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本身不是很惊艳,但剧情是流畅的。
如果说放在男女平等的角度,女主的性格确实招人讨厌,属于不守规矩、挑战底线的人。
但是放在那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加上一个缺爱的家庭环境,她的性格又显得无可厚非。
我一向对这种不被尊重然后自立自强的女权电影泪点低。
虽说现在的社会男女地位改善了许多,但在我的感情经历和社交经历中还是有很多“普信男”,还是会PUA女性、不尊重女性。
所以这种电影让我感觉很正能量。
说实在的,同一个社会阶层里男女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有体力上的,脑力上的,性格上的……现在对女性的尊重一方面是来源于女方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来源于男性的文化素质。
所以可以说,在我的社交圈里,那些渣男都是文化素质差的。
这样想想,也觉得没什么好置气的,也不知道需要多好的家庭条件才能收服“没文化”的傲气。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男人口中的渣女,但我发现绝大多数他们口中的渣女都不是在实力比较上打击男性,而是在感情上玩弄,这其实是女性的一种不道德的生存手段。
哎,只愿恶人自有恶人磨,让真诚善良的人遇见值得的人间。
电影给6.6分,男配选角很好,女性扮相不违和。
但男女主相爱的过程太快了,就这样就爱了?
如果不看这部影片,真的不知道原来作为一名女指挥家一开始是如此难以立足在这个男权的社会中。
究其根源,为什么女性当指挥家这么难?
是因为她拿着指挥棒时,乐团中的所有男性就意味着得听她的命令,这极大挑战了男性的权威吗?
音乐确实是应该没有性别,没有国界的,有太多的分别念掺杂在里面的音乐不是纯粹的音乐。
这部影片也反映出了女性想要在社会工作中与男性取得一样的地位是何其艰辛。
但女性的能量真的比男性要低吗?
虽然大部分女性在很多时刻表现的比男性更感性,但从另一面来讲,也会让她们更富有同理心。
影片中的女主角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事业,而错过了一段令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男主是真的爱女主吗?
如果真的很爱她,就不会限制她去发展她的事业,而是会尊重她的选择,继续等待她。
所以我认为女主根本不用为失去这样的爱情而痛苦,反而可以通过男主的选择来看清爱情的真相。
从演员本身来看,饰演女主的演员还是演的不错,把人物的那种为了追求自己的所爱的那种执着和坚韧表现的挺到位的。
剧中那个酒吧的朋友罗宾也演的挺出彩的,我反而觉得在“他”身上看到一种比男主还要绅士的风度和优雅。
整个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特别是女性,越早看越好!
这部电影看到主题就非常吸引人。
虽然场次排映非常虐也还是跑去看了。
结果当然是没有失望,以及非常想写点什么。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指挥家 安东尼娅‧布⾥克 成长的故事,不理解不支持的养父母带出她凄惨的身世,灰姑娘+傲慢与偏见一般童话的爱情也是她的阻碍,更窒息的当时的职业环境——没有女性指挥家,女性乐手不能进入乐团,音乐届男性权威总是对女性出言不逊,女性结婚后回归家庭沦为生育机器、丈夫的仆人或是为丈夫镶边嘲笑有梦想的小女孩...舆论环境咄咄逼人,可是女主怎么回答的?
“音乐家应该效忠于音乐,而不是陈词滥调。
”这只是女主在面对昔日钢琴老师的轻视后说的一句话。
片中她的很多台词都闪烁着光芒。
她的钢琴老师对她性骚扰,诬告逼迫她从音乐学院退学。
面对这样的恶意,她回复辱男性了吗?
没有。
她从音乐的角度回答,从人性的角度回复。
她热爱指挥热爱音乐,片中那些道貌岸然的男性都比不上她。
看电影之前和同行的人还在聊最近的几个瓜,原谅我不爱吃瓜可能了解不太完全,无论是女演员隐婚、代孕、弃养,还是女歌手怀孕“顾自离开”,众人评头论足却总是对女方苛责过多,男方倒都是一副好爸爸人设,可是哪个爸爸是干干净净可以全身而退的?
b站有个影视吐槽类up主有一句话“就算是男方是渣男,也不能弃养啊”,女歌手是没有弃养,可是去做了亲子鉴定孩子姓父亲的姓名上了父亲的户口本,还要在“无婚姻状态下共同抚养孩子”。
需要再谈到女权女拳之争吗?
