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区》是2010年初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继《谍影重重2》和《谍影重重3》后,与麦特-戴蒙的再一次合作。
《绿区》的整体架构和风格与《谍影重重》系列极为相似,走的都是紧张刺激的动作片路线,主角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场阴谋,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找出事情的真相,在体制内打击邪恶势力、伸张正义。
不过这次的故事背景落在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的伊拉克,核心阴谋则是伊拉克大杀伤性武器的真相。
《绿区》的整体格局不大,故事情节也不复杂,没有上穷碧落地牵扯进华府核心官员,也没有下至黄泉地展开系列血腥谋杀,一个派驻伊拉克的美国军官,几次寻找大杀伤性武器都扑空后,开始怀疑信息频频出错的真实原因。
这名军官在一次行动中意外发现,一名前伊拉克将军与大杀伤性武器的信息有密切关系。
在上报了自己的发现后,这名军官立即被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隔绝在后续调查行动之外,他于是决定带领几名手下独立展开追查。
接下来就是双方的斗智和街头巷尾的追逐。
最终虽然真相大白,但证人却遭杀害而无法出面指证背后的阴谋。
《绿区》的故事结构本身尽管是一般的商业娱乐片,但其中直白地呈现的两个议题却让人不得不关注。
第一个议题是大杀伤性武器到底在那里,另一个议题是美军对伊拉克的重建如何进展。
伊拉克握有大杀伤性武器是美国对其宣战的理由,但布什政府已经承认战前的信息并不正确,伊拉克里没有大杀伤性武器,当时的出兵决定是在被某个伊拉克间谍误导的情况下做出的。
对于布什政府的辩解,《绿区》影片中表达了非常明确的观点,一个错误信息可以轻易地被核实,但布什政府却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决定攻打伊拉克,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布什政府刻意不核实,刻意用不可靠的信息作为出兵的理由,大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只是出兵的借口。
《绿区》对于这个议题还提出了一项控诉,就是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帮凶,记者完全根据布什政府提供的资料,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发布与宣传,因此造成美国百姓的恐慌和一致性的舆论方向,如果布什政府有罪,这些新闻媒体也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绿区》中的第二个议题是重建伊拉克的方式。
如果大杀伤性武器是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所用的借口,则推翻萨达姆政权、为伊拉克人民建立民主政治是布什政府使用的宣传口号。
在影片中,美国派驻当地的官员解散了伊拉克的政府和军队,并找来了一位流亡海外三十年的伊拉克人,作为新政府的领导人。
同一时间,一位中情局的官员质疑这种做法,认为只有伊拉克当地人才了解伊拉克,应该从旧政权中寻找反对萨达姆、但被老百姓所了解的人来组织新政府。
影片并指出美国派驻当地官员的做法,其实是为了成立一个美国的傀儡政权,让美国在撤军后仍能掌控这个国家。
在这个议题上,《绿区》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安排,片中特意增添了一个伊拉克百姓的角色,在过程中全力协助美国军官寻找真相,但却在结局中开枪射杀前伊拉克将军这个关键证人。
无论美国出兵伊拉克的真实用意何在,推翻萨达姆政权终究是伊拉克老百姓的愿望,然而当美国的官员们躲在“绿区”这个世外天堂,一边游泳晒太阳,一边讨论如何重建伊拉克时,是不是应该走出去看看眼下的伊拉克百姓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是不是应该问问伊拉克老百姓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新政府?
