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选用了典型的先抑后扬手法,对于只追求爽片的观众前四分之一实属煎熬,看似絮絮叨叨的冗长无聊戏也是含有美式zz元素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可以少但不能没有,考虑到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为了尊重整个事件这样做无可厚非。
整个影片基本由面上的大全景、俯拍班加西全貌和点上的夜晚突击队员们在敌我难辨中前进相互穿插,相得益彰,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看是平静的世界,其实暗流涌动!
影片中的六位队员都是前海豹突击队、前游骑兵等特种部队退役士兵组成。
他们是受雇于中情局,在班加西的一个秘密据点负责安保工作。
说到现代战争电影,有人会想到经典的《黑鹰坠落》,或者是在奥斯卡展露头脚的《拆弹部队》,还有东木大爷的悬疑战争片《美国狙击手》,更有十分有反战意义和宗教主义的电影《孤独的幸存者》,包括大大推进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红海行动》,这些都是很优秀的现代战争电影。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现代战争题材的电影好像被人遗忘,票房更是非常的惨淡。
然而在2016年,一部刷新了R级电影票房的现代战争电影《危机十三小时》横空出世,把这个题材再次弄入高潮!
这个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聚焦2012年美国大使馆被袭的全过程。
2012年9月11日晚,众多示威者冲击了位于班加西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遇刺身亡,他也是继1979年阿道夫·达布斯在喀布尔遇刺以来,首位在任期内遇刺的美国大使。
2013年8月,美国政府对数名嫌疑人提出了指控,并且悬赏1000万美元来捉拿这些嫌疑人。
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
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
几个退役的特种兵,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亲人,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利比亚,成为秘密基地的安全人员。
推翻了卡扎菲的利比亚可没有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人间乐土,枪械泛滥,经济萧条,混乱频发。
新任的美国大使被一群暴徒冲击,躲藏中被杀害。
救援不及的特种兵们在自己的基地布防,既是职责也是为了生存,与一群武装暴徒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可惜战斗是残酷的。
这部主要讲利比亚动乱期间美国驻班加西大使馆遭遇恐怖分子袭击,六名前海豹突击队队员力抗恐怖分子的事儿。
这部电影整体节奏导演掌握的很不错,前面四十多分钟的铺垫让六名特种部队队员刻画的淋漓尽致,单从画面拍摄角度来讲,拍过变形金刚和珍珠港的导演,画面和节奏控制感还是很强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凌乱有序又紧张的剪辑,富有节奏感的鼓点配乐,各种视角的自如切换,这都是本片的亮点。
在战争开始的后半段,几乎每一秒都会屏住呼吸,跟随电影节奏而或紧张,包括在战争前的诡异现象,更让人紧张,在战争的同时还加入了惊悚片的元素。
利比亚这个事件,理当属于大问题,导演初衷就是高度还原,注定了难度特别高。
观这种眩晕感部分是电影混乱带来的,但绝不是画面血腥,事实上,这部片的画面并不血腥,只是爆炸的火花特效有点无法接受。
大概与当地的宗教、信仰以及头脑发热的群众有关,确实领略到了这些所谓激进分子的恐怖之处,信仰可以助人同样可以毁人,中国缺乏信仰是好是坏?
以前,我认为中国缺乏信仰是出现很多社会乱象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现在看来,信仰并没有那么重要。
由于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因此在剧情方面导演无法自由发挥,所以能吸引人眼球的自然就剩下各种武器装备和爆炸场面了。
卡扎菲作为利比亚的独裁者,他的死并未换来国家太平,美国大兵也没有在当地赢得应有的尊重。
相反,后卡扎菲时代依然战乱不断,各政治势力和宗教团体你来我往,西方国家在当地处境尴尬。
故事很感人,具有很强的可看性,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的投入到故事情节里面去了。
电影里的悲欢离合最让人动容,因为电影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出很好的效果,同时爱情的力量也是伟大的。