需要扯到三次元其他社会新闻上吗?
近100年后现实世界对女性还是这么残酷这么困难。
比如女主是伟大的女指挥家,可是没有百度百科,也搜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片尾字幕,伟大的指挥家排行榜上也没有女性,著名乐团没有女性首席指挥。
包括这部电影,亲情爱情友谊事业线都要写面面俱到,可是那个爱情线在我看来就是败笔。
为什么要这么写爱情线呢?
她带着使命,她要燃烧自己,她做好了准备,不理解的弗兰克根本就配不上他。
最爱罗宾,是小天使呀,这种真挚的友谊才是驱动她向前走的关键力量。
“尊重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听那些闲话,因为闲话总有人说。
”,罗斯福夫人说的这个话也很点睛。
女性困境可能靠这部电影解决不了,但是有人直面,有人发声,有人斗争,就会好的吧。
1委屈到我哭鼻子。
是真人真事。
1974年,老太太还拍了个纪录片。
作为存世的证明。
她叫安东尼娅 · 布里科(Brico),1902年6月26日生于荷兰鹿特丹,世界级的海港。
然后像漂泊的荷兰人一生动荡。
1989年8月3日去世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
她是第一位获得世界认可的女性指挥家。
片中重复两遍的台词:“所有好的东西都来自荷兰!
”(也许是指东印度公司,也许是指代尔夫特陶器,也许是指梵高的油画。
呵呵)非凡的女性,从战胜压迫,到打破规则,再到重新想象世界。
Dutch Dutch!
飞翔的荷兰人!
21908年,6岁的Brico从祖国荷兰搬到了美国,和父母在加利福尼亚定居。
片中对其可怜的家世叙述颇详,被宗教背景的父母送人,Brico苦苦寻觅自己的身世,天天啃着片面包。
1919年,她从奥克兰的高中毕业,那时她已经成为一名有成就的钢琴家,并在她的指挥生涯中有了一个小小的开端。
她甚至能弹《蓝色狂想曲》。
(罗宾、弗兰克是全片绝对的亮点。
)1923,她毕业于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曾担任旧金山歌剧院主任助理,在大学期间的教师包括Sigismund Stojowski。
1927年她进入柏林国家音乐学院,1929年她成为第一个从指挥学硕士班毕业的美国人。
她还是汉堡爱乐乐团指挥卡尔·穆克的学生。
片中后半段,就靠这位没有偏见的名师了,而且从没想过要“性剥削”她(如刚死的多明戈)。
穆克录音虽然不多,但绝对是指挥界的伟人。
3Brico作为职业指挥家的首次亮相,是在1930年2月的柏林爱乐乐团。
她站在世界的巅峰。
这一场,以及后来的洛杉矶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和汉堡爱乐乐团,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赞扬。
1933年1月,她作为音乐家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在纽约首次亮相。
随后在底特律、密歇根、布法罗、纽约、华盛顿等地客串。
美国的乐团虽然水平不弱,但是真正的崛起还是在二战智力外逃以后。
1934年,她同意成为“新女子交响乐团”的指挥。
我们看到这片电影海报上,用的就是指挥女子乐团的场景。
1935年初,新女子交响乐团在纽约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此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完整的音乐会,直到1942年。
1938年7月,她是第一位指挥纽约爱乐乐团的女性;1939年,她在纽约世界博览会的音乐会上指挥联邦管弦乐队。
1946年,她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欧洲巡演,在那里她既是钢琴家又是指挥家。
巡演期间,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邀请她主持赫尔辛基交响乐团的一个音乐节目。
1974年,吉尔·戈德米洛和Brico的前学生、民谣歌手朱迪·柯林斯拍摄了一部关于她生活的纪录片《安东尼娅:一个女人的肖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过)。
4片中的重点就是:那一个个的“第一次”。
她灰姑娘般的身世。
男性,都等着她出丑。
残酷的世界。
心爱的男人,也只是指望她结婚生子。
看完有想哭的感觉。
不给你机会,是什么感受?
