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爱尔兰神父,大脑立马浮现的是Liam Neeson在《纽约黑帮》或者《冥王星早餐》中塑造的那种角色,权力之中暗藏诡密,正如他们十字架下又黑又长的袍子一样。
而曾经在《坏警卫》里面塑造"非典型警卫"的Brendan Gleeson出演的是怎样的一个爱尔兰神父呢?
他是个单身父亲、很爱自己的问题女儿,他与一只狗为伴,他孤独、困惑,因为听confession时受到一个死亡威胁而不知所措;试图向"上级"寻求帮助无果,试图逃跑,到最后回到海滩上接受命运。
戏里面几处情节/细节特别精彩:1) 神父回到家中亲吻床上的狗狗2) 神父向腐败装逼上司寻求帮助跟意见3) 小指头扮演的医生在酒吧里对神父讲故事暗讽4) 神父醉酒之后在酒吧掏枪 (杀手没有假日+上帝保佑美国齐齐上脑有木有!!)最后神父受难那一段也很精彩但是太虐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坏警卫》采用的开放式结局,是生还是死由观众自己选择。
好久没有写长影评,先到这里,待字幕出来之后再看一遍....
[官方剧照 #03][官方剧照 #12]当今的世界,从宗教的角度看,已陷入末世。
像佛教中,众多人都称目前为末法时代,因为当今的世界眼见得秽恶充满,五欲炽盛,业障遍地,让人心中充满愤懑。
尽管佛教有三时之限,说佛陀入灭后先进入正法时代,积一千年;之后进入像法时代,积五千年;再之后进入末法时代,有说积五千年,也有说积一万年。
目前为西 元2015年,佛历2559年,按说刚入像法时代才1500年,尚有3500年未过,离末法时代尚远。
但眼前诸般世相,却让人心生感慨,世风日下,人心毁 灭,道德水准下移,突破底线的新闻时有发生,佛门外几无净土。
即便佛门内,也有着诸多让人看不懂的事。
更有诸多骗子披着僧袍招摇撞骗,正像佛陀自己说的 “毁我者着我衣”,普通人看不出门道,还以为那些正是佛门弟子呢。
更何况有一些所谓僧人道行浅显,尚未莫得法门,却也敢信口雌黄,“邪师说法,如恒河 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普通人无法分辨,唯有哀叹不已,“但愿来生投胎于米国”。
至于伊斯兰教,更是充满争议,世俗主义尚未成功,原教旨主义等极端势力却屡屡崛起,大兴恐怖主义,扰得世界不得安宁。
基地组织,塔利班组织,伊斯兰国,甚至东突等势力,其极端行为让人咂舌,也让人防不胜防,屡屡危害社会,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公害。
天 主教内,也因为发生娈童案的发生,引发震动。
甚至联合国都发表了调查报告,对梵蒂冈暨罗马天主教廷进行了极为猛烈的抨击,痛批梵蒂冈不承认娈童案造成的严 重后果和影响,也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儿童免受性侵犯。
报告指出,一些儿童仍有可能继续遭受神职人员的侵害。
报告指出,全球数以万计儿童曾多年来遭受天主教 神职人员的系统性侵害。
像美国天主教神父墨菲,其1950年至1974年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一所聋哑学校任职,期间被指侵犯小童达200余人。
而德国柏林 一所耶稣会寄宿学校,也被曝出有300名学童曾受虐或性侵犯。
乃至于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的辞职都被传与娈童案的压力有关。
宗教本当是清净 场所,但各大宗教却都充满了这样那样的不堪,宗教之外的世俗世界里,更是物欲横流,声色犬马之下,存在着太多的不堪与龌龊。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一 身正义充满道德感的人,究竟是该坚持自己,还是放弃自我,随波逐流,苟且于世?