对伊拉克的重建,应该真心以伊拉克人的幸福为首要考虑,而不是着眼于美国未来的控制,或如何让美军尽快撤出伊拉克。
《绿区》是一部立场极为鲜明的影片,姑且不论其中所表达的信念是否正确,但在布什政权后,终于有不一样的意见能够被大声说出来。
随着布什政权的结束,越来越多人开始检讨布什政府的政策得失,说是权力斗争也好,说是秋后算账也罢。
但这终究是政党轮替所带来的好处,一项政策的好坏终究会被摊在阳光下检讨,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来引导人民的思考。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之际便承诺了从伊拉克撤军,但在上台后显然发现事情比想象中的复杂,撤军与否牵扯到美国本身在中东的利益和伊拉克百姓的福祉,但民主制度的真谛就是由全国百姓共同对重大国家议题做决策,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必须老百姓说了才算,否则单方面以政府、以总统的观点来行事,在个别事件上也许更有效率和合理性,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走向独裁专政。
而一个政府要能真正地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就必须开放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让老百姓可以从多种面向来理解事件,作出自身的判断后自由表达个人的意见,如此的舆论形成机制才能正确反映老百姓的想法,才能保证政府的施政不会偏离民意太远。
《绿区》于2007年便开拍,预计于2008年3月12日上映。
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推迟至两年后的2010年3月12日。
向伟大的美国致敬!!!!!!!美国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神奇的存在. 它是唯一一个---可以撅着屁股硬说是脸, 之后又派人出来朝着屁股狠踹一脚说:你丫就是个屁股---的国家. 这部电影就是讲的Matt Damon朝着小布什的脸猛踹了一下然后告诉全世界那张不是脸是屁股,那个洞出来的不是人话全是屎.于是亚非拉的人民,尤其是伊拉克的人民感动了, 他们泪流满面说, 这世上还有真理在, 美国虽然操蛋, 但是起码还有民主和自由, 你看, 这么反政府的电影都拍出来了, 为我们伸张了正义, 揭露了他们自己政府丑恶而虚伪的嘴脸, 哦买糕的,我们内心有一种情感在升腾,无法言表, 只觉得冥冥之中有天意......前段时间我在twitter上写, 从不理解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 所谓的浪子回头, 全部是因为混过玩过不屌了所以转回来, 可悲的卫道士们站在他们转弯的路口手捻山羊胡眼泛泪花欣慰的长叹"金不换啊金不换". 且不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推动这转变的原力是什么, 就说如果这时真的给出去了几个大金砖, 我担保80%的浪子们立马原地再回头, 坚定不移的朝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了.美国的荒淫无耻不是一个Matt Damon可以洗刷的了的, 软弱的被欺侮国家人民也不必眼巴巴泪汪汪的被一部擦屁股的电影所感动. 强权既真理的意思就是, 即使他后来抽着自己的假脸说:我就是个屁股, 也改变不了他用这个屁股喷了你一脸屎的事实. 而他想要的, 就是这个事实. 事后抽抽脸, 完全是为了给哭哭啼啼的小弱者们一个安慰. 这个无关紧要的小安慰在小弱者那里, 却可以被当成是天给的恩赐. 拿着枪的屁股的精彩买卖.所以看清了, 浪子不是等着被拯救的, 他们是走着自己的路来逗你玩儿的.
伊拉克的拐子法哈迪,谁也不相信他,即使他掌握了最重要的线索。
谁比他更爱国?
他给美国大兵讲他的梦想,本来那么伟大爱得爱国梦,在这场战争面前,显得好渺小。
美国大兵米勒,票房的绝对保证,马特·戴蒙 Matt Damon ,怀疑。
怀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是否真的存在,有谁相信这个小分队的小头目?