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1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2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3没有机会,是什么感受?
即使社会的砝码没有向她倾斜,但她仍然不放弃努力。
如此乐观的对待这个轻虐她的世界。
只不过因为她的性别。
心里只想为她喝彩。
女子在任何一个地方也不输于第一性!
PS:QQ音乐里仅有两首她指挥的莫扎特序曲,值得一听。
搜“Brico”。
虽然又慢又拖拉,但声音有层次有质感。
那绝对是一个不容你忽略的声音,一种横空出世的表达。
我可以反复循环的播放而不厌倦。
你想成为什么?
想成为男人那样去控制乐手吗?
我只想要你漂亮想成为什么本身这个问题就是不需要回答的。
别人问她这个问题,问题本身没有意义。
你这样问就是在区分男女。
男女一定要有别吗?
女生一定要像男人那样具有力量具有控制力吗?
为什么女生不能做一名指挥家,我是说没有性别差异的指挥家。
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不会像曾经那个年代那样,女性地位低。
但还是有一些偏见。
不是社会,是个人的种种。
希望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能力不行,而不是因为你是女生所以不行。
不要听闲言,闲言谁都会讲。
做事的人才没有空去嘲笑别人,贬低别人。
可以看出她追求事业的那个时代环境困难重重,普通女性即使是在应聘普通的工作岗位方面都有重重障碍,而优秀的女性即使在事业上稍有成就了,一旦结婚生子,也是销声匿迹在孩子堆里在丈夫背后。
她在成名后能组建女子乐团,招聘女性成员这个打伞举动令人动容,在这个行业缺乏女性工作岗位的时候,她主动为女性提供了工作岗位,她让女性走进了这个行业。
影片过多着墨于她的爱情线,我想不是为了表现她的个人魅力,也不是想衬托她为事业牺牲情爱,而是想以此来推动事业线的展开。
比如她能在音乐学院求学,学费是罗宾赞助的,她的女子乐团演出能座无虚席是有弗兰克在总统夫人面前为她美言。
我相信这是first lady认可的音乐会,这个title足够令整个上层阶级为之踏破门槛。
她的一生为求学,为事业,为演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好像也取得过成功,然而结尾的字幕实在是像一盆冷水——她的成功短暂到未能撼动权威,女性依旧在指挥家这个岗位上籍籍无名。
可能她的成功会激励下一位以她为榜样的女性,我坚信会有人想像她一样愿意满腔热诚追求指挥家这个事业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女性励志题材的,比较热血(?
)且容易感同身受。
女主能成为指挥家与她身上的劲儿脱不了干系,其一当然是指努力,另外一面则是那种强硬敢斗不怂的气场(可以形容成是比较man的女性了),这便与传统柔弱怯懦的女子形象大有不同,很有看点😄 个人觉得这也是她成为指挥家最重要的一点。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一个指挥,一个女人,面对低下一百多个男人时,你若是不拿出点气势来,若是连自己都变得sweety,怯场,那么如何镇压这些大男人(况且在那个时代性别歧视那么严重),如何让他们信服。
女主面对质疑怼回去的时候真的看得好爽hhh,果然是没有人会不服有能力的人!
btw恋爱感觉是电影比较迷的地方,这个男主真的觉得可要可不要吧,突然就在一起了,女主既然也已经毅然决然离开他怎么后面又突然间求复合?