这个问题相当严肃,也十分拷问人的内心。
其实,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这样内心 充满挣扎的时候,当面临抉择时,那一刻,我们内心充满了犹豫,充满挣扎,强烈的撕裂感让我们不能自已,难以下一个明确的决断,也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办,总想 抓住点什么却什么也抓不到,想有所依靠也靠不得,孤独袭上来,痛心裂肺到痛不欲生。
《神父有难》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主题。
一位内心充满慈 悲与正义的神父詹姆斯,在爱尔兰小镇上恪尽职责,守护着教区的一方水土。
这里有奇伟的山脉,有辽阔的原野,有湛蓝的大海,自然条件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与 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这里拥有一群有着原始野性的居民,他们不守法度,为所欲为,他们有偷喝祭酒的小神职儿童,拿生命不当事而参军的青年,偷情却恬不知 耻的妻子,被带绿帽又无动于衷的屠夫,意志消沉的银行家,玩世不恭的富商,愤世嫉俗的酒吧老板,看破人生的医生,对种族话题敏感的修理工,同性恋警察和男 妓等等,他们粗糙地生活着,充满种种戾气,没有信仰,还对神父充满了嘲讽。
甚至神父自己的女儿都对他不能理解,还充满了各种抱怨。
一个正常的人与他们生活 在一起,真需要一些坚韧不拔的勇气与心平气和的心态。
神父詹姆斯就拥有这些气质,甚至做的更好,如果不是神职人员,他甚至可以成圣人了。
他用一种超越自我 的悲悯与慈爱守护着这个小镇,用上帝般的爱心为这边土地祈福。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难能可贵的好人,灾难却主动找上了他。
在一个很平常的日 子,神父詹姆斯在忏悔室接待了一位忏悔者。
忏悔者说他受够了眼前的生活,想要制造些不同凡响的事来。
他想杀人,但是如果杀掉一个或者几个本身就有污点的 人,不会引起诸人的关注,而如果杀死一个毫无缺点的好人,而且他的身份还是神父,一定会引起轰动。
这就是混蛋的混蛋逻辑,但他却是认真的。
詹姆斯神父接受 到了死亡威胁,不过,杀手给了神父7天的时间,让他在一周后到沙滩上见面,送死。
我们看到的整个故事,就是一名好人的生命倒计时,看他生 命中最后7天,是如何度过的。
我们希望情况能够改变,比如他改变了这个小镇,或者小镇的上良心发现,或者这只是杀手的一个玩笑。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好莱坞翻 转,但真相是残酷的,我们残忍地看着神父很无力地必然走向死亡,这个过程,每一个镜头里神父做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悲伤,悲伤到不能自已。
看片的过程也绝不 轻松,而是压抑的不能自已。
在死亡威胁面前,在生命倒计时的时间里,神父一如既往地去探望教区下的教民们,顺便查查究竟谁才是凶手。
居民 一个一个从眼前掠过,他们像往常一样过着他们的日子,没有什么改变,也看不出以后会有什么改变的迹象,而且也看不出有谁存在反常暴露出自己就是凶手。
只有 神父自己,命运要被迫改变。
神父也是人,在死亡面前,他也惊恐,他也害怕,以至于喝酒发泄,对其他神职人员情绪失控,甚至收拾好了行李想要逃亡。
但最后, 在机场当他看到一位自己的好友的尸体被工作人员好不在意,受不到应有的尊敬,那一刻他收到震动,选择留了下来,去直面他的死亡。
当他如约来到了那片沙滩, 然后见到了杀手的真面目。
这杀手,就是小镇上的一位普通的居民,就在上述所陈的居民中间。
杀手说他小时候受到过神职人员的性侵犯,留下了终身羞辱,也改变 了他的人生。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报复,将私愤发泄到一名无辜的神父身上。
其实,电影英文名叫“Calvary”,被翻译为“神父有难”是 意译,也庸俗化了。
Calvary的原意为“骷髅地”,了解宗教的人都知道骷髅地就是耶稣受难的地方。
本片讲述一名神父生命最后7天的故事,再加上“骷髅 地”这一片名,强烈的救赎与受难的意蕴,电影的主旨与悲剧意味立马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这部片子整个故事都借鉴了耶稣受难记,所以小镇居民的愚昧与无知也就 可以理解,他们折射的也是当初目睹耶稣受难的愚昧的大众。
说到底,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受难与救赎的故事。
片头,就开宗明义地打出来了“盗贼中有一人得救的,不要绝望;亦不推断盗贼中另外某个会受咒诅。
”只是电影中,绝望之处在于,即便神父赴约受死,也没有谁最终得救,电影在趋于绝望与希望之间,戛然而止,意味深远。
其实,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里,信教者并不太多,信天主教者就更少了。
如果把《神父有难》看成局限成一部宗教片来看,意蕴明显会减少很多。
如果将片中詹姆斯的身份不看成神父,而是还原为一位普通人的话,电影揭示的意义将会更大一些。
在 道德沦丧的现代社会,一个拥有道德底线的人该如何才能活的更好一些,是否还要将自己的道德感坚持下去,这一难题非常具有现实性。
曾经,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 把自己想得很高,但在“好人难做”、“难得糊涂”这样得指导下,一点一点地放低身段,终于有一天选择了跟其他人一模一样,心安理得的沉沦下去。
岂不知,整 个社会的底线就这样一点一点往下沉,就在于好人的不坚持,遂至于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然后又有坏人首先出来再去进一步突破底线,进一步带动大家往底线的更 底层坠落,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沉默的螺旋”。
中国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境地之中,我们也看到大量好人沦陷的事,让人扼腕。
好人究竟该不该坚持?
