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叙事没问题!
但编剧是什么情况?
哪有这么巧的事啊。
每一个环节都很巧合!
所有的巧合拼凑了一个很假的故事。
随便说几个啊男女绑架劫匪车子扔了然后走路,走着走着,还穿了几个巷子,就到了要债不成绑架矿主小孩的人家里??
这是有多巧!
矿主弟弟躲警察到山里面,正巧绑架他哥哥女儿的三个人就躲在旁边的山洞里???
那么大的山,那么多洞,这还真就巧了然后打起来,绑架男被打死了,丢到一个洞里面??
然后洞上面覆盖一些草?
做个陷阱?
陷阱旁边还有血迹!
这是怎么处理尸体的啊?
那个矿主弟弟脑袋是被门夹了?
还有水中抛尸,那三个打手啥重物都不配备?
又来!
又来!
处理尸体都太业余了吧。。。
没过一会,尸体飘到岸边水底,就正巧被矿主钓鱼吊起来了??
我去!
那么大的湖!
这概率!。。。。
还有太多太多巧合,大家可以补充,反正就是太巧了,太假了
电影结束于一片血红之中,湿漉漉的地面尽显苍凉,医院门口停留的长镜头重重的讽刺和戏谑着电影中被命运摧残和嘲弄着的人物。
这一片红色,留下的是生命的荒芜和悲情的人生,或许还留存着些许伤痛后迸发出的暖意,破碎战胜了希望,只剩苍白和窒息叫人回味,但这不是挣扎的叫喧,而是悲悯的升华。
生活本是如此复杂,人与人的关系本就神秘,人生境遇本就如一场过山车。
“上帝”,他在看,也在做。
【“我们是否永远无法逃离我们所是,无论身处岛屿还是大陆?
”】 那天下午,赶着迷雾,进入飘忽寒冷的云雾里,直至被紧裹进几千张DVD和百本书籍充溢着的幽暗的观影室中,终于,开启了私人观片之旅——《云雾笼罩的山峰》。
观影结束,感觉自己就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外科手术,虽然片中几组人物身上都能够看到他们被隐藏的人性温暖的一面,但这些“麻醉剂量”依旧不足以压制从表皮延伸到精神内里的创伤疼痛。
很多时候,我们谈及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创作倾向是严肃的,其最终呈现有喜也有悲。
目标往往将镜头对准普通民众的普通生活加以真实的记录,将叙事观点(亦或是零叙事观点)夹杂进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将最光鲜与最肮脏的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再将人的情感、生死以及社会走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我想起了英国导演迈克·李,和肯·洛奇,这两位导演都是走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的,虽然两者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的质感是不同的,但都是对这个社会赋予了更多的批判和怀疑意识。
《雾山》它留下了冷静的回响,它没有喧嚣,没有该张扬的场面,没有喊天喊地,却留下了悠长的暗世人生图景以及映射自我的强烈反思。
导演有意保持一种距离,又假意之下介入其中,他把自己围进雾山之中,同时,又像观众一样远观着也深陷于云雾之中的各个人物,他们被打碎又重圆。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漩涡,不一定某个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卷入其中,隨之而來的要么是解救要么是葬生。
在漩涡中,我们都彼此承担着各自的不幸,也同时看到了附着在他人身上原自我们自身的劣性与可悲。
而到头来,我们自己是那个始作俑者,亦或是只沉默的羔羊。
《雾山》中,为了重病的女儿向煤老板连贵讨薪水的军坡,逼上绝路拐走了煤老板的女儿,不能说他是一个恶人,只能说,他这个人物反映了作为人在某种情境下的一种最绝望的无奈之举,而这里面又延续出了作为绑架者自相反的人性的柔情与关怀,也许因为他也有一个女儿,或许这就是导演心中的善良;而逃命的鸳鸯虽没有《邦妮和克莱德》那样的“以暴制暴”、“救世扶贫”,但却也是本土社会之上滋生出的畸形产儿,可他们同样不叫人生起恨意,而是投入我们更多的同理心;连贵跳出了以往电影中煤老板的形象,语气温和,遇事冷静,也有苦也有抽不开身的麻烦事,最终当连贵找上他时,他也做出了人类这一高等动物阶层性向下的压迫。
连胄因犯了事,在哥哥连贵的帮助下躲进山里,一副不羁的架子,为哥哥“行侠仗义”,他在乎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方,直至最后救下哥哥的女儿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份救赎......而对于四个生活背景不同的孩子来说,导演在以最简练的铺陈下,加以凝练的细节添置,发起了最至深的叩问——儿童的无辜与天真该何去何从?