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可能也是为了凸显,不要让感情(男人)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这么解读就好理解多了吧🥰
真人真事的改编,讲述了安东尼娅打破偏见的枷锁,成为欧洲第一位女性指挥家的奋斗故事。
电影前后呼应,开篇是落魄的女主不顾一切拿着凳子坐台前,结尾是弗兰克最终遵从内心坐在太前,而安东尼娅作为指挥家的身影由于灯光的照射刚好落在弗兰克身上。
曾经的微弱女子最终成为聚光灯前闪耀的那个人,个中心酸,旁人无法切身感受。
音乐不分性别,安东尼娅奋斗一生成为一名指挥家,但仍然没有成为固定指挥家,这是一生遗憾了,推翻固有偏见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下社会,越长大越能感受到社会对性别的偏见,甚至是歧视。
男女教师面试成绩之悬殊,只招男不招女之明晃晃的差别对待,亦或是只问女不问男之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等等现象,无一不在讲述着女性生存的艰辛。
安东尼娅绝不会只有一位,女性的力量绝不仅仅如此而已,且看未来女性如何发挥出远超众人想象的力量吧。
也希望我能成为其中一位。
真好,罗宾。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相信”存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超出了我的想象。
开头女主和男主的相遇差点让我放弃,以为又是老套的白马王子和灰姑娘,好在坚持了一下。
罗宾像个路人一样出现,我以为只有几句台词的人,最后在我心里媲美“女”主角。
说实话女主的一路成长史比较老套,一句话总结就是“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好在出现了罗宾,像男二一样温柔善解人意,女主想证明自己的心加上罗宾的体贴和照顾,很好的“拆散”了女主和男主的浪漫爱情故事,落到追求指挥事业上来,过渡自然,没觉得谁渣谁婊。
第一个伏笔出现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那个胖女人说罗宾曾经受过伤,一直用束胸(立马联想到花木兰有没有?
),但是越看罗宾的那张绅士脸,越不敢往下想。
第二个伏笔,作为观众,我事后觉得女主表现让我疑惑。
当时女主闯入罗宾不让别人进的房间,想告诉罗宾她收到生母的消息,消息是坏的,她扑在罗宾怀里哭,罗宾安慰她,女主哭好了摸着罗宾的胸问他是否很痛(看到最后发现女主这里并不知情?
这?
所以女主把罗宾当男二了吗?
疑惑脸)最后,女主指挥道路依然不顺,于是她顺应女性音乐家的现状组建一支女性乐团,演奏的时候有个低音提琴手很眼熟,镜头给了两三次,我才张大嘴巴!!
我的天 ,是罗宾!
肯定是他!
是她!
雌雄不分的程度,赶超花木兰啊!
接着就是我的疑惑脸,女主问罗宾是不是男扮女装来支持她?
(哦,老天!
这就是我上一个疑惑脸原因,为啥女主不知道?
)好在女装罗宾出现的太震撼了,她不是女同,不是男扮女装,她就是想成为音乐家!
只是作为男性方便一些。
她可以为了人生追求忽略自己的性别,女人不是只有爱情,不是只有嫁人生子,不是只有婚姻这一条出路,她真的就是单纯的像个男人一样(还不撩女人),认真工作,帮助别人,鼎力支持朋友,也善待所有人。
看到罗宾无欲无求淡然的样子,我就感觉美好,说不出的美好。
我认识的大部分女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不是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就是女主这样既有美好的爱情又事业辉煌(女主真不算失恋,明明男主还是深爱她),鲜有女人从来没有追求过爱情只想要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成功是事业,不成功是啥?