有关这样的话 题,还有用另外一位神父的话来回答会更好。
神父叫马丁·尼莫拉,他的话被刻在了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闻名全球,这里再发一次: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答案,就在此种。
只是,要坚持下去,就要有一点点受难的精神。
普罗大众,缺的就是这点劲头。
《神父有难》也就是《CALVARY》。
分了两次把《CALVARY》看完。
冬天,周日的海边…灰白的沙滩,寒风中暗流涌动澎湃的海浪…伫立冰冷中,黑色神父的身影,岸上画画的少年…画中的海滩…风,风,还是风…冰冷的海风……持枪者杀死了神父。
观后,莫名的有一种留恋,一种怀念。
怀念这七天里的时间。
而不是悲伤。
神父詹姆斯面对的是神父、富人、警察、医生、屠夫、修车工、杀人犯、调酒师、耄耋作家、性工作者、家庭主妇、自闭青年、旅行者…又是老人、中年、青年、少年…又是同事、女儿、朋友、陌生人、自己…但大家又都像是孩子,很多问题不能自理的孩子…隐忍、反叛、自责、痛苦、放纵、恐惧、妥协…挣扎在自己的世界之中,饮鸩止渴,直至怀疑宗教,直至,冲击伤害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神父詹姆斯。
起篇,神父就有了周日被害的威胁。
死亡的约定,导演没有俗套地去渲染演绎暗黑压抑的基调,没去围绕神父自己的个人感受,表达神父自己对死约的恐惧,而是大量的白描,大量的环境描写,描写一切如常的冰冷。
在七天里,他依旧如常地,“讨扰”着他关心的所有人,主动的谈话,聆听,认同开解,给予帮助…但是,在这些人眼里,神父詹姆斯的行为仿佛不是一道阳光,更像是一道闪电,一种干扰,一种侵犯,侵犯影响着自己自封的那个世界;一种伪善,虚伪的试图让他们的世界里开始充满阳光。
人们太容易沉溺于自己的世界…神父同事,明哲保身;女儿伤痛忧闭,富人的空虚,警察的冷酷,医生的反叛,屠夫的隐忍,杀人犯的自赎,修车工调酒师的冰冷,耄耋老人的绝望,性工作者家庭主妇的放纵,自闭青年的迷茫,少年们的单纯,旅行者的不安全感…所以,大家都有了非条件反射式的反抗,在质疑在冲击,甚至在伤害,神父詹姆斯。
人们又太容易伤害最值得信任的人。
直至这种伤害,在周六,激发了神父的自疑,酗酒、宣泄与反抗。
直至试图离开。
但是,周日,神父依旧如约,在海滩上等待那个预谋杀害自己的人,在海滩上,去聆听,去开解,去帮助,甚至去面对自己的死亡。
持枪者的倾诉,尤其是画画少年冲来试图阻止的情形,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不能自已。
多么大的痛苦啊,伤害至此;多么孤独痛苦的灵魂啊,让我也为之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最后,持枪者开枪打死了神父詹姆斯。
两枪。
他的死,其实是一种选择。
而这不代表高尚,只是一个选择,一个想到了就去做的选择。
高尚的意义反而影响了他的纯洁,显得浅薄和别有用心。
选择是本性的决策,是客观本性的无私光芒…是本性的自持。
由此,想起了《西游降魔篇》里的一句话: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
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
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所说宗教,我的理解,不是救赎(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是一种援助,一种乐善,一种尊重,一种关注,一种站在你的角度的聆听、洞察、认同、引导…是爱…爱,就是感同身受。
宗教改变不了社会现状,但可以改变自己,教会自己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对残酷和孤独。
但是,能改变自己的,又凤毛麟角。
这是一个明喻,如名,Calvary。
这片的片名Calvary,就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地方髑髅地。
其实这神父就像现代版耶稣,作为“义人”,遭受敌意、质疑、嘲弄、耻笑、杀害,以此完成受难。
不过效果貌似没那么美满,有人改悔转变,有人怙恶不悛。