渺小啊渺小。
米勒拼命保护扑克牌通缉令上的关键人物艾尔·拉威,可惜,忽然,忽然,可惜,被法哈迪杀了,因为艾尔·拉威伤害了伊拉克,也伤害了法哈迪。
法哈迪都为国家捐献了一条腿了,他十分愤怒。
米勒无可奈何的看着法哈迪远去。
记者。
记者。
美国的垃圾记者,华尔街日报的。
由犹豫个屁啊,想创造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几乎不可能,米勒一封邮件,把真相告诉了全世界。
哈哈。
向小人物的梦想致敬。
绿色地带》是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马特·达蒙、格雷戈·金尼尔主演的战争动作电影,于2010年3月12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记者拉吉夫·产德拉斯卡兰的小说《翡翠城的帝王生活:伊拉克绿色地带深处》改编,讲述了美军一级准尉罗伊·米勒奉命在伊拉克调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渐渐发现了调查行动背后的真相[1]。
中文名绿色地带外文名Green Zone 其它译名绿区出品时间2010年制片地区法国、美国、西班牙、英国导演保罗·格
这两年好莱坞反思伊拉克战争的电影越来越多,但多数还都停留在战争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军人家属的影响上。
相比之下,本片的可以说向更高层的反思探出了一步,但多数时间还是遮遮掩掩,而且重心也完全放在了戴蒙历尽艰险的场面上。
看这部影片时,我想起了很多其他影片,或者说,这片子有太多其他影片的影子,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思想上都缺乏原创元素,但终究并不妨碍其较高的观赏性。
戴蒙饰演的Miller很容易让人想到今年在奥斯卡上大红大紫的《拆弹部队》里的男主角William,同是有些玩儿命精神的美国大兵,同样对当地人心存同情,但相信少有人期冀小马哥能凭着Miller这个角色拿到奥斯卡提名。
原因不是小马哥演得不好,而是剧本对这个角色的刻画有缺欠。
Miller这个角色刚出场时给人的感觉是坚决服从命令的底层军官,但从执行完搜索马桶厂的任务就开始质疑一切,之后虽历经千难万险也从不动摇。
究竟是什么个人原因促使他和其他士兵不一样,电影里没有向我们交代他的任何背景。
而实际上《拆弹部队》里也没做这些交代,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似乎能逐渐理解男主角的行为:这是个专业能力极高的疯子,他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拆弹是他最大的乐趣,通过拆弹救人是体现他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但回过头来想想《绿色地带》里的Miller,全片看完了我们还是不知道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或者说,他在影片里更像是一个线索性人物,所作所为完全是为剧情服务,而缺乏清晰心理脉络的贯穿。
细想想,其实片中其他角色也都是符号型人物,皆因这部戏讲的是事而不是人。
比如Greg Kinnear的Poundstone代表白宫,Amy Ryan的Dayne代表媒体,Brendan Gleeson的Martin代表政府中的反对意见,那个瘸子Freddy当然就代表伊拉克人民。
这种符号性的设定,使本片更偏向于像《鹰眼》或《全民公敌》那样的略带反思批判的娱乐大片,而非像《辛瑞那》、《不朽的园丁》那样的纯粹反思剖析政府决策的影片,实际上《绿色地带》最后那一段多方追踪也实在是精彩好看,只是觉得有些浪费这一票演技派……好吧,我要求的太多了。
要求高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从这片子开拍就开始期待,主要是因为Greg Kinnear,觉得这家伙选片眼光总是挺准的,可塑性也超强。
但本片里发挥空间实在有限,角色本身只是个白宫的替罪羊而已,连个big boss也谈不上。
不过看他和马特戴蒙演对手戏,猛然想到了两人竟合作过那部超扯的《贴身兄弟》,不禁对着屏幕笑出声来。
昔日的连体兄弟如今大动干戈,对两人来说也是种另类的怀旧方式吧。
这部电影为啥不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真相”之类的名字,却叫绿区呢?
其实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不是所谓的真相阴谋论之类的,这些全世界人民早就知道了,真的揭秘不如拍个纪录片为好,拍成电影反而有模糊真相的嫌疑。
这部电影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要表达的是美国现在的怪现象:“一小部分人出生入死在打仗,大部分人醉生梦死在享受。
”一直到越战为止,美国参战都是全民动员,普遍征兵,不管贫富,每个家庭都有痛失亲人的可能,所以民众一向比较反战,二次大战也是在被偷袭珍珠港后才参战的,越战更是导致了社会的分裂。
然而,现在美国却是以募兵制为主,当兵的主要是贫穷阶层的,甚至当兵换绿卡的移民,所以一般民众对战争的感知度降低了很多,于是美国可以一再的挑起冲突,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了。
美国的宪法、民主制度,本应该是比较和平的,不像军国主义那样才对,但在军队组成和国民组成异化,石油、军队、军工企业组成的复合体越来越壮大,已成为一头嗜血怪兽后,只有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才能生存。
本来冷战后,世界和平已经不是一个口号了,大体上能保持全球大部分地区平静了,但实际上,战乱却比冷战时期更多了。
然而,现在的美国人却不关心这个,以前电影“越战猎鹿人”名动一时,如今“绿区”、“比利林恩”都遭冷遇,可见一斑。
所以,绿区不只是指巴格达的安全区,更是指美国本身,打完伊拉克,再打伊朗,反正美国本土歌舞升平,有啥关系?