喜欢电影的文学性中夹杂着哲学式的讨论,正如命运不可知,有时急需从某种艺术中去灌注,亦或是掏空。
有时,复杂的形式外表下掩藏的只是一个普遍性的终极问题,但要解决它确实很困难的。
《雾山》的非线性叙事将六组人物命运相互勾连,交叉讲述,折射出那逃不掉的宿命论,还有相比较之下人在困境中的精神抉择与困顿。
近几年循环叙事、环形叙事、套层叙事等这些把玩着结构形式的片子也越来越多,有时在观影中会感觉这种技巧所带来的额外惊喜,但有时也会被技巧所牵引而忽略片子里那最本质的东西。
但《雾山》真的是带给我的不只是耳目一新,更多是它除了这种多线叙事下之外的色调、构图、配乐、精简的台词、还有留白的沉默感等所产生的更深入的沉浸感和思考。
【诗意美学下的隐喻呼吸】 隐喻暗自涌动,诗意沉稳的镜头力量,暗色的基调,有一种被绑架的压抑感,幽深黑暗的山洞,云雾笼罩着的重山,脱去叙事的外衣,影片显得格外冷静与克制。
在这里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部影片是否展现了一种诗一样的意境,就可以间接性的表明作者成为诗人的身份?
而作为诗本身,它可以将某种事物以它自身的语言机制而刻画成两种极端的对立。
在《雾山》中,抛尸后的杀手团伙坐在缓缓行进的小船于如画般的湖面之上;鲜橘色的秋叶下幽深的山洞里军坡骑着摩托车慢慢驶出;门洞间前景暗影下无力的军坡与后景亮白下被绑架的静怡的相互对照;再加上镜头的缓缓推移,以及色调的烘托,产生了一种凄美的诗意感,这一内在又有着强烈的张力与情感。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乡愁》里有一句话:“诗歌是无法翻译的,音乐也是”。
就好比画面一样,影片结束后,如果有一场画面让你铭记在心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音乐也有着同样的功能。
音乐更为有力的进入人类的感官,当它融合进电影中时,所带来的反应更为彻底。
这也让我想起了近期看过的《大象席地而坐》中的配乐,不多不少,每一次给的点都是那么的有力而精确。
《雾山》的配乐悄然流淌进故事中,又为电影中的人物增添了一份深沉,同时,它又调动着观众的情绪的变化,如静如动。
《两杆大烟枪》是英国导演盖·里奇的处女座,《云雾笼罩的山峰》是导左志国导演的处女座,从沉淀中打磨,从沉淀中绽放。
虽夹杂着颗粒的缺陷,但闪光清晰可见。
能感受到,导演就好比那一座云雾笼罩的山峰,而世间众人都会是那层层云雾笼罩之下的座座山峰。
迷雾之中,洞悉人性,走进风帆之上的命运。
电影以多线叙事的手法,让表面看似毫无关系的六组人马,在短短一日之内卷入一场环环相扣的“现世报”洪流,还是好烧脑的,不认真看真是有些看不懂,也有些讽刺意味吧,讽刺那个局长。
映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个开矿的哥哥吧,那个开矿的哥哥也是太过于溺爱他的弟弟,对自己的女儿也是没有很好的照顾好,没看到结尾,应该最后是坏人都得到报应了带些讽刺意味吧,很接近生活,感觉拍摄的有些地方有些累赘,感觉是凑时间😂😂😂但是这样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从整体看,整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一部电影,感觉有点看天下无贼的赶脚啊哈哈哈
院线小惊喜,多线叙事比预想完成得更好,6条线由矿老板一个人串联起来,多而不乱,当然也可以说是三件本身非常简单的小事复杂化,强行塞入涉事人物和叙事线来“伪烧脑”。
频繁更换视角,来揭露上一组人物盲点中的真相,不可避免地一次次倒拨时间线,尽管导演已经尽量使用简洁的视觉语言和跳接,减少了叙事的重复累赘,但还是线太多了,很容易视觉疲劳,尤其是为了讲清楚真相,步子迈得太小太慢,每一段的故事进展都挺捉急,整体看下来就会觉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怎么已经过去一小时了。
剧本来说,环环相扣,情节圆上了,巧合多也正常,矿老板捞到尸体做贼心虚这一段很巧妙,其他部分就都是建立在各人物智商下线的基础上了。
表演上除了青青其他人都还可以,因为本身都是很扁平的人物。
可惜本片的结构很大,格局却很小,没有去探讨人性的复杂黑暗,杀人也全是失手意外,只展现了很肤浅的见利起意和一点点温情,至于有评论说的关照现实的社会医疗、贫富差距,这还停留在多少年前的cliché?