两种结果正好印证片头引用的圣奥古斯丁的话: Do not despair ; One of the thieves was saved. Do not presume ; One of the thieves was damned. 这里是讲与耶稣一同钉上十字架的两个盗贼,大意应是:莫绝望,盗贼尚能得救;莫妄行,盗贼必将受罚。
可惜看到的中文字幕简直是胡乱翻译,会误导观众。
(唔,《等待戈多》里也用了这个典故,不过嘲讽意味蛮强。
当然,把这话当成励志名言也可以,努力能变温拿,不努力撸瑟到死。
(눈_눈) 说的就是你萌!
去忏悔吧!
)圣经里对这两个盗贼的记载有些不同,奥古斯丁这话对应《路加福音》23章。
(《路加福音》原文不是“盗贼”。
)片里是爱尔兰天主教的情况,神职人员性侵儿童啊、腐败啊、懦弱啊,教会也沦落啊这些,下面的文字就用思高本圣经。
23:32 另有二个凶犯,也被带去,同耶稣一同受死。
23:33 他们既到了那名叫髑髅(Calvary)的地方,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也钉了那两个凶犯: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
23:34 耶稣说:“父啊,宽赦他们吧!
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
”他们拈阄分了他的衣服。
23:35 民众站着观望。
首领们嗤笑说:“别人,他救了;如果这人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选者,就救他自己吧!
”23:36 兵士也戏弄他,前来把醋给他递上去,说:23:37 “如果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就救你自己吧!
”23:38 在他上头还有一块用希腊文、拉丁及希伯来文字写的罪状牌:“这是犹太人的君王。
”23:39 悬挂着的凶犯中,有一个侮辱耶稣说:“你不是默西亚吗?
救救你自己和我们吧!
”23:40 另一个凶犯应声责斥他说:“你既然受同样的刑罚,连天主你都不怕吗?
23:41 这对我们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所受的,正配我们所行的;但是,这个人从未做过什么不正当的事。
”23:42 随后说:“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你纪念我!
”23:43 耶稣给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
”23:44 这时,大约已是第六时辰,遍地都昏黑了,直到第九时辰。
23:45 太阳失去了光,圣所的帐幔从中间裂开,23:46 耶稣大声呼喊说:“父啊!
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
”说完这话,便断了气。
23:47 百夫长看见所发生的事,遂光荣天主说:“这人,实在是一个义人。
”23:48 所有同来看这景象的群众,见了这些情形,都搥着胸膛,回去了。
23:49 所有与耶稣相识的人,和那些由加里肋亚随侍他的妇女们,远远地站着,观看这些事。
…………
下载这部电影前,我撇到这部电影是被分类在“喜剧电影”这一栏里。
刚开始看时,我也还真以为它是一部喜剧电影,因为它的开头就很有戏剧性:一个陌生人在忏悔时对着神父说,嘿,我提前告诉你一下,七天后我要杀了你,你现在好好准备你的身后事吧。
更加戏剧性的是,神父还默默接受了自己将被杀的这件事。
我还以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就是,在神父把棺材都备好,留下遗书后,才发现这一切,其实都只是一个恶作剧。
当然,剧情并没有这样发展,电影的气氛反而越来越沉重。
导演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在爱尔兰小镇上宗教信仰的崩溃一一粗鲁残暴的杀猪匠,荒淫无度的医生助理,叛逆、感情生活混乱的神父之女,人人都似乎成为背叛上帝的堕落者。
代表上帝威信的神父,更是沦为了与小镇居民格格不入的“道德病患者”一一人们对他的劝谕不仅不听从,反而加之冷嘲热讽,还有人对“多管闲事”的神父动起手,到最后连他的教堂都被人纵火烧毁。
上帝的伟大没有得到俗人的敬重,还被俗人用恶行所欺压。
在这种情况下,连神父自己都迷失了一一为什么上帝一点都没起作用?