中国崛起之路,绝非坦途,中间走错一步,就可能重蹈德国、日本的覆辙,与如今的美国相处,绝对要慎之又慎,硬实力之外,软实力的输出也要加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只是国内的民心,美国的民心也要重视呀!
将将及格的主旋律/政治/动作/反恐大片。
Matt Damon和《谍影重重》系列导演Paul Greengrass又一次合作。
主题正经,节奏紧凑,动作场面火爆。
Matt Damon扮演不顾上级命令的小队长俨然伊拉克战场上的孤胆英雄Jason Bourne.不过这一次他有一帮听话的小弟。
前半部分都还不错,不苟言笑的正派主角,为了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反派官僚,还有刨根问底儿跟真想较劲的中情局配角刺头儿,不明真相最终弃暗投明的媒体人,一部成功的好莱坞主旋律商业片具备的一切要素都齐活了。
但就是最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枪战有点脚软,大坏蛋的下场也没有交代更详细,悬念留得有点大。
该片入选了《福布斯》2010年度十大赔钱电影第八位。
(有剧透)这是我盼了许久的那种很男人,而且很粗的一部片子。
这里“粗”。。。。
是噪点粗。
曝光速度快的胶片在很暗的地方拍,就会很粗。
这个电影之粗,过去十年都没有先例。
结果一看,英国的摄影指导。
果然粗犷。
至于“男人”,指的是能够有节气地把要说的观点坚持住。
过去一年中的政治片,都是阳痿的不行。
两部批评美国政治的电影《nothing but the truth 》《State of the Play》都是开头雄心勃勃要揭露当权者的阴谋,最后又通过人物的儿女情长,把本来高潮时刻能够表达的道德和正义感,通通当成避孕套一般,偷偷地从马桶里冲掉了。
这个片子,作为一个政治题材动作片,对自己的主题的贞洁操守那是呵护有加。
这个片子尽管描述了战争的情景,但是不是所谓的"战争片", 那种什么《野战排》,《黑鹰降落》,《拯救大兵雷恩》对士兵成长,情感走势关注的战争电影其实属于娘娘腔的自我陶醉。
战争面前这些脆弱的人们展现了他们深藏的人性,从而明白了生命,生存的意义一类的屁话,都是给大众洗脑,或者发泄叛逆情绪的。
你恍然大悟发现在体味生命的意义,“情感”让你不容面前残酷的杀戮和奴役。
你当年青春荷尔蒙迸发,想要宣泄内在暴力倾向的动机被国家机器抓个正着,忽悠你放弃了自由选择权力,而深陷令行禁止的军营的时候,抱歉,不幸的事实就是没人会跪下感谢你解放了他们,或者保卫了他们。
而在Green Zone里面的士兵一个个都是高效杀人机器,直奔目标,完成任务。
职业终结者。
片子里面的人物,从萨达姆的独裁将军,敬业的大兵,权威的间谍,野心的五角大楼走狗,矛盾的名记,还有智慧与勇气并重的Freddie 阿拉伯老拐腿 没有一个人物有什么男男女女,人生感悟的情感线索,或者心理线索。
故事里面的人物,面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符号。
他们代表的都是一种 “价值观”。
大兵要的是最直接单纯的职业意义,说白了和环球小姐的目标没啥区别——世界和平啊; CIA 头头就是要实行最有效的,百试不爽的新独裁政权,当然,萨达姆当年不就是他们栽培的么(自己却不承认,CIA的地位不同当年越战了); 五角大楼特派员就代表了布什、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的利益集团——找理由花纳税人的钱造武器(制造新的争端就是最好的办法),找石油,找人重建伊拉克借钱给他们; “黑桃勾”将军,审时度势当墙头草。
。。。
当这些代表不同价值观的符号为了自己的目的,进行简单粗暴的碰撞的时候,故事也就讲起来了。
伊战七年之后,可能地球人不再关注美政府捏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不至于因为这个去买票捧场,但是主流的观众对世界和平的期待还是恒定的。
所以当单纯正直的大兵miller 质疑作秀的搜查,去为了伊拉克的真实的和平,结盟CIA,准备保住大将军,安插独裁新政府的时候,我们都对他的价值观表示认可,希望他能获胜。
与此同时,看到华盛顿特派员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又看到Green Zone 里面美国投机分子一片奢靡天地的时候,我们看到侵略者的冷血和贪婪,鄙视他们的价值观,我们希望他们得不到想要的。
但是突然一个伊拉克的老拐子冲出来了,和大兵说,你觉得我们这些路人甲乙丙都只是为了帮助你们实现你想要的么?