全员智商成疑,矿老板放下赎金不要女儿就走,仙人跳二人组不管赃款就下车开吵,混混组抛尸又捞尸抢尸焚尸一系列行为都笨得无语,都是这种有贼心没贼胆的人物,导演还是狠不下心,每次刚有一点惊悚的氛围下一秒就要笑场了,荒诞没有,都是泄气。
三星给风景(云雾缭绕的大远景真的美)和结构设定,最后一幕的🏥交集也挺有意思,缺点固然明显,对处女作来说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全剧客观冷峻,没有强行煽情,小人物的悲凉、贫富的差距,尖锐却不刺人,这个世界,没有坏人[偷笑]只想说:人生处处是“惊喜”,大家都是凡人,别把人想的太好,也别把人想的太坏[坏笑]看的过瘾,又觉得不过瘾,很好奇被剪掉的另外两条线是什么情况,如果能看到三个小时的完整版,那就非常非常棒啦,期待更多好剧虽然档期跟复联撞了,但是,真的是良心好剧,值得二刷
开始看觉得有点太小人物了,后来觉得各个故事连串在一起,说巧合,冥冥之中有注定,有事候你很想做的一件事不一定能如愿,但是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所有的都会善待你,人生就是这样的。
叙述的很清晰,表现的很自然,又有点搞笑,无心之举却是故事的一部分,我很喜欢电影里的小女孩,眼睛大大的,值得一看。
“哥,我那是爱情,你不懂……” 全片对连贵弟弟连胄的刻画就是他与哥哥商量跑路时的几句对白,包括吃棒棒糖的习惯开始的。
而这部电影之所以悬疑,不是已经拍到的部分,而是导演可能拍了,但是没给观众看的部分。
说起这部电影案件的开端,这个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是全片一直没有露面的女人,连胄心心念念的一个寡妇。
连贵口中的“这样一个女人”,是谁呢?
先说矿长的弟弟连胄,从他全片的行为和表演上来看,他是一个和被杀的邱伟一样的“成熟”巨婴,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打牌,勾搭勾搭小姑娘,或者替他哥连贵当打手,收拾一些不听管教。
找事的煤矿工人。
可是他却因为收拾了一个叫“占林”的工人,被警方通缉,逃进了深山。
本以为导演会表现他跑路前,和他心心念念的小寡妇私会的片段,好歹来一次床戏,刺激一下观众的感官,可是你会发现,全片十分的保守,除了被仙人跳局长肥胖的肉体,其他演员,哪怕是男的,都没有多露半分肉…… 提到里面被杀的一个人,无所事事,却占着煤矿股份的邱伟,他吸毒,老婆跑了(他老婆也没露面),爹死了自己都不在家,因为偷东西,被卷入了一场和他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追杀当中。
他很迷的一点是,他这样的男的,怎么会有女的嫁给他?
他有的煤矿股份,也很难变现成钱啊。
虽然演员找的挺帅,在豆瓣看了一下,是一个快三十的演员,叫董博。
不过,帅在农村能当饭吃?
结合种种,我大胆脑补了一下,连胄心心念念的寡妇,占林的媳妇,邱伟的老婆,其实是一个人,暂且叫她黑寡妇吧。
在女性稀缺的农村,找老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会出现共享老婆的情况,特别像导演李杨曾经拍过一个电影叫《盲山》,里面黄璐所扮演的女大学生白雪梅,就被骗进深山,“嫁”给了一个油腻的乡土中年男人,然后白雪梅为了逃出深山,还勾搭了油腻乡土中年男的弟弟,因为弟弟是个教书人,和她有共鸣,而且还答应她带她逃走,可是天下男人的嘴怎么能相信呢?