如果说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最大的善,那么,善是什么?
一种解释路径是善是人人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另一种解释路径是,人需要为恶行付出代价。
这两种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融为一体:只要恶得到惩罚,善才会被彰显。
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一个人就可能会因为目睹恶行横行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产生信仰危机,质疑宗教的存在与真实性。
对于神学中著名的神义论一一为何上帝创造了恶的回答,也是试图化解这种质疑。
而神父也一度陷入到泥陷不能自拔。
因为,善是要在共同体内才得以实现的一一无论你本人多么善良,只有他人存在恶,也可使你的信仰崩溃。
如果神父沉沦在这种宗教叙事当中,那么,故事在他脱下神袍后,也许就戛然而止了一一如果剧情发展是世人通过一两件事良心发现,积极向善,或者说是神父从此堕落,变为无神论者,这都算不上什么故事了,因为这要么太老套,要么太现实。
好在,导演转向了存在主义神学。
他用另一种方式叙事一一宗教最终的目的是教人宽恕。
恶与罪得不到其应有的外在的惩罚,这的确令人绝望。
但是,宽恕却可以带来一种对恶与罪重新的体验一一就像圣经里著名的那句”如果有人打你左脸,那你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吧“,它摆脱了人性当中不受理智控制的感性情绪(复仇便是基于愤怒而行动),也摆脱了人性当中工具理性的算计一一宽恕本身就是价值自足的目的,不需再为它增加目的的算计。
于是,人便在宽恕中得到了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洗礼,根除了世俗的念根,达到了离上帝更近、更加神圣的境界。
而在这种信仰背景下,会演化出两种立场:反对的立场认为这种宗教认识回避了世俗生活中核心问题,用“神圣性”取代了宗教理性,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神秘主义”的漩涡当中。
另一种认识便是存在主义神学一一宗教的真理性是跨越式的,只要你发自内心地相信,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宗教生活当中,其实你就已经获得相对于你自己而言的全部真理。
存在主义神学并不在说——我们来一场信仰的赌博吧:赢了,你获得了正确的真理;输了,你也不会失去什么,于是你还是信吧——而是,只要你信,你就必然获得了真理。
这无关对错,因为失去了标准,失去了参照系,对错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个人来说,你只要相信宗教,那么宗教对你起的作用就是真理的作用。
宽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挥着作用,因此它是内化的,不需要外者的参与一一我宽恕你,和你愿不愿意被我宽恕没有关系。
于是,在机场与一个丧偶但仍保持乐观女子的一场谈话后,神父重新穿上了神袍,从喋喋不休的“道德病患者”变成一个仁厚的宽恕者,宽恕了在小镇上曾经发生的种种不愉快。
他重新认识到他之前所一直信仰的宗教,而七日的期限也即将到来。
故事的结尾,神父在海滩被因为有过悲惨童年而产生报复社会心态的枪手枪击,在他倒下的一瞬间,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是对枪杀他的人说:还不太晚。
宽恕者对不宽恕者,神父对信仰崩溃的杀手,宗教的神圣性在此刻被凸显出来。
神父还是死了,但是,上帝又活了。
在苦难脱节的拷问下,观众也死了。
因为我们隔着银幕,作为旁观者的身份无力感同身受影片中备受煎熬的灵魂...“The deaths that [most people] had not seen meant no more to them than the mimic death of the cinema screen."As audience, we are trapped in the victim’s world for a while because the film poses the possibility, albeit exciting, of life as a living Hell. It is the dead end of disassociation and detachment; the tyranny of Empiricism. What happens after our awakened consciousness of silver screen’s existence; after rolling of the film’s titles and the lights gradually coming back to life in cinema? We throw away bottles of soda and shake off a few pieces of popcorn that got stuck on our pants. The pain in the film cannot linger on too long for sure. It is how human beings function to outlive the obstacles and how our brains trick us to "seize the moment while it can". We-the-audience are like most characters in film who at once searched for some hope from the priest, trapped in our first point-of-views, and concern every individual universe of our own. Towards the film's ending, as the sequence of camera’s panning connects one living to another, life moves on after the priest’s death.It is inevitable to mention the breathe-holding beauty of Ireland’s landscape captured in the film’s cinematography. Throughout the film, Ireland fills the screen with its abundant beauty in wilderness and the omnipresent antagonism that preoccupied many residents' everyday life. Is it futile or overbearing to take up a parcel of others' burdens, even if they are sick talks?Violence may be the revenge for love’s deprivation, but with love comes forgiveness and salvation.