电影的取景非常棒,特别是它的特写镜头,把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片中还加入了一些笑点,这是导演很擅长的事情,而且完全没有违和感。
本片除了对特战队员的赞美,又从侧面反映了伊拉克的官僚主义以及美国政治的缺陷。
就比如片中的伊拉克士兵为了争夺谁来开飞机竟打了个不可开交,浪费了很多时间。
还有就是美国的救援,在片中困在班加西的美国情报人员和六名特种队员想让本土的人拍几架战斗机,不用发射导弹,只要在上空飞一次就足够让恐怖分子惊恐到,但是美国政府却觉得这样太浪费资源,让他们原地待命等待支援。
尽管受困人员怎么说都没有回应。
到最后关头六名特种队员成功保护了受困人员直到支援部队到达,但他们却付出了血甚至生命的代价,但是美国政府却认为真正值得表彰的人是支援部队,而这几名活下来的特战队员却连奖章都没有得到。
在片中令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没有义务去救他们,但能救他们的只有我们。
”这就是队长对他的五名特种部队队员在战前说的话,在最后他的尸体永远留在了班加西……
可能我们早已经从当初看《黑鹰坠落》时的震惊里回过神了。
因为此后的20多年里,美国人依然在世界各地捅娄子,然后给了好莱坞导演们源源不断的剧本源。
奔驰在影片里十分抢眼《危机13小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那么就必须突出这个“真实”,因此影片并不支持塑造单独的“英雄”人物,最主要的任务是表现整个局势,和展现那个6人集体。
没有所谓的主角,只会有一个主视角点,他充当事件的观察者。
(不过都是一群大胡子,你叫我们怎么区分....)现代战争题材电影里,对正义的描述越来越模糊,即使在这种充满着民族主旋律的电影里也不再谈论是非正义。
影片里的角色们随意吐槽着自己的政府,戏谑着自己的处境。
当然,还是不忘黑一下自己的政府或军队体系。
优柔寡断、见死不救、官僚主义等等。
家庭的牵绊依然存在。
这是战争题材电影最为典型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本片里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但必须拿捏得很准确,多了,就有刻意煽情的危险;在片中主要是几次视频通话,储物柜上的照片和一个在战斗间歇冲进屋里发送视频留言的细节。
这群在利比亚出生入死的人,在美国的生活可能并没有那么好,主角为了保险发愁,在新添一个女儿时的复杂心情,以及为了移走家门前的一棵树,在价钱上的纠结,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美国人。
和异国的枪林弹雨形成强烈反差。
我总感觉他们要呼叫 汽车人的支援...以往总觉得美国人喜欢装逼,在别人的国土上为所欲为,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也开着各种玩笑。
后来我们发现,美国人或许就是这种性格,总是自带20%的吊儿郎当。
这可能是长期的优越感造成的。
《危机13小时》也有着大量的类似对话,在现在我已经习惯性的认为这是在“真实还原”,而不是刻意表现美国人的迷之自信。
中东永远是那么混乱,在美国眼里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恐怖分子。
片中那些不可思议的班加西居民,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一个晚上后,第二天一早还可以微笑着和美国人打招呼。
影片中关于自己人和反美武装的混乱也是一个亮点,在使馆区,大批的武装人员混杂在一起,不光是我们观众,连特种兵们也分不清敌我,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整个袭击过程中,仿佛所有利比亚人都参与其中,但他们却在第二天和你微笑,不寒而栗。
大量中东题材的战争片里,反美武装人员的战术和进攻方式一直令人吃惊。
即使在追求写实的影片里,他们也难免成为活靶子,让战斗成为屠杀。
那种几乎自杀式的袭击,和毫无章法的进攻真的让我们怀疑到底他们是因为觉得真主庇护而不怕死,还是脑袋里真的缺点东西。
重点来了。
影片的结尾部分让我瞪大了双眼。
一晚的激战后,早上的战场周围尽是来收尸、认尸的女人和孩子,这点还较为可信,因为中东的反美武装确实是全民皆兵。
但贝爷为何要给那个反美武装头目一个深情的情绪表达,此时的他眼里充满着愧疚与迷惘,这么多家庭的毁灭换来的只是一群美国人的撤离,和情报站的一堆残垣断壁,他或许在思索,“我们这样的反抗到底有何意义,美国人是没法真正被打败的”.....OK,这种渲染真的好吗... 最后字幕显示班加西10万居民走向街头为死去的大使和美国人祈祷.....电视里一个当地男子拿着“美国人,对不起”的纸条。
这怎么越看越像是给那些被赶跑的美国人的“讽刺信”.... 你不能指望这种所谓“写实”的电影,对战争和政府的政策作出评判,我们这些非美籍观众也得避免陷入美国人的“我们很无辜”的情绪里。
既然选择了挑动战争,那么就必须为此负责,并付出可能的代价。
四个美国人和几十上百条利比亚人的生命间,其实并没有任何差别。
直到最后,美国大兵还在教育利比亚人要学会拯救他们的国家......对应开场的一段卡扎菲被杀的描写,美国人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拯救了你们,你们为何这样对我?