事实证明,这个弟弟真的就是弟弟,奸情被发现,就自己跑路了,留下白雪梅被丈夫毒打,后来白雪梅又是依靠向小卖部老板出卖身体换取跑路费,以此达成她的跑路计划。
说《盲山》是为了对标一下这部电影的暗线,其实这部片最大的悬疑就是这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黑寡妇。
我猜想,被连胄弄的这个男人“占林”,是邱伟老婆的前夫,他家通过买卖,或者拐卖,让黑寡妇当了他的老婆,黑寡妇可能是像《盲山》里的白雪梅一样,是一个面容姣好,有文化的大学生。
可是后来因为邱伟横行霸道,又是煤矿里管事的,就抢了他的老婆。
刚开始,黑寡妇对邱伟是有感情的,所以愿意为他生了儿子,可是没想到邱伟不学无术,还吸毒,说不定还有家庭暴力,毕竟吸毒的人,是六亲不认的,所以就让黑寡妇心生怨念。
而此时,黑寡妇认识了邱伟煤矿矿长的弟弟——连胄,这个人虽然戾气十足,四十来岁的人还吃棒棒糖,但是从他的谈吐,从他对爱情的见解,他大约也是一个敢爱敢恨,懂得花前月下的骚男。
于是二人就通奸了。
而黑寡妇除了对连胄有点点爱情之外,更多的还有一层利用的意思,于是他教唆了连胄,把前夫“占林”弄残,而且还想让他弄掉吸毒、家暴的邱伟(杀了他不至于,弄残还是可以),两个人才好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原本二人是这么计划的,“占林”也被弄残了,可是没想到,单纯、不懂事的连胄却在避风头的过程中,卷入了老天爷安排的命运里,邱伟死了,他做梦也不知道他挑事奚落连胄时的寡妇就是他的老婆,毕竟他亲爹死了他都不知道,自己被戴绿帽,那肯定也不知道。
连胄一个不小心,也杀了一个不应该是他杀的人。
连胄的爱情就此泡汤了,黑寡妇自始至终都没有露面,可能她得知了消息,离开了这片伤心地,这片云雾笼罩的山峰,去寻找新的爱情了。
连胄杀了人,被关进监狱,而他心心念念的爱人再也没有来看过他,就像东野圭吾《白夜行》里写的一样,“只见雪穗正沿扶梯上楼,她的背影犹如白色的影子。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这部片子,导演借连贵之口,说了句“爱情?
好好,我不懂”,隐晦的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4月26日我们定档了,是时候要补上欠自己的影评。
作为参与本片的一分子,我想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说说这部电影戏里戏外相关的人和事。
《云雾笼罩的山峰》(以下简称“雾山”)讲述了一个一天之内、一座山上,六线并进的故事。
初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担心,一个新导演,要将一个如此复杂的故事讲述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待看到成片的时候,我惊喜于它的结构,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很多人会拿《心迷宫》同本片做对比,我个人反而觉得两个片子的风格差异很大。
《心迷宫》向大众传递的是小人物的贪婪和欲望,而《雾山》反映的则是小人物的挣扎、隐忍和疼痛。
身为父亲和绑匪的军坡,同为矿长及哥哥的连贵,作为兄弟和逃犯的连胄,以及为人子女和劫匪的青青(涉及剧透,在此不多说其他角色),每个人物都有着双重差异化的身份。
这样对立身份的处理,让每个人物从一开始就已经自带矛盾,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让每个人物从头至尾一直处在一种挣扎和对立的状态当中。
直至最后,医院门口,红色灯光照着湿淋淋的道路,犹如一片血海,人生的路口迈向各自的两端。
全片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将内心的挣扎、隐忍和疼痛压抑到了结束。
而那种被生活碾压的苦楚,扎根于心底,又绽放出希望!
因为这部戏,让很多人的生活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
丁建国老师和我各自多了个称号,我叫他花姐,他叫我娜哥!
董博(邱伟扮演者)出演了人生第一部电视剧,JOJO李珏(青青扮演者)回到了她的四合院,继续经营她的云上别处。
王海涛(军坡扮演者)签了新的经纪公司,后来还带着他的经纪人过来看了《雾山》。
杨昭剪短了头发,结束了公司,专心干起了分镜师,如今奔走在各个剧组。
老左和李昕也斩断了之前所有的业务,一个打算专心做导演,另一个则当起了职业制片人。
孙海涛成为了编剧,又转回到广告界,但我相信电影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早晚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开出满树繁花。
要感谢我的老板,德丰影业董事长李纪丰先生,现在我都能记得,那天他签完协议时望着我笑的神情:“我都不知道你到底弄了个什么戏,我居然就签字了!”请原谅,毕竟很难用5分钟的时间将一个六线叙事的故事描述清楚。
另补充一段,李总后来看完成片,问我:“豆瓣评分应该能到8吧?!