)罗宾这样的人,也许身边出现的时候,她们已经是经历过千疮百孔的感情创伤,或者各种原生家庭的磨难以及贫困的煎熬,她们为了工作不再去做小女人,跟男人一样打拼,但是表面上她们依然是女人,没有人会改变性别去奋不顾身打拼,也因此不会真正脱离有色眼镜。
罗宾这样的人,超出我对女性的理解范畴,我欣赏到不可自拔,却没法模仿,我的桎梏深达内里,自己把自己框住了,希望有生之年,我也能解脱出来。
不错,挺女权。
干大事不能惜身,前进,不顾一切地前进。
女主站上窗台和老穆克的对话很有劲。
玛丽苏适可而止,高帅富离女主已经很近了,女主第一次登台,另一边他入洞房,娶了门当户对的白富美,倒底还是配不上她。
罗宾为了当音乐家,伪装成男人,经营一个软色情酒吧,给了女主关键的两次支持,所以还是志同道合的靠得住,爱屋及乌拐个弯的都不行。
也挺讽刺现实的:招打字员要胸大的,土豪出5000马克,就能让老婆登台指挥,抢了第一个女指挥的名头。
能够感受到欧洲破落贵族对美国爆发户深深的鄙视。
美国的上流人物,如同东晋门阀,过江之前不过是二流世族。
最后的几行字幕道出了世界的真相。
近期看的比较好看的电影,非常励志又激动人心,又很契合当下很多网络热点。片子里面还有另一个花钱买通了乐团最后被嘘下台的女指挥家,其实就像一个ted演讲里面说的一样,在挑战权威时,大部分女性都会因为自身不够出类拔萃而却步,但即使被嘲笑也无妨,即便自己不够优秀,不能达到与权威比肩的高度,至少也可以为后来者劈开一条希望之路。
我在想我以后怎么看标题就能够对这些题材避坑
多一星给片尾字幕
俗套而堆砌
其实围绕这个人物的很多点都很有料,原本可以做的更出彩的,可惜了剧本没写好,演员找的也不给力,导致全面不上不下、谈不上好看但也勉强能看下去,这就尴尬了。
对指挥到底有什么误解???指挥真正的能力显示在排练上而不是表演作息,硬生生安插什么女权主义,明明是自己能力低下跟性别没有任何关系
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编剧这是女权黑吧……两星给庄园美景🙃
为什么每次出现的交响乐都戛然而止,很难受
她拥有梦想,友谊,亲情,以为她失去爱情,却在最后一幕的演出《爱的礼赞》泪流满面,原来她拥有着不俗的爱情!
一味追求首位女性指挥家平权的设定影片缺失了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音乐和指挥本身,你以为指挥这么容易的吗,会弹钢琴就行了?总谱会看吗,作曲、曲式分析学了吗,女主超于男性对音乐独特的鉴赏力我并没有看到,所以凭什么用你?就因为你是女的?
感觉好像导演还没有完全想好要呈现什么,只是把一个挺不错的故事叠放在了这里。电影,即使是纪录片,也需要有导演的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回看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都无法做到客观,否则作品会有些松散感。
最恶毒的话:这个世界不会让你成功的。go home。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女扮男装为了登上音乐舞台、支持音乐的女士。性别歧视。
真没想到如此晋江玛丽苏大女主……好吧,真实人物。在一堆狗血俗套中找点交响乐。
燃烧尽自己的生命的觉悟才能离指挥家的梦想更近一步。即便如此,片尾还是告诉我们,女性音乐梦想的路途依然路途遥远。罗宾的角色非常出彩,默默支持女主梦想的她,终于也做了自己。男主演得还是很深情的,那把坐在最前排的椅子,那两个重在一起影子就是最美的结局,因为那个曾经完全不认可她的人成了最明白她的人。
俗套又莫名其妙的爱情线,人物弧光莫名其妙。感情部分转折得牵强。拜师全靠一张嘴强求,女主性格塑造个人真的不喜欢,对原生家庭和现任家庭的感觉非常迷惑。立意很好但改编和导演拍出来的真的很差劲。18年的电影但没看出来有什么思想上的金点子。
励不起来的志。
女主的自私都溢出荧幕了,是真的恶心
流水账,没闪光点
最近闲在家里偶尔出门除了健身也就去影院,虽然戴着口罩不方便但这不能阻止我看电影的心,说回正题,这是最近这周唯一一部英语原版的电影,虽说内容不是首选但还是毫不犹豫看了。从制作来看这是一部中等投入的电影,演员不能算有名但还是很努力,还包括了Robin的扮演者是位变性者。但是故事被改变的有点弱,首先,筷子和饭盒的出现让我在开场5分钟就出戏,难道在百年前的纽约已经中餐馆遍地?之后到了德国也是同样的情况?女主角的演技有点生硬,只要一指挥就出戏的厉害。其实对于Antonia的故事留下不多,但的确大的架构有,只是编剧扩散了很多故事没有必要,反而不知道是要说什么?总体而言像一部有点浪漫色彩的励志电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