影片最后的反思,并不是要认清战争的残酷,而是要让反美人士看到和《危机13小时》类似的很多影片里,导演会站在那些在前线流血的普通士兵一边,会有限度的反思战争(比如影片里主角说的那句:死在了他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他不理解的战斗中,在一个对他一点儿意义都没有的国家),会给出一点疑问,但主旋律的歌颂始终是重中之重。
只不过在《危机13小时》里,对于利比亚反应的这个自作多情的表达,显得有些可笑。
“責任,榮譽,國家”語出西點軍校,但在2012年9月的利比亞,這句話對於美國政府和军队而言可謂是莫大的諷刺。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在2012年9月的班加西,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遭遇當地武裝分子襲擊,導致包括美國大使在內的四名美國人慘遭不幸。
但或許我們並不知道,在距離大使館數公里之外的美CIA秘密基地的保安人員當得知美國大使館遇到麻煩後,自願去營救自己的同胞,但卻被基地的主管拒絕,理由僅僅是擔心自己的保安人員外出營救期間,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然而在保安隊長Marron的堅持下,最後主管得以妥協。
然而,因為時間上的拖延,致使大使館早已陷落,大使則命喪九泉。
這些堅持要去營救自己同胞的保安都是原美軍成員,從海豹,遊騎兵以及海軍陸戰隊退役後,迫於生計。
與CIA簽訂合同成為CIA海外基地保安人員,CIA之所以不願請軍方派出現役人員,也是因為不同的體制及隸屬關係,在進行管理時比較麻煩而又要看軍方的眼色。
索性和本土保安公司簽訂合同,雇傭一些老兵。
而正因為這種合同式的雇傭關係,保安在CIA體系內是十分不受待見的,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在CIA所謂哈弗耶魯們的眼裏,保安們就像主管口中的“animal”只是一群沒知識沒文化的武夫。
而正是這群武夫,在大使館遭遇襲擊需要援救但近在咫尺的CIA覺得事不關己時,自願去參加營救。
在大使館陷落後,班加西的當地武裝開始了對CIA基地的圍剿,影片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細節,就是在CIA職工向臨近的美空軍基地懇求派一架F-16對敵人來一次空中打擊時,卻被言辭拒絕。
想到CIA對於美國大使的毫不關心,在這一刻我無緣由的想到所謂“責任 榮譽 國家”這句話,在美國人之間的冷漠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分崩離析。
因為CIA的秘密性,遠在天邊的華府不敢大張旗鼓的展開營救,只是低效率的派出兩名三角洲並聯系當地的親美武裝一共前往解圍,當他們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時,CIA保安人員已經精疲力盡,Rone也僅僅在不久前的反圍剿中被流彈擊中犧牲了。
片中有很多閃回的鏡頭給了保安人員的家人,寄託著他們的思念,他們會想“我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看到我他媽死在一個我不應該死的地方,不應該死在毫無意義的戰鬥中”;他們會想“我真想再看看自己的家人,哪怕一眼都好”。
而他們正是整部影片中名副其實的英雄,也許Rone遺體上不會蓋著美國國旗,也不會被埋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
或許CIA主管會因為及時銷毀骯髒的資料被授予勳章,或許三角洲部隊會因為“及時”參加救援也會被授予勳章,但這都已無所謂,因為國家和榮譽在事實面前變得一文不值。
而那些堅守著道德底線的人,那些默默無聞的人,才是值得我們去稱讚。
而我們所應該稱道的他們,只是迫於生計到海外打工的普通公民;只是奮力想救出自己同胞的保安人員;也只是想回家,然後給家人一個擁抱的男人.....
本文共计1400字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2012年9月11日晚,班加西美国领馆外发生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
随后使馆遭到武装分子重火力袭击。
直到12日凌晨2时利比亚安全部队赶到控制局面,袭击共持续了4个小时之久。
这次事件导致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的死亡,这是自1979年以来美国驻外大使第一次死于武装袭击。
《危机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件而拍摄的影片。
不过影片不是在讲述大使如何死亡而是讲述六个安全小组的士兵如何面对武装分子向死而生的故事。
这部影片由擅长拍大场面,搞爆破的既拍过经典得不能太经典的《勇闯夺命岛》,也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导演迈克尔·贝执导。
幸运的是,这位“暴力”导演并没有从开始就一“爆”到底,有亲情,有反思,还有一点情怀。
整个影片基本由面上的大全景、俯拍班加西全貌和点上的夜晚突击队员们在敌我难辨中前进相互穿插,相得益彰,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看是平静的世界,其实暗流涌动!
影片中的六位队员都是前海豹突击队、前游骑兵等特种部队退役士兵组成。
他们是受雇于中情局,在班加西的一个秘密据点负责安保工作。
严格地说,他们不是好战分子,而是都是有家庭、孩子的人。
为什么要去?
去的人都会把结婚戒指取下?
这是为了了无牵挂。
更是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家庭过得更好,因为这种安保虽然危险但是时间不算长,而且薪水高。
当得知和他们据点只有一英里的美国大使馆被数十名武装分子袭击,并燃起熊熊大火时,这六位士兵决定前往营救大使和使馆工作人员时,一般美国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官僚兼疑似坏人中情局班加西情报站站长出现了。
这位站长承接了美国官僚的一贯作风。
他明确警告这六位士兵,他们不是中情局正式工作人员,只是雇佣人员!
他们没有在叙利亚行动的权利!
如果要去,那么雇佣合同无效,他们就拿到不到钱!