我们就为了你们那点奖赏么?
我们是爱国啊!
我的腿都捐给国家了!
我也希望你帮我实现我的愿望啊!
多么深刻而生动的一课。
但是我们这些看客早就习惯伊拉克的国民没有任何发言权了,从而我们也不相信他们有任何梦想,有任何欲望,有任何价值观了。
但是老拐腿的第一堂课就告诉你,这个故事别把我们伊拉克人的价值观忘记咯!
大兵似乎是心领神会,但是最终没有能超越老拐腿的第二堂政治课。
在这个并不具备Jason Bourne 的身手和智慧的大兵借助自己的运气快要成功的时候,老拐腿以小马哥式的干练枪法让大兵的好梦破灭了。
所有的政治斗争,最后的胜利者都能够语重心长的告诉那个失败的人,别难过了,这就是命。
老拐腿才是这个故事的胜利者,也成为了价值观最高级别的人物。
“这不是你能决定的事情啊。
”影片高潮的这一句话,对于大兵来说比一颗火箭弹来的要猛烈。
可不是么,你的错误不是因为谎言,或者错误的原因来到伊拉克,你的错误是以为自己可以借助某种托词,侵略一个主权国家。
故事里的所有美国人都一直以帝国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侵略行为,认为这个是正义之举。
其实呢,你有什么权利在人家国家干这干那啊。
明白无论你想如何安排我们的国家,这都是侵略,而不是正义,才是关键。
Paul Greengrass 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人直愣神。
太男人了,这才是政治电影应该有的态度。
我说的就是你美国侵略别人不对,你美国对别人指手画脚不对,人家伊拉克是要由人家伊拉克的老瘸子当家做主人的。
美国的保守派马上会给这个导演贴上共产主义者的标签,谁让他主张让无产阶级穷人当家做主呢。
其实我以前一直不太喜欢Matt Damon,虽然没有到生理性排斥那么严重,但总归看他有点不顺眼,希望他哪天从屏幕上消失才好。
这个感觉直到上次看Invictus之后好像有缓解的症状,到本片时几乎完全消失了。
大概他演个性比较简单的角色时我就没那么anti了罢诡异。
上次吃饭的时候和老板还有新来的同事讨论大家最近看的电影。
新同事也有illimite,说是刚看过这部,然后就跟老板两人感叹“这也不算是‘揭密’吧,这不是大家早知道的事情吗?