”真心希望所有的影迷都象您这样喜欢这部影片!
之所以说我们是过江卒,是因为于本片而言,戏里戏外的人生都一样,那时候的我们初出茅庐、横冲直撞,有的人历经磨难,有的人无怨无悔,在平流缓进的路上勇往直前。
以后,我们有些人可能会逐名而去,有些人会奔利而往,但当我们回想起《雾山》的时候,都会惊讶于自身最初的勇气,和对电影的热爱!
这种勇气和热爱,毕生可能仅此一次,它会一直盘踞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在很多很多年后的某一个夜晚,它依然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内心的一方净土。
最后,我想说说华沙电影节颁奖的前夕。
那天薄雾笼罩着华沙郊区,入围电影节的几个剧组聚在一起。
《秋田》的导演周立冬对我说:“小郭,一会要是我喝开了,你一定要拉住我。
”到后来,撸起袖子,举杯叫嚣:“今天我一定要挑战自我,一定要把它干了!”强哥(周强老师,贾樟柯多年合作的制片人)醉了,趴在桌子上,突然又站了起来,振臂高呼:“电影万岁!”我很想记录下这些画面,强哥连连摇头:“不要拍,不要拍,这太真实了,太真实了!”
图为薄雾笼罩的华沙4月26日,一个好故事,让我们拔云相见!
周六下午,小左邀请了胡颖、郑刚和我,去他的工作室看他导演的电影《云雾笼罩的山峰》。
这部电影已拿到了可院线公映的龙标,前不久已受邀参加华沙电影节,并获得了很好的反应。
能提前看到这部电影,自然荣幸又期待。
小左的工作室已经在五环内七棵树驻扎了十年。
我曾经来过两次,一次是和曾经的同事交流“如何写文案”,一次是2014年,陈三去世,我请小左帮我剪一个片子。
虽然来过两次,小左还是细心地在微信里说:别过铁路,右转。
认识小左是在2002年初,他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来公司应聘,我面试了他。
得知他喜欢拍摄DV,正巧,我那段时间刚好买了一个SONY的DV,心想,这不来了老师吗?
心存一点私心。
但小左在那批面试的人中,作品也确实是最好的。
我们愉快地同事了几年,小左终究不舍自己的对电影的追求,决定去北京电影学院学导演。
然后听说他开了工作室,拍广告片,也耳闻生活及其经营公司的艰难时刻。
2011年我和胡颖小马成立"一刻间",他来兼职,一起出差,一起瞎聊。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参加"一刻间"周末的郊外活动,他教大家释放天性,一起去唱卡拉OK。
他和另外一个同事立伟唱唐朝、唱国际歌的一幕被录了下来。
之后的每一次回看,都能感受到震撼。
小左的工作室新装修了。
一层安置了一个舒服的放映厅,墙边架子上密密麻麻几千张DVD,这应该也是小左的资料馆。
我们三人到齐,简单寒暄了几句,灯光暗下来,开始进入小左讲的故事。
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
因为导演是自己的朋友,这种关系在观看和评价这电影的时候变得非常微妙。
电影一开始,我就出现了出戏的状况,我老能感觉摄影机背后的小左在调度着演员,并感受到他内心的期待。
这让我如坐针毡,之前根本没有料到。
几年前小左曾经给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寒冷、长镜、一动不动、生命是一场被动的毫无意义的时间消磨……一种极度的枯燥,却让你目不转睛。
我姑且认为这是小左的喜好,对纯粹的电影艺术的膜拜,以及播种在内心的理想,我相信这是很多走入电影这个行业的青年人的情怀……但艺术闷片模样开头的《云雾笼罩的山峰》,几分钟之后画风突转,进入了连贯紧凑交错细密的故事之中,我的游离虽然一直到电影结束都还没完全消失,但这个电影关于机巧与宿命的故事,还是让我神经紧绷。
看完电影,胡颖说,没有想到这部电影的完成度这么高。
我想胡颖的意思是小左讲故事的能力,情节和细节编织得丝丝入扣。
但这部电影和我的预期,小左“拍的电影应该是那个样”,有一些错位(我也有知道这种期待不应该的自觉)。
第二天,我看了刚刚获得金马奖的《大象席地而坐》四个小时的版本。
这部电影让胡波的生命画上句号,也把投资人王小帅推上了刀锋。
在看电影之前读完一篇公号文章“缺席的人”,描述了这段过程。
我心里想,王小帅夫妇也未必不是缺席的人,活着无法说话,这和死去一样让人痛苦。
人心和人性如何断得了是非?