其实这种别人都要被打死了,他还在和你一本正经谈规矩、讲原则的官僚在全世界到处都是。
但是,这六位士兵最终还是抛弃合同和金钱,在黑夜中摸索前行,面对敌我难辨,一步一危险的局面,冲进美国大使馆,发现大使和不少工作人员被打死。
同时,他们意识到,大使馆被袭不是偶发事件,下一个被袭击目标就是中情局据点。
于是,他们又驾车冲破层层武装分子的设卡和围追堵截,回到据点,马上布置防守。
可见,美军的军事素质和战术素养,那不是一般的强。
没有意外,武装分子的袭击目标就是他们守卫的据点!
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没有援军到来和空中支援下,面对近100名武装分子坚持到了天亮!
不幸的是,他们的队长被打死。
天亮了。
据点外面的尸体横七竖八,很多武装分子的母亲和孩子来找他们的亲人,大哭不止。
而这一边剩下的美国士兵将大使及战友的尸体运到机场起运回国。
战争哪有赢家啊!
最后一位加入安全小组的一名士兵拨通妻子电话,哽咽地说,我回家了,再也不离开了。
人只有经历生死,才能感悟人生的不易。
人只有经历生死,才能更能珍惜爱情、亲情与友情!
抛开意识形态。
这六位士兵的行为,放在哪个国家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好青年。
国家的抉择,必须由他们来完成。
国家的错误,也得由他们来承担。
他们只是为了生活的一群普通美国青年!
面临绝境,向死而生!
很少人很难做到!
刘著民,媒体人。
评论员。
更多原创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民言民语(ID:liuzm8888_2014)
剧情结构:(铺垫)特战队员杰克来到利比亚;婚戒放进盒子;战友机场迎接;回头和反派组织拔枪相向,强硬过关;杰克和其他4名特战队员相见;大卫带杰克熟悉地形和每日训练;(转折)执行任务被偷袭,反派被特战队反杀;(带入第二幕)反派夜袭美国大使馆,大使躲进安全屋紧急呼叫支援;(游戏时间)基地长官阻拦特战队救援;反派放火烧美国大使馆,特战队强硬出发;搜寻大使未果,与反派再起冲突。
(中点)冲破重重封锁,杀出一条血路,逃回基地。
(坏人逼近)杰克基地部署作战计划,特战队爬上屋顶,组成交叉火力;(一无所有)反派果然杀来,特战队火力全开打退敌人;第2次反扑开始,再次被特战队齐心协力打退;(进入第三幕)黎明将至,燃起胜利的希望。
(大决战)反派却发起更大的冲击,并动用上迫击炮,造成特战队员一死一伤;基地即将失守;(结局)利比亚友军及时赶来;基地人员被安全护送至机场,杰克特战队使命完成。
就影片内容做一简单分析:1、结尾呼应开头,表现导演对卡扎菲政权垮台的看法---暴虐政权应该倒台、此次事件属于革命、美国对此次事件并无实质影响、英法是事件发展的主要推动国;2、多次展现工作人员对家人之挂念,凸显美国主流价值观之一--家庭;3、战友相互鼓励,体现另一价值观--友谊;4、片末展现利比亚死亡武装人员的悲惨后面,说明导演的政治立场不算太偏隐;5、外交据点需要美军支援而迟迟未到,导演借此似欲表达美国政府的外交行为还算遵守国际法,至少在2012年的利比亚问题上是如此。
此外,导演是否还想批判“职权外的工作不是工作”的消极责任观在涉及切身利益时在美军海外联合行动中会对己方造成某种负面影响。
观影时,我还注意到以下3点:1、事件之后,全国深陷混乱,居民面临厄运;2、事件之后,利比亚派系林立,政出多门;3、美国大兵撤离时对当地翻译“阿穆尔”说“得你们国家自己处理这烂摊子了。
”据此3点,可认为就整体而言,稳定是发展前提,发展是个人幸福的另一前提,处理事务须有主体意识,即此事结果,无论好坏,皆应始终由我,坚持自主。
班加西事件官方调查报告严批国务院三名高官因此下台希拉里被指装病逃避国会质询记者王兴栋综合报道美国一份官方调查报告18日指出,美国驻利比亚城市班加西领事馆应对9月11日袭击时的安全措施非常不充分;国务院失误,致使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等4名美国人丧生。
报告出台之后,共和党人猛烈抨击国务卿希拉里,一位共和党前高官甚至称希拉里最近“装病”以逃避国会将于当地时间本周四举行的相关听证会。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时期的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是外交意义上的生病,我的意思是说,我希望病情根本就不严重,但有关情况的披露一点都不透明。
”希拉里预计要在本周四出席美国国会有关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的听证会,但上周因为感冒而取消一系列公务活动,有消息称,她有轻微脑震荡,身体虚弱,因此也不会出席国会的听证会,而由两名副手代为出席。
这让共和党人相当不满,他们一直希望希拉里能够亲自出席。
针对“装病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表示,如此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进行胡乱猜测,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纽兰说。