”因为事先被这样剧透过,所以我倒是做足了心理准备——这趟看的不是秘辛,而是8g先抛开45度角明媚而忧伤的内涵君不谈,就电影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拍得挺好看的,至少比同题材的《拆弹部队》好。
在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上没有做得太刻意。
电影里的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导演自然也有一个立场,拥护了某些角色的想法而否绝了另一些——但这已经是事实既成,尘埃落定的马后炮了。
断腿君的一句台词使他成了真相帝——“这里发生的事轮不到你们来做决定”。
最后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很是精彩,即使同是美国大兵,也至多就是不朝对方开枪而已,彼此连多半分同情心也吝啬给,选定了边之后就义无反顾,倒是比较有军人的样子。
摄影一样是手提的,倒是没有晕很大,就是晚上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打光,采用夜景模式拍的,从大屏幕上看起来有点不舒服。
影片中有几个角度把巴格达拍得很美——两边植满热带作物的开阔街道,带有异国风情的漂亮建筑,颇有武者气派的巨型雕塑等等,对比最后在点火之下阴郁的断壁残垣,也许比拍些什么断手断脚之类的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它不仅摧毁了有限的生命,更加摧残了无限的文明,而这两者都是逝去难追的。
越战打输了,所以我曾经遇到过美国人曾经以为伊战只要打赢就可以,伊认为越战之所以沉痛只是因为输了。
可是事近境迁后,才发现打赢了仗并不等于是“胜利”。
你以为鬼子进村了就能够随便把人家捏圆搓扁吗?
毕竟隔了这么远的路,文化不同,语言不通,宗教矛盾鬼子到底还是要出村的。
11区当年制定的“以华制华”政策至少比华盛顿的那些砖家高明一些,阴谋家怎么也跟黄鼠狼似的,一窝不如一窝。
还是说美国人民到底太傻太天真了,《孙子兵法》还是读得不够啊。
山姆大叔是为了石油才故意找了个由头好“师出有名”,这一点全世界的围观群众当中大概也只有美利坚群众人在此仗中,云深不知处了。
而美国群众感动我的是,他们居然天真到了最后。
Miller大兵那得知真相后怒吼“原因很重要!
至少对我来说很重要!
”的认真感动了我——难道政府告诉你说“是为了抢石油”,兵哥哥你就拒绝出征吗?
很久很久以前,另外一个国家的兵哥哥曾经对着手无寸铁的学生开过枪呢。
我一直以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呢,看到有些军人将自己的原则置于命令之上,所以很感动。
虽然说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吧,但是美国群众还在询问真相,还想知道真相,还有人敢把真相说出来,还有媒体敢把真相登出来,还把普世的道德标准放在国家利益的前面,至少下一次,也许,他们不会同样的傻和天真。
高三的时候大家考虑将来的专业,纷纷觉得能源系有前途,因为这是战争永远的主题,能够引得人去杀人的,都是好东西。
山姆大叔其实自己的储备粮很够,只是不轻易动用,有选择的话宁可先抢。
而中国现在是没有能力去抢,不过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发展速度,对自有能源的挥霍程度,也许我活着看不到中国男足冲出亚洲,但还是很有希望能看到中国大兵到某石油国上演“鬼子进村”的。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很多同学的梦想,这些同学也可以把这部电影当成“阴谋家养成手册”的参考之一来看。
不过好在历史书上常说的“思想基础,物质条件,宣传手段”这三样战争必备要素中的1和3已经准备好了,以中国人现在高度的民族意识,和传媒统一和谐的思想觉悟,就算将来去抢人家的,也不会有这样的电影跑出来揭自己国家的疮疤,给领导脸上抹黑
Green Zone是关于伊拉克战争一部电影,介绍一个具有怀疑精神的美军军官找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捏造谎言”的经历。
采用类似纪实角度讲述,情节一般。
使我感兴趣的是,该片中所体现的美式权力均衡,即由多个组织来对同一事件进行调查。
那个美军军官主要是一个执行单位,即根据情报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谓”藏匿点“查找证据。