开片一男的台词:7岁时我第一次尝到精液的味道,牧师说:作为开场白,显然很吓人。
双手插胸很屌样子的牧师的男侍童急着回去,牧师说:着什么急,黑手党总部有集会吗。
还有很多台词很好笑。
爱尔兰变态也真多,就一个小镇就这么多有精神病的,杀他牧师狗的可能是医生,从小被坏神父性侵的是屠夫,他在海边杀了牧师,而牧师女儿去牢里看他,像她父亲一样宽恕罪恶吗
电影没有黑色幽默,片头的一句圣奥古斯丁的话“盗贼中有一人得救的,不要绝望;亦不推断盗贼中另外某个会受咒诅。
”此话用来概括全片,及至结局,都显得意味深长。
人性和罪性的问题,每段对白中都很直接,有关欺骗、背叛、淫乱、说谎、杀人、同性恋。
开篇其实采用的方式开头,先是神甫与凶手的相遇,事先张扬的谋杀。
神甫努力在六天之内理清他身边“教友”的问题,并且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但屡屡碰及人性的狰狞和遭到恶言恶向,甚至影响了到自己的言行。
联想到梅姨和菲利普的《虐童疑云》,这两者都讲到神职人员信心的动摇,换在本片中,可以更为直接地形容为是“再也受不了尔等顽梗之辈的挑衅”所导致的。
1,ames神甫在医院与丧夫的女人对话,谈到关于信仰的根基,神甫说:“信仰如果仅仅是因为怕死的缘故,那么是很容易失去的。
”,2,则是神甫心意回转,重新穿上黑袍衣,面对生命中最后一天。
悬崖边上神甫说的一席话带给了他希望,相反,不听劝的凶手,将自己送入绝望。
他在悬崖上扔掉了那把枪,他放弃了自卫的可能性。
这是人性善良,更是一种职责---用自我牺牲去唤醒某些生命。
悟懂:人做好事,或做坏事,不是天堂或下地狱的凭据。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最后,我想说:与其说“神父有难”,不如说是“社会有难”。
这是现实社会的镜像。
烘托了出来——社会的病理。
每个人都困于一种情绪、一个事件或者一段过去之中。
人们挣扎、投降或者努力取胜。
一场针对神父的、被提前告知的死亡牵连出一个小小地域,数个人的现实遭际以及内心病理。
神父更像是一名心理医生。
1,他曾结婚,有一个女儿。
妻子去世后才成为神父。
从世俗中抽离,更利于他明白世俗间那些无法说清很难理顺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际遇。
2,女儿本身就是个“问题”的象征。
为情所困,神经兮兮,自杀未遂。
3,作为父亲,他似乎成了这个小镇上总体上的父亲形象。
4,向教会高层请教应对办法时体现:高层神职人员被塑造成典型的职业化、冷漠的形象。
5,男女间:混杂着单纯的性与对于孤独的排解,难以诉说;6,黑人移民,是典型的世俗化形象,或许因为经历过太多暴力和黑色的现实,他不可能再相信神的光芒,对于神父,他用弹出的一个烟头表达了自己的嘲讽;7,那个醉醺醺的成功人士,是“迷途羔羊”的代言者,不知道方向,通过散财的方式寻找存在感,但他一直处于寻求精神指引的境况下;8,那个被人际关系或者说男女关系所困的年轻人或许是这个镇上最善良的一个,神父为他开解,劝他用“在路上”的方式调节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那个享乐主义范儿的医生那个实用主义的酒吧老板那个势利的教堂同事以及那个寡妇表述上,散乱不堪。
神父的死,最终变成了这种病理发生病变的牺牲品。
这部电影一点不幽默,甚至可以说非常令人不适。
一开始会为神父的兼职心理医生职位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好笑,但是很快就笑不出来了,这个那么小的地方就充斥了各种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神父他没发疯真的不容易。
信仰在现代社会到底还有没有意义似乎是电影抛出的问题,神父自己也充满疑惑吧,一方面对这些丑恶深感厌恶,一方面自己又因为自己作为神职人员应该引导教徒甚至是一切迷途的羔羊而必须站在某个道德的高位。