显然,班加西事件所引发的政治风暴到此还没有结束。
根据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的消息,因为上述调查报告的发布,三名高级官员已经因此而辞职。
其中包括国务院负责安全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里克·波斯维尔、波斯维尔的副手查琳·蓝布和美国国务院近东事务管理局的一名高级官员。
不过,报告认为直接责任追究到助理国务卿这个层级就已足够,国务卿本人并没有直接责任,因为她在事发时对事情并不是特别了解。
班加西事件不仅让希拉里的职业生涯蒙上污点,同时也让奥巴马很受伤。
之前,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赖斯正因为在此事发生之后发言不当而遭到共和党人的穷追猛打,最后被迫放弃竞逐国务卿一职,而赖斯是奥巴马希望提名的国务卿人选。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12/20/20365451_0.shtml?_newshao123gj
內斂卻毫不做作,煽情絕不過火,這种精雕細琢的平淡卻直達真實,在這种充滿詩意的節奏裡兄弟敵我各种關系無不用最簡單的呈現直指真實,比如攜手扶持共度生死,就是兄弟,其他什麼都不需要,其他一切皆是多余。
看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讀小說,同一個眼神在不同的場景都能給你五味雜陳的浮想聯翩。
高手就是能把普通的一招用出不平凡。
這就是一流電影。
ps:許多人拿黑鷹墜落來貶低這部電影實在讓人好笑。
黑鷹最多只能算優秀電影,跟一流電影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事件发生于2012年9月11日,第一次袭击发生在当地时间晚上9:40分(3:40 EDT,华盛顿特区时间),针对班加西领事馆。
翌日当地时间清晨4点左右,一发迫击炮击中距领事馆约1.2英里外的中情局附属基地,并持续了11分钟。
据报约有125至150名枪手参与了攻击行动,部分攻击者的脸被遮住,并身着防弹背心。
攻击中所使用的武器包含火箭推进榴弹、AK-47及FN F2000突击步枪、汽油桶、迫击炮,以及车载重机枪及火炮。
攻击于晚间展开。
攻击者先是以载有机枪的卡车封锁领事馆外围的主要道路。
卡车上印有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标志;该组织由伊斯兰激进武装份子组成,并与地方政府合作管理班加西地区的治安。
(安萨尔•伊斯兰组织于2014年1月被美国国务院列为恐怖组织)在攻击事件前,领事馆的周边区域尚称安静。
领事馆内不超过7名美国人,其中包含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当时造访班加西是为了审核一项在该地兴建文化中心及将当地医院设备现代化的计划。
史蒂文斯大使当天的最后一场会议是与土耳其外交官会面,结束后史蒂文斯护送土耳其外交官至大门口,当时时间约为当地时间晚上8:30分。
领事馆外的街道十分冷清,国务院的纪录亦显示当天外面没有任何不寻常的情况。
史蒂文斯大使大约于晚上9时回到他的房间,且根据后来警卫的说法,他是单独在房间内的。
大约9:40分,一群高喊「Allāhu Akbar」(意为真主至大)的武装份子自各个方向涌向领事馆。
攻击者向领事馆内丢掷手榴弹,并在大批自动武器及火箭推进榴弹的射击下强行进入领事馆,后方还有装载于卡车上的火炮以及防空机枪提供支持。
一名外交安全勤务局(Diplomatic Security Service, DSS)的干员从领事馆的监视摄影机上看到“一大群人,持有武器的人,涌进领事馆。
”他立即按下警铃并透过播音器大喊“攻击!
我们受到攻击!
”。
领事馆随后通报位于的黎波里的大使馆及华盛顿外交安全指挥中心(Diplomatic Security Command Center),并向2月17日烈士旅(February 17th Martyrs Brigade/كتيبة شهداء 17 فبراير——利比亚当地的精锐佣兵团体)及远在一英里外的美军快速反应基地(即中情局附属基地)求援。
史蒂文斯大使致电予人在的黎波里的代表团副主任雷格利•席克斯(Gregory Hicks,史蒂文斯大使的首席副官),希望告诉他领事馆遭受攻击。
然而,由于席克斯不认得领事馆的电话号码,因此并未接听电话;史蒂文斯大使拨了两次电话,席克斯两次都没有接听。
最终在大使拨打第三次时,席克斯才终于接起电话。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特别干员史考特•史崔克兰(Scott Strickland)将史蒂文斯大使及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一名信息管理官员等人领入主建筑物内的紧急避难室中避难。
其余干员则至另一栋建筑物内取出他们的M4卡宾枪以及战术装备。
他们曾尝试回到主建筑物中,但因遭遇大批武装攻击者而被迫撤退。
攻击者闯入主建筑物中,破坏了紧急避难室铁窗。
他们接着搬入数桶柴油,并将之泼洒于地板及家具上,然后点火。
很快地,整栋建筑物便充满了浓烟。