但多次的无功而返后,他对于所根据的情报产生了怀疑,并进而卷入真相查找的漩涡中。
在一个执行部门内,对所执行的行为有所怀疑,是任何一个组织中都会面对的管理问题。
在美军中,似乎存在一个很特殊的机制,即其执行者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进行质疑操作,一种是直接通过军部,即五角大楼;另一个是通过其它情报组织,如本片中的CIA。
如果相信电影是基于一定的事实这一前提,我可以认为该片反映了,在美式组织机构中,往往会为了实现权力的制衡而增加多个信息渠道。
而在不同组织单元中的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向另外的组织传达信息,从而实现信息非封闭性,避免在某个组织中的“信息独裁”。
而“信息独裁”有时就是“权力独裁”的基石。
虽然是战场,虽然在纪律性最严密的军队中,权力均衡的思想仍是最根本的。
在一场早已注定结局的故事里竟然把悬念成功地留到了最后 意外惊喜啊
伊拉克爱国青年的形象较单薄;虽是动作片的皮囊,对美国式民主黑暗一面及国家恐怖主义的刻画都很现实。一亿制作,赔本收场,很多负面政治评价——美国的内忧外患使其舆论环境日益保守。
导演在叙事上的不足导致影片整体节奏跟说服力都有些失控,好在马特戴蒙还像那么回事儿的完成了任务。跟越战一样,米军的精神状态依旧处于崩溃的敏感边缘,而职能部门之间的勾心斗角跟缺乏协调也是备受诟病的一大要害,但是你能保证比美国人做的更好吗。
感觉不错
立意不高,剧情缺少可供细致分析的东西,一切都太直白明了,空附一张伯恩的皮。
①巴格达很忙,大家很兴奋,美国政府很阴谋②正义军人寻找真相,但是找到又如何,who tm cares,所以美国政府很阴谋③伊朗司法部2005年就向伊拉克法庭要求审判萨达姆的战争罪,关键指控就是两伊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WMD),所以国内有些人替萨达姆出头否定大杀器指控,你先问问伊朗同意不同意
WTF
女主角是起什么作用?。。。。
Paul Greengrass是不是误以为谍影重重系列的神作地位是靠一刻不停地晃镜头而奠定的?另外,现在还有多少人关心伊拉克这个借来的壶?为摇晃而摇晃的镜头以及找不到准心的陈旧题材成了本片的致命伤,巷战场面也远不如“黑鹰坠落”。Matt Damon只能沦为不出彩的三流主角。
因为马克达蒙
现在看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人类果然只是在不断重复那些经历过的悲剧。因为911,整个美国社会包括好莱坞对于恐怖主义以及阿拉伯世界充满了敌意,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伊拉克战争,那个时候很多明星是支持发动战争的,等战争结束后,大家又开始反思,这部电影出现于2010年,正赶上反思的浪潮。去年,以色列的一个音乐节遭到了恐怖袭击,260名无辜百姓丧生,以色列暴怒了,中东战争再次打响,美国公开支持以色列,新一轮的战争又开始了,群众也个个群情激奋,好莱坞也选择了政治战队。等战争结束,再过几年,他们又要开始反思了。不断地重复重复重复......我很疑惑,拍这些电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看了12分钟就知道是个什么玩意
伊拉克戰爭片好萊塢還可以再拍個十部沒問題,這表示我們還有很多穿迷彩裝的養眼士兵可以看
镜头晃你妈啊,看的我想吐,matt怎么会出演这片,擦
一般。小马哥下次选戏要好好看剧本啊。最近几部都不怎么好看的说。
美式虚伪的完美体现,打仗前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假的。好了,仗打了,人杀了。过几年我再拍一部电影来展示我美国军人公民的真善美,真是一鱼多吃,剧情也极其的老套,华盛顿的阴谋高官,cia的阴谋间谍,我单纯善良的美国大兵为了正义的真相不畏强权。话说这帮大兵难道真的相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要费劲吧啦的去找真相?
包袱抖得太早,不过Damon剧本选得不错
保罗哥的场面越拍越大,故事越来越俗套。
环球为了哄绿草和达蒙继续合作拍伯恩第四部于是弄了这么一片子让两人开心,可手持摄影真心不是万能的,没了过硬的本子,缺乏好的动作戏设计,终究成不了精品。后来的结果,片子有点悲剧,谍影4也换了班底,两边都没讨到什么好。
没什么意思还晃的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