唯一值得纪念的方式,就是看胡波的电影。
有意思的是,胡波也是《都灵之马》导演贝拉·塔尔的崇拜者。
看完我不自觉地就把小左和胡波的电影关联了起来。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是一件事,只是表达的手法不同:穷途末路,看不到出路,无法冲出壁垒的绝望,并且关联到每一个人,一起拉下水,没人有救生圈。
这是一块冰冷僵硬的土壤,困住了人的温情,泯灭了作为人所需要的精神追求与抚慰,人被异化。
尽管两部电影中的一些人性细节还残留了一些导演的不甘与念想。
看完《云雾笼罩的山峰》我们问小左,有什么妥协和无力吗?
小左沉默了一会儿,开始说话:以前我看拍电影的人在推广的时候诉诸苦情,我觉得好2,我现在能理解了。
我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一晃到了2016年,过了7年,快40岁了,一部电影都还没有拍。
着急,焦虑,公司经营得也不好,交不出房租,物业锁了门⋯⋯因怕家人担心,天天去咖啡馆写剧本。
那是一种非常压抑的状态,但很奇特,剧本写得很投入。
我后来想,那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只想进入别人的世界。
后来抵押了房子,组成了五六十的剧组,缺口还差150万,边拍边筹钱。
拍女主角戏的第二条,我把她叫出来问能不能帮借10万块钱……副导演每天催大家起床,不是说"快点,搞快点,开工了",而是说"快点,快点起来,搞艺术了……"拍《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走上了绝路,获得了金马奖;拍《云雾笼罩的山峰》的小左品尝到处女作完成的成就感,商业前景未知。
两部电影的结尾都很有意思,都是长久静止不动的镜头。
“大象”里,一辆黑夜停驶的大巴车,乘客陆续下车,在车灯照耀下,陌生的乘客一起踢毽子⋯⋯“山峰”中,半夜的医院门口,粉红的灯光,两个在电影中有密切关联却命运不同的家庭走出医院默不作声的等候汽车,然后分乘离开……胡波决绝的电影最后给人以温暖,小左妥协的电影,最后给人以决绝。
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筹钱医治自己病重的爱女,又要不到拖欠的赔款,被迫铤而走险绑架了老板的女儿。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这座幽静的山里,还有其他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和欲望参与了这件事情,一座山上、一日之内、六组人马,各自的贪念在错综复杂的因果之下,逐渐失控,转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罪恶之中,谁能逃脱命运的审判?
和《心迷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今日过目一边差点混淆。
劣质的模仿之作。
演技太刻意太拙劣
好大好有趣的一个环
模仿心迷宫,但差了n条街
挺有意思的讲故事如何说一半留一半
只见一群装逼犯。
刻意,不过蛮好看,三星半
为啥花钱看这个?表演之尴尬 像普法小短片的风格
反应人性民生的一部电影,值得一看
安排太牵强了 强行写作 演员表演风格不太统一 好的地方也有
看得出来导演和编剧野心还是很大的,但是完成的太差了,多线叙事变成了一团乱麻
导演玩的比较high,其实可以一条主线走到底,导演故意玩成了多线叙事,而且时间轴是打乱了的,看起来总有种揭秘的感觉,算是不错的国产试水的作品
故事很好,导演也有驾驭故事的能力。但不知道哪里欠点火候,觉得味不到家。
这两年这种圈套圈的悬疑故事太多了,讲的不高明或者痕迹太刻意就没意思了。可以看,但谈不上好看。
小片儿挺硬啊,小小一个镇子,集齐了黑社会、绑架勒索、抢劫、仙人跳、抛尸、焚尸、qj、坠崖、枪杀、警匪等多种要素,两死一伤。我就说那个男的眼熟,原来是边水往事里的黄虫子,智商稳定。
烧脑的片子我可以!!:
我其实蛮喜欢这种类似《爆裂无声》、《心迷宫》风格的国产片,但这部确实一点也没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剧本也不行,演技、台词也不行。
多线叙事,环环相扣,略粗糙但看出很用心,这么搞电影有戏。不过最后字幕介绍的结局太主旋律了,没必要。
个人认为剪辑和叙事可以更好,真实和简单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