史蒂文斯、史密斯及史崔克兰等一行人移动至浴室,并躺在地板上以躲避浓烟。
但他们最后仍因无法忍受浓烟而决定离开避难室。
史崔克兰自窗户逃出,但史蒂文斯及史密斯并没有跟着他。
史崔克兰曾数度折返避难室,但由于浓烟密布,始终无法找到两人;他于是爬上屋顶,并以无线电联络其他干员。
三名干员随后乘坐装甲车回到主建筑物;他们搜索建筑物,找到了史密斯的遗体,但没有发现史蒂文斯的踪影。
根据赶来支持的安全小队队员的说法,大约于当地时间9:30,他们已知悉领事馆遭受袭击,并于5分钟之内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支持领事馆。
然而,他们的救援任务却因一位“班加西地区首席中情局官员”而被迟误。
事件发生时,领事馆的区域安全办公室开启警报,并以电话通报班加西中情局附属基地以及的黎波里大使馆,表明“我们遭受攻击,我们需要支持,请立刻派出支持......”等语,接着通话便中断。
在经过简短的讨论后,中情局附属基地内,包含资深安全干员泰隆•伍兹在内的全球响应人员(Global Response Staff , GRS)便立刻决定要实施营救行动。
10:05分时,救援小队已听取简报,并已登上装甲车准备出发。
与此同时,中情局附属基地内的通讯员正在告知上层指挥炼目前的状况发展。
另外,一小群中情局干员(包括后来身亡的干员葛兰•多赫提)及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正在的黎波里规画前往班加西的最快路径。
自中情局附属基地赶来救援的GRS小队一到达领事馆便封锁周遭区域,并试图搜寻史蒂文斯大使以及尚恩•史密斯的下落。
外交安全干员戴维•厄本寻获无意识而后来被判定死亡的史密斯,但小队却迟迟无法于浓烟密布的建筑物中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小队接着决定带着生还者以及史密斯的遗体回到附属基地。
在回到基地的路上,小队的装甲车被AK-47突击步枪及手榴弹等武器攻击。
虽然装甲车有两颗轮胎在攻击中破裂,但依然成功回到基地;基地大门于晚间11:50分关闭。
利比亚最高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卜杜勒-莫内姆•赫尔于事件后表示通往班加西领事馆的道路都已被利比亚国家安全部队封锁并包围。
攻击发生当晚,曾有一支美国陆军突击队被派往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西哥奈拉基地,但并没有被派往班加西。
美国官员对此表示该部队于攻击事件结束后才抵达西哥奈拉。
外交安全勤务局的干员以及区域安全官于攻击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便知会了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当时利比亚当地时间约为晚间9:40分,美东时间则为下午3:40分左右。
当时他们以“恐怖攻击”一词形容该次事件。
美东时间4:30,五角大楼的官员告知美国国防部长里昂•潘内达攻击一事。
五角大厦随后命令正在监控武装份子营地的无人飞行机飞往班加西。
无人机大约于当地时间晚间11:10分(美东时间下午5:10分)抵达现场,并随即回传画面及影像至华盛顿。
约半小时后(美东时间下午5:41分),国务卿希拉里致电中情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中情局于班加西当地有一支驻扎于附属基地的十人安全小队,而国务院相信这支小队将能有效支持领事馆。
午夜过后,中情局附属基地便遭到机枪、迫击炮及火箭弹的强烈攻击。
基地内的人员持续抵抗至9月12日早晨。
清晨时,利比亚政府军与一群自的黎波里赶来且刚抵达班加西机场的美军增援小队(其中包括葛兰•多赫提)碰头。
小队内包含两名现役的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绿色贝雷帽)以及5名中情局雇员;他们以支付飞行员30,000美元的代价在的黎波里征用一架小型喷射机,并要求飞行员将小队载往班加西。
在机场碰头后,利比亚军队及刚抵达班加西的增援小队于早上5:00左右前往中情局附属基地,并协助将约32名美国人送往机场等候撤离。
在撤离车队离开基地大门后没几分钟,基地又遭受强大火力袭击。
增援小队立刻进入防守状态。
在炮火稍歇之际,中情局雇员多赫提开始寻找他的朋友,即同样为中情局雇员的泰隆•伍兹。
多赫提被告知伍兹在屋顶上操作Mk 46机枪。
他在屋顶找到伍兹及另外两名雇员;他们很快地相互拥抱,互道安好,接着便重回战斗岗位。
仅数分钟后,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了伍兹的位置,并造成相当严重的伤害。
而在多赫提试图改变射击位置并找掩护的同时,第二发炮弹击中了他,并造成他当场身亡。
31岁的外交安全勤务局干员戴维•厄本在迫击炮轰炸中遭受严重的破片伤害,并有数根骨头断裂。
数名干员立刻冲上屋顶评估伤者伤势,并协助运送伤者下楼。
同一时间,一名联合特种任务司令部成员透过手持显像装置监看由美国非洲司令部回传的“掠食者”无人机的影像。
该名成员告诉基地长官:基地外有大批武装份子集结,我们必须马上撤离所有人!
