的穷人和富人“分居两地”的质疑;把本片导演说成是为了迎合美国社会中各种问题而讨好民众的鸡贼。
对于这种歪曲和狭隘的偏见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里想起一句话。
“你自己的心中是怎样的世界,你眼中看到的就是怎样的世界。
”对于鸡贼说,我忍不住想骂他的全家是鸡贼。
我只能说,美国人民很幸运,他们各种‘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能够有这么一位‘鸡贼’的导演和‘鸡贼’电影来给予关注。
而对于同样水深火热的天朝人民,却没有一个这样的“鸡贼”导演来大方地鸡贼一下,他们只是忙于拍摄一些精神大麻一样的电影来赚个盆满钵溢。
本片实际上探讨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公平,并试图给出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在电影中,马特扮演的这个角色塑造得很丰满。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穷小子,内心渴望着能够进入上层社会的极乐空间。
在青年时期,曾是‘红极一时’的小混混。
小混混实则是每个人青春期时,在自我意识逐渐成型之际,开始体味到自我与社会我的裂缝冲突,而进行的一些盲目的叛逆。
电影开始时,马特就放弃了“小混混”的身份,而开始接受社会规则,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工人”。
他极有耐心地忍耐着不堪的工作,非人的待遇,战战兢兢地遵守规则,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适应社会给出的价值观——努力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上等人,而获得个人的“成功”。
那时,他从没质疑过这个社会的不正当性,也没想过改变,尽管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待遇不满愤怒。
作为“工人”的马特实则隐喻了社会上大多数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这些人生活在金字塔的最下层,社会通过各种的“造梦”活动,允诺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通过这个梦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勤勤恳恳,循规蹈矩。
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电影中的马特从一个规矩的“工人”最后成为“革命”斗士的转变过程,就是这种社会逻辑被识破,最后被推翻的过程。
“工人”马特因工伤,生命受到了严重威胁,他的死亡在上层阶级的眼中无非就像弹去身上的一粒灰尘那样微不足道。
这给了他开始转变的动因。
他因为想活命的单纯愿望来到极乐空间,等待他的又是一个不平等的“交易”,完全把他当做一个人肉U盘,一次性粗暴使用后丢弃。
就在这个时候,他完成了转变,牺牲自己来获得整个世界规则的重新设定。
这样的转变过程实则在《第九区》中可以寻到踪迹,里面那个记者的转变也是从他被无情地当做实验品开始的。
只不过在这个电影中,转变的不是身份,是在心理层面,从过去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转变成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我认为这并不存在真实力度散失的问题,只不过是问题的另一个层面。
如果,芸芸大众都是自私自利的个体,就像法兰克福学派观点中的大众——分散的,被稀释的,只顾自己利益的,无力的个体那样,社会上的问题就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转变”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给出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就像小姑娘在电影中讲的故事,猫鼬和河马是可以做朋友的。
只要他们能够互助合作。
从中能够看到,这部电影价值观的呈现是丰满的,绝对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那么简单,它融进了导演自己的思考。
它涉及到一个人成长和独立的过程,涉及到导演对这个世界社会秩序的反思。
其中可以看见他的真诚和焦虑。
我想,评价这样一部复杂的电影不应该如此地简单粗暴,在自己都没弄明白的基础上就给出哗众取宠的结论。
差电影,以牟利为目的的电影已经太多,请把枪口对准它们。
《极乐空间》的不足之处结局诚然,如此直接地给出答案和解决问题是好莱坞的逻辑,散失了《第九区》中未知的深度和拷问。
最后,电影中出现的“太平盛世”场面也太过梦幻没有节制。
此外,如此庞大的系统似乎最后崩溃得太轻而易举。
故事的结局是整个电影的败笔,稀释了整个电影现实主义的力度。
人物除了马特,和朱迪饰演的两个角色外,其他人物刻画太扁平,特别是那个跛脚的老大,原本应该有更多关于他的深层描写,电影中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医生身上,对于这个人的各种动机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硬伤。
他作为一个体制外与体制作对的人,应该有更详细的背景交代和性格描写。
结论综合地来看,这些不足,绝对不能掩盖影片的意义和价值。
它开创了科幻电影的一个新角度,让科幻电影成为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
这是这部电影在电影语言上的成功。
在电影艺术层面,因为有这样一种独立的“作者导演”与好莱坞的成功合作(能过很好地融合且做到了互相独立),把现实主义这样一种最能代表电影艺术操守但却曲高和寡的表现形式成功地推广到全世界,在全世界获得数以亿计的观众,是一种难得的胜利。
最后,尼尔布洛姆坎普强烈的个人风格,深入骨髓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现实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的精神,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实在显得异常珍贵。
值得观众严肃、真诚地对待。
极乐空间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扫一遍完事,至少让人感受下何谓极乐,有啥功能,为啥向往…切身体会的感受,而不是俯瞰、全景、一直从上面看地球…
干净科幻片……飞船机设萤火虫普罗米修斯向大趋势吗……
用力过猛。布加迪飞船枪战运用游戏视角暴爽。感情戏完全鸡肋,没有矫情的妇女儿童可以满分。
那么多手持就一直晃晃晃晃你们看得不难受么。。。
没铺展开,落于俗套了。
编剧大概使用投色子之类的方法决定的结局。
一部反映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电影。
我感觉很好看
还是阶级问题那条老路,极乐空间系统先是只听命于一个人重启,后来变成只听墨西哥黑老大了,有点违反机器人三定律的意思,政客们听任如此显得尤为可笑。前头有一段一堆酱油偷渡极乐空间几乎全灭就一两个无关人员治愈了疾病,我感觉那个应该放片头,把男主和妹子的童年回忆全搞成诺兰式的闪回比较好
特工BOSS还挺逗的,好傻啊哈哈哈。喜欢马帅的战服好帅!
快进着看都嫌慢
故事一般,小马哥机械造型不错。
2.5撑死,第九区玩儿得挺好的这个就玩成了翔。好像被特效和打斗充实得无尿点,但是后来想想看啊不是鸟点,都事粪点啊。Jodie Foster气场还在但是迟暮,并且还被导演可耻地用成了酱油。这个片子最大的缺点就是你影射美国社会完全影射偏了,有些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煽情就能解决的。
首先要为铁腕硬朗的朱迪加一星。我和朱迪一样不想让偷渡客们来到纯人工建制空间乐园,因为整洁一新即将被荼毒掉。而偷渡客们,有了极乐空间的合法身份又能怎么样,只不过是把地球上的一切搬去新地方而已。就像一个穷人终于混进上流社交圈,不还是一个穷人么。
共产主义的偷渡者
Matt Damon + Jodie Foster !!!无比期待!
合格的好莱坞商业动作片,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保留了自己的美学特色,节奏掌控、背景设置和场景的细节都是一流的技术水准。未来世界里种族、贫富差距和移民偷渡等不错的政治主题在好莱坞类型片的节奏框架里最终只剩下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可笑的理想化结局。可惜了。★★★
我觉得世界观没问题,总比蝙蝠侠那种各种脑残穿帮无脑自由英雄主义电影要好,还是导演的问题吧我觉得想说的很多但表现的又太少,还有我想问给朱迪福斯特捧臭脚的同学就是给明星大腕舔脚舔惯了,虽然她是女神演技好得奖无数可这片你能看出她毛演技(全程皱眉头半路领便当)?拿尺子量的么?
所谓极乐空间的极乐,就是啥病都能治吗。。。
没有人可以改变世界,除非牺牲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