神父明显不想再站在那个高位了,因为更不没人在乎需不需要被救赎。
神父一度绝望,最后还是以一种让我非常难受的极端方式忠实得履行了自己对上帝的约定。
这最后那场直白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还是很震撼的,虽然我们都想到了会发生什么,但是真的如预料般的黑暗爆发,没有一点缓冲还真的有点接受无能。
都不知道他们说什么, 只是感觉每个人都有一星邪恶, 就那个丧夫的女人给人感觉平静平和, 我这半残的英文听着爱尔兰英语真是都听不懂, 看字幕太多不懂的单词更是不知道对话内容说的什么 就最后那看懂了,因为教父说了这句: 一切还来得及.从那伙计的肢体动作告诉我, 他就是因为这句更是下决心开的最后一枪.语气里包含的情绪,态度是多重要.
人性的自省
其实我不太能看的懂这部电影,貌似就是有罪和救赎的故事,而且整个节奏有点沉重,不过。。。其实。。。我觉得这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虽然我不喜欢。
为了Aidan Gillen,难看的一B。
我真的看不懂
节奏慢,内容少,全集无笑点居然称为喜剧,屌丝不懂
编剧巧妙地用杀人预告布下悬念,使得之后神父的日常生活都有那么一股子悲情的味道,配上凛冽的海边风光,这个好人蒙难的故事充满了黑色的宿命。片子主要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过程难免有些闷,但却呈现出了神父替世人赎罪的孤独。
4.5
1、宗教与信仰,两个单词;2、亿亿万万的人的不同,与亿亿万万的人性的趋同;3、布道与拯救,自残与伤害,堕落与升华,解脱与死亡,爱与一切……对立亦一致;4、场景的精密与表演的克制(越神经越拘谨),加上适当的音乐和色彩,一般来说会掩盖导演的很多问题;5、应该有更多的讨论宗教的好电影看才对
看得昏昏欲睡。或许在他死之前他即是有难的,他无法帮助小镇上任何一个人,除了聆听。
8.3 民众与教会的对立折射出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迷茫 ← a piece of fucking cliche 布莱丹格里森演得不错 ← other people have said that 但从今年开始我真是越来越喜欢凯利雷莉了 ← not a good one, but original
以宗教和人文关怀的视角,解读了现阶段社会中人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宗教内部关于信仰的表现。
伟大的传教士
是坚守的信仰刀枪不入?还是使之坚守下去的信念坚不可摧?神父有难,就让八十一难浩浩荡荡地来吧。
肤浅。信仰作为苦难之出路在如今看来无论是被坚持或是破灭都同样的虚无缥缈,而反映在每个角色的态度上就与神父这一象征性实体在故事中的核心分量产生了足以动摇其说服力的落差(麦克唐纳式幽默对此帮助不大),也直接限制了电影对人性更深的探讨。
平静的小镇,每个人都受困于一种情或一番过去。如今的社会,没做错什么事或许就是一种罪恶。
题材其他很深刻,但是遗憾故事血肉不丰满
不如说是“社会有难”。在这个阴郁封闭充满恶意的小镇,一脸正义的神父就是耶稣的化身。可在一个烂透了的社会里,向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但救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谓我特么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人物塑造地既闷又立体,现实中人都难免受困于各种情绪,不过亲,请相信上帝不会放弃你的。
好人难做,神父难当,哪怕信仰崩塌,神依旧爱世人
3.5,补上...突然记起来自己在大学的某个暑假把这部看完。
0