上级官员马上同意;基地内所有人员被告知收拾各自的随身物品及安全装备,并准备撤离。
数分钟内,所有人皆已登上撤离车辆。
在前往机场途中,车辆依旧遭受小口径武器的持续攻击,但他们成功抵达,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伤亡。
在战斗过程中,中情局特工成功救出6名国务院人员、收回史密斯的遗体,并将约30名存活的美国公民撤出班加西地区;但他们仍迟迟无法找到史蒂文斯大使。
史蒂文斯大使最终被发现时,独自躺在一间黑暗、充满浓烟,门被锁上且仅能由窗户进出的房间内;他是被一群跑来协助的利比亚民众找到的。
民众将大使从窗户拉出来,让他平躺于庭院的石纹地板上。
然而,群众并不知道他的身份。
一名名为阿卜杜勒-卡迪尔•法德勒(Abdel-Qader Fadl)的自由摄影家当时也在现场,并通知美联社,表示大使意识不清,而且“可能有动一下他的头部,但只动了一次”。
当群众寻获生还的大使时(群众仍然不知道他是大使),不断高呼「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虽然当时无人能够确定大使是否依然存活。
一名22岁主修艺术的学生艾哈迈德•沙姆斯(Ahmed Shams)当时也在人群中,他向美联社表示很开心能找到生还的大使,他们试图施予急救,但当时附近没有任何医疗器材或是可用的救护车。
另一名名为法赫德•巴库许(Fahd al-Bakoush)的自由摄影师后来公开发布了一段利比亚人试图从浓烟密布的房间内救出大使的影片。
根据巴库许的说法,当地民众见他仍然存活,尚有一息,但他的眼皮却不断跳动。
群众虽然知道他是外国人,但却不知道他就是美国大使。
大约于凌晨1点左右,由于没有任何可用的救护车,史蒂文斯大使被当地人以一辆私家车紧急送往被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武装份子控制的班加西医学中心。
在医院,值班医师齐亚德•阿布•扎伊德(Ziad Abu Zeid)对史蒂文斯大使施予长达90分钟的心肺复苏术(CPR)。
根据札伊德医师的说法,大使因吸入过多浓烟窒息而死,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外伤。
医师表示不清楚遗体后来被送去哪里,但他相信遗体是被利比亚内政部送往机场,并交由美国政府保管。
美国国务院则说他们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送往医院,也不清楚是谁将大使遗体运往机场交予美国政府。
大使的遗体被带至贝尼纳国际机场,从那里被送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并以运输机送至位于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
所有遇难者的遗体(共4名)接着从德国被运至邻近华盛顿特区的安德鲁空军基地(Andrews Air Force Base);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基地内为遇难者举行纪念仪式。
攻击事件之后,所有班加西的外交人员皆被移至首都的黎波里安置;部份不重要的人员则被撤离利比亚。
许多存于领事馆内的敏感文件依然下落不明,其中包括与美国合作的利比亚人名单,以及与石油合约相关的文件。
共有4名美国公民于攻击事件中丧生,包括大使约翰•史蒂文斯、外交事务情报管理主任尚恩•史密斯,两名前海豹部队成员的中情局雇员葛兰•多赫提与泰隆•伍兹。
约翰•史蒂文斯是继1979年于阿富汗喀布尔身亡的阿道夫•杜布斯后首位于任职期间殉职的美国大使。
2012年9月10日,离班加西攻击事件至少18小时前,基地组织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释出了一段与2001年911事件11周年相呼应的影片,片中号召穆斯林攻击在利比亚境内的美国人,以为基地组织利比亚分支领导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于2012年6月在巴基斯坦死于美国无人机的攻击)。
目前并不清楚扎瓦希里本人是否知悉攻击班加西领事馆的计划,但他于2012年10月12日的另一段影片中仍然大力称赞了班加西事件的攻击者。
2012年9月14日,在阿拉伯半岛的基地组织分支发表声明表示班加西事件是为阿布•叶哈亚•里毕的死复仇,但却并未说明该事件是否是他们的作为。
后来据报,该组织确实有3名成员涉入攻击事件中。
另外,一通于攻击事件后由班加西地区拨出且被截听的电话显示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的领导人穆赫塔尔•贝尔默克赫达尔(Mokhtar Belmokhtar)可能与攻击事件也有关联。
纽约时报记者戴维•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报导一名20岁居住于领事馆附近的民众穆罕默德•比沙里(Mohamed Bishari)目睹了攻击事件。
根据比沙里的说法,攻击事件爆发前没有任何征兆,且是由伊斯兰主义武装份子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所领导的。
柯克派崔克的报导中称安萨尔•伊斯兰组织说他们的攻击行为是为了报复反穆斯林影片《穆斯林的无知》。
报导更进一步表示阿哈穆德•阿布•卡塔拉被目击者及当局称为此次攻击事件的罪魁祸首,虽然他本人坚称他并没有参与攻入领事馆的活动。
根据卡塔拉的说法,他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然而目击者、班加西地区的居民以及西方新闻媒体皆称他是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领导人。
卡塔拉更进一步声称他是阿布•乌巴达•伊本-贾拉圣战旅(Abu Obaida ibn al-Jarrah/أبو عبيدة عامر بن عبدالله بن الجراح)的领导人,而该组织中部份成员亦有参与安萨尔•伊斯兰组织的活动。
被囚禁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圣战旅是一个基地组织的专业武装组织,他们的主要要求是释放被囚的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
今日美国则报导先前在开罗的示威活动主要即是抗议囚禁奥马尔•阿卜杜勒-拉赫曼的作为。
在攻击事件后数周,奥巴马及其他行政官员表示《穆斯林的无知》一片煽动了许多针对美国外交设施的攻击事件,并宣称该片是班加西事件最主要的催化剂。
攻击过后两天,CNN记者莎拉•亚尔森(Sarah Aarthun)引述一位匿名的美国高级行政官员的话:这群暴民不是无知的。
那部影片(指穆斯林的无知)及9月11日(指艾曼•扎瓦希里于9月10日释出的影片)给了他们发动攻击很棒的理由,而且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攻击纯粹是偶然的。
但很显然该事件是早有预谋的军事攻击。
完
美国人总是把侵略别人,把别人国家轰成废墟还冠冕堂皇,还正义感十足,还加上家庭来让人产生同情,干脆地球就活个美国算了,只有美国人的家庭算家庭,别的国家的家庭都是狗屎,可是如果地球只有美国一个国家,美国人就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剥削可以掠夺了,求哲学家解决这个问题
真实改编,可以说是爆炸贝近期屌炸天的一部作品,明明是个好导演,商业片佳作如云,自从搭上《变形金刚》之后,好像变成了烂片导演的代名词。……虽然这种真实改编的电影,比如《前哨》,套路几乎一模一样,被导演赋予了灵魂之后,依然精彩,看着游戏中操作过的海豹,DF三角洲在银幕上出现,还有那些熟悉的各种武器,也是一种乐趣。……本片其实是群戏,大胡子特别多,全副武装之后会有脸盲,经常分不清谁是谁。……男主约翰拉卡辛斯基和爆炸贝关系很好,后来娶了著名的豪门女艾米莉布朗特,最近的作品《寂静之地》1和2就是夫妻搭档,他自己导演和编剧,爆炸贝做制片人,还是很有才的,犹如股市中倒插门的章盟主,洗剪吹的林生斌,人生就这样逆袭了,所以有才的人要时刻准备着,磨炼和提高自己,等待机会。
实在是太难看了,杂乱无章的故事,好似烟花表演的战争戏。贝爷还是那个贝爷,老毛病依旧。至于主题,老美就是根搅屎棍。
想起另一部片子,但是记不起名字了
因为班加西事件被大选炒得那么火热,找出来看补文常,突然发现michael bay导演这种动作片还是很在行的。
就这?媲美《黑鹰坠落》?
我就是不喜欢美国主旋律,我就是不喜欢卖拷贝,同样是突突突,哪个都比这个好看,战争的残酷也不需要你来告诉是我,我最讨厌别人教我怎么看待这个世界
三星半,枪战片拍出了丧尸围城的感觉,前半段太啰嗦,后三分之二非常过瘾好看,没什么野心的爽片。“我在想我的女孩儿们,想着她们如何评价我:他死在了他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他不理解的战斗中,在一个对他一点儿意义都没有的国家。”
利比亚义和团事件,战斗的理由比《黑鹰坠落》还莫名其妙。搞倒卡扎菲,美国人还觉得自己挺无辜,浑水未必能摸到鱼。迈克尔•贝确实是大师级烟火大师,炮弹主视角玩的漂亮。
一般吧。
节奏紧张刺激有张有弛
脸盲的噩梦
剧情糊成一团,袭击大使馆滥用慢镜头,前哨交火场面拍的张弛有度;角色塑造扁平导致结尾提不起劲,各方面水准都远不如《黑鹰坠落》
战争场面倒是老刺激了,但是自己拉的屎啊,含着泪也要吃完。
冗长而无聊的主旋律反恐战争片,所有的人物在如此长的片长内依然仅仅停留在符号化脸谱化的状态,动作戏场面冗长得让人昏昏欲睡,唯一让人欣慰的也就只有迈克尔•贝擅长的爆炸戏和各种烟花爆竹般的视觉效果了。★★☆
看不完…脸盲者的噩梦
单调乏味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其实卖拷贝也有一颗拍“黑鹰坠落”的心。放在他近年的烂片中算是一股清流了,可惜还是太长,而且我受不了一群人CS从晚上打到天亮...
We're just lucky
其实 可能我是天生不适合看这种片子 一如当年拆弹部队 并没有体会出他的好 只是细碎的片段化的镜头 让人一度昏昏入睡 当然 你可以说它是真实 但既然是拍成电影 还是要一些能够吸引人的点在那里 不然观众咋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